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状况的监督篇1
浅谈加强财政法制监督促进防腐力度
财政法制监督是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的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加强财政法制监督,推进依法理财,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规范财政分配秩序,防止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配套措施
加快完善各种财经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财政税收管理方面先后制订出台了工商各税、农业各税、关税及财务会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实施财政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这些法规制度在执行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适应经济形势,操作性差等问题,必须尽快加以完善,如对预算资金的申请、评估、立项、拨付、监督、使用等环节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法律规范程序,真正做到用制度约束人,用法规约束行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加快财政法制监督的立法工作。财政法制监督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政监督的顺利开展和财政监督体系的完善。而且财政监督的职责和权限也无法进行科学界定。强化财政法制监督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监督的立法工作。如制订《财政监督法》。地方财政部门要认真研究与财政监督工作相关的规定、办法,并积极向当地人大和政府反映情况,争取支持,制订切实可行的地方财政监督法规,出台地方财政监督条例及细则,使财政监督执法工作真正做到依法监督,依法行政。
加大财政监督执法力度。当前,违法违纪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有的甚至还相当严重,屡查屡犯、屡禁不止,成为财经秩序混乱的重要特征。这反映了经济执法体系的执法力度不够,处理偏轻,处罚不力,特别是对违法违纪责任人员的处理力度不够,这种状况的存在势必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后果。财政部门,尤其是财政监督专门机构必须本着高度的责任心,依法监督,切实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罚力度,该收缴的收缴,该罚款的罚款,特别是要对违纪事项的处理与对责任人的处理结合起来,对那些违纪问题严重,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人必须依法移送有关部门,追究行政或刑事责任,切实做到违法必纠,执法必严,切实提高财政监督权威性和财经法纪的严肃性。
要适时推进各项财政配套改革。当前,几项关键的配套改革措施一是细化预算,要改变过去预算资金分配粗放,经费切块包干和归口管理的状况,在预算编制上,应该把预算具体到项目和单位,以适应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便于监督管理。二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改变过去国库分散支付,将预算资金拨付各部门各单位,由其自主支配使用,脱离财政监督,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支出过程中问题的状况,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将很大程度抑制这种现象的产生。三是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健全、规范财政支出政策的核心内容。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行费改税。政府部门的乱收费,是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经济根源。制度外收入、部门利益的刚化导致部门权力扩张和越位。这必然增加财政监督的难度。
建立健全财政法制监督机制
财政法制监督工作必须以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为中心,以理顺和规范财政分配关系为目的,紧紧围绕财政收支管理,拓宽财政监督检查的领域和范围。具体讲,当务之急是搞好以下几个转变:
由重收入监督转变到收支监督并重上来。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历史的影响,过去财政监督重点大多放在组织收入上,因而很多人把监督检查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一项措施。诚然,通过加强收入监督,可以达到增加收入,防止财政收入流失的目的,但财政支出方面是否正确,资金使用效益如何,有无挤占挪用等等,都关系到财政职能的发挥,关系到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财政监督工作要尽快实现由重收入,轻支出向收支并重转变,逐步建立从财政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的跟踪监督机制。
由重事后监督为主转变到全过程的监督。近几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在监督模式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是目前的监督方法仍然比较陈旧,监督范围也比较狭窄,仍然主要沿用过去的检查模式,主要是进行事后检查,对预算执行中的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因此,财政监督要适应部门预算管理改革,通过对预算收入解缴、征管、入库退库全过程的监督,实行对本级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跟踪监督,及时发现财政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微观监督转变到宏观监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主要以加强宏观调控为主,因而客观上要求财政监督从过去的重微观监督转变到以宏观监督为主上来,充分发挥财政作为国民收入分配总枢纽的作用,通过对整个财政经济运行状况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日常监督。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工作的中心是以加强管理为主,因此,财政监督工作也要转变监督方式,逐步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日常监督上来,立足财政管理,着眼于财政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财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真正形成监督与管理并重,日常监督管理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工作新格局。
由对外监督转变到内外并重的监督。过去,由于重视外部检查而对财政内部忽视监督,财政部门也出现了一些违法违纪现象。开展财政内部监督是财政部门内部对权力的一种制约,因此,必须把对外监督转变到内外并重的监督,通过对财政部门内部的监督,可以促进财政政策、法规、制度正确贯彻落实,要对财政部门内部机构预算资金、专项资金、以及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加强自我约束,规范行政行为。
努力提高财政法制监督效率
财务状况的监督篇2
摘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广泛存在于财务管理活动各环节中,若不加强对其管理危及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我国事业单位隶属于非营利组织,其财务风险主要表现管理风险与支付风险两个方面,由此本文提出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新问题及其创新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务监督机制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新问题
(一)财务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1、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现行事业单位而言,部分财务人员身兼数职现象较为显著,再加上,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导致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难以发挥其职能。
2、财务管理信息失真较为严重。财务管理信息关系到事业单位决策的高效性,目前,事业单位部分人员为了获取自身的私利,私自篡改财务会计数据资料,以至于事业单位管理者得到的为虚假的会计信息,一旦这些信息被事业单位管理者运用势必将事业单位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财务管理执法环境差,财务管理监督职能弱化。一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各项职能完全受负责人支配,使得财务人员难以得到自身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能,在管理过程中,当与领导人意见不一致时,若不服从领导者的意见,势必将遭受到管理在报复,导致自身难以展现其才能,这种执法环境之下,进一步弱化了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职能,大大降低了其工作责任感、积极性以及能动性。
