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学习篇1
[关键词]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基因工程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224-01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训练,使其具有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且其专业理论知识较为抽象、不易理解,仅仅依靠文字形式的教科书的讲授法,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死记硬背的消极情况,从而大大降低该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效率。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其学习主动性。
国际互联网资源十分丰富,网上信息比传统信息具有更强的可选择性、高增值性。网络资源为生物技术专业知识教授提供了更新迅速、信息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网络可以成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后辅助学习的手段,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巩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专业基础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基因工程》课程为研究课程,提出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普及,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生物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较为抽象,不易理解,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形象直观,又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Internet网络资源中有众多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信息,这为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供了大量的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数据。作者以《基因工程》为研究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具有可视性较强、生动形象、充实具体的特点,而且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通过网络不仅可以获取生物技术相关信息来充实和提高自己,还可以得到与教学有关的多种资料来制作多媒体课件,甚至可以得到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形成多媒体资料库,使多媒体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二、利用网络新闻介绍科研进展
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其技术不断发展,更新迅速。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单靠书本上原理的介绍、技术步骤的讲解,远远跟不上技术更新的脚步。网络信息时效性强,且信息动态变化快,最新的科研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共享。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相关网站可以查到最新的科研动态,最新的试验技术,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手段。
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作者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生物类网站,如细胞、分子、医学等方面的在线词典;ncbi.nlm.nih.gov/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
三、利用网络视频辅助实验
教学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有时也称生物工程,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好的实验动手能力,但是由于各教学单位的实际配套设施滞后于生物技术技术手段的飞速更新,对于很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通过网络上的视频资源来进行实验课的辅助教学,使学生们掌握和了解更多、更新的本专业试验技术。
四、合作学习新模式
新能源技术学习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22-001
现今时代高中新课改已经对信息技术发出了热情地呼唤,对信息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要借新课改之东风,大力发展高中信息技术工作,助推高中新课改,尽早实现高起点、新突破、好效果的新课改目标。
一、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推进高中新课改的必要性
1.新课改呼唤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撑
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有:
1.1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质量和效益。信息技术以其多媒体性、信息丰富性、强交互性等优势服务于教学而受到认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媒体教学,更强化了互动、探究、合作等优势作用。因此,我们应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性,使信息技术应用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替代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建构出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与学平台、多样而生动有效的课堂反馈与评价方法,其目的是让课堂动起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建构全新的自主学习方式,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最终目的。
1.2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新课改需要大量新课程内容,然而,在高中新课改实施中往往面临课程资源欠缺,课改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不够。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制作并提供有效的课程资源就是一条很重要的课改资源建设途径。通过充分查寻网络资源,老师们可以将有用资源作为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通过互联网,优秀师资的新课程教学内容也可以提供到不同的学校和地区共享,充分扩大了课改资源的利用范围。
1.3提供新的学习途径和方式。为了解决校内课时不足、学校选修课师资不足、资源不足、选修教室不足等问题,新的选修学习模式已经开始应用。通过建设高中新课程选修网,学生可以进行网上选课,开通网上虚拟教室,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信息技术使实施个性化的课程成为可能,可以利用网络课件开展分层学习、分类指导以及一对多的个性化的网络辅导沟通,实现“学科课程个性化”,满足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课程的不同要求。
1.4大规模、低成本、快捷、统一标准地开展师资培训。面对新课程的到来,大量师资需要接受新课改培训,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适应新课改需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培训,能快捷地、大规模地、统一标准不走样地且低成本地开展培训。
