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化特点篇1

2必须科学决策,明确需调整的内容

2.1调整组织结构。根据建筑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县级建筑业较理想的组织结构,应当是少量的大型企业和众多的中、小企业的有机结合,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以总包为龙头,以分包为纽带,专业分包和劳务承包为依托,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应按照“抓大放小”的精神,切实抓好两头,即一头抓大,抓“关键的少数”、围绕规模化,花大力气,下硬功夫,培育大企业,发展大集团,使之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管理现代化水平高,以及有总承包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多产业综合发展,业绩和信誉卓著等特点,成为全县建筑业的“龙头”。另一头是放小,放活小企业,主要是抓专业化,向适应性强,小而专、小而精和小而特企业组织形态的发展,努力提高专业化、协作化水平。组织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资产重组

,但资产重组不是一味地组“大”,中小企业的专业化过程也是个资产重组的过程。组织和引导中小企业主动投靠大集团,大企业配套,分包劳务,促其成为“小型巨人”。通过专业化,提高建筑经济的集中度。

2.2调整门类结构。应当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的新分类标准,界定建筑业,调整建筑业的内部结构。现代建筑业应由勘察设计、建筑安装业和建筑工程管理、监督及咨询业等三大类别组成。我们必须从县级建筑业的实际出发,积极壮大勘察设计业;稳建筑、拓安装;加快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监督和咨询业,做到三业并举,协调前进,努力形成专业配套、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的建筑业发展新格局。

2.3调整体制结构。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方面有新的突破,从战略上调整建筑企业布局。首先大力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建筑经济。应着眼于整体上搞活集体资产,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调整和完善乡镇集体所有制结构,大胆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建筑经济。其次积极探索公有制建筑业的多种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生产规模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对公有制来说,什么形式更有利、更有效,就可以运用什么形式。如企业公司制、承包、租赁、托管、托管经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等都可以采用;作为资本流动的方式,联合、收购、兼并、出售、破产等也可以采用。

第三,继续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包括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建筑经济,具体应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可以将部分国有和集体小建筑企业,通过出售、拍卖转为个体、私营企业;二是应大力支持群众新办的集体和私营建筑企业,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之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其脱颖而出。

第四,理顺管理体制。县级建筑业由于多年的历史原因,目前仍是多头管理的状况。

3必须审时度势,落实调整的举措

第一,抢抓市场,搞好调整扩份额。必须十分重视抓好和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市场这个中心来调整建筑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门类和企业中去,实现优胜劣汰。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国内外市场的联系亦日益密切,建筑业的结构调整不能再满足于低层次、粗放型,而应提档次、上台阶;树立敏锐的市场观念,坚持始终瞄准市场调结构,优素质,强后劲,倾力扩大建筑业的市场份额。

第二,分类促进,加快调整壮规模。继续走“培育规模企业,承包规模工程,建立规模基地,创造规模效益”的路子,坚持扶优、扶强、扶大不动摇。对有市场潜力和特色产品的优势企业,对生产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高的大企业,以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继续给予积极的扶持,尽可能促使资产存量向这些企业流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企业改革,对重复布点,特别是经营不善,扭亏无望的小企业,应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和破产等多种形式,促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搞好资产重组,以利实现企业规模大型化,生产经营集约化,内涵拓展专业化,对外延伸协作化。通过优胜劣汰,产权重组,开发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最大化,使建筑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同步发展。

建筑产业化特点篇2

关键字:工业建筑;功能;形式;民用建筑

Abstract:alongwiththerapideconomicdevelopmentofourcountry,industrialbuildingnolongermerelypursuethefunctionalmeet,thearchitectureoftheformalbeautyalsohadhigherrequirements.Throughtothemodernindustrialarchitectureform,materialqualitative,colourandandthesurroundingenvironment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analysisoftheaestheticfeelingofindustrialarchitectureandconstructionandhowtocivilbuildingharmonywithsurroundingisdiscussedinthispaper.

Keyword:industrialarchitecture;Function;Form;Civilbuilding

中图分类号:[F2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工业建筑的发展

现代工业建筑这一建筑类型在19世纪被公认,由于人们对其功能的重视,导致业主对建筑设计中的形式要求较低,使工业建筑、厂房的设计经常处于普通人关注的边缘地带。这也给工业建筑的革命提供了机会。工业革命期间,动力的改革使得工业的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革命带来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也必然要求新的建筑形式的出现。以往建筑已经不能满足新的产业结构。对大跨度的室内空间、施工速度、经济实惠的要求,使得工业建筑突破了所有阻碍它发展的旧传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国外,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建筑就成为建筑革命最活跃的领域,由贝伦斯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被视为第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由格罗皮乌斯设计的法古斯工厂也向世人展示了现代主义建筑强大的吸引力。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建筑界中繁复的哥特风、巴洛克风建筑占主要地位的局面,为建筑的革命开辟了道路。

工业建筑的特点

由于工业生产功能的需要以及现代结构技术的支持,保证了工业建筑拥有超大空间的特点。这种超大空间正式工业建筑区别于其他种类建筑的体现。工业建筑拥有超大的建筑空间体量,所以在设计中更要注意超大尺度中材料的表情变化和建筑细部节点的构造分析。

工业建筑由于其功能要求,空间设计上不能追求复杂多变,要求空间结构逻辑清晰,空间单元明确,空间和生产设备能够互动结合,空间具有很好的弹性,可以根据工艺生产流程的改变对空间进行二次设计和灵活的分割。

