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数字启蒙教育篇1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一、引言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虽然并不具有学校教育那样强烈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人员,但它可以按照预定的目标,选择适当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采取科学的方法,有效地配合学校进行培养和训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正常进行,从而比较顺利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身心健康成长;家庭教育还可以对遗传和环境的因素加以控制,使其积极因素得以充分发挥,消极因素得到或受到限制,以保证个体全面和谐地发展。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人们越来重视对家庭教育的研究。

那么,如何搞好幼儿家庭教育,特别是如何搞好独生子女的幼儿家庭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千千万万家庭面临的共同问题。许多家长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优化家庭教育,发展幼儿家教做出了贡献。但是,毋庸讳言,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以致于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下面主要探讨当今社会幼儿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搞好幼儿家庭教育。

二、幼儿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所接受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3岁之前的幼儿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来学习、获取需要,以人们无法想象的惊人速度和能力将所有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信息、事物照单全收,并像照相机一样一一留在大脑的底片中,从而形成一生人格、智慧、情感、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方式的基础。当前,随着家庭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家庭教育观念滞后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基于对子女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子女教育的看法和理解。我国家庭教育历来有重视子女智能培养的传统,但这多是源于传统利己教育观念与学而优则仕的名利思想,认为“子女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为最大限度地壮大家庭,子女须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家庭利益至高无上。“教子有方”、“家教不严”成为中国人对父母教子能力的评价,认为“教子成才”是人生的一大成就,教子不善让他们无脸见人。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家庭教育观念在当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有调查显示,有光宗耀祖观念的家长占53.77%。许多家长为把子女教育成才,不惜财力进行教育投资,不仅对学校选择一味追求名牌,也指向校外,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课外辅导班中,使得家庭教育的功能被异化。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教育投资代替家庭教育,二是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而这种异化都忽视了家庭教育的真正内涵,无法为幼儿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支持。

(二)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差

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前者指家庭生活的环境、幼儿游戏环境、全家一起活动等设施型的条件,这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改善,一旦产生,较为固定;后者主要指家庭成员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操作性强,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当前一些家庭存在着“环境污染”:电视、录像、音响,让幼儿耳濡目染了声色暴力;有些家长沉溺于等不良活动中,洗牌声、吆喝声、笑骂声夹杂,乌烟瘴气,幼儿处于自由放任当中;有些家长忙着做生意赚钱,疏于管教,经常用钱应对幼儿的要求;有的家长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些恶劣的家庭环境,模仿力强的幼儿在言行举止中会直接仿效,而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幼儿人格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久远影响。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教育事半功倍,而家庭环境不良或某些不良因素,则可能使教育事倍功半,甚至完全抵消。

(三)幼儿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幼儿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溺爱式与专制式。计划生育实行20多年以来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呈倒“金字塔”式,必然对幼儿百般溺爱,衣食住行,大大小小事务,一概包揽。家庭的溺爱直接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膨胀或目空一切、胆大妄为或性格孤僻、胆小退缩,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难以健康成长。有的幼儿家庭教育则相反,只有一个,家长们出于“好好管教”的用心,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从幼儿时代,“严格”要求孩子,甚至于虐待儿童。在家庭教育中,认为幼儿无所谓独立人格、自尊心,家长总是高高在上,权威在手,说一不二,专制式地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只有单纯服从,出现差错,非打即骂。这样的教育方式,置幼儿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家庭缺乏宽松的环境,自然无法形成健康的心态,最终会导致孩子性格自卑,心理不健康。

(四)幼儿家庭教育内容不合理

现代家庭一般都是“三口之家”,独生子女居多,作为父母,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家里面除了满足幼儿的各种物质需要以外,还特别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和投入。许多做家长的在幼儿很小时就制定出学习计划,要求幼儿学习一些比较复杂、枯燥无味的内容,比如英语、奥数、珠心算等等,每天把幼儿弄得疲惫不堪,还没等到把这些知识学完,幼儿就已经兴趣索然了。当前,幼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智力教育,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知识教育,轻视道德教育;重视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单项发展,忽视全面发展等等。这种教育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改善幼儿家庭教育环境的对策

(一)更新幼儿家庭教育的观念

幼儿家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部分,对幼儿的一生甚有影响。家长不仅是幼儿认识物质世界的启蒙教师,更是幼儿建构精神世界的启蒙老师。子女成长,家长有责。家长不仅要对幼儿的一时一事负责,更要对其一生一世负责。“对0—3岁的婴幼儿来说,家长应关注的第一位是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不宜过早过多地进行所谓“教育”和“训练”,而是要创造温馨的亲情氛围,以多种方式对婴幼儿表达正向的情感,以亲近、亲切、亲热的态度和柔性的方式与婴幼儿进行社会往。”[1]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应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儿童身心成长的健康,促进儿童社会化,避免家庭教育陷入盲目智力开发的误区;使家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形成科学的教养观念、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

(二)营造良好的幼儿家庭教育环境

“每个孩子要在身心上健康成长,就必须有一个健康的环境”。[2]专业指导人员对家庭进行指导,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参观、个别指导)帮助每一个家庭营造活泼、亮丽、健康、安全的环境,使每个家庭环境满足婴幼儿生活、娱乐以及情感交流的需要。

