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报告篇1
一、教育调查报告的概念
调查研究的方法是一门科学,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同志就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深深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他说:“要了解情况,惟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思想的理论的形成就是从调查研究开始的,土地革命时期,曾在湖南和江西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著名的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即调查》、《兴国调查》、《长岗乡调查》等。1941年,为在党内形成调查研究的风气,专门出版了《农村调查》一书,并在序言中说:“我再度申明: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即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以上三处均弓旧《选集》第三卷《<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特别在当代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几乎任何一项重大决策
都要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出,而没有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往往就要出问题。陈云同志也曾强调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可见,做好调查研究是我们事业兴旺的保证。
调查报告是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的实践过程,收集专门的社会资料、分析社会资料并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而形成的研究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是调查报告的一种,它是就某种教育现象,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形成认识而写成的文字材料。教育调查报告的范围限于教育领域,其材料也包括与教育有关的其他社会内容。教育调查报告通过与教育有关问题的调查,掌握规律;二发现同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教育科学和科学教育服务。
二、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现代调查研究这门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许多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调查研究中。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它们的应用使调查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面谈谈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一)调查性
写作材料获取有许多途径,就调查报告而言,它的材料必须是调查所得,然后在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报告。调查是报告的基础,报告是分析得出的结果。就文字分量而言,七分是调查材料,三分是分析和结论。没有调查材料就没有报告,因此常有人说调查报告是“三分报告七分调查”。这正如所说:“没有调查就没在发言权。”就这项工作花的时间而言,集中在收集调查材料上)没有在调查上下足功夫,绝不可妄谈“报告”,这是调查报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
(二)资料性
调查报告要拥有大量材料,有了这大量的材料,才有了说服力,所以,调查报告是材料性很强的文体,这些材料将成为有关部门研究问题、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调查报告作为一种历史性材料存档,它又是研究某方面问题的重要历史资料。
(三)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查报告的材料和结论都必须客观,都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思想因素。这就要求作者一切从实际出发,排除思想杂念和外来干扰、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努力去获取第一手资料。二是要有现代科学理论指导。首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以保证思想观念的客观性。其次要用统计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理论去分析问题,要让资料说话、数据说话,观点、意见、建议不能凭空臆造。再次,语言必须平实、明快、简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叙述材料,不夸张,不修饰,不追求文采。
(四)本质性
调查报告的b的就是要通过调查揭示事情的本质,教育调查报告则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问题。揭示出一些事物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作参考,或给教育效学部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作参考。因此,本质性是教育调查报告的根本特征、不能直面教育现实、揭示教育方面某些本质问题,这样的调查报告就毫无意义。
三、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的分类比较复杂,依据不同的标准分出的类别就不相同。“按行业部门分,教育调查报告只是其中的一种,从其他角度的分类也适合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根据调查研究曲周的来划分,可以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预测性调查。描述性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目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调查类型。解释性调查是以探究调查对象产生的原因为目的,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预测性调查是通过了解调查对象的过去、现在,以探讨其未来的发展状况的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的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定性调查、定量调查。定性调查是在掌握一定的典型材料的基础上,采用推理的方法,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定性调查很容易受调查者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致使结论失误。定量调查是在掌握大量样本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事物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量的说明。
根据调查对象的多少来划分,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全面调查是对所有调查对象作逐一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全面情况。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中抽取部分作为代表,并推断出全体情况的结论。个案调查是从全体对象中选出个别作代表。并对之作综合调查,以推断出关于全体的普遍性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理论性调查和建议性调查。理论性调查的特征是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或验证或补充或否定某一教育理论。建议性调查则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调查,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制定决策作参考,教育调查报告以此为常见。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报告篇2
在高级中学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这项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题研究主要着眼于这些能力与意识的培养,而不在于某项具体知识的学习.
教师应该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但要避免给出具体的步骤和方法.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提出不同见解.
研究课题可以大致分为探索性物理实验、科技制作、新科技问题的学习报告、社会调查、扩展性学习等几个不同的类型.课本中给出的只是研究课题的若干示例,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提出其他课题.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向学生推荐,不能要求全班学生做同样的课题.
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是小论文、科学报告,也可以是制作的仪器、设备.
课题研究应该以课内课外结合的形式进行.大纲为每个课题划出了4个课时,教学中必须保证,其中应有两个课时用于学生间的汇报和交流.
有关课题研究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
1.课题中有一些探索性实验
以往的学生实验,除了某些单纯的技能训练性实验外,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即在学过相应的知识之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例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另一类则是知识的应用,例如“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这两类实验的前提都是认为学生已经掌握所涉及的知识,因此实验的目的不是探索新的知识.这些实验对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没有很大的作用.
探索性实验课题是为弥补这些不足而设立的.以“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为例.教学大纲并不要求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点,因此实验的前提是学生不知道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定量关系.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在测出若干组数据后列表,在坐标纸上描点,作出拟合曲线,用相应的函数表达这条曲线.如果再换其他几个弹簧做这个实验,还可以进一步解释函数式中参数的物理意义……
按照过去对于验证性实验的处理,必须先学习这个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验前就知道相应曲线的形状,实验后假若有的点不在这条曲线上,则要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但是,在这个研究课题中,学生事先并不知道它的图象是什么样的,只是在看到这些点的分布和走向之后才意识到它也许能用某个二次函数来近似地表示.在这种想法的鼓舞下,有些学生会尝试作出T2和m的关系曲线,在这之后就会明确地得到周期与小球质量的定量关系.
在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这两种不同的作法中,实验内容可能相似,但是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去设计,学生的心理活动不一样,得到的训练也不一样.中学阶段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但是这个实验所用的方法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方法,学会这个方法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大纲安排这个实验,目的是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而不是为了多学一个知识点.“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研究材料的保温性能”也是这样的课题.
