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篇1
关键词:居住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作用
Abstract:withthepeople'smaterialandculturallifelevelenhancement,residentialareaforpeopletocreatethegreeningandexcitinglifeenvironment,istheresidentialenvironmentoftheimportantsymbolofgoodquality.Thispaperanalyzesthegreenarchitecture,landscapeofresidentialdistrictandfunctionofgreenplantconfigurationandthetreespeciesselection.Fromthepointofviewofhowgreendesigntocreateabeautifulresidentialconstructionistheindispensablecontent.
Keywords:residentialareas,greenarchitecture,planninganddesign,function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绿色建筑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1.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建筑本身较传统建筑,其耗能大大降低。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绿色建筑过程中,对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
1.3绿色建筑的内涵
1.3.1节约环保
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呵护生态和减少污染,将因人类对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活动所造成的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1.3.2健康舒适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对于经受过非典SARS肆虐和甲型H1N1流感全球蔓延困扰的人们来说,对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
1.3.3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谐与相安无事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才能兼顾与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实现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1.4绿色建筑的意义
节约能源和资源,减CO2少污染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雨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2居住区绿化的作用
2.1改善居住区小气候环境。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表现在对光、温度、湿度、空气等生态因子的影响上,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调节气温、降低风速。尤其在炎热的夏季,促进了空气交换,产生微风的效果。
2.2丰富设计层次。姿态万千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和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增加了居住区环境的层次,美化了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
2.3提供社交场地。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进行户外活动,使老人儿童可以就近进行游憩、观赏及进行社交活动。为居民互相了解,和谐相处创造了条件。
2.4舒缓心情。居住小区良好的绿化环境能消除都市的喧嚣、身心的疲劳,使人情绪稳定,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有利于居住者的健康。而植物本身的枝、叶、花、果又可使人感到浓郁的自然气息,调节人们的神经系统,产生令人愉悦和舒适的环境,使人们摆脱紧张的日常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2.5防灾避难。合理的居住小区绿化在经济价值上也有明显的表现,在发生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提供防灾避难的场所,从根本上减少灾难伤害。
3居住区绿化植物配置及树种选择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
3.1空间处理:居住区除了中心绿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绿地,狭长空间的感觉非常强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泼、和谐的空间。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可分为:
3.1.1适合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落叶乔木:银杏、白蜡、栾树、元宝枫、柿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常绿乔木:白皮松、雪松、华山松、蜀桧、侧柏、油松、洒金柏。
3.1.2适合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适合于林下遮荫条件下的植物:鸡麻、连翘、小花溲疏、天目琼花、红瑞木、金银木、麻叶锈线菊、棣棠。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紫荆、猬实、太平花、珍珠梅、红叶小檗、铺地柏、紫穗槐。适合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黄栌、西府海棠、紫叶李、紫薇、丰花月季、榆叶梅、锦带花、平枝木旬子、迎春、牡丹。
3.1.3适合于作下层栽植的植物:紫花地丁、金银花、扶芳藤、白三叶、草坪草、铺地柏、常春藤。
3.2线形变化:由于居住区绿地内平行的直线条较多,如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时可以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融进曲线。突出林缘曲线变化的手法有
3.2.1在灌木边缘栽植,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叶茂如郁李、金钟花、火棘、迎春、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
3.2.2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增加边缘线曲折变化。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有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铅笔柏、龙柏、桧柏、蜀桧等,此类植物构成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相应林冠线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利用不同高度,植物不同树冠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一般节奏感适中。
3.2.3季相变化: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篇2
摘要:绿色环保型;建筑;规划;设计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peopleonhousingplanninganddesignrequirementsmoreandmorehigh.Thispaperhascarriedontheelaborationtothegreenenvironmentalprotectionbuildingplanninganddesign.
