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论文篇1

微积分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学起来往往会觉得枯燥、难懂,因此教师授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等问题。对此,我认为教师应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

(一)通过课堂知识的延伸调节课堂气氛

高职微积分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将知识延伸,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积极性,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使他们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具体来说,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微积分知识的同时,可联系知识背后的故事,解说数学家、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与奋斗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不断向科学巅峰进发的勇敢精神。实践证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教学效果自然好。

(二)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

电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高职微积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依靠书本讲解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实验器材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如通过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微积分计算题的计算过程,这可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看到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运算方法的变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单纯的讲解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二、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叫“破而后立”,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敢于推陈出新,这也是辩证思维的一方面,这种思维在数学上也同样适用。高职微积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寻求突破,敢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余时刻把握前沿科技的动向,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量,在先进的数学知识探索学习突破点,增强教育创新能力。具体来说,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加入情境教学,在课本中寻找情境设置切入点,用设置情境的方式为教育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如在讲解“微积分的定义”时以求解球体的表面积为原型,设置“科学家本着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探索欲望,准备测量地球的表面积。他们把地球分成很多个区域,首先来测量分出区域的面积再求和,便可以算出地球的表面积”这一情境,使学生对“微积分”的概念产生一个初步浅显的概念性理解,并产生积极探索的热情,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进而提出“小区域相对地球来说面积非常小,因此在求普通球体表面积时如果将球面分为极其小、趋向于零的小区域,求这些区域部分面积然后求和,得到的便是球体的面积”,进一步引出“微积分”的概念,使学生对其有深刻的印象。除了情境教学方式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中引入“头脑风暴”这一时下流行的学习方式,将班级学生分组,建立学习小组,并引导小组成员以相互探讨、讨论的方式进行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当然,创新教育方式的途径有很多种,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积极思考,从细节出发,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不断突破创新,为自身教育方式的创新而不懈努力。

三、注重以人为本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利益、关心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利益为本。”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其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不应该过度责骂、处罚,而应善于引导学生,帮助基础较为落后的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教师应培养他们善于钻研的学习精神,教育他们勇于挑战,主动去接触较难、较深的微积分相关习题,培养此类中等水平学生迎难而上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教导他们戒骄戒躁,从而为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总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应该向他们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心系学生,以生为本,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尽心尽力、无私奉献。

四、小结

微课程论文篇2

摘要:“微课”作为近几年来教育教学领域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我国高职教育开展微课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论化构建层面,对于微课的应用研究可谓凤毛麟角。结合微课理论及微课在教学中的实践,构建了“微课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以Objective-c课程教学为例,阐述了“微课模式”的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考评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学;微课;微课模式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2014-2015年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微课在高职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以Objective-c为例”(项目编号:G2014B027)

作者简介:黄浏展,男,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IOS应用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53-05

“微课”是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领域近几年出现的新名词,是教育领域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现今被广泛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提出的。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为: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时长为1-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1]

国内的微课研究源于基础教育领域,随着各种全国性的微课比赛及各媒体的报道推广,微课的研究逐步在各层次领域得到广泛开展。高职教育开展微课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集中在理论化构建层面,主要讨论微课的内涵及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而对于微课的应用研究却很少企及。任何理论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实践,更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如何将微课与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将是未来微课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微课模式

(一)概念界定

微课的全称为“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以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2]该概念强调“微课”是简短又完整的教学活动,同时,说明了微课的资源构成。

从目前国内外的微课研究来看,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观点认为,微课可以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而另一种观点将微课作为一种学生课后学习辅助资料。笔者认为,就国内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这两种取向均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更加有失偏颇。前者将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取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习者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是个伪命题;后者则将微课纯粹作为学生课后的辅助学习资料,从微课的内涵来说,一般难以达到其预期的目的。

(二)微课模式的特点

实际上,微课不能独立成为一门课程,不能代替课程教学(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和在线学习),它是一门课程教学的辅助学习资源。微课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其灵活性与针对性上。[3]因此,结合微课理论与教学实践,在“微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微课模式”的概念。

所谓“微课模式”,是将“微课”融入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微型课特征所构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微课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综合了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微课、微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课堂教学以“微型课堂”为主要授课模式,将传统课堂拆分成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集中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授。

2.学生学习以教师教学、“微课”和现场辅导相结合的模式,教师提前准备微课,将微课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中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资源。