(二)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有效的预算能够将财务会计支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仅有助于考核和评估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而且还能够及时发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成熟,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监督职能弱化。由于我国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事业单位过于注重执行预算结果,忽视了对相关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不利于保证预算管理的合规性、合法性。
2、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绩效考核是提升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最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未能够将绩效考核与激励奖惩机制直接挂钩,就绩效考核机制来看,其绩效评估范围不明确、绩效评估手段和绩效评估制度缺乏先进性、规范性。就事业单位激励机制来看,内容较滞后且不能够全面落实到位。进而,难以起到调动财务预算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的作用。
(三)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1、管理风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的产生主要源于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不完善,即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使其财务管理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内部监督制度不完善,不能够全面挖掘出财务管理存在的漏洞。上述两种情况最终将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给予其决策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2、支付风险。就当前事业单位而言,其往往以编制部门预算的方式对各项财务支出进行控制和支配,这种情况难以从彻底的遏制各项目之间资金相互挪用的现象,一旦项目经费整体结构趋于分散状况,将造成事业单位预算收支失衡,给予事业单位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创新对策
(一)健全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加大财务管理监督控制执行力度
1、建立和完善财务审批制度。完善的财务审批制度为事业单位实施收支控制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事业单位需设立审批权限和财务公开制度,对于需要报销的职工应对其原始单据进行严格审核,待审核通过后,才能够给予报销,切实确保财务管理的公平性、公正性以及透明性。
2、开展管理绩效审计。事业单位开展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均是围绕效益进行,其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市场盈利状况,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现行大多数事业单位一味提升社会效益,忽视了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因此,事业单位需积极开展管理绩效审计,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高作为绩效审计的核心目标,力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3、建立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相结合的机制。事业单位应针对于资金闲置和浪费现象,对各项支出计划的预算执行实施预算考核,并将其考核结果与奖惩制度相结合,依据不同的绩效业绩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全面激发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保证有效资金得以合理运用。
(二)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1、加强对财务人员风险管理培训,树立财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事业单位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培训部门,定期组织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加大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宣传,使其能够树立起风险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明确财务风险控制目标。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方向,因此,事业单位应结合经营目标,依据财务管理控制的内容和特点,制定出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目标。同时,待明确财务风险控制目标后,事业单位应在财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运用真实、可靠的财务管理信息积极开展各项财务管理工作。
3、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财务监督是事业单位加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监督工作,首先要建立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切实将其机制落实到位,并不断完善财务监督手段和方法,不定期对财务管理执行状况进行考核、检查;其次是全面落实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严格依据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的要求,将其制度落实到位。
财务状况的监督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监督;预算编制
中图分类号:F32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5)02-0028-04
随着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要求从“十二五”开始,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是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质量。2012年12月19日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印发了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完善了高等学校财务监督体系,进一步明确了财务监督的内容,要求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信息披露等监督制度,要求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的,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度,进而对学校财务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
新时期,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环境以及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为确保学校取得理想的办学效益,促进高等学校健康、持续的发展,加强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1.高等学校财务监督的含义及重要性
1.1高等学校财务监督的含义
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督,是指高等学校财务部门在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及资金的调节分配过程中,依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高等学校财务法规,运用特定的方式对高等学校费用取得与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检查、督促、惩戒和改进,以便合理地使用资金,维护国家和高等学校的财务安全。
