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地域特征;榆林;森林公园;景观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文化发展呈现出同化趋势,大量的照搬照抄以及对西方景观的模仿,造成了城市中出现大量趋同化的景观设计作品,导致城市缺乏地域特色,自我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缺失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景观设计师应因地制宜的对一个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从场地自身的景观特征出发,结合有效的景观设计手法,将这些地域元素融入到景观作品中,营造出适宜的景观类型和景观空间。
1、地域特征及地域性景观设计的概念
1.1地域特征
地域通常指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双重性。地域特征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特定区域土地上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1]。
1.2地域性景观设计的概念
地域性景观是指在某一地域范围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人类所有的活动所表出来的一个综合体,具有一个总体的地域特征。[2]
地域性景观包括了一个地方的自然景观特性和该区域内人们在此长久生活所留下来的生活印迹和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文脉。因此设计中该基于场地原有特征,对该区域内的自然与人文特征进行提炼、挖掘从而应用在景观设计作品中,是对该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2、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景观设计
地域特征是景观设计创作的源泉,而景观作品作为传承、发展、创新地域文化的载体,承担着反映该区域景观特征的责任。
2.1掌握领土景观
“风景园林设计是以展示地域整体景观特征为宗旨的领土整治行为。”[3]景观设计师应该站在专业的角度去认识场地、理解场地,掌握这个场地所独有的景观要素和自然演替的规律,将领土的特征要素融入景观作品,因地制宜,建设适地宜人的景观空间。
2.2尊重场地环境
法国著名景观设计大师高哈汝认为:“景观设计要遵循的三原则,是场地、场地、还是场地.”[4]。地域特征是场地固有的存在,而这些特有的因素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场地是自然物和人工活动相互穿插的环境,必须尊重场地的条件,结合人的活动需求进行设计。
2.3传承地域文化
由于不同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差异,经过长时期历史选择遗留下来的传统民俗、、园林样式、建筑风格等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使变化中的城市景观有根可循,让人们能看清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情有依、感能归。城市景观设计应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充分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乡土材料等)和历史印迹(民间工艺、建筑布局模式、生产生活方式等)来建造多样化且富有场所精神的地域性景观。
2.4选择地方材料
材料是景观艺术的载体。每个地区都有其盛产的地方材料和使用方法。塑造地域性景观地方材料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在原生环境中,对木材、竹子、藤、草、土、石等原生材料的运用较为常见,这些被赋予了文化内涵的地方材料,是真正意义上具备民族气质和文化精神的材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景观的地域特色。
3、大墩梁森林公园地域性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榆林大墩梁森林公园是本人参与的一个实际项目,以其为例来分析如何营造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观。
3.1项目位置
大墩梁森林公园规划区域距离榆林市空港生态园9.2公里,距离榆林市老城区7.5公里,紧邻榆林市高新开发区,地处榆林市三个板块的核心位置。项目所在地包含尤家峁水库,水利、园林资源丰富,是建设生态水库森林公园的理想场所。
3.2项目建设条件
2.2.1项目用地现状
本项目场地内现状为林场、水库、沙漠、村庄用地。场地中水库拥有最高景观值,因是水源地却拥有最低开发价值。其他场地资源的景观和开发价值也类似水库的情况,基本呈互补状态进行等级分布。
2.2.2交通条件
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北临规划路及迎宾大道,东临西包铁路客运线,西临规划铁西六街,南临规划铁西六路,三面环路,一面临市区客运铁路线及车站广场。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位置毗邻榆林市中心,交通方便。
3.3景观规划成果
3.3.1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榆林市大墩梁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力求在平面布局中贯彻“共生、融合”的思想,通过“分区、分级”实现共生,通过“公园与城市在景观轴线上的串接”实现融合。
3.3.2项目定位
以环境生态位基础,兵戈文化为主线,满足市民及游客需求的森林公园。
3.3.3总体结构
本项目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森林公园为基础,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突出多元文化特征,打造生态优先、娱乐游憩、森林体验、展示教育于一体的“森林休闲体验区”。根据上述规划、用地性质及现状资源分布等情况,将地块共分为四园十六区。其中一期共建设三园十二区。
3.3.4规划内容
(1)功能分区:森林互动游憩园、游憩观光体验园、生态水源涵养园。
