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本科教学篇1

Keywords:microlecture;vocationaleducat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187-03

0引言

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在“碎片化”信息传播的基本语境下,“微课”成为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实践中的最热议题。目前的研究中,对“微课”的概念认识还存在着诸多的不一致,也进一步导致在不同领域“微课”设计与应用形态的差异。当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高职教育中的微课应用研究极为稀少。本文从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的角度认识微课本质,从技术哲学和知识特征角度探讨高职微课可行性和应用策略。

1微课的本质

微课的概念最早萌芽于“微格教学”,其理念为知识碎片化、教学解析化。当前热议的微课概念源于DavidPenrose提出“一分钟的微视频”,即“微课程”(MicroLecture)。在本土化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角度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出现了“微课”、“微型课程”、“微课程”、“微型学习视频”等概念,对微课定位也出现了“活动观”、“资源观”、“课程观”等观点。从已有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对微课的认识存在着误区,退行和概念泛化问题并存。达成一致的概念界定,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成为当前大多数学者对微课研究的目标。而从微课的生长历程来说,它是在多元的教学情境中发展起来的,从知识分解的师资训练,到非正式场合的学习,再到新的媒介学习生态环境、碎片化学习、非正式学习,微课的内涵是动态、开放、发展的,微课的理念、结构、要素、适用领域等必然也是多元、开放的。对微课基本概念达成共识,形成公共知识是必要的,对实践应用问题进行高度多元化的探讨,也是发展的必须。

微课的本质不是“课程”,也不是“课”。课程的本质是教育的实体和内容,处于教育完整过程的建构环节,并且课程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从内容选择到社会目的与意义建构,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域。课的本质是交互过程,处于教育完整过程的实际展开环节,涉及到教师、学生等多个互动主体,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征。当前所指微课是在以新媒体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为发展背景,以具体而微的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数字化视频为载体的静态存在,服务于教育的实际开展环节。虽然微课设计中的结构要素具有课程属性,微课的内容和目的域显然要比课程要小。微课的内容表现虽然趋近于完整的“教学活动”,甚至就是一次“课”,但是以视频的形式被数字化封装之后,独立状态下就毫无“教学过程”的意义。只有再次将其嵌套于教学或者学习过程中,与课堂其他要素发生互动才能体现其价值和意义。所以,从其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的角度来说,微课的本质应该是课程资源。

2高职微课应用可行性分析

2.1符合信息技术社会背景下技术认识论的价值取向

信息化是当前技术社会的主要特征,定义了现代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催逼着教育系统内部因素和教学开展方式发生技术支持下的重大变革。职业教育和教育技术是教育系统中与技术最直接相关的研究和实践领域,技术是两门学科产生的逻辑起点和发展的原动力,也决定着两门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价值取向。全面、深入地认识技术本体是提出对两门学科合理的价值期许的前提。“主客二分”的技术认识论所导引出的价值取向已难以适应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将技术看做聚合着自然、传统、历史、文化等元素的整体,作为人的本质的展现,切实关注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建构人的意义世界,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当前的技术教育最合理的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的内存规定性是从技术中获得的,微课同样是产生于媒体技术的发展,体现着技术性和教育性统合的内在需求,当技术在整体性中得到规定时,职业教育和微课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同目标。这是高职教育微课推广发展的逻辑基础。

2.2创设衔接校企协作教学的可能性

职业教育专业能力培养一般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块组成,产教融合成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而实践环节由于教学时空分离以及学校教师和企业深度参与的双双缺失,使此环节往往脱离教学体系,实践流于形式,也成为产学有效融合的瓶颈。校企深度合作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教学参与问题,教学是一个复杂而非绝对化的过程,所以,校企合作中的教学模式构建必须要使学生、校内教师、企业导师三个主体随时实现跨越时空的教学交互,而基于网络和媒体技术的在线教学平台正好为校企教学搭建桥梁。可以说微课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等是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的基础性环节,也可以说微课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设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最可操作的,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2.3强大的学习支持和教学革新动力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微课能够为学习者构建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习者实现自我内在对话,促进学习者由被动学习转型为主动学习;可以发挥联接学习者和信息的功能,有助于建构学习共同体和学习语脉的扩大;同时,微课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的转变,使教师能够摆脱传统角色限制,成为联接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促进多样探究和创新的“触媒者”和“建导者”。微课本质上是资源,目的是为了应用,设计需基于课程、开发需围绕教学、应用需依托平台,整个实践过程会服务于并促进课程和教学改革。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的数据显示,高等院校参赛作品中高职类院校作品3955个,超过50%,课程性质侧重于必修课和重点专业,可见高职院校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和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在提高,也说明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已有一定的基础。同时获奖微课主题多偏向于实践动手学科,网络评论数最多的7个作品均来自于高职院校,也充分说明高职技术性学科应用微课教学的可行性。

