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总结篇1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融资困境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31-02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式培养到普及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趋势,特色建设、信息化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内涵夯实建设、应用型转型升级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又一轮新的建设浪潮。建设离不开资金,由于财政拨款不能用于基本建设,大多数高校靠向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融资筹措建设资金,资金缺口大的问题更加凸显,融资难成为各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尤其是老、少、边后发展地区和西部地区高校情况尤为严重。
一、高校面临融资的困境
(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财政支持乏力。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地域优势、国家对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等,使地区差距逐步扩大,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历届政府积极致力于解决的全局性问题。近十年来,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西部地区在税收政策和财政方面优惠政策,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西部地区各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财政收入也存在着差异,西部地区财政支持教育乏力成为不争的事实。观念落后、投入不足、僧多粥少,各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省级财政在有限的资金额度内,既要提高教育的毛入学率,又要保证以本省“211”院校资金需求为主,因此,地方院校得到的财政补贴少之又少,发展遭遇瓶颈。
(二)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高校贷款难。工、农、建、中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贷款条件门槛高,主要向“985”、“211”学校和老本科学校倾斜。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很难得到支持。此外,高校作为一个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事业单位,它的收入主要来源是三个渠道:国家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科研和社会服务。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正常经费都十分紧张,能做到收支平衡的学校寥寥无几,资金节余多为科研项目。根据国家财政改革的要求,从2008年起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零余额账户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高校节余存款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
(三)国家化债工程难解高校资金短缺燃眉之急。2009年国家为化解高校债务实行了化债工程,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划定高校2009年底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化债依据,中西部地区中央奖励补贴45%。但对于背上沉重债务的高校并没有真正减轻负担。还有一些后发展地区的高校因土地和规划等问题,银行债务基本发生在2009年以后,错失化债良机,未能赶上2009年国家化债工程享受到国家的化债优惠政策,到现在是负债累累,困难重重,发展受到严重的束缚。
(四)社会融资政策缺乏依据。2012年国家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根据文件精神,地方政府和事业单位不得擅自利用政府平台采取(BT)模式融资。基于高校的事业性质,在BOT、BT、PPP等融资方式上,都受到限制。前几年一些高校在学生宿舍的建设上采用了(BT)融资方式,结果又出现了税务机关要求高校补纳营业税及附加的情况,加大了学校的负担,增加了融资成本。
二、高校融资模式探索
高校肩负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
(一)积极加大财政投入、缓解高校债压力。高校要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积极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增长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形势下,认真研究好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目标的措施和相关政策,积极寻求国家财政支持,争取各类专项资金,从而减轻负债压力和改善高校经费不足现状,以利于高校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化债力度,支持高校改革发展。高校要研究和紧跟中央财政改革三步走的节奏,当前应该重点关注财政对地方政府债务清理,关注地方财政扶持经济发展的改革方式,关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改革措施。在财政对地方政府债务清理中,积极申请列入政府债务清理总盘子中,从财政预算中安排化债资金,分期分批帮助高校化解银行贷款债务,使高校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轻装上阵。
(三)给予高校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项目上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前高校要抓住国家推动“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的机遇,积极参与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实施,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同时,地方财政也应考虑减免高校因改、扩、新建而进行的基建项目的报建费、项目可研论证评审费等前期费用。鼓励高校科研项目孵化和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支持高校创办信息产业、节能低碳项目,旅游文化项目等,给予高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四)加强校银合作,搭建平台促进共赢局面。银行有资金,高校有教育资源、人力资源,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在培训、信用卡使用等方面与银行开展广泛的合作,提高除贷款利息外的附加值,吸引金融业的关注,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赢局面。
(五)积极探索资源整合资产置换,减轻高校扩建土地购买成本。有的高校旧址在闹市区,发展空间受阻,可通过土地资源的置换整合,搬迁到郊区以小换大,从而缓解资金压力。
(六)积极开展融资租赁,发挥其高效便捷的作用。融资租赁手续简便灵活,被称为“第二金融工具”。近年来,在中央“稳健的货币政策”指导下,商业银行收紧了信贷规模,融资租赁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已经成为高校融资的另一个渠道。它较之银行贷款手续更加简便,使用更加灵活,同时没有银行项目贷款在使用上所附加的限制性要求,更适用于高校教学设备新增和更新方面资金需求,受到高校的普遍欢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和引导,防范由此引发的风险。
(七)校企深度合作,是高校融资的新思路。校企合作不是新课题,但是,要做到真正深度合作、实质性的合作,则是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尝试。要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有特色的现代应用技术型大学,就要建立与产业发展深度互动、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逐渐发展到共建专业、共建基地、共建师资等深度合作,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合作创新的目标。目前国内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有:由企业投入设备、原料和技术等共建基地,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共建专业进行订单式培养,近几年来这种合作方式在高职类院校已经开展,并取得显著效果。此外,民营资本的引入,合作办学,改善办学条件等方式也有成功的案例,校企深度合作从另一个方面达到了融资效果。
(八)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可以减轻高校投资负担。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教育部提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社会提供服务、政府履行职责、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规范管理、部门依法监督”。高校后勤社会化可以减轻高校在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服务项目建设方面的投资压力,同时可达到行业规范化管理的目标。
三、建立高校融资风险防范机制
(一)做好学校发展规划,避免盲目发展。要做好高校融资风险防范,首先就是做好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精神,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总体规划的可行性研究工作,避免盲目上项目,从源头上做好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总规划,避免盲目融资而产生的风险。
