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课程开发篇1

《物流法规》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掌握物流企业设立及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与学生日后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课程设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内容繁多复杂,教师难以取舍

现有的教材主要按照物流业务流程发生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法律法规安排内容,如物流仓储法规、物流包装运输法规、物流保险法规等。重点介绍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物流的基本业务知识。另一部分是该业务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问题。由于物流业务流程较多,每个业务流程的操作过程也比较复杂,单是基本业务知识这块内容已经比较繁琐,每个业务还需要深入学习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教学的任务无疑非常重,而这门课程作仅仅作为专业基础课,学时一般为36学时,相对较少,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会面临重点讲述业务流程还是法律规则、选择哪一个业务流程的及其法规作为教学重点等问题的困扰。

(二)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物流业务流程注重标准化、制度化,每一个营运环节都有较为复杂的操作流程,法律法规更是追求严谨,不同的情况适用不一样的法律条款,这两个方面的涉及到的知识内容都很多,并且都是条条框框,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且涉及法律法规问题,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利用到物流专业的实习、实训设备,教师也面临“应该怎么教”的问题。每个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不同,以上两个问题是大部分教师开展《物流法规》教学需普遍需要面对的和解决的,除此之外,不同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学习法律存在“畏难”心理,缺乏专业课程教师、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教学方法不一样也会给课程教学带来其他一些困难和挑战。

二、就业导向对高职《物流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引领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近10年来,这一指导思想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物流法规》这门课程将就业导向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对于课程明确教学目标、有效选择教学内容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一)明确能力培养作为首要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培养学而生的职业能力,属于典型的能力本位教学观(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该教学观念由美国教育学届提出,在欧洲发展成熟,目前,CBE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教育模式,受到很多教育专家、学者的青睐。《物流法规》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既有法律理论,又有专业知识,是法律规定和专业知识的融合。要适应就业导向的要求,就必须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具体而言,应该结合物流企业的需求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法规解决物流企业经营过程发生的各种法律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这也是就业导向对物流法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选择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

在“就业导向”理念影响下,《物流法规》的课程定位必须改变,这门课不再是一门介绍物流业务和物流法律法规的理论课程,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法制观念,提升法律运用能力的课程。教师应该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把握住物流企业设立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点法律纠纷与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通过教学与实践让学生掌握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内容的选择以实用为主要导向,按照知识够用为主的原则,将物流企业经常发生的法律问题作为教学重点,重点学习和训练,发生机率低的法律问题及相关知识作为次要内容,减少教学课时或者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三)设计职业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更多采用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情境训练、法律实践等方法,将学生在从事物流行业过程中可能会面对的重要法律问题搬到课堂上来,这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学习的主动性会加强;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不再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有效提高。总的来看,使用“就业导向”理念作为《物流法规》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改变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选择的方向,改变教学方法,对于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选择和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也具有积极的缓解作用。

三、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教学项目重构

从就业市场的角度看,企业的需求实质上就是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法规》课程要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就应从物流企业的法律需求出发进行设计,改变传统章节式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基于物流企业的工作过程,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

(一)物流企业的法律需求探讨

1.需要具备法治意识的工作者

从理论上探讨,物流企业作为行业企业的一种类型,它的经营过程是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物流企业招聘也必然会提到法律素质的要求,然而笔者进行了一个物流企业法律人才招聘需求调研发现,绝大部分的物流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并没有提到法律方面的要求,无论是基层的物流业务人员还是高层的物流管理者,企业普遍关心的物流专业能力及管理沟通能力,仅有个别企业在行政管理岗位提到了法律素质要求。这跟其实际需求是不一致的。这里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物流企业主的法律意识单薄,不重视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法律相关的问题一般都比较重大,一旦发生法律问题,需要用到法律人才,更多的企业考虑的是聘请法律顾问或者律师,而不是具备法律素质的一般员工。从这点上分析,物流企业对于一般工作者的法律职业素质要求不是太高,作为普通素质具备法治意识就可以到物流企业工作了。因此我们把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把法治意识作为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