3高职微课设计与应用策略

3.1正确认识微课的定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复杂语境下的问题解决过程,而不是合理技术的应用过程,包含着学习者认知,师生集体交互两种逻辑过程。微课本质上是基于媒体技术的教学资源,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制作能够为教学过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并不可能成为有效教学绝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必须明确认识到,微课只是有效教学过程中可发挥作用的资源因素,学习者学习过程才是教学的核心,微课应用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习得知识,或者说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化教学模式的延展性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习得技术社会下的价值选择、思维、行为、学习等能力。这一特征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则体现的更为明显。

所以,在职业教育微课推广应用中,要避免落入以“技术为中心”,避免落入只见技术不见人的窠臼。无论是微课课堂,还是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慕课”教学等,学习者是中心和目的,这一认识是职业教育微课科学开发、应用的基础。

3.2职教微课开发的前期分析策略

微课开发的前期分析重点包括学习者分析、目标分析、课程分析。“面向学习者”是微课的核心理念,通过个体和环境互动,有条件并可持续、渐进的改变行为、思维、和态度模式是职业教育微课的目标。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大多依据学科体系以分科课程平行展开,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内容选择序化与学习者认知心理顺序和典型职业工作过程严重分离。职业教育微课前期分析必须摆脱学科课程束缚,以典型工作过程为参照系进行学习者和课程内容分析,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知识生成和构建,针对学习者认知心理顺序和行动顺序的过程环节中的重难点来选择微课内容,从而使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三个部分统化为工作过程知识。在内容取舍上应该以过程性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为主,以陈述性知识和理论概念为辅。

3.3职教微课开发的设计策略

微课设计一般包括内容结构设计、表述方式设计、视觉设计。微课内容结构设计既包括单一微课内部的内容结构设计,也包括微课群内容结构的系统设计。行动导向的课程内容结构一般是一种串行结构,学习者认知心理顺序和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是内容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在逻辑。扩展而成的微课群内容结构应该是一个依托于实践情境,以过程逻辑为中心,整体教学行动与典型职业行动整合的框架结构。

行动导向的教学表述中应避免“知识系统”的外部输入,而是尽力激发和促使学习者知识和行为内部有机生成。所以,表述方式设计中具体的行动情境表述至关重要,过程中脚手架表述和教师建导会使知识迅速转化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

微课的最终形态是数字视频,数字教学视频其实是一种语言,有效的语言表达包含归纳和演绎两个过程,也包括句法、语义、语用三个领域。归纳强调逻辑和结构化,是知识技能和经验模式化的过程,是有效表达的前提,演绎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职教微课视频的视觉设计需基于对工作过程和知识技能的逻辑分析,问题呈现需高度重视情境创建,演绎过程需通过形象化、图形化、故事化、多元化的手段,重视利用镜头蒙太奇方法使画面语言更加生动、引人和容易理解。

3.4职教微课的制作策略

不同应用情境下的微课应该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知识特征、表述方式和视觉设计的多元化需求决定了制作手段的多元化。国内微课制作大多急功近利,囿于技术和形式,制作多以实况拍摄为主,复杂技术应用即诩为创新,殊不知有效教学之真义在于教学智慧和方法,而非技术和手段。微课制作并不一定要利用复杂的技术来表现,而是要基于知识特征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不同教学要求和情境,依据教学表述方式选择技术表现手段。

3.5职教微课的应用策略

微课应用一般包括课堂和在线教学两种,其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国外微课大多应用在翻转课堂,国内微课大多脱离其根本目的,课程再现与学习支持概念偷换,毫无应用价值可言。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在线学习,微课都是完整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支持性因素或环节,并不可能用视频替代教学交互活动,所以微课的有效应用关键在于如何支持外在的教学活动以及如何对重难点知识和工作过程进行有效演绎。

在不同的知识类型、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下,微课教学应用有所不同。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学习内容的分类是以职业能力开发的学习论为基础,包括初学者职业取向和概况知识、系统工作关联知识、特殊问题领域的细节和作用知识,不同的应用阶段包括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实训、实习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有自主、协作等形式,实训实习一般以工学结合,依托在线教育平台组织开展教学。