再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主角是家长。因此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注意言传身教的正面教育。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为幼儿表率,是幼儿可以模仿的对象,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言行一致,追求真善美,更好地塑造家长的角色,为幼儿提供现实的规范和导向。其次,良好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保障。在现实中,和睦幸福的家庭的孩子积极向上、活泼乐观、人格健康;反之,孩子性格常常偏激、仇恨、压抑,人格残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良好,家庭的气氛一定温馨祥和、十分宽松,必然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温床”。再次,家庭内部教育要保持一致。(1)要育思想,这种统一思想是指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致。(2)家庭成员之间要主动配合,在教育孩子时要观点一致,使整个家庭教育形成合力。(3)当出现矛盾时,应背着孩子协调。

(三)坚持爱而不溺、严而有格的幼儿教育方法

“教有法,教无定法”,幼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固定的章法可遵循。在具体的家庭生活中,最终就落在“管”字上。管理的对象是幼儿,所以就体现为“爱中管”,也就是,要努力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格。要本着“民主、宽容、自由发展”的教养原则,以身作则,做好孩子学习的榜样,以理服人,同时,对鼓励与惩罚的运用要合理恰当。

(四)大力推广科学的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目的能否实现,家庭教育的任务能否完成。合理、科学的教育内容是家庭教育质量的保证。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涉及知识、思想、品德、生理、心理、生活、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品德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成功之处。不能擅自扩大家庭教育的范畴,尤其不宜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转移到家庭来完成,家庭教育虽有知识方面的教育,但实质上是生活常识,而学科性的知识教育主要在学校完成。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孩子“学会做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使孩子有正义感、责任心、义务感、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在教育内容上要力求丰富全面,重视孩子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建设学习化社会,开展全民教育理应立足于家庭实施科学的教育,造就健康的儿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育,梅仲荪.起步之路如何走———上海关注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研究的评述[J].上海教育科研,1999,(12):37—42.

婴幼儿数字启蒙教育篇2

关键词:启蒙教育;青少年;成长

中图分类号:G25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111-02

青少年要茁壮成长,必须要过“五观”,即:价值观,苦乐观,事业观,成长观,奉献观。

第一,培养和教育青少年要从基础做起,深扎核心价值观。

启蒙教师与代启蒙教师。

青少年从出生开始,通过口、眼、耳、鼻,脑的感观,知道饿了吃奶,渴了喝水,闲了玩玩具、看动画片等,从感觉到知觉,不断充实自己。婴儿时期,主要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孩子的父母多忙于事业,祖父母、外祖父母便担当起父母的职责,成为代启蒙教师。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素质优劣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要求启蒙教师和代启蒙教师都要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或者自学家庭教育学后再上岗,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使用价值与核心价值。

启蒙教师与代启蒙教师在培训教育婴儿时,往往注重启发孩子对事物使用价值的灌输,而忽略对事业核心价值的疏导。电灯能照亮,饭菜能吃,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汽车能在路上玩,飞机比车、船快等,在天长日久中教给了孩子。这样,孩子就知道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闲着就玩,成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小人。如果大人每天坚持和孩子一起看新闻联播,通过语言、文学和画面来启发孩子,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要让孩子知道我是中国人,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员,国家需要人来创造。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以中国人为荣,跟随时代的列车,潜移默化地将核心价值注入婴幼儿的心田。

核心价值在青少年成长的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婴儿时期就让他知道我是中国人;到幼儿时期,幼儿园,学前班的教师,成了培养和教育青少年成长主角。幼师要在教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入集体主义思想,爱护公共财物,小朋友向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少年时期,主要是小学,从红领巾的来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天天向上;青年时期,主要是中学,从共青团的性质及任务来培养革命理想,学好知识,报效祖国。

第二,培养和教育青少年要从苦乐观抓起,树立以苦为荣的思想。

青少年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家庭,有的家长是领导,有的家长是群众,有的在管理岗位,有的在操作岗位,社会分工不同。但这种不同的社会分工却给青少年打上了深刻的铬印。于是就产生了势利眼。他爸是大老板,别人很羡慕,孩子也趾高气扬。若他爸爸是打工仔,别人瞧不起,孩子也觉得矮人一头。这种人分三六九等,就是苦乐观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反映。当大老板就能享清福,当打工仔就得吃大苦,一心向往青云直上,而不愿意从操作层一点一滴做起。刘少奇主席接见掏粪工人时传祥等经典故事,是培养和教育青少年正确对待社会分工,时刻听从祖国召唤的一剂良药。

以苦为乐思想的培养,需要不同渠道的合力。在家庭,要让孩子自己小事自己做,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达到生活上自力。在,在要让学生干些力所能及的活,除了打水,扫地,擦玻璃之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他们到大庆农场参加夏锄或秋收劳动,尝一尝父辈磨一手老茧炼一颗红心的生活。组织他们到油田生产一线去参观,干一些像平整专场地那样的力工活。这样就把家庭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使他们认识到:没有工人,农民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小康生活。让他们懂得岗位不同,是社会分工的需要,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部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缺一不可,松动不得。从而加深对个人价值的理解,每个人都是有用的,有用的人构成和谐社会。

第三,培养和教育青少年要从事业观抓起,使之成为有用人才。

青少年有宏伟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心中都有自己的那一片蓝天。有的想上天当个航天员,有的想入地当个地质师,有的想开个工厂当大老板,有的想当个人民教师。没有一个人从小就想当一名钻井工,农工的。然而,社会分工是有一定比例的,航天员是极少数,地质师的比例也很小,绝大多数人要当采油工,挖煤工和地球修理工(农民)等操作手,只有这些灵巧的手才能造成社会主义的高楼大厦。

