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题记・摘自《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古语有云:“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医生,这个以人为本的特殊职业,在被赋予神圣光环的同时,也承载着生命与希望的重托。海军总医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6号,在新建内科大楼的神经内科主任办公室里“坦荡真诚”和“医德自然”两块牌匾拉近了我们与受访专家戚晓昆的距离。经过片刻时间的等待,我们见到了戚晓昆教授。他刚从病房查房回来,略带些许疲惫的神色,却依然有着亲切的笑容。
在这个数九的冬日里,听他娓娓道来,感受他救死扶伤的温情,聆听他把希望播撒人间的祈愿。他让人看到了一位真正被无数患者赞誉为“信得过的好医生”,用近三十年的鞠躬尽瘁、爱患如亲,书写了医者大爱无边的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诚风范。风轻云淡、宠辱不惊之间,他让我们的访谈变成了一次对生命的朝拜和参悟。
习医问学,
拾级而上的求学往事
神经内科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医学。主要诊治脑血管疾病、偏头痛、头晕眩晕、脑部炎症性疾病、神经免疫性疾病、癫痫、痴呆、神经系统变性病、代谢病与遗传病、脊髓病、周围神经病及重症肌无力等肌肉病。主要检查手段包括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免疫学、神经组织病理学,以及分子基因生物学检测等。
1981年秋,戚晓昆考入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1986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进入总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轮转培训。1989年考入军医进修学院师从于朱克教授,攻读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1991年又以优异成绩获得转博资格。读研期间,他勤奋好学,借助总医院这个很好的平台,感觉如鱼得水,临床工作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白天晚上稍有空余时间就拼命啃书本,喜欢研读临床神经病学及神经影像学,特别是对于神经系统疑难杂症方面书籍的钻研,更是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他还借助医学英文词典翻阅了大量国外神经科期刊及医学典籍,自行设计并实施神经免疫相关课题,1994年顺利地取得神经病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此后,该研究课题继续深入,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问到为什么要选择神经内科作为自己奋斗的方向时,戚晓昆教授的回答似乎“合情合理”。于“情”,是他弟弟本身患有癫痫,每当看到弟弟抽搐时,就渴望为弟弟以及像他那样的病人解决病痛之苦,于是上大学时选择了从医之路;于“理”,是因为大学期间,对神经系统富有逻辑推理定位定性分析及神经系统疾病复杂的发病机制颇感兴趣,符合他一贯勤于思考的性格。
戚晓昆的导师朱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神经病学家、神经病理学家、军队一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谈起朱克教授,戚晓昆满怀敬佩与感激;“他对待学生不仅传授知识,同时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他经常对我们学生说,对待工作和学习上的自我要求标准要高一点,生活标准要低一点,做到淡泊名利。这种人生观与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我。”
耳畔常萦教诲声,难舍难断恩师情。导师严格的要求培养了戚晓昆严谨的逻辑思维与判断力,而导师的人格魅力与修为更是深深影响着他的从医思想和人生态度。在导师的教诲下,博士毕业后的戚晓昆仍然坚持不断地学习,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现代神经免疫学、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病理学的基础,同时,还能及时掌握国内外神经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开展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在脱髓鞘病等神经免疫性疾病的诊治及神经影像方面积累了较深的造诣,二者相结合,成功诊断并治愈了许多神经系统疑难病患者。其中,部分患者辗转国内多家大医院均被诊断为“脑肿瘤”,但戚晓昆教授借助其扎实的神经内科专业知识,经细致的影像学阅片后,为患者做出了准确临床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瘤样炎性脱髓鞘病”,不仅治愈了患者身体上疾病,也为患者消除了心理上的阴影,同时,也避免了因误诊所采取放疗或开颅的不良预后。近年来,戚教授还多次出国参加学术交流并走上讲台,与世界顶尖的专科大师“对话”,并与日本、欧洲等著名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
仁心仁术,
悬壶济世的从医足迹
部队是一块特种钢,而军医应该是特种钢中最优质的部分,它们都需要不断地冶炼。做为军医要像大浪淘沙一样不断地去除思想上的杂质,而留取精华。
――戚晓昆
