雕刻技术入门范文篇1
关键词:临夏砖雕;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传承;发展
走进临夏,处处都可以看到精美的砖雕,不论是回族的礼拜殿,还是汉族的社庙,不论是昔日达官贵人的公馆、府第,还是寻常百姓人家,临夏砖雕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闪烁着奇光异彩。
一、临夏砖雕的发展
临夏是一个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穆斯林文化的交汇地。临夏砖雕在这个宗教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大放异彩,不仅彰显了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还突出了临夏砖雕这一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独特风格。临夏砖雕的技法多样、题材丰富,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在技艺传承方面,临夏砖雕有着“周门”和“马门”之说。时至今日,临夏依旧涌现出诸多技艺精湛的工匠。值得庆贺的是,2006年初,临夏砖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0月,在第100届广交会上,神韵公司的砖雕作品深得原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吴仪的赞赏。
二、临夏砖雕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临夏砖雕,作为一种民族民间传统工艺,虽然已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无论政府,还是传承人,对其传承和保护的力度都不够,以至于在发展过程中,临夏砖雕日益显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艺人断代
作为一种民间传统工艺,临夏砖雕也逃脱不了艺人断代的命运,其中的原因可想而知——砖雕制作工艺繁杂、工作辛苦,体力消耗又大,许多年轻人宁可另谋赚钱之道,也不愿到砖雕工厂学习砖雕技术。另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临夏砖雕对雕刻艺人的技艺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些著名的工匠艺人的后代,也会因雕刻技艺的高要求而另谋他业。总之,不管是因为砖雕这门工艺自身的不足,还是传承人的缺失,都使临夏砖雕技艺濒临失传的险境。
(二)现代社会的冲击
作为古建筑艺术中的一个装饰物,临夏砖雕越来越多地受到现代装饰材料的挑战。如今大多数家庭在装修房子时,更愿意选择款式多样、颜色鲜艳的装饰材料,而很少有人会选择以青砖为主料,以牡丹、荷花、瓶等主要雕刻样式的砖雕。临夏砖雕的生存语境,就这样被现代装饰材料所取代。
(三)生产经营不够规模化
在临夏砖雕被列入非遗名录后,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采取了倡导和保护的相应措施,但目前砖雕生产仍处于零散的小规模、小作坊式生的产经营,公司规模化程度不够。并且,当地政府部门、临夏砖雕匠人们,并没有把这门技艺打造成品牌的意识。另外,由于临夏的经济不算很发达,许多砖雕匠人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将自己的工厂规模化。
三、临夏砖雕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作为一门传统工艺,临夏砖雕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我们要做的是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夏砖雕既属于一种活态的传统文化,又属于一种固态的文化遗产。如何才能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地保存和传承下去,是政府部门、传承人、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改变观念
作为一门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临夏砖雕有着特定的传承人群,他们对这一技艺的观念相对禁锢,并不会有推陈出新的想法。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临夏砖雕,我们应该选择封闭化的保护还是活态的传承,这是值得考究的问题。虽然文化遗产是值得一个地区所骄傲的东西,但它肯定也会有糟粕。所以无论是传承人,还是每个个人,都应该改变观念,不能一味地封闭化保护,而应做到活态的传承,将这一门技艺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长久。
(二)技法、材质上的融合
临夏砖雕虽技法多样,但它的材质比较单一,多为青砖。这是因为青砖密度强,抗冻性好,不变形,不变色。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人都不愿意采用材质单一的砖雕进行装饰,这就迫使临夏砖雕必须在材质上做相应的改变。我们可以不恪守传统,非得以青砖做原料,而尝试别的材质,或许可以获得别样的效果。另外,临夏砖雕也可以借鉴别的雕刻技法,吸收他人的精髓,让自己的雕刻技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砖雕艺人也可以多参加论坛交流会,大胆抒发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细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让他人的优秀技法和自己的技艺有一个很好的融合。
(三)丰富题材,提高创新能力
临夏砖雕的艺人,大多数都是穆斯林,他们会严格遵守伊斯兰教中严禁偶像崇拜的教律,所以临夏砖雕中不见人物饰样。与此同时,砖雕中总会出现一些代表长寿之意的松、鹤、鹿图案和代表高洁之意的梅、兰、竹、菊等。在植物花纹中,牡丹是最易被雕刻的花纹。而文字花纹中,则经常使用《古兰经》中的某些名言警句,组成种种圆形或带状的装饰图案。但随着大家审美需求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一些原始的图案已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砖雕艺人可以放开思维,大胆尝试地一些新型的图案样式,提高创新能力,而不是局限于传统。另外,砖雕协会还可以定期开交流会,提高砖雕艺人本身的审美意识,雕刻出更加能反映中国文化的精品。
(四)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品牌
临夏砖雕的诸多老艺人,并没有让这门技艺走出临夏的想法,甚至连政府部门也是。要想打造一个品牌的知名度,就得从自身做起。首先,要树立一种打造中国砖雕品牌的浓厚意识;其次,要在技艺、题材等方面做到创新;最后,还要进行大力的宣传,让临夏砖雕走出临夏,走出甘肃,走出中国!