(二)做好银行贷款额度预算安排、实行合理负担。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发展规划,学费收入情况,以及在不影响教职工生活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的前提下,做好资金需求预算,在资金的类别上做好安排,比如银行贷款、社会融资、校企合作项目,以及财政专项支持各占比多少。此外,在贷款的期限上做好长、中、短各期的衔接,同时做好风险预案,做好还本付息的准备,防止出现还款集中期资金断链的情况,实行债务合理负担。
(三)研究谈判技巧、争取利率优惠支持。高校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不是营利企业,所贷款项基本上是用于校舍、场馆的改、扩、新建,用于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因此,投资回收期相对比较长,且高校收费由政府审批,不得乱收费和超审批收费。由于高校环境单纯,财务人员往往在与金融机构谈判上技巧略显不足,很多学校在急需资金“救急”时遭遇银行高息贷款。因此,高校财务人员要认真研究金融政策,了解银行的办事规程和信贷政策,熟悉谈判技巧,争取银行给予贷款基准利率的优惠支持,减轻贷款利息负担。
(四)控制融资风险要打“组合拳”,构建融资风险防控体系。做好融资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事前,要做好资金需求的总预算,做好项目投资期回收年限的测算,做好还本付息的测算,研究比较各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和优惠政策,寻求最佳合作银行;研究比较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综合分析各种不利因素,做好风险预案。事中,要做好资金需求年度预算,把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与年度资金预算紧密结合,严格执行年度预算,做好还本付息,认真执行项目支出绩效考评制度。同时,要做好建设项目预算跟踪服务,防止项目超规模、超预算支出,防止资金断链。事后,要做好项目的决算工作,综合评价项目的效益,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管理水平。
(五)强化融资工作的会计监督,充分发挥总会计师的专业作用。要建立以总会计师为首的高校融资风险防范责任制。高校总会计师肩负着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使命,是高校财务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的把关人,也是高校资金和资源调配的第一把关人。要充分发挥总会计师的专业化管理作用,尊重总会计师提出的融资预算、还本付息计划、融资预警方案,同时实行融资风险问责制度,实行责任和权利对等。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融资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这对提高融资管理水平、防控融资风险发生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薛勇,周雪莹,代成雷.浅谈融资租赁在高校融资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2(1)
[2]宿辉.中国大陆地区实行BT项目的法律障碍及规制[J].建筑经济,2015(2)
融合教育总结篇2
经济转型高职教育改革
一、经济转型背景下中部地区金融业发展态势为高职金融教育既迎来发展机遇,又带来严峻挑战
1.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为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21世纪的今天,金融已成为世界大国竞争最重要的领域。随着我国实体经济长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大国经济必须要有大而强的金融作后盾。我国需要构建与经济崛起相适应的具有强大聚集功能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现代金融体系。现代金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金融组织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竞争胜负的关键。
但是,我国金融业历史短,人才的积累总共在300万人左右,人才占人口和人力资源的比例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根据联合国的一项统计,美国金融从业人员(包括为金融业服务的中介服务类)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日本则超过8%,甚至马来西亚都超过5%。复旦大学李绪红教授2009年调查表明,在我国金融发达地区上海,2006年,金融就业人口19.57万,仅占城市就业人口的2.2%。那么对于我国其它地区的情况就更不会乐观。而且,相对于外国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我们的从业人员还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李教授预测到2010年末上海金融业从业人员总量应达到26.91万人,占城市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2015年从业人员总量达到35.88万,占城市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5%;到2022年从业人员总量达到46.62万人,占城市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4%。我国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进程中,必须把金融教育置于更加基础、更加重要的先行地位。金融教育在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与发达国家相对存在的巨大差异,从另一个方面昭示着我国金融教育发展的巨大空间。整个金融人才体系可以划分成包括由高、中、低端三级人才子系统构成的有机系统。对于定位于培育中、低端应用型、技能型金融人才的高职金融教育而言,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根据发展经济学梯级推进发展理论,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金融行业必然会被一波又一波的发展力量推动向前快速发展。招商银行统计,2009年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和金融市场进一步拓展,金融人才市场需求持续升温。2010年上半年各类金融机构人才需求同比北京增长了101%,上海增长了78.5%,广州增长了69.3%,而且全国也增长55.3%。与此同时,中国正掀起一轮创建“金融中心”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内地提出要建立国际、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已经多达90个,其中在中部地区,长沙借助长株湘潭城市群试验区建设“中部金融中心”。武汉则要建“江南金融中心”。如此多的“金融中心”建设,这为广大金融业人士构建了巨大事业发展平台,俨然一副美好的春景图。也为中部地区的高职金融教育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2.经济转型金融业发展态势也给高职金融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表明,高职金融教育由于学历的大专层次,在金融业人才培养的重心有不断外移的风险。金融业作为资金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在金融全球化,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学历要求不断提高。虽然,目前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特点,对于中端职位证券分析师、理财规划师等人才需求2010年上半年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对于证券经纪人、市场营销类的低端人才和银行客户经理、基金经理、投融资类等高端职位人才的需求缺口比较大。但是,很多关注金融行业人力资源研究的专家发现,金融行业新进人员中本科以上的比例不断增加。复旦大学李绪红教授观察到,2003年到2006年上海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学历结构,本科以上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加,低层次人员比例不断减少;外资金融机构的高层次人才的比例明显高于内资企业,低层次人员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内资企业。这不能不令高职金融教育工作者认真关注这种发展趋势。
金融行业对中低层次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远不及高端人才的严格,这对高职金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背景下,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在我们这些年的办学实践中发现,金融机构招聘中、低端从业人员考虑因素中,外在形象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要高于其专业属性,在招聘过程中,外在形象、价值观、综合素质等等因素已经成为考虑的主要因素。这对高职金融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高职金融教育办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弱化了金融行业对高职金融教育认识的深度。此外,金融行业务越来越外包的趋势,降低了高职金融学生对金融专业的热情,减少了金融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不利于高职金融学生的生源质量的提高。金融人才市场上事实上,结构分化日趋明显,随着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端专业管理人才日益缺乏。2010年上半年市场对基金经理等高端人才的供需比例为1∶9,预计到下半年将上升到1∶11。尤其是随着既精通金融各个领域,也就是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越来越需要。这部分人已经成为各金融机构竞相追捧的热点。另外,能够从事金融行简单操作的初级人才业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激烈,并且随着金融行业越来越外包趋势的发展,金融业的初级人才供应矛盾越来越激烈。出现了高端人才、低端人才进一步分化的趋势。