1.2高等学校财务监督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学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国家在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为了保障高等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执行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强化学校财务监督的职能。所以,加大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督力度,可以提升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水平,更能促进高等学校内控制度的实施,保证学校健康稳定地发展。
2.新时期高等学校财务监督的要求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学校也面临着各种改革和创新,这对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督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l细化了高等学校财务监督的对象
目前,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管对象包括个人和部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个人的财务监管是比较容易的,而对某一部门的财务监管就比较困难,从而导致整体的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不到位。因此,细化财务监管象就是由部门管理者来执行监督机制。
2.2完善了高等学校财务监督的过程
如今不少高等学校的内部财务监督主要还是侧重事后直接检查,而缺少对经济事项的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但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事前、事中监督的最要性逐渐显现出来。高等学校必须改变一贯的事后监督方式,为使真正完整的监督体系得以建立、应积极极采取综合事后评价和跟踪反馈制度、因此,完善财务监督,就要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务监督体系,达到对财务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的目的。
3.当前高等学校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督是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学校的财务进行监督,即对高等学校在某时间范围内的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分析、研究和总结,从而对高等学校在此段时间内经济活动状况进行评估与评价,高等学校财务监督依据的是会计原始凭证、会计报表、学校基建资料、课题成果报告及其他相关的资料。高等学校财务监督的同的是通过监督发现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优化资金使用,促进高等学校健康快速地发展。
3.1高等学校对财务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监督不力
近年来,高等学校的资金增长迅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高等学校财务监督的观念淡薄教育成为重点。但有些学校在工作中忽视了财务监督与约束,财务监督工作重要性的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财务监督工作对学校正常运转的保障作用。还有部分学校对于财务监督的观念淡薄,认为在当前环境下,市场经济自然而然的会影响高等学校,如果过度强调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督工作,会阻碍学校的经济活动的开展,甚至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因而淡化了学校的财务监督。其次,部分学校的财务监督仅仅作为上级相关部门检查高等学校财务状况的根据,并不是真正依据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而进行,财务监督实际工作做得少这些现象均阻碍了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3.2高等学校的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执行过程中监督考评机制不健全
①目前,高等学校预算编制采用的是简便、易操作的“基本+项目”的编制方法,但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国家投入的不断增加,学校的年初预算数与实际总支出的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高等学校的项目经费逐年增加,但由于项目经费一般都在将近年末到账,导致学校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在财务预算的管理方面,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还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考评机制,因此,在预算执行中,对资金用途的约束力不强,导致了对各项经济活动的资金使用情况不能做出有效地评价。
②预算编制的随意性大,预算执行不严肃。预算项目在具体实施中,很容易造成未能严格执行原预算内容,原因是缺乏可供参考的预算依据,扩大了预算使用范围。所以.预算项日金额确定的科学性、立项的完整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③高等学校没有形成健全的预算执行监督的考评机制。首先,预算执行情况和进度信息反馈不及时,执行的效果成为盲点,预算执行缺少监控和跟踪管理。其次,有的高等学校已形成了考评办法,但大部分流于形式,无法达到考评的既定目标。再者,在目前高等教育系统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考评机制,各高等学校间的预算执行情况难以进行横向比较。
3.3高等学校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强,内控制度不完善
高等学校在不断扩大规模,发展迅速,筹集资金的方式也存在着各种潜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贷款的筹资风险、支付利息的风险和偿债能力的风险。高等学校一般在贷款项目和额度上都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但由于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强,缺乏财务风险管理和防范机制,就不能有效地约束财务风险、债务的举借和偿还行为。另外,在外部大环境变化情况下,国家不断完善和规范各项经济业务的规定和程序,不断出台许多新政策、新规章制度,而高等学校缺乏内部控制管理理念,监督措施没有落实到位,财务内控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财务监督,甚至无法保证学校财产安全。
3.4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督方法落后,形式单一
部分高等学校开展财务监督工作时,工作方法比较落后,形式比较单一。首先,部分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督的内容、形式没有明确,一般进行的财务监督仅仅是事后的监督并不能对财务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监督缺乏及时性与合理性,财务监督的方法相对落后。许多高等学校财务的监督工作仅仅是会计的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缺乏实际的效果。这种落后的方式方法,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而针对于学校建设发展相关的项目,可行性研究不够细化,这无形中加大了高等学校财务的风险,致使财务监督作用无法发挥。
4.高等学校加强财务监督的对策
当前,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督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学校应当在遵守国家财经制度的前提下,制定一整套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切实可行的监督考核体系,并对项目管理部门给予一定的自,保证学校财务部门真正起到财务监督的作用。
4.1增强财务监督观念,充分认识财务监督的重要性
在国家的资金投入日益增加、高等学校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保证各项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运行。完善高等学校财务约束机制,强化财务监督观念,规范各种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充分意识财务监督的重要性,这些对于高等学校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加强高等学校领导层财务监督的意识,从思想上重视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督工作,明确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督的工作的重要程度,积极支持本单位的财务部门开展此项工作,保障财务人员的监督工作顺利进行。其次,做好此项工作,还需要高等学校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因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涉及到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只有得到他们的积极配合,财务监督工作才能做得更好。所以,高等学校的各级人员要了解掌握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和特点,提高思想意识,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对学校的财务监督体系的建立,保障高等学校资产的安全。
