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学生兴趣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75-01

基于学生兴趣的英语阅读教学主要是结合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以及兴趣状况等来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英语学习技巧,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这对学生学习效益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兴趣对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益,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期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良好的学习兴趣下,学生会主动投入到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在阅读中积极探索、学习和挖掘,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这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只有充分把握学生兴趣,结合学生需求,英语阅读教学才能够真正与学生融合在一起,实现教学水平的全面优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全面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是新时期英语教学的关键,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上述学习态度下,学生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能够保持正确的认识,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各项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提升了英语阅读教学的落实状况,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上述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空间,已经成为新时期英语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基于学习兴趣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英语阅读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强调,在学习兴趣基础上形成针对性教学内容,形成层次化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够实现阅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合理把握兴趣,树立正确目标

阅读兴趣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在上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坚持学生需求和学生发展,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自身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把握好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构建相应的阅读背景,对阅读体系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把握,设置相应的悬念,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进行文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取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见面礼仪进行课前导入,确保学生理解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文化差异不同可能导致那些状况吗?”,再让学生阅读文化差异的文章,让学生带着疑问对阅读理解,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要教学体系,实现对学生阅读的提升。

(二)构建阅读背景,优化阅读环境

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阅读背景,通过相应的英语阅读材料构建一定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英语阅读的魅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TalkingAboutWhatPeopleAreDoing”这篇短文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开放性的问题:“Whatdoyouthinkofwhenyoureadthisarticle?”让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挖掘文章内容等,再阅读文章中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回答“Whatpeoplearedoing”,对“TalkingAboutWhatPeopleAreDoing”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正确把握文章内容。这种提问式背景的构建让学生带着问题了解文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优化教学方式,把握多元要素

传统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进行满堂灌,整体教学效益较为低下,学生主观能动性较低,严重影响了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新时期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把握,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入新型教学元素,如多媒体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等,利用上述要素构建立体化、多维化课堂环境,给予学生开阔的学习空间,全面改善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就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融入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视频、音频等形成动态的课堂教学内容,将死板的英语知识转变为灵活的英语视频,让学生直观理解、记忆,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与此同时,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为了符合学生需求,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笔者还对分层次教学进行把握。通过分层次教学对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要求,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进步,增强阅读的愉悦感。

(四)优化教学评价,实现双向检测

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公平、公正地进行教学评价,要确保教学评价与学生发展紧密结合,能够正确、科学地看待学生发展。要鼓励实现双向评价,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双向检测,让学生与教师一同构建英语阅读课堂,实现新时期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效益的全面改善。

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范文1篇2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问题设计;探究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问题,而问题设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智力潜能,是关系到教师组织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设计出恰当有效的问题才能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基本思路和结构,深入领会其中的内涵旨趣,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恰当有效的问题呢?

一、设计的问题要新奇、巧妙、有趣,富有思考性

我们的教学素材中潜藏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触点”,如很多篇章是关于地方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教者若能围绕这些“触点”设计出巧妙有趣的问题,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一步感受文本的魅力,并加深对整个篇章的理解。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就像一根魔术棒,一直吸引着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极度亢奋状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去努力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授《云南的歌会》一课时,在赏读山路漫歌一段时,作者开始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子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一路的景色。这是为什么呢?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学生兴趣的“触点”,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紧扣课文的重难点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果在阅读课文时通过问题设计对学生进行恰当地提示或思路点拨,它往往有助于学生走进课文,理清思路,把握主旨。因此,我们要立足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或难点,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一次大检阅。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范进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中举前是怎样的?中举以后呢?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中举对他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可他为什么会发疯呢?范进发疯意味着什么?”问题虽然多却和课文重点紧密相关,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可见,设计的问题只有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真正切中要害,才能启迪学生积极投入思考。

三、选取合适的问题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设计巧妙有趣的问题,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和主旨做准备。但是,如果想为学生创设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养成问题意识,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水平,教师就应注意问题设计的切入点。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更能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邹忌身边人的说法是真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说真话?”由于选取了一个和当今现实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巧妙设疑,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讨论,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水平。

四、设计的问题要把握难易程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设计问题时应力求避免抽象、空泛,缺乏启发性,否则,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毫无益处。而且设计的问题还要难易适中,问题太难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问题太易学生会感觉没什么意思,更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解答。这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让学生“跳”的跳板,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思考的阶梯。阶梯设计得好,就便于学生开动脑筋,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容易显现出来。

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写作任务设计

引言

英语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提升英语理解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学习之后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学生对于阅读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使学生能够通过后继的教学内容,来实现对所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环节之后,为学生设计写作任务安排,能够最直观的体现学生的英语综合学习水平,通过写作内容的表现能够反应学生的英语语法、句式的掌握情况,并能够通过英语写作思路呈现,体现出学生的英文人文理念,教师能够通过写作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馈,以便于教师制订相应的教学思路引导策略,促进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写作任务训练的教学意义

英语学习也是一门语言的学习,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阅读过程和写作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阅读是进行语言输入学习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写作素材进行积累的基础。阅读和写作在语言的学习进程中,本身就是相互依赖的,同时也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写作过程能够使阅读的知识得到升华,实现对其学习思想的再创造过程,对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写作也可带动学生更有兴趣阅读。在英语阅读教学之后进行写作训练,也是实现英语实践和应用教学的过程。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写作任务设计