上述的几个主要的原因分析,对我们金融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从专业科学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等方面进行改革,进行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以促进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向前发展。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1.科学把握高职金融教育的办学定位
作为中部地区的高职金融教育要充分调研,与行业进行深度接触来认识和了解金融行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决策者以及相关人员,广大的教职员工,首先要弄清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才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存在时间差,金融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今天的岗位需要与三年后的岗位人才需要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办学定位一定要有前瞻性,还要有准确性,更要有适用性。作为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以服务当地金融业为宗旨。充分权衡自身办学条件以及未来发展情况,对接金融行业以及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办学金融高职教育需要全社会参与办学,需要全社会的资源投入。目前,办学层次与生源质量,基础条件与体制问题以及事实上办学封闭与行业疏离等诸多问题已经比较严重的影响和限制高职金融教育科学办学定位的实现。进行体制改革与创新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是金融高职教育实现科学定位的有效路径。
2.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合格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高职金融教育必须顺应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转变金融教育的理念,以便为社会培养出更符合需求的合格人才。重视传授金融理论和实务知识并重,金融教育要重在务实,金融教育能否突出务实,能否培养出大批实用型人才,是衡量金融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金融全球化,培养人才还要有一定的国际视野等等。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需要落实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上。根据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和更新金融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微观化,使金融教育更接近于现实和服务于社会,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和就业能力。教学内容综合化,要使从业人员在学生时代就已从狭隘的专业中走出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教材选用先进化,力求教学内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贴近国际水平。教学方法多样化,大力推广启发式、专题讨论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困扰高职金融内涵发展、质量水平提高的软肋依旧是学校的“灵魂”――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双师”素质教师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多数地方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适应高职发展要求。体制限制,“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不畅;制度真空,高职教师内部缺乏有效进入和退出的有效竞争激励机制等。
此外,还要注意努力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3.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高职金融教育要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利用主管单位、共建单位、产业职业教育集团以及其它平台,形成利益相关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通过资源配置等政策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大力推进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理事会主导,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企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探索“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型办学之路。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高职金融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提升高职金融教育办学基础能力
高职金融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比专业教育更重要,要形成一种积极、高尚的强文化,促进学生的成长。如何提高高职金融教育的办学基础能力,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精神文化体系,创建一个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高校氛围。这些精神文化构建主要通过一个学校的使命、校训、校风以及名师文化等要素组成。二是要建立健全公开公正、得到严格遵守的制度文化体系。如果说精神文化是无形的制度体系,那么我们还需要建设好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规范性、组织性的必须强制执行的和严格遵守的有形制度体系。在金融高职院校这些有形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制度、校纪校规等。三是强化高校环境文化的建设。在网络时代,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当代高校学生社会交往,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主动占领新阵地成为当前高校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基础能力面临的崭新课题。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打造学生学习的平台,拓展教育空间等。
通过不断提高的高职金融教育的基础办学能力,使高职金融教育真正做到为商业银行、保险、证券及其他金融机构一线岗位,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熟练运用金融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完成金融产品营销、综合柜台操作、理财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5.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以及职教工作者,正在不断探索如何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能力的提高。目前比较多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为行业、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服务;二是满足是学院所在区域和金融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三是满足周边院校、中西部院校的发展需求,以自身优势资源开展交流、服务,达到资源共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在如何拓展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方面甚至走得更远,“从让学校跟着企业走,到让企业追着学校跑”。高职金融教育也可以从上述观点中得到启示,考虑到学校办学历史、优势和特点来拓展高职金融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如何通过机制与体制改革,与金融行业形成紧密的产学研合作,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真正做到服务当地金融行业,是我们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不管怎么说,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系,也是高职院校地方性、行业性、开放性办学特点所致。
三、结语
由于考虑到我国地域的复杂性,本次主要是讨论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改革与发展,努力促进中部地区金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建设与发展。国家强大,教育必须优先发展,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金融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广大金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部地区的高职金融教育,应当不负时代的重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振兴我国金融教育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新华网,2010.