微课程本科教学篇2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教学;应用;研究

前言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计算机教学的发展需要。针对这一教学要求,为了有效地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质量,培养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技能,部分高校引入了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方法融入到了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提高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微课的内涵

早在2008年,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就提出微课(Microlecture)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微课的具体内涵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要求,利用视频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将教师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书本知识重点、难点、疑点展开的教与学全过程记录下来[1]。微课以课堂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辅以知识点相关的课件素材、学生对于难点疑点的反馈与教师的解答过程,通过一定的结构方式与比例进行主题突出、半结构化的知识点解疑教学。微课本身较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着短小精悍、使用便捷、资源构成情景化、结构性强、突出学习主题等优点。

二、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高校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操作性、计算性极强的学科专业,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利用大量的操作与练习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不仅低效费时,而且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门高校针对这一现象在本校校园网上构建了计算机相关微课公共共享平台,教师可以将针对学科难点、重点的教学讲解视频上传到微课公共共享平台上,供学生进行复习与预习,也对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所启发[2]。

(一)微课可以应用于自我介绍。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彼此要进行自我介绍来增进彼此的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的了解、沟通。教师的自我介绍作为学生的第一印象,往往决定着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兴趣高低。基于这一原因,教师在正式的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利用微课制作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个精彩的自我介绍,可以增进师生彼此的交流,为学生带来一个亲切的教师形象,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提高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微课形式的自我介绍可以让高校学生直观地体会到计算机技术的精彩之处,激发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积极性。

(二)可以应用于课前预习。

在教师传授新的计算机知识点之前,可以利用微课这一教学工具辅助学生进行预习。例如“Word文件中的表格制作”一课中,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知识点吸收能力制作微课视频及教学课件,并将视频上传到微课公共共享平台上辅助学生的预习。微课视频中应注重对学科的难点、重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剖析与讲解,让学生在课前对课程要求其掌握的知识点有所了解,在课前排除学科疑点。

(三)可以应用于课后复习。

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主要包含两个过程,一方面是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之中对知识点的学习,另一方面是课后复习将知识点消化吸收[3]。我国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由散漫的问题,不仅对于课堂教学很难集中精力学习,也基本不会进行课后复习活动。针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制作含有学科趣味性的教学视频上传微课公共共享平台上,通过趣味性的讲解吸引学生的观看兴趣,从而辅助学生进行知识点吸收、反思以及巩固提高。

三、微课应用在计算机教学的意义

(一)满足了学生多样性需求。

计算机教学中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科学合理地满足了学生多样性的需求,客观地综合了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开展了教学活动,在枯燥的学科学习中加入了新鲜、时尚的元素。微课教学模式凭借其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多样且学习选择范围较大等特点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讲解,拓宽了学生的选择范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二)明确了教学的目标。

微课对于疑点、难点的着重讲解突出了计算机教学的重点,明确了教学目标。微课利用视频讲解的方式对教学过程中重点教与学的部分进行反复讲解,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有针对性地提高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提高了零散时间利用率。

微课的讲解视频大多短小精悍,视频所占用的容量较小,方便下载到手机、电脑之类的移动终端上,可以随时随地地对知识点进行预习与复习,大大提升了零散时间的利用率。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与深入,我国高校的教学内容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变化,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不只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有所应用,也解决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问题,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实现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祁博.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24:82-85.

[2]王亚萍.微课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173-174.

[3]高淑然.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思路探讨[J].科技视界,2015,12:173+266.

微课程本科教学篇3

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秋提出的,这一概念引入到国内之后,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这一概念进行了改造与完善,另有一些教师则较少在理论上纠缠于什么是微课程,而是专注于怎样用微课程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甚至组建了校本微课程研究、跨校微课程研究和跨区微课程教学研究。

笔者接触微课程较早,在参与QQ群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认识到微课程不仅将随着智能手机、手持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而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将渗透到一线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而影响未来的教育变革走向。

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微课程的初步探索

由于笔者在工作之前对微课程有充分的了解,本学期伊始就在信息科技的学科教学中,尝试运用微课程来辅助学科教学,以提高学科的质量和效率。

1.运用微课程做自我介绍,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

在给每一届学生进行第一次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免不了要向学生做自我介绍。而拥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自我介绍将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与信任,能够给教师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便利。