工业建筑设计美感

建筑师设计的本质是空间的设计,工业建筑更是如此。以为工人提供进行生产活动的空间为功能目标,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需要对其中将要发生的工艺流程进行分析,理清工艺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使生产活动更为自然顺利地进行。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必须具备三要素,建筑的三要素包括:坚固、适用、美观。所以在工业建筑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空间的适用性,更要努力做到坚固、美观。

为使工业建筑具有建筑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形式

工业建筑形式上最好的表达就是体现空间的真实性,工业建筑空间的特点是“超大型”,正是由于生产活动所需的超大的空间属性,形成了工业建筑的形象可识别性。超大空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处于其中的人被空间的纯粹所感动。在工业建筑设计中,需要重视新的结构形式和超大尺度空间的合理结合,材料表达和细部节点设计的表达,这些是工业建筑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巨大的建筑体量通过合理的建构逻辑和清晰的节点构造,展现其独有的审美和技术的严谨性。

通过在细节上的把握,使得工业建筑本身的“气质”得到精彩的体现和阐释。注重细部节点的精致,能更好地控制工业建筑的质量,正是这种设计和施工的高质量,为工业建筑的理性美提供了保障。

在工业建筑的体型上,由于产业工艺的不同,建筑形式可以是极简主义风格的单个简单长方体,可以是解构主义风格的相互穿插的集几何块体,可以是通过对技术美学和机器最夸张的表现,来体现工业建筑机器美学的高技派建筑,也可以是由于特殊产业工艺所要求的比例各异的建筑,不同的形式可以对视觉构成不同的冲击力。

例如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Inmos微处理器厂,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雷诺汽车销售中心,都是通过大跨度拉杆结构,形成优美清逸的体形,新型的造型通过先进的结构技术得以体现,完美的机械美学在对细节的严格控制下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建筑尺度

建筑的尺度由面围合而成,无论围合的面是实或虚,围合出的空间传递给人尺度感。建筑通过尺度感营造或紧张,或放松的感觉。工业建筑很少通过过多的装饰构件传达其可识别性,功能至上的特点使现代主义建筑成为其选择最多的形式。对工业建筑尺度的分析可以在整体设计中创造秩序,建筑的工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尺度关系,大到整个工业建筑的生产车间,这样的大可以是360*126米,足足达到6个足球场的尺度,小到建筑过程中的所有细节,一直到各种作为连接构建的螺栓,都可以通过精心的组织安排创造出丰富的尺度感,避免空间呆板。

工业建筑的主要功能空间的特点为“大”、这是这种大把工业建筑的灵活性、智能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人们对工业建筑有了更为具体深刻的感觉。

在工业建筑设计中,不同尺度的建筑构件相互组合可以搭配出合适的比例,以往设计师在建筑的设计中对比例的研究不在少数,成功的建筑作品都建立在掌握合理的尺度比例的基础上,优秀的建筑师都会迷上人体尺度,进行建筑设计时以人体尺度为标准,达到对建筑尺度自由的控制。现代建筑四大师之一的勒·柯布西耶就是如此,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从人体尺度出发,他整理出一套模数理论系统,在此系统中,发现两个关系:一为黄金比例关系,二为上伸手臂高恰为脐高的两倍,以这两个数值为基准,插入其他相应数值,形成两套“级数”。

其中的黄金比例更是令很多建筑师痴迷。黄金分割被认为是建筑中最为理想的比例,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中国的故宫、印度的泰姬陵、法国巴黎圣母院,都应用了黄金分割比,特别是法国巴黎圣母院不仅正面高宽比符合8:5,连在每扇窗户的长宽比设计中也都考虑到黄金分割比的作用。

黄金分割体现了典型的理性美,而工业建筑本身的空间特点就是机械化带来的现性。将对尺度的把握与工业建筑设计相结合,通过尺度感创造出视觉美感和感觉美感。

建筑产业化特点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即时化

中图分类号:F40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discussestheconstructionprojectcostcontroljust-in-timeandthecharacteristicsofthemethods,theconstructionscheduleandconstructionqualitytotheinfluenceofcost,andtheprojectcostbudgetplanandtheanalysisoftheimportanceofthedeviationcontrolanalysis.

Keywords:buildingengineering;Cost;Control;just-in-time

引言

建筑工程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包含立项、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多个阶段的内容,本文研究的是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为便于阐述,以下所称“建筑工程”,在没有特别注明的情况下,都是指施工阶段而言。本文在对建筑工程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建筑工程成本的唯一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重点分析了建筑工程成本构成和影响因素,包括工期、耗费资源、工程质量、工程范围、特别是项目管理水平对项目成本的影响。

1.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特点

1.1建筑工程及其特点

建筑工程的生产是根据建设单位的需要,按照特定的设计要求,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建造的,其产品是属单个型的“定做”产品,而不是大宗型的“批量”产品,其特点可归纳为如下五方面:

(1)建筑产品在空间上的固定性

(2)建筑生产在方式上的流动性

(3)在自然环境条件上受其影响的区域性

(4)产品类型在功能使用上的多样复杂性

(5)要求建筑的工种、工序在相互协调上的综合性

1.2建筑工程成本即时化的特点

1.2.1动态性

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是一个时间长、规模大、消耗多、造价高的生产投资活动,必须按照规定的建设程序分阶段进行。由于材料、物力、施工时间、施工环境都是事先不能够完全确定的,因此建筑工程的成本呈现动态性的特点。工程在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工程招标、工程施工阶段计算的成本经常出现不一致,预算往往与实际支出出入很大,这就大大增加了建筑工程成本计算和管理的难度,也因此更要求对建筑工程实施科学严格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方法。