3.课堂授课和微课授课模式以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并且在内容上保持同步。

(三)微课模式教学的意义

微课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4]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高职实践教学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中。从对微课模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发现,微课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具有以下三点优势。

1.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微课模式通过“提问式”、“案例教学”、“讨论”等多种手段,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在整个教学中扮演“导演”的角色,而学生成为课堂演绎的“主角”。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去学习。同时,将微课充分应用到学生的各个学习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采取“碎片式”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高职学生对动手实践的兴趣远大于听老师讲授理论课,因此,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微课模式将课程教授内容细分成知识点,采取“碎片式”授课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根据知识点讲授其要点,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或实践。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大篇幅理论知识学习的厌倦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种模式也能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

3.从学习角度主导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微课模式不仅对学生学习有益,而且对教师的教学同样有所帮助。教学设计中要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教学过程,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地进行调整。对教师来说,这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督促其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的一种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必须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在不断的策划和改进中,自身的教学水平也能得到不断提升。

二、微课模式的教学实践

基于微课模式的特点,可以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实践。本文以计算机应用(苹果ios开发方向)专业技能课objective-c为例,对微课模式进行详细阐述和介绍。

(一)objective-c课程简介

Objective-c是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苹果IOS开发方向)的核心课程,是IOS应用开发的基础,作为一种扩展C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也是iPhone、iPad和MacOSX开发所用到的主要语言。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要熟练掌握Objective-c的语法基础、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而且应具备运用objective-c、程序设计技能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分析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综合技能。可见,Objective-c是一门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在机房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在介绍微课模式教学设计之前,有必要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简单归纳。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既有共性,也有其不同之处。特别是与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学习方式方法和学习行为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和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理论基础以及学校的氛围等密切相关。[5]根据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分析,高职学生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文化基础较差,对于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强。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来看,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大约为10分钟,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注意力能够保持在15分钟左右。学生因为文化基础问题,造成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较差,比较典型的问题在于由于其英语和数学基础较差,对于编程的学习表现得较为吃力。

2.重实践、轻理论。学生普遍对实践课表现出来的兴趣要大于理论课。一方面,这是因为理论课学起来比较枯燥;另一方面,这也与高职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关系。

3.自学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大多数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学习仅限于课堂上;而有的学生甚至连课堂学习都不能全身心投入;还有一部分学生虽有学习愿望,但在自学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存在偏差,普遍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不会科学安排时间,同时,对知识的重难点把握不准。

(三)微课模式的教学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根据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微课模式引入高职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Objective-c中的类和对象这一章节为例,阐述如何进行微课模式的教学设计。

类和对象是objective-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对于初次接触面向对象编程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两个概念并能在编程当中灵活应用非常困难。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单独讲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学生都能较好地进行理解和区分,但是涉及到具体的编程,往往难以理解并区分类和对象。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会先介绍类和对象及其它相关的基本概念,然后,再来讲解编程应用中类和对象如何用代码实现。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三个问题:(1)理论讲授时间较长,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倦怠,使理论知识难以掌握;(2)理论与实践脱节。讲授理论的时候可能学生都能理解,但在实践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实现;(3)编程在理论介绍完以后集中在一起讲授,代码量较大,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微课模式教学设计中应取长补短,充分考虑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6]在教学中,可尝试将以上教学内容进行分割,分成类的概念、类的声明、类的实现、对象、类的实例化及对象的使用等几个部分。然后,按这几个部分分别进行微课制作。而在课堂教学中,则可以根据教学时长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分别进行组合。每节微课时长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课堂教学采取讲授和实践交叉进行的方式,将一堂课分成多节,根据授课内容安排时间,每一节控制在15分钟以内。比方说,将类的概念、类的声明和类的实现、对象、类的实例化和对象的使用分别做成5个微课资源,但在课堂讲授时,可以将内容分情况进行组合。将类的概念和类的声明放在一节进行讲授,将对象和类的实例化放在另一节讲授。具体的组合方式可以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预习情况而定。前提是在课堂授课之前,要将微课资源发给学生预习,或者将微课资源上传至微课平台,先通过网络学习。在微课视频中,对该节课学习应提出要求,每次课前要以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理解能力。