4.2编制精细化预算,建立健全预算监督考核体系
高等学校的年度批复预算是全校经济工作的依据,预算管理直接影响着学校财务状况及发展目标,因此,编制学校预算应具备财务战略眼光。首先,年度预算的编制要与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相一致,既保证日常工作的运转,又要压缩一般性的开支,确保预算编制不会偏离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其次,预算编制应该突出重点,通过确定高等学校预算精细化的管理目标,健全高等学校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通过调研,建立科学合理的支出定额标准,将学校层面及各部门经费开支内容具体化、明确化、精细化,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最后,对金额比较大的项目的预算要实行专家论证,集体决策,保证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确保财务监督的程序到位。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投入增大,学校的资金规模也在不断增加,这对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也提出新的要求,各高校在加强精细化预算编制的同时,应不断推进绩效预算的实施。高等学校要创建预算绩效考核的文化环境,还要制定如收入支出结构分析、学校年度收支比率分析、专项资金的利用率、资产设备的利用率、高校收益分析等一系列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将考评与问责有机的结合。
高等学校应该完善财务监督,建立健全预算监督考核体系,使其自我约束,并相互制约。首先,对高等学校收人、支出及与预算的差异等进行监督考核,分析预算与实际情况发生差异的原因。其次,对高等学校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各项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行监督,分析学校的各项资金构成及变化。再次,对高等学校的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学校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进行考核,指导学校最有效的使用资金。
4.3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健全财务监督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加强财务监督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使财务监督有法可依。保障高等学校有序发展、财务监督工作顺利开展,就要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高等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制度建没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高等学校的财务基础管理工作是否做得扎实与完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①建立健全高等学校的沦证会制度,就是重大经济项目须经学校党委集体讨论决定。通过制度建设,约束高等学校领导的经济行为,规范各项资金运用的审批程序和制度。②要结合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特点,制定相互制约机制。根据会计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明确学校财务工作岗位的职责权限,定期轮换岗位,相互约束。③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特别强调了高等学校内部控制问题,因此,高等学校要建理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为把内部控制的工作落到实处,要定期检查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一步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切实把内控制度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
4.4创新财务监督手段,丰富财务监督形式和方法
高等学校要加强财务监督,创新财务监督手段是十分必要的。财务监督的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高等学校财务监督的检查效率,是新时期财务监督比较可行的手段。为了减少监督检查成本、避免重复检查、提高监督效能,以及各种检查对高等学校正常运行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高等学校可以建立监督检查信息平台,实现财务监督信息的共享。高等学校通过财务监督信息共享可以实现民主监督,保障高等学校财务活动的透明化、合法化,及时、真实、全面地反映学校的财务监督状况,通过校园网可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财务监督的透明度,可以通过财务综合查询系统,让教职工随时查询工资、项目经费的实时信息。
财务状况的监督篇4
关键词:财务总监制;产权;法人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道德危机;信息不对称
目前,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建立财务总监制的直接动因,并非是国家或上级部门的指令,而是来自企业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混乱、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企业财务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发挥和完善财务约束机制,就成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主动或被动考虑的首要问题。财务总监制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一种财务监督机制,正确认识和理解财务总监制,是财务总监制得以良好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实际工作的客观要求。基于此,本文拟从产权经济学角度对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产生的原因及理论依据进行分析探讨。
一、产权是连接会计与受托责任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产权是“主体拥有的对物和对象的最高的、排他的占有权”(刘诗白,1995),更具体地说,产权即财产权(PropertyRights),包括以所有权为主的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其内涵可分为资本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英国学者Y.巴汉泽尔在《产权的经济分析》中认为:“人们对不同财产的各种产权包括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由此可见,产权不仅是一个财产归属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运用问题,因而可以将产权分为原始产权(或终极所有权)和法人产权(或法人所有权)。原始产权和法人产权都是由财产所有权派生出来的权利。一般认为,原始产权是出资者在企业法人存续期间享有的与其出资份额相对应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法人财产权是企业法人依法对企业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会计与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经济主体的所有者向经营者让渡财产使用权而产生了受托责任,会计是与对受托责任的计量和报告相伴而生的。受托责任学说是会计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杨时展教授主张“会计原本的目的在于认定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不理解受托责任,就无法理解现代会计,受托责任理论是现代会计的灵魂、根本和核心”。因此,可以说产权是联结会计与受托责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会计受托的对象是各产权主体,现代企业的委托——关系是严格遵守制衡机制的产权关系,即公司治理结构(Co-poratrgovernance),又可称法人治理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所体现的所有者、经营者各方构成的相互制衡的产权关系。会计所要明确和解释的就是能体现产权结构的委托关系所表现的受托责任。在这种产权制度结构中,会计信息成为委托人对人进行控制的重要工具。