2.许多课题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
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大多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只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要权衡利弊进行评价.我们过去的科学技术教育却把这样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要么对,要么错,没有选择.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脱离实际,思想方法绝对化,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大纲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没有惟一正确答案的课题,目的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估测压力锅内水的温度”可以通过测量限压阀的质量而知锅内的压强,进而查表得知水的温度;但是也可以把热敏元件贴在锅外,其外再加保温层来直接测得,还可以把热敏元件直接放入水中;还可能有别的办法.在这些方案中,热敏元件的耐高温问题、直接放入水中时锅的密封问题,等等,都要研究.不同方案测得的水温肯定不会完全相同,这就需要讨论、评价.这些工作在以往的中学科学教育中从未有过.
过去我们认为科学界没有定论的内容不应在中学课程中涉及,其实不能一概而论.让高中学生接触一些目前还有不同认识的课题,有助于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探索的热情,培养创新精神,避免思维的片面化.例如在“科普报告:从电冰箱到臭氧层”中可以讨论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到底是氟利昂还是喷气式飞机;在“科普报告:温室效应”中可以分析造成气温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活动还是地球本身的周期性变化这样两种学术观点……
实验性课题中有一些技术问题,学生们的处理方法也肯定不会一致.例如在“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中,由于课堂演示所用振子的周期太小,阻尼太大,不能用来进行这个实验.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选用较软的弹簧,并去掉滑动轴.但这时如果水平放置就要解决小球的支撑问题,如果竖直放置则应解决弹簧下垂的补偿问题.学生可以想出多种办法,这些办法各有特点,需要讨论和评价.
3.一些课题是跨学科的
氟利昂不是一种单纯的化学物质,其中有的成份能够破坏臭氧层,有的不能.无氟冰箱中制冷剂的化学成份是什么?它有什么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制冷的机理是什么?学生们在“科普报告:从电冰箱到臭氧层”中可以进行讨论.
“调查研究:灶具的演变”要求研究柴灶、煤球炉、蜂窝煤炉、液化气灶、煤气灶(天然气灶)、电炉、电磁灶、微波炉的燃烧原理(加热原理)和效率,比较燃料的燃烧值.“用电解法测定元电荷”要用化学课中学到的知识测量基本物理常量.这些也是跨学科的课题.
大纲列入了这些课题,希望有助于使学生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4.与新科学技术相衔接
怎样缩小中学物理课程与当代新科技的距离,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有几个研究课题打算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刹车防抱死系统(ABS)是近年来的一项新技术,它在汽车刹车时自动控制摩擦片与(轮毂)的压力,使车轮不与地面产生滑动摩擦,这样司机仍然能够控制车的运动方向.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机械能消耗在摩擦片与的摩擦上.这项技术虽然很新,但是它的物理模型并不复杂,利用高中物理知识可以做些较为深入的研究.“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就是基于这种考虑设计的.
“科普报告:从电冰箱到臭氧层”、“科普报告:温室效应”、“科普报告:阿尔法磁谱仪与反物质”等几个课题也都和科技与环境的最新热点有关.
5.拉近了物理学与实际问题的距离
我们的中学物理教育一直重视理论知识在技术中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应用,但是仍然存在某些脱离实际的倾向,表现之一是对于物理规律、物理量的认识的绝对化、理想化.实际上,物理学中的实验定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近似规律.例如,教科书一直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积无关,但是通过“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这个课题就会看到,实际情况与这种说法是有较大偏差的.
改变电流表的分流电阻可以改变它的量程,这是欧姆定律的典型应用.但是,学生设计的原始电路往往考虑不到表头的保护措施,实际上是不能用的.“把灵敏电流表改装成多用电表”这个课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理论和实际的差距.
6.一些课题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大纲修订版在选择研究课题时注意了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联系.例如,臭氧层的保护涉及无氟冰箱的推广,但是无氟冰箱比氟利昂制冷的冰箱成本高,消费者花较多的钱但本人并不直接受益,对这个问题应该采取什么宣传策略?许多报导说臭氧层的破坏使得皮肤癌的发病率上升,其实皮肤癌主要是白色人种生的病,黄种人很少有这种病,黑种人更是与它无缘.当今世界上的医学资料大部分来源于西方国家,国际传播媒体也基本上由他们控制,事情的严重性会不会被夸大了?这里面是否也有某种形式的种族偏见?研究课题为这类问题的深入讨论留出了很大的空间.
气体燃料比固体燃料更方便,然而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爆炸和火灾,还可能使人中毒.使用气体燃料是否利大于弊?天然气比焦炉煤气贵,但是燃烧值高,实际使用时哪种燃料更经济?对于不同地区,用电烧饭和用燃气烧饭哪种燃料更经济,对环境的影响更小,并且更能符合中国人的烹调习惯?这些都可以在“调查研究:灶具的演变”中讨论.过去在物理课中只讲物理原理,最多讲一讲技术应用,但是科学原理的应用及其评价一定涉及社会问题,二者密不可分,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为学生做这方面的准备.
7.要用新的标准来评价课题研究
学生对于物理题的习惯反应是“会”与“不会”,物理教师对学生的试卷、作业则总以“对”“错”来评判.这次大纲推荐的研究课题对于不同学生的区分不是会不会做,也不是做对还是做错,而是表现在所作研究的不同深度.例如“菜刀上的力学知识”这个课题,要解释刀刃为什么能够切开物体,只用到合力和分力的知识,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但是,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细长的刀和短宽的刀用起来是不一样的;用刀时刀把的长短也涉及一些力学问题……学生的观察要有一定的敏锐性才会发现这些问题,如果能够进行一定的定性与定量的分析,那就更好了.更进一步,如果用刀“剁”骨头,当刀的前端接触骨头时,手会感到刀把向下震,反之则向上震.有那么一个位置,刀上的这一点剁到物体上时,手感十分轻松.学生能够发现这一点,已经很不简单;如果还能自己找些书来读,学习一点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并正确分析了这个现象,那就很了不起了.这样的研究课题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同时又给各种程度学生的发展留出了很大的空间.