1.5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素养是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素养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因此,要将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各学科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去,使之成为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和工具,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意识和素养,使之拥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提供评价的多元途径。在新课程实施中,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推进举步维艰。而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开展多元评价的新渠道,如建设教师电子档案和学生电子档案。教师电子档案可以存放教师的教育教学作品、个人档案资料、网上测评等实时资料供随时查阅,全面而真实。学生电子档案可以存放学生个人学籍资料、档案资料、学习过程中的电子作品或传统作品数字化,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等,这样的电子档案很适合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1.7促进均衡发展。农村高中课程改革面临着新的瓶颈制约,这显然背离了当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及时传递到不同的地区,使偏远地区的广大师生也能迅速接受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培训,从而缓解由于地区差异所导致的教育差异,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推进高中新课改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1.加快高中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
良好的信息技术基本设施、设备环境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建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前提保障。高中学校要提高在校师生的计算机人均拥有率,建设足够的多媒体教室,大力建设校园网并力争实现“班班通”,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强大作用。
2.加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力度
新课改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完成新课程改革所需求的教师角色的转换,要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要自如应对新课改,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在对广大教师开展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时,要特别注意将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列入培训项目,让广大教师学会恰当地、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3.建设丰富的新课程资源
新课改需要开发丰富优质的新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有计划地组织编制新课程教案分析、积累教学辅助材料、建立新的素材库以及开发编制整套的选修课程资源等等,最后将这些资源放在网上供广大学校、师生共享使用。
4.搭建多种学习平台
新能源技术学习篇3
关键词:通用技术;显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93-01
通用技术隐性课程资源和显性课程资源同属于课程资源的下位概念,从现代逻辑学上讲,它们在内涵上是不相包容的,在外延上它们之和应当大于课程资源概念的外延。以这一原则为原点,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以高中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学术性的或非学术性的来定义隐性课程资源和显性课程资源,其外延是相包容的;如果以教育者的有意与无意、有计划与无计划来区分隐性课程资源和显性课程资源,其外延是不相关联的;假如把隐性课程资源界定为高中通用技术氛围、无法预期的学习结果,则又超越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内涵。因此,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形态理念研究是高中课堂教学资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与间接体现着本学科的科学理想和追求,是通用技术教学存在的根本意义与价值。
1.通用技术显性课程资源形态-设备与探究的关系
众所周知,所谓外显就是通用技术课堂中教育双方都能明白地看到外显的过程。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理念,给该课程结构、学习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带来了全新的变化。通用技术新课程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完全综合化,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形式,这些理念也会给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带来变化。随着教学的发展,通用技术显性资源的作用有多元化和多功能的趋势,譬如,新课程中的课程显性资源需要让高中学生能够在自我实践中获取科学知识与经验且能够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能够培养高中学生的理解力与创新精神等。从新课程实验显性资源注重探究性来看,通用技术课程显性资源标准中。增加了非常多的体验性活动,理、化、生或科学课程更是增加了许多实践实验。而且新的实验方式特别强调探究性,高中学生通过探究了解通用技术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完全明白知识是怎样被揭示与发现出来的。针对实验设备的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我们提出要求教学设备各种对象是可以控制与调试的,并且高中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各种变量改变的方法,发现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且找出其中的重要规律,从实践经验中获取知识,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理解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通用技术课程自身要注重技术探究,在新课程的课程显性资源分析基础上,我们认为通用技术课程显性资源标准要能够满足学生技术探究学习的基本需要,尤其应该从显性资源自身的探究性和设备之间组合的探究性两方面思考。探究学习的目的是让高中学生通过探究这种方式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构建性的提高单个显性资源能否支持探究性学习,应该从课程探究的过程与探究的基本价值两方面来判断。而之所以要重点考虑显性资源之间的相互组合是为了打破知识局限与束缚,为当前探究性学习的设备配置寻求更广阔,更创新的路线。譬如,将软与硬件资源组合起来设计教学内容与计划,可以为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找到更宽阔的空间。
2.通用技术隐性课程资源形态——目标与体验
当然,所谓隐性课程资源是指,通用技术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都看不见的、隐含在各种客体里面的东西。因此,隐性课程资源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间获得的由课程教师以独特方式呈现的基本文化序列。任何形式的通用技术教学都要指向本课程教学目标,它是高中学生通过相关教学活动后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有了非常明确具体的目标,我们才能更好地创设通用技术教学情境,从而设计教学环节,最终评价教学效果等等。譬如,在通用技术的体验学习过程中,课程教师的教学也要重视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要积极深入了解体验背后的目标是什么以及怎样达成这种最要目标,否则,高中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将落入空洞的无意义体验之中,完全降低了本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因为,在通用技术体验学习的过程中高中学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任课教师,其任务之一就是要积极引导、促成这种情感体验的内化直至升华,而教师引导方向的支撑正是隐性课程资源教学目标。