2.需要解决业务纠纷的管理者

从物流企业的业务经营流程来看,无论在哪个经营环节,物流业务纠纷是最常见也是最有可能发生的,如货物运输过程中就经常会有逾期交付、误交付、货物运输损毁等问题和纠纷的发生,这是物流行业的特点。企业围绕合同的签订、履行发生了纠纷,往往都会通过协商进行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法律途径。这就对企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管理者的法律素质提出了要求,如何运用法律法规知识去跟合作方沟通,使用有效的方式来解决纠纷,这是物流从业者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也应是《物流法规》课程应该重点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而物流各项业务都可能发生纠纷,因此教学项目可针对不同业务的特点设计,覆盖物流业务的主要流程,使学生能较为全面掌握物流法规的行业应用。

(二)基于物流企业法律需求的教学项目设计

从培养物流专业学生法制意识和提高法律知识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出发,围绕物流企业需要具有法制意识的员工和能解决业务纠纷的管理者这两大需求,《物流法规》课程设计需把握住两个原则:一是教学重点侧重物流合同履行与法律纠纷的解决。二是教学方法使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结合物流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分模块教学。课程可分成五个模块:第一模块:法治意识培养;第二模块:物流企业设立与注销;第三模块:物流争议纠纷解决;第四模块:物流企业经营法规;第五模块:模拟法庭实训;其中第四模块是重点,每个模块设计若干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完整了解物流企业业务流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初步掌握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四、就业导向下的课程微课开发探讨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对促进课堂教育的改革、在线教育开展、推进教育公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从欧美国家开始传播开来,微课、慕课,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

(一)《物流法规》课程微课开发的思考

关于微课的作用,微课能否取代传统课堂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支持者认为微课短小、多样化,适应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有学者认为微课存在缺乏互动、无法拓展教学内容等缺陷,仅仅只能作为传统课堂的一个补充。从现实情况来看,微课虽然短小灵活,但有其不足,要取代传统课堂有一定难度,可以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式,辅助课堂教学,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具《物流法规》这门课程,也需要微课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但微课开发也面临一些困难。首先是制作成本高。虽然有许多专家指出制作微课使用手机和简单的软件就行了,也确实有教师能这样把微课做出来。但在现实中,简单制作出来的微课往往比较粗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许多学校聘请专业视频制作团队来操作,虽然制作出了一批优质的微课,但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且仅限于一些有资金投入的精品课程。市场上,专业团队拍摄一节微课的费用不菲,对普通教师而言,为了一门普通课程去花费大量资金拍摄微课并不可取。其次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职教师教改、科研任务都比较重,许多教师还要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一门课程需要开发的微课数量很多,且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每一节微课的教学过程都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无疑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制作好的微课还面临重新修改和更正的问题,也会给教师带来工作压力。再次是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微课的水平。不同教师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制作出来的微课质量不一,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教师还好一些,其他不太相关专业的教师就需要重头学起,必然限制微课的制作水平。《物流法规》课程教师大多具有物流管理、法律相关专业背景,微课制作技术难度相对较大。因此,《物流法规》课程微课开发不能盲目进行,需要把握适用、适量有效利用等原则。

(二)《物流法规》课程微课开发的几个原则

1.适用原则

《物流法规》微课应该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即根据课程整体教学项目的设计,围绕法制意识培养、物流纠纷解决等重点问题来开发,确保每一节微课的内容都对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法律运用能力有帮助。

2.适量原则

微课的数量不宜太多,否则制作工作量太大,教师难以完成制作,微课数量过多也会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在围绕课程的重点,每一个重点内容制作一到两节微课,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要求逐步增加,是可行性较高的选择。

3、有效利用原则

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资源,除了在课堂上播放之外,还应根据其短小灵活、能重复播放的特点,将它作为网络资源,到网站、微信、云课堂等网络应用中,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作为复习、自主学习、学生实习就业问题解决等学习的重要资源,使其教学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就业导向理念下《物流法规》课程微课开发设计

根据“就业导向”理念的要求,结合《物流法规》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可围绕每一个学习任务设计制作相应的微课作为学习资源。

五、小结

在“就业导向”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能较为有效地解决《物流法规》课程设计面临的教学内容不好选择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重构教学项目,注重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提升解决法律纠纷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形势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而有效利用科技的力量,针对性开发微课作为教学辅助资源,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是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谌爱群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汤军.由高职物流专业《物流法规》课程的教学引发的思考[J].福建质量管理,2016(1).

[2]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

[3]王凤鸣,贾俊龙,李佳静.《物流法规》教学改革初探[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4(1).