针对研究课题的这种特点,对学生所做工作的评价要有新的标准.例如,要考虑是否提出了新的有意义的问题,对课题的分析是否有独立的见解,所用资料有多少是自己收集的,是否用到了课堂上、课本上没有讲到的知识,对课题是否作了定量的分析……对学生的工作应该给予总体的评价,指出其特点与不足,不能只给一个简单的分数.
8.教学相长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报告篇3
北京科技大学通过3年的系统研究,对比了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和信息化融合后的报告系统撰写方式对培养学生实验、科研能力的影响.探索了使用计算机智能评判技术提高学生实验报告撰写质量的可行性及方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在2015年年底的对比试验研究中,可以看到我们建立的物理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通过网络撰写、智能评判既保持了传统手写报告训练的优势,又大大促进了学生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分析能力的培养,在保证报告评阅过程中的全面、公正与公平性的同时,还极大地减轻了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的工作量.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物理实验;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实验课程.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一直是各高校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主要在实验预约、成绩管理、仿真实验、MOOCs视频教学等方面应用信息化技术.但如何在实验报告方面恰当地应用信息化技术的研究还尚显不足.物理实验课程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和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课程[1-3].物理实验课程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能力培养时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4]:(1)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2)培养学生独立的实验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4)培养学生实验分析与研究能力;(5)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6)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7)培养学生创新与实验设计能力.其中,实验预习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撰写实验报告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实验分析与研究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近年来,我们对信息化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涵盖了实验预习、实验报告、实验考试等方面,本文重点阐述信息化技术在物理实验报告中的应用探索.
1实验报告评判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理工科高校来说,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每年需要承担培养的学生数量众多.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每年需要培养约3000人,每节实验课面向的学生不超过16名,这样需要大量的来自不同课题组的授课教师,同时还有几十名研究生协助参与授课,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实验教学专业水平出现较大差别.这样,实验报告的评判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的评判标准,造成不同教师所带学生的课程成绩差异较大,评定不客观不科学.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实验报告批改量大,授课教师很难为每一位学生计算实验数据,进行细致的评判,特别是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估算.因此,时常出现很多教学要求不能确切落实,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现象.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仅仅靠课堂无法完全消化实验教学的内容,物理实验课程具有内容丰富、实验条件复杂、综合性强等特点,学生在短短的一节实验课上很难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消化所有的教学内容;(2)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估没有客观与规范的标准,实验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实验、实验报告、期末实验操作与笔试多个环节,不能通过统一的一份试卷来考核全体学生对实验课程的掌握情况,但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考核成绩都有很大的随意性,各个实验班之间、不同的老师之间评价标准不一致;(3)实验报告是反映学生掌握实验课程内容情况以及实验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但实验报告批改量大,完全靠人工批改,难以做到细致、全面.从实验报告评判的整体情况来看,评判质量差别较大,许多需要学生改正的问题没有指出,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反馈信息,影响了学生扎实地掌握教学内容,使得大面积的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控制和提高.
2信息化技术在实验报告评阅中应用的设想
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亲自手写实验报告的方式记住并掌握所做实验的原理和步骤,通过亲自绘制实验曲线掌握实验曲线绘图的要点,通过写下数据处理的过程切实掌握数据处理方法.但是,在使用传统实验报告的撰写方式时,由于教师无法评阅所有学生实验报告的数据处理部分的正确性,容易造成学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错误概念无法纠正,而且由于传统实验报告的撰写方式无法明确分析与讨论部分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能认真完成实验的分析与讨论.在实验报告评阅应用信息化的过程中,既不能抛弃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的优势,又要发挥信息化融合后的报告系统撰写方式在实验数据处理以及实验报告结构要求上的优势.
2.1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的设计与思考
在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的设计中,为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我们重点思考并实践了以下几个设计细节.(1)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部分的考虑为了让学生掌握实验科学的思想与方法,采取了学生自己总结、凝练与撰写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方式,每部分不超过400字,并要求学生手绘实验原理图.以往,在物理实验信息化的应用中学生的思考过程往往容易被丢掉.在我们的设计中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实验原理与操作并上传手绘的实验原理图,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和加深理解的过程,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加深对实验思想、方法与手段的理解,同时避免出现学生直接照搬教科书的内容而不进一步思考的现象.(2)数据处理方面的考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具有内容丰富、覆盖面全的特点,在选题上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实验,既包含训练学生基础物理实验思想、物理实验方法和物理实验技能的经典实验,又包含与现代物理技术相结合的课题型综合性实验.物理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包含直接测量量误差处理方法”间接测量量误差处理方法”逐差法”最小二乘法”等,而每个实验项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这些方法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以目前科研领域和测量技术领域的最新实验数据处理与测量结果表示规范为基准,对每个具体实验项目制定相应的评判计算方法,采用直接测量量误差处理方法、间接测量量误差处理方法、逐差法、最小二乘法等对数据进行处理,评估每个实验项目中各个不同计算步骤的分数,并合理分布给分点.系统会根据学生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出标准答案,并与学生输入的答案相比较进行智能评阅,给出学生所得分数.在我们的设计中要求学生上传其手写的实验数据处理及不确定度计算过程,以确保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丢掉传统实验报告中的优点.(3)对测量正确性的限制对于某些客观的物理量,如钠黄灯的波长、三棱镜的顶角等,要求报告系统将学生的计算结果与客观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差别超过一定范围则判断学生测量错误.报告系统验证学生实验数据与计算结果是否自洽的同时,也可以判断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有误.比如,在分光仪的调节及三棱镜折射率的测量”实验中,系统会根据学生输入的实验测量数据计算出三棱镜的顶角,与此同时系统也会与三棱镜的标准值(60°0′)进行比较,如果学生自己的计算结果与系统根据学生输入的实验测量数据计算出的结果相比较差别较大,系统将提示学生此处计算错误;如果学生自己的计算结果与三棱镜的标准值相比较差别较大,则系统将提示学生此处测量错误.(4)设备量程的判断报告系统通过学生的实验数据判断学生的电表等设备的量程选择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系统将提示学生此处实验操作有错误.(5)有效数字位数的评判和最终结果的表示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求学生正确保留有效数字位数,完整表达实验测量结果.系统会智能评阅学生的有效数字位数保留和结果表达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系统将提示学生此处有效数字位数保留不正确,或结果表达不正确.(6)实验报告中实验曲线的考虑对于实验报告中的曲线、原理图,系统采取了学生上传手绘曲线(或图片),并请教师进行主观评阅的方式.这样,可以全面地训练学生正确且完整地绘制实验曲线,不忽略如曲线标注、坐标名称、坐标轴刻度等细节信息.