微课除了用于学生课前预习,还可以作为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之用。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经常有学生对课堂中讲授的部分内容或知识点没有完全理解,而在动手实践的时候就会有疑问,如果对每个有疑问的学生再做单独辅导,那么,课堂教学在时间上就难以保证。这时,微课就可以发挥课中“辅导”的作用。对于代码的练习,也同样如此。学生初学编写代码一般都是从模仿开始,如果教师讲授的不是书本上的实例,这个时候也可以通过重复听微课来学习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编程实例。同时,因为微课都是按知识点来进行设计制作的,这样,使学生在课后复习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学内容设计重点。“微课”作为微课模式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以教师教学为主”转换为“以学生学习为主”。因此,微课的制作应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投入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本文的重点并非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探讨,而是就课程内容编排的关键点进行论述。在课程内容编排上主要需注意以下四点。

(1)每一节都应反映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并且与课堂教学内容保持一致。要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并加深对重难点和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各节微课之间或者微课与课堂教学之间应注意内容的衔接,对相互之间有关联的知识点,也可以用引导性语言引领学生去自主学习。在微课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引入本节学习的问题;在微课的结尾,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学习下一节的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授类的概念时,可以提问的方式开头,“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可以看成是一个含义,那到底什么是‘类’呢?”。通过这种引导式的语言,能够起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何谓“类”?结合现实生活,举出实例,并分析类的特征。在课堂教学的结尾,为了让学生明确讲授类的概念是为之后的面向对象编程打基础,可以讲解在面向对象编程中类的概念和作用,并提示学生下一节课将介绍如何用代码声明类和实现类。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思索的空间,通过制造“悬念”,让学生有继续学下去的兴趣(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和衔接如图1所示)。

(3)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辅之以课件、习题等资源的综合体,在提供给学生微课视频的同时,也应将相关的课件、例题代码、习题等资源一并提供给学生。对于涉及到编程的内容,这方面的资源至关重要。在学习编程之初,学生往往不会自行设计,而以模仿实例为主,相关的课件、代码可以作为学生借鉴参考之用。而在课堂实践和课后练习中,实例代码和习题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4)在讲解实例时,可以单独成一节。同时,要求教师对编程很熟练,边敲代码边讲解,而不是以PPT的形式展现程序代码。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跟随教师讲解的思路,而不会觉得枯燥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微课模式教学考评机制

对学生进行考评是检验教学效果好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有效方式。在传统教学中,考核学生学习情况时,虽然会参考学生平常表现(如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上课表现等),但通常还是以期末考试情况为主。显然,这种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是欠科学的。首先,仅通过一次考试并不能全面反映学习情况;其次,在当前考风日下的大环境下,期末考试对学生学习失去了敦促作用。因此,好的考评机制一方面要能反应实际情况,包括出勤、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知识掌握情况等;另一方面,又要能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以便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对其具备相应的约束力。

考虑到改革传统教学考核模式的弊端并结合微课模式的特点,可采取积分制和考试相结合的考评制度,而授课教师就是考评员。这种制度下,将学生平时的表现兑换成积分,对表现好的项进行加分,不好的项减分。如:按时完成课堂练习,单次加20分;实验小测试做对,加30分;缺勤一次,扣15分;等等。再分别设置积分的上下限。对于达到或超过积分上限的学生可以免考试;而低于积分下限的则视为不合格,必须重修;处于积分上下限区间的学生,则再结合期末考试作为最终考评成绩。并且,最终考评结果以平时积分为主,可占比60%-70%。

在微课模式中引入积分制考评机制,有效改善了教学效果。总体而言,这一考评机制有如下五点优势:(1)微课模式教学中,任课老师讲课时间相对较短,作为考评员时间可以保证;(2)课程安排以知识点为单位,便于督促学生学习及考核;(3)基本上每一节都有提问和习题,这些都可作为考核的积分点;(4)考评以平时积分为主,对学生的学习有实时的监督和引导作用;(5)考评范围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比较全面。

综上所述,微课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1)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最好是实践课教学。而对于纯理论课程,虽然也可以参考该教学模式,但其内容编排及具体授课方法还有待研究确定。(2)这种教学模式仅适用于人数为30人左右的小型班级,如果是大班授课,则从可操作性和教学效果两个方面来说,这种模式都欠佳。总之,微课模式是微课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尝试,它为微课的应用研究提供了一种借鉴,同时,也为高职教育的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我们相信,随着对微课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也将在高职教学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和传播。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研究,2013(4):36-42.

