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行业现状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发展;对策应用
0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在贯彻执行,乡村经济发展面领着更加多的机遇,此时就需要能够以正确视角去审视此问题,然后切实的迎合政策,把握发展契机,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进展。
1山东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山东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农业在整个地区经济结构中的占比比较高,区域内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长期的农业耕作经验,使得地区农业发展环境处于理想的状态。最近几年,山东省农业经济实力在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结构也在优化,以2018年数据统计为例,区域农林牧渔增加值5272.5亿元,相比较上一年增长3.2%。最近几年山东地区耕地中地下水开采量比较多,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部分耕地的肥力受到了影响,农田沙化现象严重,可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从农作物种植情况来看,棉花产量和油料产量在下滑,蔬菜和食用菌产量在增加,水果产量在下降,园林水果产量也在增加。
2乡村振兴背景下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分析
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之后,山东地方政府也积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实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研判,在此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机遇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进展。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机遇集中体现在:其一,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在加快。随着农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实施,农业生产力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机械设备,这将为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现代机械和现代生产技术开始快速的与农业生产实践关联起来,继而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得以优化,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山东是农业装备制造业大省和应用大省,截止到目前,山东农机装备制造产品覆盖7个门类,牵涉到的产品有3500多个,有很多知名品牌企业,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4亿kW,占据全国的十分之一,主要农作物耕作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86.53%。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实施的过程中,山东地区还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设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计划每年在此版块投入10亿元,以确保区域农机化转型进入到高质量的状态。其二,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也会不断调整和改善,这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可以使得农业生产现代化效果不断提升,引导农业经济进入到更加繁荣的发展格局和环境。比如在乡村振兴政策部署实施的过程中,山东潍坊关注粮食产业、蔬菜产业、畜禽产业、瓜果产业、花卉产业、苗木产业集群的架构,以成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和北方农产品流通交易中心为目标,12个县市都有自己的品牌产业,比如寿光是全国蔬菜大棚发源地,诸城是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在此过程中,现代种业创新发展迅速,从事种子研发的企业超过19家,培育新品种数量达到188个,去年良种贡献率达到47%,高于全国水平,贡献效益达到495亿元。再者地区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出口的龙头企业数量达到3100家。这些都意味着地区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主动的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些都将使得乡村振兴的基础朝着更加夯实的方向进展。其三,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和实施,使得地方政府花费更加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使用更加先进的农业新技术,如何引入更加多的农业新工艺,继而实现生产方式的创新,使得农业经济转型进入到更加理想的状态,这些将引导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进入到更加高质量的状态。山东构建了以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龙头、19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18个省级农高区为重点、12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为依托,覆盖全省涉农县(市、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四级体系。
3乡村振兴背景下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挑战
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特定问题的同时,还遇到了不少的挑战,在此版块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还不是很高
虽然相比较而言,山东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中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水平处于比较高的状态,但是距离农业现代化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有,也就是说当前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还是处于不高的状态,这样就可能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与地区机械化推广机制有着一定的关联,仅仅依靠少数农业机械推广者去开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此版块加大投入,以确保现代化进程可以加快,引导农业经济发展进入到更加理想的状态。
3.2产业结构的优化深度和广度不够
需要看到的是,农业经济要发展,首先就需要改变以往的产业结构,懂得在新的乡村振兴的战略格局中,抓住机会,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确保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地区的农业优势,规避自身地区的农业劣势,继而进入到更加理想的农业经济发展格局。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山东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深度和广度还不是很理想,还需要采取更加多维度的措施来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
3.3农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不到位
