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的相关知识篇1
穿“颜”观“色”来喝茶
茶叶分为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和黑茶6大类,各类茶经过进一步加工可以制成花茶、紧压茶、速溶茶、袋装茶、果味茶、罐装茶等。其中绿茶所占比例最高。
茶叶种类繁多,其品质特征也各不相同。简要地说,就是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加以鉴别。
色,包括外观色泽和汤色。新茶外观紧结、重实、干度足、色泽新鲜。高档绿茶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外观呈嫩绿色。陈茶则松散暗软。选购茶叶时,外观颜色以纯而润泽为好,杂而暗为次。茶叶的汤色以明亮清澈为优,暗而混浊为劣。
香,质量好的茶叶一般香味纯正,沁人心脾。若茶叶香味淡薄或无香味,甚至有异味,肯定不是好茶。茉莉花茶为众多消费者所喜爱,其最大特点就是有浓郁的茉莉花香。如果没有这种香气,其质量多半有问题。
味,指茶水的滋味。拿绿茶来说,质量好的绿茶入口略带苦味,饮后又觉鲜甜,且回味久长。若苦涩味重,鲜甜味少,或压根没有鲜甜味,即为次茶。功夫茶口感甜爽为好,平淡为次;红茶以入口稍苦涩、回味鲜爽、略有甜味为好。
形,指茶叶的外形。不同的茶叶自有各自的形状,特立独行,千姿百态。如洞庭碧螺春茶,当地茶农形容它为“满身毛,铜丝条,蜜蜂腿”。就是说碧螺春茶由白毫遮掩,行家审评时称之为茸毛密布,碧螺春茶以茸毛多者为优,少者为次;铜丝条是指茶叶条索紧密重实,紧者为好,松者为次,蜜蜂腿是指这种茶的形态像蜜蜂的腿细而长。这三者都是区分真假碧螺春和加工技术好坏的重要特征。
饮茶的注意事项
绿茶属于凉性的,而且茶叶味道较苦涩,特别是大叶种绿茶富含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胃有一定刺激,因而胃肠较弱的人就应少喝或冲泡时避免茶汤过浓。在炎热的夏季,选择绿茶较为适宜,泡上一杯清亮亮的绿茶,给人一种仿佛置身草地的清凉之感。
红茶被认为是热性的,对于肠胃较弱者,不妨选用红茶,特别是小叶种红茶,滋味甜醇,无刺激性。如饮用大叶种红茶,茶叶较浓,可加入牛奶和红糖,有暖胃和增加能量的作用。在寒冷的冬季,一杯红茶在手,会有融融暖意。
花茶较适宜女士饮用,它有疏肝解郁、理气调经的功效。妇女在经前期和更年期不免性情烦躁,饮用花茶可减缓症状。
绿茶的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茶叶贸易;绿色壁垒;建议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22.091
[中图分类号]F326.12;F75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1
1我国茶叶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
1.1绿色壁垒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主导
据统计中国茶产品受绿色壁垒冲击的主要来源国是欧盟、美国和日本。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科技先进,民众的健康意识强,他们有条件也有实力来实施高标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来满足国内环保、安全、健康以及产业保护的需要。他们实施名目繁多的绿色壁垒,已成为当今我国茶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
1.2检验检测项目增多
以欧盟为例,从2006年起,欧盟把茶叶农药残留的检测项目从193项增加到210项。2007年,欧盟检验标准再次提高,受检的茶叶品种从6种增加到了108种,限制使用的农药品种从29种增加到62种。自2011年10月起,欧盟实施新的进境口岸检测标准,对于中国输送的茶叶必须通过指定口岸才能进入。
2我国茶叶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2.1茶叶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内因
2.1.1生产加工工艺差
目前个体农户是我国茶叶种植经营的主体,他们呈现出分散且无统一标准的生产特征,另外,他们对于农药的选择和使用剂量都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同时,在茶叶的加工工艺上也存在问题,比如,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技术不成熟、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1.2生产检测标准落后
首先,我国茶叶的生产检测标准低。其次,我国茶叶的生产检查标准陈旧,更新速度缓慢,而国外的相关标准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生产情况定期修订。相比之下,我国的标准就落后了很多。
2.2茶叶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外因
2.2.1国外环保意识的增强
目前,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更倾向于没有农药、化肥和任何添加剂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对进口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有很高的标准,这一系列标准就像一道绿色围墙将中国的茶叶挡在了门外。
2.2.2进口国严苛的标准
发达国家依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对茶叶产品制定较高的绿色标准,同时为了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不仅要求终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还规定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等环节均要符合环保要求,以此限制他国产品的进入,保护自身利益。