1.设计读后缩写写作任务。读后缩写是在阅读教学环节之后比较适行的写作设计方案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比较常规的英文写作形式。教师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后,鼓励学生对于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缩写写作,不要一味的对原文进行拼凑,而是在重点内容都体现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浓缩写作,以加深学生对于阅读教学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英文培养其归纳总结能力,并通过缩写实现简要英文表达的训练。比如教师在进行《TheShirtofaHappyMan》一文的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对阅读内容进行教学,其次需要对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内容和重点句式进行重点讲授,之后便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重点,结合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缩写训练。

2.设计读后仿写写作任务。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环节之后,还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或者内容特点,设计仿写写作训练任务,让学生运用自身的英文基础,参照文章的模式进行自我创作,使学生能够在仿写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英文基础进行全面的调动和整合,同时对于英文阅读教学内容的英文表达形式有更为深入的体会,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结构安排、连贯程度以及语法应用都作出评价,使学生能够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比如教师在进行《LifeisfulloftheUnexpected》一文的学习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仿写,组织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以及表达形式进行回顾,并以此为参照进行自我写作过程,题材难度适中,学生的可操作性较强,有利于读后写作教学过程的开展,同时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3.设计读后主题写作任务。教学改革的推进使得初中学生的英文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内容题材众多,贴近生活且实践性较强。同时教师还会在课外时间为学生安排一些课外阅读任务,使得学生接触的阅读主题更加多元,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丰富的题材组织学生选定写作主题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利用主题拓展自身的写作思维和创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应用英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结论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环节之后,进行读后写作任务的安排,能够让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英语学习基础的调动和整合,促进个人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读后缩写写作任务、读后仿写写作任务、读后主题写作任务等多种形式的读后写作任务设计,不同的设计方案所要体现的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读后写作任务训练中,实现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凤娟.例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写作任务的设计[J].考试周刊,2015,(50):121-121.

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56-01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课是一种基本课型,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目的的去获取信息、预测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广大英语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不少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当前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不高等现象,与问题设计单一、问题内容不够深入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必须优化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艺术。

1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初中英语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进行的,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阅读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行教材中有大量的阅读板块,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具有容量大、密度高、课时紧的特点。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很重要。问题设计的得体、巧妙,能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英语教师不重视问题设计艺术,致使问题设计存在一些误区。

1.1无效设问

从问题质量上来看,设计的问题多但能力训练目标不具体,有的甚至是无效提问。问题涉及到文章的主旨、脉络、目的的比较少,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1.2问题形式单调

一些教师为了方便,问题设计时常采用对或错的形式,学生的听觉、视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活动。

2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艺术

2.1读前设问,激发兴趣

阅读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学8AUnit4ReadingGiantpandas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熟悉的图片,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Whoisit?并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学生很容易就能猜出ItisPo,aheropanda。师:Yes.Inthefilm,whichishisfavouritefood?生:Noodles.师:Inthefilm,whatcanhedo?生:PlayKungfu.师:Good!WhatdouyouthinkofPo?生:Lovely,brave…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Today,wewillmeetanotherlovelygiantpandanamedXiWang.Let'sseewetherthetwogiantpandasaredifferentornot.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学生对大熊猫的认识有了初步的印象,为有效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读中巧问,逐层推进

2.2.1读中设问,层层递进

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因此,问题设计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条理性,深化学生思维。如教学8AUnit5ReadingBirdsinZhaLong时,可以先设计一级问题:whereisZhaLong?WhatmakesZhaLongspecial?WhatproblemdoesZhaLonghave?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分别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可以促使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弄清文章大意;再设计二级问题:Whyaretheresomanybirdsandwildlifethere?这个问题是在前面一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信息;最后再设计一个开放式的讨论题:Whatwillhappenifwedon'tprotectwetlands?要问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回读课文。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2.2.2读中追问,开启思维

阅读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即时生成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追问,开启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8AUnit4ReadingGiantpandas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前三段,并根据thegrowthofXiWang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本部分细节。WhatdidXiWanglooklikewhenshewastendaysold?Whatdidshestarttodoatfourmonthsold?这样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学生会透彻了解“希望”的成长过程。然后教师追问:WhydoesthewritergivethegiantpandathenameXiWang?这个问题稍带有深度,能引起学生深思,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促使学生不断的深入阅读材料体会作者的意图,从而开启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2.3读后设问,注重应用

阅读教学中可以设计知识性问题,这类问题一般都有明确的答案并且学生的答案基本上趋同,虽然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开放式问题则没有固定的答案,容易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加大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比例,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语言输出,使师生课堂互动更具有交际性。如教学7BReadingAghostinthezoo后,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Whatwillyoudoifyoumeetsomethingunusual?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给出答案。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会给出很多答案如call110forhelp;shoutloudlyforhelp等。这样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他们在积极的参与中能张扬个性,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阅读的交际化。

总之,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只有优化问题设计,改革英语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目标。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范文篇5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类型

