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基础篇1

关键词:制约因素;深部找矿;解决方法

一、基础因素

在当今社会,成矿理论已经在不断地深入以及丰富其研究知识,另外也不断地有新矿床成因理论以及认识地不断出现,比如说深部流体(成矿)作用理论、矿床成矿系列理论、矿床模式理论、地质力学理论、地质异常理论、成矿系统理论、地球化学块体理论等,它们的出现及发展对深部找矿突破具有指导性作用。如果,不能够有效地运用成矿理论进行深部找矿,就有可能会失去深部找矿的底层基础,找矿工作进入乱找、难找、找不到的局面。成矿理论是制约深部找矿的基础性因素。

1.深部流体

近年来,地壳流体的研究成果表明,地壳的深部存在着很大规模的流体活动。一般情况来说出现流体活动而且是特别大规模的流体活动的地方就非常有可能会形成矿床。因此,地壳深部,特别是地壳深部较浅处3~5km范围内,在一定的构造岩性条件下发生矿化富集、形成矿体应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这就为地质人员从已知矿田、矿带、矿床开展深部探矿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理论依据。

2.矿床成矿系列理论

矿床成矿系列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与一定的地质成矿作用有关,在不同地质构造部位形成的不同矿种、不同类型并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自然组合。属于这种组合的矿床在不同层次上发生相互联系。按层次可将成矿系列分为:成矿系列组合、成矿系列类型、成矿系列、成矿亚系列、矿床式和矿床共六个序次。成矿系列的概念,采用成矿分析理论基础,对促进成矿预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年,陈毓川院士又进一步提出成矿谱系的概念:认为成矿系列是一定地质历史时期的产物,与一定的构造旋回有关。地质演化具有多旋回性,成矿系列也必然有多旋回的特点,而且特点是有变化的。可以把特定区域成矿作用的演化历史与分布规律称为成矿谱系。通过建立成矿谱系,从整个地质历史时期审视特定区域内成矿分布的时空规律,评价找矿的战略意义。在此基础上,也有人提出“全位成矿”与“缺位找矿”等观点。这一理论为深部找矿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关键性因素

现如今,我们在找矿过程中,人们会通过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认为成矿有利地段的物理场、化学场提取信息,从而判断是否有矿体存在及矿体存在的形态分布,而不同的矿床与其所在的区域地质条件,会存在一定的物性差异,而且会通过不同岩石建造所形成的不同磁性、电性以及密度等体现出来,从而去造成不同的地球物理场。另外在不同的岩石建造产生不同的化学性质,这种差异又形成了不同的地球化学场。

(1)在上个世纪的时候,地质人员找矿的方法,就是勤跑野外,不断地用他们的双脚去发现地表露头,凭借其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取各种找矿信息等。把辨认矿化直接信息的能力从人类肉眼的百分之几提高到百万分之几,根据地球化学方法圈出的异常是一种矿化“微露头”,是地质找矿直接信息“朴真”特性的延续,起着直接信息的独特作用。直接信息是提取矿化信息中的最可靠信息,所以地球化学方法在浅表找矿期起到先导作用,形成现在的找矿技术体系:“区域化探扫面作为先导,地质填图为基础,地质地化综合剖面横切异常,针对异常采用物探追索其延伸,地表浅部工程揭露、再实施少量钻探工程深部验证。”化探、地质、物探、探矿工程等学科只要按照科学规范行事,大多数情况都能提取到较多直接矿化信息,然后依据直接矿化信息找到矿床。用单学科技术进行矿化信息提取,进行深部找矿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应看到多学科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互补性。

(2)地质学需要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提取的深部间接信息;地球物理需要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的帮助,将物理场信息转化为地质、矿产等信息;地球化学同样需要地质学帮助解决异常的成因,需要地球物理确定异常深部的定位等。多学科之间这种相互依赖、彼此互补关系,决定了进行深部找矿在矿化信息提取方面,要建立新一代具有“多学科技术合作融合”特性的找矿技术体系。要取得深部找矿的好成果,必须依靠科技,发展新技术,建立新一代“矿化信息提取”的找矿技术体系。至于新一代“矿化信息提取”的找矿技术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