(2)道路交通组织:交通路线分为外部与内部交通。外部交通可分为干线与支线。干线是森林公园与国家或地方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支线是森林公园通往经营区、各功能分区、景区的道路。内部依照现有路网规划电瓶车路,并与路网衔接。
(3)出入口规划:榆林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为一开放性公园,根据园区以及周边市政交通道路条件和园区内的布局要求,全园设主入口三处,位于公园南,西、东三个方向,由于园区较大,还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设置四个小型出入口。
(4)植物配置设计:总体种植按照规划分区,森林公园各区域的种植方式和植物品种也会由于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区分,保护场地原有植物,补植以乡土植物为主。
(5)建筑设计:森林互动游憩区建筑面积有12000平方米,主要包括:文殊庙、镇北阁、森林驿站、观景台、景亭等景观建筑。文殊庙与镇北阁采用传统的古建筑风格,风情小镇以现有农村为基础,建筑采用自然、朴实同时又不失简洁现代的风格,与公园整体景观相协调。
4、总结
地域特征是一个地方的基底和精神文化底蕴的体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环境产生了多样的民俗风情文化,这些有差异性的景观文化正是我们用来打造一座具“唯一性”城市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广西油画象征主义审美意蕴
一、90年代以来广西油画特征的形成及现状
广西是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奇峰异洞,山水秀丽,景观独特。广西美术的发展,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阳太阳先生等画坛前辈就意识到广西的美术创作应反映自己的地域特点,表现广西丰富的自然资源、地域人文资源和少数民族资源,打造有广西风格的画派,提出了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漓江画派”最初构想。七十年代初,克先生又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提出了“亚热带画派”的理论及概念,旨在表现广西丰富、优美的自然风光。
历史上由于广西地处边陲,信息闭塞,远离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中心,经济欠发达。虽然也受到国内外各种文艺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但始终在追摹全国各种潮流的末端,缺乏地域特征和原创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革,人们的思想和艺术的思潮也在改变,广西油画群体也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吸收外部文化的同时,从自身丰富的地域资源和多民族文化特色入手,寻找油画创作区域特色主题。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西油画逐渐挣脱以来说教式的空洞图式,经历了伤痕美术和85新潮美术,广西油画创作显得盲从与无奈。八十年代中期高峻的《北部湾的风》,刘绍昆《北部湾・亚热带》的出现,把广西的油画推到前瞻性高度,可以说广西油画象征主义倾向初步萌芽,人们的艺术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广西油画随着学院派的深入与发展,经历了艺术个性意识的阵痛思索。广西油画界以张冬峰、雷波、刘绍昆、黄箐等中青年画家为主的画家群体不断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属于自身的审美特征。经过不断探索,最终立足本土,挖掘区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特点,表现广西亚热带自然风景和民族特色为主,他们的作品呈现本土原生态区域特征,造型与写意完美结合,注重作品的画面构成,色彩的细微变化,线条的组合与图式的分割,在高度提炼本土区域景观特征和多民族人文特色的同时,更多注入了主观的思想性和显著的象征性,以朦胧虚幻的色彩体现画面抒情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感,传递出一种亦真亦幻梦境中的现实,其形式语言和温文恬静的亚热带风景仿佛恰到好处地找到了一种契合点,呈现出来的是动人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象征主义艺术意蕴。
二、象征主义及象征主义美术的特征
象征主义的出现,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官方沙龙文化和社会现实产生不满情绪,却又不敢正视现实,往往采用寓意和象征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主观愿望,一大批有着共同观念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便乘势发展起来这股文艺思潮,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文学和艺术。在美术领域,象征主义思想反映在创作上,就是不再强调身临其境的实感,神秘色彩和虚幻美成为象征主义绘画的显著特征。画面强调主观情感、观念理想和个人思想的神秘表现,以暗示、装饰和综合等手段,使情景在想象中汇聚,并致力于精神领域的表现以寻求读者的共鸣。象征派理论家古斯塔夫说到:“我们艺术的根本目的是使主观事物客观化(即观念的形象化)而不是使客观事物(即肉眼看到的自然)主观化。”
三、广西油画群体绘画中的象征性体现
丹纳在《艺术与哲学》中写道:“艺术作品的产生和环境必然完全相符,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作品”。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主的一批有想法有探索精神的画家,秉承阳太阳、涂克先生等画坛前辈提出的广西的美术创作应反映自己的地域特点的最初构想。开始了以广西自然风光为主要写生和创作对象的探索和研究,到2D。2年艺术评论家苏旅以民间形式发起“南方的风景”为创作主题的画家群体。从开始对风景的忠实再现,到个人情绪的表现,偏于想象,着力于理念的升华,一群志同道合,热衷于风景写生和创作的广西油画群体凝心聚力,不断探索。他们主要是:张冬峰、雷波、刘绍昆、谢森、黄箐、谢麟、雷务武、刘南一、杨诚、黄少鹏、蔡群徽、韦军、刚等画家。
