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抑郁
中图分类号R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4-0130-02
doi:10.14033/ki.cfmr.2016.4.072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发作性精神障碍,分裂症状和情感症状在同一期发病过程当中均非常明显,两种类型的症状在同一时间又表现的非常突出,并且经常反反复复。这种疾病大部分在青少年期或者成年人期发病,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男女之间的比例无明显差异。文献[1]显示,这种疾病终身患病率在0.5%~0.8%,年发病率在0.3%~5.7%,这相当于精神分裂症发病率的25.0%。现如今,临床治疗分裂情感精神病的方法有很多种,可是大多数均未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并且副作用较大。本文选取2013年9月-2015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患有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患者32例,对32例患者采取相对应的临床治疗,对其治疗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患有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17~45岁,平均(30.6±7.2)岁;病程3~18年,平均(10.6±5.1)年;疾病类型:躁狂类型20例(62.5%),抑郁类型12例(37.5%)。
1.2治疗方法
1.2.1躁狂类型疗法笔者所在科室主要采取锂盐以及新型抗精神病药物,这两种药物对控制急性症状均有明显效果。可是根据相关报道表明,对高度兴奋进行控制,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明显要比锂盐好;对中度兴奋的患者,两种药物的疗效基本相同[2]。另外,对躁狂类型采取电抽搐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除此之外,维持治疗:锂盐属于一种维持智力,可以有效预防双相类型或者躁狂类型。锂盐作为一种维持治疗,其血锂浓度通常保持在0.60mmol/L。难以治疗型的患者,可以考虑采取拉莫三嗪或者丙戊酸盐等相关抗惊厥药物进行治疗,或者联合氯氮平或者苯二氮卓类药物进行治疗。
1.2.2抑郁类型疗法目前,对抑郁类型主要采取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药物共同治疗,在各种类型的抗抑郁药物当中,三环类以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应用,可是不良反应较高,会造成患者体质量明显增加,同时对患者心脏功能起到非常大的不良影响。因此,采取SSRI(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是也有相关临床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类型的药物给予治疗,精神病症状完全消失之后,其抑郁症状仍然存在,同时排除抗精神病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后,可以给予抗抑郁剂进行治疗。然而对于顽固性的病例可以实施电抽搐治疗。另外,维持治疗与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原则和躁狂类型的疗法相一致。在维持治疗过程当中一旦发生抑郁症状,可以和抗抑郁药物共同治疗。除此之外,当分裂情感症状完全消失之后,一旦精神病症状仍然存在,也许要长期采取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精神病量表(BPSS)、躁狂评定量表(BRMS)以及汉密尔顿量表(HAMD)的评分结果给予对比分析。
1.4疗效判定标准
以BPSS、BRMS及HAMD作为疗效的参考,对患者的治疗情况给予评分,显效:减分率>50%以上;有效:减分率在25%~50%;无效:减分率在25%以下[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治疗前后的BPSS、BRMS以及HAMD评分情况对比
临床治疗后,32例患者的BPSS、BRMS以及HAMD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与治疗前对比,P
2.2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经临床治疗后,显效14例(43.75%),有效13例(40.62%),无效5例(15.6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4.37%。
3讨论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在临床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诱因尚未完全弄清,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变异或者心境障碍的变异,可是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有别于心境障碍或者精神分裂症的另外一种精神障碍。现如今,认为这种疾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异常以及社会因素等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一级亲属的对照研究当中发现,这种疾病在遗传负荷当中介于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之间,因此,进一步推测是这两种疾病的基因结合造成等。另外,根据相关临床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在这种疾病的抑郁类型患者当中采取地塞米松抑制剂试验当中,脱抑制率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相类似,可是也有一些患者的内分泌反应与抑郁症患者接近,但是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存在差异。除此之外,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在发病之前大部分无显著的个性缺陷,大约50%以上的患者基本存在诱发原因,其中社会心理原因占主要部分[4]。
躁狂类型与分裂症状一样明显,患者在情感高涨的时候,会出现自我评价过高,言语以及行为开始出现增加,并且存在妄想、被害妄想或者思维被洞悉感觉,逻辑推理出现障碍,患者临床表现鲜明,虽然经常伴有行为紊乱,可是在几周当中能够得到明显缓解。抑郁类型在同一次发病当中,抑郁症状和分裂症状一样明显,患者会出现精神乏力、食欲不佳、体质量降低、内疚、失落,严重的还会出现自杀倾向。另外,抑郁类型的患者还伴有思维播散,物理影响造成的妄想,逻辑推理出现障碍以及议论性幻听等相关精神分裂症表现。
因为这种疾病一般伴有功能障碍,一般需要采取综合治疗,其中包括社会支持、心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文献[5]表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锂盐共同治疗躁狂类型的治疗效果明显要比单一抗精神病药物高。另外,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经常采取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药物共同治疗。除此之外,对其可以采取锂盐给予有效预防。本文结果显示,临床治疗前,BPSS:(47.85±2.62)分;BRMS:(23.58±1.27)分;HAMD:(31.52±1.37)分;临床治疗后,BPSS:(31.19±2.05)分;BRMS:(10.08±1.06)分;HAMD:(15.03±1.43)分。临床治疗后,32例患者的BPSS、BRMS以及HAMD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总之,精神分裂症性症状的患者采取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抑郁类型的患者采取抗抑郁剂进行治疗以及躁狂类型的患者采取锂盐或者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然而在发作期间一旦症状出现变化,那么其治疗方案应该给予及时调整,进而使其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祖承.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0.