①大探测深度: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好、抗干扰能力强等特性,能取得深部直接矿化的信息,探测深度达1000m以上;②集成性和综合性:强调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学科技术融合与集成。以地质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促进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等资料的融合;③快捷有效:能够在野外快速推广,方便应用,成本相对较低,并能获得良好的实际找矿效果。

三、重要性因素

由于对成矿理论预测的不确定性较大,所以对于地质人员而言,深部找矿中的成矿理论只是在宏观上去指导他们向大范围攻深,那么我们到底要怎样才能够迅速地缩小攻深的区域呢,只有地质人才可以解决。只有地质人才才能从控矿地质因素入手,地质技术不管如何先进,最终必须通过地质人才去操作和识别其探测到的深部信息。地质人才是深部找矿过程中能动性最好的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在分析加强地质人才培养等问题时指出:地质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地质人才,再创新的成矿理论也只是理论,再尖端的找矿技术也只是技术,无法发挥其作用。只有通过地质人才掌握成矿理论、运用找矿技术,发挥了理论、技术的作用,深部找矿成果才会有所显现。应把人才、理论、技术形成一个很好的找矿整体。要取得深部找矿成果,必须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提高野外津贴标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按参与深部找矿及开采项目贡献大小来进行分配的新机制。加强地质人才队伍培养和人才业务能力建设,把地质人才培养与深部找矿项目组织实施紧密结合,培育和造就地质类创新型人才,更好地开展深部找矿工作,取得更大的深部找矿成果。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所述,直接影响深部找矿的因素主要就是几点,那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的解决方法就是,首先加强成矿理论的学习、吸收、发展以及不断地创新;其次就是要发展新技术,建立新一代具备“多学科技术融合”特性的找矿技术体系;最后就是企业要建立健全的地质人才开发以及管理体制,突破找矿成果。

作者简介:

矿物学基础篇2

建国之初,同志就写下了“开发矿业”,为地质工作指明了道路。长期以来,地质部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在全国掀起几次找矿勘探高潮,取得众多成绩,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使我国的地质工作得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必然对矿产资源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地质勘探长期投入不足,以致矿产资源呈现萎缩,使得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处于“等米下锅”或“寅吃卯粮”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尤其严重的是,全国415座大中型金属矿山中,有230座已沦为“资源危机型矿山”,预计到2010年将有227座矿山关闭。应该说,如何使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危急困顿的状态,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方克定同志1正确地指出,“扶危解困路径:开源和节流。”“开源之道一是找矿,二是买矿,三是控源;节流之道,一是集约开发,二是节约利用,三是循环利用”。我们十分赞成建立节约型社会,全国上下都励行节约,杜绝浪费,认真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提高效能,以最低的消耗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益。但是,更积极的,也更重要的是开源。要在励行节约的同时,大力发展地质找矿事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提供多种矿产资源保证。

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与紧迫性都已显现出来。为此,必须使地质找矿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统率下,与时俱进,以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地质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作用,探索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多快好省地发现并开发各种矿产资源。既要立足国内,对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的综合研究,探索各种矿产资源的时空展布规律,以指导找矿勘探;也要逐步走向世界,至少应尽快开展古亚洲成矿域(东段有我国大兴安岭与俄蒙毗邻地区,西段为新疆与中亚诸邻国)矿产资源的比较地质学研究,以深入学习邻国矿产勘探经验,加深有关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开阔我们找矿勘探的思路,同时也为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依据。

2到何处去找矿?

地质学家根据地表出露的岩石露头、矿点及各种构造现象来推断矿产的赋存情况。地球物理学家在岩石物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地球物理场及其异常来预测矿体的空间位置。地球化学家则根据元素的富集与演化来研究矿产。但是,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必须分层次地来认识其形成演化的历史,进而判断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而在每个层次的研究中都必须进行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地下未知取得比较全面的认识。

如何找矿?到何处去找矿?这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应运用现代地球科学理论对矿产资源进行预测研究。当前国民经济建设提出了数量众多的课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给予解决。在矿产资源的找矿勘探中,我们必须在现代地球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大力应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各种技术方法,分层次地实现“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根据多年勘探实践经验,“区域约束局部,深层制约浅层”是矿产资源分布的基本规律,即在矿产资源勘探中,要从基础出发,用基础研究的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我们在国家科委攀登计划B第34项工作中,对中国大陆的地球物理场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地磁异常能为断层和岩浆活动提供信息,布格重力异常给出大陆地壳厚度与断层的展布,而地震反射成像则给出地壳中的地层层序、断层的空间位置,地震层析成像则给出岩石层中速度的分布。以此为基础,我们编绘了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历史。