微课课程开发篇2

1.1目标明确,主题突出

微课程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主题,目的明确,内容简洁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2短小精悍,视频为主

微课程开创5分钟学习模式,拥有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效果。

1.3依托网络,使用方便

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程满足了人们通过微型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

2设计原则

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认为“微课程只是一种载体,本身不会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技术背后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微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认为护理专业生理学微课程设计可遵循以下原则。

2.1“微”原则

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微课程将教学目标设定在某一环节上,在几分钟时间内讲解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微课程教学内容短小精悍,时间控制在几分钟内。

2.2因材施教原则

微课程设计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资源丰富性原则

微课程以数字化媒介为基础,不局限于传统的文本模式,可将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网页等多种资源结合起来,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2.4突出课程特点原则微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否则毫无使用价值。生理学是阐述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医学基础课程,微课程设计要将基础知识、学习者自身经验、临床实践三者整合起来,使学生形成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整体认识。因此,微课程开发具有课程定向性。

3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3.1精准的选题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应当由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来建构,学习往往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生学习活动与过程。因此,微课程的选题要引发学生新旧知识与经验间的思维冲突,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生理学是逻辑性强、内容抽象的医学基础课程,而部分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常难以理解。因此,笔者在生理学微课程设计中主要选取与临床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从而产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了如下微课程项目:血细胞的功能,血液凝固,血型,气胸,肺换气的影响因素,心脏泵血,血压形成,尿液的形成,临床输液等。

3.2微课程设计模式

3.2.1前期分析为微课程目标体系的确定奠定基础

确定微课程教学目标,要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需求及学习基础为依托。教学目标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将其贯穿于微课程设计始终。教学内容分析是明确需要学什么,理清重点、难点,为微课程内容选取提供依据。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微课程内容和深度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前期分析,可以提炼总结出微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确定微课程教学目标。

3.2.2微课程设计框架以案例教学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学素材,结合教学主题,教师启发、引导,师生讨论的教学互动过程。生理学理论性强,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但学生对临床案例非常感兴趣,所以在微课程设计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典型病例应用于教学中,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今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基础。以案例为主线的微课程教学,必须将教学内容和引用的典型病例进行编排设计,使病例与授课内容有机结合。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可全面反映本次微课程的教学重点,就典型病例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出基本概念,从理论入手探讨病因和发生机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理学基础知识,并能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迁移。比如,临床上大失血病人需输血抢救病例与血型知识有关,急性肾炎病人症状与尿的生成知识有关,老年人高血压与血压形成的因素有关等。

3.2.3微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创新思维

微课程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可以作为一个“锚”,通过病例创设问题情境,搭建知识框架,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架。因此,生理学微课程设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应用”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如讲血小板的功能时,给出以下病例:王某,女,32岁,工人,于2009年3月12日急诊入院。当时病人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斑1个月余,近日加重。查体:急性病容,发育正常,贫血貌不显著,神清、合作,心肺正常,腹软,全腹未触及肿块,无移动性浊音,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液检查:血红蛋白125g/L,白细胞6.2×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0%,血小板32×109/L。提出以下问题:在各项检查中病人哪些指标不正常?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围绕问题展开微课程设计。

3.2.4微课程的可视性设计,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情景感染力

微课课程开发篇3

关键词:平面设计类;微课程;校本微课程

随着MOOC、翻转课堂兴起,传统的课堂教学阵地收到了极大的挑战。很多院校依据本身办学宗旨和实际条件都在开发一些适切性、针对性的微课程。平面设计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操作性和艺术性,纵观我校平面设计类相关课程的教学现状,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相关概念界定

微课程,文中指依托网络在线平台,以微课为主要展现形式的课程,要求配有丰富的资源和评价体制,能够供学生实时交流讨论的适合学生在线学习的课程。校本微课程,主要侧重的是基于学校实际,由教师主导开发的,具有学校鲜明特征的微课程。平面设计类课程,文中概指涵盖图形图像处理、版面设计、排版印刷、动画媒体等二维空间的视觉艺术等方面知识与技巧课程大类。就我校而言,相关专业开设的平面设计类的课程主要有Photoshop基本技能、Coreldraw、Illstruter、Flash技能、网络广告设计等。