“脑血管病,譬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是神经科医师均应掌握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它作为临床研究而言,既复杂又简单。复杂在于医学界对其研究了近二百年,也不能阻止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发展,现已成为威胁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头号疾病;而简单又在于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相对简单。”戚晓昆还向我们介绍到,在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2008年中国第三次死因调查中,脑血管病占到22.45%,是头号杀手。为此,戚晓昆早在15年前就开展了旨在挽救脑梗死、脑出血患者生命,改善其远期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多种诊疗措施:开展早期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建立以神经专科的卒中监护、早期床旁神经功能康复为主的卒中治疗中心(使脑血管病患者能够得到系统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但是,戚晓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神经系统免疫疾病、代谢病及变性病,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脱髓鞘疾病。
发现我们听到这个深奥的医学名称后疑惑的眼神,戚晓昆解释说:“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传导纤维可出现多个部位的髓鞘脱失,就好比电线的皮脱掉了一样,但与之不同的是,神经纤维信号的传导主要是包在外周的髓鞘,而不似电线中心的“金属丝”。这种疾病的患病往往反复多次发作,且人群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不仅患者自身很痛苦,而且使整个家庭都承受着相当的精神与经济负担。”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医学专业问题上开始了对戚晓昆悬壶济世之路的探寻,走进了戚晓昆的勇敢、朴实与蕴含责任与担当的从医之旅。
攻克医学堡垒,勇者的智慧与果敢
假瘤样脱髓鞘病(tumefactivedemyelinatinglesion,TDL),也称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umor-likeinflammatorydemyelinatingdiseases,TIDD)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一种较为特殊的脱髓鞘病,也是CNS炎性假瘤中的一种。
近年来,TDL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多为个案或少数病例的报道。目前,国内对该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观察研究比较浅显。随着近年影像技术发展及脑活检术的应用,发现该病罹患人数并不在少数,特别是其临床、影像等方面与脑肿瘤有诸多相似之处,临床中二者易于混淆、误诊或误治。即使是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影像科的资深专家有时对TDL及脑肿瘤的鉴别也有一定困难。
如何及早判断患者是否患有TDL,从而提高该病患者的治愈率是目前每一个从事神经内科的医生都不容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神经内科医生和团队都向这个“堡垒”发起了进攻,戚晓昆便是其中一员。以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为平台,他一直为攻克这个堡垒而不遗余力。
早在2008年的第一届亚洲神经病理大会上,戚晓昆就总结了18例TIDD的临床影像特点,并受邀第一个进行大会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共鸣,受到好评。近来,在首发课题的资助下,戚晓昆及其同事对TDL与脑肿瘤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剖析,总结了病理证实的60例TDL及70例脑肿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并做了细致的对比性研究,对TDL及脑肿瘤的临床鉴别提供了有益的临床经验,以供研究神经内外科及影像科等相关专科医师在TD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进行参考。
除了TDL,戚晓昆还擅长诊断和治疗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征、不典型病毒性脑炎、多系统萎缩、头晕眩晕症、以及某些神经心理障碍疾患;尤其擅长诊断神经科的少见病及疑难病,为此,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不断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精神下,戚晓昆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近年来共承担首发基金课题3项,其他课题多项。每年多次受邀参与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和中国医师协会等诸多继续教育学习班授课;另外,自2001年以来,独自承办了共9届全国神经疾病临床进展学习班,讲授国内外神经疾病临床诊治进展。2011年4月做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学习访问3个月,并在该院基础部进行讲座。2013年做为大会主席承办了第十四届全军神经内科学年会及第十届中瑞国际神经科学学术大会。
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戚晓昆不仅勇于开拓和实践,也善于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共300余篇,主编专著3部,参编20余部。其中,《炎性脱髓鞘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另有6项临床研究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
心系治病救人,仁者的朴实与情怀
“每次门诊,一上午能看20多个病人。”由于戚晓昆的工作认真负责、服务周到,国内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戚主任人好,医术也好,找他看病心里踏实。”每当说起戚晓昆,病人们都是赞不绝口。