二、国有企业产权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但从实现情况看,在“两权”关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者行为失控。在目前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中,资本所有者代表机构的职能分别由不同的政府行政机构行使。许多行政机构对企业发号施令,而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对决策后果负责,各项权能被不同的部门分割,实际上是架空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割裂了在现代产权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关系。同时,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外部性、共用品和不对称信息的经济学特征,因此,国有企业产权的现状必然会产生如下经济学现象:
1.内部人控制。因为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学上外部性(Externalitis)的一般特征,即一个主体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他主体产生的影响,这种外部性可以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产生负效应。会计信息即可以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利益,也可以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损失。由于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目标不一致,一般所有者的目标是单一的,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经营者的目标是多元化的,是追求尽可能多的薪水、奖金、闲暇和荣誉等。在目前国有企业所有者主体缺位的情况下,企业完全由厂长(经理)控制,即形成所谓内部人控制(Insidercontrol)。这必然会导致经营者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其自身效益最大化,如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等。使企业的所有者及有关外部利益关系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将会由于使用虚假的会计信息导致决策的失误。
2.内部人对“搭便车”行为的反抗。因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共用品(PublicGoods)的特征,即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表现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可共同享用会计信息,它对某人的供给和使用,不会妨碍他人。非竞争性表现为会计信息可以被多个用户多次使用,而不影响其效用。因此,“搭便车”现象就不可避免。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享用会计信息,而所有者及有关外界关系人均可免费获取会计信息。结果,企业不能从会计信息的提供中补偿所耗费的信息生产成本,因此,企业最多只会提供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在目前国有企业产权的状况下,无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约束和改变,虽然企业经营者对信息的披露只是举手之劳,成本低廉,但他却只从满足其自身价值出发,而不考虑整个社会的总价值,这必然会对企业所有者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3.内部人的败德行为。会计信息具有不对称信息(AsymmetryInformation)的特征。不对称信息是指在竞争市场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作为交易的双方,对其交易对象信息的了解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对双方的决策有着不同的影响。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由人单方面提供的,而会计信息的利用者是多方面的,可以说会计信息是一种带有社会影响的共用品。同时,由于人和委托人利益目标的不一致,人经常会利用其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谋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而背离委托人的利益,如道德危机(MoralHazard)、逆向选择(AdverseSeclec-tion)等。因此,目前国有企业产权状况就成为经营者败德行为产生的温床。
为减少或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尽可能地保持一致,所有者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激励方案,试图以此来缩小两者之间的效用差异。然而,激励方案的存在仅仅能够缩小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所有者与经营者效用目标的差异,无法避免内部人控制等现象的发生。因此,设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一种有效的所有权监督制度,激励并约束企业经营者为所有者谋取最大利益,是我国国企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客观要求
现代企业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独立享有自主经营权并不意味着对所有者行使所有权监督的排斥,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所有者监督不能仅停留在审阅企业的财务报告、考核经营业绩等事后监督上,而应是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所有者对经营者具有终极的监督权利,经营者的任何懈怠、无能及败德行为,均可以通过所有者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得以矫正。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式治理结构,还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式治理结构,虽然具体的监督管理形式不同,但其宗旨都是通过所有权监督来制约经理人员的行为,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财务总监制亦称财务总监委派制,是指在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情况下,由董事会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并授权其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组织和监控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一种所有权监督制度。它是从产权角度去行使权力,代表所有者利益对经营者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来自产权约束的监督关系。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正常经营的必要条件是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既使在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所有者不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经营决策的条件下,公司的所有者即股东仍然必须保持对企业的最终控制。这种最终控制权(剩余控制权)主要体现在:股东会对董事和监事聘任、收益分配以及其他重大事项作出决定的投票权,对董事会议定授权的决定权,对经营和财务信息的知情权等等。正是通过这些权利的运用,所有者才能通过董事会对企业经营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对高层经理人员进行与所有者目标兼容的激励。
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是顺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而建立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国家作为所有者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企业经营者以国有企业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独立自主经营,并对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财务总监制的建立,一方面使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利益把好财务监督关,另一方面,硬化了所有权对经营权的财务约束,使经营者在重大经营决策和财务收支活动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所有者的利益。为经营者充分施展经营才华,最大限度地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创造了条件。
实行财务总监制是我国经济监督制度的创新,实践证明,这种所有权监督制度,有利于规范和约束经营者行为,防止败德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强化所有权监督及维护资产所有者权益。