笔者在2012年7月参与了“真爱梦想基金会”举办的甘肃省合作和临夏两地三期15天的“真爱梦想2012梦想教练计划”支教活动,在支教期间,拍摄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照片和视频,如合作藏族的饮食、藏传寺庙建筑、藏包的照片,藏族教师跳舞唱歌的视频以及临夏清真寺、回族饮食的照片等。

由于对微课程有较深刻的认识,笔者就借鉴了微课程的思想方法,制作了一个4分钟的以“暑期甘肃行”为主题的自我介绍微课程。在这个微课程中,笔者将民族特色照片、笔者做教师培训时的照片、藏族教师跳舞的视频以及背景音乐融合在一起,让微课程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同时,在微课程中适当地设置提问,让学生思考,然后就微课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认识和了解,也达到了让学生对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有个初步的认识和适应的目的。

2.运用微课程辅助知识点讲解与巩固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运用视频进行教学的经历,或用于组织课堂教学、或用于形象展示,但是很少在课堂教学中将视频教学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复习结合起来,因为这已经涉及在线学习的领域了。运用微课程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学习不仅需要思想意识上的突破,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制作技巧,这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笔者在教授高中信息科技时尝试运用这一方法讲授计算机硬件这部分的知识。

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在讲授计算机硬件时,不能够给学生观看计算机硬件部件的实物,笔者在优酷网上下载了一些讲授计算机硬件部件的视频,并仔细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利用QQ影音将视频中非常适合学生学习的片段剪辑保存好,再进行组接与合并,这样就得到了时间长度在5分钟左右的计算机硬件部件的微课程,并把这个微课程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上辅助该部分知识的讲解。

在巩固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在线课程制作软件Storyline制作微课程习题。利用Storyline可以制作单选题、判断题、拖拽题,多种题型的综合运用能够全方位地跟踪和反馈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

微课程习题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每个微课程习题包括4~5个习题,既不会让学生因为习题太多而产生枯燥之感,也不会因题量过少而达不到练习的目的。

3.利用微课程促进课堂纪律的有效转变

初中学生由于正处于成长的青春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因而非常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尤其是在计算机房上课时,时有走动、玩游戏、大声吵闹的现象出现。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笔者借鉴了“规则意识不可少”这个微课程的思想(讲的是父母应该怎样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的一个微课程),开发了自己的“课堂纪律”微课程。当学生的课堂纪律有所松懈时,就找课间的时间给学生观看“课堂纪律”微课程,此微课程首先设置了一个情境,“假如我是一名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做什么?”随后,微课程进入倒计时二十秒界面,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再呈现“假如我是一名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要做到的事项”,让学生理解教师的用心,明白教师这样做是为他们好,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在口头上的反复说教可能带来学生反感的弊端,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不对的。通过近一个月的实验,学生的课堂纪律有了较大的好转,在课堂上基本能做到不玩游戏,不随意走动了。

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微课程的反思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事物,不仅其概念界定还不完善,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应该是怎样的,也还处于探索与实践之中,但是,这种不完善,又给我们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提供了实践和探索的舞台。在这种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尤其要关注的两个方面:微课程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微课程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1.微课程与学科教学的关系

学科教学最首要的是其教育属性,在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长。由于微课程本身时间长度的限制,当面对具有较复杂逻辑体系的知识时,其学习效果会逊于具有较大容量的学科教学这一方式。因此,知识结构简单、简明易了的知识可以大胆地使用微课程,而内部结构复杂不易阐述明白的知识,就不宜采用微课程的形式。这就需要一线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微课程与学科教学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携手教改的一对“好朋友”。

2.微课程如何与学科教学结合

微课程本科教学篇4

[关键词]微课;校本微课;大学英语;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5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72[本刊网址]http://

一、微课概念的界定和发展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A.McGrew在1993难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其目的是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场合也能了解化学知识,并希望将其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在国内,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是一个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风靡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国内学者对微课有着不同的解读,其中阐述较为全面、影响力较大的是来自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对其的定义: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互联网时代下,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教育资源形态呈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的发展趋势,各种类型的微课教学实践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展开。各类微课网络平台不断涌现、丰富和发展:如国外的KhanAcademy、TED-Ed、TeachersTv、InTime、WatchKnowLearn,国内的中国微课网也渐渐发展成为门类相对比较齐全的微课资源型网络平台。此外,近些年来,基于微课的不同层面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也层出不穷,微课教学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二、校本微课的涵义与必要性

顾名思义,校本微课资源是基于某特性学校的特定学科的具体课程标准而开发的微课教学资源。赵国辉将其具体定义为:校本微课是立足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科的特点,适应学生专业、技能等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以阐述某一知识点或某一技能为目标,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实效,实现教学内在价值的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或音频。