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时所提的问题,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又要起到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设计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引导性问题”,就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设计形式不同、新颖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按照教学思路进行思考,认真回答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阅读故事性的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五W-H”要素,即:了解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原因)和how(结果怎样),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掌握文章的主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设计阶梯型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阶梯型问题就是由易到难,一步步地深入,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这样的提问方式适用于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如果教师直奔主题,直接发问,那么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很混乱,不知怎么去思考,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反之,如果教师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重难点问题。这样的思考方式,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设计悬念式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悬念式问题就是所提的问题与学生的既有认识产生矛盾,或者让学生有较大的思维发挥空间,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学习“AloneinAntarctica”这篇文章时,我问学生:“当你60岁时,你会去南极吗?”学生感觉很诧异,基本上的回答都是:“不会。”“但是伟大女性――HelenThayer在晚年的时候就去了南极,她为什么这样做呢?”学生带着悬念学习,就有了阅读的动力。

(四)设计评价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动力。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性评价,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是评价性问题。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也愿意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学中设计评价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要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渗透,寓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或是委婉地批评、建议,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五)设计与现实联系紧密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教学中设计一些与现实联系紧密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巩固了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如学习“Destination”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生活的城市,学生肯定都有很多话想说,这样就可以利用课文中学到的词汇和句子去练习,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要遵循适度性原则。这里的适度,一方面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度,要符合大多数学生当前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不要太难,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不要太易,学生的思维必须要有发挥空间,“跳一跳,就摘到桃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是指教师要选好提问的时机,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一般的知识点怎样提问,对于重、难点知识怎样提问,教师都要做好精心地设计,把握住提问的“度”,如果教师连珠炮式地提问,或者把提问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从头到尾都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则会适得其反。

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目标;课堂设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不断发挥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且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以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开展阅读教学,提高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该从哪里入手,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哪些内容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问题,并且要在思考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道理。要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句、段,从而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读一读、圈一圈以及说一说,鼓励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相关的教学步骤来进行课堂训练。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要总结教与学的规律。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选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材。巧妙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学生参与阅读训练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二、保证阅读时间,引导通读课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不断思考。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去点拨学生,并且要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多的鼓励,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由于学生水平是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对于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多利用时间辅导他们。

三、加强阅读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与此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要快速阅读,对文章的大意进行了解。除此之外,教师要求学生要仔细阅读文章中的每一字每一句,并且要求学生对一些不认识的字进行查字典,弄清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反复阅读,反复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紧密联系生活,加深文本知识理解

由于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语文的素材主要源于现实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脱离了现实生活,这就会使得阅读教学流于形式,从而不利于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进现实生活,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当老师要讲《秋天的雨》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生记忆中的下雨的景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

五、鼓励成功体验,增强学习动力

在自主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体验成功,并且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学生学习阅读,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智慧以及能力,并且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要体验阅读的兴趣。学生通过体验成功,可以使得学生得到家长以及老师的赞扬,并且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动力。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以及赞赏,使得学生的主动学习性以及积极性得到提高,最终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例如,当老师要讲解《蘑菇应该奖给谁》这一课的时候,要鼓励学生阅读课文,并且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最后是小白兔得到了蘑菇,此时老师应该问学生:“这场比赛最后的赢家是小黑兔,为什么将蘑菇奖励给小白兔呢?”老师要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并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老师将学生的想法总结并告诉学生。文章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敢于挑战自己。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努力去克服。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点拨,从而使得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在自主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位,不断强化学生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红芳.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J].教育实

践与研究,2011(7).

[2]申立华.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目标与课型的实践探索[J].

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教学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巧妙设计问题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环节。

一、设计“主问题”,提纲挈领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问题设计,以“主问题”概念的提出和推广最为明显。与传统课堂的“教师满堂提问”相比,“主问题”的设计就显得简洁而精致。什么是“主问题”?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给出的概念是: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余映潮老师曾这样说过:“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将学生深深地带入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例如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如今的迪拜绿树成荫、鲜花遍地,而以前的迪拜却是不毛之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个问题贯穿了全文,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探析体悟,学生感受了如今的迪拜绿草遍地、鲜花盛开,又目睹了以前的迪拜寸草不生、荒凉贫瘠,进而主动探索发生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对理解绿洲的来之不易和阿联酋人民对绿洲的精心培育与爱护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设计“问题链”,环环相扣

设计问题要紧扣阅读内容,围绕阅读目标进行,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精心解读文本,充分考虑学情,然后围绕目标整体考虑。一般可以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

例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森林的重要作用,可以设计这些问题:1.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2.小云雀为什么会萌生这样的心愿呢?3.小云雀和妈妈飞到沙漠的上空看到了什么?4.它们飞到大河的上空看到了什么?5.它们飞回居住的森林,又感受到什么?6.森林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通过小云雀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明白了森林有防风固沙、蓄水保土、调节气温的作用。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靠近文本的内涵深处,实现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多重目标。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问题链”看上去连接的是问题,但其本质却连接着教学的内容、学生的思维、文本的主题、师生的情感,使我们的问题浑然一体,更使我们的教学一气呵成。

三、设计“巧妙问”,循循善诱

孔子要求教师“循循然善诱人”,这句话放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来理解,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合作、探究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在“巧”字上花功夫。

1.设计“适度问”:基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所谓“适度问”是指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之上,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使设计的问题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接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范畴,接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