[3]杨明.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J].职教论坛,2014(6):65-70.

[4]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70-72.

[5]司春燕.微课在高职公共艺术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5-87.

微课程论文篇3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已经出现有关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而且有一定的教学成果。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教学能够进一步的融合发展。我国现代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不再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之中,本文首先对于在现行的远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了微课的特点与优势,最后对于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展开探讨。

1针对于远程教学的现行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进行详细的分析

1.1用于远程教学的资源质量不佳,约束着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资源质量与远程教育的质量有直接关联,它能够决定远程教育能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同时也涉及到社会对于网络远程教育教学的认可度。在当前社会中,尽管网络教学资源较为丰富,然而能够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资源却少之又少,教育内容较为老套,同时远程教育的视频制作不够精细,展现的教学内容多是对于教材的复制,而且课程的精讲部分与重点部分不过是教师面对面授课的情景再现,不具备创新性,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并没有依据具体的学习对象进行教学,较难做到因材施教,最终致使远程教育的效果不尽理想。1.2远程教育趋于模式化,致使教育资源被浪费。在现代社会中诸多高校已经开始展开远程教育,但是存在同样的专业领域涉及的教育教学内容较为相似,缺失个性化,高校为自身的经济效益增长,招生的门槛设置较低,致使生源的质量不佳。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有一部分主要是为获得学校文凭,这与远程教育的设置目标相悖,最终浪费了教育教学资源。

2浅析微课程的特点以及优势

2.1微课程的特点。首先,微课教学能够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教学内容广泛。微课程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展开教学,且教学内容较为广泛。微课教学的基本内容一般是针对于较为具体的内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手机电脑进行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专业性知识,尽管视频较短,但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会使学生对于学习感到枯燥。其次,微课程具有较明确的目标,且独立性较强。微课程主要的内容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知识专题,具有容量小,时间短,目标明确以及针对性强的特点。微课程能够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能力。2.2微课程教学的优势。首先,微课程教学重视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微课程教学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某知识内容为核心教学,做好组织设计,重视学习的主要情境与资源,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微课程教学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微课程教学能够把一个完成的课程或知识点区分为多个小的知识点,以便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最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3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主要运用在微课程视频的制作和设计方面。需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计微课程教学方案,与对微课程的开发工作。主要包括运用计算机技术编辑微课程教学的图形文字,文本文字以及动画文字等等,运用多样化的计算机技术,结合微课程教学具体内容,目的进行视频的制作。而且微课程的整个流程均需要得到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因此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3.1重视人机交互,微课程的设计需要在细节上做好深度设计。微课程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将某一个课程切分成多个小的专题,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应该在教材内容的细节上,注重突出教学的重点,制作微视频,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的二次开发,使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在人机互动中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够激励学生对于学习产生兴趣。3.2建设好微课程的交互反馈系统,有助于师生之间展开交流。若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需要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加强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监督,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济宁学习,利用微课程中的搜索功能,及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中的账户管理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惑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扩充学习的内容,在微课程的交互反馈系统展开师生交流,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3.3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新型微课堂。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普及,每个学生手中都会有信息技术设备,促使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发生改变,学生可以利用移动通讯终端设备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将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视频,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4结束语

微课程论文篇4

关键词:微课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P311.13-4;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18-111-2

1绪论

科技在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希望利用微课为辅助手段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淡化理论(课堂)与实践(上机)的界限,树立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进行探索,并讨论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的方法,以掌握数据库应用技能为核心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数据库管理技能和创新精神。“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很好的结合到一起,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都是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现代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应该偏向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更能符合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微课程短小精悍,知识点重难点明确,学生在目前网络如此发达的微时代可以随时下载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每一个理论知识点,为进一步实践打好基础。