Abstract:greenenvironmentalprotection;construction;planning;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绿色环保型建筑规划设计理念和基本特征
绿色环保型建筑是实现全方位、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项目,是根据建筑周围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的运用建筑学基本原理、生态学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科学合理的组织安排建筑内外的空间和建筑系统内相关因素间的综合关系,让建筑系统能够相互协调,和谐有机统一。并有较强生物气候的调节能力和优良的室内环境,给人们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让人、建筑和生态环境间构建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实现人居环境的多功能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型。让建筑能够很好的融入自然生态平衡系统中,和自然一同健康成长,建筑能够很好的适应生态,同时具备节地、节水和节能个功能,可以有效改善自然生态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等优点,发挥出开放式、高效和谐和无污染的特点。
二、绿色环保型建筑重要性
据有关统计,建筑消耗全世界大约一半的能源,建筑及其相关设施的建造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虽然有些建筑不能用绿色建筑进行衡量,但是相当部分建筑等对资源、能源利用与使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建筑造成的垃圾污染、空气污染和电磁污染等各种污染在环境污染占据了非常大的部分。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加深,对建筑、公共基础设施、道路和地下工程等需求越来越高,能源消耗不断加大,能源危机日益严重,而且快速发展进步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城镇快速扩充使农村耕地锐减,加上工业化带来的污染,空气和水质污染相当严重、森林面积锐减、草原退化、沙尘暴的侵袭和温室效应。严重影响到人类生态环境。而且由于人口问题造成的环境恶化,也影响到人类生态环境。所以实现建筑规划设计的绿色环保性刻不容缓,绿色环保型生态建筑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一方面,绿色环保型建可以为为居住者创提高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还可以节约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等,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节约型设计构建。
三、绿色环保型建筑规划设计实现
1、节约型绿色建筑
(1)节能
节能型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的核心就是实现建筑节能、对常规能源使用系统的优化以及绿色新能源的利用等。在建筑节能上,建筑总能源消耗要很好的保证建筑的保温与隔热,并使建筑节能可以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对常规能源使用系统的优化,要防止能源的结构形式出现重复建设出现浪费,充分的应用新型绿色能源。并仔细分析建筑电气、煤等常规能源使用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做好建筑围护结构、空调系统和供热系统等节能设计,并合理的应用新型能源与绿色能源。对绿色新能源的利用,要尽量选用适合建筑实际情况的技术和产品。室内装饰与装修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室内空间承载量与通风量,提升室内的空气质量。使室内有充分空间,保持最佳光线与色彩,合理利用自然光,减少电能消耗,创造自然、舒适、低能耗的环境。对住宅要采用新型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小区供热系统,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建筑的中活动空间发生本质变化,尤其是在住宅中,起居室和卧室中实现分离,厅和起居室是住宅中主要的活动空间。优良朝向对住宅光线、能源消耗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节水
节水系统的设计需要从节约水资源、水资源的再次利用和水环境的系统集成等进行考虑。根据国家节水标准和具体要求,加强新型节水器具应用,对建筑供水设施全面推广应用新型节水型器具。水资源的重再次利用,加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中水系统等建设,在建筑室外系统中设置中水系统,雨水和排水等经处理后可以再次利用,并把景观用水系统的设计纳入到中水系统进行综合考虑。水质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排水进行深度的净化,能够循环利用,并设置中水系统。
2生态型绿色建筑
建筑绿化和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关系非常为密切,可以改善建筑内外小气候与卫生状况,美化建筑周围环境,为人们创造合适的活动、休息场所。不仅具有生态环境的功能,建筑绿地可以提供有效的光合作用,促进绿色再生;还具备活动、休闲的功能,为人们提供活动、交往的场所;同时有景观文化的功能,通过空间、植物的配置等从视觉上提供景观享受与文化欣赏。建筑生态绿化建设,要保证绿化率、植物种类、植物种植的保存率、优良率和植物配置的丰实度等,并实现绿化系统的水土涵养、防尘降噪、空气保湿、通风和防晒等功能建设。减少建筑硬质铺地,适当的做好垂直绿化。建筑绿化规划要实现整洁、方便、安全和环保,从改善建筑周围小气候,可以充分发挥出建筑功能,通过高质量、高品位的绿化建设,创造出舒适、休闲、美观、健康和充满活力的生态景观。创造出最佳的生态效益;实现节省土地,且能产生最佳的生态环境效益。绿化布局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现代建筑规划设计要以自然作为主轴,体现出人文化品位和情感取向生态化的人居环境。
3环保型建筑
环保型建筑要实现耗能少、能效高、污染低:减少和限制不可再生资源使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资源。首先大气环境的质量要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和环境相协调,保证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有效控制好建筑内外噪声源,保证噪音标准可以在国家标准水平;尽量自然采光与使用节能灯具,避免光污染,可利用新能源来提供绿色照明。在采暖、空调、热水等热环境上,要结合建筑实际情况,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一系列的绿色能源,保证围护结构良好热工作性能与保温隔热性能,保证建筑内的热环境舒适性,建筑空调、采暖多利用清洁能源,因地制宜的利用一些新能源与绿色能源。建筑的废弃物处置要实现资源节约化、无害化目标,垃圾处理与处置的各种措施齐全,合理地利用圾垃处理设施。垃圾实行分类收集,进行集中处理,尽可能的实现垃圾节约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建筑要使用更适合利于人身心健康的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在建设绿色生态建筑采用无毒无害、无环境污染材料与产品,符合人们身心健康需求。如新型的墙体材料、新型的密封防水材料、新型的保温隔热材料与新型的装饰材料;利用现代的轻质材料、复合材料和生物材料等。绿色环保材料能够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且大量的工业垃圾能够重新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利于人类身心健康,还可以帮助改善建筑功能,发挥出更好的隔热隔音、防潮防霉、杀菌除臭、抗静电和防射线等重要作用。
四、结语:
在资源、能源危机背景下,新型绿色环保型建筑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行新型绿色环保型建筑规划设计时要从节能、环保、生态角度去进行综合的考虑,促进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节约型社会构建。
参考文献:
[1]赖芳芳.阐述绿色生态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5.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业厂房;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12.3;F299.2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058-02