所以,教师有了清晰的教学目标的意思指教学氛围、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都紧紧围绕着这一教学目标而开展。如在视频教学中,课堂中的所有教学内容都要为高中学生理解人机关系的内含服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学目标就是理解与掌握人机关系的内含。此外,由于体验具有极度个性化的特征,高中学生对同一体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他们对教师的引导有可能产生不一样的反应,这也需要教师对通用技术教学目标有着深入的把握,引导高中学生对各种不同的想法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思考,使通用技术课堂中的一切活动为教学目标的完成而服务。
3.总结
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形态是学校教学资源的基本表现:第一,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形态是学校的日常教学的隐形资源范畴,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行为、共同表现和共同创造化;第二,课堂教学显性资源形态最集中地体现了学校在通用技术课程建设中投入与开发的直接表现;第三,课堂教学资源形态最高度地表达了学校对通用技术教育教学意义的理解,对该课程教育理想、价值和精神的追求。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新能源技术学习篇4
文章在阐述信息化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化技术背景下教学的有利因素,包括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并就信息化技术高效应用于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职业教育教学;教学研究
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应用于职业教育中将会成为其改革的转折点和发展的关键点。随着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准也在渐渐提高,学习资源、教学资源都在不断地丰富。各个专业科目的教师都在利用现代化技术使课堂变得更为风趣、活泼、生动,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都激发了出来,使学生能够投身于学习中,有效地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根据我国教育事业的教学特色,探析怎样将信息化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有机融合,从而促进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信息化的特点
(一)数字化
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征便是数字化。我国各行各业中都渗入了数字化的使用,在职业教育中数字化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发挥的作用也在时间的推移下越来越大。数字化应用于职业教学中的有数字化的视频、音频、多媒体相关软件、网站应用、电子邮件等信息化技术工具。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电子设备录入课件,通过上传资源,实现与学生或者其他教师共享,这样学生可以不受空间、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学习相关课程知识。
(二)网络化
在网络化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有以下几个特点:速度十分快、信息的互动性高、跨越文化的差异、大容量。网络化囊括了图像和实验数据、电子期刊等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网络化改变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视化,还能够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多媒体化
无论是在职业院校还是在初高中院校,运用于教学中最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设施便是投影仪,它涵盖了计算机、投影设备以及幻灯片,另外需要配合使用的设备有扩音设备、录音设备、多媒体的控制系统以及相关的教学系统软件。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上述工具,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实现形象生动、饶有趣味的课堂教学,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智能化
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目标即实现智能化,现代化设备中的通信、信息技术,智能控制,各个行业的技术都包括在其中。这些技术都具备以下特征:超强的记忆力、感应能力、适应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独立的行为决策力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化的特征实现智能、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信息化技术背景下教学的有利因素
(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贯穿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教学模式,想来都是采用文字的形式传递课本知识的。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的展开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多元化、生动化地表达出来。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情境虚设,应用在教学中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之余,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远程功能,实现教学互动的课外化,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枯燥乏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方便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的。当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之后,所有的企业生产流程、操作过程都可以通过软件设备进行模拟,从而让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操作训练,在虚设的情境中完成真实的工作流程,并体验真实环境下的工作。在此条件下,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而是实时的,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
(三)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职业教育一贯的教学模式便是学生只是在教室里相互之间展开讨论。但是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今日,教学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可以不拘泥于现实而在技术平台上进行学习探讨与合作、互动与交流,教学的过程成为了沟通交流与协作的平台。
(四)有利于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
理论教学、案例讲学、项目授课是我国传统教育下一贯的教学组织模式。在今日,随着信息化技术教学的深入发展,混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协同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过往的教学理念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仅仅将学生当作是知识的接收器。今日,信息化技术教学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意的是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而重点在于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所在。
