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景观;导入;价值;作用
由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处于喧嚣和枯燥的闹市中,很难体验到自然生态的田园风光。这也使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厌倦,在他们看到淳朴的自然景观,无限延伸的农田,静静流淌的溪流以及随意点缀的树丛,这即在人们的心绪安宁和生理舒适之间达到了交融统一,从而不自觉地出现远离城市的美感。所以,生态农业观光、山水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等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农业在本质上属于物质资料的具体生产方式,其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它的美并不是指农业的本身,而是农业景观,即农业本身所展示出现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
随着现代大、中型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膨胀,大型城市的距点与距点之间逐渐缩小。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找到切入点并增加城市土地的利用率;怎样以创新的设计方法来促进城市绿化及增强公众对城市绿化的参与性;如何减低城市绿化成本、增加绿化的多样性、增加绿化覆盖率以提高城市品质。
一、农作物景观的定义
农作物景观是指农业作物中可供观赏的作物。农作物获得的产品是植物本身利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不同在土地上组成独特的单元镶嵌,具有明显视觉特征;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与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位置,兼有经济价值、食用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农作物景观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农作物在景观水平上的实践活动。农作物景观设计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土地肥力”以及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强调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1]
二、在城市绿化中导入农作物景观
目前,中国所面临的耕地和城市之间的紧张程度越来越大,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导入农作物景观就实质而言是确保城市土地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城市范围在通常情况下为几百公里,其大大覆盖了农用土地,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农田转化为了住宅,这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进行农作物景观积极导入可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居住、并且能够实现食物持续化生产的模式。在农作物景观的导入过程中应确保其色彩统一、排列整齐,使其与城市设计以及建设保持一致。同时,很多温室可以生产食物,其产生的能量通过加热能够给市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方便人们进行享用的同时实现了景观体验价值。
三、现代城市中农作物景观的主要价值和作用
1.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农作物景观的积极效果
城市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进行压缩,导致耕地大幅减少,因此,在都市发展过程是否可以将农业发展与城市景观进行有效结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进行农业景观的导入能够采取有机耕作的方法,对害虫整体控制,对作物进行轮作、堆肥施用、覆盖栽培,其能够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把城市中废弃物当做肥料来使用到农作物中,确保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在导入过程中,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代替能源,但是应注意的是对先进技术依赖不能阻碍农作物景观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城市空气的洁净,防止出现热岛效应,以确保生态城市的有效建设。在缓解城市人口的作物供给同时更多的提高农作物景观体验,这样能够使得公众参与性大大提高。在导入过程中还应实现文化资源的营造、发展农作物经济、积极开发旅游资源。结合农作物具有一定季节性的生理特性,应确保人们对季节性农作物的掌握和了解,此外还应减少农作物景观的单调性,实现植物景观种类的丰富多样性的体验。
2.农作物景观导入现代都市的主要价值
第一,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也就是所谓的生产性价值。在城市中我们能够发展利用率较低的空间,比如阳台、屋顶,这些区域实质上都能通过重新整合而获得新功能和价值,在对缝隙空间以及土地加大利用率的过程中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进一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其在美学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农作物景观的重要作用就是对其美进行展示,这种景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持续性以及生产性的审美实体化方面,此外,还体现在其受欢迎和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形成了审美的完整模式。
第三,其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因为农作物是规律性的生长,所以能够使得城市活力不断增加。如果农作物景观得到妥善照顾,那么其就能精细的、优雅的的进行不断变化,并体现出色彩上的洁净,通过有意义形式进行美的发掘,在采用“色彩和线条所组合的纯粹形式”来进行美的欣赏时,线条的粗犷和颜色的精致统一与其范围和尺寸进行有机结合,呈现出现令人惊艳的形式美,以此来更好的带动城市未来景观发展,确保景观能够呈现出比较强烈的视觉效果。