作为宏观研究(比例尺1∶5兆),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图1)可以概括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2。三横是组成中国大陆诸块体(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之间的结合带,即天山-阴山-燕山、昆仑-秦岭-大别和南岭;两竖在重力场中表现为密集的梯度带,反映出中国大陆地壳厚度的剧烈变化,它们是贺兰山-龙门山、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两个三角则是柴达木-祁连山和松藩-甘孜地区,它们在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中遭受到强烈的挤压、改造。

“三横、两竖、两个三角”不仅明确地表现出现今中国大地构造的客观格架,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有关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信息,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大陆在地质历史演化中由多个块体拼合的结果。前寒武纪时,在特提斯洋中先后呈现出华北和扬子、南华、塔里木等陆核,并逐渐发育成较稳定的块体。到古生代末期,海水退出,形成古中国大陆,其中稳定的鄂尔多斯和四川具有45公里左右的地壳厚度。中生代期间,贺兰山—龙门山以西有羌塘自南大陆北上,使前面的特提斯关闭,与塔里木碰撞,而后面又出现新一期的特提斯,随后,冈底斯、印度又依次先后来到,形成青藏高原,其地壳厚度增加到60—70公里。侏罗纪时,太平洋板块在四条断层之间作南北向扩张,在新生代之初,太平洋板块扩张方向改变,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出现马利亚纳海沟弧盆系,而菲律宾海板块在向欧亚板块聚敛过程中,形成琉球海沟琉球岛弧冲绳海槽,并使中国东部地壳减薄,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的38公里减小到冲绳海槽的18公里。

这样,从中国大陆大地构造宏观格架及其演化历史可以看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也是断裂作用与岩浆活动集中的地带。固体矿产的源岩大多来自地幔,而断裂为地幔岩浆物质向上涌升提供通道。因此,结合带也应是金属矿床赋存的地带。图2是中国大陆有色金属矿产分布图。比较图1和图2可以看出,有色金属矿产大多集中分布于“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上。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宏观大地构造格架作为固体矿产勘探的

第一层次,为中观研究提供依据。我们指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是固体矿产分布的地带,而结合带的交汇处,应该具有更有利的矿产前景。

这种宏观矿产资源研究1∶5兆,对于摸清固体矿产家底、指导区域性中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根据“区域约束局部,深层制约浅层”的勘探经验总结,在宏观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各种技术方法,恰当地开展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勘察工作,使第二个层次中观研究1∶50万能够深入地认识区域性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为第三个层次微观研究1∶5万对固体矿床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将固体矿产资源的找矿勘探工作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研究,其比例尺分别为1∶5M,1∶50万与1∶5万,是使基础研究与找矿应用联系起来,基础研究能够为找矿应用提供依据和方法,而找矿应用又能从基础研究出发,使基础研究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上述宏观研究的缺点是研究范围局限于中国大陆地区。地学工作应放眼全球,象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那样,探讨全球范围内的地质规律,作为指导理论。上述我们是应用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来认识中国大陆的构造与矿产资源,但是在更大范围内来认识中国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可能会提供新的思路。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应给予充分的关注:(1)蒙古、俄罗斯已经发现8个超大型矿床,30多个大型矿床,而相邻的我国境内就只有一些中小型的矿床吗?难道相同矿带上的超大型矿床就是不过国界,还是我们存在着什么问题?(2)新疆周边国家已发现一系列超大型金属矿床,其中仅穆龙套金矿的储量就达4500吨,属超大型。为什么我们在新疆只找到一些小型矿床?此外,对我国西南部与印支半岛,乃至与马来西亚和印尼,开展固体矿产的比较地质学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区域性中观研究来说,根据宏观研究的结果,应选择“三横,两竖,两个三角”交汇的地区进行比例尺1∶50万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探索矿产资源的时空展布规律为矿产勘探提供依据。

现仅以胶东金矿为例。在胶东地区,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表明,金矿床的分布主要与三条北东向断裂带的展布有关,从而可以指导并部署此地区金矿的找矿工作。