在当今资源消耗巨大、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绿色、环保、节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也成为社会追崇和认可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一场绿色革命、生态革命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绿色建筑”理念的口号自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在环保大会上提出后,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并逐渐渗透到各个建筑领域。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上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代工业建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足,更体现了通过绿色技术让工业建筑更美观、更舒适。
石林作为生态型经济县域,崇尚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秉承区域的生态、环保、集约、节能、可持续发展思路,结合地域特色,将绿色建筑理念贯穿始终,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厂房。
1项目规划选址
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用地面积44784.81m2,总建筑面积80592.05m2,建筑层数为4~5层,建筑层高为3.6~7.9m,建筑类别为二类多层建筑,建筑防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采用大跨度、大空间的钢结构模式。项目规划为标准厂房、仓储用房、配套服务用房。项目选址于石林彝族自治县生态工业集中区内,园区内以旅游商品加工、绿色农特产品加工、新能源产业、新型建材业等绿色产业为主。项目区域现状原始地貌为山丘,用地北高南低。该用地区位条件较好,周边城市道路建设完善,交通便利。项目用地南侧隔路有石林人民的母亲河―巴江河顺流而下,巴江景观优美,水体清澈,空气清新,如图1所示。
2规划生态设计
2.1指导思想
为实现绿色节能建筑和建设生态型现代工业厂房的目标,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规划设计本着绿色低碳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开展,坚持简单高效发展、整体及环境优化以及健康舒适三大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以有效利用资源、资源可持续利用、避免环境污染、健康安全建筑等为核心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展建筑施工,从节能、低碳、生态等方面考虑,远瞻未来,在注重超前性与长效性的同时,兼顾开发与建设实际,积极打造低排放建筑。一方面通过精心设计,采用钢结构大空间建筑形式,实现使用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另一方面通过创新设计,加入当地民俗元素使项目具有鲜明的个性,造型新颖,打破生产厂房类建筑传统的呆板、单调的形体特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外,项目采用全方位绿化、智能化系统、选用绿色建材等全力打造绿色低碳的现代工业厂房。
2.2总体规划
项目整体规划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在每个层面都有机融入绿色建筑理念。用地结合地形高差变化以及地块形状,建筑沿周边布局,在中部位置形成公共活动绿化场地,使环境自然生动。总图布局结合场地现状条件,充分考虑到标准化厂房的实用性以及未来的发展。建筑布局采用周边式和条式平面,依山就势布置,展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高低错落的空间变化,使得空间感变得自然丰富而有层次,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契合,进一步提高了空间质感。建筑布置充分考虑朝向采光,满足建筑日照通风要求。功能空间的配置打破传统的产、城分离模式,通过功能的分类整合形成产业立体化和功能一体化,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多功能复合和“产城一体化”的空间布局和规划。用地三面均为城市干道和园区道路,规划考虑主入口设于主干道,入口呈扇形展开。沿南北主轴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东、西两大片区,分别为四个加工区、一个配套服务区及一个中心景观活动区,如图2所示。
2.3建筑结构设计
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建筑结构体系采用钢结构立体式的空间设计,并充分发挥钢结构建筑易于加固、分割、变动改造的特点,建筑套型平面组合灵活多变,根据需求可以多开间合用,也可以纵向多层次合用。钢结构还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结构构件尺寸小、工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在实现大空间、采光和通风良好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方面具有其他结构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钢结构又是可重复利用的绿色环保材料,符合产业化以及建筑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外,厂房形式从单层“加”高到四层至五层,立体式的厂房结构设计比起以往企业“各立门户”的建厂方式,使得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是“向天借地”、“产城”一体化集约发展的有效模式。
2.4道路规划
项目道路规划结合地形特点与空间布局,强调整体性与景观性的相融合,创造出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道路设计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强调对景与转折,以形成步移景移的空间变化,创造出良好的内外部空间景观。车行道路格局通过内外两个环状的路网构成车行交通的主体;外环依托周边三条城市主干道和园区道路,东侧紧临用地边界后退形成消防通道和外环系统。内环沿主入口进入,顺周边建筑的内侧,穿过建筑形成内环。人流则主要通过主入口步行轴线进入,人流沿“绿轴”可就近通达工作地,避免人车混行带来的干扰,保证了安全、宁静和舒适。道路的规划充分体现了的设计和使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达到了项目绿色生态的建设要求。
2.5绿化景观规划
项目绿地规划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原有地形地貌,融合步行绿化空间、线形绿化流线、建筑立体多层次绿化三种形式,采用核与轴、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形成多层次的绿化系统。景观规划以中心绿地为核心,以十字相交的“绿轴”和“道路轴”为骨架,形成贯穿小区南北的步行视线通廊。在通廊方向安排绿地、雕塑及小品,保障六个出入口及活动场所对厂区内主要景点有通透的视线联系,再由一系列的空间变化及景观序列的推进,将厂区内部的绿化景观与外界紧密结合,使得景观规划与周边建筑相得益彰。同时运用对景、借景手法将建筑、绿地、道路广场以及南侧巴江水系美景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借鉴我国传统造园手法,通过不断变化的景观序列形成内外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致,创造出宜人的步行环境和步移景异的绿地景观。
3绿色建筑材料
绿色能源和绿色环保新型材料的运用是建设绿色新型工业厂房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在规划设计时,根据项目区域自然环境等因素来建设。采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为厂区提供采暖、空调、生活热水等,选用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和新型装饰材料等以“无毒、无害、有益人体健康及无污染”为主的建设材料和产品,建造出与自然相协调的绿色生态厂房。
3.1采用新型墙材代替传统墙材
新型绿色建筑轻质墙材较之传统粘土砖具有自重轻、保暖性能好等优势,且具有环保、保温、隔热、隔音、防火及安装方便、经济、工期短等优点,能有效发挥绿色节能环保的作用。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施工过程中采用了新型轻质墙材替代传统粘土砖,比砖砌墙体缩减了近一半的工期,有效节约了人工成本、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推进了项目的进程。同时,新型墙材的使用减轻了厂房整体的重量,使整个厂房看起来美观大方。