现在,国企、私企、合资和集体企业蓬勃发展,一个大学生的事业成就与否,与企业的性质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能发挥自己的聪明与才干,是金子总会发光,在哪个企业都可以取得成就。现在,国家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每个企业的职工都平等地享受养老和医疗保险待遇。只要有这两个保险,就可以就业。不要把眼睛只盯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上。要广开门路,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干的地方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岗位上去,在虫中做条龙不是更好吗?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教育青少年对事业的广度和深入度的理解,从小就培养量力而行的择业观念,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要引导他们敢于面对现实,从班长、劳动委员、文体委员、科代表的选用中,鼓励学生们竞争上岗。学生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大家推荐,为以后在择业中的挫折打下良好的思想承受基础。企业可以选择我,我也可以低级企业向高级企业跳槽,那就凭真本事硬功夫了。

第四,培养和教育青少年从自身管起,培养自力更生的成长观。

青少年的成长是以老子的地位为本钱,还是以自己的实力为本钱,这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

目前,社会上有一股老子为儿孙谋利益的不正之风,利用自己的权势,将儿孙扶上马,并送一程,使一些滥竽充数的人顺利择业。有的是青云直上,有的则一步登天。这种不良风气对青少年影响很大,有的出门上学坐老子的车,在校读书靠老子的交情,各项活动靠老子出面,后台硬,腰杆也硬,成了高高在上的小混混。可就是这些小混混,靠各种关系取得合法的文凭,轻而易举就步入了社会重要岗位。而那些普通人的孩子,尽管品学兼优,怎么也冲不过关系网,就业相当难。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共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家族企业、公司在社会居于重要地位。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择优录取成了他们的生意经,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有本事就行。严峻的现实给青少年敲了警钟,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实实在在做事,这是衡量青少年是否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标准。青少年成长中,面对数不清的考试,既要有文字功夫,又要有应变能力,还要有好的身体。学校要培养孩子交实卷,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不要抄袭。青少年成长千万不能掺杂水分,更不能以次充好,在中考、高考中尤为重要。

教育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不想当将军听士兵不是好的士兵。学校要通过演讲比赛、召开故事会、聘请英模做辅导员、重温入队入团誓词、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作时事报告等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摸得着,看得见理想教育,并坚持经常化、制度化,使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才能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第五,培养和教育青少年从助人为乐练起,牢固树立奉献观。

一事当前,先考虑自己,还是先考虑他人,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把金钥匙。

中国是一个五十多个民族的大家庭,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三个“人”才成“众”,如果一人有问题就成了“从”。这就要求青少年要有全局观念,关心关爱他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用牺牲精神去成就“大众”利益。在家多为老人着想,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在学校多为同学着想,脏活累活抢着干。在社会多为大众着想,将自己省下来的钱捐给灾区,将自己用过的读书资料给有困难的小朋友,手拉手向前走,别让一个朋友掉队。还是尊老爱幼,乘车主动给老年人让座,学习雷锋做好事。

婴幼儿数字启蒙教育篇3

[关键词]幼儿早期教育婴幼儿教师

人的心理发展、智慧发展、性格发展是人类研究自身发展的科学方向。早期教育是促进人脑发展的教育。幼儿早期教育是指从幼儿刚出生至三岁之间的幼儿教育,这是一个极易被家长忽视和错误把握的幼教年龄段,觉得他什么都不懂,逗逗玩玩,认为年龄越大学习越好,这个观点完全错了。专家通过三十年的研究发现,婴幼儿是学习的能手,是全人类最善于学习的能手。婴幼儿学会直立行走;学会手脚分工;学会劳动;认识万事万物;发展语言;学会社会行为;学会人生95%的常识。所以,要重新认识婴幼儿。

要让一个脑细胞发达起来需要有丰富的信息:语言、音乐、色彩、亲情、万事万物。幼儿智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不断地通过外界的刺激来激发其脑力活动而达到启智的效果。而幼儿早期教育的重点应集中在两个方面:肢体及感官的训练;认知能力的培养。这是对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认识世界的基础能力的培养。

我从事幼师美术教育工作已有几年,给他们上美术课时,我常会想我应该教他们什么?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绘画技能这些都是我在思考的。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从事幼儿启蒙教育又该教什么?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竞相探求形象思维。许多科学家开始研究实验一种均衡地运用在整个大脑的教学方法,他们认为绘画活动能起着协调大脑的平衡作用,形象思维的增强,能促进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幼儿通过早期绘画训练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可以把智商提高百分之三十。幼儿在没有学会使用文字以前,所表达的情感方式往往是图画,他们通过简单的线条、图形作为一种传达思想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涂鸦期”。这些图形往往是一种自发的、充满想象力的形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字的使用而逐渐消失。如果这种想象力能得到很好的保持,将对幼儿的成长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简笔画是通过绘画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并获得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直观而形象、鲜明而生动的简单绘画形式。能使幼儿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艺术、爱学习的好习惯;能够帮助幼儿用灵巧的小手写写面画,开发大脑,启迪智慧,掀开幼稚而天真的童心。我们都知道,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发掘想象力实际就是发掘创造力。简笔画可以辅助儿童涂鸦期发展,使自由的方式转变为一种系统的学习方式,使涂鸦绘画得到深化和发展。