2深入理解微课程的含义

笔者认为,微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因为学生课堂注意力时间不够长久,所以希望通过1分钟,5分钟的小课堂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微课程”这一概念的定义繁多。但总结起来,微课程就是要把老师的课程,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数字化,这样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来看。微课程并不是将文字教材变成有声教材,而是教师个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转化到帮助学生理解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微课程在辅助知识点讲解与巩固课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3“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和优势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穿行,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施中,其教学尺度难以把握,实践过多,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的穿插录象、投影、板书、讲述,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且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否则教学尺度一旦把握不准,就难以达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如果能很好的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必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高职学生在入学时分数普遍偏低,理论基础较差,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强。如果从软件生产过程的角度来评价,这只是教会学生获得孤立的、静态的“死”知识,与高职教育所强调的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化工作流程中所必备的技能知识相差甚远。同时,这样的教授过程使得学生过多地倚重接受学习,却忽视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行动学习在其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无利于学生对于软件行业社会经验的获得以及实践能力的形成。因此希望通过一些实际操作来更加形象化的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4基于微课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

如何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运用好微课程,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新课题。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的课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讲,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去探寻这些细小而真实的问题。当找到问题后,我们需要去寻找问题的真正原因,再去研究解决的策略。同时,将这些研究嵌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过这样的研究过程,再结合PPT,将自己研究的成果通过文字、画面、音频或者视频呈现给学生,这样对于某门课程中某一个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形象讲解就出来了,一堂微课也就随之诞生了。

本文以《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为例,讲解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数据库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如果不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就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学生通过学习数据库这门课程,除了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设计规范化的数据库,进而能完成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的建设。由于初学者对这门课程的知识点理解较抽象,因此我们设计微课程,尽可能使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可视化,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有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并使之系统化,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比如,在数据库的学习中要学习数据模型,我们可以引入地图飞机等具体的模型概念,让学生知道模型是现实世界特征的模拟与抽象。数据模型也是一种模型,它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这是一架飞机模型,在我们人脑的反应就是:名称:波音747,特征:重量10吨,长度:50米,产地:美国。但如果在计算机中表示,就如下所示:

[编号\&名称\&类型\&重量\&长度\&产地\&001\&波音747\&客机\&10吨\&50米\&美国\&]

理解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对后面学习数据库的设计打下很好的基础。因此,通过微课程将每一个难点讲解透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设计数据库。

目前在很多学生尽管都学了数据库这门课程,但却不知道数据库在真实的系统中是如何使用的,对数据库系统没有一个完整的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们尝试在利用微课程简单的介绍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后,再布置一个数据库设计的任务,在完成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再慢慢引入和讲解数据库的SQL语句以及数据库的规范化。

“微课程”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情境式教学,首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去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要点和难点,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而调整教学,先让学生设计数据库,是为了更好、更真实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按照这种方式学习,学生才能够形成较清晰的知识体系架构。

5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这种教学模式更多的适合用在有一定操作要求的课程上,“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质就是借助一定的手段,通过教师的传授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从不知道到慢慢熟悉,从生疏到熟练到形成技能技巧。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经过实践证明,可以改变数据库课程教学的较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晓刚.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2:81-87.

[2]Slavin,R.E.EducationalPsychology:TheoryintoPraction,EnglewoodCliffs,NJ:Printice-Hall,1991.

[3]F・劳耐尔.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YUANWentao,QiaoAiling.TheResearchBasedOntheAp-plicationoftheFormativeEvaluationintheBasalEducationTeaching[J].ModernEducationalTechnology,2007(11),89-92.

微课程论文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模式微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微媒体的迅速普及,大学生身边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内容、新元素被日益“微”化,微博、微信、微视、微公益、微电影、微课程等“微”事物层出不穷,深受他们的追捧与喜爱,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时代的来临。

一、微媒体对PBL教学优化及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实践,如果只运用传统教学载体,教学实效就会受到影响。

微媒体指的是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由此衍生的新型软件如微博、微信、QQ等。在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推进校园微信公众账号,运用微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下,微媒体以独特的开放性、虚拟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参与PBL教学模式的程度更高,关注度更强,优化和提升了PBL教学。

(一)微媒体提供多元化平台,形成更自由的PBL学习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PBL学习环境应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多媒体课件及因特网上的信息等)达到学习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按照这种理念,PBL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当前,微媒体以数字杂志、微博、手机微信、4G网络、触摸媒体等多样化形式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学习平台与环境。学生在PC端的课程网站、手机APP或浏览器、微信公众号、微信等都可以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二)微媒体具有超时空优势,强化PBL教学模式的互动交流。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辩证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并进行讨论。微媒体的超时空性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与智慧传播的速度更快、更广。教师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程度,做好下一步的指导。微媒体平台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沟通。