例如,教学《小露珠》时,通过对二、三、四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与小露珠打招呼的样子和语言,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说话练习:“请你选择一种最喜欢的小动物去跟小露珠打招呼,如果能配上动作、表情就更棒了,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练一练!”学生就把学到的课本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用动作生动地表现了蹦蹦跳跳的小青蛙、爬来爬去的小蟋蟀、翩翩起舞的小蝴蝶,绘声绘色地用上课本语言、肢体语言、神态语言与伙伴对话、与老师对话。

这一设计将老师与学生从枯燥的讲读中解放出来,不仅用对话、表演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而且把富有感情地读与文通句顺地说结合起来,从模仿语言到内化语言,生趣盎然地把语言训练、朗读训练落到实处,也切实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把说与读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设计“层次问”:形成“最长持久力”

阅读是一个认知、体验、感悟的过程,其有规律可循:起始于读者的初识、文本的表层,然后透过语言,获得体验,进而进入文本的深层,启发思考,获得感悟。于是,我们的问题的设计就需要符合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过程。一般而言,一堂完整的阅读教学课都需要设计导入性问题、感知性问题、体验性问题、感悟性问题等层次性的问题。

“层次问”是指合理调配各种等级问题的分布,使问题有层次,便于教者因势利导。就像爬楼梯一样,从第一个台阶迈向第二个台阶,逐渐地到达楼顶。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类型,按难易程度大致可分为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和创新性问题。知识性问题答案大都是简单的,不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就可以解决的,如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字形。理解性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方可解答。如教学《掌声》一课时,文中有两处具体描写掌声的句子,要理解“同学们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为小英鼓掌”,就需要学生走入小英的内心世界,在课文情境中去感知。探究性问题层次较高、难度较大,还以《掌声》为例,文中两处掌声的具体内涵,第一处是同学们鼓励支持自卑内向的小英走上讲台,第二处是同学们对小英讲述故事的由衷赞扬,都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探究分析。创造性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层次最高、难度最大,重在根据阅读所得,创设阅读情境,表现出独创性见解。如教学《云雀的心愿》第10自然段后,笔者设计了“现在你就是‘小小环保宣传员’,你会怎样向大家宣传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呢?请把你的宣传词写下来,也可以和同桌合作,快快动手吧!”这一问题,这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想象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作为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普遍形式,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巧妙设计问题则是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就得在课堂提问设计中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优化提问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打造有效、高效的课堂,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正使学生学得愉快而轻松。

参考文献

[1]李智祥.阅读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的策略[J].阅读教学与研究,2012,(19).

[2]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过程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101-02

从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到实施,当代语文教育经历了一场理念的革命。放弃精英教育模式,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而颠覆固有的语文教育技术,探索人性化的语文教育新方法,又是何其艰难!难在何处?难在新理念变成具体行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接受理念容易,躬行理念困难。新课标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目标中最具语文教育技术色彩的就是过程与方法。不言而喻,没有优化的过程设计,再前卫的语文教育理念也只能停留在纸上,不能变成鲜活的教育行动。而语文教师最具创造性的劳动又恰恰是教学过程的优化。它体现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

然而,阅读教学的现状却给我们这样一种印象:教师们虽然都在努力摆脱传统语文教学的束缚,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却又不自觉地走进了误区。首先是教学导入流于平庸或追求形式主义。许多老师习惯于先讲一段富有扇动性的导语,后来一段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说明。有的开场伊始就是与文本距离过大的视屏播放或图片展示,弄得学生一头雾水。其次是教学探究没有语文味。许多老师探究文本时偏重思想分析及其评价,忽视了语文知识学习与专门能力培养,把阅读课上成了政治课或历史课等,异化了文本阅读的宗旨。当然,探究文本离不开思想分析及其评价,但唯思想性是瞻的做法却有待商榷。无论如何,没有语文味的文本探究不是成功的文本探究。再次是教学延展失去方法应用意义。许多老师在设计阅读延展环节时没有方法应用意识,只有基于文本内容的散漫联想。

一、阅读教学中过程设计的优化

什么是优化的过程设计?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凸显了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优化的过程设计应该能体现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立体交流的特点,且具有鲜明的探究意识,能给学生主体以强烈的心理暗示——过程就是方法。也即,优化的过程设计具有驱动性、操作性、暗示性特征,它能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热情,使知识积累、能力提高、方法传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自然状态下达成。“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其最高境界。优化的过程设计虽然各有千秋,但绝对不是没有共同点。一般来说,过程设计包含三大要素:文本导入、文本探究、文本延展。所谓文本导入是指解读文本的视角导向,它一般表现为解读文本的关键点、触发点的提示,或者是解读文本的情境创设。而优化的文本导入则强调视角导向新颖独特,它凸显学习主体的心理需要,是学生进行文本探究活动的催化剂,是教学对话的原型驱动。所谓文本探究是指解读文本的问题讨论,一般表现为理解文本若干重难点问题的对话提示。而优化的文本探究则强调整合理解与要点分析相统一,整合理解追求文脉思路的整体把握,要点分析,追求重、难点的逐个突破,从而使文本探究具有点面结合的逻辑建构意识。优化的文本探究是知识积累、能力提高、方法生成的重要环节,它强调问题设计的个性化与体系性,它既尊重学习主体的原有知能结构,又追求打破这种知能结构,凭借新经验重新整合知能要素。所谓文本延展是指知能方法的拓展应用,它以文本解读经验为基础,重点探究与文本相关的问题。而优化的文本延展除一般要求外还强调学习主体通过自我尝试,开阔人文视野,训练思维深度,固化知能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言以蔽之,阅读教学中过程设计的优化关系着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它以文本导入、文本探究、文本延展的个性美与逻辑美,表现着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践行着新课程理念。

