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的概念篇1
关键词:认知负荷;概念教学;思维台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13-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0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课堂上教师在展示化学教学魅力的时候,常常以实验为背景进行学科思维的构建,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在概念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探索概念的形成,更能提升学生对化学概念本质的理解。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实验都能顺利地引导学生思维,有的实验思维台阶过高,超过听课学生的认知负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跨上教师设置的台阶,就会让本应是学生发挥的课堂尴尬地成为教师个人的演讲台,本应是概念探索的过程生硬地成为记忆的流程。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在概念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应用认知负荷理论,通过搭建实验思维台阶,减低课堂无效认知负荷,提升有效认知负荷,达成思维能力目标,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一、认知负荷理论与教学的相关性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iveLoadTheory)是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JohnSweller于1988年首先提出来的。所谓的认知负荷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完成所给认知任务而需要的心理资源的数量,即工作记忆必须注意和处理的信息总和[1]。认知负荷在教学中的指向关系如表1所示。
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个体能承受的认知负荷,在准确分析内部认知负荷的基础上,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尽可能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提升实验教学的功效。上述过程如图1所示。
二、概念教学中实验思维台阶策略分析
从认知负荷理论的有效负荷来看,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升相关认知负荷,因此,对实验过程能够运用合理的化学符号进行连续完整地描述,是实验思维训练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实验内容与学生的已有认知差距较大时,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就应当设计搭建思维的台阶,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过程的连续性思维。
在概念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的方式进行解析,是探索概念本质的重要方式。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是与其他教学目标共存的,实验教学除了支持物质性质的学习,以及达成某一实验目标进行的技能训练,还需要承载着学科思维品质的训练功能。实验思维不单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实验过程的模仿式操作、对实验结论的记忆,更应该包括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和推演,对实验结论的合理预测和验证,其完整性、科学性和严谨性能够反映出学生实验思维能力的真实水平。概念的本质在实验思维的训练中自然建构形成,而能否在新的实验环境中应用学到的知识是检验概念的内化效果,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相关认知负荷的形成。如果前一环节未达成相关认知负荷的思维终点,就会对下一环节的知识提取造成影响。因此,以实验为基础的概念教学应经过创设环境、探寻本质、内化提升三个环节,并且反复提升,如图2所示。
三、教学案例分析
离子反应是苏教版“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中的内容,海水是一种水溶液环境,水溶液环境是中学实验最重要的反应环境,在水溶液中,离子是微粒的主要存在形式,因此,掌握好离子反应的概念,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本节课是学生构建微粒观的重要契机。同时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是重要的化学用语,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中,离子反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教学目标分层――明晰内部认知负荷
内部认知负荷是指工作记忆对认知任务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元素(如概念、规则的基本成分的数量)及其交互性进行认知加工活动所产生的负荷。内在负荷源于认知任务本身[2]。
本节课的认知任务有三个层面:
(1)基A知识层: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问题解决层:通过观察实验的现象,对物质的变化进行预测、分析、解释。用语言、图式、符号表达自己的观点。
(3)学科思维层: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的思维模型。
在认知难点上除了弱电解质和离子反应这两大概念外,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也是贯穿整节课的思维主线。即使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仍较薄弱,同时这些知识元素交互性很强,因而在教学初期需要减少这些元素的交互活动。
2.多台阶思维链――降低外部认知负荷
外部认知负荷是属于无效负荷,在实际教学中过高的外部认知负荷会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依据Sweller等人研究总结的6个效应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有效降低外在负荷的教学设计,综合考虑其中的自由目标效应、样例效应、注意分散效应,通过教学设计的优化、知识信息的重组,搭建多思维台阶链,分解复杂认知任务,简化学生认知加工,降低外部认知负荷。
本节课需要在学生比较困难的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思维转换上,明确实验目标,促进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的状态和思维角度的选择,在实验结论交流中归纳出思维模型,作为学生思考的样例,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主线。
例如,在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上,由教材的一个实验拆为3个实验,分别将溶液中的离子是溶液导电的原因、灯泡亮度反应出溶液的导电能力、溶液的离子浓度大小影响着溶液导电能力这三个问题用实验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溶液中离子的反应关系上,设计pH和电导率的手持技术实验,通过技术实现离子变化可见,让学生从实验过程性数据曲线分析离子的变化。