3.2采用稀土铝合金电缆代替铜芯电缆
稀土铝合金电缆具备与铜电缆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相同的特点,在满足同等电气性能的前提下,使用铝合金电缆的重量是铜芯电缆的一半,其截面是传统铜芯电缆的1.1~1.25倍,价格比传统的铜芯电缆低15%~30%。其反弹性能比铜电缆低,柔韧性比铜电缆高,即使在长时间过载和过热时,也能保证连接稳定。此外还具有防燃烧、耐高温环保、耐腐蚀、能任意弯曲、抗晒、抗老化、寿命长等特点。石林标准厂房项目规划设计采用稀土铝合金电缆代替传统铜芯电缆,减轻了电缆的整体重量,使安装工作更轻松,降低安装成本和工程造价,减少设备和电缆的磨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约铜资源的作用。
4结语
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将绿色建筑理念与地域特色有机结合,通过一系列的生态规划设计以及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实现了项目生态化、高效化、低碳经济的目标,这是对现代工业厂房绿色发展模式探索和实践的一个成功案例。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和应用在某种程度上为现代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发展的新方向。让建筑回归自然,将自然融入建筑,最大化地实现生态的可持续与能源利用的整合发展,这是“绿色建筑”的时代使命,也是工业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如何把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更好的融入现代工业厂房设计,不断探索适合现代工业建筑发展的“绿色”道路也将是今后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奎.刍议绿色生态建筑设计[J].科技资讯,2010,(17).
[2]博伟.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3).
[3]白昕.基于生态理念的现代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实践[J].中国房地产业,2012,(9).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绿色建筑规划;城市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07.024
[中图分类号]F293;TU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07-0046-03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个50378-2006)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绿色建筑反映了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海南省自1999年创建生态省以来,实施建设“绿色之岛”战略。然而,由于受到技术、管理体制、公众意识和岛屿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海南省的绿色建筑发展一直比较缓慢。2010年11月,海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力争在2017年,实现所有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立起适合海南气候特点的,以遮阳、通风为主要技术措施,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并开始着手编制海南省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符合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提高海南省建筑行业技术水平,对全面实现海南省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关于城市创新理论的文献回顾
绿色建筑的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可借鉴城市创新理论。创新型城市指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创新型城市以其不断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2]。城市创新系统可以表示为城市创新的扩散效应和科技产业聚集效应的矢量集合,以及一个独特科技、经济、社会结构的自组织创新体系和相互依赖的创新生态系统[3]。隋映辉等认为,城市创新系统从结构上分,包括知识基础设施、政策体系、制度框架、需求结构、生产结构等;从层次分,包括环境创新、制度创新、企业创新、研究创新等[4]。赵黎明等认为,城市创新系统需要以政府调控体系、研究开发体系、企业创新体系、创新服务体系作为系统运行的四大有效支撑。张小林等强调了城市创新系统具有开放性、本土化、动态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城市创新理论可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解决海南省在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编制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在提出绿色建筑规划的原则时,可根据城市创新系统的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本土性特点展开,在制订保障措施时,则可以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结构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加以考虑。
2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原则
2.1系统性原则
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通过政策、法规、计划、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等多种形式,影响、引导与干预海南省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协调运作,共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2本土性原则
大力推广符合海南本地特点的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建筑用能结构,节约一次性能源,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实行节约建筑用能与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举。
2.3动态性原则
把发展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结合。规划方式要有利于激励海南省绿色建筑实施主体的各项创新活动,按照目标化、项目化、资金化原则,确保可操作性。
2.4开放性原则
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规划部署、统筹协调、引导扶持、配套联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各要素,优化配置绿色建筑发展的科技和经济资源,以节约能源、节省耕地、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改善建筑功能、提高建筑质量为目的。
3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1改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绿色建筑激励机制
首先,建立建设局、规划局、法制局、财政局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加的绿色建筑领导小组,并在建设局设立绿色建筑管理办公室,承担绿色建筑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作为对政府履职的重要考核指标[5]。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再次,编制与实施绿色建筑鼓励与支持目录,鼓励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全面、有效开展,例如,对列入支持目录的企业与项目,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最后,积极研究出台奖励措施,激励地产商积极建设高等级的绿色建筑,例如,对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采用补贴工程费用或按建筑面积予以奖励的办法。