婴幼儿数字启蒙教育篇4

2012年12月20日,由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心系新生命―种子工程”2012-2013年度宣教活动全国启动仪式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举行。随着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主任赵东花宣布活动启动,一个孕妇学校的沙盘模型缓缓展现,预示未来一年“种子工程”将在全国开展五百场孕妇课堂等多种多样的宣教活动。来自全国妇联、卫生部、民政部等部委领导,协办单位雀巢(中国)有限公司领导,全国30省市妇幼卫生系统代表、专家代表、媒体代表、准妈妈代表等150余人出席了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赵东花副主席与卫生部毛群安主任、基地代表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张富霞以及协办单位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邱肇祥先生共同为“心系新生命―孕妇学校课堂”揭幕,并为“心系新生命―种子工程”专家和志愿者颁发了聘书并授牌,为妇幼保健院代表发放“心系新生命”公益宣传画及“种子工程”科普教育手册,为孕妈妈代表发放“种子工程”关爱礼包,此次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各界领导、专家、媒体、志愿者、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2012年度,来自孕期保健、心理、遗传、营养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项目的开展献计献策、进行专业指导。著名歌星孙悦作为爱心宣传大使,积极参与项目宣传,呼吁和带动社会各界关注“种子工程”。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李启民公布了“心系新生命――种子工程”2012-2013年度工作计划。

据悉,2012-2013年度,“心系新生命―种子工程”将在雀巢(中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25个城市,通过免费发放100万份《种子工程科普读本》宣传册、在各妇幼保健院设立公益知识宣传栏、开展五百场孕期健康大课堂、召开“种子工程”全国院长高峰论坛、对五个重点城市妇产科医生进行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向广大育龄家庭宣传普及科学的生育知识。组委会还将关爱的目光投向贫困地区家庭和特殊群体,并特别推出藏文、维吾尔文、蒙文和哈萨克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版本的宣教资料。启动仪式上,组委会与爱心企业雀巢(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了“种子工程”五年合作规划。

婴幼儿数字启蒙教育篇5

[关键词]美国联邦政府;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学前儿童保教计划

一、美国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现状

1.学前儿童保育状况

据2007年9月的统计数字,全美共有6岁以下学前儿童2400多万,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约1200万。2400多万学前儿童中高达43%(1050万)的儿童生活在低收入家庭①,其中20%,即近500万儿童生活在贫困家庭②。③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44%(540万)生活在低收入家庭,其中21%(260万)生活在贫困家庭。④

就儿童保育状况而言,美国早期纵向研究项目(EarlyChildhoodLongitudinalStudy,ECLS)对1万名出生于2001年的9个月大婴儿所做调查表明,半数儿童在各种正规的非亲子看护托儿中心(regularnonparentalchildcare)接受照顾;26%的婴儿由亲属看护(relativecare);15%由非亲属看护(nonrelativecare),如家庭托幼机构(familychildcarehomes);9%在托儿中心接受照顾。婴儿获得保育时间的长短因保育机构类型不同而不同。通常在一周内,由亲属看护的儿童比由非亲属看护的儿童少得到10个小时的照顾,托儿中心的儿童比亲属看护及非亲属看护者多获得31到40个小时的照顾。该调查指出,婴幼儿接受保育的类型受其种族的影响。9个月大的黑人儿童(63%)比白人儿童(49%)、西班牙儿童(46%)、亚裔儿童(47%)更多地接受非亲属看护;白人儿童(21%)较之黑人儿童(33%)、西班牙儿童(30%)、亚裔儿童(33%)更少被送去托儿中心。此外,儿童接受保育的类型还受父母收入水平的影响。父母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标准(FPL:FederalPovertyLevel)的儿童(43%)较之高收入家庭儿童(higher-incomechildren,52%)更少得到非亲属看护。⑤

2002年,美国家庭调查(NationalSurveyofAmeri-ca’sFamilies,NASF)以1.2万名5岁以下儿童为调查对象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表明,2002年3岁以下母亲在就业的低收入家庭儿童(62%)比高收入家庭儿童(68%)更少得到正规的非亲属看护,而更多地被亲属看护。就时间而言,3岁以下母亲在就业的儿童38%获得35个小时以上的非亲属看护,17%获得15到34个小时,获得1到14个小时的占17%,另有28%的儿童得不到看护。⑥

2.学前儿童教育状况

根据美国的教育体制,5岁儿童入读的幼儿园(Kindergarten)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正规教育的起点。因此,学前教育指5岁前的儿童(包括5岁)在未正式入学之前接受的教育。3岁以下儿童入托或入读的场所被称为婴幼儿计划(Infant/ToddlerProgram);3岁和4岁儿童的学习场所为学前班(Preschool/Pre-kindergarten)。⑦

儿童期是人生的关键期。人的未来发展所必备的早期知识与经验、能力等都有赖于这一时期的培养与塑造。在学前期发展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识的今日,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早已引起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美国联邦政府亦是如此。自1965年以来联邦资助的学前教育计划越来越多,一方面为满足学前儿童受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为满足家长的儿童保育需求,过去几十年中加邦学前教育计划的儿童数量成倍增长。

美国人口现状调查(CurrentPopulationSurvey,CPS)显示,1965年全美只有60%的5岁儿童按时入学,1980年入学率上升为85%,到2005年达到近90%。3岁和4岁儿童的入托或入读率也迅速攀升。1965年仅5%的3岁儿童和16%的4岁孩子进入学前班,而到2005年已有3岁儿童的入读率已达40%、4岁孩子达70%(详见图1)。⑧