2.2.3对本国茶叶市场的保护
就世界茶叶市场而言,某些国家既是茶叶生产国,也是茶叶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采用贸易措施来限制进口。日本是茶叶的消费大国,同时也是茶叶生产国,因国土面积有限,需进口大量的茶叶来满足消费,但为了保护本国的同类产品和自身的经济利益,制定并实施严格的贸易保护措施以阻碍茶叶进口。
3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3.1政府方面
3.1.1完善茶叶行业制度和检疫制度
政府有责任出台有力措施来规范和保障我国茶叶贸易的发展并提升我国茶叶的竞争力。目前,我国茶叶的检验检疫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关制度,更新检验检疫标准以切实提高我国出口茶叶的质量,打破目标市场设置的绿色壁垒。
3.1.2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一方面,积极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扩大我国在国际环保立法和贸易立法等各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动员其他发展中国家,制止发达国家滥用环保法规和贸易协议条款实现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弥补我国生产技术设备的不足。
3.1.3建立市场预警机制
就政府而言,需要建立茶叶市场预警机制,成立相关机构对他国实施的绿色壁垒体系进行研究,及时跟踪他国的贸易壁垒状况,与相关机构分享最新动态,研究出应对措施,保证我国企业在茶叶出口过程中能够从容应对,规避因信息不及时所带来的风险。
3.2行业方面
3.2.1提升核心竞争力
首先,需要注重培养茶产品的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转型,改变传统的工艺制造不断提高自身生产技术,了解国外竞争对手的动向,并要向做得好的国家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尤其是他们的营销模式,创新思维等。其次,各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优质品牌,通过品牌宣传开拓国际市场,强化茶叶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创立国际闻名的中国名牌,针对不同国家市场需求开拓不同品牌的产品。
3.2.2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绿色有机茶
首先,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减少或者不使用农药,采用新技术来防治病虫,大力提倡绿色防控,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其次,开发有机茶,将传统散装原料扩展到天然药品、保健品、天然化妆品、功能食品和饮料等健康产业领域。目前,市场上有机茶价格高,科技含量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各生产企业应重点培育最高品质的绿色有机茶,以攻破绿色壁垒的阻碍,占领市场。
3.2.3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欧盟、日本和美国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集中地,而绿色壁垒的发源国和大力推行的国家也是他们。我国应对出口贸易的地理位置进行调整,我国的特色茶产品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很强的吸引力,可利用这个机会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避开绿色贸易壁垒。
绿茶的相关知识篇3
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如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目标,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凝聚了我校全体师生的教育智慧。为进一步总结我校在实践中的收获,现将我们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深化探索
针对学生对主食“国家课程的品种单一”,“副食缺乏”的课余文化迫切需要,如何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做到更具体,更全面,面向全体学生,增加参与面是问题的关键。
在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经过深化探究逐步找出了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
二、找准支点不断深入
我校位于桃林镇,该镇有一万多亩的茶园,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一项特色产业。“诸城(桃林)绿茶”有中国“最北端茗茶”之誉,有五个系列10多个品种,许多品牌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有机食品和国家名牌。不少学生家庭种茶、制茶,茶叶与学生平时生活融为一体。本镇多年的茶叶种植管理、生产与开发,形成了丰厚特色的地域茶文化。针对这一有利资源,我校开发了以此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中国最北端茗诸城(桃林)绿茶》,并以此为支点发展各种社团活动,使校本课程的发展不断深化。
三、创新活动形式
(1)研究课题为先导,社团活动重落实。我校申请的“中国最北端茶特色研究――以桃林绿茶为例”被潍坊市社会科学委员会规划为重点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学习研究茶文化知识,了解桃林茶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学习桃林茶叶的创业史、了解茶树德栽培、茶树的栽培、茶树的管理、茶叶的采制、学习茶叶初制、加工理论知识、泡茶技艺、学习茶叶的营销知识、科技兴茶等理论知识,积极组织茶文化知识竞赛,为社会实践和探究打下理论基础。