3.强化连续思维――提升相关认知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有利于学生把大量复杂无序的信息组合成简单有序的知识体系,实现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有效降低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的增加还有利于意义的建构[3]。在高中,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地接受物质、方程式等简单的化学符号,但是连续性描述过程还是显得困难。在过程的应用中,各种成分间的交互关系增强,对知识意义的认知超过对知识内容的记忆。对知识意义的加工是一种能力,需要学生自身的悟性,也需要学习过程的训练。
形成相关认知负荷是思维台阶的目标,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经过多个思维台阶,形成多个已有知识和现有现象之间的联系之后,需要整理无序的知识碎片,借助样例效应,建立有序的连贯性思维。本节课有“两概念一思路”需要通过相关认知负荷的建立进行建构和巩固,两概念指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离子反应概念,一思路指宏观――微观――符号思维主线。
例如关于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有三个相关认知负荷提升点,一是借助等浓度的氨水和NaOH溶液导电性实验对比,从宏观――微观――符号说明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二是借助等浓度的醋酸溶液和盐酸导电性实验对比,再次从宏观――微观――符号巩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三是在氨水与盐酸反应的pH和电导率变化图像的预测、分析、推演中,应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四、搭建思维台阶的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化之后,设“三环节六实验一讨论”的思维台阶,逐级增加材料元素的交互性,降低学生对认知加工的压力,增强学生对微粒观的认识,从本质上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提升学生实验思维品质。
五、案例反思
1.认知负荷理论与思维台阶整合教学效率
实验是直观的,但是实验现象背后的思考才是课堂交流的重点,课堂的交流就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的对接,思维跨度就是学生外在认知负荷主要体现,合理的课堂交流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达到能力目标。当前课堂上学生注意力的重心是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操作细节的掌握,而忽视实验整体思维能力的塑造,我们应该反思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思维能力。因此,必要的思维台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实验探究观念。搭建思维台阶的方式有多种,阅读、语言、文字、视频、动画、实验都能成为思维的台阶,它们都能发挥各自不同的教学功能,达成学习的知识目标,但是从整体实验思维能力的培养角度来看,动手实验有其检验的真实性,无疑是解决实验思维的最好办法。
2.重视概念的建构与应用过程
概念不是简单的记忆,应该是一个思维探索的过程。北京师范大学的姜忠提出利用探究实验建构概念的设计结构应包括4个部分:以新概念为基础设计实验、学生以原有概念去解释实验、利用认知冲突探究实验、利用探究结果形成新概念。这一结构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形成过程的体验,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概念的含义[4]。
3.重视相关认知负荷的形成
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产生很多的知识碎片,学生需要从中获取有助于形成实验探究整体思维的部分,教师应当增加学生在这一过程的认知负荷,在课内或者课外,培养学生形成连续性思维的能力,这是实验思维台阶搭建的最终目标。提升相关认知负荷可以在阶段知识的小结或者是概念建构的小结中,还可以在知识或思维模型的应用中,以检验学生的认知目标是否达成。
实验既是引发学科兴趣的基础,也是引发学生思维的起点,概念是思维达到一定阶段的精华概括,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知识表面的认识到知识本质的认识。充分利用认知负荷理论将实验作为概念教学的思维情景,设计合理的思维台阶,是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顺利达成概念的建构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的。
参考文献
[1]陈颖,胡志刚,李盼盼.基于认知负荷理论探讨化学高效教学的策略[J].化学教学,2014(6):19-22
[2]唐剑岚,周莹.认知负荷理论及其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4):75-83
工程地质的概念篇2
关键词:建筑;概念设计;结构设计
前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时代不断进步,,国内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建筑结构方面的设计也在改革发展。在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结构工程师也在总结自身的设计经验,利用概念设计的新理念来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概念设计是指在没有经过计算的前提下,特别是在没有条件进行精确的力学分析,或者在设计规范中没有定义的情况下,从整体的角度来进行结构设计。通常包括整体的设计布置,以及抗震方面的细节设计。通过整体来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宏观调控。
一、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工程师依据以前的设计施工经验,经过不断的总结和追求完善,设计经验与理念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进步和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不断丰富,设计理念不断完善,设计的作品逐渐成熟。但是,由于很多工程在创新方面的努力不够,习惯于依据规范和设计手册等传统书籍,只是借鉴以前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不仅对于国外、国内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设计中进行改进和运用,也过分依赖设计程序,忠于传统设计,因为害怕创新和手工的设计作品不符合设计的要求造成不的后果。还有的工程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因为依赖设计程序的运用,对于程序给出的运算数据不质疑,大胆用,没有足够的认真和质疑的精神来对待设计结果,造成没有发现程序设计中的错误。而且,结构设计需要运用的知识涵盖建筑学的很多方面,很多知识是在工作经验中总结的,或者是自己的想法和领悟,并不是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知识,相对的分散,不容易记忆,因此在设计中也不容易进行运用。概念设计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概念设计在传统设计理念的优点结合,并在传统设计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将计算理论的漏洞从整体的角度来进行解决。例如,混凝土的结构设计。虽然内力计算的理论支持是弹性理论,但实际上,界面设计的计算支持却是塑性理论。这个不同就会造成计算得到的结论与实际的情况相距甚远。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进行良好的概念设计的把握。计算机的特点在于计算精度高,计算速度快。