全国家庭教育普查(NationalHouseholdEducationSurvey,NHES)自1991年起对学前儿童受教育情况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调查分析,包括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儿童数量、儿童所受保教的类型,以及不同年龄、种族、宗教,父母的不同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影响。

调查表明,2005年69%的4岁儿童和43%的3岁儿童加入了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计划,儿童接受教育的时间也延长了许多。1991到2005年间,不同种族、家庭收入水平、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母亲就业状况、居住地区的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情况有所差异。例如,就种族背景而言,1991年不同种族的3岁儿童中44%的白人儿童、44%的黑人儿童、21%的西班牙儿童及43%其他种族的儿童加入了学前教育计划;不同种族的4岁儿童中59%的白人儿童、68%的黑人儿童、50%的西班牙儿童和62%其他种族儿童在计划中得到教育。到2005年,各种族3岁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增长率普遍较小;4岁儿童的入学率增幅较大,白人儿童达到69%、黑人75%、西班牙人59%、其他种族81%(详见图2)。就家庭收入水平来说,1991年贫困家庭儿童中30%的3岁儿童和50%的4岁儿童加入了学前教育计划;非贫困家庭儿童的比例为3岁45%、4岁62%。2005年,贫困家庭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比例增幅很小,3岁达33%、4岁不变;而非贫困家庭儿童增幅较大,分别为59%和72%。⑨

二、联邦学前儿童保教计划的实施情况

在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方面,联邦政府虽未制定系统的保教政策,但却多年来一直实施着多个大型的保教项目。这些项目或计划分别隶属于联邦的两个部门――卫生和人类服务部(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教育部(DepartmentofEducation)。其中,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管辖的主要保教项目有开端计划(HeadStart)、早期开端计划(EarlyHeadStart)、儿童保育和发展基金(ChildCareandDevelopmentFund,CCDF)、贫困家庭临时性援助计划(TemporaryAssistanceforNeedyFamilies,TANF)和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ChildCareandDevelopmentBlockGrant,CCDBG)。由联邦教育部管辖的主要保教项目有婴幼儿及其家人特教补助计划(SpecialEducationGrantsforInfants,ToddlersandFamilies)、TitleI学前班(TitleIPreschool)、特殊教育学前班(SpecialEducationPreschool),以及其他小型学前儿童保教项目和专业发展与研究项目。⑩

1.开端计划和早期开端计划

开端计划(HeadStart)是美国实施年限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个学前儿童保教计划,旨在为低收入家庭5岁以下儿童(主要为3~5岁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机会和营养保健等多项支持,80%经费源于联邦财政拨款,其余部分依靠社会支持。该项目一年约提供90万个入读名额,可供全国11%的4岁儿童和7%的3岁儿童及6200名3岁以下儿童入读,每名入读儿童平均享有约7500美元培养经费。2005-2006年度,联邦政府投入68亿美元运行此项目,该年度来自50个州的721289名3到4岁儿童申请加入了开端计划,加入人数尚不足所有合格申请者的一半。该计划支助下的儿童保教机构每天最少开放3.5个小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获得全日制保教服务。目前,服务于该计划的教师工资只有K-12年级教师待遇的1/2,据估计,每年财政投入增加约1.3亿美元才能填补这一鸿沟。{11}

1994年联邦政府又提出早期开端计划(EarlyHeadStart),从而把服务对象拓展到了低收入家庭0~2岁孩子和孕期妇女。2005年该计划共服务81914名3岁以下儿童和10485名孕期妇女。{12}

2.儿童保育和发展基金

儿童保育和发展基金(ChildCareandDevelopmentFund)是联邦第二大保教项目,隶属于卫生与人类服务部下设的儿童保育局(ChildCareBureau)。13岁以下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可申请此款项,75%的款项以早教券(Voucher)形式发放。2005年多渠道筹措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达89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直接投入48亿美元,共170万儿童得到支助,其中6岁以下儿童110万。2006年联邦政府拨款50亿美元运作此项目。{13}

3.特殊教育学前班

自1973年伊利诺伊州、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率先为3~5岁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教育以来,特殊教育学前班(SpecialEducationPre-school)便成了美国学前儿童支助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的《残疾人法》明确规定必须为残疾儿童或发展迟滞儿童开办特殊教育学前班,1992年全国各州都普及了该项目,受惠的儿童数也稳步增长。2005-2006年度全美6%的4岁儿童和4%的3岁儿童就读于特殊教育学前班。{14}

4.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

美国于1990年颁布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ChildCareandDevelopmentBlockGrantAct》),并于1995年作了修订。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ChildCareandDevelopmentBlockGrant,CCDBG)面向0~13岁儿童。总体而言,2000年以来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支助的儿童数基本保持稳定。2006年该款项平均每月支助180万儿童,与2005年相比平均每月增加5.32万人。较之前一年,2006年里29个州所服务对象有所增加,20个州所服务儿童反而减少。例如,路易斯安那州该年度比去年少支助1.27万名儿童;同期,加利福尼亚州支助对象增加了4.34万名。就该款项所服务儿童的年龄分布而言,3岁以下儿童占28%,3到5岁、6到13岁各占36%(详见图3)。{15}