四、实行财务总监制是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现实选择
1.实行财务总监制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是在明晰产权基础上的“三权”分立,即决策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督权(监事会)和经营权(经营者)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目前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很不完善,如产权代表未真正代表国家利益;董事对总经理的控制作用小,有的董事“不管事”,有的董事长同时兼任总经理。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没有相互分离而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约,产权约束的财务监督仍时常处于梗阻状态,致使国有企业外部监督弱化、内部财务运行失控。因此,实行财务总监制,可改变目前国有企业所有者监督缺位的现象,财务总监作为产权代表派驻企业,赋予其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使命,承担起监事会的有关监督职责,这必将对法人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实行财务总监制是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国有企业所有者,还是其他的外部监督主体,他们所掌握的企业信息都不可能有经营者多,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客观存在。在现行财务报告披露制度下,企业对外披露企业信息是有时间性的,除上市公司每年披露两次报表即中报和年报外,一般是按年对外提供会计报表;所有者也主要是从有限的会计信息披露中获取经营者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营者存在着败德行为,所有者也只能是在会计报表披露之后才能了解到,这种滞后的信息,难以为所有者监督服务。而实行财务总监制,由于在制度设计上保证财务总监能够进入企业决策部门,参与制定企业财务计划,监控企业的财务活动,从而为所有者及时获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创造了便利条件,是所有者快捷获取经营者信息,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
3.实行财务总监制是一种低成本的所有者监督方式
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监督成本,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有者为获取经营者信息所开支的费用,如专设机构经费、专职人员工资及各种福利等;二是由于监督滞后,经营者败德行为已给所有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传统的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方式下,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作为非专业人士的外部股东,要将企业披露且业已经过粉饰的会计信息调整至真实状况,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同时,由于所有者获取信息的滞后性,经营者败德行为给所有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无法挽回,所以这种监督的成本是相当昂贵的。但在财务总监制下,所有者能及时了解经营者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经营者的控制,如解除经营者职务、冻结企业资产等,从而降低或避免经营者败德行为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使其监督成本大大降低。
4.实行财务总监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
会计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以及企业有关方面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有些单位和个人利用假发票、假涨本、假报表、假审计报告等进行偷税。漏税,截留财政收入,侵占国有资产,骗取荣誉。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利益驱动,对经营者监督弱化造成的。因此,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不能仅依靠会计本身的监督,而应由会计信息系统以外的力量实行标本兼治。实行财务总监制,企业一切重大财务开支、资金调拨都必须有财务总监的认可,财务总监对有关原始单据的审核,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应注意的问题
1.高标准选拔任命财务总监。财务监督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要求财务总监必须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不仅应具有较高的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水平,还应坚持原则,清正廉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不仅应具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及相应的分析判断能力,还应是会计核算的内行,理财业务的高手。否则,再好的制度,没有合格的人员去执行,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因此,为保证国企财务总监队伍的高素质。应使财务总监的人员选拔市场化,形成能者上、庸者让的优胜劣汰机制。
2.明确财务总监的权责范围。所有者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并非是干预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权,因此,在财务总监制度的设计上,必须明确其工作职责、权力范围和运作规则等,做到既能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又不干预企业自主经营。一般来说,实行财务总监制的企业不再设立总会计师,企业经营者享有不受财务总监制限制的、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完全财权。财务总监工作权责主要应包括: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参与权;对财务计划执行的监督权;对企业重大资金调拨的签字权。
财务状况的监督篇5
(一)高校内部财务监督缺乏重视力度《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各单位领导及会计人员都具备财务监督之职责,高校内部同样不例外。但是,就目前实践情况来说,高校内部财务监督整体缺乏重视力度,甚至忽视了财务监督所体现出的重要性,导致该工作项目无法得以有效实践。部分高校领导过于追求财务在服务方面的功能,对于其监督职能却采取忽视态度,认为财务管理机制能够直接取缔财务监督机制,这无疑会使财务风险增大。
(二)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在控制制度方面缺乏健全性健全的内控体系制度是高校开展内部财务监督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与保证,但从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实际情况来看,部门高校还未建立起健全的内控体系制度,生搬硬套、不合实际等情况的存在导致高校内部财务监督难以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极大地制约了财务监督作用的发挥。
(三)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基本形式趋于落后通常情况之下,财务监督以三种形式呈现出来,分别是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督等,每一种监督模式又代表着财务监督实践工作的三个不同阶段。鉴于此,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实践过程当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深入研究高校运行实际情况,再结合监督内容,有机结合各种监督模式,从而提升监督工作的实践性与有效性。然而,就目前而言,部分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始终强调事后监督,将会计凭证以及会计报表等资料视作其财务工作实践成效的评价指标,将工作重点放在检查会计结果、处理违纪行为等方面,对于经济活动整个程序采取放任的态度,以至于财务监督缺乏其应有的实效性,监督成果也无法达到预定效果。
(四)财会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高校的基本职能为教学以及科研,因此其内部以专业教师为主,因此普遍存在着缺乏专业财会人员等情况。而为了达到财务管理基本要求,需要教师兼任财务工作。受专业条件限制,大多教师并不具备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及技能,以至于财务管理实践活动中出现较多漏洞,这并不利于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加之部分财会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财务审查、财务监督环节,为了顾及各种人情世故而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凭借自身职务之便,私自挪用学校公款或是制作假账,给学校带来较大损失。