在农村振兴战略部署实施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艺,这是重要驱动力量。但是从当前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地区没有系统的农业技术和工艺推广机制,很多农业从业者的文化程度比较低,难以完全掌握新技术或者新工艺的操作技巧,继而难以顺利的将其使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这样自然会对于农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效益发挥造成不良影响。当然的技术推广人员也不懂得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做好针对性的推广,继而也会对于推广效益的完全发挥造成不良影响。
3.4农民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升
再者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实施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版块的专业化程度不够的矛盾会不断呈现出来,继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在实际调查来看,部分地区的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对于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有排斥心理,不知道切实的采取措施来进行优化,这样也会对于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还有部分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工作投入不够,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农业生态被破坏,农村居民生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4.1采取措施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准
首先,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正确看待农业生产机械化提升的价值,在此方面积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提升机制,确保农业机械推行环境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积极在此版块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现代化科技推广能够呈现其效果,使得农业机械化手段可以切实的发挥其在生产建设中的效能;关注机械推广服务体系的构建,切实的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农民可以不断的去学习新机械的原理,确保可以迅速的将新机械设备使用到农业生产中区,确保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准可以不断提升[1]。
4.2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要发展,就需要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符合市场诉求的,这样才能够步入到持续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有:其一,确保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关注农业产业的创新,确保业态能够被革新,引导农村经济长效发展,使得现代化发展机遇牢牢抓住手上,由此进入到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状态中去;其二,关注农田水利等多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此方面的投入,发挥科学技术的效能,使得农业生产的环境不断改善,争取建立生产整合加工处理一体化系统,这样使得产业链和价值链可以不断拓展;其三,关注新型农业经营对象的扶持,确保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享受更加多的优惠,继而以更加理想的状态参与到市场竞争,由此进入到更加理想的产业结构格局[2]。
4.3确保农业新技术和新科技能够被充分使用
在农业新技术和新科技使用的环节,也需要进行更加多的投入:其一,关注现代农业生产新型技术和工艺的推广,将此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节点,确保培养更加多的技术和工艺推广人才,他们可以很好的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切实的与农民产生关联,确保他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优势,继而妥善的将其使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其二,建立新技术和新科技绿色通道,确保可以迅速的将一些新的技术和科技使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在展现出良好的效能之后,自然会吸引更加多的农户参与进去,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要确保实际技术应用和科技使用的成本是比较低的,否则就可能影响到新技术和新科技的使用率[3]。
4.4培养更加专业化的高素质新农民队伍
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新农民队伍,也是当前急需要做好的工作,在此版块需要关注的节点有:其一,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培训和教育,可以以讲座授课的方式,可以以参观学习的方式,可以以现场示范的方式,确保他们可以快速的了解对应农业机械使用技巧,农业工艺操作技巧,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将这些使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区;其二,鼓励农村青年积极回家创业,关注他们的成长,确保对于他们的创业项目给予更加多的扶持,由此使得创业项目可以在更加理想的环境下进行,这对于实现农民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而言,也是很有价值的[4]。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懂得以理性的视角去审视,在此基础上做好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由此使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到更加持续性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海鹏,郜亮亮,闫坤.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创新和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2-16.
[2]霍军亮,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1):69-77.
[3]赵洪丹,陈丽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11):123-126.
有机农业行业现状篇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根据“生态和农业基金会”(SOEL)的统计,目前有机农业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其中大洋洲、北美洲和欧洲是有机农业蓬勃发展的地区,亚洲有机农业的发展潜力较大。因此,本文从有机农田面积、有机农业从业人员和有机市场等几个方面来对这四个地区的有机农业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1.1大洋洲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大洋洲有机农业发展较好的国家为澳大利亚。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澳大利亚的有机农田面积为120万公顷,约占世界有机农田总量的32%,有机农业从业人员为2129人,有机产品的销售额达5亿欧元。其中:畜牧业所占比重较大,其次为粮食作物和蔬菜等园艺产品。同时,截至2009年,澳大利亚有机认证企业已达到2986个,其中约3/4是从事农牧业生产,占澳大利亚农牧业生产者的1.6%[4]。其有机农田面积变化见图1。澳大利亚有机食品种类庞杂,包括肉类、蔬菜、水果和乳品等。从其产品结构分析,有机肉类约占澳大利亚有机农场总价值的44%,其中牛肉是规模最大的有机产品,约占畜牧业的20%;有机蔬菜、水果占有机农场总价值的35%;有机乳品占有机农场总价值的6%[7]。从其市场消费区分析,澳大利亚有机食品出口到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大的消费地是日本,约占总出口量的33%;其次为英国占17%,法国占11%,新西兰占10%,美国占6%,从长远来看,中国和韩国也将是其重要的出口市场。澳大利亚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其有众多致力于研究有机食品的机构、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完善的认证管理和法规体系。