三、联邦政府针对学前儿童保教事业

采取的新措施

1.调整政府财政预算,削减儿童支助项目开支

虽然联邦政府一直办理着多个大型儿童支助项目,但是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全美只有14%满足条件的儿童享有联邦支助的保教服务。鉴于目前国内紧张的经济局势,2008年2月4日布什总统在向国会提交的政府财政预案中明确表示,2008年政府将继续减少对儿童支助项目的财政投入,预计将减少对151个不同类型的学前儿童保教计划的投入累计约150亿美元。例如,仅就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而言,自2000以来政府拨款有减无增,致使得到该项目支助的儿童数量从2000年的245万减少到2006年的230万。随着投入资金的继续紧缩,预计到2012年,该项目支助的儿童数量将减少到200万(详见图4)。{16}此外,社会服务补助金(SocialServiceBlockGrant)也将被消减5亿美元。

2.保持部分项目投入不变,重点支持贫困家庭儿童

对于大多数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来说,家庭收入难以维持食物、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需要,根本无法保障对儿童保育和教育的投入,往往只能选择一些价格低廉的短暂性保教服务。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43%的贫困单身母亲家庭接受着育儿支持,儿童支助收入(childsupportincome)是这类家庭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占家庭总收入的36%。一项涉及17个州的调查表明,在没有任何育儿帮助的情况下,其中11个社区只有不到10%的家庭能够承担起社区学前教育中心的保教费用。{17}在经济局势不稳、早期支助减少的情况下,针对贫困家庭儿童不利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状况,美国法律和社会政策中心(CenterforLawandSocialPolicy,CLASP)倡议国会预算决议的确定与实行应秉持以下三条原则:(1)不损害贫困家庭及儿童的利益;(2)恢复先前削减的财政投入;(3)通过帮助贫困家庭及儿童促进社会长远发展。{18}国会在裁决财政预算时应明确向贫困家庭及儿童提供帮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不但不能继续消减对这部分人群的财政投入,还要努力恢复前几年减少的贫困家庭短暂性援助计划、医疗补助制度(Medicaid)等一些重要项目的投入,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3.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针对儿童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缺陷,美国政府提出“良好的开端,聪明地成长”(GoodStart,GrowSmart)项目,致力于从三方面改善学前儿童教育质量。首先,加强启蒙教育支持项目。卫生和人类服务部将开发一个新的责任体系,对启蒙教育中心儿童早期识字、语言和算术能力的培养标准进行评估,还将实施一个国家培训项目,培训近5万名启蒙教师。其次,加强同各州合作改善儿童早期教育。强化联邦和州政府的合作,要求各州制定儿童早期教育质量标准及与K-12标准相一致的儿童早期阅读和语言能力大纲。再次,为父母、教师和看护者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增加科学研究投入,加大对儿童早期阅读和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力度,并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与家长、教师和看护者一起分享。{19}

四、对我国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启示

1.强化国家政府在学前儿童保教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虽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目前儿童保教项目不上规模、不成系统。在美国社会免费普及5岁儿童的幼儿园教育时,我国还在为最大幅度提升3~5岁儿童的入园率、最大程度规范幼儿园收费标准等问题而努力,对0~2岁的婴幼儿保教问题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除了经济差异、人口差异、城乡差距等客观原因外,我国政府主观上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更能改善学前儿童保教状况。

2.关注弱势群体,支持贫困儿童

我国千百万贫困孩子和美国的贫困儿童一样,亟待国家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关注与支持。贫困儿童是一个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是最需要帮助的人。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能力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服务,但并不意味我们就应该无所作为。明确国家贫困线标准、统计贫困儿童数量、规划支助体系、采取积极救援,开发农村资源和城市社区资源、多渠道开办学前保教机构等许多工作都亟待进行,我们任重而道远。

3.学前教育立法势在必行

美国政府宏观调控、地方高度自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系乃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之上。加强学前教育立法,保障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提高学前教育师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明确国家政府及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协作,实施国家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等经验是美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刻不容缓的需要。

注释

①低收入家庭(Low-incomeFamily):家庭年总收入等于或低于国家贫困线标准(FPL:FederalPovertyLevel)的200%即为低收入家庭。2007年,一个3口之家的年收入等于或少于34340美元、4口之家等于或少于41300美元,即为低收入家庭。

②贫困家庭(PoorFamily):家庭年总收入等于或少于国家贫困线标准的100%即为贫困家庭。2007年,一个3口之家的年收入等于或少于17170美元、4口之家等于或少于20650美元,即为贫困家庭。

③NationalCenterforChildreninPoverty.BasicFactsaboutLow-IncomeChildren:BirthtoAge6[EB/OL].省略/publications/pdf/text_764.pdf

④NationalCenterforChildreninPoverty.BasicFactsaboutLow-IncomeChildren:BirthtoAge3[EB/OL].http://省略/publications/pdf/download_221.pdf

⑤⑥NationalCenterforChildreninPoverty.InfantandToddlerChildCareArrangements[EB/OL].http://省略/publications/pdf/text_628.pdf

⑦⑩林秀锦:《美国各级政府与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9期,第39-43页

⑧⑨NationalInstituteforEarlyEducationResearch.PreschoolPolicyBriefWhoGoestoPreschoolandWhyDoesitMatter[EB/OL].省略/resources/policybriefs/15.pdf

{11}{14}NationalInstituteforEarlyEducationResearch.TheStateofPreschool2006[EB/OL].省略/yearbook2006/pdf/yearbook.pdf

{12}CenterforLawandSocialPolicy.SupportGrowthandDevelopmentofBabiesinChildCare:WhatDoestheResearchSay[EB/OL].http://省略/publications/supporting_babies.pdf