戚晓昆说,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神经科大夫,他的构成需要是合格的神经专科大夫,加上下列三种主要的成分:部分的心理学者、部分的影像学者、部分的病理学者。
在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疑难病会诊和危重病人抢救过程中,总能看到戚晓昆的身影。在越来越多的医师依赖高精尖仪器检查的今天,无论是在门诊,还是查房,戚晓昆都是听诊器、叩诊锤从不离手。他对病人的体格检查,就像教科书一样规范。在诊断病情时,他总是耐心询问,仔细倾听,认真检查。“细微处见真章”,很多时候,就是在与病人细心的交流中,他发现了隐藏在疾病背后的蛛丝马迹,从而发现导致疾病的“元凶”,最终找到科学的治疗方法。在救治病人时,他凭借高超医术,不放过任何一个救治希望的可能,《给生命一次机会》就是CCTV-10《科技之光》栏目对他妙手回春使一个危在旦夕昏迷的大学生起死回生故事的报道。在专家门诊时,有些患者病情复杂,需要重新询问病史,全面查体,他就不怕麻烦地一页页、一项项地阅读化验和影像检查报告,审慎思考,把相应的诊断治疗措施向病人或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绝不会几句话就把病人对付走,多年如一日,他总是成为门诊走得最晚的医生。
“作为一个医生应具备耐心、认真、虚心、执着的态度,所谓耐心是指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述说,所谓虚心即不耻下问,所为认真即指对工作及其相关事情一丝不苟,所谓执着是指对未知或不解有着强烈地解决的愿望;作为一个医生应具备仁慈宽容、关爱体贴、果断机智的素质。所谓仁慈宽容是指对待患者就像长者对晚辈那样大度和包容;所谓关爱体贴是指对患者要向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所谓果断机智是指对病情的判断处置要迅速、准确,而且要善于灵活应对突发事件;最后,作为一个医生还应具备能甘于寂寞、不畏困难、任劳任怨的特殊素质。”从医三十年,戚晓昆对于如何做医生这一命题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
心中有梦,
五彩斑斓的科室未来
人生的目标与追求,实际上也是人生最高级的需要,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但我认为,人活着实际上就是为他人而活着。我的人生观就是要像朱克教授那样对待工作、学习与生活,淡泊名利,不追求物质享受。
――戚晓昆
不辞辛劳强科室耐心传授育人才
1994年,戚晓昆来到海军总医院工作。斗转星移,几经变迁。戚晓昆至今仍清晰地记着初到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工作时的情景。
“虽然来之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现实条件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医生一共只有九个人,床位21张,当时神经内科还跟呼吸科合在一起,未独立成科,科室没有像样的实验室,只能做简单的血流变学检查。”
确实,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是当时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的真实状况。面对困境,戚晓昆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尽管科室发展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他相信,思路决定出路,只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坚持突破,就会成为发展的新基础、新平台、新动力。
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十余年地努力,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近年来医疗技术力量发展迅速,现拥有毕业博士7名(含在读2名)、硕士5名(含在读3名)。主任医师职称2名,副主任医师职称4名。目前,科室已发展成为了第二军医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临床神经病学博士与硕士培养点,以及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硕士培养点,另外,还是北京市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全军神经疾病护理示范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验证基地。2013年戚晓昆教授还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会委员;全军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神经免疫及神经肌肉病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学组委员等十余项任职;还担任《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副主编、《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等十余种期刊的编委。
科室现有病床82张,还拥有独立的神经肌肉病理室、神经免疫诊断室,配备先进的德国莱卡冰冻和石蜡切片机,可以进行神经和肌肉的病理检查。神经免疫实验室可开展多项京内仅少数医院可进行血液与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测,如:寡克隆区带、24小时IgG合成率、髓鞘蛋白(MBP等)、水通道蛋白4抗体、神经节苷脂抗体等的检测;同时,借助神经外科的立体定向技术可以进行脑的病理检查。通过这些检查可以为就诊的患者提供较为全面和完整的辅助诊断检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诊断服务。