但工程师又会因此对结构性能产生不明白的地方。因此,工程师有良好的概念设计技能,才能正确的理解结构工作性能。设计的初期,所有的准备工作是计算机不能胜任的,需要手工进行。概念设计在这个阶段就显得非常重要。结构工程是良好地运用概念设计在结构设计中,能够让设计的方案更加的合理,性价比低,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工程师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概念,尽自己的能力去了解结构设计内容和理念,争取良好地进行运用。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
我国在概念设计方面还不十分完善,在整体设计的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在我国传统的结构设计中,在设计内容上很多都进行了假设和简化。这就让工程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自主的选择和判断,照搬设计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而是应该将规范当作一种工具,为自己的设计提供思路。所以,工程师应该将概念设计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区,将自身对结构设计的理解和创新将结构设计进行得更加完美。
概念设计在整体结构体系方面的理念的运用相较于传统设计更加深入。分体系力学方面也是。尤其是在结构破坏机理的理解和运用方面有很强的宏观性。在规范不能规定以及不能精确分析的情况中,概念设计可以从整体的视角来处理问题。运用类似估算的方式,将设计方案进行改革。使其能够在结构体系方面的设计更加直白,方便理解和计算。这种设计通常在概念方面的定性准确,没有歧义。在设计的时候能够避免某些不必要的计算,安全可靠性高。同时,也是能够对计算机得出的数据结论进行判断。例如,在底层框架的计算中,传统的结构设计途径很多。可以通过多、高层结构三维空间分析程序来进行。某些工程师习惯设置抗震强。这样不仅在底层框架的承受能力上没有得到真实反映。在刚度比上也不能满足。这个情况的症结在于结构概念设计没有在不同的结构体系的不同之处着想。而且,对计算机的过度依赖也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如果没有能及时地发现计算机结论的错误,那么还不如不用计算机程序来进行设计。否则,发生事故是迟早的问题。结构设计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例如在传统结构设计中,对结构抗力的关注度很高。要对其进行提高,就需要相应地提高混凝土等级、配筋量。这就造成工程的成本提高。工程师在这方面的注意力只在于不超过最大配筋率。往往就造成肥梁、深基础。与我们要的良好的经济性、适用性结果不符。概念设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概念设计的优点不仅在于提供设计的新思路,也能够一定程度地避免旧的设计理念的干扰。
三、概念设计的问题
虽然概念设计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一设计理念也在工程师的设计之间经常见到。但是,在我国的高校相关专业科目的教学中,在力学概念的教授方面还比较片面。大多数比较重视单独构件和孤立分体系的学习。特别是在高校的专业课中,教师的讲课内容多是围绕单项计算进行。在综合练习的方面比较不足,这对于学生在整体上对设计进行把握不利。而且,教师的这种教学理念通过考试等方式的结合,深深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让其对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强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得只会在解题的时候将公式带入进行计算,而不知道为什么。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毕业设计也过于依赖计算机。计算机对设计思路的屏蔽,让学生在手算方面显得更加不足。这样的教学就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下降,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不足。这些将会成为工程师的学生的设计思路会因此受到影响。
四、建议和意见
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设计也要进行创新。建筑架构设计应该建立在计算机的良好运用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概念设计,将结构设计进行优化。环保、优质建材的使用,只是建筑结构设计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对概念设计的理解。通过对结构设计的创新,才能够将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发展进行得更加顺利。所以,可以说,推广概念设计,将其深刻的进行理解,是工程师的首要任务。结合教育机构对于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将概念设计在学生时代就进行培养,对于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进步非常重要。
工程地质的概念篇3
数学概念教育方式育人价值
一、前言
概念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同类事中共有的本质属性,同时区分概念的有关本质属性与无关本质属性。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在儿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想而知,数学概念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的。学生要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解题及计算技能,必须以掌握清晰、完整、准确的概念为前提。所以,我们研究课堂教学,应该把研究概念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特征
1.数学概念的意义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数学概念是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如点、线、面、体等;然而,大多数数学概念是在一些数学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一次次的抽象概括过程,最终才形成和发展。例如,小数、分数的概念,就是在整数的基础上产生的。
2.小学数学概念的特征
