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母婴护理的理解范文篇1
所谓人文护理是一种以病人为本,满足病人心理、感情需求,注重服务个性化的高质量护理[1]。人文护理除了强调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外,更加重视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及其服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2]。对于母婴分离这一类弱势群体,我们采用人文护理的服务方式,更好地关心、支持、帮助她们,满足她们的生理和精神需求,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母婴分离产妇120例,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7岁。文化程度均为初中以上。其中对照组为2010年9月—2011年2月住院的母婴分离产妇,共60例,实验组为2011年3月—2011年9月住院的母婴分离产妇,共60例。两组产妇均无母乳喂养禁忌证,均因新生儿转至新生儿监护中心治疗而造成母婴分离。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对照组只采用传统的产后护理方法。实验组则实施一对一的人文护理,包括由责任护士对产妇进行评估,了解产妇目前的心理状态及需求,针对性地给予产妇生理、心理、社会等支持,使产妇树立信心,然后,通过示范、讲解、实例参观,使产妇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1.2.2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于出院前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婴儿康复是否有信心,婴儿护理知识及母乳喂养技能是否掌握,对护理服务是否满意。能正确认识婴儿疾病并适应角色,主动寻求帮助,未出现焦虑、悲观、情绪低落者为有信心;能描述护理婴儿要点,同时喂哺姿势、婴儿含接姿势、挤奶手法均正确者为掌握;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帮助的方式方法、技能示范技巧、相关知识讲解均能接受者为满意。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
2结果
2.1两组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的年龄、产次、文化程度比较,均衡性较好(表1)。
2.2人文护理活动的效果
实验组对婴儿康复有信心,掌握婴儿护理知识及母乳喂养技能,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表2)。
3讨论
母婴分离产妇常有自责感、焦虑、心理脆弱,非常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的支持,而与痛苦中的产妇交往,不能太职业化,倾注一些情感,能使沟通更有效[3]。因此,根据产妇的需求,我们与其谈心,态度友善,语言温婉,接受她们的消极情感,表现出朋友般的善解人意,促进建立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使产妇感到亲切、温暖、踏实,并在获得安慰的同时获取更多的保健信息。同时,与产妇家属及时交流,共同给予产妇爱的支持,减轻其心理负担,增强她们对患儿康复的信心。
人文护理在服务对象上,不仅仅是母婴分离产妇个体,更需要为产妇家属提供共同的服务。对他们也要进行心理上的正确引导,缓解家属不安、紧张的心理,另外,通过模型示范、讲解、实例参观等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使产妇和家属掌握必要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技能。
母婴分离产妇是产科病房中的弱势群体,因此,更需要注意护理服务的方式、态度,也更需要评估服务对象的一些独特需求[4]。由于其特殊状况,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更高。通过有针对性的人文护理方式让产妇面对现实,保持良好的心态,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积极的态度,促进她们身心全面康复。人文护理活动的实施,提高了产妇对我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提升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我院护理事业的发展。人文教育不是短期教育就能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工程,这就需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自上而下营造一种良好的关怀氛围,使之有利于人文护理的开展与渗透[5]。
4参考文献
[1]王祎娜.人性化——护理管理的新举措[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10-111.
[2]胡静.浅谈人文护理的语言特征[J].医学信息,2010,5(12):3634-3635.
[3]周红.影响护士与产妇沟通的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4,18(5):813.
[4]刘义兰,王桂兰,任小英,等.优质护理的指征:住院病人观点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39(9):643.
对母婴护理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产科;母婴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06-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产科护理也非常重视产妇及家属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在产科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可以满足孕产妇住院的日常生活照顾,也可以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教育服务及母婴护理技能。我们对母婴采取床旁护理模式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7月在我院产科分娩60对母婴为对照组,2010年8月~12月分娩的母婴60对为实验组。入选标准:①所有的产妇都是足月初产妇;②排除心、脑、肾等器官疾病及精神疾患;③所有患者意识清楚、沟通良好,且知情同意。两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孕周、分娩方式、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实验组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婴儿的一般治疗及护理工作都安排在病房完成。护理包括:新生儿洗浴、抚触、脐部护理、更换尿布、皮肤护理、预防接种等在产妇病房完成,采取个体一对一的护理及健康教育,专业护士边操作边讲解,要求产妇及家属均参与;健康教育指导采取示范、讲解、书面资料及多媒体播放等形式,内容包括:护理方法、母乳喂养优点及技巧、饮食搭配、产妇合理活动和休息、产褥期常见症状处理方法、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的观察及处理方法、新生儿预防接种、抚触、脐带护理、大小便的处理、产后复查、计划生育知识等。
1.2.2对照组采取产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模式:对产妇进常规的护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实验组相同,采取发放资料、多媒体播放和集中集体讲解形式,如产妇遇到具体问题后再行指导。
1.3判定标准:①知识达标:自行设计问卷共40个条目,涉及健康教育的所有内容,每一条目回答正确得1分,部分正确得0.5分,错误0分,总分40分,如≥30分为达标,≤29分为未达标。②护理技能掌握:包括产妇护理技能(正确喂养、会阴护理)及新生儿护理(洗浴、抚触、脐部护理、皮肤护理),出院前由产妇操作,家属协助完成,专业护士采用产妇护理技能评分表测评,总分100分,≥75分为掌握,60~74分为部分掌握,≤59分为未掌握。③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护理人员的态度、耐心、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及时处理产妇需求、技术熟练程度、对护士的工作是否信任及满意等。所有测评工作都在产妇出院前完成,由护士长和科室质控小组成员进行测评,测评调查表回收有效率为100%。