[2]邓志辉,赵居礼,王津.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3]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
融合教育总结篇3
1.充分利用教材融入德育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大部分德育内容并不是显性的,而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融入教学中.首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很多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学“圆”时,让学生了解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当时被称为“祖率”,比西方发明早几百年;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收集国内外相关的资料,它是我国西周数学家最早发现的,这比欧美国家早近五百年.建国后,我国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为国家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这样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恩格斯曾说: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数学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教师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揭示,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教学正负整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常量与变量等,都可以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教学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可以渗透质变、量变规律;教学换元、消元转化等方法时,可以渗透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再次进行审美教育.别林斯基曾说:“美育与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数学本身有无穷的美妙.”可见数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现在用的数学教材形式活泼、图案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体现着对称美,公式a+a+a+a=4a体现着简洁美.数学美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它是沟通智育与德育的桥梁.
2.结合教学过程融入德育
教师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合作学习等.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一起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密切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如教学“概率”时,单靠教师口头讲授是难以起到作用的,教师可以用跳水比赛为例,列出中国选手比赛中的胜负情况,让学生总结概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计算中国选手在各项比赛中得冠军的概率.这样,枯燥乏味的概率课成为生动的思想教育课.除了在教学方法中融入德育,在教学内容中也要不失时机地融入德育.如教学“圆”时,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它不仅是对称的,而且体现着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把无数的、分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好像一个完美的大家庭.教学各类函数图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这好比是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和函数图像一样,有时崎岖,有时平坦,要时刻保持冷静的人生态度,经受人生的考验.另外,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用事实说话,效果会更好.有一道题:某项工作甲单独完成需要小时,乙单独完成需要9小时,问:甲乙两人合作需要几个小时?学生做完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父母每天做家务需要多少时间?如果自己帮助父母做家务,需要多少时间?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做家务的艰辛.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德育训练.
3.精心创设情境融入德育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情境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去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将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直接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新课程提倡创设情境,给融入德育提供了一条不错的途径.德育情境创设可以通过数学信息情景化、数学问题故事化等进行.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调查野生动物的数量:当前世界上的动物越来越少,有的已经濒临灭绝,为了有效地保护动物,我们需要知道某种动物的数量.现在让你估计某片树林中大熊猫的数量,你能用什么方法呢?这样的问题中蕴含着德育,学生进行估算时,自然地接受了生态环境教育.
4.利用数学活动融入德育
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应把课堂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地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因为课外数学活动既是学生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大课堂.如学生学完简单的数据统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情况,计算出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并制作成统计图表,然后再分析垃圾袋的使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另外,还可以举行知识竞赛、讲讲数学家小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原则
首先是潜移默化原则.数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德育因素大都是隐性的,所以渗透德育应以潜移默化为主,避免空洞的说教.其次是持之以恒原则.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要持之以恒.最后是因材施教原则.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要结合学生实际区别对待.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挖掘德育因素,避免生搬硬套,误入形式主义.