诸城四中茶学社下设了种植与管理小组(促进了家中有种植茶叶同学的学习交流和其他同学对此的热爱)、茶艺小组(培养茶艺表演和学生的礼仪基础)、茶与书法小组(让我校开始《用笔书法》课程多了一份特色)、茶诗词歌赋诵读小组(培养了学生普通话标准的应用)、茶与电子商务小组(为学生在销售和电子商务种下了种子)、茶与画小组(增强学生的绘画基础和师生的灵活性)、“无我茶会”(通过学生自带茶具、茶叶等在学校的文化广角忘我的交流),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发展了学生将来踏上社会的适应能力,让他们不再怕人,敢于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能吃苦耐劳精神。
(2)实践和探究为载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掌握茶的基础知识和和掌握制茶工艺理论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进入生产第一线。校长和老师导学采茶实践,跟茶农学采茶技巧,跟制茶师傅学习制茶注意事项和制茶工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运用空调机、除湿机改变原来靠天吃饭的不利因素,提高茶叶品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举行“科技致富、科技兴茶”专题采访。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诸城市北端茗茶叶生产合作社,初步树立科技致富、化零散为整体,抱成团闯市场的意识,并实际接触一些致富的本领技能。①社会问卷调查,了解茶乡经济变化、茶叶信息动态、茶农心声,了解农村科技现状。设计一些社会调查课题让学生回乡调查,从而加深对茶叶生产的了解。②典型采访感受农村科技致富的魅力如对诸城茶业领军人――王景昌的采访,学生写成报告,通过“校园之声”展示探究的成果。通过采访、参观、调查研究学科知识得到了拓展,写作能力、交往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③学科渗透和整合:语文课:诗词歌赋的朗诵于书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桃林茶的种植优势条件;生物科:讲述茶苗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信息技术课:茶与电子商务,初步了解网络营销技巧;艺术科:让学生欣赏各种茶具的造型美、装饰美;学习茶艺表演,泡饮技艺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桃林茶文化丰富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内容及实施所采取的措施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筛选确定了该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逐步完善学校的茶文化活动室和校内课堂实践基地的建设,丰富茶文化研究的氛围和力度。
(1)师资课时与评价。由一名中层领导包靠,设一名专职教师和多名兼职学科教师组成,活动课时计入总课时,每周至少一节,日常社团社的各兴趣小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利用周六周日到茶园、茶基地跟茶农和制茶师傅交流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月根据找学生座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考评每位参与教师,并及时收集师生更好的建议。不管师生,只要有突出成绩就给予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并计入年终考核量化。
(2)茶文化育新人,加强对德育的渗透。本着“尚德、添能、立人”的原则,以茶文化育新人。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活动的开展,师生不仅懂茶、识茶,还充分挖掘茶的内涵,将茶文化教育从课程深入到德育工作中去,通过以茶养德,陶冶性情。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团结合作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3)构建校内外茶园实践基地,开发资源。诸城绿茶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我校领导先后同怡明茶、颖青茶、德邻茶等多家单位协调,正在建设“茶园实践基地”和“茶文化”展厅,为深入开展以“茶”为载体的实践活动注入新的生机。
(4)家校联姻。学校即课堂,家庭即学校,基地即课堂。使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广泛学习的新内容。我校毗邻北端绿茶的发源地,学校周围就是茶园茶铺,学校里的学生有很多家里有茶园茶铺,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参与家庭种植,到家长茶铺进行冲泡、品赏等活动,将学习活动引入家庭引入基地。深入生产第一线与茶乡制茶能手一起制茶,一起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同时聘请家长中的种茶能手进入课堂给我们讲解种茶、茶苗的繁育、幼苗管理、采摘、病虫害防治、越冬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绿茶的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S57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175
1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深入了解绿色防控