1.2.2唯一性

建筑工程建设是一项特殊的生产活动,它有别于一般的工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巨大,涉及的范围广,协作性强,建设地点固定,生产过程特殊性强,不能批量生产等特点。每一个建筑工程都是为了特殊的目的,在特殊的位置建造,并且在结构、造型、选用材料、内部处理、体积、面积、施工方法等方面与其他建筑工程有差别。由于以上差别,加上使用者对功能的不同要求,会最终导致建筑工程成本的唯一性。因此建筑工程的成本计量即不能像普通工业产品那样按照品种、规格成批计价,也不能由政府、地方或企业实现规定统一的价格,只能由施工企业根据现实情况计算。

1.2.3复杂性

与一般的工农业产品不同,建筑工程涉及的范围巨大,成本支出既包括材料方面的物力支出,又包括员工工资等方面的人力支出,而物力成本又包括施工材料、施工工具、交通运输成本;人力成本也包括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等的成本,建筑工程的成本还包括分包工程的成本,与外界环境发生业务所产生的成本等。加之施工周期长,施工周期不确定性高,建筑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断变动,都导致建筑工程成本的计量复杂性高。

2.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即时化的重要性

2.1成本控制即时化反映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

建筑工程项目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部目的,就在于追求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成本。建筑产品的价格一旦确定,成本就是利润的决定因素,而这个任务是由建筑工程项目来完成的。要完成这个任务,没有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部有效率的管理活动,其结果难以想象。在我国,反映建筑工程项目最终成本高低,是国家有关部门所制定的定额预算。尽管这一定额预算在新形势下有改革的必要,但它毕竟为所有建筑工程项目提供了一个衡量成本管理水平的客观标准。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要求,无非是创造低于这一定额预算的成本,获得必要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建筑工程项目成本必须以其科学、经济的管理达到预期的目的,并带动整个项目管理水平乃至整个建筑工程领域管理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2.2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提供衡量项目管理绩效的标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日益成为建筑工程项目经营管理的中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首先是对成本管理绩效的评价。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现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本质特征,并体现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绩效评价中受到特别的重视。同时,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水平和结果,也可使建筑工程企业从最独特、最便捷、最关键的角度掌握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状况及实际所达到的水平,并为业绩评价提供直观、量化的佐证。因而,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理所当然成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的标尺。

3.工程成本预算计划的编制

工程成本预测与偏差控制是指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努力将工程的实际成本控制在工程成本预算范围之内,并且随着工程的进展,依据工程成本的实施发生情况,不断预测过程成本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修订原先的工程成本估算,并对工程的总成本进行合理预期的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和过程。

4.工程质量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工程质量是指工程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特性与指标。显然,工程所要求的质量越高,所需要的成本自然越高。另一方面,一个工程的实现过程就是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为达到质量的要求,还需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是质量的检验与保障工作,其二是质量失败的补救工作。这两项工作都要消耗资源,从而都会产生质量成本。

5.结束语

总之,分包工程是总承包商的一项重要经营行为,其成本控制绝不只是在价款谈判中压低价款便大功告成,必须建立分包工程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以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杜训,项目实施阶段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

[2]刘伟,项目实施阶段成本管理[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3.8

[3]左美云,周彬,实用项目管理于图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

建筑产业化特点篇4

关键词:工业建筑、总体规划、建筑设计

工业建筑是专门提供工业生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最早出现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后来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也兴建了各种工业建筑,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中国在50年代开始大量建造各种类型的工业建筑。近年随着工业生产技术和建筑科学的发展,工业建筑的理念和内涵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工业建筑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现代工业建筑的特点

1.1工业建筑思想观念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工业建筑功能的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建筑只是单纯地满足生产工艺要求或者能够改善劳动条件,而现代工业建筑不仅要求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协调,而且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和新型建筑材料,即对工业建筑的采光、通风、建筑造型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1.2工业建筑的节能及经济

据可靠调查,工业建筑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占绝大多数比例。当今社会提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工业建筑而言应更加注重节约成本、减少投资,杜绝一切不必要的能源、资源的浪费。工业建筑设计有着一个最为基本的要求,即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在此基础上力求在建筑设计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以最小的投资去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3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

对于内部空间环境首先须满足生产功能使用要求,在务需增加资金投入的前提下,统一考虑功能、技术、环保、安全等因素,尽量做到环境优美,明确区分功能,内部空间色彩明快。合理的内部空间设计既有利于生产和安全,还便于科学管理,同时有助于美化室内空间,对提高企业的自身形象有很大的作用。

1.4工业建筑的造型设计

工业建筑造型设计作为艺术形象,表达工业企业抽象的思想内容。建筑造型的处理,如视觉与视差、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等均根据专业构图规律而来。形式美的规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日益变化的,因此建筑的造型设计需在创作中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加入新技术,新材料,对建筑造型不断突破创新,以展现出现代化的企业形象。

以上现代工业建筑的新特点使得工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工业建筑总体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2现代工业建筑总体规划与设计的要求

现代工业建筑总体规划和设计应在满足生产工艺需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总图布局、建筑风格、环境保护、建筑节能、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总图布置方案、建筑方案及结构形式,协调建筑、结构,水、热、电、气、通风等各专业,认真贯彻“坚固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计原则,力求工业建筑的最大使用效率和灵活性。现代工业建筑总体规划与设计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2.1满足厂区总体规划的要求

根据全厂总体规划,从生产工艺、建筑造型、物流运输、环境绿化、生产生活配套等方面,统一规划厂区地上、地下的建筑物,保证各建筑物或构筑物塑造完整的建筑群体,达到厂区规划中的要求。