第四,其在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为农业景观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如果确保景观色彩绚丽、形成区域主题景观特色,那么能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第五,其在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吸引市民积极参与到农作物的生产创造过程中去,通过市民对植物不断了解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增强,让那些在长期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接触到乡土气息,以感受大自然的泥土芬芳,这具有很强的科普教育意义。此外,还能加强人们在景观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方面的意识,为景观的可持续、生态化、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六,其在食用方面具有一定价值。通过农作物景观的塑造,可以使得其收获季节加以食用,并且生产出种子,方便下次的种植,以此来确保绿化价值观的养成。
结束语
现代农业景观,是自然和人工有机创造而得出的,这就决定了农作物景观和自然景观在审美构成上具有相同的质域,但是其又体现不同的哲学原理。所谓农作物景观在构成上呈现出多样性,是农业生产、农业自然景观、生活场景等元素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审美潜能。总而言之,在现代都市中进行农作物景观的导入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可行性,应充鼓励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将农作物景观导入现代都市展示了生产性植物在不失其作用的前提下是如何融入到城市空间的,为城市食用生产提供了探索性策略,通过开发低利用率和被忽视的场所提升了空间品质,降低了热岛效应,设计农作物景观参照乡村耕作的经验四季轮作的精心规划,四季轮回,色彩各异,此消彼长,空间亦不同,而换季时收割和播种也成为一道风景线,是未来景观设计城市绿化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仰辟.农业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8(2).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产品;物流管理;安徽省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需要淘汰落后的物流方式,结合物流新技术的运用,推动鲜活农产品经济增长。推动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搭建鲜活农产品电商平台,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促使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随着物流行业不断发展,鲜活农产品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水平也有了提高。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服务质量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存储等方面还需要改进。安徽省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华东地区的农业大省,加强鲜活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与运作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鲜活农产品物流供给端是农民,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时效性强
鲜活农产品物流和其他行业物流不同,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鲜活农产品的产品质量维持的实际时间较短,有的产品供应还有很明显的季节性。比如蔬菜、水果的采摘时间不同,上市销售的时间也就不同,如菠菜、白菜、苹果、桔子等。水产品的捕捞也有一定的季节性,鱼虾在离开水的环境下,存活的时间非常短。肉蛋奶等产品的生产、供应也有时限的要求。鲜活农产品在采摘、捕捞后,容易发生腐烂的现象,不容易保持新鲜,对物流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在整个物流环节中,对包装、运输、仓储环节的技术条件有相应的要求,而物流活动经历的环节众多、流程较长,装卸搬运中难免发生震碰撞,所以货损在鲜活农产品物流中时有发生。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具有复杂性
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比较复杂。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地比较广泛,农产品的品质丰富,种类繁多。蔬菜的种类有根菜类、绿叶菜类、葱蒜类、茄果类等。水果有杨梅、樱桃、葡萄等。水产品有鱼类、虾类、贝类等。肉类常见的有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等。鲜活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质量、规格各有不同。产品的品种多样,生产的产地地域不同,对仓储、运输、销售环节就有很多的要求,需要相应的低温库、气调库、保鲜库、冷藏库等储存。从事农产品运输车辆的规格不一,运输的条件也不一样。配送环节,种类不同、气味各异的鲜活农产品不能交叉混放,对配送的次数和规划有较高要求。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渠道受到限制
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大部分农产品进行买卖的主要场所。批发市场为主导的流通渠道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鲜活农产品销售环节中,渠道不多,途径过少。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营模式单一,在经济新常态下,不能适应对农产品供给品质的要求。流通渠道的主体一般经营规格不大,经营范围相对分散,供应和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采购环节中,主要是个体户、中间商贩收购鲜活农产品,经营规模不大,管理不完善。销售环节中,主要场所还是农贸市场。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村经营户,主要通过集市销售鲜活农产品。农民对新的销售不熟悉,产销不能对路。对于鲜活农产品物流渠道的建设来说,以目前的物流基础条件,农超对接依然存在大规模推广的难题。鲜活农产品的销售中,个体零售为主,外部的支持不足,合作组织没有做到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及指导农户搭建销售渠道。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质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人民的需求。有时鲜活农产品由于销售渠道不畅还出现难卖的现象,市场上有时也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鲜活农产品短缺的现象。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冷链投入不足