3.2强化本土特点,创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时,在参照美国LEED、英国BREEAM、新加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等国外标准及《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同时,研究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绿色生态建筑建设系列标准,指导海南绿色生态建设。制定《海南省文明生态村标准》、《海南省文明生态镇标准》、《海南省绿色生态城市标准》、《海南省绿色生态建筑标准》、《海南省绿色生态建筑实施细则》和《海南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标准》等,从整体上提高海南的生态文明水平。鼓励骨干企业加强技术积累与总结,积极制定企业标准。积极研究开发、引进适合海南的生态低碳城市规划和管理技术手段,促进从绿色建筑单体设计向绿色城区的生态运营发展。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从规划源头促进绿色建筑大力发展。
3.3应用绿色能源,创新绿色建筑用能结构
首先应积极发展太阳能,太阳能是海南省丰富的绿色能源,要加强规划设计引导,大力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将海南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岛”。编制实施《海南省太阳能建筑应用规划》,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编制完善具有海南特色的相关标准设计图集、实施细则等,按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要求,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在全省从规划报建、施工图审查、施工报建、工程验收备案等各环节严格监督实施建筑太阳能热水一体化的应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大力扶持太阳能产品、技术研发,鼓励引导本省企业和省外太阳能设备生产企业在我省设立生产基地,近期要重点抓好“海南省太阳能产业示范园”建设,开发适合海南省实际的太阳能设备;以三亚市为太阳能应用示范城市,组织开展“阳光城市”建设试点,以点带面推动海南“阳光岛”建设。其次要推广一些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因为其造价较低,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被老百姓接受;要支持采用地方材料、传统技术,接近自然,具有乡土性的建筑,尽可能利用本地自然能源,与环境本身形成良好的能量循环系统。通过应用绿色能源,创新海南省绿色建筑用能结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水平。
3.4从全寿命周期视角,创新绿色建筑节能闭合管理体系
按全寿命周期的理念,在绿色建筑中需要研究6个环节:一是绿色建筑的规划,二是绿色建筑设计,三是绿色建筑施工,四是运行和管理,五是维修和养护,六是拆除后的再利用[6]。6个环节涵盖建筑业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规划编制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建材生产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工程安装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这些企业都将参与到建设绿色建筑的各个环节,都负有推进绿色建筑实践的责任。政府应从以上的视角,将对绿色建筑的管理范围,从现在仅对建设过程的控制往前延伸至规划报建,向后延伸至销售公示,形成从规划报建至房产销售公示的完全闭合的管理系统。建立严格的房地产商准入制度,在土地出让中明确承诺所有建筑达到绿色建筑基本级;实行绿色建筑审图制度,所有新建项目的审图项目,设计方案在施工图完成后要通过详细的模拟计算对建筑本身、能源转换及设备系统、可再生能源这3项与建筑节能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评估,通过节能评估后开发商才能获取开工许可证,准予施工建设,确保每个项目从设计阶段就达到绿色建筑基本级标准;加大对工程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执行监察力度;最后采用先进的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寿命对建筑进行评价。建立关于环境影响数据库开展建筑材料和建筑设计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有相关基础数据库;加强对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数据的采集与研究,包括生产过程的能耗、排放、资源的消耗、材料性能及其耐久性、重复使用性、资源化循环再生性等,为绿色节能建筑评价采用全寿命周期方法评价提供支撑。
3.5以点带面,创新绿色建筑使用范围
应以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为重点,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绿色建筑典范,例如,积极推动海南大学、海口经济学院等高校新校区的绿色校园创建,建成一批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措施于一体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使用省市级财政性资金新建的公共建筑,应尽可能在设计时按照绿色建筑标准,竣工时通过国家绿色建筑测评,结合气候变化、入住率、设备状况等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能耗分项计量数据,判断该建筑运行管理是否节能高效,从而罚劣奖优,比如对超出合理用能配额的能源消耗征收高额税费。鼓励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对围护结构、空调制冷、办公设备、照明等系统及网络机房等重点部位进行节能改造,例如,每年至少应选择1~2个重点项目如政府机关办公大楼、医院、商场,启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重点推动宾馆、饭店、医院、学校、城区老旧平房、小区住宅等既有建筑进行包括墙体、供热系统、耗电设备等在内的系统节能改造。在城市发展绿色建筑的同时,还应将农村绿色建筑作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选取重点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污水处理等)、试点区域进行推广。
3.6以文化为先导,创新绿色建筑宣传教育方式
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措施,需要政府去大力推动和实施,需要全社会广大群众的关注、参与和监督。营造绿色文化,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一种“软力量”、“软基础”,是城市创新的文化体系的一个方面。广泛开展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培训,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至关重要。要让绿色建筑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绿色节能建筑,让绿色节能建筑的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人心,让绿色节能建筑进入普通百姓家中,融入日常生活。当社会共识形成之后,绿色建筑的市场就有了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就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4结束语
2010年10月,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美国能源基金会共同签署了关于建设绿色建筑示范省合作备忘录,联手将海南打造成为首个绿色建筑示范省。虽然海南省政府将把推进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加快建筑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对绿色建筑大力宣传与推广,但绿色建筑的推广普及仍任重道远,只有以规划为主导,从科技、政策及产业化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努力在建筑节能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绿色建筑示范省的建设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2006.