1.4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5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从(表1看出),实验组产妇健康知识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3.1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助于产妇掌握健康知识及母婴操作技能。母婴床旁护理是一个连续的、有针对性及程序化的护理过程,帮助产妇及家属树立现代健康观,改变错误认知,有利于产妇康复[1],它不仅重视宣教,还强调护理技术的掌握。传统护理模式,没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母婴床旁宣教将所需物品及操作过程全部展现在产妇及家属面前,护士边操作边讲述,让产妇及家属提高了对护理技能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解决产妇及家属的疑问,有许多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产妇及家属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了产后教育的实际效果。从结果中看出,母婴床旁护理组的知识达标率及护理技能明显高于传统护理模式组。
3.2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可以提高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传统护理采用产前、产时、产后分阶段服务,母亲与婴儿被认为是分开的对象,这种分段分离的传统模式致护患沟通受损,护理的连续性中断,淡化了人性化服务[2]。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注重新生儿心身护理,增强了母婴感情,有利于母婴接触,保护了母婴安全,可以增加新生儿体重、减少婴儿患病率和死亡率[3],取得了产妇及家属的信任,满足了健康服务的需要,让健康服务对象享受知情、选择、参与、监护、隐私权,陪受产妇及家属的欢迎,因此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3.3母婴床旁护理促进护理工作质量。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周到的服务、娴熟的操作技能及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取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尊重,也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产妇及婴儿,因此专业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综合素质,主动进取,保证护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4母婴床旁护理需要注意的问题。①环境:要求产科要求病床单元宽敞便于操作,病房的环境要清洁、通风良好、光线充足、能有取暖及降温设施,病房有消毒设备及措施,防止母婴感冒及发生感染。②护理人力资源:母婴床旁护理要求“一对一、个体化”护理,护理时间相对较长,因此要求有足够的护理人员编制,并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流程。③产妇睡眠:保证产妇每天至少睡眠累计8小时,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教会产妇养成与婴儿同步睡眠的习惯。
4.小结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应用于临床,可以让产妇及家属掌握相关母婴知识及操作技能,提高母婴生活质量;同时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进一步推动了护理质量的提高。母婴床旁护理是今后产科护理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涨淑杰,王虹,高霞.产后健康教育方式探讨[J].吉林医学,2009,30(22):2826-2827.
对母婴护理的理解范文
1一般资料
从2012年5月至2012年9月,温馨一病房共收治产妇723人,其中初产妇有568人,年龄为22~35岁之间。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操作一对一的服务模式。
2母婴床旁护理指导
2.1新生儿护理指导指导产妇及家属学会新生儿的照顾及喂养方面的知识:如何观察新生儿的哭声、黄疸、大小便等变化,更换尿布,脐部护理,新生儿呛奶预防和处理以及预防接种、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注意事项,鼓励按需哺乳。在病房床旁为新生儿洗澡、抚触,告知洗澡时室温,水温,注意事项,抚触的好处及方法。怎样观察新生儿面色皮肤颜色、是否哭闹等异常情况,注意新生儿的安全,防止烫伤坠落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和处理。
2.2母乳喂养指导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早接触,早吸吮及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指导母亲正确的哺乳的及婴儿含接姿势,教会产妇如何保持乳汁充足。护理方面的知识。
2.3产妇产后康复指导告知产妇早下床的好处,产后及术后4~6h排尿的重要性,排除宫腔积血,促进收缩,减少产后流血。如何预防产褥期感染,不可盆浴,保持外阴清洁,病房内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交叉感染。产褥期加强运动锻炼,促进机体复原,保持健康体型。以及性生活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知识。
2.4饮食方面指导产后饮食要富于营养、清淡易消化,含有足量的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和纤维素,在饮食结构上,要做到荤素搭配、米面搭配、干湿搭配品种多样化。
2.5产妇情绪调节指导因为产妇产后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体内的内分泌调节处于不平衡状态,使情绪很不稳定,家属掌握了产妇这一特殊生理变化,体谅产妇的异常情绪,给予多关心和体贴,使产妇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乳汁分泌和身体的恢复。
3体会
3.1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是推动产科护理新模式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2]。产后护理期间,母婴床旁护理可最大限度实现以家庭为中心式护理,满足产妇、婴儿和家庭的需求,促进产后母婴亲情的交流,保障母乳喂养实施,让尽快适应初为人母的转变,顺利地度过生理、心理的波动,减少产后抑郁。
3.2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提升了产妇与家庭对医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改善了家庭与医护之间的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一对一的护理服务减少了差错率的发生,并提高了新生儿的护理质量充分尊重产妇及家属的多种权利,通过护士的指导帮助,增加了护患沟通,融洽了护患关系。护士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了产妇的信任和赞扬,大大提高了产妇对护士的满意度[3]。
3.3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有力与产妇身心康复,尽快适应母亲角色转变,让产妇能亲自参与新生儿护理及自我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体验到作母亲的幸福感,解除产妇的焦虑情绪,并能很快与新生儿互动,建立情感,树立自信心,产生成就感,使其由关注自我转变为照顾新生儿,促进了母亲角色的转变[4]。
3.4实施母婴床旁护理促进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开展床旁一对一指导,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督促护士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专科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护理技术更加娴熟、规范,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玉玲.母婴床旁护理实务手册.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8.
[2]张华,杨桥.母婴床旁护理观察与体会.内蒙古中医药: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