二、微课程类型

1、录屏式

校本微课程录屏式校本微课程,一般针对的是一些自然学科类课程的例题讲解,以及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软件操作,可汗学院大多釆用的是这类呈现方式。其优点在于操作方便,讲解界面简洁明快,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但难点在于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语言表达要简洁精炼。

2、讲授式

校本微课程讲授式校本微课程也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之一,适用范围也最广。教师真人出镜,优点在于易,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但缺点也在于缺乏交互性,教师无法及时获得学生的即时反馈信息,无法实现师生的实时交流,需要教师设计一些评价任务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情景剧式

校本微课程情景剧式校本微课程,大多用于模拟具体真实情境,对于帮助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有着显著作用。其优点在于形象、活拨,通常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难点在于教师前期准备工作复杂,需要对剧本进行精炼,否则一些无关的情节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三、平面设计类校本微课程存在的问题

1、平面设计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美术功底不够强

学习平面设计类相关课程,学生需要具备较好的美术功底。课程中经常会有学生软件的操作都很熟练,可就是设计不出美观性很强的作品。究其根本就是,学生的美术功底不足。

(2)课堂效果差

学生对于老师课堂上讲解的理论基础、案例操作都能听明白,可是当需要自己上机操作时,却经常做不出来。甚至还出现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的现象。导致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大多处于“学会”软件基本操作的初级阶段,“学会用”软件创作的人却寥寥无几。多数学生只能算是“半成品”,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方法单一

78.64%的学生认为老师采用以理论讲解为主配;选择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占15.53%;小组合作学习和其他的分别仅占4.85%和0.97%。教学方法单一,淡化了该课程的应用特征。调研发现,老师为了能够完成教学计划只能将大部分课时用于理论讲解,而作为课程实践的上机操作却只能占一小部分。

(4)教材匹配度差

市面上平面设计类相关的教材琳琅满目,或是案例集合,或是基础教程,与我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学习需求实际并不能很好衔接。教材选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广度、精度等。

(5)教学评价缺乏有效性

调研数据显示,高达26.21%和72.82%的受访者在回答课程评价手段这一问题时表示以书面考试和操作技能为主;4.85%的学生选择了课堂行为记录;各类实训,实习或真实工作过程的考核微乎其微。反映出,教学评价形式单一,缺乏有效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操作技能考核的一般都是老师讲过的案例。为了应对考试,导致学生过分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技能的迁移应用。

2、校本微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微课程的认知不够

学生都普遍认同微课程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资源多样、主题突出等优势,且认为微课程对教学活动的展开以及学习有很大帮助,认为有开发微课程的必要。但对微课程和微课的概念区分不清,将微课程和微课混为一谈。

(2)微课程的开发程度低

开发一门微课程不仅需要老师的积极参与,学校也应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我校微课程开发能力低。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教师精力不足和激励措施不到位是首当其冲的两个原因。

(3)教师对微课程的开发不系统。在微课程资源整合方面还有待提高,对微课程资源没有进行详细的分类,开发的微课资源也只是零碎的微视频,整合缺乏系统性。且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即使有对微课程进行开发,也只是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为主,尚未基于专门的平台进行微课程开发。

(4)学校对于微课程的开发缺乏激励措施。一方面,学校自身没有完善的微课程平台提供给老师,另一方面没有对微课程开发做出硬性的要求或激励措施,况且微课程开发的后期维护等问题,由此导致老师的开发积极性不高。

四、改革平面设计类校本微课程的对策与建议

1、改善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

(1)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学多看多思考而提高的,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①多观察生活,多看平面设计和色彩构成方面的书籍,提高审美方面的能力。②开设专业的色彩、美工技能训练课程,增强实战;③收集汇总好的作品,借鉴优秀作品的精华。

(2)综合各种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教师只是对所学案例进行技能点拨,给学生提供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任务驱动———将课程精要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上,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实践和探索解决问题,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3)教材的合理选取

课程选取教材,教师应该做到对书中内容有所筛检。除此之外,任课教师可以专门成立教研组,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整理出符合本校学生认知水平的和本课程相关的案例集制作成教材。

(4)实施校企合作

通过与企业项目合作,可以将公司的项目引入到教学实际中,让学生来做,做完后将作品返给市场评价。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真正的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了社会所需,做到学以致用。

(5)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合理、健全的课程评估机制能反映出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坚持过程性量化考核(课堂作业、技能测试等)和真实任务考核相结合。