四、结语
雕刻技术入门范文
关键词:木雕技术项目教学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30-02
木雕艺术品是广受大众喜爱和收藏的工艺品种类之一,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以高度娴熟、精致的工艺技术与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艺术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品。它是我国重要的雕刻艺术门类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将木雕艺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建筑装饰方面最广泛、最集中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选择农耕生存方式的民族之一,其大地文化与土木情节塑造了华夏民族对自然生命的眷恋之情。而我国幅员辽阔、气候适宜、木材丰富。可想而知自从有人类以来,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对木材的广泛利用。中国木雕深邃悠远,并始终伴随着历史的步伐,默默的存在在天地之间。大到殿堂楼阁,图腾造像,小至案几陈设、小品物件,都有木雕艺术深沉的痕迹。在我国最著名的四大流派是被称为“中国四大木雕”的乐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东阳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在我国台湾,除了本土的木雕技术外,大部分木雕技术都来自中国大陆,而这些技术在闽、粤地区,主要为建筑装饰,寺庙雕刻神像及针对富有人家进行服务。亚洲的泰国木雕具有浓郁的东南亚风格,比较闻名,雕刻原材料以柚木为主。民族传统木雕风格主要是西非雕刻,小雕像和面具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悠久历史的木雕创作手法,拥有古老的传承,散发出迷人夺目的光彩。我国南方的木雕技术的发展与传承在传统文化的承袭上,更胜北方一筹。
木雕家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尤其在民间无论是床橱箱、桌、椅等都习惯用木雕装饰。利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摆设于厅堂、卧室,具有古朴、典雅的风味,给人以美的享受。木雕工艺在家具雕刻上的应用最为广泛。我国绝大多数的古典园林里都陈列着雕刻家具,尤其是苏州园林里陈列那些名贵家具如台、凳、桌、椅、几、案、屏风等无不雕刻着精美典雅的图案花纹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我国出口红木家具,由于其造型古朴秀雅,雕刻精细动人,具有独特的东方民族风格,深受海外朋友的欢迎。木雕工艺在我国流传范围很广,如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我由于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差异木雕家具无论从木工制作的造型及雕刻装饰的图案花纹和雕刻技艺都各具特色。如北京的木雕家具,用的主要是高级硬木,在表现手法上无论是圆雕、浮雕或镂雕等都很成熟,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是龙、凤图案及一些吉祥图案。雕刻凿口利落,层次多,具有立体感,艺术上古雅、淳厚。苏州的红木雕刻家具和浙江东阳的木雕家具可谓举世闻名。苏州的红木雕刻家具端庄、简洁雕刻的图案花纹古拙、典雅;而浙江东阳的艺术雕刻家具则精美别致,雕刻技艺精湛,图案花纹细腻入微;广州的红木雕刻家具却另有一番趣味,造型简练、古朴、图案花纹清秀淡雅。木雕家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尤其在民间。无论是床、橱、箱、桌、椅等都习惯用木雕装饰。利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摆设于厅堂、卧室,具有古朴、典雅的风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雕刻技术入门范文
关键词:中国画;儿童水墨;笔墨
闽南传统石雕艺术绚丽多彩,博大精深,具有很浓郁的民间文化韵味,展现了闽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珍贵石雕文物折射出了泉州的多元文化。
1泉州地理特点与石雕创作
泉州群山属于戴云山脉,岩石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石英砂、石灰石等。从色泽而言,有白石青石之分,白石最多,青石次之,此外尚有红石、黑石,但数量较少。
白石有南安石砻的“砻白”,惠安五峰山和晋江巴厝的“峰白”等,但以南安石砻石最为著名,兴建北京人民大会堂、纪念堂所需的花岗岩石料便是采自石砻。石砻石洁白坚实美观,不怕风雨侵袭,富有抗压力,耐酸性强。闽南地区,梅雨季节地面潮湿,石砻白石不反潮气,雨后受水立干;盛夏之时,散热迅速,不必洒水而石面自凉。此外,石砻白石不生青苔,易于清洁,污物难以附着。有如此优点,因此建筑物如寺院庙宇、亭台楼阁、石碑墓牌等雕刻都采用石砻白石。
青石即辉绿岩,是上等建筑材料。惠安黄塘、南安诗山、安溪白桃等地均有产,论及质地色泽则以惠安玉昌湖为上。玉昌湖的特点是质地坚实、花纹精细、色泽清彩,适用于精雕细刻,不易破裂。惠安不仅石料美好,且当地石雕技艺高超,世代相传,历史悠久。
正是在矿产上有了这些美好的石料,这才为泉州的石雕艺术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可以说,这是泉州石雕艺术发达的重要原因。
2泉州的石雕艺术形式