1.2北美洲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在北美洲,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高,其组织经营也相对较为完善。据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美国的有机农田面积为194万公顷,约占其国内农田面积总量0.6%;有机农业从业人员为12941人;有机产品的销售额达200亿欧元。另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统计数据,美国2007年有机农场数量为20437个[8]。目前全美50个州均存在有机农业的生产活动,其中加州为美国最大和最发达的农业州,其有机农业面积占全美的14.4%。美国有机农田面积变化见图2。近年来,美国有机食品销量增长较快的产品分别为肉类、乳制品、水果和蔬菜、面包和谷物制品。由于美国有机食品生产的标准严、过程要求高,生产成本随之增加,造成了美国有机食品的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同类产品。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对有机食品生产者的激励,另一方面也是成为限制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日益关注,有机食品依然有着广阔市场。目前,美国约有80%的有机产品依靠进口,而本土生产的有机产品多数在国内销售,只有5%~7%销往国外[8]。已有研究表明,美国有机农业以家庭经营的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同时还存在着大量农业合作组织,其主要职责为维护农民的共同利益和宣传推销农副产品[8]。美国政府一直将农业科研和推广视为其重要职责,其有机农业的相关科研活动也直接面向生产。政府通过各州的大学在当地设立农技推广办公室,使农业科研直接服务于生产,生产中面临的问题也直接反馈给科研机构,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做到生产、教学、科研的“三位一体”。
1.3欧洲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1.3.1德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欧洲有机农业发展中,德国的有机农业发展较快。据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德国的有机农业面积为99万公顷,约占其国内农田面积总量的5.93%,有机农业的从业人员为21942人,有机产品销售额为60亿欧元。德国的有机农田面积变化见图3。目前德国有机食品的销售渠道主要为三类:第一是农户直销,主要存在三种方式:在农场内设立直销店;到专业市场承租柜台进行直销;根据订单直销送货上门,在一些发达地区还实行了网上订购和邮购。第二是有机食品专卖店。第三是店铺专柜、专区销售[9,10]。德国农业现代化水平高,政府采取资金补贴、强化管理、法律保障、协会推动和严格检验等措施使得有机农业发展较快[11]。德国“联邦有机农业计划”每年投入两千万欧元,而对于有机市场的研发更是不遗余力。
1.3.2英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英国的有机农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少,但有机产品的销售额很高,这主要得益于其有机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以及有机农业理念的不断普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英国的有机农田面积为69万公顷,约占其国内农田总面积的4.34%,有机农业的从业人员数为4949人,有机产品的销售额达20亿欧元。英国有机农田面积变化见图4。根据SoilAssociation的《OrganicMarketReport2012》,2010—2011年英国有机产品市场中所占份额上升的营销方式分别是:箱子计划、送货上门、邮购和餐饮服务。同时,有机产品市场中所占份额上升的产品为婴儿食品和新鲜家禽制品。资料显示,83%的英国家庭会购买有机产品,消费者平均一年购买有机产品的次数为13次,而且消费者中年轻人的比重不断上升,这说明有机产品的消费理念在英国已经较为普及。
1.4亚洲的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亚洲有机农业起步相对较慢,目前发展状况较好的国家为日本,中国近年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日本的有机农田面积为9067公顷,约占其国内农田总面积的0.23%,有机农业从业人员数为2137人,有机产品的销售额为10亿欧元。日本的有机农田面积变化见图5。在日本有机方式、生态生活和慢食主义成为了新一代日本青年中最为流行的生活方式。日本国内有机产品产量较高的是蔬菜和大米。日本主要本着提高农产品自给率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发展有机农业,其有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有6类:通过建立产销联合组织,实行直销;由专业流通配送组织实行宅配化;由生协组织配送;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与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订单销售;设立连锁专卖店进行销售;外食加工企业与日本国内外有机农产品基地实行订单直销[12]。日本农业可持续经营重视组织管理机构及相关法律法规、认证程序、经营情况、运行机制,主要支持生产者—消费者“提携”系统: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直接对话与接触,加深互相了解,双方都要提供人员及资金去支持本身的运输系统,设立运输站,3-10个家庭的消费者可直接取得已运抵的产品[13]。
2中国有机农业的演化发展
2.1中国有机农业的演化
中国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方式中包含着很多有机农业管理方式[1]。同时,我国地域广袤,在一些生态环境优越、农耕技术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其农业生产中蕴含着很多有机农业的实践,这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阶段:(1)初期探索阶段(1980—2002年):由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和相关科研机构共同推动,初步制定了有机农业的相关标准规范,有机农业逐步兴起。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198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相关科研工作,于次年加入了国际有机运动联盟(IFOAM),成为我国第一个IFOAM成员;1994年我国建立有机农业植保技术研究中心、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和环球有机食品研究咨询中心(OFRC);1995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按照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组织的国际有机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和管理要求,制定并了《有机(天然)食品标准管理章程》(试行);2001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有机食品技术规范》(HJ/T80—2001)。至此,我国初步建立了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和认证管理体系。(2)规范化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以2003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正式实施为起点,有机产品的认证工作由国务院授权的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标志着我国有机产品认证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14]。为促进有机产品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保护生态环境,规范认证认可的各项工作和行为,2004年11月5日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2005年1月19日了国家标准《有机产品》(GB/T19630.1-19630.4—2005),为中国有机农业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2中国有机农业的现状