2.2实验报告的结构体系
恰当的计算机客观评判与教师的主观评判相结合,同时评判学生实验报告中出现的计算问题和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所体现出的创造性思维,是《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的设计初衷.为此,系统保留了具有北京科技大学特色的实验报告结构,即: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0.5分),二、实验原理(提示:限400字)(1分),三、实验步骤(提示:限400字)(1分),四、数据处理(1.5分),五、分析讨论与结论(1分),六、原始数据与数据处理过程.同时,系统具备主客观相结合的评阅模式:网络报告智能评阅系统中第一、二、三、五以及第六部分要求学生自主输入相应文字或图片,尤其是原理部分要求学生手绘实验原理图并上传至报告系统中,这些部分由教师进行评阅附分,即主观评阅部分;四、数据处理(1.5分)”部分为系统智能评阅的部分,即客观评阅部分.在四、数据处理(1.5分)”部分中,如果遇到实验曲线描绘,系统会要求学生使用坐标纸或计算机绘图,转成图片后再上传至报告系统,并由教师评判附分,这部分也是主观评阅部分.
3实际教学实践对比试验
我们将《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投入到实际教学实践中,并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了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信息化技术应用对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创新与实验设计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分析与研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文献阅读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影响.采用逐项对比的方式,将8个班级共240名学生分为2组(每个组各4个班120名学生),即:传统报告组:采取传统的手写实验报告和人工评判的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报告系统组:采取使用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撰写实验报告,主客观结合智能评判的报告系统撰写方式”.
3.1对比试验考试题目设计
2015年年底,参与对比试验的240名学生在完成物理实验课程后进行了统一考试.考试依据物理实验课程培养任务特别设计了考试题目.
3.2对比实验结果
我们汇总了报告系统组与传统报告组的考试结果,并对每组每一道题的成绩进行了统计,计算了得分率:得分率=该题平均分该题原始分数×100%给出了不同的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可以发现,在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曲线绘制与文献阅读4个方面,采取不同形式的实验报告撰写方式的最终考试得分率相差无几,甚至于采取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的传统报告组得分率还略高于报告系统组.这表明,传统的实验报告撰写方式有利于训练学生对实验数据绘图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于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操作的理解,同时也方便学生将查阅文献后得到的信息写在实验报告中.而采取报告系统撰写方式的报告系统组虽然在得分率上与传统报告组相比略有不足,但可以看出信息化后报告系统也没有丢掉传统报告撰写方式的优势.给出了不同的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对培养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的影响.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下的传统报告组中,学生的误差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的考核得分率均低于使用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的报告系统组.报告系统要求学生逐步分项完成实验数据处理过程,其中不确定度的计算、有效位数的保留、完整表达式的形式等要求均为智能评判的重点考查内容.学生也可以在每份实验报告评判结束后得到系统给出的错误提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数据处理过程的学习.学生在独立、详尽的完成数据处理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建立误差与不确定度的概念,显著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并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根据规范化的评判标准,报告系统自动智能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学生实际报告得分与数据计算错误原因,减轻了教师因学生众多而产生的报告评阅负担,保证了报告评阅的细致、全面、公正与公平.并且,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学生深入了解各个实验参量与实验结果数据之间的联系,更易于融合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相关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归纳与总结.同时,报告系统可以明确提示学生在实验报告中需要进行充分的实验讨论和分析,且根据主客观相结合的评阅方式,实验讨论与分析部分是不同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在不确定度计算、实验分析等方面的影响由老师进行评阅.这使得学生在主观上对每个实验的讨论和分析更加重视,通过一个学期的10个左右的实验报告的锻炼,使学生学会了对科学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整体而言,采用报告系统撰写方式完成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与实验分析能力均能在经过充分的培养与锻炼后得到显著的提高.
4结语
我校通过3年系统的对比性研究,建立了以计算机智能评判为基础的信息化实验报告智能评判平台.240名学生参与的对比性试验表明,这种物理实验报告网络撰写、智能评判的手段,既保持了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的优势,又大大促进了学生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分析能力培养.在保证报告评阅过程中的全面、公正与公平性的同时,还极大地减轻了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的工作量.
作者:吴平张师平李莉陈森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平,邱宏,孙旭贵,等.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引进普通物理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1):73-75.