就目前微课资源情况而言,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中国微课网”当仁不让地成为教师们交流教学心得、提升自身素质的主平台,遗憾的是该网站针对的是中小学教育,对于高等教育还是缺乏实适用性。此外,由凤凰卫视集团、华南师范大学、各大出版社协同创办的“凤凰微课”在国内颇具影响力,但是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关的微课资源却乏善可陈。“全国高校微课比赛网”是一个供高校教师参赛和交流的平台;其中不乏优秀的英语微课作品其资源,假以时日,该网站一定会不断被充实优化,继而成为一个可供高校师生学习交流的资源共享型网站,但当下该网站只是一个展示优秀微课作品的平台,教师很难从中选到合适的资源来应用于具体的课堂实践。基于以上现状,教师很难在网络平台上选取现成的适应自身教学实际的微课资。针对目前国内微课发展阶段与特点,巫雪琴也指出微课资源的校本化是微课发展初期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另外,基于校课程标准开发的微课资源更加贴合学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际学情,在认真开发、恰当应用、不断反思改进的前提下势必会产生更佳的教学效果。

所以,考虑到国内微课发展现状和校本微课资源独具的优势,其开发和构建也就成为了高校教师在微课教学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大学英语校本微课构建的三个维度

胡铁生将微课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微课资源构成阶段、微课教学实践阶段、微课网络课程阶段。大学英语校本微课资源建设虽然属于微课教学的初级阶段,但不可以只将目光局限在资源建设层面上,为了建设而建设。相反,而是应该着眼于微课教学应用、微课网络开放化,以大学英语的学科特性为抓手,以课程标准为依托,来全面地探讨和研究校本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这里,将从学科特性、实际应用、网络开放三个维度来综合探讨如何建设大学英语校本微课资源。

(一)学科特性

每门学科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固有特性;此外,同样的学科在不同的高校中又会被赋予不同的教学定位、教学侧重、教学特色。所以基于某个高校特定学科的校本微课资源的开发也应该凸显相应的学科规律,并且紧紧围绕对应的课程标准。

大学英语课程究其实质是一门语言技能型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效地开展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活动的能力。一方面,大学阶段的各类英语等级考试的设计更加偏重考察学生应用英语这门语言的实际能力,而不是生硬的语法点;另一方面,应付各类英语考试也不再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唯一动力,很多学生希望能够通过努力练就一口流利的口语,为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和拓宽渠道。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成了重中之重。基于这样的学科特性,相应的微课资源建设也应该围绕英语应用能力这一主题,并且根据学校特定的课程标准来确定相应的教学主题与教学难度。这里有必要指出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有效的实践,所以英语技能型微课的设计和开发不能只是局限于微课本身,同时也需要一系列的实践训练任务和相应的评价机制作为支撑,从而真正将提升语言技能这一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大学英语也是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是在学习目标语言国家的历史人文。此外,当我们在熟练地掌握了各项英语应用能力之后,就能运用该语言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去认知和了解世界。所以这也决定也文化知识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很多的大学英语教材里都会出现一些典型的西方节日,例如Christmas(圣诞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还有很多有名的建筑,如TheStatueofLiberty(自由女神像)。很多情况下,教师在处理这些知识点时都只是简单地解释一下,却忽略了其背后所蕴藏的大量文化信息。如果能够围绕这些特有的文化知识点制作相应的微课,例如以美国的感恩节为主题,利用相关的图像和影像资料,来精炼地介绍其起源、内涵、发展,这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充实和丰富大学英语微课课程资源。

当然,这样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技能和知识也可以互相结合。李晓东、曹红晖就以大学影视英语为例,通过相应的微课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也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艺术情趣。

(二)实际应用

张一川、钱杨义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微课作为授课的素材,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课进行预习、复习等,实现自主学习。可见,微课具有不同的教学运用方式,但因为教学阶段、教学目的、学生学情的不同,即便针对的是同一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供学生课前预习的微课视频、供教师课堂上辅佐其教学的微课视频、供学生课后复习的微课视频一定是有所区别的。所以,首先要明确校本微课的应用于教学的具体方式,然后再根据特定的使用方式来设计和开发校本微课资源。