2.数学中融入德育要兼顾课内外
融合教育总结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融资;债券;产学研结合;教育集团化;股票
高等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得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而处于弱势地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更是面临着严峻挑战。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统计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教育成本的2.64倍。①因此,能否建立多渠道、新型的投融资体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和规模。
一、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采取多种形式为学校创收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产学研结合之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产学研结合有利于企业、高职院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使得它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支撑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同时,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也使得高职教育从单纯的职前教育向职后教育延伸,从学历教育扩展到非学历教育,从而也密切了企业与学校的关系,为产学合作奠定了基础。
国际经验表明,目前产学研结合主要有两种形式:学校自办企业、校企合办。
学校自办企业是指学校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等优势独立开办的以营利为目的,由学校相关部门直接管理的一种机构组织形式。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在此方面曾进行过成功尝试。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最终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硅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教育产业化”的尝试,开发了一些既有利: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如开发新型材料、制造业技术革新、开发人工智能、生物化学应用等。
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产学研结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应用技术开发与转化为重点,发展校办产业,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高技能人才,具有开办企业的独特优势,因此应该鼓励高职院校在经营模式上走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校办企业。校办企业的发展为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平台,也为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本地经济,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其校办养猪场每年供应港澳、内地10万头肉猪,猪粪用来养殖鲜鱼、栽培有机蔬菜和花卉。2002底,产业产值过亿元,利润达千万元,不仅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经费,而且为推动当地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校企合办是指由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或合资建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机构组织形式,其有助于将学校优势与企业资源有效地融通和整合,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对于学校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从而更好地面向市场进行招生和设置专业,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其挖掘和培养人才的成本以及增强人才储备。
从国际和国内一些研究型院校的发展经验来看,学校以技术人股是校企合办的一种普遍形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以技术入股合作开办企业的形式发展比较缓慢。其原因在于,一直以来,人们对高职教育有一种误解,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操作工。高职教育是培养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高级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这些人才应拥有一定的知识、技术含量。在世界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必须将实践性与研究性相结合,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普通高等院校凭借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开发出一些领先的技术,进而将其内化处理或是卖给企业,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创建于1994年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新企业”,是专门从事学校技术转让的机构。1994年以来,通过技术转让和技术人股参与分红等方式,哥伦比亚大学已创收6亿美元,并为社会创造了1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创造了40多亿美元的社会财富。另外,2004年我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969.30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806.78亿元,占总额的82.23%,比2003年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668,07亿元增加了138.71亿元,增长率为20.76%。②
由此可见,科技水平和研究能力对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为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走教育集团化之路,公开发行股票
在我国教育资金普遍短缺以及高职教育备受冷落的情况下,高职教育的经费来源问题变得尤为严峻。要想吸引民间资金投资于高职教育,首先必须提高社会和民众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1999年,美国已有77家教育公司上市,资本总额达330亿美元。美国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为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权益性资本,成为其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条件。因此,教育公司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走教育集团化之路,进行股票融资,是指学校之间进行联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公司,然后以教育公司的名义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为学校募集教育发展资金。在当前情况下,这一方式还存在种种困难,例如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民间对教育股票的反应等。但是,纵观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教育市场的发展现状,走教育集团化之路并公开发行股票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首先,通过教育集团化成立教育公司并公开发行股票,可以扩大高职教育的影响,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
其次,股票融资过程中,融资人无需偿还本金,而且股票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这样就增加了教育股票的流动性和融资能力,从而为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
第三,根据相关规定,既然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就必须接受股东和广大股民的监督,只有高职院校发展良好,教育公司运转正常,教育股票才会有较好的市场,也才能达到为高职院校融资的目的。因此,这种方式有助于加强社会对高职院校的监督,从而促进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三、加大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融资力度
财政投融资就是用邮政储蓄及其他方式吸收国民储蓄或者从国民手中借款(称为活用民间资金),将这些资金提供给国家认为需要的地方,可以说是有计划地形成资本。财政投融资是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
教育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根据美国纽约大学校长、教育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D.BruceJohnston)于1986年提出谁受益谁负担的教育成本分担原则,国家、社会、个人、企业等都是受益者,都应该承担一定的教育费用。
目前,我国大学平均学费达到3895元.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自身较高的教育成本以及社会地位问题,其平均学杂费高于普通高等院校,已经超过了一般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通过提高学杂费来增加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根据我国的现实,政府应该制定各种激励政策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向教育。据统计,2005年1月份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2.22万亿元,有着巨大的发掘空间。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民间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47%,低于1.32%的国际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63%,低于国际平均水平1.15%。由于思想观念、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制约,高职教育一直处于在普通高等教育的阴影之中,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若是依靠高职院校本身去吸引民间资本会存在很大的困难。
鉴于此,政府应以国家的名义为高职教育进行财政投融资,以弥补其教育经费不足。
财政投融资主要包括股票市场融资、债券市场融资、基金等融资方式。在此,本文着眼于债券市场融资即发行教育债券。债券融资是指学校按照法定程序发行债券并承诺于指定日期还本付息的一种筹资方式。首先,债券融资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因为一般情况下,债券的持有人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利而无参与管理的权利;其次,从政府债券来考虑.财政投融资教育债券属于国债,其信用度高、对民间闲散资金的吸引力强;第三,债券的利息是从公司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具有税盾效应,因此债券筹资方式成本相对较低。1999年国家安排国债资金14.7亿元,为承担扩招任务的普通高校改善了办学条件。截至2001年,中央共安排高校扩招国债资金52.9亿元,支持高等学校新建教学、实验和学生生活设施项目共计835项,建筑面积达到1228万平方米,批准项目总投资203亿元。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扩招所带来的经费紧张问题。因此,政府应继续大力推行教育国债,并将资金适当地向高职院校倾斜,以起到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的作用。
[注释]
①刘仕辉.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J].教育与经济,1998,(2):28-32.
②http://www.cuteeh.edu.cn/ShowArtiele~asp?ArticlelD=10290.
(参考文献)
[1]Cohen,ArthurM.ProjectingtheFutureofCommunityCollege[J).Ericrieo,1995,(12).
[2]戴天柱.中国财政投融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井手文雄著,陈秉良译.日本现代财政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4]王根顺,王成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3.