(三)微媒体产品服务功能新颖多样,丰富PBL教学的各类资源。

在PBL教学模式中,为了支持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探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微媒体,如开发手机版课程网站,各门课程的APP课件,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当前微媒体环境产生的网络服务产品逐渐增多,包括优酷视频、土豆视频、微视和美拍等新型服务产品都能够为PBL的教学提供丰富的技术资源。

(四)微媒体贴近生活,增强PBL教学实效。

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微媒体是当今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2013年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发展论坛上,有嘉宾坦言上网现已当代大学生除吃穿住行外的第五大件事[2]。微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局限于传统课堂,是很难取得实效的。强调:“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3]因此,PBL教学要与大学生热情追捧、喜爱的微媒体教学相结合,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效。

二、创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动课堂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提出,“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4]。微媒体是“互联网+”的有力推手,如果将微媒体+PBL,就是把新的教学载体与新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就会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贴近学生,推动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我们运用“PBL+微技术”,创建微动课堂,即利用微技术,设计研究性或探究性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动起来。

(一)体现的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PBL与微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依然强调“以学生为本”,重点围绕如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而设计教学环节。

2.微媒体带动PBL教学的多维互动,成功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新媒体通过多样化的平台及软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PBL教学模式提供了多渠道的互联互动,有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互动、传统对话与现代媒体相结合互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相互动。微媒体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变得图文并茂、以传统媒介纸质课本为载体的教材体系由单一的文字、图表等冷冰冰的互动,转向了生动活泼、多样化教学体系的互动。

(二)实施的教学原则。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推行“PBL+微媒体”的新模式之前,必须按照以下三个原则做好相关工作。

1.整体性。

以传统课堂为主阵地、主渠道,依托微媒体,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课人文关怀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一起联动的整体性课堂。

2.教师主导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PBL+微媒体”的教学新模式一定要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一方面,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前,要做到心中有数,即对本课程的重难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贴近大学生成长的问题了如指掌,确定恰当的题目。并且,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候,尊重学生,引导他们积极独立思考,即使“问”不对题,也以鼓励为主。另一方面,学生在课程网站或微信上出现漫无边际的“聊天”或过激、消极言论,教师要及时把这些“脱缰的野马”拉住,以问题意识为牵引,通过科学的理论剖析和具体案例的举证,“寓事于理、激浊扬清”,帮助学生在正确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辨明是非美丑、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目的。

3.团队协作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PBL+微媒体”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比其他教学方式付出更多,对他们参与的自发性、主动性要求更高。他们需要在课前课后查阅大量资料,需要借助微媒体自主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这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是一个难题,组建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PBL+微媒体”教学新模式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借助微媒体,组建研究团队。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等途径发表观点,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以观点组成3―3人的研究小组,分工合作,探讨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各学习小组分工协作,自由讨论、互相启发,彼此激励,在强化学习效果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建立成员之间的良性的人际互动关系,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睿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设计的流程及思路(如图所示)。

图微动课堂的流程

(四)实践的路径。

1.录制微课或者播放微视频,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培养的,要实施以问题为基础,学生自我学习探索的PBL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提出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PBL教学模式存在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问什么”、“怎么问”的难题。

微课是教师自选一门高校课程的一章一节里的某个知识点,精心设计,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录制成时长在6~10分钟的视频。微课主要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或解决一个问题,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或易错点,能有效帮助不同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微课非常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和目的。

目前,全国各高校都不断录制高质量的微课,组织各种类型的微课比赛,旨在帮助大学生自主学习各门课程。但是,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课录制处在起步阶段,还不能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全覆盖。因此,精心选择、剪辑微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解决“问什么”、“怎么问”的难题。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4+1”的教学体系在基于PBL的教学模式设置问题环节当中,在“原理”课上播放卓别林所演的人变成劳动机器的经典滑稽视频的5分钟片段,让学生在欢笑当中,不自觉地发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为什么会变成劳动机器”的疑问;在“概论”课上播放华西村共同富裕道路的实践,学生很容易在艳羡华西村的高水平物质生活的时候,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纲要”课播放中国近代的视频,“西方侵略者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侵略是有功的吗?”等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呼之欲出;在“基础”课中播放马云针对网友要求他给2015年8月12日天津特大爆炸案进行捐款的演说视频,在引起学生强烈反响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什么?”等问题;在“形势与政策”课中播放以“我的滑板鞋”流行歌曲所演绎的对APEC蓝的视频,让学生在动感的音乐中了解了什么是APEC蓝,提出了“新经济常态下,大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绿色、环保?”等问题。