就目前情况来看,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大学英语微课教学研究的热点。根据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学生在课前通过相应微课视频来学习课程知识,课堂则变成了通过师生、生生交流来巩固合内化知识的过程。所以用于翻转课堂的校本微课视频通常需要全面、系统、清晰地反应一节课的课堂知识体系,并且在设计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课前的观看而基本建立起该知识体系。此外,刘锐、王海燕结合大学英语学科特点,提出了一个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过关任务、课内典型任务和课后拓展任务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构建和内化。所以用于翻转课堂的校本微课视频体系除了微课视频之外,还要具备相应的以巩固合内化知识和技能的课前、课中、课后任务,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课资源体系。

除翻转课堂的应用方式之外,微课也可以辅佐教师的课堂上教学。很多时候,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会出现学生较为陌生的文化知识点,特别是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会出现一些专业相关的术语,而教师很难用三言两语就将这些知识点介绍清楚,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围绕某个特定的文化点或者专业点,设计和制作生动形象的微课视频,并将这样的视频作为一个“补丁”通过任务型课堂的方式嵌入到课堂中去,从而拓展大学英语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这种补丁式的微课一定是聚焦于特定知识点,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去解构和阐释原本抽象的文字表述。

(三)网络开放

微课建设的目的在于交流与应用,其价值在共享中方能体现。校本微课课程也不例外,在建设初期以本校中学生为教学对象,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渐渐开始面向本校学生以外的相关社会人群,如其他高等院校学生和面向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的社会青年。所以,在资源建设阶段,就要树立网络化意识,以网络开放型微课的视角和标准来规划和构建校本微课课程,再经过后期再教学应用中的不断反思和优化,实现网络共享的目标。

相比较网络微课资源,大学英语校本微课课程在内容选取上更加贴合学校课程标准,可以说是为该校的学生量身打造,这对于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优势所在。但是以网络化为视角,这种紧密的贴合性反而成为了其走向开放的绊脚石。尽管每个高校所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标准和所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不尽相同,但教学目标都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相关人文文化内涵,所以在校本微课的内容选取上可以采取“语境化”策略,在校本的独特性和大学英语教学的普适性上做一定的妥协。例如在主题为“conceptoftimeandpunctuality(时间观念与守时性)”的教学单元中,口语训练部分涉及“MakingAppointmentwithOthers(如何与别人预约会面)”的内容,在这里就可以考虑以真实语境为依托,开发出更具普适性和实际价值的口语训练微课视频,例如可以考虑制作题为“HowtoMakeAppointmentwithforeignfriends(如何与外国人预约会面)”的微课视频,从而拓宽校本微课的授课对象人群。

另一方面,本校的学生学习校本微课的动力有一部分是来自课程考核的压力,但是社会人群更多的是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微课资源的优劣来决定是否学习某个网络微课课程。所以,校本微课资源建设中,如何能够让网络学习者“驻足”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而校本微课往往由学校相关课程任教教师承担设计和制作,在建设力量上相对单薄,这就需要充分借鉴优质网络微课资源在内容选择、思路设计、画面呈现、教师语言等方面的长处,并适时参加微课制作类的学习和培训,真正创建起高质量、受欢迎的校本微课资源。

微课程本科教学篇5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微电子技术导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8-0177-03

一、《微電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改革是贯彻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体现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进一步强化课程的育人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因此,课程思政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其育人功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围绕立德树人,从育人维度来关照课程价值,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发挥专业大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2]

(二)课程思政改革是解决当前社会存在问题的需要

目前,我国在微电子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特别是2018年初的“中兴”事件,引起了国内关于微电子行业到底行不行的讨论,“中国芯”再次被聚焦到公众的眼前,一时间唱衰我国微电子科技与产业实力的声音喧嚣而上。作为肩负着培养我国微电子人才的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必须要比以往更为有效地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客观地评价我国微电子产业。

同时,推进《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打造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促进微电子学院专业教师队伍转变思维观念,对培养出政治合格、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国家急需的微电子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课程思政改革有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3]《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是微电子学院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的下学期,是学生从大类课程学习向专业课程学习过渡的重要环节,课程以深入浅出的知识理论和宏观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更有效、更有高度地了解微电子科学的发展脉络和微电子产业的现状与趋势。同时这门导论课程还可以促进学生将大学所学各类课程连成体系,解决他们对于“为什么学、怎么学、学好怎么用”的困惑,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大学生今后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创造性。

近十年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2)》、《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等政策引导下,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和产业规模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同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明显。国内相关高校在进行微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上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在微电子专业方面均未开设《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同时,从文献调研结果上看,国内其他高校在微电子专业课程思政方面尚属空白。急需在此方面加强课程思政改革,坚定我国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的理想信念,讲好科学知识和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理性认同科学理论,增强四个自信,努力成为爱国、励志、求真和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