[6]岑建君,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融合教育总结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渠道;方式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5年10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职业教育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会议指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教育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我国有高职院校1047所,占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46.82%;在校人数达到595.65万,占全国高校在校人数的44.47%。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高教事业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在当今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普遍短缺的情况下,由于自身的教育成本较高、社会认可度不足、相关支持性政策不到位等原因,高职教育在教育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经费问题变得日益严峻。根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统计.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但是高职教育得到的关注和支持却远不如普通高等教育。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费来源仍以财政拨款、学生学费为主,这种经费筹措结构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规模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因此,能否有效的解决高职教育经费问题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并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目前,国内关于教育经费来源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高等教育,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问题的研究甚少,在理论上已经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实践与发展要求。因此,能否建立新型的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和规模。
二、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
美国的社区学院是实施其高职教育的主要机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学校—企业—社会”整合的高职教育体系。社区学院充足的教育经费来源为其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社区学院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学费、当地税收、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款(见表一)。从表一可以看出,虽然美国社区学院也是以政府拨款为主,但是私人捐赠和其他辅助服务收入也是其一条稳定、重要的经费来源渠道,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借鉴美国社区学院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费筹措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金融体制和教育市场发展的现实,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合理的融资体制并积极开辟新型的多元化融资模式。
1.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产学研相结合之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我国的高职院校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在2002年的“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济指出产学研结合是我国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有利于企业、高职院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培养适应生产—线发展需要的、能够主动迎接技术挑战的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践场所、项目以及必要的资金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使得它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支撑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同时,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也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从单纯的职前教育向职后教育延伸,从学历教育扩展到非学历教育,密切了企业与学校的关系,为产学合作奠定了条件。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让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在激烈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中取得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经验表明,目前产学研结合主要有两种形式:学校自办企业、校企合办企业。
学校自办企业是指学校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等优势独立开办的以营利为目的由学校相关部门直接管理的一种机构组织形式。教育产品是一种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混合产品,理论界对其是否具备产业化的条件以及是否应该产业化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论。但是,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在教育产业化方面曾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如几十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辟的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最终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硅谷”。之后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教育产业化”的尝试.开辟了一些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如新型材料、制造业的技术革新、研究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化学的广泛应用等。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产学研结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应用技术开发与转化为重点.发展校办产业,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具有开办企业的独特优势。因此,应该鼓励高职院校在经营模式上走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校办企业。校办企业的发展为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本地经济,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办学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校办养猪场每年供应港澳大陆10万头肉猪,猪粪用来养殖鲜鱼,栽培有机蔬菜花卉。2002底,产业产值过亿元,利润达千万,不仅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经费,而且为当地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校企合办是指由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或合资建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机构组织形式。校企合办有助于将学校优势与企业资源有效的融通和整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及其整合效应。一方面.对于学校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全面的了解到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从而更好地面向市场进行招生和设置专业,同时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其挖掘和培养人才的成本以及增强其人才储备提高竞争力。德国的“双元制”办学体制是校企合作的一个成功典型,其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学院的教育经费,有培训企业或社会机构分担,三年学习期间生均实践培训费用约10万马克(约合人民币47.325万)。
从国际和国内的一些研究型院校的发展经验来看,学校以技术入股是校企合办的一种普遍形式。但是在我国,高职院校以技术人股合作开办企业的形式发展比较缓慢,因为在我国,一直以来,人们对高职教育有一种误解,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不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其实,高职教育是培养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高级实用性、技术型人才。目前很多企业急切需求高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也充分说明高职教育的知识、技术含量。据统计2004年我国技术工人7000万,其中初级工占61.5%,中级工占35%,高级以上技工只占3.5%,而企业需求的高级技工在14%以上,供求缺口达700万以上,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35%的比例相比差距甚远。高职教育兼有高教属性和职教属性,因此,必须在注重实践性的同时加强理论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目前.高职教育已经由专科、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延伸.将理论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世界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必须将实践性与研究性相结合,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普通高等院校凭借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开发出一些领先的技术,进而将其内部化或是卖给企业获得了相当的经济收入。创建于1994年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新企业”是专门从事学校技术转让的机构。1994年以来,通过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参与分红等方式,哥伦比亚大学已创收6亿美元,并为社会创造了1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创造了40多亿美元的社会财富。另外,据统计,2004年度我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969.30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806.78亿元,占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的82.23%,比2003年度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668.07亿元增加了138.7l亿元,增长率为20.76%。由此可见,科技水平和研究能力对学校的教育经费筹措和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为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真正形成以产养学、以产促研、以研促教的高职教育体制。