2.2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生产工艺是工业建筑设计的主要依据,生产工艺对建筑提出的要求是该建筑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因此,建筑设计在建筑面积、平面形状、柱距跨度、剖面形式、厂房高度以及结构方案和构造措施等方面必须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同时建筑设计还要满足厂房所需的机器设备的安装、操作、运转、检修等方面的要求。

2.3满足建筑的技术要求

工业厂房的坚固性及耐久性应符合建筑的使用年限,由于厂房静荷载和动荷载比较大,建筑设计应合理选择厂房建筑参数(柱距、跨度、柱顶标高等),为结构设计的经济合理创造条件,使结构设计更利于满足坚固和耐久的要求,并且使厂房具有较大的通用性和改建扩建的可行性,同时应采用标准的通用的结构构件,使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从而提高厂房工业化水平。

2.4满足建筑的经济要求

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合理减少结构面积,提高使用面积,在满足使用要求和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材料的消耗,从而降低建筑造价。同时设计方案应便于采用先进的配套结构体系及工业化施工方法。

2.5满足卫生及安全要求

工业建筑设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职业安全卫生及劳动保护的设计规范、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建筑物采光、通风、防日晒、隔音降噪及消防,保证厂房内部工作面满足职业安全及卫生要求,为生产人员提供舒适的生产工作环境。

3现代工业建筑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3.1现代工业建筑的总体规划

现代工业的厂区规划不仅能描绘反映现实,又能给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是工厂建设所依据的蓝图。合理的规划不仅对初期建设投资及续建资金的准备与投入具有明显节约作用,也对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产品可信度大有益处。

1)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总平面布置在满足生产工艺流程和最佳物流路线的前提下,结合场地特点力争做到布置紧凑、合理、功能分区明确、生产管理方便,并符合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节能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生产车间在符合防火、卫生的条件下,尽量组合为联合厂房以节约土地,并应考虑工厂有发展的余地。建筑大小体量搭配适宜,形成了一个高效的、高雅的、科技与人并重的现代工业建筑组群。竖向设计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土石方填挖平衡,降低工程造价,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道路交通

道路是厂区交通的基本载体,路网规划应适应厂区发展的需要,路网布局的优劣是决定路网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厂区道路网布局时应有全局观念,路网结构要力求均衡,发挥整体效益。道路规划依据不同生产路线应能达到生产流程通畅,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搬运路线短捷和方便,避免频繁的货流和人流交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目前厂区路网规划中,存在主干道比例相对过大,支路比例不足干道交通难以迅速分流,而造成交通梗塞的现象。

3.2现代工业建筑的设计

为保证工业建筑的使用功能,工业建筑在设计建造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主要生产设备布置及生产所需水、电、气、风、动力的配套设计,由此增加了工业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及难度。目前工业建筑设计主要从建筑结构、采光通风、节能环保、安全防火、节约成本等方面考虑,对工业厂房展开优化设计。

1)建筑结构

工业厂房内普遍生产设备多而且尺寸较大,并有多种起重运输设备,因而厂房内部大多具有较大的开敞空间。较大的开敞空间对厂房的结构形式提出了一定要求,大多数单层厂房采用多跨的平面结合形式,由于屋顶重量大,且多数吊车的荷载作用在骨架上,包括吊车制动的水平荷载和起吊荷载,因此要求厂房骨架的承载力较大。

2)采光通风

工业厂房长宽高尺寸较大,由此使得厂房的采光及通风效果较差。为提高厂房的内环境质量、改善操作人员的劳动条件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的能源消耗,工业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厂房的采光和通风。通常情况下,工业厂房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可通过设置组合式侧窗、天窗、屋顶采光带实现,自然通风可通过设置屋脊通风器和侧墙百叶窗实现,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通风要求时,可辅以机械排风。

3)节能环保

工业建筑的能耗在整个工厂全部能耗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建筑的节能非常重要。工业建筑节能必须首先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做好建筑的布局、日照遮阳、自然通风等工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同时在建筑设计中尽量采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扩大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和条块、多功能轻质墙板、中空玻璃、热反射玻璃和新型墙体及屋面材料。

4)防火安全

建筑防火设计是工业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建筑师和项目审核人员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整个工程中都必须严格控制的内容。工业建筑的防火设计主要遵循《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正确定义建筑物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按要求确定建筑的耐火等级,合理划分建筑物的防火分区,对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进行严格的控制,控制每个分区的疏散口数量及疏散距离大小,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先进防火技术,做到保障安全、方便使用、经济合理。

5)节约成本

在工业建筑设计阶段,合理的选择材料及结构类型可大大降低投资成本。工业建筑的造型结构对成本的影响主要包括:建筑的层高、面积、平面布置、外观和内部结构体系。建筑的层高增加不仅使内外墙的面积增大,同时基础设施随上部载荷的增加发生变化,使得工程总造价增加,建筑的平面设计和结构形式对成本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一般形状越复杂造价也就越高,因而在满足工业建筑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注重建筑设计的简洁化、实现成本的降低。

4现代工业建筑总体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趋势

4.1工业建筑设计的高科技化趋势

工业建筑的发展本质上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业建筑领域广泛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及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工业建筑环保、节能、经济等方面的要求,新结构的应用在满足现代生产工艺的同时,达到结构美和建筑与空间形象美的统一。同时,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可合理设计物流、人流及信息流。高新技术使工业建筑成为城市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科技化将成为工业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