2、加强校本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1)提高学生对微课程的认知

参与程度提升学生对微课程的认知。小组合作的形式成立学生开发团队,让学生亲身参与微课程的开发过程,真正体会理解微课程的内涵和优势,而不是仅仅从形式上接受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微课程学习中有效的评价还可以增强学生体验感,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2)微课程开发资源融合

①成立校本微课程开发小组一门微课程的开发是一项任务繁重、耗时很长的工作,成立一支知识、能力和工作经验及效率俱佳的教研小组是非常有必要的。新老教师、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交流,往往能激发出充满创意的灵感;

②引导教研,潜心教学创新协作开发、交流同时,会引导教师更应关注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贯通学科体系;

③先申报机制,避免重复、低效开发按学科申报审批开发,确保不重复,审批后给予资助,可以为开发精品提供资金保障;

④后期运行维护列入考核很多微课程开发之后并没有应用于后续教学,也使得开发流于形式,没有收到实效,将后期运行、维护列入考核可以督促转化。

(3)加大对微课程开发激励举措

学校可以制定规范的校本微课程开发流程,出台校本微课程开发方案和评价标准供教师参考,从立项评审、进展督査,到定期、有针对性的沟通解决参与教师拍摄中的困难等工作机制。提供给老师像在线网站、微信公众号这样的集成微课程平台,省去教师专门改进开发微课程平台的时间。建议对微课程开发做出硬性的要求,采取更加有效的激励措施,并对微课程以后的维护工作提出要求。

五、结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技术和教育进行整合已是迫在眉睫。而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出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侧面了解我校校本微课程的现状。目前我校平面设计类校本微课程开发现状不太理想,校本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靠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还要靠全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融汇集体智慧,共同开发。

参考文献

[1]马艳艳.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述评[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96(3):12-14.

微课课程开发篇4

师范教育学生作为一个即将加入教育教学职业的重要群体,他们的专业知识、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品质。

本文就中文系师范生微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培养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提出要切实把握好微课程设计开发的立足根基、主体价值和实践效果。

一、引言

师范生作为一个即将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重要群体,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革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加强教学设计实践以提升实践能力,既事关自身未来的职业成就,又事关未来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品质;既直接影响到将来他们在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又直接影响到祖国下一代人才的培养。微型学习近年来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渗透下所产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新型学习形态。

微型课程来自于英译外来词“mini-course”,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中学校,其外在形式表现为单元主题课程,通常仅围绕某学科的某个知识点而创设的短期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灵活度高、形式简洁等诸多优良特点,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冗杂性”的弊端,有助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

下面,就中文系师范生微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培养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提出几点策略建议。

二、切实把握好微课程设计开发的立足根基

中文系师范生所学学科为文科类学科,将来进入教师队伍之后所担负的教学任务也是文科类学科,相对于理科来说,文科类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们具有丰富的情景性和厚实的人文性,这些特点正是广大中文系师范生应该加以认真把握的,也正是他们搞好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必须把握好的立足根基,在立足于文科学科的这些特点,加强对相应学科知识体系的分析与把握。

一是突出对学科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分析、对教学模式的正确遴选、对教学策略的科学引入、对教学情况的灵性创新、对教学流程环节的通畅设计、对教学结果的客观评价。

二是加强对学科内容的精选提炼,由于微课程的时间限制性要求比较高,如果将学科所有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灌入微课程之中,那么必然会造成“大杂烩”“一锅粥”现象的产生,由此开发出来的微课程必然是“微将不微”,无法凸显微课程的鲜明主题,也无法有效达成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初衷。

三、切实把握好微课程设计开发的主体价值

微型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的主体价值在于面向学生学科学习质量与效果更加良好,在于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正确理解、科学分析和恰到好处之应用,从而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开发实践过程中,必须切实把握好微课程设计开发的主体价值,加强对学科知识的深度领悟,注重从更高视角考察和把握好微课程的总体框架。

而作为中文系师范生来说,如何根据自身所担负的教学任务特点,把握好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主体价值呢?笔者认为重点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充分发挥中文学科所具有的情境优势,将情境特色作为微课程的主体特色,以情境为载体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所学学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性,增强他们对学科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二是创设于微课程中的情境应把握好真实性,尽可能引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促使学生更为亲切地感受到微课程中的情境的真实存在性,让学生的现实情感更好地融入于微课程情感,增强他们对所学学科的切身体验,从而增强他们对所学学科的学习质量与效果。