二、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

其实,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设计并非难事。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与文本特点,实现它就会水到渠成。

1.提炼新颖的解读视角

由于信息通道的多元化,特别是网络技术进入日常生活,学生常常拥有丰富的文本解读信息,预览文本后他们容易生成解读定势,于是平庸的解读设计根本激发不了他们探究文本的欲望。如果学习主体丧失了接受冲动,那落实三维目标自然就变成一厢情愿。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文本,努力运用求异思维,提炼新颖的解读视角,使问题探究鲜亮起来。如此方可诱发学生的接受冲动,从而另辟蹊径地达成三维目标。例如《氓》的教学,若循常规,以怨妇诗观之,解读设计就很难摆脱类似俗套:“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女主人公有怎样的爱情经历,她爱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发?等等。如此定位解读视角,自然不出学生心理预期,故而难以激发学习主体的接受冲动。若反弹琵琶,求异思维,以全新理念观照文本,解读设计就可打破学生预期:爱是永恒的人生主题,为什么美丽的女性往往不能收获美丽的爱情,婚变责任能不能全由氓来承担,如何才能永葆爱情青春?由于解读视角出乎学生主体意料,所以他们的接受冲动就能被充分激发。当然,反弹琵琶只是提炼新颖解读视角的方法之一,我们不可把它当作金科玉律。

必须强调的是,提炼新颖的解读视角一定要注意捕捉个性化的切入点。任何初始文本都是混沌的,学生进入文本需要一个切入点。而切入点的选择又必须追求个性化。因为平庸的切入已司空见惯了,容易导致学习主体的阅读疲劳。什么是个性化的切入点?文本中不被学生注意且能激励他们的探究欲望的媒介物即是。它可以出现在文本的开头、中间或结尾,也可以散见于文本各处。由于不被注意,所以选择它作为切入点就颇具个性,就能体现解读视角的新颖,从而产生阅读激励功效。从某种意义上说,捕捉个性化的切入点是求异思维的另类运用。例如《边城》教学,由于选文较长、情节琐碎,若想优化过程设计,我们就不得不讲究解读视角的新颖,不得不追求切入点的个性化。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主体情节皆由端午赛龙舟的习俗描写生发。于是,这“端午赛龙舟”就可顺理成章地作为解读切入点。于是导入设计就可这样进行:翠翠看了几场龙舟赛,看龙舟赛时各有什么遭际,归来时心情如何,翠翠为什么迷恋看龙舟赛?如此导入可谓四两拨千斤,复杂的文本内容因解读切入点选择的个性化,被迅速地消除了混沌状态,从而使学生顺利地达到整体把握层次,为深入探究做好心理准备。当然,解读视角的新颖并不仅仅表现为切入点的个性化,它还表现为目标设计、对话设计等个性化。总之,新颖的解读视角应具有这样的特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2.凸显对话的语文性质

所谓对话的语文性质,即指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时要有语文知能意义,要体现语文三维目标,对话话题之间要自成逻辑体系,要体现语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与方法。阅读教学中过程设计的内核就是对话设计。对话设计若没有语文知能意识,不能展示语文能力与方法的形成过程,就会异化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为什么阅读教学常常丧失语文味?原因在于我们在设计话题时忽视了语文性质要求。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历史课,它有自己的专业追求。学习语言、培养能力、获取方法、传统经典文化、提高人文素养毕竟是其终极追求。虽说阅读教学离不开史识培养与思想教育等,但这些必须通过语文实践来自然达成。因而凸显对话设计的语文性质是阅读教学中过程设计的生命线。例如《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对话可围绕四个话题进行:①开头两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②说明生物存在集体性社会作者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③作者拿生物集体行为与人类集体行为作比较,目的何在;④生物集体行为给人类的启示。对话为什么要如此设计?一是因为话题直击文本解读的重难点;二是因为话题体现了文本的表达方式和构思技巧;三是因为话题能激励学生个性化地表达见解;四是因为话题具有培养正确的生命伦理观的功效。一言以蔽之,对话设计贵在不蔓不枝,自成逻辑体系;贵在由文观道,由道观文,文道合一;贵在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实践中自然生成。