他们重视色彩、线条和画面的协调性,通过对比、变化、统一和调和,适当借鉴了东方艺术中的写意性和单纯感,组合形成不同的造型,不求形似,追求节奏和韵律,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他们的作品已具备了较多象征主义的成分。张冬峰的作品,大部分被描绘的物象均是以桂南的城市郊区、村头小景为载体,以柔和、单纯中蕴含着丰富变化的色彩,平淡的物象隐喻乡村的朴实、宁静和美丽,是自己心中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如《这里的山林静悄悄》、《家园》、《穿过竹林的歌声》等作品,追求一种不似而似的格调,有些作品甚至还在画面上出现一些类似精灵般人物形象,如《心中只有你》等,作为艺术家自我主观情感、个性表现的凭借,他运用西方绘画的造型观念与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特点完美结合,使其作品具有显著的象征性和深刻的思想性。黄箐是象征主义倾向最明显的一位画家,他的作品如《有窗的风景系列》《家园的精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秋末入冬之时》等,极具个性的符号解构,形式感强烈,特别是《有窗的风景系列》里,画面预设一个窗口,透过窗口“由窗里及外地展现窗外葱茏的缤纷世界,这一视域里的红黄蓝绿,像童话世界一样富丽迷人,画面中的色块、造型都有一种成熟的形式美感的视觉架构。”刘绍昆的作品成熟中透出个人的浪漫情怀和儒雅风范,充满诗意的构想,超越生活,使人浮想和回味,“他画里面那种神秘、瑰丽、大气、诡异的象征主义风格,实在是代表‘南方的风景’的一个令人兴奋的方向”。谢麟的《黄姚古镇系列》借中国画泼墨式大写意手法,酣畅淋漓地把古镇的神韵,意象地表达,把千年古镇的沧桑展现在世人面前,透过画面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去寻找古镇曾经繁华的冲动。另一个画家杨诚,他的作品如《红土地》、《废弃的采石场》《有一座叫敢梯的石山》等,以大刀阔斧、干脆利落又极具厚重的笔触与肌理恰到好处地把广西喀斯特地貌的特征表现出来,使形态和材质,形式与语言完美结合,画家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笔触与石山的和谐。
广西的油画,本土特色明显,风格迥异,象征主义倾向鲜明,在张冬峰、雷波、黄箐、刘绍昆等一代中青年画家的精神感召下,使新生代的画家发展有了方向性的坐标,像较为年轻的黄少鹏、刚、韦军、蔡群微以及新锐画家文瑶、梁冰、吴以彩、谭永石等。他们以超前的观念,以一种象征、寓意的意蕴,把心气与形质相结合,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主观精神因素,突出审美的艺术表现和视觉的冲击力,在似与不似之间把握鲜明强烈的象征主义倾向的艺术发展方向。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区域精神,地域精神,地方精神,城市精神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2-0046-04
区域精神的培育、弘扬和践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区域精神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情以及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等,是某一区域独具特色的精神品格,是当地人民群众长期实践的文化结晶,是凝聚当地民众团结一致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光辉旗帜。当前,学界在对区域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塑造、如何科学培育区域精神、发挥区域精神功能和实现区域精神价值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对此,本文选取国内对区域精神、地域精神、地方精神和城市精神等相关方面的200篇报刊文章进行分析研究。
一、区域精神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区域精神与区域意识、区域文化、区域价值紧密相关,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精神是区域意识的系统性升华,是区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区域价值的内生动力。从本质上讲,区域精神是某一区域思想文化的特质、内核和灵魂,是具有广泛认同性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1.对区域精神基本内涵的相关论述。目前,学界对区域精神的表述有多种,有学者称之为地域精神、城市精神、地方精神等等。夏重伟提出,区域精神是指居住在同一区域的人们,在一系列共同的历史条件特别是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心理素质、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1〕。孙文营提出,地域精神指的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凝练成的为本地域民众所认同、遵守的带有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发展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2〕。黄杰提出,地方精神是地方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地方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地方不同于另一个地方的标志〔3〕。由此可见,区域精神是某一区域内建立在传统与现代文化基础之上形成的具有高度认同感的理论体系、行为规范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其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核心要素,一是必须建立在一定区域文化基础上,二是必须在本区域内有高度认同感,三是必须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四是必须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