4.2工业建筑设计的人性化趋势

人性化设计的本质是将人类工程学引入现代工业建筑中去。一个工厂的“质量、品种、效益”依靠工艺、设备、材料的先进程度,但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掌握工艺、设备、材料的人。人是生产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劳动力。人性化设计必将要求建筑师将建筑设计的中心从以往的生产设备转移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来,重视并努力体现对人的关怀。在工业建筑空间设计上,创造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的良好工作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目的。

4.3工业建筑设计的文化趋势

工业建筑在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的同时,需要努力创造宜人、优美、时尚、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及环境。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充分发挥地区性的文化特点,将工业建筑的特点、功能与地域、民族、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掘并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实现工业建筑与文化环境的整体协调,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工业建筑的新形象、新趋势。

4.4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

建筑业是耗能大户,全球能量的50%消耗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工业厂区规划和工业建筑设计的主旋律。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厂房,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绿色设计,绿色设计应摒弃盲目追求高科技的做法,强调高科技与适宜技术并举;二、节能设计,节能是可持续发展工业厂房的一个最普遍、最明显的特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营运的低能耗;二是建造工业厂房过程本身的低能耗。这两点可以从一些工业厂房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及新产品的运用中体现出来;三、洁净设计,洁净设计是工业厂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强调对建设用地、建筑材料、采暖空调等资源、能源的节约、循环使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循环、再生使用。因此,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满足技术的有效性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造“负责任的”、具有生态环境意识的工业建筑将成为必然。

结束语:工业建筑与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国家的兴旺与强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用地的迅速扩张,为使工业建筑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不断探索、创新、更新工业建筑设计思想与理念,以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工业建筑。

参考文献:

[1]王克飞.工业建筑设计新思维探讨[J].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2004,(03)

[2]林萍.工业建筑文化实践与探索[J].江苏冶金,2008,(06)

建筑产业化特点篇5

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thevaluechainoftheconstructionindustry,thepaperstudied,fromtheReformandOpening-up,thevaluemigrationissueoftheconstructionindustryinChina,whichaimstosortoutandunderstandtheevolutionanddevelopmentoftheconstructionindustry.Onthebasisofdefiningthebackgroundoftheshortageeconomyandtheexcesstime,thepaperconstructstheconstructionindustryvaluechainanalysismodel.Theresultshowsthatthehighvalueofconstructionindustryisthemanufacturingofconstructionproduct,whichistheconstructionlink.However,intheexcesstime,thestrategicvaluerangeofconstructionenterprisesistheupstreamlinkanddownstreamlink.Finally,we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onhowtoacceleratetheconstructionenterprisestoenhancethecorecompetenceandrealizethevaluemigrationunderthenewnormalcondition.

关键词:中国建筑业;价值转移;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Keywords:constructionindustry;valuemigration;constructionenterprises;corecompetence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254-03

0引言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直承担着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城乡就业、改善城乡面貌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为了巩固和发展建筑业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是行业转型与发展的主旋律。建筑业的改革首先是从计划体制管理模式逐步转向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效率的发展模式,其次是创建合理的制度环境,规制企业的发展和项目的实施,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由于承载着经济建设的载体角色,每一次的建筑业结构调整和价值转移都与宏观经济发展走势密切相关,伴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动。

建设项目交易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自然不确定性。作为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治理结构,建筑企业利用市场机制和效率边界理念整合各专业要素,实现特定经济环境下价值高地的占领。作为市场交往主体,建筑企业能敏锐发现战略价值的漂移,是推进建筑业价值链优化调整、实现建设全过程价值最大化的关键载体。采用基于建筑企业的分析视角在理解建筑业价值转移和发展趋势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1短缺经济、产能过剩与新常态

1.1短缺经济时代

短缺经济理论是由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短缺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中资源、产品、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一种经济现象。“短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常见的现象,与市场经济经常“供过于求”相对,计划体制主导的经济基本上是资源约束型的,资源物资短缺限制着生产制造的增长,深刻影响着各方主体行为。因此,短缺经济时代易形成卖者支配买者的交易关系,“求大于供”导致卖者居于市场主导地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面临着生产资源的短缺,相对于旺盛的经济建设需求,建筑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显得严重不足[1]。为了解决短缺问题,社会在进行资源配置时,不论是行政指令还是市场调配都往往偏向建造环节。在整个建筑业价值链中,建造居于中心位置,支配着勘设、运营、咨询等其他环节。与之相对应,大量利润集中于建造环节,而其他环节由于所处经济时代特征的影响仅获得有限的利润。同时,超额利润的存在和工程科技水平的低下导致绝大多数建筑企业缺乏转型升级的意识和积极性。因此,从建筑企业角度看,短缺经济时代将企业的价值创造点汇聚于建造环节,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疯狂粗放式扩张。

1.2产能过剩时代

1984年9月,国务院的《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明确建筑业改革重点是放开所有制,允许集体和个人兴办建筑企业,改革建筑用工制度,实现管理层和劳务层分离,推行住宅商品化等关键环节。弊端起于粗放。1984年到1988年建筑业发展出现过快过热现象。为避免通货膨胀,1988年国家开始压缩基建投资规模,导致建筑企业过多,施工任务不足,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由于定制化特征,建筑业不存在面向广大消费者的交易市场,而是处于“一对一”的生产关系中,产能过剩问题不是指建筑产品生产过多而是生产能力难以充分利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80年代中期住房制度的改革,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开始大幅度增加,民用建筑尤其是住宅需求增大。特别是入世以来,由于房屋建筑的技术复杂度和资金进入壁垒都较低,地方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建筑企业的大规模扩张。2014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6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81141个,从业人数达到4960.58万人。