{13}TheWhiteHouse.GoodStart,GrowSmart:AGuidetoGoodStart,GrowSmartandOtherFederalEarlyLearningInitiatives[EB/OL].acf.dhhs.gov/programs/ccb/initiatives/gsgs/fedpubs/GSGSBooklet.pdf

{15}CenterforLawandSocialPolicy.ChildCareandDevelopmentBlockGrantParticipationin2006[EB/OL].省略/publications/ccdbgparticipation2006.pdf

{16}{17}CenterforLawandSocialPolicy.FamiliesForgotten:Administration’sPrioritiesPutChildCareLowontheList[EB/OL].省略/publications/2008_budget_child_care.pdf

{18}CenterforLawandSocialPolicy.TheCongressionalBudgetsResolution:RecommendationsforaBlueprintinSupportofLow-IncomeIndividualsandFamilies[EB/OL].省略/publications/clasp_budget_resolution_recommendations.pdf

婴幼儿数字启蒙教育篇6

2.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欧用生,OuYongsheng

3.对幼儿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审思王春燕,刘媚,WangChunyan,LiuMei

4.重新审视教师标签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表现及作用夏如波,陈太忠,XiaRubo,ChenTaizhong

5.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内涵、特点及功能吴红霞,郭文英,WuHongxia,GuoWenying

6.从新知识观角度谈幼儿园体验性教学邹卓伶,阮婷,ZouZhuoling,RuanTing

7.婴幼儿性发展特点与性健康教育刘文利,LiuWenli

8.在学前音乐教育中体现多元文化幼儿教育·教育科学阮婷,RuanTing

9.美国学前融合教育综述夏滢,XiaYing

10.中日幼儿园教师学前融合教育意识比较周念丽,ZhouNianli

11.3~5岁儿童自主性发展特点研究邹晓燕,ZouXiaoyan

12.儿童假扮游戏中的认知技能发展陈光辉,ChenGuanghui

13.柯尔伯格与哈贝马斯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比较研究樊改霞,FanGaixia

14.幼儿师范学校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全国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2006年年会综述朱宗顺,ZhuZongshun

1.教育公正视野:我国民办幼儿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乔梁,QiaoLiang

2.排斥与融合:民办园教师生存状态的社会学考察左瑞勇,ZuoRuiyong

3.影响民办园教师主动离职的组织因素研究束从敏,ShuCongmin

4.北京市民办幼儿园特色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吕贵珍,LuGuizhen

5.论园长课程领导的困境与对策王志成,杨晓萍,WangZhicheng,YangXiaoping

6.园长专业发展相关研究述评吕晓,杨晓萍,何华敏,LuXiao,YangXiaoping,HeHuamin

7.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及使用研究曹宇,CaoYu

8.对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研究赵志敏,ZhaoZhimin

9.帮助儿童学会反思——来自心理理论研究的启示武建芬,徐云,WuJianfen,XuYun

10.幼儿对具初速度物体下落轨迹的预测及其学前教育意义鄢超云,YanChaoyun

11.中央干预-地方自治?整合-分离?——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的比较研究和政策分析柳倩,LiuQian

12.使千百万处境不利儿童受益的印度ICDS项目严仲连,YanZhonglian

13.家庭与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黄瑾,HuangJin

14.毕生发展观与早期儿童教育刘明,邓赐平,LiuMing,DengCiping

15.融合教育、多元文化与儿童发展——第27届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年会综述李伟亚,LiWeiya

1.论儿童的参与权陈世联,ChenShilian

2."儿童是成人之师"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岳玉阁,卢清,YueYuge,LuQing

3.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基本定位及其超越性秦元东,QinYuandong

4.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沈国香,ShenGuoxiang

5.教师在幼儿操作式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分析王艳云,WangYanyun

6.儿童媒介与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构建张红岩,张军辉,张新明,ZhangHongyan,ZhangJunhui,ZhangXinming

7.幼儿教育·教育科学认知弹性理论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培训王宜鹏,夏如波,WangYipeng,XiaRubo

8.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王彦峰,WangYanfeng

9.5~7岁幼儿告状行为策略分析杨翠美,刘晶波,YangCuimei,LiuJingbo

10.4~6岁幼儿排序能力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戴佳毅,王滨,DaiJiayi,WangBin

11.5~7岁幼儿谦让行为的类型、特征及由此引发的思考王任梅,WangRenmei

12.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家长开放政策及启示李生兰,LiShenglan

13.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陈先珍,于冬青,ChenXianzhen,YuDongqing

14.流动幼儿家庭教育资源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周彦作,卢清,ZhouYanzuo,LuQing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儿童入学准备冯晓霞,FengXiaoxia

2.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早期发展与学前教育质量思考周兢,柳倩,ZhouJing,LiuQian

3.城市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存状态与教育状况——以北京四环综合市场和游戏小组为例张燕,ZhangYan

4.文化与天性——儿童游戏性质的双重规定黄进,HuangJin

5.评幼儿"学经"刘晓东,LiuXiaodonghHTTp://

6.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幼儿手工制作活动双重价值探析于开莲,YuKailian

7.养育事件影响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之个人因素分析刘芸,顾荣芳,LiuYun,GuRongfang

8.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的原则和方法述略夏竹筠,徐媛,XiaZhuyun,XuYuan