三、在职业教育教学中高效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措施
(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重点在于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如,制作课件、制作微视频、寻找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如果连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都存在问题,那么更别说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了。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投入信息化技术教学前必须要加强对教师相关技术的训练,以提高教师技术教学的水平。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像新课标改革一样,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注入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教学观念,促使教师认识到信息化技术教学能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让教师认识到更新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加强相关的信息技术培训,比如,教会教师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使用网络共享平台方法。其次,由于职业院校运用信息化技术教学的时间较短,所以完善相关的教学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对此可以实现家校合作、院校活动的视频化,办公设施的自动化,教学资源全面共享等,由浅至深地达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的目的。最后,可以定期在校内开展信息化技术教学的设计大赛,让教师更多地去练习信息化技术教学,促进教师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综合来说,院校应该加强教师信息化技术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带来优良的学习环境,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还能够促进职业院校的整体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职业院校,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的特点,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具体化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趣味教学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或者设置互动性强、活跃度高的教学活动,例如,运用3D打印、肢体感应等技术,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山东商业职业技术院校利用信息化技术,采取了云空间”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首先,采用题库博弈”空间教学的形式,由学生出题,在班级成立对应的审题组,教师设置抢注的规则,并将此设置为期末考试的加分项目。这样不仅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能够让学生自主出题,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在信息平台设置读世界”的学习窗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将课堂教学分成小课堂教学,通过云空间”,让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最后,应用闯关式”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学生像玩游戏一般闯关答题,寓教于乐,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三)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是十分重要的。在知识的时代,高校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应用价值。院校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更新,能够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某高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移动校园平台,实现了院校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与此同时,该校在此平台基础上研发并实现了22个移动业务的应用,共计34个服务板块,子版块更是多达100多个。整个过程以应用驱动,共享共赢”为思路,致力于打造软件商、制造商和学校一并参与,实现良性循环的生态链。笔者认为高校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时,应该将范围不断扩大,实现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促进各大高校教学资源的实时更新与优化。例如,某高校建立了基于慕课中心的跨院校选课、相互认可学分机制,最初采用28门慕课实现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逐渐建立起跨校选课和学分认可的系统。该慕课平台的建设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还实现了各个院校之间的互通。因此,高校应该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让信息化技术能够更加行之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并与职业教育教学实现深度的融合。
(四)丰富教学资源、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方便了课堂教学,还使得教学的资源和手段不断地丰富起来。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云空间、微课空间、校园网、QQ群等),将图片、视频、音频、3D影像、虚设的情境等存储到共享的平台上去,学生使用个人的电子设备进行实时的学习,学习效果和效率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例如,翻转课堂的应用便得到了各个学校的强烈反响。翻转课堂拥有课前设计的一个环节,该环节将知识模块化,将模块进行内容化,针对内容制定目标,根据目标进行视频制作,设置练习和作业,传至网络平台。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院校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将课程分化成多个任务,根据任务制作视频,教师可以亲手制作,也可以在网络平台选择优秀的教学资源,但必须要切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需求。学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学习知识、完成功课,突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翻转课堂减少了学生在学习上的限制,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成为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成功案例。
四、结语
信息化技术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院校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职业院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去应对市场的发展。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对信息化技术教学进行有效的应用、贯彻落实并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够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粟盈.浅析如何提高信息化技术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平[J].轻工科技,2015(12):199-200.
[2]高艳.信息化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9):211-212,220.