[2]张明园.简明精神科量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1.
[3]喻东山,高振中.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67.
[4]韩丽霞.首诊分裂情感性精神病50例随访报告[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45(2):153.
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现代电休克;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量表
现代电休克(MECT)是一种在原有的抽搐性电休克治疗基础上改良革新为一种无抽搐的精神科治疗方法,其在发达国家早已较为普遍使用[1],而国内精神专科医院尚未普遍开展。我院于2004年5月开展,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故在此研究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2004年11月~2005年12月在宝山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中,根据CCMD-3诊断标准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的患者共123例,年龄在18~75岁。入组时BPRS≥36分,采用开放式的研究方式;其中应用MECT治疗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58例为研究组,1例因家属拒绝而中途脱落,实际完成57例;单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65例为对照组。研究组男31例,女26例,平均年龄35.9±6.8岁;初发者11例,复发者64例,平均病程5.6年;对照组男31例,女34例,平均年龄38.5±8.9岁,初发14例,复发51例,平均病程4.9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初、复发上均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对两组在治疗时即0周和治疗后1、2、4、8周末共5次做BPRS量表评分,疗效以减分率为评定依据,减分≥50%为显效,≥25%为有效,<25%为无效。不良反应的确定:(1)治疗后症状严重程度TESS量表的最高值评分减去基线分值≥2分。(2)为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的可能性≥50%。将所得资料均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做χ2和t检验分析。
2结果
2.1疾病严重程度研究组与对照组的BPRS评分治疗前分别为48.1±11.1和46.8±1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在入组时两组病情严重程度基本一致(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BPRS评分在第1周末分别为40.5±9和43.1±10.2;第8周末分别为26.8±6.1和28.5±7.2。表明在第1周末及第8周末两组疾病缓解程度基本一致(P>0.05);而在第2周末分别为32±8.4和40.3±9.8,第4周末分别为27.5±7.2和33.7±9.1,表明在第2周末和第4周末研究组病情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疗效评定研究组显效39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7.7%。对照组显效40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4.4%,无统计学意义(χ2=11.08,P>0.05)。表明2种治疗方法均有效。
2.3安全性分析研究组中有3例有近期记忆力受损,在MECT治疗结束后,约1周内均恢复,无特殊反应。在总疗程结束后进行TESS量表评定:肥胖(体重与入院时相比超过20%)研究组1例,对照组5例;锥体外系反应(震颤、静坐不能、肌强直等)研究组4例,对照组12例;高泌乳素血症(乳汁分泌、月经延迟、性障碍)研究组0例,对照组4例;心血管系反应(性低血压、T波改变、传导阻滞)研究组0例,对照组2例。两组TESS反应发生率:研究组8.8%,对照组33.8%,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0.24,P
2.4脱落原因分析研究组1例在做MECT第2次治疗后家属不予理解,认为此种治疗方法是对犯罪人员施行的酷刑,不能接受,故此脱落。
3讨论
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怀化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科,湖南怀化418000
[摘要]目的研究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心理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患者90例,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下,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暗示疗法,研究组给予电厌恶疗法治疗,随访患者1年,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社会康复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6.7%(39/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4%(38/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社会康复率为92.3%(36/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5%(15/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厌恶疗法治疗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临床疗效与暗示疗法相当,但是电厌恶疗法具有较好的社会康复率。
[
关键词]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电厌恶疗法;暗示疗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7(c)-0014-02