[2]王志芳,邓博,马志强.创新型城市创新文化建设刍议[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2):6-7.
[3]李飞,张晓立,覃巍.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10):29-33.
[4]隋映辉.城市创新系统与“城市创新圈”[J].学术界,2004(3):105-112.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生态;低碳;绿色
中图分类号:F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凸显。水土流失、土地资源污染、草原“三化”、江河湖泊水质下降、森林草地生态功能衰退,污染排放,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很严重。实现绿色建筑、生态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一、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转变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目标,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基本实现城乡建设模式的科学转型。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农房,引导农村建筑按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实施100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行。紧紧抓住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绿色建筑发展与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为抓手,引导我国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低碳、生态、绿色转型;促进城镇人居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以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引领传统建筑业的改造提升,促进低碳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效率的整体提升。划分重点区域发展绿色建筑。西部地区扩大单体建筑示范规模,逐步向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过渡。高污染产品,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应用,培育绿色服务产业,形成高效合理的绿色建筑产业链,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在推动力方面,由政府引导逐步过渡到市场推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加大市场主体的融资力度,推进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
二、建立政府激励机制
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推进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要切实从规划、标准、政策、技术、能力等方面,加大力度,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建立并完善适应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运行、监管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以及参考评价体系。建立并完善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体系。加大激励力度,形成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贴息等多样化的激励模式。进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专项监督检查,纳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检查制度,对各地绿色生态城区的实施效果进行督促检查。五是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扶持力度,制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城市应制定生态战略,开发指标体系,实行绿色规划,推动绿色建造,加强监管评价。制定涵盖城乡统筹、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生态宜居等内容的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战略。建立法规和政策激励体系,形成有利于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环境。建立包括空间利用率、绿化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绿色交通比例、材料和废弃物回用比例、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的绿色生态城区控制指标体系,进而制定新建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绿色生态城区全面建设。在绿色生态城区的立项、规划、土地出让阶段,将绿色技术相关要求作为项目批复的前置条件。完善绿色生态城区监管机制,严格按照标准对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阶段进行全过程监管。建立绿色生态城区评估机制,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项措施和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价,确保建设效果,指导后续建设。
三、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模式
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模式,注重完善规划、土地、设计、施工、运行和拆除等阶段的政策措施,提高标准执行率,确保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制定并逐步实施村镇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对小城镇、农村地区发展绿色建筑提出要求。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培育相关设备和产品产业,建立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化,以产业基地为载体,推广技术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绿色建材,并培育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机械、电子装备等产业。积极发展太阳能采暖等综合利用方式,大力推进工业余热应用于居民采暖,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高水平应用。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行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项工作,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实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基地。建立绿色建筑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全面培训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和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安装、评估、物业管理、能源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实行考证并持证上岗制度。加快绿色建筑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研发、设计、咨询、检测、评估与展示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检测软件,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技术标准、从事技术研究和推广,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具体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水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评价等级、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核定。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增补助额度。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开展绿色建筑法规、标准编制和支撑技术、能力、产业体系形成及示范工程。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创新资金运用方式,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大力扶持绿色建筑咨询、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维护企业发展,提供绿色建筑全过程咨询服务。完善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奖机制,奖励绿色建筑领域的新建筑、新创意、新技术的因地制宜应用,大力发展乡土绿色建筑。三是加强绿色建筑全过程包括规划、设计、建造、运营、拆除从业主体的资质准入,保证绿色建筑的质量和市场有序竞争。建立绿色建筑从业人员(咨询、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管理等从业人员)定期培训机制,对绿色建筑现行政策、标准、新技术进行宣贯。加强高等学校绿色建筑相关学科建设,培养绿色建筑专业人才。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因素;节能低碳
Abstract:Highenergyconsumption,lowoutputinChina'sconstructionindustryfundamentalcurrentsituation,butalsobuildingusedbytheindustrytobreaktheproblem.Accordingtothefundamentalnationalconditionofourcountry,theenergydevelopment,perhapswithothercomparedtodevelopedcountries,andtheuseofenergysaving,butoutofreach.Inthispapertheauthorcombinesoneselfdesignexperienceandsomeinternationalarchitecturalconceptsandexamplesofarchitecture,withthegreenenvironmentcreationasthecore,totalkaboutfortheordinarybuildinggreendesignstrategies.