数学知识是架构在数学概念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我们通过对上文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知道,数学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意义,是用特定的数量语言和符号,以最概括、最简洁的方式揭示某类事物共同属性的思维方式,是对所有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的抽象,因此,我们说抽象性是数学概念的主要特征。而小学数学概念除具有这一基本特征外,还有它独特的地方。具体如下:
首先,它常常具有某些自然概念的痕迹,并且,针对儿童的认知特征,会经过某种改造,以适应儿童的学习、掌握与运用。
其次,小学数学概念在组织上具有系统性的特征,这是由数学自身的自然结构的精确性所决定的。
再次,通过大量的直观材料,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观察、分类等感知活动的基础上来构建数学概念的。
最后,它往往以图画或语言文字为主,以描述的方式来呈现概念。
三、儿童数学概念的教育方式
针对小学数学概念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乐趣。具体如下:
1.引入概念
第一,把数学概念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运用直观形象的客观事物引入概念。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会受到年龄、知识、生活等等各方面的限制,其思维尚处于思维形式的初级阶段,即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种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第二,我们需要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引出新的概念。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找到具体形象的事物表述,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理解这一新概念,分析它和哪些旧知识有内在的联系,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
2.形成概念
引入概念只是是概念教学的开始,若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形成主动的意识,作为教师,我们还需做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准确的了解概念的本质和范围。为此,教师可采取下面三种具体的方法:
第一,对比与类比,把几个概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发现每一个概念的特点,进行有效记忆。
第二,恰当地引入反例,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记住所学概念,教师必须着重突出新学概念的特征,而引入反例恰恰可以使新学概念的特征更加明显,还可以使学生能够通过正反比较,寻找自己思路中的错误,强化记忆。
第三,合理运用变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理解和把握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3.巩固概念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若说引入概念是开始,形成概念是关键,那么巩固概念同样是重中之重,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归类整理已学概念,使学生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他们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之后,通过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四、小学数学概念教育的育人价值
教师在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基础的数学理论,又可以成为再认识其他事物的工具,如此往复,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1.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获取正确的数学概念作为衡量教师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准,而是要看学生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学生是否能够严密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否灵活。比如,学完大于号和小于号后,请同学们把60、108、38、10、61这些数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再分别用“”来表示它们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是否更新,是否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灵活地思考问题,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否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思维的发展,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都会得到充足的体现。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是指探寻概念的本质而不受非本质的现象的影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的深刻性。比如,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认识标准图形,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多种方位上加以认识,着力进行变式练习;当学完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后,为了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彻底,可让学生练习从不同的图形中挑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地从这些图形中挑出来,那就是被图形的表象所迷惑,教师经常设计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种能力反映出来的就是思维的深刻性。
五、结束语
概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概念,运用用概念,还应让学生知道概念形成的合理性,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注重启迪和引导,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从而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优化学生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美玉.浅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J].黑河学刊,2011,(10).
[2]锁银环.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J].科学大众,2011.