我国有机农业经历了初期的探索阶段和规范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现已成为了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环保产业”。截至2012年,我国的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已经达到200万公顷,位居世界第三。有机产品国内贸易额约800亿元,年出口约4亿美元[15]。我国有机农产品主要有两大生产区:一是我国的东北地区,主要生产豆类和谷物等。二是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主要生产有机蔬菜和有机茶等[16]。截至2012年6月,我国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为23家,有效认证证书为10478张,获证企业为7266家,分布在全国1614个县。根据国家认监委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第2号公告,我国有机产品主要分为植物类、加工类、畜禽类和水产类。目前我国有机生产活动以植物类产品和加工类产品为主,进行植物类产品和加工类产品生产活动的企业占全部获证企业的比重分别为82%和45%,而且我国有机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截至2012年,我国获得有机认证的企业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一是我国的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和吉林。二是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以及四川,其空间分布见图6。
3结论
有机农业行业现状篇3
[关键词]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2-0218-02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经济命脉,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因此,不断推动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应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推进小型农业机械,尤其是在山区,以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有效的利用小型农业机械来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由此可以确定,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持续进行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1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小型农业机械推广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为相对于原始劳动力来说,小型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可以快速的且合理的进行农耕农作,进而将农民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良好的生活。
1.2有利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积极落实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使农村地区小型农业机械逐渐普及,被广大农民群众所应用,如此可以改变农村“靠天吃饭”的局面,而是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作物在栽种、管理、培育,促进农作物良好生长,进而收获优质高产的粮食,这必然能够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效益。另外,小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消耗,可以使农民在进行农耕农作的同时,进行其他经营活动,贴补家用,改变自家经济现状。
1.3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推广小型农业机械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将小型农业机械积极引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一方面能够促进主要农作物良好栽种和生产,同时还能带动相关配套服务,进而促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是不断推进小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农业生所消耗的劳动力,如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涌入工业或服务业等,为其他行业提供劳动力,如此势必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1]。所以,说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无可厚非。
2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现状的分析
通过对我国山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确定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现状不佳。通过进一步分析,确定主要是以下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阻碍了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
2.1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缺乏针对性
山区农业生产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土地分布零散、单块面积小、地势和地貌复杂、交通薄弱、基础设施少等。要想将小型农业机械有效的应用于山区农业生产之中,就要考虑以上特征,保证其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如此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通过对我国小型农业机械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大多数小型农业机械并不适用于山区。这是因为设计师及生产商并未考虑山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而是满足平原地区农业生产为准进行小型农业机械的设计与生产,这就造成了小型农业机械不适用于山区,相应的山区农业机械普及率较低。
2.2小型农业机械推广难度较大
通过对我国小型农业机械行业发展情况予以了解和分析,确定目前行业内大型农业机械企业较少,都是一些小型的农业机械企业,其机械研发能力有限、生产规模有限、社会影响力较低,致使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难以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让农业机械备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关注,如此将会使广大农民群众对小型农业机械的有效性、适用性产生质疑,如此势必会影响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2]。
2.3农民对小型农业机械认识不足