Keywords:greenbuilding;designfactor;lowcarbonenergy
中图分类号:TU2
引言
从早些年温室效应的引发到现在全球气温暖化的极端变化,让人类察觉到若还是处于现在这种安然自若的态度,自己所面临的未来将会难以想象的灾难局面。建筑设计行业作为建筑行业的带头人,从绿色设计的角度来说,基于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是建筑设计行业的大势所趋。我国针对低碳型社会建设和发展始终秉持绝对支持的态度,作为维护以及促进低碳社会建设及发展的建筑设计行业,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趋势已经崭露头角,也就是说,绿色建筑不再只停留于“纸上谈兵”的理论研究阶段,而是逐步过渡到了建筑项目实施及体系完善的时期。换句话说,当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和创作实践中加入绿色设计的元素。
其中心因素有:一、现代建筑多数倾向于个性化和多样化,大部分的建筑规划设计只能够对绿色建筑的宏观定义进行因素构建,并提出具体的技术实施方案和设计策略,却没有将绿色建筑的实质进行贯彻落实。建筑的周边环境和地界状况都是千变万化的,建筑设计师除了具备夯实的设计理论基础外,还要结合建筑设计的实际情况来决策绿色建筑的综合设计方案;二、纵观建筑行业整体来说,建筑性能评价标准的设定十分严格,却与设计策略没有什么关联性。
绿色建筑的现状和设计原则介绍
2.1国内绿色建筑研究的发展现状
基于我国逐渐走向国际化的建筑设计趋向,绿色建筑的概念也逐渐渗透到国人的思想当中。在2006年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绿色建筑技术指导准则》被颁布出台,继而在2007时,《绿色建筑评价标示准则细节》以及《绿色建筑施工指导准则》一连串的建筑体系法则也投入了建筑建设实施的运用,这意味着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和测评体系也在逐步地趋于完善,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标准体系。相关的建筑研究机构也就绿色建筑的设计开发了几项软件,例如DEST的热环境设计和GBADA的绿色建筑设计和评测软件,相对于国外的绿色建筑核心设计或测评软件而言,国内相关软件的设计比较适用于我国的绿色建筑建设。
2.2绿色建筑基本的设计原则
作为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体系,绿色建筑的设计必须要与其核心要素相关,并就此确立设计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存在,既是为了设;计师的思维规划,也是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加以评定的重要因素,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促进作用。
2.2.1建筑环境健康舒适的基本原则
建筑行业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使用客户对环境的舒适要求,绿色建筑更是为了这一建筑思想的贯彻实践而诞生的。笔者认为,绿色建筑必须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沟通,了解客户的基本需求,从环境绿化到建筑通风对流结构的设计再到良好感官的感受体验,无一不体现着绿色建筑设计对客户的关心和尊重,从而使得建筑的设计更为人性化和实用化。
2.2.2建筑能源使用方面保持简便并高效的原则
简单且高效的能源利用是绿色建筑设计中最为基本的实施原则。利用现代科技化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元素,实现建筑智能化设计的实施应用。除了要对当下的设计环境进行考虑以外,还要依据建筑所在地域的近期或长期发展,为其今后的维修、改造和扩建的空间有所保留。提倡尽量利用再生能源材料,通过减少能源使用占有的比例,使得建筑设计的能源结构得到较为全面优化和完善。
2.2.3建筑周遭环境和自身的环境优化原则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建筑物本身及所处区域的周遭环境应该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必须要将其环境表现加以利用,追求最为突出的环境效益的表现。其设计师需要予以充分关注和尊重的中心因素有:使用者的内心需求;建筑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当地社会的生态环境。这三个中心要点的把握是绿色建筑体现其现代精神的重要因素,也是必须遵循的优化原则。
依据设计原则所制定的设计规划
3.1对使用客户充分的尊重,构建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针对建筑的声环境、热环境和光环境,结合区域的空气质量等综合条件,经过深思熟虑的全面思考后,尽量发挥建筑体本身扬长避短的优势,将一些恶劣的环境因素拒之门外。通过问卷调查或上门访问的调查方式,获取客户对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尽量满足每个客户的设计要求。对于一些基本的室内环境构建要素进行充分了解,辅助建筑的结构设计更为人性化,提高建筑使用的舒适度。