工程地质的概念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复习核心概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现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是位于生物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对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并能展现生物学科的逻辑结构;同时,它还具有高度的统领性、包摄性以及引领性,能够反映核心问题。教师围绕高中生物复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绕圈子,直达问题的主干及核心;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还可把孤立、零乱的知识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地进行整合,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从而达到高三一轮复习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1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经常会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对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以及核心概念的把握不准确,定位不精准,这些都会影响一轮复习的有效备考。因此,如何对教材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而不是简单通过感性印象对其甄别,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各种概念、原理、理论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角度,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国内课程专家刘恩山教授也指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基于学者们的观点,生物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是能够反映该教材核心问题,统领包摄教材章节中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及规律,是构建整个生物学教材的基本骨架,并且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例如,在复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中细胞工程”这一专题时,笔者通过罗列比较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从而界定出该专题中具有统领和包摄作用的核心概念”。在细胞工程”专题中,一般概念有16个,分别是细胞工程、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细胞贴壁生长、接触抑制、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原生质体、合成培养基、愈伤组织、生物反应器、细胞株、细胞系、克隆。而重要概念有7个,分别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而通过比对、分析和界定后,发现该专题中的核心概念其实只有3个,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正是这三个核心概念,很好地诠释了整个细胞工程的核心内容和知识所在。比如一般概念中的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原代培养、传代培养、愈伤组织、细胞株、细胞系都是围绕细胞全能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学生就能够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了。
2核心概念教学
2.1运用概念图,整合新的核心概念
概念图是由概念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特征,概念节点是表示某一命题或知识领域的各概念,连线表示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高中生物复习当中,教师通过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清晰有效地呈现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和联系,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同时,也有利于理清相近概念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归纳的能力和兴趣。例如,在复习植物组织培养”时,教师以必修部分的概念和原理为前提,利用概念图呈现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的联系,在学生唤醒原有知识的基础,促进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图1)。
2.2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学习
所谓问题串”,就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问题。在高考生物复习时,教师可以围绕核心概念精心设计一组具有针对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热情和动力。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这一概念时,教师运用一组问题串”(图2)进行巧妙设问,使得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易忘记。
2.3演示认知过程,学习核心概念
在高考生物复习中,有许多概念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久而久之就会有挫败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转换教学方式,把抽象的问题通过演示知识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核心概念。
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内容中为例,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并不是很好理解。教师倘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看教材,读概念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电位变化过程”,则显得抽象不易理解。那么,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具体指标来展示动作电位”,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列的静息电位、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等相关概念呢?教师可以利用图解(图3)逐一演示,并加以说明,使学生有逐步认知的过程。
首先,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即相对静止时,膜上有一个内负外正”的电势差,这电势差的形成是由靠能量来维持,而维系这一电势差的能量主要依靠膜上的3个结构。
第一个结构是Na-K离子泵”,它是由蛋白质构成,在消耗一个ATP分子的情况下,能够向膜外泵出3个Na+,向膜内泵入2个K+。这样一个过程已经使得膜外的阳离子偏多。第二个结构称为K+通道”,通过前面第一个过程,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于是膜内外之间形成一个浓度差,使得膜内有一个向外扩散K+的趋势。在静息状态下,膜上仅有K+这个通道会打开,不断向外运输K+。通过上述两个结构,膜外的阳离子越聚越多,导致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内负外正”的状态,这就是静息电位”。第三个要介绍的是Na+通道”。前面由于Na-K离子泵”的作用,膜外的Na+浓度很高,当受到某一刺激时,Na+通道会迅速打开,在短时间内膜外的Na+会迅速向膜内回流,而回流的结果就使得膜内外的电势差瞬间发生改变,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内正外负”的状态,这就是动作电位”。利用以上图解,学生对于电位的形成机制及概念的相应内涵与要点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也就达到了对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深入理解的目的。可见,演示认知是学习核心概念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学习教材内容,掌握学科知识的必要能力。通过演示知识呈现过程,使得许多抽象的概念知识形象易懂,从而提高高考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2.4利用生物科学史,构建核心概念
全国新课标卷Ⅰ相对广东卷而言,更注重生物科学史的考查。利用科学史促进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建构,也是高中生物复习当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以科学发展史为材料,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体会概念的建构过程,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例如,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此前,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科学家接下来又发现:染色的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染色体在遗传上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无疑就落在蛋白质和DNA上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一开始就有人认为是蛋白质,他们的理由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可能蕴含遗传信息,因而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但又有不少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挑战这一观点的有以下几个经典实验: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的结论,但是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却未能搞清楚。紧接着,1940年艾弗里为了搞清楚什么是转化因子”,以肺炎双球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体外转化实验。他设法把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相互分离,分别单独和R型细菌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添加了S型细菌DNA成分的培养基上,部分R型会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这种转化后的S型细菌可以进行增殖,于是艾弗里得出了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这一结论。遗憾的是,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于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首先分别利用35S、32P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然后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如此,巧妙地把蛋白质和DNA区分开,直接、单独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教师通过讲解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这一生物科学史,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要经历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形成质疑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通过对发现史进行梳理,DNA是遗传物质”这一核心概念也得到了构建。
3小结
总之,高中生物复习教学关键在于核心概念的构建,针对不同的概念类型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概念图、设计问题串、演示认知过程和利用生物科学史等策略进行核心概念的重构,是提高高中生物复习的重要策略。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内化相关概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兰英,译.埃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法[J].生物学通报,2010,45(7):40-42.