1.3新常态

自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时期,结构失衡、产能过剩、资源约束、创新不足等矛盾不断凸显。受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特别是房地产调控的影响,2014年建筑业总产值仅实现10%的增长。建筑业在前期投资政策的大幅拉动后,正处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新常态下,一般性建设项目需求发展变缓,个性需求市场的发展将更为迅猛,复杂性高端项目成为建筑企业的市场重点。而在产业价值链上则开始摆脱单纯制造向附加值高的策划、咨询服务、设计等上游环节和运营维护等下游环节延伸,技术性知识创新和集约式发展将成为未来建筑企业的战略价值抉择。横向整合方面,企业联盟、航母级企业、银企合作等增强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合作模式将在超大型建设项目中被广泛应用。

2建筑产业价值链分析

2.1建筑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1985年)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企业都是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配送及横向辅助工作等各种活动的集合体,其内部活动可用价值链来展现。相比企业视角,产业价值链从整个行业角度分析各个部门(环节)之间的技术经济关联和依据特定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系形态。

由于建设项目是建筑企业利润的载体,建筑产业价值链的构建要围绕工程项目建设,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展开,纵向上对应工程建设程序,即从策划开发、勘察设计、生产制造、竣工验收、运营维护到拆除回收的“从摇篮到坟墓”全过程,横向上主要是咨询服务、材料供应、政府法定安排(例如: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等细分环节。产业价值链如图1所示。

自2008年以来,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一直维持在3.5%左右,建筑企业利润率低已成为影响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本原因还是受到时代特征和经济大势的约束。中国的建筑企业沿袭“短缺经济”时代的印记,依旧坚持于生产制造环节,而时代的变迁、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市场需求的转变却无情地将企业从价值高地拉下,催生出过度竞争的无奈,印刻着中国经济发展演变的轨迹。由于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角色和“晴雨表”作用,宏观经济特征和业主需求因素成为理解建筑产业价值转移,发现利润漂移规律的关键。

2.2价值转移分析

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所赚取的利润有所不同,某些细分市场的利润区比另一些要深,而且产业价值链上的利润区分布随着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业主及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2],美国学者斯莱沃茨基把这种现象称为“价值转移”。纵观各行各业的战略价值环节,基本都是在研发和运营阶段,竞争重点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制造环节转向以知识、研发、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软件”方面。因此,建筑产业价值链越往上游利润率越高,同时下游环节利润越具稳定性和长期性。

供给短缺是计划体制下买方和卖方长期关系的加总反应。短缺经济时代,业主需求的构成主要以基本建设需求为主,一般性、类似性工程成为建筑市场的交易重点,由于技术复制性较强和资金要求较低,建筑市场形成同质化竞争格局,规模扩张成为该时期建筑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赚取超额利润的最重要手段。因此,在价值创造阶段,物质资料的生产制造成为行业配置资源、提高劳动效率的改革区间。《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中对建筑用工制度的改革开启了第一次结构调整的序幕,管理层与劳务层的分离促使建筑企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管理体制机制的改进上,同时也推动了众多以提供劳务为主的企业成长[3]。在提高专业化效率和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建筑企业实现了价值聚焦。

到了产能过剩时代,业主对建设项目的基本功能需求退而次之,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逐渐成为主导。建筑市场开始分化为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不同企业开始在对应战略细分市场加快资源整合,建立进入壁垒,开始以改变同质化竞争格局、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结构调整[4]。这一阶段,在高端市场,由于管理难度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以国有性质为主的建筑企业开始加速整合技术研发、设计、施工等环节,在满足业主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战略价值区间的转移,获得更高的利润。现在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已控制了大部分3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中国中铁具备对铁路建设的垄断性优势。而在低端市场,例如普通商品住宅市场,以民营性质为主的建筑企业仍旧单纯进行着施工,难以参与到设计环节。由于管理难度和技术含量不高,从成本效益原则角度看业主不具备采用一体化建造模式的动力,弱势的建筑企业在纵向上更不可能扩展其价值区间。同时,由于建设资金巨大,建筑企业常被要求垫资施工,而绝大多数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经常面临如工程款拖欠等的“敲竹杠”问题。

总体而言,进入新世纪,建筑业已然从“产能短缺”进入到“产能过剩”阶段,建筑市场呈现快速分化趋势,建筑企业占领各自的细分市场,并建立市场壁垒。未来建筑市场的发展重点在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高端和低端两类市场的技术和管理特点决定了建筑企业的价值聚焦点的转移。

3价值转移发展趋势

未来建筑业价值转移的发展趋势是进行价值整合与深化,也是建筑企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由于工程实体建造自始至终是建筑行业最重要的角色,“价值整合与深化”要围绕施工建造环节展开,其关注点主要在行业、市场、企业三个层面[5]。行业层面关注建筑企业金字塔式结构的完善;市场层面关注高、低端市场的战略定位与加之抉择;企业层面关注纵向一体化、虚拟组织、差异化建设等。

3.1行业结构调整

金字塔型结构是国际建筑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一国建筑业发展水平的标志,要在第二阶段市场重组基础上更加高耸,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6]。未来金字塔型结构应建立四类企业模式:航母级企业、具备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小微专业承包企业。航母级企业处于金字塔顶端,是现有的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和甲级设计集团的转型方向,其价值区间在构思策划、技术研发、勘察设计、企业整合以及金融运作等高附加值环节,提高产业集聚效应以应对超大工程项目建设。具备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处于金字塔第二层级,是现有的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和大型甲级设计企业的转型方向,设计施工一体化只是该类型企业的技术支撑,而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专业承包企业处于金字塔第三层级,是现有中小型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转型方向,引导其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支持现有专业承包企业向专(专业化)、精(精细管理)、特(独特技术)、新(创新)方向发展,不再完全覆盖建筑施工,而是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加大价值挖掘力度。小微专业承包企业处于金字塔的基层,由现有劳务工人转型而来,在两层分离基础上采用企业形式以便于技能培训和行业管理。