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对仓储、运输、包装的要求较高。就目前情况来看,鲜活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冷链物流的意识不强,鲜活农产品物流从采购到销售的整个流程还是在常温物流状态下流动。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冷链技术手段,低温、冷冻设备设施投入不足,鲜活农产品的损耗极大。鲜活农产品的供应者一般以农户居多,在采摘、捕捞之后很少能够对鲜活农产品进行低温、冷冻储存,农产品保鲜不过关,在季节比较炎热的夏季,损失更大。运输中农户自己运输的比较多,对设备投入较少,使用冷藏车辆的不多,有的还用敞篷车运输,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鲜活农产品的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在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不广泛,不能对鲜活农产品物流进行高效的运作管理。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导致物流系统整体运营绩效不高。鲜活农产品物流包括鲜活农产品从采购到销售的全部过程,每一个物流环节都需要信息传递的有效、准确。物流信息传递必须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保持通畅,贯穿全程。鲜活农产品有着自身的特点,品种众多,容易腐烂损伤,这就对物流管理运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在种植蔬菜、养殖牲畜的同时需要了解市场状况,获取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市场销售状况。在实际运营中,农户往往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没有恰当的途径去获得市场的动态,对市场的变化也反应迟钝。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生产没有弹性,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供应和需求的关系处理不好,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承受市场压力比较大。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信息不能高效传递,物流各个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流管理中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信息,就会出现盲目生产、供过于求的问题;也可能出现供小于求,库存紧张,市场缺货,导致浪费和成本的增加。网络技术的逐步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高度的物流信息共享,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目前鲜活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模式运用不广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集中在大城市,许多地方对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处理不够高效,没有集中的鲜活农产品物流调度中心,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是信息提供者,但其自身对电商交易模式了解不足,又没有相关的培训辅导,对电子交易方式比较陌生,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平台进行交易。目前提供专业鲜活农产品信息的网站不多、服务方式不灵活,提供的信息量有限。同时,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发达城市的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信息化水平比较高,鲜活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程度高,而农村地区信息化普及率低,鲜活农产品物流主要依靠传统的流通渠道。地区之间信息传递出现障碍,影响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效率。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水平的不一致,也影响了区域间的物流信息共享,不利于物流的高效运作。鲜活农产品信息化水平不高,在鲜活农产品质量的跟踪和追溯上面就会出现问题。如,不能有效地建立农产品身份认证,不能很好地贯彻鲜活农产品准入制,难以对鲜活农产品采用溯源制,无法有效保障鲜活农产品的安全。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改进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的措施
(一)采用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
鲜活农产品品种丰富,产地和销售地域分布广泛,需要物流合理化运营。优化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完善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搭建物流公司和农产品供应商合作的桥梁,减少物流不合理的环节,加快鲜活农产品的物流速度,有利于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多样,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方式众多,但主要的形式还是依托区域配送中心、县级配送中心、批发市场,从产地批发市场流通到农贸市场和大小型超市。通过农企对接和农超对接的多种合作方式,促使批发市场、大型生超、物流企业共同建立供应链合作联盟。第三方物流是专业的物流组织形式,鲜活农产品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从供应地快速运输到销售市场,供应市场消费。鲜活农产品的时效性强,容易腐烂,必须有专业的物流公司进行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方式比较灵活,在农产品的存储、运输、加工中能够投入专业的物流技术保障鲜活农产的质量安全。鲜活农产品一般需要冷链物流的服务。对于农户来说,自己投入建设冷库和购买冷藏车辆的代价太高,而从事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一般都具备完善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可以解决这些难题。第三方物流企业还能够参加供应链联盟,共享物流联盟的资源,突破地域的限制,利用物流网络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在共同配送、集货运输上面,专业的物流公司可以降低鲜活农产品的损耗,减少运输的成本,优化物流配置。