工程地质的概念篇5
一、运用生活实例,构建生物科学概念
概念既然是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当然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善于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列举学生日常所见的一些具体事例,把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和具体的实例联系起来,逐步引入概念。学生在通过实例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以便形成科学概念。例如: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课本上描述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是借助学生经常碰到的现象来解释的,比如:甲同学考试考得很好,看到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更加努力了,考得更好了──正反馈调节;乙同学考试考得很好,觉得自己很聪明,骄傲了,考差了──负反馈调节。
二、自创“关键词分析法”,帮助学生分析概念
笔者在讲概念的时候,经常让学生分析这一概念的关键词是什么,便于学生清晰掌握这一概念。例如:在讲种群的概念时,我问学生这一概念中有几个“同”,学生马上做出回答:同一地点同种生物,包含的是所有个体,那么学生就会根据我的关键词分析法很准确地判断出一些关于种群概念的实例。
三、顺口溜法,帮助学生整合零星概念
笔者经常在教学中会自编一些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在讲DNA和RNA的区别时,自编两句:DNA中含有胸,脱氧核糖在其中,RNA中含有尿,核糖在内很重要。另在讲遗传系谱图的判断时讲到: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都病是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都病是伴性。还有在讲减数分裂时讲到:减一有源来相会,减二无源难成对。
四、“身体力行法”,提高学生对概念掌握的清晰度
“身体力行法”,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打比方的方法。例如:笔者为了让学生快速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将自己的双手合拢,告诉学生5对手指就是五对同源染色体,合在一起就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分开就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五、“道具”帮助法
在生物教学中,笔者经常会亲手制作一些道具,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例如:在讲基因工程时,我用红色纸板和绿色纸板分别代表目的基因和质粒,并让学生亲自模拟基因工程中的剪切和拼接过程。又如,讲到DNA的结构时,笔者请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DNA的结构模型,最后让小组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成果,这样学生就能对DNA的结构有更直观的感受。
六、对比法,分辩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
对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逐项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通过对比法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较清楚地加以区分。
通过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的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例如,同样是光合作用的概念,可以从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四个方面与已学的呼吸作用比较。通过比较,既可以准确掌握和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的过程;同时也可加以深对呼吸作用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及两者的关系。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植物育种的知识分布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
七、概念图法将基本概念系统化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是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过程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概念图的制作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
第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将其余概念一层一层地排放在列表。
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
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广大教师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敢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有效进行概念教学。
工程地质的概念篇6
我们先看看在语文学习中常常遇到的一些有关概括的提问。
(1)阅读下面两首诗,请概括出它们在写景手法上的共同点。
(2)阅读下面语段,请简要概括形成结论的原因。
(3)《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4)阅读于谦的《石灰吟》,请概括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怀。
(5)请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观点。
(6)请概括下面一首诗“虚实结合”手法的作用。
(7)阅读全文,概括马裤先生的形象。
(8)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概括。