3.2市场结构调整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仍将大规模推进,融资规模更将庞大。因此,基建、融资建设虽不是建筑企业唯一的价值转移方向,却成为最重要的机遇和突破口。而且此类高端市场具备技术含量高、管理难度大、资金需求巨大等特点,具备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将成为新阶段下建筑产业的价值高地,实力强的综合性或专业性企业应将业务重点往此方向转变。同样是经济新常态下,低端市场的建设项目由于其固有的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使建筑企业不具备获取高利润率的前提。低端市场成为企业竞争的红海,成本优势战略则是企业价值实现的最重要手段。技术、管理和资金实力有限的企业可在此类市场发展,成为满足基本建造需求的企业。

3.3企业结构调整

高端市场的建设项目由于其工程技术特点和业主信息劣势的存在,建筑企业存在整合各建设程序,加强纵向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横向上在金融、咨询等辅助价值链环节,加强虚拟组织建设,实行联合竞争模式以加强纵横环节整合优化真正做到满足业主需求。

低端市场上,业主的强势和较低的自然不确定致使建筑企业缺乏纵向一体化建设的动力,仅专注于生产制造环节获取较低的“加工费”。有实力的企业应逐步调整业务内容,如加强与设计单位合作往高端市场拓展,或进行专业化改造,往做精做深转变,或往横向链条延伸,成为专业咨询服务企业,为非开发企业类型的业主服务。

4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经历了两次价值转移和结构调整,当前,正在进行以价值整合与深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价值转移。建筑产业价值链具有独特的行业属性,受经济发展趋势和业主需求演变影响大。产能短缺与过剩、高低端市场分化等关键词是深刻理解中国建筑业价值转移的关键前提。新常态下,建筑市场要建成金字塔型结构,固化四类建筑企业,而高端市场的项目策划、技术研发、勘设等上游环节和运营维护等下游环节以及融资等辅助价值链环节成为建筑企业的战略价值区间。因此,中国建筑企业要深刻把握当前经济走势,顺应时代潮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战略价值转移。

参考文献:

[1]李海舰,原磊.基于价值链层面的利润转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6):81-89.

[2]徐波,王果英,高笑霜.论我国建筑业在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定位[J].建筑经济,2003(12):8-13.

[3]刘哲生.建筑劳务企业资质及从业资格的思考与修订建议[J].建筑经济,2013(3):5-8.

[4]马颖丽.建筑业企业总承包资质与专业承包资质关系探讨[J].建筑经济,2012(1):8-11.

建筑产业化特点篇6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经历了大拆大建的过程,城市面貌可谓日新月异。而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对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再利用的重视,随着低碳节能环保的发展目标的提出,城市建设的目标逐步从推倒重建转向对既存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再利用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决策者、设计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塑造,希望以旧建筑的更新再利用为契机,打造城市新面貌。而作为具有结构坚固、空间高大、易于改造等特点的工业建筑,更是在许多城市的改造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有大量成功的案例,不同的国家、城市对工业建筑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再利用的方式。从利用方式来看,有一个从单纯的建筑单体再利用向城市规划、景观与场所塑造扩展的过程与趋势[1]。许多工业建筑单体由于其空间高大、易于改造的特点,经常被改造成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办公空间以及住宅,并成为区域的标志点。国外热极一时的Loft曾为苏州河沿岸的旧厂房提供了很好的再利用思路,现在,它又成为前卫人士体验新的居住环境和社区生活的时尚选择。在这个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时代,把工厂改造成公寓已经成为大城市中针对高端房地产市场的一项有利可图的项目[2]。对于区域化的工业区,具有相似性的建筑群体容易形成明显的场所特征,因此,在这样的区域往往会从规划入手,对工业遗产的功能置换重新定位,并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题公园等场所空间。

2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地产开发项目相结合

现代城市的建设往往向扩张以寻求新的城市格局的建立。新城的发展往往意味着以旧城为中心时代的结束。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外移,老城内的居民也会逐步流失。而再好的风景,没有人的活动,没有观赏的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将工业建筑场所改造和住宅项目有机地结合,既能结合建筑改造营造出城市中的特色社区,又可聚集人气,保持区域的活力。万科在邮电部武汉通信仪表厂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润园”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图1)。通过保留基地内数量和品种繁多的原生树木,结合现存工业建筑的特点,建筑师们在这里营建了一个“精神家园”[3]。可以说将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与地产开发项目相结合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3无锡“西水东”项目中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无锡作为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源头,始终以“鱼米之乡”的富裕形象留在人们的脑海中,沿运河的城市景观因为大量民族工商业建筑的存在而非常具有特质[4]。但是在城市向扩张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文化、经济中心向转移,城市面临着如何保持旧城活力、塑造城市特色空间场所的难题。位于市中心的“西水东”住区可以说交出了一份很好的答卷。