新能源技术学习篇5
一、新媒体应用在教育教学中遵循的原则
1.新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多数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总结得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方式不能彻底剔除传统教学手段,新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工具,不可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些老师只看到新媒体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认为不使用新媒体技术就无法上好一节课。这种观点过于强调新媒体技术教学的优点,忽视课堂教学内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老师授课能力有所减弱,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课件必须科学合理
实际教学中,采用新媒体设计课件时,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不能存在违反科学性的效果,否则不仅无法发挥辅助教学的目的,也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正确处理教学各要素的关系
采用新媒体教学时候包含教师、学生、媒体、教材这四个要素,必须把四要素进行合理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有机整体,从而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依据皮亚杰学习理论的阐述:老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新媒体可以创设所需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完成知识的建构,不要使用老师向学生灌输使用的办法和手段。
二、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1.新媒体教学与教育教学策略合理结合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重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新媒体是采用网络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学生运用网络技术完成信息的收集、交流、探讨,从而获取所需的知识。上述学习模式重点展示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学习,从而打破传统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新媒体教学时必须重视设计真实的背景。知识是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取,教学过程中使用新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真实的资料,它能反映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便于学生形成自己便于吸收的认知结构。
2.新媒体、新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提升教学效率
新媒体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在一定程度丰富教学内容。老师采用先进手段精心创作丰富的电子课件,将新媒体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不需要每天携带地球仪、三角板等繁杂的教育,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片、声音、影像相结合的课件,更好的发挥多媒体网络功能,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信息机构、学生认知结构等效果。丰富、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星期,刺激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学生脑力协调发展,是学习效率有所提升。采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及质量。
3.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用新媒体展开教育教学,学生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学会采用计算机搜集或检索信息,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学校使用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学习、操作计算机的机会,让学生尽可能的自己进行错,如此学生会觉得学习的是自己迫切需求的知识,是自己学习而不是老师灌输得到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记忆更加牢固。同时也可以多端反馈周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4.丰富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网络、智能技术、虚拟现实等教育新技术的发展,新时期以网络为基础的智能教育软件会在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收集与管理,确保教育资源在大范围内进行共享和交流,将成为资源建设中重要的研究任务。学校必须重视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设置专人实施统筹规划。同时,安排熟悉计算机草的老师对本校的校园网资源库进行维护和管理。学校应该想法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鼓励老师整理网上教育资源库,采用局域网资源对本校的教育资源库了展开建设。老师把自己搜集到的教学资源展开合理分类,同时老师把以设计好的课件、视频、图片等资源采用扫描仪。音视频编辑系统等展开改造和加工,使之成为满足教学要求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在网上搜集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有目的的对信息展开处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三、教育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现阶段,网络卡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但对于网络教学结构没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无法适应其发展需求。对于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众说纷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网络教学方面研究的逐步深入,学习活动趋向于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教育技术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必须依靠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教育技术在研究中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极大的帮助和支持,简言之就是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现阶段,学校所用的教育软件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适应性不佳、交互性不强等问题。随着网络、虚拟、智能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新时期以网络为核心的智能教育软件在教育市场占据重要位置。如何克服当前教育软件业存在的问题,开发适应学生发展和需求的教学资源成为资源建设重点研究内容。同时,为确保教育资源可以在最大范围内进行共享和交流,教育新技术研究成为近期的热门问题。我国有些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知之甚少,必须强化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确保所有老师都能熟练应用新技术进行教学。
新能源技术学习篇6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可归纳为:
(1)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2)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3)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或支柱产业。
(4)地域、部门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信息和知识的产生、传播、使用能力上的差异。
知识经济对教育领域也发起了全球性的冲击,新的教育革命是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的国家,都要面临的挑战。要在这次冲击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找住机遇,创造自己的优势,我国教育领域要高度重视这场革命,及时把握住刚刚开始的历史机遇,及早研究对策,做好思想、人才和技术上的准备,以赢得未来教育的主动权。强调:“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也是知识创造的目的。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其社会投资主要是人才的投资。人才的质量将成为一个企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微软公司的崛起、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都说明了知识与拥有知识的人才的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学校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思考能力、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这就是要求学校必须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二、深刻理解教育技术内涵,抢占当代教育的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见1998年5月16日《中国高教育报》“制高点专题新闻”发刊词《勇立潮头》)因此,学校必须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何谓“制高点”?站立其中,可以纵观全貌,总揽全局,控制大局。教育技术之所以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制高点”者,兵家必争之地也。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这就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必争之地。在战争中,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将军是个懦弱的将军,在教育战线,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领导和教师是不称职的。
抢占制高点是一场攻坚战。在战争中抢占制高点要有一支英勇的尖刀班、先锋队。在抢占教育改革制高点中,这个尖刀班、先锋队就是全国1000多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开展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以及开展各项教育技术应用实验的学校,还有各级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和广大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教师。因此,每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都应具有勇立潮头,敢当尖兵的气概,都要意识到自己作为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的尖兵、先锋队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