在这样认识的指导下,再开展矿山的微观研究(比例尺1∶5万),应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方法探索金矿床的分布与类型,如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等,按规律性认识,集中目标钻探,不难有新矿床的发现,同时也为解决危机矿山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应该指出,长期以来,胶东金矿主要集中在500米以上的深度范围内。根据上述三个层次的研究,特别是应用地球物理方法预测并经钻探证实,在600—1200米的范围内又有新层位的矿床出现(图3)。

这样,在国民经济建设迫切的需求下,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率矿产资源工作,充分依靠科学技术,认识矿产资源形成演化的规律,大力开展普查勘探工作,积极谋求发展。而固体矿产资源的勘探,应该在地质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作用,“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

应该说明,这个原则要求或指导思想,也适用于当前危机矿山的救治。在地质认识指导下,在危机矿山周围,在危机矿山深部是否会有未知矿体的发现?应根据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应用钻探进行找矿勘探,努力恢复这些矿山的活力。

3几点建议

矿产资源勘探工作,必须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此基本前提下,现提出下列四条建议:

(1)深化改革,建立适应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体制(中央负责全国的宏观研究,省区负责区域的中观调查,矿山负责矿床的微观勘探),理顺关系,调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人员的积极性,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开发矿业;

(2)根据国内外矿产资源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点,来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规划并指导找矿勘探工作,努力谋求发展;

(3)在地质理论指导下,大力开展物化勘探工作,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作好资源保证;

(4)设立矿产资源的地质对比研究:①中国内蒙与蒙、俄邻区;②中国新疆与中亚邻国;③中国西南部与印支半岛及印马地区等。

主要参考文献

矿物学基础篇3

[关键字]金属矿山隐伏矿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2)-10-75-1

当前,地质找矿的对象已经由浅部矿、地表矿逐步转变为深部矿、隐伏矿,同时隐伏矿找矿的预测理论与方法也已成为矿产勘查学研究的重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危机矿山新一轮找矿"工程中大多数涉及金属隐伏矿找矿预测的问题,尤其是在湘西地区。区别与其他种类金属矿山隐伏矿找矿预测中的重中之重就是:矿体定位规律、空间定位机理和矿致异常的形成机理。

1隐伏矿的定义及分类

目前,关于隐伏矿尚无统一明确的定义。池三川将隐伏矿床定义为"埋藏于基岩中受到或未受到现代切割作用,受到或未受到沉积物覆盖的所有矿床"。在我国习惯将隐伏矿定义为将曾经出露地表又被后期沉积物掩盖的矿体或矿床。根据矿体与地表的关系以及被沉积物覆盖的情况等将隐伏矿分为半隐伏矿和全隐伏矿。半隐伏矿是指全部矿体隐伏于地下,且有几米自积物掩盖,而全隐伏矿是指全部的矿体隐伏于地下且埋深更深,有更厚的运积物掩盖。

2金属矿山隐伏矿找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1地质找矿理论

(1)相似类比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一定的地质条件下产出一定类型的矿床,通过类比同类矿床,与已知的矿床地质背景相似的地区来视为找矿靶区。相似类比理论主要是采用的是将今与古,已知与未知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在大量的野外观察及实践基础之上,并根据所得认识以及归纳的理论去指导找矿预测。

(2)矿床模式和模型理论。矿床模式理论以"类比"原理为基础,已广泛运用于深部找矿中。矿床模式又称成矿模式,是对同一类型或相似的矿床的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和化学和其它基本特征进行概括,并且用简洁的文字、图表表述,来反映对矿床成矿规律的认识,并且在找矿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借鉴指导作用。

(3)地质异常理论。为了弥补相似类比理论和矿床模型理论的不足,而产生的地质探矿理论。地质异常是在物质成分、成因序次和结构构造上与周围环境有明显不同的地质体或是地质体的组合,同时构造背景、地质时代、地质环境以及岩石的类型决定了地质异常的性质及其蕴藏的矿产资源种类和规模。

(4)成矿系列。它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和地质环境中,并在一定地质成矿作用下形成的一组矿床类型的组合。成矿系列主要是研究成矿区带中一种主导的地质作用下而形成的诸多矿床彼此之间的在时空和成因方面的联系,这在对于同一成矿区带中的各种彼此之间有成因联系的差异矿床类型的隐伏矿体定位和预测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5)成矿系统。它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代、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成矿系统主要从成矿作用过程、成矿要素等去研究成矿的总体的特征。