(一)《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的切入點

从立德树人的目的出发,通过“课程思政”改革着重挖掘学科内的思政元素,实现将“思政”融入课程,将课程赋予“思政”元素,发挥课堂教学力量,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高政治意识。因此,针对专业大类课的“课程思政”改革,首先需要构建思政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念和内容的融入,这是改革的灵魂和关键,最终达到课程教学与育人润物无声的目的。

1.全面梳理课程知识点,深入挖掘教学活动中的育人元素,通过国内外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对比,展示我国微电子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提出我国微电子技术需要努力赶超的方向,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2.提升微电子学院专业教师队伍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转变思维观念,构建适应“课程思政”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方法论,以把党的教育事业抗在肩上的思想自觉,发自内心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学生对微电子专业知识的理解力和掌握度,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报国热情。

3.从思政内容的选取与表达方式、思政环节与教学活动的嵌入方式、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融合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学院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与保障机制,着力提升《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政治性、时效性、艺术性,提升专业思政课程在学生中的认同度、接受度和践行度。

(二)《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的试点

1.开展针对微电子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课程内容创新

高校中偏文科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的相对较好,而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虽已全面推行,但由于理工科课程门类繁多、教学内容固定和教师思政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真正能够成形且具有示范性的专业课程少之又少。为此,《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首先构建思政理念,特别是在微电子这一“卡脖子”领域,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更为紧迫,意义和作用也更为重要和突出。其次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我校红色基因,深入对比国内外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我国微电子产业所取得的最新成就,提出我国微电子技术需要努力赶超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我校乃至我国相关高校的微电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2.思政课教师全程指导的课程思政设计——师资构成创新

课程思政的效果关键看教师。理工科的专业课程往往是由一名主讲教师负责,就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而言,理工科专业课教师的受教育经历使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与思政教师存在明显的差距,导致目前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教学设计简单和教师感召力不足等问题。同时,专业课教师本身也缺乏提高思政能力的渠道。[3]为此,《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大力推进思政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组成以思政课教师为核心联合多名专业课教师的教师团。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思政教师全程指导下,微电子学院专业教师通过观摩、试讲和研讨等形式,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科学方法论的掌握,提高专业课授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和效果。

3.课程思政内容软融合——教学模式创新

目前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环节的嵌入比较生硬。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在当次课开始时利用“几分钟”、“几页PPT”或者“几段话”的形式进行;而思政内容以“最新讲话”、“最新成就”或者“热点事件”的叙述较为常见。师生互动较为简单,思政内容与知识点结合不紧密。为此,《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中将从思政内容的选取与表达方式、思政环节与教学活动的嵌入方式、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融合方式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政治性、时效性、艺术性,提升专业思政课程在学生中的认同度、接受度和践行度。

三、《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

《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经过前期的研究与实践,初步达成了“以树立理想信念为出发点,建立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和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的共识。具体通过“正面讲、反面驳”等形式,帮助大学生们树立“要爱国、要励志、要求真、要力行”的理想信念。通过讲解知识的起源与发展,讲解中国发展的艰辛,讲解当今中国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们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坚定理想信念。采用谈经验、讲用处、授方法和多鼓励的方式,增强大学生们对具体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力争使之能够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

(一)更新课程标准,建立思政内容资料库

结合《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的科学知识教育内涵,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课程科学知识教育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相互关系。将教学流程融入思政模式,与课程全程伴随。采取价值观模块组合模式,对原知识体系审视、发掘和加工。采取知识点中融入思政模式,与具体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密切相关,融合度高,以学识点上的特殊事件或学术背景,巧妙进行价值观、思想、情感提炼等。

发掘《微电子技术导论》“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梳理各章节知识点,系统建立思政内容资料库,如老一辈科学家王淦昌、赵忠尧等早期对微电子技术的发现和贡献等。

(二)完善课程考核方案,增加思政考核模块

筛选适合于关联思政教育的《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知识点,制定适合于所选知识点的思政教学内容,并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考核方案。确定将课程专业知识模块的考核比例压缩至80%,将课程思政模块的考核比例提高至20%。

(三)创新教学方法,引领行动自觉

“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否做到“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达到润物细无声,关键在教师。为此,积极探讨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方法,探索教师在课程中的思政教学设计能力的各项措施等,如知识点和思政内容的关联引出方式,思政教育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嵌入方式等。寻求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主动性和认知程度的途径,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转变思维观念,掌握科学方法论,构建适应“课程思政”的知识体系,以把党的教育事业抗在肩上的思想自觉,发自内心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四、《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与改进