由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很高,科室长期重视该病诊治研究,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特色治疗方案。通过卒中单元与神经康复的完美结合,使得脑血管疾病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另外,科室还在部分少见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多系统萎缩、同心圆硬化、瘤样炎性脱髓鞘病等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线粒体脑肌病等遗传代谢病)的研究以及眩晕的诊治方面的均已形成鲜明的自身特色。再有,科室对神经疑难病症诊治有独道之处,目前海军总医院神经系统疑难病多学科联合会诊中心已开展5年半余,已经会诊1800余例疑难杂症,纠正了很多错误诊断,数十名病入膏肓的患者重获新生。这种以神经科、病理科、影像科联合在一起的会诊模式为患者带来了福音,并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及广泛好评。
尽管临床、科研以及管理工作繁忙,戚晓昆仍不遗余力为科室培养年轻医生,他总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坚持让一个个年轻医生脱颖而出。在技术上,他既严格要求又大胆放手。虽然临床工作很忙且杂,他却坚持每天带领医务人员交班。在每周进行查房过程中,他经常手把手的示范,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体检手法,有时利用休息时间耐心地为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解惑,尽可能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对年轻医生来说,戚晓昆既是良师,也是益友。他总是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告诉他们如何做好医生、学会做人。他总是以自己的经验教训为例证,让年轻医生少走弯路。每次学习归来,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将新知识与同事分享,学以致用,不断躬耕,把理论转变为能力,大胆创新,让最新医学技术造福于病人。
科室的后起之秀邱峰从硕士开始就一直跟随在戚晓昆身边,如今已有十余个年头。在他眼里,戚晓昆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超人”,他每年都要审阅几百篇文章,兼任很多学术期刊的编委。即便如此,他对学生的论文修改还总是亲力亲为,甚至逐字逐句地修改,连中间语法标点符号的调整,思路的理清,他都会详细地跟学生解释。
神经病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翻开李龙宣的简历,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医学专家的成长轨迹:生于上世纪70年代,李龙宣对医学一直情有独钟。2003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分配至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被聘为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期间,曾在北京天坛医院和广州珠江医院介入中心进修学习,并参加中国血管神经病学专业培训。2006年10月至2010年4月,先后在美国密州堪萨斯城VA医学中心及加州Scripps研究院完成博士后工作,师从美国神经变性疾病专家WilliamSuo博士和血管神经病学专家RichardMilner博士。2010年4月,李龙宣回国工作。现任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主任、广东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养对象、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湛江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同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ActaPharmacologicaSinica》、《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NeuralRegenerationResearch(NRR)》等杂志审稿人。
以踏实付出,为医学发展服务,为患者健康服务,李龙宣一直在努力。
情倾科研与临床
科研与临床是优秀医生的阵地,只有刻苦专研,才能获得向上的动力;只有精湛的医术,才能救患者于病痛之中。长期以来,李龙宣教授一直在科研和临床领域精耕细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学医从医多年,李龙宣教授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以及疑难危重病例的治疗与抢救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在脑血管疾病(中风)、神经变性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锥体外系疾病的诊治方面有深入的领会。科研方面,熟练掌握了多种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科学实验技术。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留学人员回国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在《JCerebBloodFlowMetab》、《Glia》、《JBiolChem》、《ExpNeurol》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第一作者论文累积影响因子逾30分。
近日,李龙宣教授又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经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内血管发生机制的长期研究,他发现脑缺血缺氧后,纤维素连接蛋白的两种关键受体-整合素5β1和Vβ3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介导新生血管生成的能力,并发现是5β1而不是Vβ3对缺血缺氧后的脑内血管新生起关键调节作用。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JCerebBloodFlowMetab》、《Glia》和《ExpNeurol》等期刊上。这一原创性研究工作部分阐明了卒中后内源性血管新生机制。另外,他还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5(GRK5)缺陷在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中具有潜在作用。共同提出了GRK5基因缺陷鼠海马内肿胀轴突丛是AD早期的病理改变;发现并报道了GRK5缺陷可加剧转人类β淀粉样肽前体蛋白基因鼠脑内的病理损害及其分子机制。在科研领域,李龙宣教授的道路已经愈走愈宽。