为了有效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必须通过加大宣传来让农民深入地了解这些相关知识,提高农民的无公害防治认识水平。只有这种,才能为确保广大农民在茶树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绿色防控技术。
2合理制定管护措施,实现生态茶园的标准化管理
为了促进生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增加收益,就必须不断完善管护措施,本着问责到人的原则,将管护任务落实到个人,并不断完善管护措施,指导广大农民对茶园进行科学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对农资产品市场进行规范,力求打造一个相对完善的农资服务体系,推广无公害绿色防控技术,防控茶园的病虫草害,提高生态茶园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3加强对农民的绿色防控技术的专业培训
为了有效提高生态茶园建设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提高广大农民的绿色防控意识和专业水平,相关责任部门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防控专业培训,培训的实际操作需要与农业服务中心、茶叶企业、农资产品供应点、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民代表等的配合,共同致力于农民绿色防控技术的掌握,切忌流于形式。在具体实践中,考虑到这一事件的特殊性,可以从茶叶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谈起,由己及人,引起广大农民们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根本上树立绿色防控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实现茶叶的安全、绿色生产。
4充分利用太阳能杀虫灯对害虫进行诱杀
茶园示范区内,按照茶园的面积进行太阳能杀虫灯的安装,平均每1.3~2.7hm2应安装1盏,灯管与茶树树蓬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以60cm为宜。通过观察,杀虫灯对茶毛虫、茶尺蠖、茶卷叶蛾、茶小卷叶蛾等害虫的防治效果显著。其中,有虫板、太阳能杀虫灯等有着十分可观的应用效果,诱杀害虫效果显著。在色板诱虫板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在虫害高峰期发挥重要作用,大批量杀灭茶小绿叶蝉、茶黑刺粉虱、茶蓟马等虫害,使得田间虫口数量得以骤然下降,有效控制病虫害。在茶叶种植示范区内,通过有虫板和太阳能杀虫灯,可以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等虫害的发生。尤其是对茶毛虫、茶尺蠖、茶卷叶蛾、茶小卷叶蛾等害虫,太阳能杀虫灯的防治效果更加显著,大大降低了示范区内的虫口数量,杀虫效果远远高于非示范区。通过杀虫灯联合诱虫板的使用,生态茶园中害虫种群数量也得到有效控制,化学农药杀灭、控制虫害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茶园生态系统中害虫的天敌得到了保护,有效维护了茶园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茶园自我调控、自我恢复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5综合多种措施的应用,共同致力于生态茶生态环境的提高
为了有效促进绿色防控技术在生态茶园中的应用,以求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依靠多种措施综合发挥作用。在不违背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积极响应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农业防治、生(物)态防治为主,深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有效维护茶园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茶园自我调控、自我恢复能力的提高;在茶园的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无公害生产,就必须禁止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最好通过生物农药或人工、机械除草的方式实现防草、控草;为了促进生态茶园的绿色建设,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需要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尽量通过农业防治手段,控制茶叶的农药残留量;要做好茶园的科学管理,就必须维持茶树生长所需要的适宜土壤、水分、养分、光照条件等,为此,需要在日常管理中做好土壤检测,维持酸碱度,科学施肥,着手治理生态茶园的周围环境,促进管护工作的合理性,并通过茶叶生产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逐步提高生态茶园的绿色管理水平。
6结语
通过在生态茶园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现了对茶树虫害的控制,有效促进了示范区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同时有效降低茶叶农药残留,确保茶叶质量的安全。同时,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对于加快恢复茶园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提高茶园自我调控能力,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波.浅谈在生态茶园建设中如何推广实施绿色防控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24):147.