山区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致使自身知识水平较低,加之常年与农耕农作打交道,思想已经固化。此种情况下,农民难以改变思想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小型农业机械。因此,在山区进行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农户往往持观望态度,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业机械采购和使用中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
3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的可持续性分析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各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都不尽相同,对农机具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同。基于此,为了满足各地区农业生a需要,农业机械企业在进行小型农业机械生产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各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生产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农业机械,以此来满足山区、平原、山丘等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这对于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2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补贴机制
因山区农民经济水平有限,对当地农民来说小型农业机械购置成本较高,进而对农业机械的采购望而却步。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持续存在,影响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的普及,应当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补贴机制,也就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和规模,以此来刺激农民消费心理,并且也可以使农民具有购买能力,如此可以促进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与应用[3]。
3.3健全山区农机服务保障体系
处于持续推广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的考虑,建立健全的山区农机服务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农业机械服务保障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农业机械推广效果。正因上文所说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对农业机械的应用原理及技术内容不甚了解,因此很多农户都会考虑农业机械操作问题和农业机械维修问题。建立健全山区农业服务保障体系,则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保障,使农民可以好无后顾之忧,大胆的采购和使用农业机械。
结束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的分析,确定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现状不佳,致使农业机械在山区普及率较低,不利于改善山区农业生产现状。对此,应当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补贴机制、健全山区农机服务保障体系等措施,来促进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持续进行,为改善山区农业生产现状,为推动我国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夏向尧.推广山区小型农业机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5(2):54-55.
有机农业行业现状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生产效率;作业质量;提高;措施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之所以能够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成为农业生产中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主要是因为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都远远高于正常人的手工劳作,其生产成本也远远低于手工劳作的劳动力成本。在农机化作业体系中,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越高,替代作用表现得也就越明显,获取的效益也就越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的信誉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农业增产增收和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可见,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及作业质量是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和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1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几项措施
1.1合理使用农机具和编制机组
拖拉机和机引农具是一组先进的生产工具,在进行农田作业时,必须得到合理的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和获得“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的良好效果。拖拉机是一种动力机械,在使用中必须注意到充分利用发动机的功率。拖拉机的工作性能主要反映在拖拉机的牵引功率、牵引力和工作速度等主要指标方面。拖拉机牵引功率利用程度对生产率影响很大,一般拖拉机的功率利用在90%左右为宜。例如:东方红-75拖拉机牵引五铧犁作业,耕深20~22cm,在功率利用程度达到90%左右时,每小时可翻地0.67hm2,而在同样的土地条件下,降低功率利用(减少犁铧或工作速度选用不当等),则会降低每小时的翻地工作量。
根据不同作业特点,给各种型号拖拉机分配适宜的作业。不同型号的拖拉机有不同的工作性能、功率、牵引力、行走速度,作业的适应性能都不一样。因此,根据不同型号的拖拉机工作性能,分配适宜作业和科学编制机组,才能获得好的工作效果。例如:功率较大的链轨式拖拉机适合旱田翻地、耙地、起垄、播种等项作业,也适合于需要功率较大的作业项目,如推土平地、开沟、筑埂等农田基本建设;轮式拖拉机适合灭茬、起垄、镇压、播种、施肥、喷药、中耕、运输等,并可作为固定动力进行抽水、脱粒、饲料加工等场上或后勤加工作业。总之,在使用农机具和编制机组时,必须做到既要保证机组有较高的生产率,又要满足作业质量的要求。
1.2合理选择速度
合理运用拖拉机各档速度,对提高生产率是很重要的。当拖拉机负荷不足时,在确保作业质量和机具安全的情况下,应使用高速度作业。例如:东方红-75拖拉机3档作业时牵引力大约为2320kg,速度为24~30km/h;而一台41片圆盘耙所需的牵引力为700~800kg,如果牵引2台圆盘耙,再加上联结器阻力(约80kg),则农机具阻力共计1480~1680kg左右。这样拖拉机用3档带2台圆盘耙作业明显负荷不足。用4档作业功率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4档速度高于3档,生产效率也将随之提高,约在19.5%左右。
1.3提高时间利用率
农业生产的各环节都受时间的限制,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若想充分发挥作用,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工作量,除合理使用农机具和合理选择速度外,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时间利用率,要将空运转时间降到最短,尽一切努力提高纯作业时间。这就要求生产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农机具要检修彻底,技术状态完好;定机车、定农具、定作业地点、定人员;搞好土地规划,消除田间各种障碍物等,这些都是减少机车空行时间的有效方法。地块的长度对时间利用影响也很大。例如:垄长1000m时,转弯时间约占10%;当垄长200m时,转弯时间约占30%。此外,采用合适的作业方法,正确操作机组,不但可以提高作业质量,而且可减少空行时间。