[2]吴平,陈森,张师平.现代物理实验”课程研究型教学探索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2014,24(3):14-17.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报告篇4
在大学低年级开展研究式实验,是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我们近几年的尝试,根据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可将研究式实验分为三种类型:思考性研究式实验、专题性研究式实验和综合性研究式实验。[3]思考性研究式实验类似于某个实验中的一些思考题,如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对某一个概念、反应或改变一个反应条件,都能设计为研究式实验,这是最初比较简单的研究式实验,主要针对于接触化学实验不久的学生,这种研究式实验题,可以编在实验的正式内容中。其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放在独立思考上,能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了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自由度”。其次是通过初步的研究式实验训练,使学生为以后进行较为复杂一些的研究式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专题性研究式实验稍微复杂一点,通常是通过一个阶段的基本实验以后为完成某一个专题而设计的。这类实验主要根据前一阶段所涉及的基本的实验方法、原理及基本操作技能而设计。例如,在无机化学实验中,通过学习“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及“氯化钠的提纯”等基本实验之后,可设计“从铬盐生产的废渣中提取硫酸钠”为研究式实验。再如通过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验后,可以设计如鉴定无标签样品,再如怎样从碘或碘化物的废弃物中回收碘?通过“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及“氧化还原平衡”等基本实验之后,可设计一个原电池来测定[Co(NH3)6]Cl3的稳定常数[4]。这种专题式研究式实验对学生在实验兴趣方面有了大大提高,能主动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而且从反面或失败的实验中会得到较深刻的结论,进而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虽然前后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但所取得的成效还是较大的。综合性研究式实验是在学生对本课程的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基本掌握之后,也就是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后期进行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如何掌握最新某个研究领域的动态即查阅文献的能力的培养、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试剂的选用、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分析及完成实验后科技论文的撰写等方面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这里的综合不仅包含了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的综合,也是制备、分离、鉴别等的综合,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
2有关研究式实验报告的书写
关于研究式实验报告的书写,跟验证式实验报告的差别也是比较大的。验证式实验报告一般形式比较统一,内容也大同小异,学生自由发挥受到一定限制。研究式实验报告的自由度较大,形式也可因人而异,内容深度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来定,因此报告水平的高低也跟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分不开的。研究式实验报告可写成科技“小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基础知识对所做的实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现、改进及创新性成果。这种实验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1)前言,即跟论文相关的文献综述。(2)实验部分,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所用仪器、试剂,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等。(3)结果与讨论部分,即对实验数据和现象所做的推断,并解释原因,讨论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之处。(4)结论部分,用总结性语言概括本课题的亮点及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当然,研究式实验报告也不拘泥于这种形式,也可根据课题的内容来定。
3关于开展研究式实验教学所存在的几个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报告篇5
我们应当了解开题报告作为调研报告的第一部分,对后面部分的走向和内容的编写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总体分值中也占据15%的比例,我们只有首先将开题报告撰写好,才能将整个调研报告的内容有所升华。(下面附上“思想政治教育实务课调研报告评分标准”)
调研报告评分标准
序
评审项目
指标
分值
评分
1
研究态度
与
论文选题
(1)研究态度端正,遵循科学规律,作风严谨;每位小组成员能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并承担部分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调研报告中所规定的全部任务。(5分)
(2)选题来自实践基地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科前沿课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或应用价值,大小适中。(10分)
15
2
获取
支撑材料
(1)能独立地查阅与论文相关的中(英)文献;初步了解所选研究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10分)
(2)能运用所学调研方法,在实践基地进行调研、实验、社会实践等方法获得准确、可靠、新颖的第一手数据或信息资料。(20分)
(3)通过对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并发现或归纳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来自第一手资料。(5分)
35
3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能综合的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或理论工具,以正确的观点对立足实践基地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辟透彻的分析。(10分)
(2)并能紧密地结合调研报告的需求,提出独特的见解,使调研报告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应用性。(10分)
20
4
书面表达能力与规范
(1)思路清晰,论据充分,数据可靠,结构严谨,文笔流畅,文字注释准确。(10分)