9.母亲的心理控制与3~5岁儿童自主性的相关研究陈巍,邹晓燕,ChenWei,ZouXiaoyan

10.家庭资本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研究述评苍翠,CangCui

11.美国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启示向美丽,XiangMeili

12.研讨观摩思考提升——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暨第一届全国儿童艺术教育研讨会述评王茜,郭辉,WangQian,GuoHui

1.通过运动促进儿童发展——访"精神运动学"学者雷娜特·齐默尔博士

2.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研究及其启示艾莎·雷,涂阳慧,张艳蕾

3.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内容解读张玉敏,ZhangYumin

4.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使用研究陈思,周兢,ChenSi,ZhouJing

5.幼儿在媒介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左志宏,葛斌,席居哲,ZuoZhihong,GeBin,XiJuzhe

6.早期阅读活动中师往策略研究余珍有,YuZhenyou

7.读者反应理论及其对我国幼儿文学阅读教育的启示王玉,WangYu

8.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指导方式研究梁玉华,LiangYuhua

9.关于教师对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态度的研究李娟,刘晶波,丰新娜,LiJuan,LiuJingbo,FengXinna

10.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孙丽丽,SunLili

11.美国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周菲,ZhouFei

12.幼儿园知识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幼儿园团体学习为背景岳亚平,YueYaping

13.论幼儿园教师职业地位提升的制约因素——基于社会分层的理论视角刘黔敏,LiuQianmin

14.从经济学视角解析民办幼儿园教师异化行为秦旭芳,王丽云,QinXufang,WangLiyun

15.园本教研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董旭花,DongXuhua

16.上海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园本教研现状调查——基于与中心城区幼儿园的比较曹宇,CaoYu

17.论幼儿园教师的宽容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李玉秋,步社民,LiYuqiu,BuShemin

18.幼儿交往困难干预研究黄显军,徐雪云,程志宏,HuangXianjun,XuXueyun,ChengZhihong

19.儿童情感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及其教育启示包玉姣,BaoYujiao

20.留守幼儿绘画能力调查及提高对策李艳苹,蔡迎旗,LiYanping,CaiYingqi

21.留守幼儿语言发展现状及改进策略王婧,刘璐,WangJing,LiuLu

22.留守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现状及分析邢莉莉,蔡迎旗,XingLili,CaiYingqi

23.近30年学前家庭教育研究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刘珍珍,王冬兰,LiuZhenzhen,WangDonglan

24.挪威幼儿园的自然科学教育阿娜·哈曼,王蕾

1.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60年:发展历程、成就与展望秦金亮,QinJinliang

2.60年来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展望陈懿,王春燕,ChenYi,WangChunyan

3.参与式培训与西北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王冬兰,WangDonglan

4.教师的实践知识和社会支持:西部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两位民办园教师为例张国艳,王冬兰,关瑞,ZhangGuoyan,WangDonglan,GuanRui

5."对话"的内涵及其对幼儿音乐教学的启示蔡丽竑,CaiLihong

6.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邹晓燕,ZouXiaoyan

7.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教育内容的分析研究蓝嘉如,袁爱玲,LanJiaru,YuanAiling

8.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幼儿园教师评价内容胡惠闵,HuHuimin

9.3~6岁儿童在合作装扮游戏中语言运用的性别差异杨凤,樊烨,周兢,YangFeng,FanYe,ZhouJing

10.5~6岁幼儿选择图画书的审美倾向研究封蕊,FengRui

11.幼儿园家长委员会运作的现状与建议——以上海市为例陈丹,ChenDan

12.美国0~3岁婴幼儿发展适宜性评价简介尹坚勤,YinJianqin

1.如何看待城镇公办幼儿园曾晓东,范昕,ZengXiaodong,FanXin

2.儿童教育观的演变:从现代到后现代于忠海,YuZhonghai

3.论机构化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王海英,WangHaiying

4.托幼机构教育中的儿童发展评价潘月娟,刘焱,PanYuejuan,LiuYan

5.幼儿园课程中的性别文化——对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课程方案的比较杨冬梅,YangDongmei

6.幼儿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和提升策略——以幼儿园体育活动为例叶平枝,YePingzhi

7.幼儿园角色游戏:基于观察和调查的研究王春燕,李慧慧,WangChunyan,LiHuihui

8.香港幼稚园视学报告分析研究李辉,周雅莉,LiHui,ZhouYali

9.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标准文本解读刘婷,LiuTing

10.幼儿园教师有效培训研究及探索吕芳萍,LvFangping

11.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期望调查张颖茜,李莉,许晓晖,ZhangYingqian,Lili,XuXiaohui

12.儿童依恋障碍:诱因、预防与矫治戴妍,DaiYan

13.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与问题樊倞,FanJing

14.英国0~3岁婴幼儿早期有效学习项目评介张晖,ZhangHui

1.幼儿教育·教育科学印度蒙台梭利幼教机构考察叙事与反思周兢,ZhouJing

2.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美国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刘宝根,徐宇,余捷,陶晓玲,LiuBaogen,XuYu,YuJie,TaoXiaoling

3.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刘文,魏玉枝,LiuWen,WeiYuzhi

4.论学校教育与教育的关系卡洛索·卡沃,王秀萍

5.从社会史视角看儿童概念的演变王海英,WangHaiying

6.文化屏障现象对幼儿园教育的影响张莉,杜学元,ZhangLi,DuXueyuan

7.基于儿童生命特质的幼儿园教学冯季林,FengJilin

8.表演游戏与幼儿同伴关系干预但菲,王琼,DanFei,Wang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