绿茶的相关知识篇5
[提要]茶业是安徽省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安徽茶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与全国其他茶区相比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本文分析安徽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安徽;茶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3日
一、安徽茶业发展现状
安徽生态环境良好,盛产茶叶。早在唐代寿州、舒州、歙州、宣州、池州的茶叶就已经闻名遐迩。安徽是中国近代名茶品目最多的产茶省,如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休宁松萝、敬亭绿雪等。2012年全省茶叶产量9.5万吨,茶叶一产产值60亿元,全省300万茶农人均收入2,000元。全省茶叶系统共有33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全省有6个中国驰名商标(天方、老竹铺、雾里青、新安源、猴坑、谢裕大),2个国家名牌农产品,30多个省著名商标,5个省名牌产品,29个安徽名牌农产品。安徽茶叶不论是茶园面积、年产量以及出口量都很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步增长,茶叶品类结构优化,安徽省茶叶市场也异常活跃。
二、安徽省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茶叶生产经营集约化程度低,茶农素质有待提高。安徽茶园多分布在山区,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而茶农居住比较偏远,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和预测市场,生产存在较大盲目性,缺乏应变能力,这种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不利于实现专业化生产。茶农素质普遍较低,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市场意识和科技意识淡薄。
(二)品牌意识相对较低,产品标识标注不够规范。目前,安徽省茶叶品牌繁多,但知名度高的品牌所占份额较少,很多小企业的品牌意识淡薄。茶叶品牌建设远远落后于市场,已经成为制约安徽省茶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安徽茶有名茶而无名牌,茶业整体上还停留在产品阶段,品牌经营意识相对较低。实施企业商标战略,打造安徽茶叶品牌已成为安徽从茶叶大省走向茶叶强省的必由之路。绿茶、红茶的质量卫生标准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一些企业不按标准正确标注产品等级、生产日期等相关内容。
(三)科研基础薄弱,精深加工异常欠缺。安徽茶叶加工的工艺、装备、质量保障体系、新产品研发能力等都还较落后。全省茶叶产品基本上为资源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很少,与国内外的差距大,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科研基础薄弱,对茶叶的基础研究理论及科技研发远滞后于生产实践,尤其对茶叶特征性物质、功效成分、健康价值等等,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定性、定量标准。同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新产品开发,提取茶多酚、茶色素等功效物质的深度开发尚处于孕育起步阶段。
(四)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茶叶农残超标现象严重,少数茶农生态平衡意识淡薄,科学用药意识低,不注意采取科学防治茶树病虫害,致使茶园生态失衡。极少数不法商贩为了追求利润,在茶叶中添加人工色素、香精、呈味物质等,致使茶叶中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超标。
三、安徽省茶业发展对策
(一)努力提高茶农的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茶农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茶业实用人才,着力加强茶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二)科技兴茶,做好茶叶精深加工。抓好品种选育、茶叶栽培、茶叶加工等方面科技攻关和科技应用,推动科技兴茶。加大茶叶功能性成分在食品、药品、化工等领域的深度开发,扩大和提高茶叶内含物质的利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节奏的加快,袋泡茶、速溶茶等茶饮料市场发展迅速,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等作为医疗保健品市场潜力巨大。
(三)培育壮大龙头茶叶企业,积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茶叶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茶叶企业集团。创建茶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茶叶企业与小型茶叶企业、茶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小型茶叶企业、茶农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加快品牌建设,加大品牌整合力度,维护品牌美誉度,提升安徽省茶叶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注重茶叶品质安全,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主要问题是产品卫生指标不合格、部分产品质量等级不符、标签标注不规范。提高茶叶质量,加强茶叶市场监测是我国茶叶市场面临的主要任务,只有保证了质量和安全的茶叶才会得到人们的青睐,才会有好的销路,努力使茶叶生产、加工、产品标准再上一个新台阶。只有这样,才会在出口世界其他各国时名扬海外,才会将我国千年的茶文化传承下去。
(五)振兴“徽茶”文化,推进“徽茶”与徽文化的深度结合。“徽茶”既承载着茶文化,又体现出浓重的徽文化,是最具安徽文化元素、极具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徽茶”文化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用文化去经营,在经营中体现和传播文化。在中国茶业全面进入品牌竞争的新形势下,以“文化营销”的市场战略,构筑了以“徽茶文化”为核心内涵的品牌群,并形成了层次清晰、布局完善、有竞争力的产品结构和营销体系。着力于挖掘品牌内涵,以文化塑造品牌影响力、生命力。发掘、传承、弘扬“徽茶”文化,将文化与经济相结合,是为了促进“徽茶”产业的大发展、促进安徽茶叶经济的腾飞。
(六)促进茶叶旅游,发展绿色产业。徽商讲究诚信,具体到茶叶行业中,就是要对消费者负责,就是要向消费者提供健康、绿色的产品。建设生态有机茶园,引导茶农进行有机化生产,从茶园管理、采摘、加工、运输、仓储、销售诸多环节,全部采用绿色无公害流程,确保生产和加工的茶叶纯天然、无污染、富营养。依托安徽省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将安徽茶业真正发展成为绿色产业。
主要参考文献:
[1]范莉梅,姜含春.基于swot分析的建瓯茶产业发展战略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1.