2.2地质找矿基本预测的理论和方法

(1)模型预测法

模型预测法是建立在矿床模式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地质找矿的预测方法,它在隐伏矿找矿预测中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模型预测法有两种具体的方法;一种是概念模型预测法,另一种经验模型预测法。

(2)数字矿床模型评价方法

数字矿床模型评价方法是以矿床模型和勘查数据这两者做为驱动,并且将描述性的矿床模型变得知识化、数字化,以便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知识、数据和符号等,最终能够在计算机里建立和它相对应的数字化的矿床模型。

3基于隐伏矿定位预测新发现的技术方法

3.1化探技术方法

深穿透地球化学法是一种能够探测深部隐伏矿体所发出的极其微弱的直接信息的化探新技术方法。

构造地球化学法(又称构造原生晕法则),它是通过分析构造中的成矿的指示元素的地球化学晕从而来推测深部的隐伏矿化情况。

3.2物探技术方法

目前在金属矿山深部找矿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物探技术主要有瞬变电磁法、激发极化法、E大地电磁法、浅层地震勘探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近矿多参数激电法、井中物探法等。

除上述方法以外,目前正在研究探索的3种深部物探技术是:①成矿带深部地壳反射技术;②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技术③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最近今年来,井中物探法在我国隐伏矿找矿预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其中三频激电技术、CSAMT等技术结合地质、构造地球化学等方法相继应用在湘西金矿、山东招远金矿等多个危机矿山深部隐伏矿找矿预测中。

3.3其余新发现的技术方法

除了上述介绍的常用的几种隐伏矿定位预测方法外,目前在矿山深部找矿中新的技术方法和思路。

(1)多种找矿信息的综合应用。通过应用多种信息并且通过各种信息的有机融合来进行找矿预测。

(2)基于GIS的成矿预测方法的应用。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从而克服了传统信息技术无法反映数据空间属性的缺点,使研究数据可视化、思维可视化。

(3)另外,一些其他高新技术(如RS技术、GPS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数据集成技术等)被应用在找矿预测中。

4结语

在现有的条件下金属矿床深部隐伏矿找矿的基本技术思路就是把地质研究做基础,将物探、化探用作技术支撑,最终实现钻探。因此,隐伏矿找矿预测理论与技术也将随着地、物、化、遥、钻等探矿具体技术方法的创新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均.陈守余,张玉香.隐伏矿体定位预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贵金属地质,1998,7(4):293-301.

[2]池三川.隐伏矿床的寻找[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

[3]侯德仪,李志德.矿山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4]张均.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的方法学基础及方法论[J].贵金属地质,2000,9(2)

矿物学基础篇4

关键词:矿山地质发展前景专业目录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166-01

地质行业近年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矿山地质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的修改势在必行。

1首先介绍我校与“矿山地质”相关专业开设情况

辽宁省工程技术学校始建于1983年。目前开设地质勘查与找矿、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岩土工程、钻探工程技术、测量工程技术、化验分析与检验、地球物理探矿、采矿技术八个专业。我校虽未曾开设“矿山地质”但我校开设的八个专业中地质调查与找矿与采矿技术两个专业与“矿山地质”是相关专业,地质调查与找矿从2005―2012年每年招生人数分别为2005年100人,2006年162人,2007年89人,2008年54人,2009年52人,2010年34人,2011年22人,2012年14人,2013年25人。整体呈下滑趋势。从就业率来看,由于受事业单位招聘制度改变,地质中专学生在事业单位就业率逐年下滑。在企业单位就业学生中以合同制或临时聘用形式者居多,这说明地勘单位对中等职业学校地质专业学生仍有需求。我校采矿专业是2008年首次招生,当年招生规模为44人,2009年招生人数为19人,以后停止招生,这两届学生直接到内蒙森工集团上班。

2对矿山地质专业发展及就业前景分析

虽然我校未开设矿山地质专业,但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分配到矿山企业工作的我校毕业生进行调研,通过对学生信息反馈的分析及与矿山工程师的交流,认为矿山地质专业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主要原因如以下几点。

(1)矿山地质专业是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市场需求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矿业方面,竞争力较小,且在矿业方面有较大需求,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较好。