2.走教育集团化之路,公开发行股票
由于受思想观念陈旧、发展高职教育措施不到位、改革力度不够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速度较慢,严重落后于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一直以来,社会上对高职教育存在着种种偏见,将高职教育视为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改革与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体制和意识上的障碍。要想吸引民间资金投资于高职教育,首先必须提高社会和民众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1999年,美国已有77家教育公司上市.资本总额达330亿美元,仅占整个教育市场的0.22%。然而,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例子还比较少,因此,以教育公司形式筹集资金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走教育集团化之路,进行股票融资是指学校之间进行联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公司,然后以教育公司的名义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为学校募集教育发展资金。诚然,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这一方式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民间对教育股票的反应等。但是,纵观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我国的教育市场的发展现状.走教育集团化之路,公开发行股票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首先,据统计,2004年,我国高教的民间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47%,低于1.32%的国际平均水平,而至2005年1月,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2.22万亿元,也就是说,民间资金有着巨大的挖掘空间:其次,通过教育集团化成立教育公司并公开发行股票可以扩大高职教育的影响、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再次,股票融资过程中,融资人无需偿还本金,而且股票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这样就增加了教育股票的流动性和再融资能力,从而为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此外,根据相关规定,既然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就必须接受股东和广大股民的监督,只有高职院校发展良好,教育公司运转正常,教育股票才会有较好的市场,也才能达到为高职院校融资的目的。因此,教育集团化并公开发行股票不仅可以为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而且有助于加强社会对高职院校的监督,进而促进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融资力度
教育产品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既具有—定的非排他性又具有一定的消费竞争性,同时具有很大的外部收益性.因此高职教育在进行市场融资的同时,政府有义务投资高职教育以解决市场融资的不稳定性问题。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当年GDP的比例为3.28%,始终未达到4%的既定目标。教育投入总体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5.1%的水平,还低于转型国家4.8%的平均值。据统计,从1983—2001年19年间,中央财政对整个职业教育的专款投入仅为9.7亿元,且主要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并不多,而仅2002年国家用于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就达到1583.2亿元。因此,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适当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并制定更合理的财政投融资政策以平衡不同性质教育间的资金划拨问题,给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财政投融资就是用邮政储蓄及其他方式吸收国民储蓄或者从国民手中借款(称为活用民间资金),将这些资金提供给国家认为需要的地方,可以说是有计划的资本形成。财政投融资是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根据美国纽约大学校长、教育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D.BruceJohston)于1986年提出谁受益谁负担的教育成本分担原则,国家、社会、个人、企业等都是受益者,因此他们都应该承担一定的教育费用。目前,我国大学平均学费达到3895元,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自身较高的教育成本以及社会地位问题,其平均学杂费高于普通高等院校,一般专业年平均学费达到5000元左右,占人均CDP的60%以上。因此,通过提高学杂费来增加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根据我国的现实,政府应该制定各种政策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向高职教育。据统计,2004年,我国高教的公共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63%.低于国际平均水平1.15%。由于思想观念、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制约,高职教育一直生活在普通高等教育的阴影之中.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政府应逐步完善和制定相关的支持性政策并以国家的名义为高职教育进行财政投融资以弥补其教育经费不足。
财政投融资主要包括股票市场融资、债券市场融资、基金等融资方式。在此,本文着眼于债券市场融资即发行教育债券。债券融资是指学校按照法定程序发行债券并承诺于指定日期还本付息的一种筹资方式。债券融资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因为一般情况下,债券的持有人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利而无参与管理的权利;其次,从政府债券来考虑,财政投融资教育债券属于国债,其信用度高、对民间闲散资金的吸引力强;此外,债券的利息是从公司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具有税后效应,因此,债券筹资方式成本相对较低。1999年国家安排国债资金14.7亿元,为承担扩招任务的普通高校改善办学条件。截至2001年,中央共安排高校扩招国债资金52.9亿元,支持高等学校新建教学、实验和学生生活设施项目共计835项,建筑面积达到1228万平方米,批准项目总投资203亿元。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扩招所带来的经费紧张问题。因此,政府应继续大力推行教育国债,并将资金适当的向高职院校倾斜以起到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的作用。
三、结论
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德国的双元制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经验,开辟教育经费的多渠道投融资体制。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布鲁斯.约·翰斯通(D.Brace—Johnston)的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国家、社会、企业、个人都应该分担相应的费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仍然是以国家财政拨款、学生学费为主,不适应市场经济以及教育市场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与时俱进,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传统融资模式的桎梏,理清产权关系.建立必要的收益回收机制,积极寻求并建立新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稳定,的投融资渠道和方式。相信通过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教育集团化之路以及加强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融资力度等经费筹措模式,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学校—企业—社会”整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的经费短缺问题将迎刃而解,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实用性技术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Cohen,ArthurM·,ProjectingthePutureofCommunityCollege[J].ERICRiE0,1995(12).
[2]戴天柱.中国财政投融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41,111-112。
[3]井手文雄著.陈秉良译.日本现代财政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230-231.
[4]王根顺,王成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0.
[5]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1—118.
[6]岑建君,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8.