[2]宋勇.安徽茶叶出口的问题与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绿茶的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茶叶贸易;绿色贸易壁垒;法律策略
我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及出口大国,茶叶生产及出口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及减轻国内积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在全球茶叶贸易活动中,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因严重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使得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受到极大阻碍[1]。为有效保障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健康稳定发展,对绿色贸易壁垒及相应的法律策略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及特点
1.1概念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就是在国际性贸易活动中,各国家基于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等名义,制定的一系列严苛的环境要求对产品进口予以限制。通常依照形式将绿色贸易壁垒分为绿色标准、绿色包装、绿色关税、绿色环境标准等。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以致于绿色贸易壁垒出现。在国际社会中,制定诸多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有些属于绿色保护措施,有的则会形成绿色贸易壁垒。如果国家所制定出的法律法规的目的是保护人身健康和生态和谐则属于绿色保护性措施;如以环境措施构建门槛,限制乃至禁止国外产品进入,保护自身贸易就是一种绿色贸易壁垒。
1.2特点
和一般贸易壁垒相比,绿色贸易壁垒有其自身特点,具体表现在:
(1)内容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包装、产品品质及标准、法律政策等方面。从产品层面看,主要包括初级产品、工业半制成品及成品等产品。因绿色贸易壁垒有着较为广泛技术及适用范围,所以其复杂度明显大于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贸易壁垒。另外,绿色贸易壁垒很容易导致连锁性反应,往往会从一国影响到多国[2]。
(2)形式合法及名义合理,在WTO环境相关条例中明确规定,任何一个国家均可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公正、合理,同时不会限制国际贸易的环保措施,这就使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具有合法性。但在实际贸易活动中,部分国家已环保为借口对本国内的产品及市场进行保护,在某种情况下绿色保护和绿色贸易壁垒在动机上存在一定的交叉性,难以辨认。
(3)不公正及歧视性,有些进口国家往往不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利益,对于不同国家产品实施相同市场准入机制。因这类规定复杂而又多变化,且往往具有双重标准,导致国外产品难以达到规定要求。一旦出口产品未达到对方标准要求,该类技术性标准就可能阻碍产品的出口,进而构成贸易壁垒。通常贸易双方基于绿色标准的差异就是绿色贸易壁垒之实质。而此种差异在提升本国产品质量同时,也损害参与贸易活动另外一方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贸易发展。
2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茶叶贸易带来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为了协助我国茶叶行业有效应对欧美等国家设立的绿色贸易壁垒,同时为有提升出口茶叶的品质及绿色性,我国农产品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出口茶叶质量相关的培训与指导。深入田间、地头,就茶叶出口质量标准要求、种植规范及质量监管体系等专业知识对茶叶种植、生产及企业管理者进行系统讲解,大大提升了茶叶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有效保证了茶叶质量安全。在政府、茶叶出口协会及企业一同努力下,我国茶叶的整体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促进了高端茶叶出口贸易发展,茶叶出口市场也日益多元化。
2.2消极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叶质量提高,茶叶出口得到发展,但是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茶叶贸易带来消极影响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茶叶出口量减少。在欧盟实施农产品、食品农药残留标准以来,及茶叶进口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及绿色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这直接导致我国茶叶出口量大幅降低。
(2)增加出口成本。茶叶的生产、包装、销售等环境均纳入到绿色贸易壁垒中。欧美等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明确要求在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储存及销售等环节中要充分体现环境科学性,进而构建无污染、无公害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机制[3]。这就使得我国茶叶出口企业为达到进口国所提出的严苛环境要求,只有不断加大投入,强化质量检验、认证等环保相关工作,有效调整产品包装出口标签。而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企业成本大幅增加,而内在环境成本也相应提升,进而造成茶叶出口总成本增加。
(3)减少市场占有份额。当前,我国是茶叶种植品种最为齐全的一个国家,具有丰富、多样化茶叶资源。据统计,2012年我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份额降至20%以下。伴随茶叶出口配额许可管理取消及茶叶经营权的逐步开放,更多茶叶企业进行出口贸易,但是茶叶出口市场仍处于无序状态中,不利于茶叶出口的有序发展[4]。