(2)图表清晰,布局合理,尺寸规范,写作规范,影视、图片等形式多样。(10分)
20
5
创新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在继承前人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见解,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10分)
10
指导教师评分
一、写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的目的
撰写调研报告的培训和检验学生调研能力的方式,是培养学生调研能力的过程。写“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就是为写调研报告的前期的准备和基础,是在各组指导教师(一般讲每个组都有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调研报告的选题、论证、意义、内容、结构、写作、创新等进行必要的梳理和说明,最后通过开题报告的形式,再经过更高一级的指导教师小组集体决定调研报告的写作是否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所谓开题报告,是指在个别指导教师指导下具备了开题资格(即得到了各组指导教师的认可)的小组,再向指导教师小组(通常由几位教师组成)进行汇报并接受其他教师(开题时各组的指导教师一般不发表意见)集体指导的过程。在开题前,有几位指导教师,学生就要提前印几份开题报告送到教师手里以便接受指导。
如果多数教师认为,某一小组的开题报告有问题,不适合进行下去(即写调研报告的),就会以“不允许通过”的方式,使原来所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作废,这样的学生就必须对调研报告的构想进行调整,重新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准备下一次的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直到被通过为止。(现在,通常一年一次调研报告的答辩,没有通过开题的学生另寻时间开题,尽量不耽误年度完成调研报告的,如果有特殊原因只好推移到下一个学年度,如果再通不过,再往后推移,直至通过为止)而通过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的学生,则继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调研报告的写作任务。
二、写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调研报告”与“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的区别
这里注意两种误区:一是有的学生把写“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同写“调研报告”混为一谈,开题写的很详尽,费了不少力气,结果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没通过,所有努力付之东流;二是有人很明白这个区别,在写调研报告的开题时过于简单,把开题报告变成了写作提纲,结果言之无物,缺少必要的论证和说明,开题报告同样不能通过。
应该说,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把调研报告的中主要的东西进行了高度概括,让人通过开题报告基本能了解调研报告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大致轮廓,开题如能通过基本上调研报告已经完成一半,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处理了。开题报告包含“写作提纲”或“调研报告结构”,但它又不等于“写作提纲”或“调研报告结构”,而是把其内容分别进行介绍和说明。写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是为了通过这种介绍和说明,来论证调研报告的选题、论据、意义、写作、创新等是否具有合理性,以期达到通过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和最后完成毕业调研报告的写作的目的。
2.调研报告与论文的区别
论文是说理的文学术调研报告的,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形式,即分析、判断和推理。强调的是哲理,要求有理论深度的分析和引经据典的说服力。
调研报告是一种可操作性的应用文,但不是一般的应用文,针对某一对象进行调研,要有深入分析、判断和推理,有鲜明的观点和可行性对策建议。调研报告分为决策型和咨询型调研报告:一是决策型调研报告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具有操作性、集中性、深刻性、强烈性、典型性、权威性。侧重宏观政策规定,侧重分析,措施和解决方案,与决策有直接关系。二是咨询型调研报告是为日常工作提供参考,也有决策性。注重客观描述,说明对象的状况,经过分析形成一定的观点或结论。侧重微观的具体问题,侧重表达,对事物的了解和参考。
3.调研报告的“五四框架”结构模式
五大框架: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和附录。
四小框架:记述、说明、分析和结论即对策建议。
三、写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要求
(一)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内容
1.选题
2.选题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4创新点(要重点考虑)和方法
5.参考文献
6.附录
7.开题报告写作提纲
(二)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写作提纲(即上一条第7点)
1.题目
2.导语(含关键词)
3.基本介绍(记述):概念、特点、关系等。
4.*状况描述(说明):具体调查数据的采集和归纳方法与技巧(创新性)、由此发现的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问题。
5.*分析状况(分析):对实践调查数据材料进行描述,对其发现的状况及其问题,依据专业理论进行分析,需要引经据典。
6.结论和对策(结论):对问题的分析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性的对策或参考。
7.参考文献:文献来源CNKI和学术著作。
8.附录:第一手资料如调查问卷、实物图片等。
四、写调研报告开题报告的方法
应该说方法很多,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但无论什么方法都要尽量选择小组比较熟悉的东西来写。
第一,是确定“调研报告的题目”。
选题一定要选择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的题目。尽量选择比较小的或具体一点的题目,学会“小题大做”。一般来讲,调研报告的题目是与指导老师讨论而确定下来的,如果没有极特别的原因是不允许任意改变的,可以进行小的调整,不能影响整个调研报告的构想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没特殊原因不要任意改变调研报告的题目。
第二,搜集材料。
题目确定后,就应该围绕自己想要论述的问题去搜集材料,要善于充分利用网上CNKI的材料。在搜集材料时,尽可能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为自己的调研报告的创新点寻找出路。但切忌不可抄袭,把别人的东西不经过消化、整理,完全照搬过来算作自己的东西,这种科研恶习必须杜绝。学会利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服务。
第三,思考、整理材料。
在这种思考、整理中找到调研报告的创新点,特别是结合本组在基地的实习或经验,把所学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通过调研报告的写作对今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第四,确定关键词。