2.点击微信,随时随地进行PBL教学。

当今大学生喜爱玩的是微信,微信可以尽可能满足他们多样化通讯的要求,既可以通过微信号申请添加好友,进行聊天,又可以实时对讲,还可以通过朋友圈、漂流瓶、摇一摇、扫一扫等多种方式,进行语音短信、视频、图片、文字的传输。微信智能,节省资费,功能强大,传输信息快,用1M的流量,就可以播放约1分钟的视频,传送16分钟的语音信息,编发约1000条文字信息。“微信与移动终端结合,具有4A元素的特点,即Anytime(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点)、Anyone(任何人)、Anything(任何事),从而进一步打破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5]。传统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常局限于课堂。但微信的出现,便捷的沟通,灵活的信息传输,延长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空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PBL教学,使学生无论在课间、教室、餐厅、宿舍,还是乘车、行走在路上,都在浏览微信或使用微信中,对所选取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且随时发表观点,不断更新、跟进。

3.拍摄微电影,学生体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形成PBL教学成果。

微媒体时代,学生运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微媒体可以自编、自导、自拍,制作出一个人也精彩的微电影。积极利用微媒体,组织学生拍摄微电影,举行微电影大赛,这是成功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改革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也是PBL系列教学流程设计的成果展示。

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理论热点问题、社会焦点问题、学生自身成长问题:什么是诚信?什么是爱国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通过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以青春、进步、爱国、道德、文明为主题,拍摄作品。

例如,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观看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的微视频后,在任课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提出了“西安事变是一次偶发的事变吗?”,继而在此问题的基础上引发了“如果不是,推动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是不是与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领的爱国之心有关?”等一系列疑问。课后在班内微信圈发表看法,引发同学们参与讨论。在微信上与同学讨论后,可以在微信上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在互动中逐步形成了正是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领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以拳拳爱国之心发动西安事变,最终促进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经过查阅资料,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拍摄旨在弘扬爱国精神的《西安事变》微电影。学生在微电影中通过扮演张学良、杨虎城,领略两位将领的爱国情感,其中一些对话让他们感同身受,如,“日本人觊觎中国不是一天两天了,正加大对华侵略,照这样下去,家必破,国必亡,我等真甘愿做亡国奴吗?”、“为了中华民族,我们的也是逼不得已才走此路。”、“我张学良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抓蒋只为了逼蒋抗日。”等。学生以拍摄微电影的方式体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对“西安事变是一次偶发的事变吗?”问题做出了深刻的解答,教育了自我,提升了思想。

4.教师提升微技术运用能力,创造PBL教学新生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PBL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微媒体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微动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师生可以多方式、多途径地共同探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平面”引向“立体”,由“单一”引向“多元”,由“灌输”引向“沟通”,创造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的新生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动课堂还处在探索阶段,将在实践当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真正转变教学方式,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解决问题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65.

[2]高山,胡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以中南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116-11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

[4]解读: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EB/OL]财经网:http://.cn/20150305/3832729.shtml,2015-03-0518:20:00

微课程论文篇6

关键词:理论力学;微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62-02

一、引言

微型课程(Microlecture)简称为“微课”,是指以微视频、幻灯片和文本等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重要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微课”教学模式使学生自觉地将网络社交情景迁移到知识网络构建之中,是网络结构中个体(对应具体知识点)和相互关系(对应知识点间的联系)的重构和建立,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动机的形成。