在战争中,要抢占制高点是要流血牺牲、付出代价的。在教育改革中攻占制高点,不会丢掉性命,牺牲的仅是旧的观念、旧的方法,但输入的是新鲜的血液。
抢占制高点是要有策略、要讲战术的。所以攻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也要注意运用策略和方法,要加强学习,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每个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尤其是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
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曾对教育技术作出新的定义。这一定义对推动我国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结合我国的国情,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认为必须强调: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在这里,我们强调:
1.教育技术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2.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3.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与工作的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的“过程”和“资源”的研究开发。
4.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科学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
要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要使教育技术真正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造性人才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其关键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遭教育新模式
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创造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活动过程。创造思维有两个层次,一是科学创造层次,如科学家、发明家提出新的学说、发明新的产品等。二是个体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层次,对于中小学生,其创造性并不是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要完成一项具确“特殊意义的产品(一
种理论。思想或一种成品),而是指对学习者个体自我潜在智能有意义的开发和发展。这种层次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第一层次的基础。
创造能力是指实现创造思维所提出的新思想并形成社会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在信息社会中,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就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思考、比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有助于创造教学的软件资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开展教学试验,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开展专题研究,探讨创造教育的规律。其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是核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要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作指导
(2)要真正发挥教育技术优势
(3)要转变教学过程要素的关系
(4)要改变教学进程结构
(5)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墓础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受到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与学理论的支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学习理论上,受行为主义理论的支配,只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被动反应者,忽视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作为知识的灌输对象。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首先是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怎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就必须要深刻认识和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育中注重“三个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三个发展就是指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全体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体素质,防止片面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个性发展是要“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通常可用四个L来表达:
(1)学会认知(1earningtoknow),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来培育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1earningtodo),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来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合作(learningtolive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是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
(4)学会生存(1earningtobe),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重视发展性教学,建立“知识。能力一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四大支柱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素质教育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但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注意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积极把认知学习理论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因此,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许多国家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
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
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
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
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
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
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
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利用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的课程相干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情境包含有多种形式,包括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尤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是告知学生…这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理解它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和特异性,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2)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应关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和讲解教案上,而是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我们可以利
用CD一ROM光盘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3)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并在多思路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
(4)建立模拟实验环境,计算机技术可以设计许多仿真实验,通过输入必要的参数,或者通过学生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5)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协商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这类系统,通过资源共享方式,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事物,通过教师的调控,教师可以监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之间可以互相通话、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络对远程资源的查询、分析和利用,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流,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6)利用各种工具、平台,让学生利用平台创造作品。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汉字输入、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中,用文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对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作出归纳、概括,进行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物理问题的探讨。利用作图、作曲工具,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用集成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通过“访问”和“表达”,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平等意识、积极参与和探索的精神。
(三)努力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媒体四个基本要素。建构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要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过程不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