(9)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恩格斯眼中,马克思最突出的贡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0)阅读《祝福》,请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概括其社会意义。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分析安利公司的营销网络结构,概括其功能意义。
上面11个问题中,均用到“概括”一词,但其具体含义却各不相同。
第(1)题中,“概括”指的是从不同元素中提取共同点,表达式为:个性共性。
第(2)题中,“概括”指的是追问形成结论的原因,表达式为:结论原因。
第(3)题中,“概括”指的是“信可乐也”的各种情景分属于哪些范围,表达式为:种概念属概念。
第(4)题中,“概括”指的是寻找石灰的象征意义,表达式为:物性人性。
第(5)题中,“概括”指的是提取文段的主要观点,表达式为:材料观点。
第(6)题中,“概括”指的是揭示手法特点的作用效果,表达式为:手法作用。
第(7)题中,“概括”指的是总结人物形象特点,表达式为:言行性格。
第(8)题中,“概括”指的是总结景物形象的特点,表达式为:景物氛围。
第(9)题中,“概括”指的是从众多贡献中筛选出突出贡献,表达式为:众多个体中心个体。
第(10)}中,“概括”指的是揭示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表达式为:典型一般。
第(11)题中,“概括”指的是从结构中揭示其功能意义,表达式为:结构功能。
看来,“概括”一词用在不同的场合,其具体含义是不同的。那么在“概括”一词的众多理解中,有没有其共同点呢?在具体“概括”时,有没有其共同的思维规律呢?我们不妨看看,词典、心理学、逻辑学是怎样说的。
二、词典、心理学、逻辑学对概括的解释
《思维辞典》对“概括”的定义:
“在思维中把关于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上去的逻辑方法。”
《辞海》对“概括”的解释:
“概括是在思想中把从某些具有若干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朱智贤、林崇德二人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中对“概括”的界定:
“概括是在思想上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概括的过程,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也就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
形式逻辑中在概念的概括时提出:
“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即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概括”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一是指“简明扼要”。
从以上对“概括”的描述中,我们发现,“概括”包含了如下几点:
①概括是一种思维过程;②概括与事物的本质、规律联系在一起;③概括是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④概括是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过程;⑤概括是提取一类事物的共同点;⑥概括是简明扼要的表达。
显然上述所明确的“概括”的含义与我们语文学习中所理解的“概括”的含义并不是一致的,应该说语文学习生活中的“概括”的范围要远远大于上述所理解的“概括”。从中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更认同语文学习生活中的“概括”,更需要总结语文学习中的“概括”思维特点和规律。
三、我们对概括的含义理解
下面,我们根据语文学习中所需要的“概括”,借鉴词典、心理学、逻辑学对概括的理解,重新归纳语文教学实践中需要的“概括”的含义。
第一,概括是一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如由个性到共性、由物性到人性、由种概念到属概念等。其中的“此”是概括思维的起点,“彼”是概括思维的终点。
第二,概括是由具体走向抽象的思维过程。因为概括的起点“此”相对于概括的终点“彼”来说,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而“彼”却要抽象得多。比如“材料观点”的表达式中,材料比观点具体,观点比材料抽象;“个性共性”的表达式中,个性比共性具体,共性比个性抽象。
第三,概括是由次要走向主要、由边缘走向中心的思维过程。例如,从众多人物中筛选出主要人物,从众多事件中筛选出核心事件,从众多观点中筛选出关键观点等。
第四,概括是由复杂走向简明、由丰富走向简练的思维过程。因为概括的起点“此”相对于终点“彼”来说表述要复杂、丰满得多,常常显得周到而全面,但其终点“彼”常常是寥寥数语,甚至是几个词语而已。
根据上面的理解,我们对概括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AB
其中的“A”相对于“B”来说,可以称之为“现象”,“B”相对于“A”来说,可称之为“本质”,即现象和本质是相对而言的。这样一来,由偶然到必然、由形式到内容、由个性到共性、由物性到人性、由结构到功能、由典型到一般等,都是由现象走向本质的思维过程。所以概括可以用一句简练的话来总结:
概括是由现象走向本质的思维过程。
四、概括思维的方法路径
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是,在概括过程中,“现象”是如何走向“本质”的,即概括的思维路径是怎样的,或者说概括思维的具体操作方法有哪些。其实词典、心理学、逻辑学在对“概括”的描述中已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方法,梳理如下。
方法一,在对概念的概括过程中,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概括。如由“中国青年”过渡到“青年”,就是通过减少了内涵“中国”而获得的。
方法二,通过提取一类事物的共同点来进行概括。这种方法是把这类事物中的各个个体的特点一一分析出来,然后加以比较,最后舍弃其不同点,提取其共同点,把这些共同点当作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方法三,把一类事物中个别事物的某些本质属性推及到这类事物中所有个体,从而认识这类事物的所有个体的共同属性。这是因为有些种类的事物,包含了很多个体,根本无法对每一个个体进行一一考察,这时就常常只考察其中的部分个体或典型个体,然后把这部分个体或典型个体的属性推及所有个体。一般情况下,通过这种方式概括出来的本质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验证的。