二、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监督、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实践策略
(一)不断提升内部财务监督整体重视力度高校财务部门本身是防腐工作和反腐工作的前线,基于高校内部财务监督而言,财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仅是承担这项工作任务的直接责任人,同时还是学校利益的代表,具有监督职能。在此背景之下,若要改变高校内部财务监督缺乏重视力度这一现状,建议高校相关领导提高重视力度,并给予财务部门独立行使财务监督职能的权利,赋予其足够的权威性。除此之外,对于财务人员各项工作与财务监督,各领导人员同样需要给予其支持,确保各项财务监督活动能够得以真正落实。
(二)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财务监督相关控制制度由于各个高校的运行状况与内部情况各不相同,所以相应的控制体系制度也应当有所不同。针对重点项目,财务管理部门要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分析制度以及评价制度,并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估,以分析和评价财务预算的有效性、合理性。在构建财务监督控制制度时,建议高校以自身的实际以及今后的发展规划为根据,在积极听取相关财务人员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体系制度的重构,从而使建立起的体系制度被广大工作人员所认可。同时,财务管理实践活动中,建议采取业务办理和授权相分离、财产保管和会计记录相分离等机制,实现各个部门与组织之间的互相制约。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管制度来配合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提升内部控制体系制度的监督能力和执行能力,确保其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制度的价值得到较好的发挥,使高校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服务。
(三)不断丰富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基本形式鉴于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基本形式趋于落后,因此必须不断丰富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基本形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当从以下两个环节进行:
1.基于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基本形式而言,需要高校不断改善其单一模式,加强事前监督以及事中监督,努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监督系统,使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功效。
2.基于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基本方法而言,随着国内高校发展与改革的深入,在财务管理基本范围及内容方面也随之不断扩大化和复杂化,这就需要各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实践活动不断转变自身职能,以监督检查转变为管理服务。而在财务管理实践过程当中,需给予财务监督活动进行日常监管,通过把握与研究监督工作重心,不断提升其监督层次,财务监督活动也能因此而体现其价值。
(四)不断提升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财务管理活动中财会人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监督环节,必须不断提升财会人员专业素质。首先,提升财会人员法治理念。《会计法》中对于财会人员的具体职责进行了明确限定,要求其执行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任务,这就需要财会人员提高自身法治理念,严格遵法、守法,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其次,提升财会人员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为财会人员工作中的根本性要求,通过组织财会人员开展职业再教育活动等形式,提升其职业道德和自我约束等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加强财务管理水平。再次,不断提升财会人员业务操作能力。基于财会人员而言,业务操作能力无疑是其基本的技能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内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高校开展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时,先后引进了各种新型技术,对于财会人员基本操作技能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需要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同时还需及时掌握各种新型技术与知识,有助于其顺利展开财务工作,同时也成为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最后,给予财会人员定期培训的机会,通过座谈会、讲座以及对外交流等形式,鼓励其主动学习各种新技术,用以丰富自身工作程序,同时还能提升自身操作技能。
三、结束语
财务状况的监督篇6
[关键词]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意识;制度;财务公开
一、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对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的监督
1、预算编制及执行监督
某些基层事业单位未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财力逐项计算编制预算。也未按轻重缓急测算每一级科目支出要求,预算编制表现出不合理性;而有的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脱离实际,虚报冒报,并没有根据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及本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和财务收支状况,实事求是地提出本单位本年度各项收支的预算建议数,接受“两上两下”的审批,而是以同级财政部门界定的具体财政补助上限加上基层事业单位的其他收入和支出为标准编制预算,经费安排上缺乏可靠依据,预算编制数据脱离单位发展实际,造成执行与预算脱节。主要是基层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约束作用,相关财务监督部门的监督约束力也相对较弱,造成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混乱。
另外,监督部门对基层事业单位收入预算的积极与否、支出预算有无宽打窄用、收支平衡与否,均缺乏监督检查。相关财务检查部门在做财务检查时没有对未按预算进度执行的基层事业单位给予足够重视,对专款挪用的情况也没有及时发现和进行强有力的制止。
2、决算监督
某些基层事业单位对原始凭证审核不认真,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发票内容笼统,相关项目和指标填写不完整,审批程序不合理,白条入账也时有发生;记账凭证摘要填写过于简单敷衍,不能准确说明经济业务的具体情况;会计科目名称不规范,处理业务不及时。有些单位将当期发生的不同经济业务的多张原始凭证填写在一张记账凭证上,造成会计科目与原始凭证内容缺乏一一对应。有的事业单位在开设银行专户时,将相关收支业务的会计凭证单独记账、单独保管,未列入单位财务会计总账内管理,形成账外账和“小金库”;在年终结账时,有的单位制作会计凭证不是将收入和支出结转“结余”科目,而是将收入和支出相对转,不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使“结余”科目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核算单位的结余状况;填制会计凭证内容不完整,如附件张数不填写,或编制人、出纳、稽核等相关人员不签字盖章。
某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混用或一本账多年度使用,缺乏分类管理意识,账簿登记发生错误时更正方法不规范,挖补、涂抹、刮擦,字迹不清,模棱两可,数字书写错误。
目前有些单位根据不同需要和目的来填制财务报表,从而出现了同一单位同一时期向不同的部门报送的财务报表其数据各不一样。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构成,多数事业单位只有财务报表而没有财务情况说明书。且财务报表数字不准确、不真实,内容不完整,财务人员往往用估计数、推算数填报,隐瞒收支情况,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财务人员未对本单位财务状况进行财务分析,使得单位不能客观地总结财务管理经验,不能发现平时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能有效改进财务管理工作方法。无法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不利于财政主管部门全面了解基层财务工作情况,不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体制改革的依据和原始素材。