(2)1995年后,地质人员出现断档情况,地质院校毕业生分配到地勘单位或矿山企业的人员较少,导致目前矿山地质人员紧缺,在这种环境下,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

(3)近几年,许多小规模的矿山企业和一些民营的矿山企业根本没有专门的矿山地质人员,他们急需一批既懂地质专业又懂采矿专业和测量专业的矿山地质人员,这为学生实习就业等创建了便捷条件。

3矿山地质专业目录调整的建议

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核心能力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调整应紧紧跟随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人才的需求而不断改革和调整。

(1)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建议:矿山地质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地质理论和先进科学手段,从事矿山地质职业领域地质技术管理工作,具有地质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制图、预测预报、编写地质说明书、地质报告编写、储量管理等矿山地质技术与管理的能力,能够胜任矿山地质、矿井水文地质、储量管理、矿井地质勘查的岗位的高端技能人才。

(2)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建议:矿山地质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煤矿、固体矿山中有关地质技术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其核心职业能力是:培养学生固体(煤、金属、非金属)矿床设计、开采、生产的基本技能。因此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矿山地质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在野外或井下进行实地的勘测,工作环境较差,条件比较艰苦,对于现在的学生是一种比较艰辛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因此,首先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从事艰苦行业的准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质品质。

②矿山地质专业新毕业的学生缺少实地勘测和在勘测过程中的一些生活等方面的经验,而许多公司或矿山都在招聘地质工作人员时更多看重的是工作经验,因此工作经验缺乏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所以在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聘请一些有野外工作经验的地质人员为给学生教学,这样以来,既能让学生懂得一些野外生活的经验,也会使比较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乐趣的课堂,还能把一些野外比较实用的工作方法教给学生。另外,多组织学生到地质企业或矿山企业进行实习,而且要换一些不同的地方进行实习,要有针对性的实习,正所谓见多识广,只有见得多了,做的多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就具备了。

③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应浅显易懂,接近实际,为此,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有实际经验人员共同开发既符合学校教学又能满足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

(3)专业核心课程调整建议:在原有的专业目录中,《岩石矿物》、《古生物与地史》、《构造地质》是三大基础课程,辅助有力的基础地质训练、野外实习,增强学生的地质工作技能,这是切实可行的。可否考虑增加《煤田、矿床地质》和《矿产资源评价》,通过这两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矿区的矿床的整体认识,并考虑矿产的综合利用。《岩体力学》和《工程力学》建议选修或减少课时。建议增加《矿山水文地质》和《矿井地质》,使学生对矿区的地下水情况有所了解和掌握,以减少矿山地质灾害;为学生对井下地质情况的处理打下基础。还建议增加《固体矿产勘查技术》使学生对矿产勘查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手段有所了解;最后建议增设《Mapgis》课程,使学生们掌握现代化工作方法。

调整后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测量学》(矿山测量)、《构造地质学》、《煤田、矿床地质》、《矿产资源评价》、《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环境工程》、《矿山水文地质学》、《矿井地质》、《固体矿产勘查技术》、《Mapgis》、《矿山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岩体力学》与《工程力学》建议选修。

(4)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调整建议。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工程意识,注重能力培养,按照深入一点而兼顾全面的原则组织实习。新生入学后用一周时间组织他们去参观矿山,了解矿山工程系统,特别是一些管理工作特点,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他们将来要做什么,现在需要学什么,使学生感悟到矿山基础地质等基础知识都是矿山工作所必须的。在矿山地质基础课之后,针对矿山实际基础地质工作内容,增设两周综合训练课。然后,安排适度的矿山基础地质实习,这就使矿山基础地质教学,在矿山地质系统教学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有机的运作,有利的推动了整个矿山地质专业教学。

调整后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地质认识、矿山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地质填图实习;构造地质课程设计;矿井地质设计;采矿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矿物学基础篇5

关键词:矿产勘查工作;规律性;

中图分类号:U4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矿产勘查工作的目的是要寻找一些尚未被发现的矿藏,因此这项工作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随着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工作的加强,容易被发现的矿产资源日渐减少,大部分的矿产资源已经深入地下了,这也就增加了矿产勘查工作的难度。在这种现状下,矿产勘查工作的规律性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矿产勘查工作的基础性