1.4充分利用农具的幅宽
由于驾驶员的经验和水平不同,在驾驶拖拉机作业时走的不直,很容易出现漏作和重作现象,这样就会导致机组工作实际幅宽小于或大于构造幅宽。因此,要提高驾驶员技术水平,除个别作业(耙地、镇压)少重不漏外,应尽量使工作幅宽等于构造幅宽,以提高工效。
2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方法
2.1保持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完好
保持作业中的农业机械技术状态的完好是提高农机作业质量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农业机械只有在技术状态完好的条件下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才能够保证作业质量达到农艺要求。保持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完好的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作业前按要求对投入作业的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进行彻底检修,做到需修的必修、该换的必换,不留任何故障隐患,保证拖拉机及农具技术状态完好。二是按要求对机农具进行技术保养,其目的是清除隐患,避免故障,保证机具经常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以提高作业质量。三是按要求操作,无论是拖拉机还是配套农机具,在使用时都必须按照所要求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这是保证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最基本常识。
2.2努力提高驾驶员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农机作业质量不仅与机械技术状态有关,驾驶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也是影响农机作业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没有一个具有较高操作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去操纵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即使它们的技术状态再好,其作业质量也不一定满足农艺要求。提高农机驾驶员及操作者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有4种:一是坚持择优录用。无论是驾驶员还是操作手,在选用上都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建立严格的用人制度,将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驾驶、操作者优先录用到重要岗位。二是坚持推陈出新的原则。逐渐废除一些不科学或不符合农艺要求的旧操作技术,掌握新的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三是要经常进行经验交流,有目的地组织驾驶员、操作者进行经验交流,是提高技术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四是驾驶、操作者必须要全面掌握机具的性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2.3制定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和建立严密的监督检查制度
有机农业行业现状篇5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河南;优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则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本文对河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的研究,对改善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金融生态的理论内涵
关于金融生态的概念,目前有不同看法:①比喻论,认为金融生态是借用生态学概念来比喻金融业运行的环境,主要是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制度环境及经济环境等;②内外因素综合论,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因素如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法律、意识形态、信用传统习惯,和金融业内部结构和运行主体、组织行为、机制、产品等内部因素,以及内外部因素的相互牵制和影响;③价值论,认为金融生态反映金融业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④仿生论,这一观点来自于生态经济学并借鉴了生态学的观点,认为金融生态是一种仿生学概念,是一种社会状态,与自然界的生态相类似,是社会发展中一个呈网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中的其他要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本文基于经济生态学或经济演化理论,将农村融本身视为一种生态,认为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是由农村金融主体(包含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的生产者或供给者,如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及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决策及监管机构)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在这种动态平衡系统中,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了农村金融主体的活动范围和服务对象,影响甚至决定后者的运行机制、生存状况,反过来,后者通过提供农业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农村金融信息生产与导向功能、风险规避与管理功能积极反作用于前者。
二、金融生态环境对新农村建设的效应
(一)宏观效应
首先,金融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市场经济发展本身基于人们相互信任、互相交换各自的产品,到今天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可以说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存在,金融不能合理有效运行,金融社会经济活动就不会有效运转,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就不能自由地流通,社会资源也就不会合理配置,国民经济就不能顺畅运转。因此,金融发展到高级阶段,已不是仅仅从属于经济,而是成为了经济的核心,起着联系各行业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已经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建设新农村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发展,要实现新农村的发展,金融也需要加快发展。
(二)微观效应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核心的作用,除了进一步加强金融业自身改革外,更有赖于金融业的外部“生态环境”。正如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由其自身条件和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二者共同决定一样,金融体系的良好运转与核心作用的发挥,一方面要以自身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建设和经营水平的提升为基础,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从生态学的角度看,金融企业也是一个生命系统,不断地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其周边的社会系统形成发展模式选择了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关系,使其自身通过“适应、利用、改善”的过程实现了生存、成长、回报、获取继而再发展的目的。当金融生态环境良好、金融资产安全有保证时,资金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形成金融支持的重点,进而带动各种资源聚集,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获得可持续的动力,形成农户、银行、政府的多赢格局。