3.1项目概况

“西水东”项目地处无锡母亲河梁溪河与文化之脉古运河“两河三水”交汇之处,紧临着无锡市中心的象征解放环路,东侧有约11万m2的体育公园,西北面有由茂新面粉厂改建而成的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和城市规划馆。可以说,这里是无锡历史文化的汇聚地,也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底蕴。更重要的是,地块内部有近3万m2的工业建筑群(图2),其中有荣氏家族捐献给新中国的无锡最大的缫丝厂。这一特点是别的相同区位或者相同规模的住区所不能比拟的,对这些无锡最大民族工商业建筑遗产的利用的策略,将对整个地产项目的定位、整体形象产生深远的影响。

3.2设计定位

3.2.1把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作为规划设计的核心“西水东”的工业建筑组群由不同时代的建筑组合构成,透过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遗迹,我们能够看到城市中正在消失的历史积淀,看到存在于其中的生活记忆,看到对它们善加利用将给未来区域与城市带来的影响(图3)。因此,开发团队很快达成共识:对这些工业建筑采取积极的再利用方式,并且把保留的工业建筑作为规划设计核心点而不是点缀。

3.2.2打造开放的商业社区再利用建筑的功能定位成为设计的关键。这些工业建筑在开发地块内分布广、规模大,必定对未来住区的规划布局、整体定位以及商业运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住宅开发的商业角度看,地块周围旧的住宅区基本都缺乏相应的商业配套设施。从区域的功能定位与城市设施来看,地块处于城市核心商业区的边缘,且周围均为文教与住宅区,交通便捷,人流量较大。针对这些特点,规划部门、文保部门、地产商、多个设计团队等经过多轮的讨论修改,在不断完善中渐渐理清了整个区域内的旧建筑利用策略以及开发定位:首先,以改造利用工业建筑为核心,通过新功能的植入,打造出一个开放的商业社区;其次,将最好的人文建筑景观和自然风景向社会开放,让梁溪河畔形成新的活力中心,聚集周围的人气,让该区域内的人群活动多样化,从而推动地区活力的提升。

3.3总体布局

无锡的旧城中心是以解放环路为界的以内区域,外形如一只龟壳,素有“一弓九箭,龟纹造城”的说法。在总体布局上,“西水东”充分借鉴了英国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工业城市改造的成功经验,采取尊重历史与环境创新的态度,结合无锡的旧城改造计划,将无锡“龟背格局”和“一弓九箭”的规划概念贯穿到项目中,将传统的城市格局理念与时尚的住区形态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图4)。考虑到地块中的F区保留建筑最多、最完整,且与无锡“金融街”五爱路距离最近,距离地铁2号线较近,是未来古运河旅游的主要停靠码头,因此,将这部分重点打造为住宅部分的配套及商业补充。景观布局上同样考虑开放性。结合工业遗产建筑的商业化转型,在古运河、梁溪河沿岸设置了面对公众的开放步道,体现了对城市区域形象、城市公共环境的关注和对普通公众的关怀,促进了该地区旧城区域地貌的美化。

3.4设计理念的表达

建筑功能置换的首要原则之一是物尽其用。首先考虑待改造建筑的特点,探讨其再利用的可能方式,其次结合其所处的区位特征,考虑所需要发展的功能,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一个双赢的结果。“西水东”内的工业建筑群包括原厂区的总部办公大楼、数座仓库车间、一所食堂以及工厂内部的发电厂、铸件车间、锅炉房等,它们连在一起,形成了连续的滨河建筑带。由于明确的目标是改造为时尚商业空间,同时将梁溪河这一滨水界面塑造为城市的步行商业区(图5),因此,具体设计理念的表达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清除建筑内外的增建部分,以保持建筑物的主要历史特征并恢复其原貌。第二阶段,对原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安全性能,同时创造灵活的结构体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目标功能。第三阶段,将现代建筑语言运用到工业结构上。尽可能保留建筑的形态特征,通过加设水平联系通道、垂直交通以及露台等元素加强建筑间多层面的联系,塑造便捷多样的商流系统(图6)。现存遗迹资源通过有效整合,在赋予旧建筑以新生命的同时,成为集餐厅、酒吧、商场、画廊、展示空间及美食广场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打造出具有活力的工作、居住、休闲、娱乐的生活区。在这里,历史工业建筑遗产与现代住区以及运河景观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

3.5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

如何使老建筑与新建筑很好结合,而不是生硬的毗邻,这对规划师与建筑师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西水东”项目中,采取的是保留精华、新旧交融的模式———根据保留建筑的特质,建造与之相呼应的新建筑。也就是说,新建的建筑尊重已存在的建筑与空间环境。在建筑功能上,根据原有建筑做到物尽其用。这里我们以核心改造区F区为例(图7)。S01—S07为南北连续的线性建筑体量。建筑设计中策略性地拆除和加建,在二层连通形成一条纵贯南北的商业步行街。S07原食堂和S02原仓库建筑则加建了大台阶和钢结构雨篷,空间上强调出商业街的入口广场,回应了整体地块的规划设计格局,形成北侧学前西路面向城市的商业入口,以及面向南侧地块商业组群的空间节点。底层的商业空间均为外向的商业界面,主要分为东侧滨水和西侧内街两个独具个性的商业街,为了加强两条商业街之间的联系,同时增强景观空间的通透性,加强对人流的交叉引导,面向S05设置了一个河面方向的入口。二层的商业步行空间中利用了原有保护建筑的空间特质,通过多样化的公共交通节点及休息平台,把各类商业场所组织在一条线形结构中,在保证景观丰富性的同时做到了流线的简单性。在建筑材料选择上,注意现代结构、材料与原有建筑的红砖水泥砂浆墙面质感的对比和有机结合,体现工业时代和现代商业生活的反差(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