矿产勘查和采矿业作为一门传统产业的同时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它的作用也是重大的,正是矿产勘查和采矿业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人类社会对矿物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我们都知道,人类对矿物的需求是永远存在的,不管是哪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矿产资源。虽然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节省原材料的新技术时代,但它们对矿产资源的消费仍然是极其巨大的。

由于矿产勘查和采矿业的基础作用,主要国家均把矿产勘查业和采矿业划入第一产业或以第一产业对待,在发展上予以大力扶持。联合国为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在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其中第二位为“矿石和采石业”,位于“农业”之后,同属于支持社会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最近,联合国统计署正在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分类进行修改,大致是将工业划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业和水业,仍属于基础产业。

2矿产勘查工作的先行性

矿产勘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先行性,是由矿产勘查的长周期决定的。一个具有经济价值矿床的发现,然后进行矿山建设,投入开采,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勘查工作必须超前进行,才能为国民经济建设提前准备好矿物原料基地。首先,矿产勘查工作具有一个“勘查周期”,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施俊法研究员(2005年)对西方国家100个大型矿床发现史的统计资料,一个大型矿床的发现所需时间平均19年。其次,被发现的工业矿床要投入工业开采,同样需要较长时间,有人将矿床发现以后再正式投采的过程称为“采矿设计周期”。由于矿产勘查工作具有先行性,各国都从战略高度保证和促进矿产勘查工作的先行地位。采取的具体战略措施是,适时地制定专门的全国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和专门的找矿计划,以保证矿产勘查工作得以先行。

3矿产勘查工作的高风险性

矿产勘查是高度冒险的事业,主要表现为低成功、高投入、高回报。低成功即矿产勘查活动的成功率极低。高投入是指单个矿产勘查项目的资金投入量相当高。当人们认识到矿产勘查高风险的规律性时,自然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其中一个重要对策是对矿产勘查实行低门槛准入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探矿权的取得采用“先来先得”原则;也有例外的情况。第二,对申请探矿权人的主体不加限制。第三,探矿权准入成本低。

4矿产勘查工作的科学性

地质科学研究在矿产勘查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为矿产勘查的战略选区指明方向,为勘查工作部署提供科学、可靠的地质依据。随着出露地表、易于寻找的矿床越来越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的地质观测技术,尤其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的发展,地质科学研究逐渐进入矿产勘查领域,将“理论地质学”和“经济地质学”结合起来,使科研在矿产勘查中显示了巨大作用。我国松辽盆地的突破和大庆油田的发现是地质科学研究指明找矿方向的典型实例。松辽盆地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平原全部被掩盖,一不见露头,二不见构造,三不见油苗。茫茫大地,何处找油?正是这时,科学研究起到了“指路”的作用。

5矿产勘查工作的创造性

矿产勘查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当然不是针对矿床本身,矿床只能去发现,而不能创造。而要发现,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依据客观实际,创造出能够发现矿床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概念、新类型、新方法。

地质勘查工作往往需要理论的指导,但应当看到,现有的绝大部分成矿理论是不完善的。不少理论只符合或只依据部分实际资料,而不符合或不能解释同一矿床类型中新的观测资料,所以在一种类型或一个矿床上出现多种理论概念是不奇怪的。这就需要地质勘查工作者不断地对理论进行创新。创新的找矿理论,是依据找矿地区的实际地质背景提出的,所建立的新理论有可能运用于全世界类似地质区的同类矿床,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效果。但更多的情况是,这种新理论只适用于创造理论的区域,或者只是找到一个大矿而已。但这种理论创新也是值得称道的。

6矿产勘查工作的依赖性

矿产勘查工作实施之前,首先必须确定哪些地质条件可能是有利于所需类型工业矿床赋存的地区,也就是说,必须确定找矿的远景区。为此,就必须研究已有的地质图、采样记录、现有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航空照片和卫星图象。这些资料的获得,必须依赖政府地调机构。在以寻找地表上难以发现的隐伏矿和深部矿为目标的现代矿产勘查工作中,对政府地调机构的区域地质图件和基础地质研究资料有着严重的依赖性。