科室建设露锋芒
由于出色的科研和临床表现,2010年6月,李龙宣受命担任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副主任,2011年6月,任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主任,2012年12月,被任命为广东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自上任以来,在广东医学院副院长、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神经科学科带头人赵斌教授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李龙宣积极带领科室奋力前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于1971年由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南下湛江的郑丕舜教授组建,经历了巫志明主任(中山医学院)、邢永前主任(广东医学院)及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42年的历史沉淀,尤其是在前任主任赵斌教授(西安医学院)带领下,科室人才队伍、学科水平实现了跨越发展,现已成为粤西及环北部湾地区规模最大的神经疾病诊治中心之一。
作为现任神经科主任,李龙宣教授倍感压力,如何带领科室继续发展是他一直最关切的问题。他没有满足科室目前的地位与现状,清醒地认识到科室与国内一流医院部级重点学科(专科)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缩短这种差距,他紧跟国内国际时展的步伐在科内先后成立了溶栓治疗小组、临床技能培训管理小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小组,积极推广脑血管病分层诊断与规范治疗,与广东医学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跨组学基因检测实验室合作,开展了神经疾病基因诊断项目。2012年科室年动、静脉及多模式联合溶栓病例总数由2010年的45例上升至95例,年门诊服务量由2010年的3.5万人次上升至4.3万人次,年住院患者由2010年2137人次上升至3227人次。目前科室已经形成了规范的脑血管病综合评估、超早期溶栓治疗及介入诊疗体系,是粤西地区脑血管病预防、诊疗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已批准列入国家卒中筛查与预防控制基地。
除繁重的临床工作外,神经科还承担着广东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的神经病学和神经生物学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建科40多年来,培养了一万多名临床医学本科生,12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75名、博士研究生5名、博士后5名,科室还先后选送6名医生到美国、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3名护士到美国和香港学习新技术、新项目。为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李龙宣积极倡导创建了研究生英语学术沙龙,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切实的效果。2012年还申报了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并建立了相关的学习网站。
学科发展一直是科室建设的重头戏。早在2009年,科室就成为广东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建设学科,同年成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0年开始与暨南大学联合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同年通过国家评审成为神经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1和2012年,李龙宣作为主要执笔人和答辩专家之一,分别成功申报了“广东省‘十二五’神经变性疾病与衰老研究医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衰老相关心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神经内科,卫生厅)”和“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神经病学,教育厅)”。
近5年来,科室先后承担科研项目53项,其中部级课题14项,省部级课题16项,国际合作课题3项(2012年新增部级项目8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在研经费2000余万元。主编《神经病学(案例版)》和《实用神经疾病定位诊断学》等专著。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30篇(2012年新增SCI收录论文10篇)。