(二)加强冷链建设的投入
鲜活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在存储和运输中容易发生损耗变质,在农产品生产后提供低温包装和保鲜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增加鲜活农产品的价值。在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中,要推动建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发展。冷链物流企业对设施设备的投入较高,在运营中需要整合资源,建立冷链物流环节的标准。物流企业需要全程监管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资源,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服务的形式从单一的冷藏服务向综合冷链物流发展,推动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扩大冷链物流应用范围,从水产品、肉制品向水果、蛋奶等多个品种发展。促进冷链物流市场的完善,促进冷链物流服务专业化,推动冷链物流专业化服务的发展,从供应商就开始采用冷链技术,推动实现冷链物流的高效配送服务。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企业配置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支持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车辆,推动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购置保鲜预冷的设备,高效地使用冷库。
(三)促进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
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传递的有效和及时对解决鲜活农产品供需矛盾,保障市场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从信息平台建设来说,企业必须推广鲜活农产品物流技术的运用,搭建信息齐全的农产品信息供需网站,及时更新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提高鲜活农产品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水平。同时注重对农户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物流信息知识水平,及时提供鲜活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户更好地使用信息网络。在农村推广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制定技术标准。管理部门要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章胜勇,时润哲,于爱芝.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优化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6,31(6):10-16.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篇3
关键词:临安旅游发展问题对策
一临安旅游发展的现状
临安明确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重点发展的战略思路,并扎扎实实地实施了一系列优化旅游产业的举措。
1.临安的旅游资源要素禀赋和区位优势
临安市地处浙江省西北部,距省会杭州35km,总人口51万人,土地总面积3126.8km2,其中山地占86.14%,森林覆盖率达74.9%,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市)。
临安市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享有中国“山核桃之乡”、“竹子之乡”、“书画艺术之乡”、“鸡血石之乡”的美誉。临安地处浙西北,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是钱塘江和太湖两大水系的源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9%。境内有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有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个部级森林公园,20多处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18个旅游景点。临安区位条件十分优越,交通便捷,乘车到杭州、上海、黄山等城市只需1至3小时。作为泸、杭、甬进入皖南腹地的重要通道,临安的地理优势明显,基于此,临安确立了建设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的现代化战略构想,并提出了“融入大都市、接轨大上海、参与长三角”发展战略。
2.发展农村生态森林旅游带动农村新经济
临安的白沙村位于太湖源镇最北端,太湖水系南苕溪源头,东依天目山,背靠天荒坪,是距临安市区42公里,距杭州70公里的一个偏僻的、由陡峭山坡环抱的小山村。全村面积801.93公顷,其中森林面积764.6公顷,占95.3%,森林覆盖率高达97%,耕地面积只有10.2公顷,占1.2%。全村平均海拔600米,平均坡度大于30度,几乎看不到平地。这个村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有助于打破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存进农业生产结构更加合理、优化;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充分发挥这一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发展生态旅游,坚持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更能发挥森林对农业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方面的作用,为农业的稳产、稳收提供保障。