“微课”,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Penrose提出的[2]。随着科技的进步,SalmanKhan利用录屏技术建立了3000多门可汗在线图书馆的微型教学视频,包括数学、历史、金融等科目内容,采用一整套新型组织管理模式更适合于网络课程学习者的特点,成功地为世界各地的网络学习者提供免费的高品质学习服务[3]。近年,国内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征集、培训、评选、竞赛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理论力学是工科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首先接触的一门由偏重基础理论学习逐步过渡到偏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课程[4]。理论力学概念定理严谨,示意图样丰富,工程实例多样。最初接触此门课程的学生缺乏基本的工程背景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教学内容和应用实例过于抽象,造成理解困难。而采用“微课”教学思路,提炼并总结出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将整个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为几个短时课程,依托精致的多媒体内容,可以让学生快速理解本节讲授内容的核心概念、定理及应用,这对学生把握学习目标,理清解题思路,明确难点所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通常分为三部分: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三部分知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对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理论力学是工科学生一致认同的一门较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除了课时少、内容多这一问题,目前限制理论力学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5-7]: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学生在学习理论力学课程时,为了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不仅对学习内容要有明确的学习方案,而且对关键问题要有深刻的理解。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通过检查和提问,发现学生的预习程度远远达不到独自完成学习要求的标准。由于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及学习条件的限制而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跟上教学进度。

2.课堂时间分配难以调和。由于理论力学的课堂教学需要由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共同完成,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时间。以授课时间50分钟为例,在教师讲授的40分钟内,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目的,理解内容原理,时间比较紧凑。由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深浅不一,而且学生个人的能力差别也较大,导致教师对课堂时间分配不能符合每个学生的个人需求。

3.课后复习没有重点。复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理论力学的复习,很多同学总感觉自我复习收效甚微,仍然期待授课教师坐堂答疑。在快要考试的时候,由于没有建立起日常学习的习惯,也没有合适的沟通平台。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公式定理及解题思路,只是把解题步骤硬背下来,而考试时试题稍作修改就不知如何入手了。

“微课”的教学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解决上述理论力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微课”的特点在于“微”字。理论力学教学从时间、内容及形式上都要体现出“微”的特点:时间一般控制在8分钟之内,内容要求“小而精”;其次“微课”的特点在于情境性。理论力学教学设计尽可能地结合课程主题来选择。工程实例的可以选择身边事物,采用DV拍摄的方式建立视频资料,形成教学道具,在突出教学情境性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核心问题的快速解决。最后“微课”的特点在于广泛性和互动性。由于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制作好授课内容,上传到互联网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授课内容学习原理并进行练习。

三、微课教学模式的建设

随着微课在国内的推行和发展,吸引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微课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进行了探索。如何在微课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对理论力学课程的理解和运用成为理论力学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自主学习,需要对理论力学微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及学习平台的构建。

1.微课教学模式探索。教学资源方面,从以往主要利用幻灯片为载体的教学方式,转变到以知识点微视频为重点、幻灯片和文字为补充的案例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方面,增加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时数,建立“微课”核心内容;教学资源方面,建立理论力学的“微课”学习平台,走出集中授课的大学课堂,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拓宽学生的学习环境。最终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课堂集中讲授、课后及时反馈的“微课”教学模式。

2.微课内容设计。理论力学微课的内容设计主要包括微视频、微动画、微测验、微原理和微讨论5项内容。微视频:以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对静力学采用从具体案例到一般原理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微动画:制作简单的动画方式描述复杂的原理及过程;微测验:讲解完重要知识点后,要求学生进行反馈,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微原理:针对原理性的知识点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微讨论:开展课堂短时间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理论力学微课平台构建。将理论力学的“微课”学习材料上传到互联网,如学生班级的QQ群、文件中转站、网盘等网络云存储平台中,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学生下载到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在较短时间内进行自学。“微课”平台的教学形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教学内容简洁清晰、重点突出,加之对必要的细节进行强调说明,能够强化学生的自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理论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工科类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理论力学是一门非常适合开展微课学习的课程,其课程建设也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应积极了解微课制作的新技术、新理念,建立有特色的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微课教育平台,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鹏.“微课”的概念辨析与意义探究[J].高教论坛,2014,(6):22-24,27.

[2]Shieh,D.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9,(26):1-13.

[3]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06):24-32.

[4]郭易圆,彭慧莲,王琪等.理论力学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11,(3):69,70-72.

[5]唐艳妮,徐军,罗积军等.微课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4,(z2):57-59.

[6]李素文,岳明,姜义等.微时代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31-134.

[7]邓菊丽,陈国荣.“微课”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53-155.

ApplicationandExplorationofMicroclassinTheoreticalMechanicsTeachingModel

WUYa-li1,ZHANGDong-guang2

(1.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CollegeofMechanics;

2.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CollegeofMechanicalEngineering,Taiyuan,Shanxi03002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