获省级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目前已形成了神经变性疾病研究、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血脑屏障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投递研究,干细胞与神经损伤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四个明确的、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学科带头人赵斌教授的带领与指导下,科室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绩:①报道了RAGE基因是中国人群阿尔茨海默病(AD)及多发性硬化易感基因;②提出了线粒体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保护作用;③开展了以Aβ为靶点的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研究;④利用斑马鱼为模式动物研究血脑屏障通透性,寻找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的靶点和药物;⑤与美国密州堪萨斯城VA医学中心合作,揭示了GRK5基因缺陷在AD病理发生中的分子机制,发现3种GSK3β抑制剂可下调Aβ生成与聚集;⑥发现EPCs动员是TIA患者后继脑梗死重要脑保护机制之一;⑦发现细胞膜微粒有望成为脑卒中早期诊断标记物和治疗新靶点;⑧证实了整合素5β1对缺血缺氧后脑内血管新生起关键调节作用,部分阐明了卒中后内源性血管新生机制。
此外,科室还开展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曾邀请诺贝尔奖得主D.C.Gajdusek、钟南山院士等国内外著名学者到医院讲学,也曾受邀到美国、日本东京、韩国首尔、香港、台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主题报告和访问交流。2011年科室成功承办了京沪穗渝神经病学学术沙龙暨中国脑血管病诊疗规范高峰论坛,有效提升了学科的科研水平及学术影响力。
深入科普为民服务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在实际工作中,李龙宣发现,社会上很多人对神经内科疾病的认识还比较有限,在日常保健方面仍然有所欠缺。倘使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多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和减轻神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此,他一有时间就投入到科普工作中。他总是想,多一次这样的活动,哪怕能够使就诊室里少一个病人,这样的活动也是成功的。
2011年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脑卒中防控意识,唤起社会对卒中问题的重视,倡导健康生活行为,实现脑卒中的早防、早诊、早治,响应卫生部的号召,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当日上午在医院门诊大厅举行围绕“关注脑卒中,立即行动”为主题的宣传义诊咨询活动,作为神经内科主任和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李龙宣亲自上阵,热情向前来咨询的群众热心解答。他说,“中国是全世界脑血管病死亡率最高的地方,国内2008年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每年有15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因顺位的第一位。脑卒中相关的医疗开支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和家庭的巨大经济负担。每年的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目的是向大家传递‘卒中是一个可治疗、可预防的灾难性疾病’这样一个信息。”
实际上,这样的活动在神经内科是很多的。李龙宣和他的同事深入矿区,为职工家属义诊;走进媒体,为普通市民讲解防病常识;进入社区,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一项项活动,都饱含了神经内科为民服务的热情,体现了他们为患者服务的火热之心。
梦想是瑰丽的。然而,通往梦想的道路却是曲折的。为了更多患者的康复,现在以及未来,李龙宣和他的科室都将孜孜不倦地努力下去。
科室简介
神经病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3
【关键词】精神科;医生;基本功
做一名合格的精神科医生,临床基本功是基础、是根本。目前一些常见的精神疾病都未找到可以信赖的体征,实验室检查,CT,MRI等特异性改变也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临床上主要还是依靠病史和精神检查所观察到的临床征象和症状表现。这就必须有过硬的临床基本功,才能达到目的。从临床工作实践中体会到,练好基本功是临床基础的需要,是精神科医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精神病症状学与临床实践
1.1要明确精神病症状学在临床诊断各类型精神病上的价值及重要意义。精神症状的产生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多种精神症状在多种精神疾病中均可同时出现。所以熟练掌握精神病症状学、熟练运用、正确识别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作出较正确的诊断和相应的治疗,为教学科研打下可靠的基础。
1.2无论进行生物精神医学,还是社会精神医学的研究,首先都需要良好的临床工作基础,如果所研究的病例诊断不可靠,取样不一,即使有再好的技术设备,也不可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结果,因此,临床基本功和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必要基础。
2精神检查的技巧
2.1精神检查要掌握第一手病史资料,胸中有数。精神检查既有业务问题(是否会检查,能否认识和区别精神症状),又有方法问题。要因人而异,掌握机动灵活的检查方法。精神检查是进一步核实病史,认定和发现精神症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即使同一病人,有的医生能够通过精神检查发掘精神症状,有的医生却不能,这就是一个技巧和方法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学到手。至于怎样才能根据检查所得的资料辨证地进行临床思考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诊断,更不是简单地套一套标准所能解决的,这就是临床基本功。