4.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临安市目前开展有吴越文化公园、洞霄宫旅游文化区、浙西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天目大自然度假中心、青山湖国际航空俱乐部等旅游项目;西天目黄坞度假酒店、玲珑山旅游开发项目与开发商达成了投资意向。这些围绕旅游开发投人的大量资金,带动了陈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临安“经济强市”的建设注人了强大的动力。
5.农家乐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临安市的农家乐分布于各个乡镇和村庄。其中,高虹镇有4个村庄兴办了农家乐,共有16户人家经营,从业人员达到34人,拥有床位数量为267张。马啸乡有8户人家经营农家乐,从业人员达17人,横畈镇有3户人家经营农家乐,从业人数达5人,锦城街道有4户人家经营农家乐,河桥镇有9户人家经营农家乐,潜川镇有14户人家经营农家乐。临安市总计有11个乡镇的40个村庄开办了农家乐,共拥有323家农家乐,从业人员数量为825人,拥有床位数量达到6897张。
二临安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客源市场存在空缺
临安旅游的客源市场在地理上被划分为三大市场:
①一级市场: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苏州、南京、无锡、等长三角14个城市。
②二级市场:舟山、温州、台州、金华、马鞍山、芜湖等。
③机会市场:福州、厦门、济南、青岛、珠三角、京津唐、港澳台、东南亚、日韩市场。
很显然,一级市场的份额最大,二级市场的份额次之,机会市场的份额最小。其实这也表现出了临安旅游在地理上的就近扩散原则。这样扩散存在两个负面影响:第一临安旅游品牌的辐射能力会随在地理空间上的扩散而衰竭,很难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第二,虽然临安所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与西方人的需求是相符的,但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可能仍会处于真空状态。
2.农家乐旅游对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的影响
最新研究发现,生态旅游正在逐步沦为残害野生动物的“新杀手”[29-30]。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破坏了动物的生活环境,引起动物生存质量的下降,使生存其中的动物被迫迁移。人们在进行旅游活动时难免会产生噪音、光线、废弃物等一系列污染,这些都对动物生存不可避免的惊扰,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旅游者从事水上活动也会打扰水鸟族群。旅游者使用各种设施设备时,发出的噪音也对动物产生较大影响,影响动物生活。观察野生动物是最受欢迎的生态旅游项目之一,但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临安的农家乐发展的态势良好,而这种生态旅游,对野生动物生活习性有着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野生动物觅食、繁殖以及迁徙活动的影响。
①野生动物觅食的影响
临安市动物资源丰富,现有兽类48种,鸟类120种,两栖类25种,爬行类47种,鱼类43种。这些动物种类生活习性各异,生境和自然选择复杂。有的选择在山地及山谷的丛林中活动、觅食,有的选择在山坡或向阳的坡地栖息、取食,有的选择在水草丰美的溪边、池塘或沼泽地露营、捕食。这些动物易受惊吓,行动机警、感觉灵敏,小群体活动,保持高度警惕,最容易受到干扰。而且,如果干扰严重,则会离开栖息地,或长时间不进食,有的甚至造成死亡。
②繁殖以及迁徙活动的影响
农家乐野外旅游活动,特别是一些游客的攀岩、登山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孵化、繁殖活动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临安的白颈长尾雉生活史为1雄多雌制,雌雉后一般即离去,自行筑巢、孵卵、觅食,雄雉则在繁殖栖息地内游荡活动,警觉和巡逻。白颈长尾雉一般在4月上旬开始产卵,5月底产卵期结束,每年繁殖一次。这个季节也是春季旅游活动的旺季,孵化活动最易受到影响。
3.临安市区旅游景点设施周围环境较杂乱
在临安市区的旅游景点主要有钱王陵、功臣山和南苕溪沿河两岸。这几处景点周围都比较杂乱,与景点风格很不协调,尤其是钱王陵大门两侧是居民房与店面,且空中电线交叉穿过,大大干扰了古陵安静肃穆的气氛。旅游主管部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隔衣锦街与钱王陵斜对,是游客流动较多的地段,但旅游局的门庭被两侧铺面挤在中间,既小又杂而令人觉得有破碎感。旅游企业除钱王大酒店门前绿化装修得整洁外,大多显得简陋而难以与旅游这样的审美行为相称。另外,有些旅游接待服务的内容与生态旅游城市形象背道而驰,如与钱王陵斜对的“临安野味店”与生态旅游保护生物和维护生态的理念是相左的。
4.旅游旺季旅游超载现象严重,未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
临安许多农村生态旅游区没有进行环境容量的控制和管理,在旅游旺季游人拥挤,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由于旅游季节集中及线路设计不合理,人满为患的现象在一些生态旅游区时有出现。旅游数量过多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会使游客产生不良感受,降低旅游兴趣。而在淡季生态旅游区人数又急剧下降产生旅游设施闲置等问题,旅游容量季节性变化很大。
5.对乡村旅游地的资源条件认识不足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有的认为将青山、绿水、纯净的空气开发为旅游资源是
痴人说梦,“存在几千年,未见一分钱”,因而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农业
旅游不顾一屑。而有的则对本地的资源状况评价过高,简单地以为将现有的农田、
果园、牧场、养殖场稍加开发利用便能建成乡村旅游区,错误地认为旅游者来到
这里看见了山,看见了水,看见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也正是这种错误的思
想致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从而导致了从业人员旅游业
务知识的贫乏。
三临安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找准市场的定位