癔症性精神症状是指患者部分或者是完全的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以及对过去的记忆,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具有选择性的遗忘或者精神爆发。该病较难治疗,临床上较易复发,给患者以及家属带来较大的影响[1]。传统的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短期疗效,但是社会康复率并不乐观,心理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电厌恶治疗取得较佳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探讨如何安全有效的治疗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2]。本文对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患者90例分别实施暗示疗法和电厌恶疗法,并比较两种治疗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3]。并排除精神分裂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下,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5例,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介于25~60岁,平均年龄为(38.2±1.1)岁,病程介于4~20年,平均病程为(9.2±0.2)年,对照组45例,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介于24~60岁,平均年龄为(37.9±1.3)岁,病程介于4~20年,平均病程为(9.5±0.3)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的患者入院以后均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脑电图以及肝功能的检查。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的药物,如:阿立哌唑,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来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电厌恶疗法,并且每次治疗之前均向病人解释治疗的感受和目的,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MECT)进行治疗,将两电极分别放置在患者两侧的太阳穴,给予电量5~10mA的间断通电,第一周1次/d,以后3d1次。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暗示疗法的心理治疗,两组治疗的时间均为1个月。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
1.3疗效评价
①临床疗效:显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好转,癔症性精神病无发作;有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癔症性精神病偶尔发作,但是较治疗前显著减少;无效:是指患者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社会康复率:是指随访1年后仍然稳定者/治疗后稳定者[5]。
1.4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在spss17.0软件上统计,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知,研究组总有效率86.7%(39/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4%(38/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84,P>0.05)。
2.2两组社会康复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稳定的39例患者随访仍然稳定者36例,社会康复率为92.3%,对照组的治疗后稳定的38例患者随访仍然稳定者15例,社会康复率为39.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192,P<0.05)。
3讨论
癔症又称分离性障碍、分离转换障碍或者歇斯底里症,指一部分表现出分离性的症状,而另一部分的患者出现各种形式的躯体症状,但是症状和体征均不符合神经系统的生理解剖特点,而缺乏一定的器质性的损害的病理性基础[6]。该病较难治疗,临床上多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严重影响患者以及家属的生活质量。传统的药物治疗只能暂时控制病情,但是其远期疗效并不可观[7]。电厌恶疗法则是一种行为疗法,该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一种典型的条件反射,其理论认为所有的人和动物的行为在实质上均是一种反射性的行为,所以从一个无关的刺激变成一种信号的过程则是条件发射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行为模式的形成过程。因此给予患者反复的电刺激使患者形成了一种主观的厌恶的条件反射,进而克制患者的比重获益心理以及认知方式[8]。曾有学者研究发现,电厌恶疗法和暗示疗法治疗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具有相当的疗效,但是其社会康复率较高。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本文研究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86.7%(39/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4%(38/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电厌恶疗效和暗示疗法具有相当的治疗效果,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减少发作次数。研究还发现,研究组治疗后稳定的39例患者随访仍然稳定者36例,社会康复率为92.3%,对照组的治疗后稳定的38例患者随访仍然稳定者15例,社会康复率为39.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明电厌恶疗法具有较好的社会康复率,能较好的维持患者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应用电厌恶疗法治疗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具有较好的社会康复率,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1]李晓芳,徐保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癔症性精神病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9):48.
[2]卢智慧.丙戊酸钠辅助治疗女性癔症性精神病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27(19):3067-3069.
[3]薛伟花,陈荣,温小霞.心理护理干预在癔症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0):1815-1816.
[4]战晓梅,陶占岐.MECT治疗癔症性精神病的临床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5):106.
[5]许洪英.癔症19例心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5):103-104.
[6]王东耀,李小东,张玉环,等.一例癔症病人的心理治疗[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5):421-422.
[7]佟洋,朱羞阳,郭庆军,等.癔症性精神病误诊为精神分裂症一例[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1):1440.
[8]李皖生,赵勇,方微.集体心理治疗对改善中、青年精神分裂症症状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331-334.
(收稿日期:2014-04-21)
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