需强调的是,对话设计要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话题提炼应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设计对话,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从属于学生的主体意识。毋庸置疑,话题提炼是对话的原型驱动,但它必须来源于学情分析,来源于学生对文本的原生态理解。只有如此,对话才可在心灵的碰撞中收获激励功效。例如《装在套子里面的人》教学,话题择取就必须由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度决定。若学生理解文本还停留在情节趣味性阶段,那对话就可这样进行:别里科夫可笑表现在哪些方面,从他的可笑行为中我们可以感知他是怎样一个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现实生活中有别里科夫吗,等等。若学生理解文本达到了形象理解的层次,那对话就可另行设计:别里科夫是一个特例还是一类人代表,我们的身边有别里科夫吗,作者描写别里科夫的手法运用有何特点,你能运用放大或缩小讽刺手法来一个人物片断速写吗,等等。总之,对话设计要相机行事,不可拘泥于预设,它考验着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一般说来,解读难度小的文本对话设计要追求深刻,解读难度大的文本对话设计要追求浅易。然而,浅易不是肤浅,而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地达到深度理解的层次。

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范文1篇9

Aparty

【教材版本】

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

【教学内容】

6BUnit5Aparty(storytime)

本单元storytime板块的主题为儿童节聚会。本课时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介绍了在Party开始之前需要准备的东西和完成的任务,第二部分主要通过旁白和参加Party的人们之间的对话来学习英语技巧。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熟练应用新单词clown以及appear。

2.熟练应用这些句型:Whatareyougoingtobringtotheparty?I’mgoingtobringsomecake.

3.对美国的Party文化有所了解,学习Party上需要遵守的礼仪。

【教学重点、难点】

1.自我理解课程内容。

2.课文的复述和角色对话。

【教学过程】

开课前播放歌曲“Partytime”。

设计意图:营造情景,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Step1Pre-reading

1.Greetings

2.T:Goodmorning,students!

Ss:Goodmorning,teacher!

T:I’mgoingtoshowyouasong.Butrememberthisquestionthatyouhavetoanswerwhenwefinishthesong:whataretheygoingtodo?(PPT播放音乐)

T:Well,wearegoingtoanswerthesequestions.(幻灯片展示歌曲中的人物)

T:OK,thefirstquestionis:WhatisJeebygoingtodo?

Ss:Sheisgoingtosingasong.

T:Goodjob!Students,youhavesogoodmemory!Andyouknowtheyaregoingtodosomanydifferentthings,Iguessthattheyaregoingtohaveaparty.(课题展示,领读课文)

设计意图:利用歌曲营造欢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介绍了本课程的主题――party,提前带学生进入到party氛围中。

Step2While-reading

1.Watchandanswer

T:Nowweknowthatsomeoneisgoingtohaveaparty,whatdoyouwanttoknowabouttheirparty?

S1:Thetime.

S2:Theplace.

S3:...

T:Well,nowwehavesomequestions:whoisgoingtogototheparty,whenistheparty,whereistheparty.(点击幻灯片)Now,let’sfindtheanswersfromthecartoon.(播放视频)

T&Ss:Checktheanswersandreadthisparagraphtogether.(通过板书将思维导图呈现在学生面前)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知识。对插图中信息的探索,培养其对英语的兴趣。

2.Readandcircle

T:TheyaregoingtohaveapartyonChildren’sday.Weknow,tohaveaparty,weshouldpreparesomanythings.Ifyouareoneofthem,whatareyougoingtobring?

Ss:I’mgoingtobring.(学生自由发挥)

T:Wonderful!Let’sseewhatarethechildrengoingtobring?OpenyourbooksandturntoPage48.

T:Youcantellmeyouranswerwiththissentence“××isgoingtobring...totheparty.”(教师将学生回答的答案板书出来,通过板书带领学生学习新单词“Snacks”)

T:ItisSundaymorning.Thechildrenbring...to...Lookatthepicture,canyoufindLiuTao?

Ss:No.

T:WhereisLiuTao?

Ss:Wedon’tknow.

T:Justthen,aclownappears(带领学生体会clown,appear的不

同读音)

T:Whoistheclown?

Ss:HeisLiuTao.

3.Readandfind

T:Well,students.Nowthepartybegins.Butwhataretheygoingtodofirst?PleaseturntoPage4andtrytofindtheanswer.

Ss:TheanswerisB.

T:Yes!Itmeansdosomethingmoreinteresting!So,children,areyougoingtoeatorplay?

Ss:Play!

T:OK!Let’slistenagain!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重音位置,选择疑问句有难度,需要重点讲解。

设计意图: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最关键的是如何在阅读中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图片中寻找信息,并将信息表达出来,这对于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学生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

4.Thinkandsay情感教育

T:Aretheyhappy?

Ss:Yes!

T:Theygeteverythingprepared.

设计意图:我们学习一门外语,不单单是学习一种语言形式,更要对影响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情商教育,即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充分准备好。

5.Readafterthecomputer

完成了对课程内容的讲解和学习后,再在录音的引导下朗读课文,这是对课程知识点的简单复习,学生也会对句型的使用更加熟练,避免在接下来的复述环节中出现错误。

6.Trytoretell

设计意图:对于六年级小学生而言,复述作为一种口语训练方式,难度较高。复述的过程,是对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范文篇10

关键字:人教版;高中英语;阅读问题设计

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四大技能(听、说、读、写)之一,英语的阅读训练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中英语教材中阅读篇幅和难度有明显的加大,而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言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学英语老师对于学生的阅读策略的培养肩负重任。然而,英语阅读效率的高低绝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问题的设计的好坏。

1几项重要的阅读技能介绍

经笔者对《天利38套高中英语试题》的总结归纳发现: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技能有以下五项:

1.查找细节信息的能力。这一能力要求学生能把握题干要求,有的放矢地到稳重找答案。相对来说这类题型的考察难度不大。

2.概括主旨大意的能力。对于考察主旨大意的题型,对学生的归纳判断能力要求较高,但如果学生能把握中心句和中心段的概念,难度也不是很大。

3.推理判断能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是最头疼的一类题型了。这类题型对学生的信息链接和分析能力要求极高,因此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快速定位搜索有效信息的能力应得到重视。

4.词意猜测能力。英语词语离不开语境,通常猜测词义的题型考察的单词要么是学生不认识的,要么是一词多义词,该类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单词的积累和对上下文的推测判断能力。

5.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察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实就是考察学生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一般通过词汇的使用和语气表现出来。但也不乏作者直抒胸臆的篇章。

2设计阅读问题,从“解读”开始

2.1解读学生是前提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由于学生的知识内化能力存在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从具体学情出发,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比如,针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需要一个适应期,老师可以在课堂阅读教学从简单的阅读题型训练逐步过渡到稍难的题型,并逐步给学生介绍阅读使用技巧,并在课后布置老师自制阅读练习。

此外,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学生的学情会有所改变,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而且要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有没有对英语失去兴趣或信心。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教师可以对阅读策略的教学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补充,对问题的设计进行相应的难度和深度的调整,以达到让学生循序渐进提升阅读效率的目的。

2.2解读文本是关键

文本解读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有效教学设计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可以说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教学设计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无限光彩(万玲,2010)。阅读问题的设计在内容上应该由表及里,抓住本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但一到发散,拓宽学生思维。但设计的问题不能太偏,避免牵强附会的选项,忠实于文章文本。

3问题设计的策略:英语阅读教学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3P),即,读前,读中和读后

(1)对于读前活动的问题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其目的主要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课文的阅读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里准备。

笔者认为人教版教材的读前问题设计可以给与老师很大的启发,比如必修一第一单元“Friendship”阅读篇章”Anna’sBestFriend”的热身活动是一份问卷调查,形式新颖,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问卷中的问题涉及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真实自然,学生很容易全身心投入其中,此外,问卷调查还提供了结果测试与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友谊,引导学生进行更加科学的人际交往。

(2)对于英语篇章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者作用,带领学生学会阅读,认识有效的阅读技巧。其中几项重要的阅读方法有:

?略读(Skimming):略读主要适用于获取文章大意的题型。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单词或短语填空、元素匹配、自主归纳、找段落主题句等题型训练学生的略读能力。

?寻读(Scanning):略读主要适用于快速查找具体信息的题型。教师可采用问答、完成表格、正误判断、排序、多项选择等题型进行训练。

?细读(DetailedReading):细读主要适用于寻找细节信息的题型。教师在这方面的题型设计上应注意对学生细节信息的判断和收集,掌握文章大意和作者思想态度的考察。

有些老师由于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在英语阅读教学课中往往把重点放在语法知识点的讲解上,很少关注学生阅读策略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应试过程中阅读速度慢,效率低,通过与学生交谈,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很好掌握阅读技巧,面对阅读篇章,学生通常是采用细读或者指读的方式进行,结果做题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减少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可能性。

(3)充分发挥学生小主人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强调“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下架子,消解其霸权地位,摒弃高高在上的形象,真正从绝对权威中走出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徐辉,2006)。笔者在人教版必修一Unit5NelsonMandala阅读教学课上,让学生担任课堂小主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自主学习课文,并记录学习笔记(自己已经懂的和还不理解的),随后笔者请各小组按段落顺序来讲解、补充和提问,在笔者的引导下,通过其他小组的帮助从而解决问题。通过本堂课的教学,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自信心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由此可见,当学生的小主人身份得到肯定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明显的

提高。

(4)阅读文章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做题,现阶段的教学改革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提升有所侧重,因此,当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老师还应该设计相应的读后练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输出和综合运用能力。对于读后活动,笔者有以下两个方案供大家参考:

?做篇章总结。要求学生找关键词,并用自己的方法总结文章大意,或者直接口头复述文章。

?拓展训练。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写阅读反思或感想,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阅读策略;或者可以组织学生就阅读篇章展开辩论;甚至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把书上的故事生动的表演出来;等等。

4总结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环境里,教育部积极鼓励老师进行创新型教学,灵活使用教材,甚至编写校本教材。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改革,体现了时代性的要求,教材的改革必然伴随着教法的改革,因此,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特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实施高效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使教育改革真正改变教育。

参考文献

[1]万玲,2010,有效教学设计要从文本解读开始,《中国校外教育》第21期。

[2]徐辉,2006,后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现代西方教育理论》。

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范文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众所周知,写作与阅读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充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而且还要基于阅读教学进行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和提升。

一、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及随文练笔的兴趣

受小学生年龄较小的影响,他们的注意力要比高年级学生更容易分散,为此只有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才能较长时间的吸引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必须注意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文章的趣味性,并不断提高文本内容的趣味性,能够将学生吸引到文章内容中去,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趣味。对于学生来说,自愿接受教师的指导,可以让他们的阅读水平有更好的提高,而且可以将这种阅读技巧应用在日常的随文练笔中去,进而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合理设计阅读教学的文本和情节