(一)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内容的关联

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必须遵循专业课程自身的运行规律,实现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找准知识点与思政内容“契合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为此,在立足《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的学科视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创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授课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思政引导的有机统一,成为《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

(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

就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而言,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能力都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同时,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也因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特别是对于微电子学院的专业教师,其基本为理工科教育背景,而提高《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专业课教师队伍是关键,如何使专业课教师在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胜任、善任、乐教、善教,也成为《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

微课程本科教学篇6

关键词:微课程;高中历史;应用研究

一、微课的定义、特点

(一)微课的定义

目前为止,关于微课的定义,国内外专家的观点并不统一,进行综合得出:微课程是一种以音视频为载体,具有鲜明主题,能够迅速帮助学生搭建知识体系,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

(二)微课的特点

首先,教学时间短,便于使用。一般来说,微课的时间为5~8分钟,可在多种移动载体使用,便于利用零散时间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其次,每节微课程只围绕着某一知识点展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传统的精品课程是一整节课,信息量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主要的精力都放在逐一击破各个知识点,微课程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微课实际上提倡一种自主学习,学习交互性强,在沟通当中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和面临的困难,从而采取差异化的指导策略。

二、微课开发应用的原则

(一)科学性

微课开发的科学性即在设置课程内容时确保知识传授准确,高中历史作为一门社会人文学科,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因此,要求对于概念、历史事实等需要精准把握,可以说科学性是微课开发应用的前提性原则,所以在开发历史微课资源时,应以科学性贯穿课程设计的始末。

(二)学科性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先进的技术,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辅工具,微课也不例外。因此,微课必须通过借助学科知识,结合学科内容,方能发挥自身的价值。历史学科的学习、指导方法与微课技术融合是必然趋势,要在二者之间寻找到契合点。例如,教师的重点不单纯是向学生展示微课视频或者是图片,应当更多地侧重于引导学生如何把握处理史料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和学科能力。

(三)趣味性

长期以来,出于升学压力,我国的素质教育难以有所进展,至今仍没能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所以即便是教师在课堂上推陈出新,设计出精美绝伦的视频,却同样遭受学生的抵触。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教师应该多在课堂传授知识,历史微课设计也要考虑其现状,在实现教学知识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性。

三、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完善建议

(一)微课的应用现状分析

微课的独特优势使得高中历史课程变得简单、有效,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但是微课的应用毕竟时间尚短,避免不了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其在我国学校的应用并不是很广泛。第一,一方面短小精悍成为微课的优势,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教学时间短也使得在内容上较之传统教学在系统性、完整性上显得不足,特别是针对一些逻辑复杂的知识,微课容纳不了过多的课堂内容。第二,微课程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设计的过程较为繁杂,耗时耗力。例如,小农经济这个专题,虽然目标明确,微课时间只有5~8分钟,但在真正设计时,要把它出现的背景一一列举出来讲解清楚。另外,部分学校为了响应教学革新而为了“微课程”而走“微课程”的形式。第三,微课程在校本研究中很难真正落实。虽然提倡素质教学,但是在很多地区依然没有走出“分天下”的观念态度,所以在面对新事物时,大多数人往往持观望的态度,这导致大部分中学,尤其是重点高中更不敢轻易尝试。

(二)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完善建议

首先,针对内容缺陷问题应当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待,微课更适用于内容简单或者体系相对独立单一的教学内容。而对于知识结构相对复杂、逻辑性强的知识点则建议更倾向于系统、全面的传统教学法。其次,组织本校科研力量开发微课程。在学校当中发挥老教师的经验优势,融合年轻教师的技术优势,筛选优秀骨干教师组建学科微课程开发团队,并对学校团队和教师个人的开发成果进行指导。最后,形成微课程校本研究的环境。引进、发展、普及微课要立足于学生自身环境,要为本校所用,切忌搞“一刀切”。因此,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要以学校为主体,根据学校的优势特色进行自主开发,鼓励全员参与,集中智慧优势,群策群力。

四、结语

微课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动力,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树立学生学习意识,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在对微课与传统历史课进行融合研究的过程中,绝不能因为传统教学的某一缺陷而“因噎废食”,而是要谋求突破与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环节。

作者:邓霞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55.

[3]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4]胡佐明,肖安庆.关于微课问题的思考[J].教育艺术,20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