四、切实把握好微课程设计开发的实践效果

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目标在于以“短小精悍”的信息内容给予学习者“头脑风暴”冲击,从而达到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深刻体验,提升对所学知识的印记程度,促进他们的学习质量与效果。

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践过程中,必须切实把握好微课程设计开发的实践效果,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学科学习需求的了解与把握,加强对他们的学科知识基础与知识应用能力的把握,加强对他们学习能力的了解与把握,从而更好地把握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具体实效。

例如,可以在进行微课程开发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活动,从中获知他们对微课程学习的态度与需求,把握好他们关注微课程要素的侧重点,从而更好地在微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具体内容与目标,更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化需求,创设出有助于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激发他们思维活力、提升他们学习自主性的微课程,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与效果,达成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终极目标。

五、结语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性的应用,让人们的社会生活形式变得日趋丰富多彩。微博、微访谈、微电影、微信、微课堂等诸多“微个体”正快速浸润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与娱乐等领域,加速提升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与效率。作为中文系的师范生,面对当前这种形势和环境,加强对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性开发,不断提升自身微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培育,显然非常必要与非常重要,对于提升将来身为教师的师范生的工作能力和促进学生学科学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微课课程开发篇5

关键词初中思品;微课程;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5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程日益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并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微课程以其内容针对性强、贴近学生实际、重难点突出等特点受到教师的欢迎,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微课程引入思品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进入到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每天都接触大量丰富的信息,信息技术时代大量丰富的信息源为初中思品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初中思想品德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现实生活为依据,通过思想品德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并作出理性的选择。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要途径。微课程则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例经过教师的再加工,以学生通俗易懂、符合学生思维方式的形式呈现出来,针对思品教学过程中的某一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这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取各种措施,运用多种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一个现实的情况却是,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发展程度以及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的有限性,学生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了解不多、一知半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听途说、歪曲事实的情况,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将现实生活中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经过教师的讲解、分析,制作成符合学生实际的微课程视频,这就有效地解决了困扰学生的问题,使学生能接触到正面的观点,从而真正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思品教学微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微课程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国家重视、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教师亲自制作微课程视频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充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来制作思想品德微课程视频,并积极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笔者发现,在初中思品学科微课程开发制作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课程教学效果的发挥。概括起来,在当前思品微课程开发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改以来,广大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以单纯讲授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形式,代之以充分发掘各类材料,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微课程的出现就是教师整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最集中的体现。然而,笔者发现,在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或多或少地又走向单纯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甚至可以说只是把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搬到了视频上,没有任何的改变,缺乏学生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课程作用的发挥。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广大教师在使用微课程进行初中思品教学过程中,他们所起的作用只是简单地播放视频,再辅之以讲解。虽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实现了与学生的互动,但是在微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讲解,看不到学生参与的任何迹象,甚至在视频过程中没有学生的影子,微课程变成教师个人展示的舞台。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微课程制作的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缺少学生对微视频教学内容的质疑、交流,这样的微课程很难说是最符合学生实际的。

微课程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初中思品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根据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周围的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微课程可以整合生活中的各种资源,经过教师的加工,形成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大大丰富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但是,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微课程资源整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那就是对各种资源的整合缺乏有效的整理、分类,往往很多教师只是对某个章节的某个知识点进行了微课程制作,缺乏对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使微课程内容显得比较凌乱,没有条理性,不能更好地为整个初中阶段的思品教学服务。

3思品微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概括起来,当前初中思品微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微课程开发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对思品微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只是对部分教学重难点知识把握较好。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当前初中思品微课程开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简单梳理。

初中思品微课程设计应该加入学生参与环节在初中思品微课程的设计、制作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以教师的教授贯穿始终,否则只会把微课程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在微课程制作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可以插入一些关于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情况,插入一些学生关于问题讨论的片段,这样能真实地再现课堂情境,使思品微课程内容更为具体,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有效整合思品微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初中思想品德微课程的制作绝不仅仅只是单纯为了课堂教学使用,可以不断拓宽其使用形式和途径。一方面,可以将微课程资源进行师生之间的共享,可以将微课程运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使学生在课前掌握本节课程的重难点知识,从而对要学习的知识形成一种整体的感知,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将微课程资源进行教师之间的共享,加强集体备课,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同时也为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总之,微课程教学的时代已经到来,广大教师只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初中思品微课程制作的研究与应用,努力克服当前微课程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就一定能将微课程的效用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初中思品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微课课程开发篇6