找出本组调研报告的的关键词,作为调研报告写作的重点,并围绕这一重点来安排本组调研报告的写作。开题中的安排要围绕关键词来确定,它们构成了调研报告的中心思想。
第五,建议随时编一个“开题目录”。
把目录放在前面,后面所写的内容,随时检查同目录是否一致,写完开题后目录是可以删除的,但在写开题报告甚至写调研报告的时候是很有用的,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对调研报告进行修改,不要小看目录所起的作用。
第六,调研报告的依据。
应该以主流文化、主流文献为依据,文科调研报告应该注重搜集、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切勿根据在非主流思想文化,这是在写调研报告的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第七,注意“有的放矢”。
有人在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成果、介绍研究方法等的时候,为了介绍而介绍,没有目的性,没有把这些介绍同自己将要写的调研报告的内容结合起来。有时安排写作内容、写作逻辑结构时,也不能很好地为调研报告的中心思想服务。其实,调研报告的一切安排,都应该围绕着调研报告的主题进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东西可以去掉。
第八,注重“参考文献”的作用。
通过参考文献的搜集、整理、引用,也表现着调研报告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表现着研究水平和范围的不同,也表现着调研报告的说服力和全面性,十分重要。
第九,实践部分是重点。
这是调研报告与论文相比,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各组应该把实践、操作当作选题、论述、创新的重点,这也是对学生调研报告的的特别要求,开题报告一定要把这部分写好,论述完整。很多调研报告把参考文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依据、方法、意义等等论述得非常详细,到了“实践探究”部分就没有什么可说了,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第十,合理安排调研报告的结构。
可以列出“调研报告的写作提纲”,这部分一般放在开题报告的最后,通过这部分使人能看到将来调研报告写作的大致情况,对调研报告的基本情况有个概述的了解。这部分内容也是对前面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把开题报告中的可行性论证进行一个写作规划,开题一旦通过即将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写作。
第十一,多向指导教师请教,主动接受指导。
这一点特别重要。作为学生要学会利用写开题报告的机会,多向指导教师进行请教,充分地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许多优秀的调研报告,都是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有的学生,把写开题报告乃至毕业论文当成应付差事,经常被指导教师催着写,这样的调研报告的质量难以保障。
总之,想写好调研报告的的开题报告,就要弄清楚写作的目的,弄清楚研究报告与开题报告(或写作提纲)的区别。写作时还要按照一定的基本要求,并掌握必要的写作方法,多向指导教师进行请教,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开题报告的写作。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报告篇6
【关键词】出版期刊广告性别模式建构
我国出版期刊的广告经营总额尽管占全国广告经营总额的比例不是特别高,但近些年其增长速度却高于电视广告和报纸广告。由于具有良好的广告品质,出版期刊广告尤其受到大型跨国公司的青睐。同时,我国出版期刊上刊载的大量广告是以广告人物作为主角,出版期刊的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性别的角色扮演。本文通过对我国主流出版期刊的广告内容分析,以期理解在转型社会中期刊广告如何建构我国性别模式。
一、文献回顾与述评
国外学者对期刊广告中的性别模式表达的内容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相关研究中最具开创意义的是Courtney和Lockeretz(1971)的研究。两位学者概括出女性性别模式的四大特征:⑴女性所处的主要场所是家庭;⑵女性不能做重要决策或者做重要的事情;⑶女性是依赖型的,需要男性的保护;⑷男性将女性主要看作是性对象,他们对女性作为“个人”并不感兴趣。另一位在此类研究中影响重大的学者是ErvingGoffman。Goffman(1979)对在杂志和报纸上同时包含男性和女性的图画广告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男性往往都比女性高大。他认为,更大、更高表示更高的社会地位——更有权力和权威,也就是男人比女人重要。Goffman还发现,在广告中,男人一般都是能动角色,而女人则多半是被动角色。①学者们还做了其他的努力来检验和发展Courtney和Goffman等人提出的女性性别模式,比如进行跨国比较(JudithA.Wilesetal.,1995;LinZhangetal.,2009),进行不同媒介的比较(LindaJ.Busby&GregLeichty1993;BasilG.Englisetal.,1994)。②虽然学者们的研究方式各有差异,但大多开展了出版期刊的广告内容分析,并且得出的性别模式特征基本上仍与Courtney和Goffman等人提出的模式相近。
2005年,我国学者开始了此类研究。丁少彦(2005)通过对2002年美国杂志中广告的分析,发现广告中女性形象被再现为白种人的、异性取向的、具有性吸引力的“美丽”躯体。③2006年,我国学者开始对我国出版期刊广告中的性别模式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对特定类型期刊中的广告进行内容分析,我国学者的研究大多证实:(1)男性的地位总是高于女性,他们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是权威的代表;(2)女性总是作为美丽的对象、性的对象,她们的角色更加具有依赖性。④
总体来说,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针对出版期刊广告中的女性性别模式的分析,对男性性别模式研究相对较少。在研究设计上,国内相关研究在样本选择方面存在缺陷,大部分学者选择的是单一类型的期刊,如时尚杂志,这类期刊广告类型较为集中,容易片面传递性别种模式特征。即使一些学者选择了相对多样的期刊作为研究样本,但选择的期刊发行时间过于集中,这也可能会出现特定季节广告类型的单一问题,不利于做出全面分析。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结合相关研究的成果和结论,为了更科学地理解我国期刊广告对性别模式的构建,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我国女性更多出现在非耐用品广告中,男性更多出现在耐用品广告中。
H2、我国女性广告人物比男性广告人物更年轻。
H3、我国女性性别角色主要是家庭型,男性性别角色主要是职业型。
H4、我国女性广告人物比男性广告人物更强调性吸引力。
H5、我国女性广告人物比男性更注重展现身体。
H6、我国工作女性的职位比工作男性的职位低。
H7、我国男性比女性更具权威性。
2、样本选择
为了准确地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性别角色的变迁,本次研究样本的选择原则是尽量涵盖所有类型的出版期刊。本研究选择的期刊类型共有14类,分别是女性时尚类、男性时尚类、时尚综合类、财经类、时事新闻综合类、旅游地理类、健康保健类、亲子育儿类、家庭生活类、影音娱乐类、体育类、家居类、IT电子类、机动车类。各类型的样本期刊依次为:《时尚》、《时尚先生》、《城市画报》、《第一财经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时尚旅游》、《心理月刊》、《父母必读》、《婚姻与家庭》、《中国银幕》、《运动休闲》、《时尚家居》、《数码精品生活》、《名车志》。这14本期刊均是在各类期刊中广告投放额最高或是发行量最大的期刊。