(二)对事业单位收支的监督
财务监督工作不到位致使某些事业单位存在账外账,私设“小金库”和“小钱柜”。有些事业单位用业务招待费大搞请客送礼,铺张浪费,任意挥霍国家资产、损公肥私、假公济私。事业单位的接待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宴请,除正常的工作交往和合作外,有关部门不断提升宴请档次,巧立一些不必宴请的账目,造成事业单位接待费用越来越多。另外,有的部门借公款接待之便,虚报账目,赚取回扣。有的事业单位为了扩大支出基数,采取年底突击花钱或将单位的收支结余虚列支出。在某些事业单位中存在经营性支出在事业支出中列支、经营性支出界限不清的现象。财务监督部门对这些乱支滥用现象的检查尚比较乏力,使得事业单位财政开支日益增加。
(三)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
财务监督的乏力致使某些事业单位使用发票、个人银行存款、白条借据等抵顶库存现金;有的单位不遵守开户银行核定的现金库存限额,无限度地增加现金库存量,甚至超出数倍;有的单位为了方便或拖欠银行贷款等而直接坐支现金;有的单位千方百计套取现金,使用现金呈随意化状态,资金使用管理缺乏计划性。财政无综合预算,部门无细化预算,资金使用随意,支出没有标准可循,缺乏约束机制,导致部分事业单位一方面资金紧缺,另一方面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政资金既紧张又浪费。
某些事业单位现金的收付、结算、登记工作由一人负责。有的单位出纳人员兼任稽查、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使用监督
某些事业单位截留、隐匿、转移单位收入,私存乱放,不列入本单位财务部门大账内,搞“私房钱”。由于这些行为未得到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使得此类行为时有发生,充分暴露出财务监督工作的不到位。
二、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人员责任感不强,重视力度不够
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属比较严谨复杂的系统工作,财务监督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决定财务管理质量的好坏。在某些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对财务管理的若干环节持有敷衍心态,对单位的好坏不是太关心,缺乏主人翁意识,资金核算观念和效益观念很淡薄。客观上,财务会计人员在重大经济活动中尚无法参与决策发挥参谋作用。单位领导也疏于管理,缺乏依法理财的意识,对一些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致使这些财务人员逍遥于制度的管辖之外。某些单位领导帮助隐瞒或者视而不见串通一气,相关监督检查部门无从查起。
(二)审批部门工作不仔细,监督缺位
审批部门接到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时对其合理性和效益性缺乏深入审查,对上交的财务报表没有准确复核,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收支状况、资产管理情况等项目缺乏全方位的检查和监督,对未交财务情况说明书的某些基层事业单位也没有作出补交的通知,没有制定明确的财务报表上交实施细则,对不按规定履行上报程序的行为缺乏处置,以致于管理涣散。各审计监督部门各自为阵,没有形成连动机制,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存在互相推委的现象。在检查监督时各审计部门所遵循的依据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口径不同,监督效果就存在差异,甚至某些时候各自采用的检查依据存在抵触。相关银行对
单位开户也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检查。
除此之外,针对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检查在时间上往往是定期进行。频率也很低,往往一年检查一次,或者几年一次,时间也比较固定,给受检查单位留下了充足的做假应付空间,缺乏突击性检查所形成的约束力。
(三)财务监督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和漏洞
目前,我国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宏观上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针对微观层面的财务管理制度却处于比较欠缺的状态,对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制定比较系统全面的实施细则,使得在实际运作中。许多非规范缺乏治理的法律或制度依据而不得不搁浅,促使一些投机者乘机钻政策或制度的空子。
(四)缺乏民主理财意识,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缺乏透明度
事业单位仍具有行政化色彩。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费现象,缺乏理财意识,基层事业单位显得更为突出,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基本上由领导一人说了算,缺乏民主讨论科学理财的观念。由于基层事业单位本身在财务管理上存在漏洞和违规行为,担心受到相关监督部门和公众的监督而不敢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更谈不上财务定期公开,单位的财务管理属暗箱操作,得不到应有的监督和约束,无从增强透明度,缺乏舆论压力。
三、对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建议
(一)意识和氛围的形成
各种行为都由人的动机引起。要规范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最根本的措施还必须从人的意识着手。单位主要领导和主管财务的分管领导应向单位职工慢慢地灌输一种对于规范组织财务行为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承担责任。从动机上统一单位职工的思想,营造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同时,利用各种会议向单位职工宣传有关财务工作的制度和法规,让职工明白规范行为的重要性。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人员要增强资金核算观念和效益观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基层事业单位的领导应该以更加理性严肃的态度对待财务管理,严格按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行事,对违反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事件进行严肃处理。
(二)财务人员的监督
财务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政治修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时刻约束自身行为,真实全面地管理单位财务,同时监督单位职工的行为,对虚报乱报开支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揭发,切实担负起财务监督这一责任。基层事业单位有必要引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重视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绩效考核,引进竞争机制,切实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三)制度建设
基层事业单位要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实行分类管理、专款专用、统一决算的管理模式;综合性的支出管理制度与专项支出管理制度相结合,加强对办公经费、接待费用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对单位内部的财务收支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内部监督控制,从源头上治理财务问题;要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监督制度,并且要将财务法律法规和财务监督制度向全体工作人员公布,使他们充分认识规章制度并自觉遵守,积极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建立财务监督领导责任制,建立单位财务由分管领导负总责,各部门(科室)紧密配合的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基层事业单位内部的民主理财制度,实行财务公开。职代会和内审人员要对本单位的账表、凭证进行定期审查,并将审查结果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四)党组织的监督制约
基层事业单位要加强单位党组织对财务的监督,重大财务支出行为要经单位行政领导集体和党组织讨论确定,并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全程跟踪和调查,对资金使用效益不好的财务活动经手人进行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