关键词:交互式;微课程;设计;开发;创新

信息技术手段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界的改革,现代技术的先进特性和优质教学课程资源的网络化整合,带来了新型的微课程资源,它以多媒体技术为媒介和载体,具有支持在线移动学习、问题聚焦、切入精细而完整的特点,成为“微时代”来临的前奏,为教育技术界所广泛讨论,基于多媒体制作软件之下的交互式微课程开发和设计,可以全面推动教育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以多媒体为载体的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原则

1.1学习定位要明确

在交互式微课程之下,要明确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定位,确定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并对多媒体微课程的工具使用进行明确,以实现不同环境的学习,从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1.2微小知识模块展示原则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的相关理论,学习者的知识容量和知识架构是有限度的,对于学习者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提供,要以认知负荷理论为基准,对学习者提供短时间段的呈现,并以较小的知识模块加以聚焦设计,从而在微课程对学习资源的切割与分解、组合的状态下,实现系统化、结构化的小模块学习。

1.3交互性原则

交互式的课程教学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下,呈现出人机交互的友好界面,其包括教学资源、模拟训练资源、学习测验资源等,在这些教学资源的设计中,通过交互式的体验,实现课程知识的系统化和固化。

2交互式微课程设计软件应用研究

以多媒体为载体的交互式微课程是通过多种信息媒体的组合实现的,融合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微课程具有实践操作、示范演示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取不同的多媒体制作软件。

3交互式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创新研究与案例分析

以多媒体为载体的交互式微课程的微视频内容设计与开发创新,符合泛在学习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它注重课程的内容分解设计和微视频设计两大部分。

3.1课程内容的分解设计

它是对课程结构的系统分解设计,包括分解设计和关联设计两个层面,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内容的完整性,可以在课程内容分解设计的同时,保证学习内容的连贯性与思维的逻辑性统一。它可以利用灵活多样的工具或菜单实现作品的设计,是对课程知识点的深化和升华。例如:在《MSOffice高级应用》课程中的“幻灯片交互效果设置”中,就对动画设置和幻灯片切换效果进行了设计,在课程知识内容模块分解的基础上,保证了微课程开发的整体性与流畅性。

3.2课程内容的微视频设计

微视频设计在与课程知识整合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微脚本设计、知识模块设计、微视频展示设计等不同模块,这些课程内容的设计体现了微课程的诸多要素内容。其中:微脚本设计是微课程的关键和摘要,知识模块的微视频设计则融入了课程知识内容,以此为基准进行教学过程的实现。而微视频的展示方式则要运用屏幕录制软件,进行微课程的效果展示。如:缩放、剪辑、音量大小等。以《MSOffice高级应用》课程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动画设置与制作为例,进行交互式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3.2.1导入动画对象设置

采用Prezi演示文稿软件,以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方式进行教学课程演示,在这一软件应用下,实现物体的拉动、旋转等动作,将动画对象设置微课程知识进行细化和分解,设置五个不同的知识点内容,即:添加对象的动画内容、自定义路径动画、动画效果设置、动画窗口设计、动画设置的复制,这些知识点的背景和主题等都可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进行调整设计。

3.2.2动画对象设置的微课程制作

对PowerPoint演示文稿动画对象设置的知识点进行微课程制作,要进行具体而详细的脚本设计,脚本设计包括主题、课程内容及目标、教学课题的引入与教学过程的展示与评价等,下面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题目《采一朵玉兰花》为动画主题,进行具体的微课程制作。

4结语

交互式微课程开发与设计要以多媒体为载体,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多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以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资源的创新设计,以简单实用为原则,将课程知识模块进行细化和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保持课程知识模块的系统化和连贯性,利用多媒体软件,引入课程知识教学,以相关知识点为素材,进行脚本设计,然后将课程脚本内容与微视频资源整合,实现微视频的录制、编辑、作品展示等内容,提升交互式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创新应用效果,实现微课程资源的交互、深化。

参考文献

[1]栗春璐.微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分析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2]菅春叶.国内外微课程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