本研究以14本期刊在2012年3月、6月、9月和12月的发行册作为抽样样本,以样本期刊中出现了成年女性或者成年男性形象的整页广告及跨页广告作为最终研究对象,共计广告583则,其中以成年女性形象为主的期刊广告有295则,以成年男性形象为主的期刊广告有288则。
3、变量设置
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对出版期广告进行内容分析常常使用七个维度,主要有广告产品类型、广告人物年龄、广告人物性别角色、广告人物形象、广告人物工作职务和广告场景。本研究同样使用这七个维度对每则期刊广告内容进行编码。并将这七个维度设置了48个指标。其中“广告产品类型”变量设置指标为:“清洁用品”、“食品饮料”、“美容个护”、“药品保健”、“家居房产”、“服饰”、“数码家电”、“旅游”、“汽车交通”、“酒”、“银行金融”、“工业用品”、“娱乐/媒介”、“政府部门”、“公益”⑤;“广告人物年龄”变量设置指标为:“18-30岁”、“30-50岁”、“50岁以上”;“广告人物性别角色”变量设置指标为:“装饰型”、“家庭型”、“娱乐型”、“职业型”、“性对象”和“时尚型”⑥;“广告人物形象”变量设置两个二级变量——“知识权威性”⑦、“是否”;“广告人物工作职务”变量设置两个二级变量——“是否工作”和“工作类型”⑧;“广告场景”变量设置指标为“工作”、“家居”、“休闲”、“其他”⑨。
4、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抽样的583则广告中旅游类、政府部门类广告数均为零。将“清洁用品、食品饮料、美容个护、药品保健、服饰、酒、娱乐媒介”合并为“非耐用品”,将“数码家电、汽车交通、银行金融、工业用品”合并为“耐用品”,再对这两大类产品广告人物的性别分布进行卡方检验。统计结果表明,在非耐用品广告中,女性广告人物明显多于男性广告人物。在耐用品广告中,男性广告人物明显多于女性广告人物(x2=18.164,p≤.001,df=1),H1得到证实。在18-30岁的广告人物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x2=28.111,p≤.001,df=1),而在30-50岁以及50岁以上的广告人物中男性都多于女性(x2=22.574,p≤.001,df=1;(x2=5.703,p≤.01,df=1))。总体而言,女性广告人物比男性广告人物要更年轻,H2得到证实。
同样对广告人物性别角色、广告人物工作职务、广告人物形象、广告场景变量的性别分布数据进行卡方分析,统计结果为:
性别角色方面,装饰型广告人物中女性多于男性,职业型的男性广告人物明显多于女性。家庭型、娱乐型、时尚型广告人物中女性和男性的差异不明显。H3只得到部分支持,应修改为:“我国女性性别角色主要是装饰型,男性性别角色主要是职业型”。性对象广告人物中的女性和男性分布差异不明显,H4被拒绝。
工作职务方面,工作男性比例高于工作女性比例。有工作的广告人物中,男性高管多于女性,女性非专业白领多于男性。担任专家、文体明星、中层、蓝领的广告人物的性别分布差异不明显。男性职位高于女性,H6得到证实。
人物形象方面,女性明显比男性更,H5得到证实。广告产品专家中男性多于女性,广告产品使用者和装饰者的性别分布差异不明显,男性知识权威性高于女性,H7得到证实。
广告场景方面,在工作和休闲场景中的男性广告人物均明显多于比女性。在家居和其他场景中的女性广告人物明显多于男性。
三、研究的结论和讨论
1、我国新时期的女性不再主要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期刊广告中的性别模式表达的内容分析都反映出女性的“家庭主妇”的刻板印象,而本次通对14类出版期刊广告内容分析中研究假设H3只得到了部分证实,而女性主要为家庭主妇的形象没有得到证实,也就是说,我国新时期的女性不再主要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女性的性别角色更丰富,越来越多的受过较高的教育的女性独立意识较强,她们走出家门,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女性,甚至成为某些行业的主要工作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如广告行业、传媒行业和公关行业等。这表明我国的女性性别角色在新时期发生了一定的变迁,已经超越了传统刻板形象。
2、“超越传统”的性别刻板模式仍然存在
尽管我国女性不再以家庭主妇形象为主,但仍存在明显的性别刻板模式。只不过这种性别刻板模式是超越了传统的刻板模式,或者说是在新时期变异的“刻板模式”。通过本次出版期刊的广告分析发现,我国女性的形象转换成了“装饰型”的形象,这一形象与男性形象相比也是较为被动消极、可以被任何其他人代替的角色,且工作职位比男性低,权威性也比男性低;同时,这种刻板的女性形象更注重展示年轻的身体形象,即外在美。另外,这种性别刻板模式还表现在男性的性别扮演上。本次对出版期刊广告内容分析发现,男性依然主要扮演工作的角色,更多出入工作场所,工作职位大多在中层以上,知识权威性更高,在工作和消费方面都拥有重要决策权。
3、性别模式开始趋向双性化
双性化性别模式是指“在心理学上,同一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双性化”概念由心理学家罗西(A.S.Rossi)于1964年提出。
虽然性别刻板模式仍然存在,但我国性别模式已呈现出“双性化”发展趋势。在广告中,女性虽然以被动的装饰型角色为主,但是娱乐型、时尚型角色与男性广告人物的分布相当,女性阳光、自信、洒脱的形象得到提升。虽然女性比男性形象相对,但和国外诸多研究结果不一样的是,女性并没有特别被视作取悦男性的性对象,且高管女性广告人物与男性相当,可见女性独立自我和自尊意识增强。男性仍然代表强势与权威,但是在广告中,家庭型广告人物的性别差异不明显,男性开始回归家庭,休闲场所成为除了工作场所外男性广告人物出现最多的地方,说明男性温情与的特质在被重视。服饰广告中男性广告人物与女性广告人物分布差异不明显,时尚型广告人物中的性别差异也不明显,说明男性比以往更加注重外表。
参考文献
①Goffman,E.(1979).GenderAdvertisements,HarvardUniversityPr-
ess,Cambridge,MA
②Busby,LindaJ.;Leichty,Greg.(1993).FeminismandAdvertisinginTraditionaland
③丁少彦,《意义的构成:从文化学角度研究2002年美国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
④叶耀荣、钟建安、楼劼,《杂志广告中的性别角色定型的实证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6(6)
⑤Courtney,AliceE.;Lockeretz,SarahWernick.(1971).AWoman'sPl-
ace:AnAnalysisoftheRolesPortrayedbyWomeninMagazineAdvertisements.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JMR).Feb,Vol.8Issue1,p92-95
⑥Dowling,GrahameR.(1978).Sex-RoleStereotypesOfWomanInAustralianMagazineAdvertising.AustralianJournalofManagement(UniversityofNewSouthWales).Apr,Vol.3Issue1,p65
⑦LinZhang;PataradechTony;Srisupandit;DebraCartwright.(2009).
Acomparisonofgenderroleportrayalsinmagazineadvertising:TheUnitedStates,ChinaandThailand.ManagementResearchNews.Jul,Vol.32Issue7,p683-700
⑧Wagner,LouisC.;Banos,JanisB.(1973).AWoman'sPlace:AFollow-
UpAnalysisoftheRolesPortrayedbyWomeninMagazineAdvertisements.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JMR).May,Vol.10Issue2,p213-214
⑨Lewis,Charles;Neville,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