2.2精神检查并不是和病人简单地谈唠家常,认识几个浮浅的精神症状,如妄想、幻觉而满足,而是要掌握病人病态心理,挖掘潜在隐蔽的精神症状,既不能暗示,也不能诱导,防止借机而造成真假难辩的精神症状,给诊断带来困难。一般来讲精神检查从生活开始,由浅入深,态度和蔼,消除病人紧张心理,使之谈出的问题可信;如果病人检查欠合作,就采取侧面观察和正面接触及反复检查结合的方法,才能得到较可靠的病症及有参考价值的诊断资料。
3临床正确诊断与病史收集
3.1精神科住院医生阶段是打好临床基础的黄金时期,是训练出扎实基本功的时期。有人认为精神科临床工作很简单,用不着下功夫去研究,其实恰恰相反,如怎样收集病史资料,病史资料是否全面、可靠,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有把资料收集完全、核实,才能求得质量,确立正确的诊断及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3.2收集病史资料后如何客观正确归纳分析有价值的病史资料,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要掌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方法,这是要通过认识提高一段过程才能学到手的,这就是临床基本功。
3.3近年来我国引进不少诊断标准和症状量表,定式或半定式检查,我国也制定了自己的诊断标准,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单靠这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熟练掌握精神检查技巧,正确查出和辨识各种精神症状,结合病史,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获得比较可靠的诊断与正确的治疗。
3.4目前有些精神科医生有忽视临床工作的倾向,以致采集病史简单,观察病情粗糙,诊断公式化。事实上做好临床工作,正确识别症状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如区分情绪低落与情感淡漠,判断有无意识障碍,尤其是轻度障碍者,故必须多次深入病房才能发现。因此要做到五勤:(1)勤想,诊断、鉴别诊断、用药是否合理;(2)勤查体,要做到四早,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3)勤学,即巩固原有的知识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业务水平,解决临床实际问题;(4)勤看,就是经常查房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5)勤问,向工作人员及精神症状暂时缓解的病人了解患者病情及生活情况。因慢性病人精神衰退失去理智,缺乏主诉和要求,身在病中不知病,有痛不知痛。所以医生要做到五勤。
4临床资料分析
资料的分析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并按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分清主次,有次序地进行,切记牵强附会,主观片面的推测,病历分析的次序如下。
4.1发病的背景分析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病前性格、神经类型特点、家族遗传史、过去患病史及发病当时病人的躯体状态和神经机能状态,以确定疾病是在什么样基础上发生发展的。病人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年长后生活中一些特殊遭遇,对疾病的发生可以具有重大影响,分析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病人以往曾患过精神病或神经病,则应分析它与这次发病的关系。
4.2发病因素有无远因及近因,这些因素与本病的发生在时间上有何联系,是躯体因素,还是精神因素。如为躯体因素则注意躯体症状发生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及检查获得的体征和化验结果是否与躯体症状一致;如为精神因素,则注意分析患者当时的处境对精神刺激的情绪反应,以判明精神刺激的强弱及其与发病的关系。
4.3病程发展规律起病时间、急缓,是进行性发展还是阵发性出现;疾病处于病程发展的那一阶段,是早期、晚期、高潮期还是缓解期。
4.4症状特点有那些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症状出现的规律如何,最好能从病理生理学,病理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它的性质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并注意症状与发病背景和发病诱因之间的联系。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将得到的重要结果综合起来,便对患者的临床征象获得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将这类概念与已有的精神病的临床概念进行对比之后,便可考虑建立诊断。(1)对典型的病例经过综合分析,一般来讲诊断不难,即下疾病名称诊断,如精神分裂症等。(2)对不典型的病例如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均不明显,病史不清,可先确定症状群诊断,然后下疾病名称诊断。
5正规病历书写的临床意义
5.1病历书写是临床医生日常工作,是对病人的疾病发生发展、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的真实记载的科学总结。它既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材料,又是考核医生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的见证资料,在特殊情况下病历在法律上起到证实材料的作用。由此可见,没有一个完整真实的病历就不可能取得可信的科研成果和法律证言。
病历书写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医生文化水平及对书写病历在思想上的认识问题及医生对精神医学基础知识和多学科知识的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