3应对茶叶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策略
为有效应对茶叶进口国家设置的茶叶绿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稳定发展,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法律策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制定并完善茶叶质量标准
政府管理部门和茶叶社团等应在全面分析茶叶相关国际标准基础之上,完善制定能够和国际接轨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进而为我国茶叶生产、出口贸易给予重要的法律支持。另外,要特别重视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应根据国际食品安全法典(CAC)相关规定及标准严格管控。为使茶叶种植户和茶叶生产出口企业生产出无公害、安全且满足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绿色优质茶叶,就需要制定出高质量技术标准,以提升整个茶叶产业的档次及品质。在制定标准过程中,需要茶叶生产企业、出口企业、科研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一同参与。
3.2建立健全茶叶监管及认证机制
在整个茶叶生产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茶叶质量的检测,有效落实从种植、加工到消费饮用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同时还应在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及规范要求。茶叶生产企业、茶叶流通管理部门及茶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职,强化合作,发挥自身的功能效用,有效服务于茶叶种植农户及茶叶生产、出口贸易企业。同时,为实现茶叶出口的顺利通畅,政府部门应不断强化绿色环境相关的认证工作。另外,为强化出口茶叶质检力度,质检部门应做好这几项工作:一是不断加大投入,配置先进的质检设备及仪器;二是重视并强化茶叶种植、生产等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并组织茶叶商会、政府农业、质检及商务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对茶叶质检人员开展技术理论和技能培训,以强化茶叶质检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建立统一化管理机构,对茶叶生产及销售等行业实施全面性、专业性管理,认真履行茶叶质检及监督等职能。
3.3完善茶叶绿色包装制度
随着全球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为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降低对环境生态有破坏的废弃物产出率,使废弃物逐步资源化、无害化,以强化我国茶叶等农产品出口能力,这就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茶叶绿色包装制度。在茶叶出口贸易中,绿色包装制度的落实有助于减小进口产品带来的环境影响力,进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实际上,绿色包装制度是合法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能够有效保障我国茶叶产品出口。现阶段,我国虽制定诸多标签和产品包装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未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所以,要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方法及成果经验,为出口茶叶设置特有的绿色标签,同时在积极推广基础上,使绿色包装和标签获得世界上更多国家的认可。这些措施不但可保障我国茶叶良好出口,还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3.4充分应用好WTO相关原则
作为WTO重要的成员国,应充分应用好WTO相关规则,通过WTO/TBT-SPS通报机制对各WTO成员实施的合格审核程序、技术标准及有关法规等壁垒措施进行及时性评议,同时还应提出有关建议。另外,在WTO有关协议中,为发展中国家给予了某些特殊优惠、贸易争端协调解决机制等,可充分应用这些机制,对违反WTO相关规定的绿色壁垒进行申诉。为我国茶叶出口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并积极强化政府部门的对茶叶出口企业引导,以有效维护茶叶种植农户和茶叶出口企业的正当权益。
3.5实行回避式跨越
当前,大多数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目的就是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维护本国相同产业利益,往往会对国外企业产品生产环境及质量安全,对国内企业则相对宽松。基于此,国内企业可充分利用好本土茶叶资源丰富优势,吸引国外企业合作经营,并结合相关税收政策制定法律制度,实现企业本土化生产经营,进而跨越进口国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另外,国内茶叶种植、生产及出口贸易企业应学习和借鉴优秀出口企业的经验,和进口国开展合资经营,通过其先进技术、质量标准及营销渠道,有效回避绿色贸易壁垒,实现茶叶的顺利出口,促进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发展。
4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茶叶市场逐步扩大,不仅为我国茶叶贸易发展提供良好机遇,还面临新的贸易壁垒。为拓展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应在认清自身不足基础上,完善茶叶质量管理、出口贸易等制度,确保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妮.茶叶贸易中绿色壁垒及法律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14,23(6):144-146
[2]朱茂利.浅析中日茶叶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J].市场研究.2014,11(7):201-202
[3]王金南,夏友富等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