3.1采取能源节省措施,使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优化
工程实施之前,对建筑建材进行挑选时应该结合建筑设计的平面构架、外部构建的能源节省设计、建筑的体型体量以及多种自然能源的利用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能源消耗;对建筑能源消耗、运行能源消耗、维护能源消耗和废材能源消耗等建筑建造全过程的整体消耗进行分析整理,将上述能源消耗划分的几个部分的比重以及与其相关的消耗因素做详细总结,针对消耗类别的特点分析得到对应的能源节省要求,对于所占比例较大的能源消耗部分要格外重视。通过上述措施的施行,将工程实施过程的能源消耗降至最低,使得工程费用损耗结构得以优化,综合实现建筑本身的最大节能效益。
3.3结合建筑基地周遭的气候及环境,进行合理的绿色设计
绿色建筑的设计不仅体现于建筑本身室内环境的科学规划,并且在环境的整体规划上,基于城市环境规划的标准,对建筑场地一定区域的环境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从建筑基地的地貌考察到地形探测到水土水质及气候条件的综合分析,结合建筑设计的经济性和可行程度,对区域内的场地环境进行优化设计。基本的设计理念如下:1、场地绿化程度的加强。环境对身心健康的优化作用已经被人们所熟知,绿化空间的创造设计,使得环境得以美化的同时也营造出了健康和谐的生活气氛。简单的举例来说,基地区域内的地面可采用草皮铺设,增大空气中水分的含量,使空气环境和温度适宜、清爽。一些关键的主干道两旁可种植一些较为高大的落叶乔木,形成密集的树荫,使得地面的热量吸收减小,并提高建筑环境的空气质量;2、运用绿色建筑设计中组景、借景、分景等环境营造手法,使得建筑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达到整齐划一的境界。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规划和可加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例如一些城市规划和地理特征的利用:建筑所处区域有较为广阔的水库资源时,可在设计规划中加入一些水景题材的小型模型设立,使得建筑环境更为生活化;对于一些邻近景点资源的建筑设计时,可以考虑采取挑高的建筑设计,将景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进而实现真正的绿色设计。
3.4建筑本身的设计规划
绿色建筑设计要对建筑本身的体形系数进行重视,要使得建筑的热耗程度小,就要对建筑的体型系数进行精确的设计,基本遵循层高限制、规则外立面形式建筑体型、建筑外墙面积减三项原则;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要将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频率降到最低,在保障建筑材料无辐射、无污染的同时尽量使用可再生、可降解的材料;充分利用自动化技术,完成智能化的建筑设计,从温度、湿度的调节上实现绿色建筑高标准、低能耗的设计要求。笔者对一下几点进行详细介绍:
(1)屋顶、墙面和地面使用的建材选择时,依据环境条件的匹配,满足防潮、隔热和隔声等基本要求。
(2)遮阳系统的组合上,要采用可调节控制的部件,从而保证用户可以根据季节变换和个人喜好来遮挡阳光的照射、反射程度,满足室内光线调节的要求。
(3)与外界相通的窗户应使用双层玻璃窗,既保证了室内温度的保持又有助于隔绝外部的噪音污染。
具体实例
以匹兹堡的绿色建筑CCI中心为例,它属于典型的绿色建筑。其前身是一个砖砌构架且附有石砌外墙的三层建筑,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将拆下的建材进行了回收利用。外墙砖石拆下后,使用了环保加气的混凝土和较为密集的纤维板面组合成围护墙面;楼层间隔和屋顶的建材使用方面,利用了一些麦草特殊编制而制造成的保温隔板。最大的程度的改造是钢托梁的加建、麦草隔板的使用、利用重建材料翻新外墙以及旧建材做地铺,这些都是再生材料利用的体现。
在能源利用方面,建筑内部在自然光环境下,能够保证空间的明亮清晰,通过百叶窗控制光线强弱;空气流通方面,利用可调式的窗户控制气流出入,是建筑用户能够随时呼吸到新鲜空气;而顶层则用一些塑料材料作为容器,种植了大量的绿色植物,形成天然的隔热层;遮掩设备多数也采用了可降解的天然纤维和再生木料为原料的建材,体现“绿色”建筑的理念。
总结
普通建筑的绿色设计策略是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现代设计理念,它的出现使得一些不适应现展的建筑设计思想被人们抛于脑后。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不仅是我国当下所关注的建设规划课题,更是国际建筑设计所重视的话题之一。笔者坚信,通过相关的建筑设计人才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绿色建筑的设计一定会有着光明且辽阔的发展前景,从而创造出低碳、和谐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孙书明,李伟清,马容.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山西建筑.2010(14)
[2]仇保兴.我国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J].广西城镇建设.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