旅游的冲动(或旅游的原动力)是寻找一个与自己生活着的时空有着不同表象的东西,寻找现代文明中失落的本原文化,即寻找差别。社会化的大生产体系与流通方式使现代都市人远离生命物质与本原文化的生长空间。临安作为杭州、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的卫星城镇,境内林茂水秀、山峦叠翠、空气清新、风景秀丽,与大都市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空气污浊、喧嚣吵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是都市人心目中向往已久的“理想乐园”。因此,临安市在生态旅游营销上要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回归自然”为诉求点,打出“真山真水真空气”的口号,很快获得了目标受众的极大响应。如太湖源景点管理者针对千千万万饮着太湖水长大的都市人却未曾见过太湖源头的真实景况,对与自己平日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却又完全陌生的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巧妙地打出“太湖寻源”这一宣传口号,并一举获得了成功。
2.积极开发农村市场
山区农村与其它农村相比,在地理位置上相对偏远,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经济、生活水平相对贫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单单依靠农业大发展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只有根据实际条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用生态旅游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生态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齐全。临安境内拥有天目山和清凉峰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青山湖部级森林公园、大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其中天目山被联合国列入了“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目前,临安已经成功开发天目山、浙西大峡谷、青山湖、大明山、太湖源、清凉峰等6大景区20多个景点,可开展观光、休闲、度假、科考、探险、避暑、野营、攀登、森林浴和漂流等多种生态旅游项目。
开发农村旅游市场能带动这一片市场的繁荣,通过生态旅游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实惠。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生态旅游这一特色产业的选择,可以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之路。
3.建设构想创建吴越文化名城
临安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境内留下了众多吴越文化古迹,至今仍保存有功臣山、玲珑山、钱王陵、钱宽夫妇墓等胜景。临安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建设构想创建吴越文化名城实现吴越文化与临安人、临安经济、临安城市的结合,形成临安精神、吴越文化产业、区域品牌形象。
①以功臣山的吴越文化底蕴为依托,建造吴越文化公园,开展集吴越文化朝圣、民俗、宣传教育、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项目,成为人们了解吴越文化的一个窗口。
②在市政府天目路口建设体现吴越文化风格,展示临安地方特色文化活动的吴越文化广场,集文化、娱乐、演出、展览、健身等于一体,丰富城市夜间文化活动。
③在新建的市政广场边建一个博物馆,展现临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文化休闲的好去处。博物馆建设与吴越文化公园、吴越文化大街和吴越文化广场共同形成吴越文化休闲系列,对改善临安文化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是一种文化、经济的统一体,立足于大旅游看问题,旅游文化其实也是一种环境文化、服务文化。因此,旅游的发展对于城市的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旅游目的地两个文明建设,包括软件与硬件都会有一种综合的促进作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大市”的建设,能给临安旅游提供雄厚的发展基础和理想的社会环境,临安旅游因此可以拥有前所未有的资源支持和环境保证,立足于较高层次的竞争起点,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临安旅游业的发展,也会有力地推动“经济强市”和“文化大市”建设通过发展旅游业,形成一批旅游文化产品,并因此壮大临安的旅游产业链,给“经济强市”注人强大的经济活力和文化因素。
4.制定科学规范的观光线路和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目前临安市农家乐旅游景点总体上缺乏规划,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旅游线路,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甚至野生动物本身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野生动物观光线路非常必要,不仅有利于游客沿着固定的线路观赏美景,也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正常的栖息。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还体现在为野生动物建立合理的迁徙通道。青藏铁路横贯青海省和自治区,经过青海省格尔木野生动物重点分布区、可可西里部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青海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那里有着十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为了保护那里的珍稀野生动物,青藏铁路修建时充分考虑了为野生动物建立通道。因此,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正常的生活环境和迁徙要求,应该在农家乐旅游景区建立适当的野生动物通道,尤其是对于一些公路和桥梁。可以根据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在一些道路交通口设计涵洞,或拱桥,或者根据通过野生动物种类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路基缓坡。或者在不同是生态景区建立野生动物的廊道。或者建立一些人性化的设施帮助野生动物通过人群密集区。
5.有规划地控制景区容量,避免破坏旅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