在日常语文写作教学中,扩写是语文教师常用的练笔手法,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更进一步的写作,在扩写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合理的展开文本阅读。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展开文本内容与情节的方式,培养和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和随笔写作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练笔点出发去感悟和理解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故事情节的写作。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叶公好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再现叶公见到真龙时的情境,并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表演,让他们亲身感悟和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学生完全理解这则寓言中的内涵意义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扩写,将文本中的情节进行合理的拓展,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悬链学生的随笔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最终达到促进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目的。

三、充分发挥文本情感的作用

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萌芽期,这一阶段他们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未来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在Z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本的情感作用,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的精心选择集合而成,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结合小学生的身心、情感发展特点而设计的,为此,教师可以重视书法文本情感因素,并充分发挥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通过文本中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融入到课文中作者所创作的意境中去,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并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己的情感判断,而这也更有利于语文教师开展课堂随笔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随笔的方式写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对课堂随笔的练习文本也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真正选择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的文本,以达到更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目的。比如,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语文教师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在课文讲解之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以随笔的形式写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爱的理解和感悟。

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范文篇12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生活化现状策略

“阅读生活化”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而逐渐被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将学生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学校生活)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或使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或创设生活化的阅读环境,以达到将阅读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或激起学生主动性的目的。在初中英语阅读引入“生活化”有利于针对解决学生对英语阅读的误解及反感,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初中英语阅读现状

经过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英语阅读特别是口语时第一反应就是害怕,心烦气躁。而且在考试中,丢分最严重的就是阅读理解。学生普遍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能力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获取阅读信息少限制学生阅读量。学生获取英语信息的途径一个是在英语教学课本和图书馆英文书刊上,一个是在互联网上。但是在学校,图书馆的英文书籍特别少,甚至没有,而且学生家庭也缺少互联网这样的设施,这就使得学生获取英语阅读的信息就特别的少,阅读途径受到限制。二、教师教学思维落后,对学生阅读指导存在一定偏差。新课改的深入要求教师的思想改革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学生做题的能力培养而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眼光不长远,用这种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弱,几乎只会看而不会说。三、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多家长只看到英语成绩的重要性,几乎偏执的认为英语素质高低的体现就是英语考试成绩的高低。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收到极大的打击,再加上很多家长对学生都缺少鼓励,更是促进了上述现象的发生。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下,学生的英语阅读收到了极大的限制,其阅读能力弱也是可以理解的。

2.英语阅读生活化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英语语言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在英语阅读生活化的同时,要将其作为教学的原则,并遵循多样化、情感化和自主化的原则,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活动,促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并培养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多姿多彩,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独立的空间、问题、机遇、挑战、条件等让他们自主指导、自主学习、自主强化,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2.1引入情境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情境教学的内涵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所教学知识,通过形象的故事、生动的语言文字、真实的现场模拟,是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通过设计精巧、得体、能激起学生探索欲望的问题等手段,引导学生活跃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发展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问题和情景的时候,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有质量的、难易程度适中的、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当然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灵活的运用自己的知识并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英语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就能回答的问题,让他们拥有对文章的印象,使其进入学习状态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然后,教师可以提一些推断性的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培养他们分析、概括、定位、综合的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问一些延展性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提供更多的阅读信息。

如在学习“Myfavoritefood”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食物的单词和图片并通过“What’syourfavoritefood”的问题引入教学内容,然后再设计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Canyoutellmewhydoyouchooseitbeyourfavoritefood”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去探讨该课内容。

2.2有序教学步骤,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提升了可以使学生更快的拜托母语的干扰,加快扩大学生阅读面的进程。教师可以在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时,特意将材料多样化,让学生置身于纷繁复杂的英语语言环境之中,训练其阅读速度、猜词悟意能力,提高其概括推理能力。例如,在做关于“ALuckyEscape”一文的阅读理解时,如果看到超出初中生学习范围的自己不认识的并对理解全文没有影响的单词就可以在阅读时直接跳过,如“van”、“robber”、“quickly”、“suddenly”、“clever”等单词。

第二步,培养学生文章定位能力。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通过掌握语言模式、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定势和精确的语感并灵活地运用语言知识精读全文,提高学生定位的能力,摆脱来自于不重要的句子或单词的困扰,只要捉住重点的句子和单词就可以了。

第三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启发学生研究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其内涵和情感,并发散自己的思维,培养丰富的情感和语感。

2.3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思想和综合素质

阅读生活化与学生的学习思想有着很重要的关联。学生如果在阅读的时候缺乏自信和耐心,就会失去对阅读的兴趣,从而产生厌烦、焦虑等厌烦负面情绪。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条件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改善学生的学习思想和态度,并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引导学生克服阅读中的不良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一些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主要包括,过分重视细节忽视对文章的理解,过分依赖词典忽视猜词能力的训练,逐字逐句阅读忽视对文章的定位等等。其实,阅读技巧不在于多,只要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再加上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自然会取得好成绩。

如在进行“ALuckyEscape”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人物进行热烈的讨论并把以前学过的人物性格和品质通过英语说出来,这样还可以在复习旧知识的情况下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树立学生证去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冯建军.高中教育公平的哲学基础[J].教育科学研究,201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