泉州石雕艺术,自古便已繁盛精美,且形式多样。作为古代东方大港,泉州与世界各国交通贸易,不但经济方面交流频仍,文化上亦显出多姿多彩。泉州又称“宗教博物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宗教的相继传入,在泉州的雕刻艺术中亦留下深刻的印迹。
泉州北郊清源山的老君岩,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老子雕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由一整块的天然岩石雕琢而成,为福建乃至全国难得的道教石刻。
同样在清源山,有瑞相岩,依天柱峰山石雕刻迦摩尼瑞像一尊,乃名。该石像刻于北宋,立姿,高4.4米、宽1.5米,左手下垂,占星朝外,右手露肩,做无畏手印,神情肃穆,是宋代雕刻艺术的佳作。
泉州开元寺大殿后回廊中央,有两根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古印度教石柱,该石柱为辉绿岩柱,原是泉州婆罗门教寺之物,该寺于元末被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开元寺时,这些婆罗门教寺石刻被移到开元寺,成为开元寺建筑组成的一部分。这两根石柱高2.7米,柱身上、中、下部琢成正方形,正方形的四角的上、下部,都雕有含苞欲放的莲花蕊。其余部分为十六角形。石柱的每个圆盘内分别浮雕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及花草图案,雕工精美,完全是古印度雕刻艺术风格。
草庵摩尼教填寺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万山峰,为中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庵内依崖镌刻有波斯摩尼光佛浮雕一尊,该佛像成于元初,背雕毫光四射,风格迥异,乃是世界仅存的唯一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
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藏有大批伊斯兰教碑刻。这些伊斯兰教碑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礼拜寺建筑石刻,二是墓葬建筑石刻。年代最早的是伊斯兰教历567年的侯赛因碑,大概是我国的南宋时期。这些石刻都雕刻着伊斯兰教所特有的云月图案、几何图案,石刻的文字以阿拉伯文为主,部分为波斯文和突厥文,有的石刻中阿拉伯文书法种类繁多,从文字到形制上均非常有特点。
泉州的石雕艺术不仅体现在各类宗教造像或碑刻上,在建筑桥梁上也有深刻影响。民居无需赘述,在城防上,泉州崇武古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城墙全部由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围长246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内砌跑马道二或三层,宽4米。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构成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桥梁建筑中,有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北宋年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尤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泉州开开元寺内的东西塔。东塔名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塔名为“仁寿塔”,高45.06米,是中国最高最大的一对石塔。东西塔全部以花岗岩为材料,是仿木结构的平面八角五层楼阁式高层建筑塔,塔身每层均有佛教人物浮雕16尊,须弥座上还有大量的佛传图、花卉鸟兽图等,造型生动,雕工精美。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两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迄今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
3泉州石雕技艺与惠安石匠
惠安石雕是南派石雕的代表,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追根溯源,惠安雕艺来源于五代闽将“青山王”张悃,张悃率兵驻扎惠安青山时,其部下大多数是从中原而来,他们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包括石雕技术带来并发展壮大。史料记载,张悃部下先是在青山一带传授石雕技艺,由于惠安的地理特点,石材丰富且质地优美,使得石雕技术有发展的物质可能,所以慢慢后来向崇武惠安扩大传授的范围,并世代传袭,终于成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中的一枝独秀。早期东南亚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的建筑雕刻物,如石柱、墓碑、狮子等,其石料多是由泉州运去,而其间的雕刻亦大多出自惠安石匠之手。台湾与泉州一水之隔,其清代所建寺庙,雕刻石料都采用的是南安石砻白石与惠安青石,而所用石匠亦雇自惠安。解放后,泉州石雕更为发达,全国各地多处纪念馆、纪念碑、像等,也都用的泉州石料与惠安石匠。
泉州石雕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留下蕴涵特定历史信息的石雕精品,如宋代的桥、塔、寺,明清的蟠龙石柱、石狮、古建筑民居,建国后的许多纪念性雕刻工程等,在未来,泉州石刻还将焕发新的生机,迎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寒枫.泉州东西塔[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