融合教育总结篇6
【关键词】广州区域金融中心;高职;期货;人才培养方案
2008年,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广州被定位为“财富管理中心”,“侧重于建设以银行、保险、财富管理为重点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着力提升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辐射能力”。打造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已成为打造广东金融强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载体和平台。
区域性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融资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能够集中大量金融资本和其它生产要素,从而有力推动该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国内,有二十多个城市都被定位于区域性金融中心,在其建设过程中也十分重视金融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城市都是专注于高级金融人才的引进,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金融中心建设与金融教育的关系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金融中心的建设和金融教育之间具有互为支撑的双向联系。金融教育对金融中心建设的支撑作用体现在:金融教育为人们提供了理解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理念,金融教育为企业和金融产品的估价提供了基本方法,金融教育的推广、普及促进了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金融教育为金融行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金融中心为金融教育提供了实践检验平台,为研究者提供了观察金融市场的窗口,为金融人才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金融界与金融教育界互动的平台。金融中心往往集聚了一流的金融学教学和科研机构、人才,从而成为金融教育的中心和金融创新的源泉。所以,在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需要把金融教育置于更为重要的、基础的、先行的地位。
二、证券期货专业发展契机
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其中政府的产业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很有必要将这几年有关“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相关政策梳理出来:
2008年,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2011年广州市颁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实施意见》;
2012年6月,举办首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
2013.4.1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规定》每年拟投入3亿多元奖励新设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平台,加快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2013.4.8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和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发展,继续争取恢复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争取广州高新区列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园区。
其中最具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当属《关于加快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实施意见》。根据2011年广州市颁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实施意见》中第五条提到:“培育10家重点金融总部企业,并进行分类指导,给予政策支持。落实我市总部经济扶持政策,强化服务,支持广发证券、广州证券、万联证券等在穗法人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第十五条提到:“充分发挥广州在人才、资讯、结算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大力培育和发展私人银行、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资产管理等财富管理机构……”第十八条提到:“充分依托广州及珠三角地区成品油、钢铁、塑料、煤炭、粮食、木材等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发达的有利条件,以及毗邻港澳台、影响华南、辐射东南亚的良好区位条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恢复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提升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数据处理、信息咨询等期货业务中介组织,延伸期货产业链条。”第四十五条提到:“充分发挥广州教育资源优势,强化校企合作、产学研联盟,完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金融人才资源库,发挥人才中介对金融人力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培育金融人才专业市场,促进金融人才流动与增值。”
从《实施意见》中不难看出有一下几点发展趋势:
1.证券、信托和期货业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对证券期货专业人员的需求数量较大;
3.人才需求结构趋向偏爱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人才培养过程强调校企合作和产学研。
三、高职证券期货人才培养方案
广东省内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间高职院开设了证券与期货专业,我院证券与期货专业于2008年成立,虽然时间短,但是发展的势头还是迅猛的。这几年来证券与期货专业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与多家公司展开了多方位的合作,在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了本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将前期的成绩和经验做一个梳理和总结,以服务广东、服务于金融行业为主导,以办出自身特色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为构建证券与期货专业发展的模式提供策略支持。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培养过程以及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依据。如何使证券期货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趋于合理,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岗位的需求,适应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1.目标
从大多数的证券、期货机构的设置结构看,其主要采用“总公司—分公司—营业性机构”的总分支金字塔模式,少数管理与研发的岗位集中在金字塔的上层的总公司,服务与操作岗位集中在金字塔下层的营业性机构,这恰恰也是人员需求最大的部门。根据这样的人才需求特点,和广州金融业的发展需要,高职证券期货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发展眼光、国际金融视野的人才野的高级技能型证券期货经纪人与职业操盘手”。
2.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实质上是从一个准员工开始到熟练技能拥有者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工人从通用性技能型人力资本到专用性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定位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查阅资料和企业调研等方式,对高职证券期货专业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具体如图1所示。
3.学习领域的构建
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应该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能力,结合岗位需求进行培养。因此,提出以“学习领域”为核心,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课程为载体的学习模式(见表1)。
4.强调实践教学
高职培养的是直接参与一线职业应用人才,因此其教学任务更应贴紧实践,以使教学适应和服务于岗位需要。高职证券期货专业的教学中可从总体上建立课程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几个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以课堂实训为基础,以专项和综合实训为延伸,以毕业顶岗实习为最终检验”的实践教学体系(见表2)。
培养职业综合能力离不开实践教学,因此,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主体地位,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方式。从上表可以看出实践学时所占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这恰好也凸显出高职教学的基本特征。
5.优化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但由于金融机构对自身经营状况具有较高的保密意识,高职金融类专业与金融机构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有很大的难度。经过几年的摸索,笔者所在单位的证券期货专业与广州市多家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营业部及资产管理公司合作,逐步形成了一个灵活而又行之有效的模式。
首先,在专业建设决策层面上,和企业合力打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确定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方案。
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由企业派专员到学校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例如实训课、报告会及讲座),二是校方老师,在承担培养学生的教学职责的同时,又或是完全脱产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达到教研一体化的目的。
再次,在实践教学方面,一是与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协议,定期送学生去企业实习,二是根据企业真实环境(包括专业软件)结合教学要求建设一体化实习实训室,在实训过程中由企业专家会同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按照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
最后,在就业方面,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会员的作用,企业在有用工需求时第一时间通知学校,校方组织学生进行面试,优先录用本校学生;另外,结合实践教学的过程,用人单位已提前进行了转向实训和实操,因此在就业的时候实现了“无缝对接”。
四、结语
证券期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整个思路是以广州金融特色为基础确定金融职业岗位,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以专业定位的工作过程明确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在广州这样金融中心特色突出的地方办证券期货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在人才培养上要突出区域性,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相应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等进行探索,逐步形成培养特色与优势,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支大林.中国区域金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3]澄.宁波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