三、河南省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由于连续几年金融机构从农村地区退出的力度加大,国有银行资金上存、邮政储蓄分流和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非农化”等原因,导致农村金融生态体系比较脆弱。
1.农村正规金融中介组织仍不健全。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邮政储蓄只吸收储蓄不发放贷款;只剩下农村信用社,无法向农村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
2.农信社独自难当“支农”重任。目前正规金融提供的贷款仅为河北农村资金需求的25%,乡镇企业信贷需求满足率也只有52%;在农村信用社获取小额贷款、联保贷款等信贷支持的农户数仅占河南省农户总数的30.8%。
(二)农村金融立法不健全
1995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法律规章对农村金融法制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有关农村金融的法律规定的效力等级都比较低,没有权威性,一般是部门规章,至高是国务院制定的法规,还有不少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政策性文件。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在改革和发展中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比如,对待在农村金融组织中占重要地位的农村信用社,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关于合作金融方面的法律,没有明确合作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性质、组织形式以及权益,未能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依法的扶持和保护。
四、发展策略建议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改善
1.加大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的力度
有机农业行业现状篇6
关键词:农机安全监理;农村经济发展;法制管理;交通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47-1
1农机安全生产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业机械化必须为稳定增加社会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两大战略目标服务,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机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农业机械正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中,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离不开农业机械,粮食产量的提高需要农业机械,土地的规模经营需要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开拓就业大市场,转移大批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更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来解放生产力。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更离不开农业机械,农机安全监理则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农业机械化在实施过程中,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安全因素的制约。因此,农业机械只有实现安全生产,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就是农机安全监理。
近几年来,我市农机监理部门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加强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使农机事故、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逐年下降,保证了农机安全生产,促进了农机化事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机安全监理依照国家有关农机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实施监督管理,使农业机械达到最佳技术状态,驾驶员达到最佳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农机事故,确保农机安全生产,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实现农民用农业机械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愿望。因此,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机监理工作,不仅是农机化工作的需要,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2农机安全监理是农机法制管理的重要环节
为了统一全国的农业机械安全检验标准,提高农业机械安全技术状况,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国家农业部于1996年制定、下发了《农业机械安全技术运行条件》,《条件》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按国家《标准化法》的规定,属于技术法范围,是国家有关农机监理行政法规的重要补充。这体现了国家对农机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也对农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依法管理农业机械已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农业行政执法部门的农机安全监理,理所当然地被摆到了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首先,通过农机安全监理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对各类农业机械核发牌证照,既能准确掌握农业机械的分布情况及农具配套情况,做到合理调节,又能遏制伪劣农机产品的使用和流通;通过对驾驶员和操作人员考核和核发驾驶证、操作证,能及时了解机手技术水平和机械现状,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对各类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进行年度检验、审验,能促使操作人员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技术素质,搞好农具保养、维修,保持机械技术状态完好。这不仅能减少和避免农机事故,又能保证农业机械随时投入作业,不误农时,并有效地提高从事农田作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经济性的安全检查,即能消除事故隐患,减少违章作业,降低农机事故,促进农机务农,更好地为农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通过农机安全监理,按照农业机械的生产、报废标准,对已淘汰的落后机械品种和达到报废的机械禁止使用和强制报废,促使农机经营者选择先进的农业机械,促进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再次,通过农机监理依法对农用动力机械技术状态进行监督、检测、合理调修,使其达到最佳工作状态,降低油耗,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对达不到标准的,不准使用,这样不仅提高了农用动力机械的功率,降低油耗,而且也提高了农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农机监理是道路交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