不过梳理出来的上述概括思维方法并不全面,我们从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还归纳了如下的一些概括思维途径。
方法四,保主舍次法。针对文段所提供的材料,依据一定的标准或意图,对材料提供的各类事件、各个人物、各种特点等进行分析、比较,然后筛选出符合标准或意图的事件、人物、特点等,并把这些内容作为中心事件、核心人物、主要特点等。最后概括的结果就是舍弃边缘事件、衬托人物、次要特点等,保留中心事件、核心人物、主要特点等。
方法五,相似转化法。这种方法常常用在揭示物象的象征意义方面,即根据物性与人性的相似点,从物性上揭示人性意义。例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石灰在锻炼过程中经历的“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的过程,与人们为了理想目标所经历的各种坎坷、磨难、波折、痛苦等极其相似,石灰的“清白”与人的正直、坚贞等特点相似,由此可揭示出《石灰吟》的象征意义为:揭示了作者为了理想而不怕困难、无所畏惧的崇高精神。
方法六,本质揭示法。这种方法是直接揭示现象所蕴藏的本质,在揭示过程中,先对现象进行分析,对现象的各个部分分别找出其背后的本质,然后加以综合表达。例如,揭示“小女孩的幸福是舔着两毛钱的白糖棒冰”这句话的本质,先把这句话分解成“小女孩”“舔着”“两毛钱”“白糖棒冰”四个部分,然后根据相似性、相关性、因果性、种属概念过渡的方法分别找出各个部分的本质,“小女孩”的本质是“女人”或“小孩”(运用的是种属概念过渡法),“舔着”的本质是“慢慢品尝”(运用相关性法),“两毛钱”的本质是“简单的、易得的”(运用因果性法),“白糖棒冰”的本|是“甜蜜”(运用因果性法),最后综合表达揭示出这句话的本质是:女人或小孩的幸福是简单的、甜蜜的,需要慢慢品尝。
以上就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概括的各种思维路径。但是对概括的理解并不是到此为止,我们还必须弄清楚概括思维与各种具体的思维加工方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五、概括思维与思维加工方法
有的人简单地把概括理解为归纳推理、综合思维,这是不准确的。在前面对概括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概括的过程中,往往要用到多种思维加工方法。
比如,提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首先就得把这类事物的各个个体的属性一一清理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分析的思维加工方法;接着筛选出共同的属性,这实际上就是比较的思维加工方法;最后还要把筛选出来的共同属性归结在一起考虑,实际上就是综合的思维加工方法。运用到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加工方法的还有保主舍次的概括思维法、种属概念过渡的概括思维法等。
又比如,在一些诗歌鉴赏中,有时为了揭示诗歌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意义(这是由物性走向人性的概括思维),首先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意象还原为一定的场景,然后才能根据场景与人性的相似性、相关性来揭示其情感意义。所以想象和联想也是概括思维所要用到的加工方法。
也就是说,概括思维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思维加工方法,而是多种思维加工方法的综合运用,概括思维常常离不开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演绎、类比等,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概括思维理解成是归纳或者综合。同时也提示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加工方法的训练,然后才能在概括思维过程中灵活选择各种思维加工方法为概括思维服务。
六、概括思维的操作步骤
我们以下面这段文字为例,介绍概括的步骤。
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5个字。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极小。
(一)确定角度
对语段进行概括,因需要的不同,概括的角度也不同,概括出来的结果当然也就不同。所以第一步是根据题干的要求,明确概括的角度。概括的角度通常有内容角度(从语段“写了什么”的角度)、主题角度(从语段“为了什么”的角度)、手法角度(从语段“怎么写”的角度)、作用角度(从语段“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陈述角度(从语段“写了哪些方面”的角度)等。只有概括的角度确定准了,才不至于答非所问。上例中“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可得出概括角度是陈述角度,即从“写了哪些方面”的角度进行概括。
(二)筛选信息
在给出的语段信息中,有些信息与题干要求无关,有的信息有关,这就有必要剔掉无关信息,保留有关信息,这是一个信息筛选过程。如上例中,语段材料共4句话,前面三句是原因,最后一句是结论,以题干要求中的“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作为筛选标准,就应该保留前面三句话,舍弃最后一句话。
(三)划分层次
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信息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层次,将内容截然不同的信息单独作为一个层次。上例中,保留下来的前三个句子的内容各不相同,每句都只能单独作为一个层次,共三个层次,概括出来的结果将是三点内容。
(四)寻找上位概念
为每一个层次寻找一个上位概念,所谓上位概念,就是一个相对较大的能够包含这个层次内容的概念。如,“45岁”,从内容的角度看,其上位概念是“年龄”,从生命活力的角度看,其上位概念是“壮年”。概括的角度不同,每个层次的上位概念就不同。所寻找的上位概念通常寻找与该层次内容最近的上位概念,如“青年学生”的上位概念是“学生”,“学生”的上位概念是“人”,最好不要把“人”当作“青年学生”的上位概念来进行概括。当然根据需要也有可能需要寻找上位概念的上位概念。在上例中,从陈述角度来寻找每个层次的上位概念,三个层次的上位概念分别为“海区特点”“地质构造”“历史记载”。(寻找上位概念,其实质是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
(五)综合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