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基础性地质填图工作为矿产勘查提供了可信赖的科学基础。对于矿产资源探采企业来说,一般不愿意或无能力进行非盈利性的基础性地质填图工作,所以多由国家地质调查机构来完成。基础地质填图是矿产发现的基础,是进行有效矿产勘查的前提条件,是决定寻找什么矿和到何处找矿的指南。根据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学者对地质填图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专门研究,认为地质填图为矿产勘查提供了3种十分重要的信息:①根据地质图可以鉴别含有各种能源矿产和固体矿产的地质物质的分布;②根据地质图可以鉴别具有较大潜力产出特定类型和品位的矿产的地质体;③地质图为确定勘查和开发战略以及预测作业成本(取决于地质背景的复杂性和规模)提供了基础。

7矿产勘查工作的常规性

与其他领域明显不同的是,矿产勘查在方法上具有常规性。众所周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地质学方法是一种常规的,并且曾经是唯一合理的、有辨别力的找矿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物探、化探、遥感技术的发展,使矿产勘查的效果大大提高,一度使人们对这些方法产生了过高的期许。然而,人们很快认识到,以地质学为基础的常规找矿技术,并没有因为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变为“陈旧的”、过时的东西,仍然是现代最重要、最基本的勘查方法。极高精度和灵敏度的物化探技术,仍然离不开常规的野外调查、取样和钻探。全球闻名的美国斑岩铜矿专家洛厄尔(J.DavidLowell)在研究了矿产勘查50年间(1950-2000年)技术的进展后明确指出,对矿床发现史的分析表明,高新技术方法的实际作用是有限的。

8矿产勘查工作的全球性

矿产勘查工作的全球性是由矿产资源分布的特点决定的。从全球范围和地区范围看,矿产资源在地理上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世界上几乎不存在一个国家的矿产资源完全能够自给自足,这就决定了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要利用别国的矿产资源。

一个国家鼓励矿产资源的全球性勘查开发行动,或者说矿业企业的全球性行动,已有100多年历史,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的方式。最早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中期,资本主义国家以采取领土扩张方式,掠夺殖民地国家的矿产资源,是以武力为后盾的资源勘查开发;在战后冷战时期,大国以军事、政治为后盾,以资本输出为手段,支持跨国矿业公司和石油公司控制外国矿产资源,是强权勘查开发资源;冷战结束以后,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为首的一批发展中国家开始迈入工业化进程,成为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世界进入全球竞争勘查开发资源的时代。

结语

综合上述,矿产勘查工作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如何合理的利用这些规律来进行矿产勘查工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实践探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01-20(1).

[2]刘路.地质勘查单位管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3]丁志忠.矿产资源经济权益理论及管理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4.

矿物学基础篇6

另外,目前实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需要地质找矿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全方位的持续创新和突破。

因此,在新建成的46个实验室中,据姜建军司长介绍,将重点覆盖以下四个领域。

土地科学与国土资源综合管理领域(10个):

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南京大学。开展海岸带演变机制及过程模拟、海岸带国土开发规划与综合监测、海岸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岸带生态建设与保护技术研究。

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开展农用地质量与过程、农用地质量监测、农用地质量保护与修复、基本农田质量提升、农用地产能调控政策研究。

土地实地调查监测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东南大学。开展土地实地调查理论与方法研究,研制数字化土地实地调查技术及装备,开发土地利用监管装备与系统,构建土地实地调查监测理论与技术体系。

城市土地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国土规划与开发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北京大学、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土地生态安全格局与过程模拟、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等研究,为国土空间和国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国土资源技术中心。研发建设用地再开发综合调查与监测技术、建设用地再开发优化配置与调控技术及建设用地再开发智能监管与信息服务技术。

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开展退化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关键技术、未利用土地整治中复配成士关键技术、土地整治规模化与现代农业一体化模式及土地整治工程中不同要素耦合研究。通过土地整治工程,深入探索土地整治中“水、土、气、生”耦合的模式与途径。

国土资源战略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开展国土资源战略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战略研究、全球资源战略研究、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分析与模拟决策支持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矿产资源战略与规划、资源产业与政策以及矿产资源国际竞争与合作研究。

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法律评价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国土资源立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国土资源法律实施过程动态监测研究、国土资源法律实施后评估与反馈机制研究。

基础地质与勘查技术领域(14个):

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发展和应用古地磁学,研究古大陆再造、古环境重塑和典型地层磁性“定年”。重点解决地质学中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在磁性构造学、磁性地层学、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瞄准国际前沿、开展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理论创新研究,服务于地质调查、解决关键地层问题为研究特色,立足地球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致力于发展地层与古生物学重大基础理论,解决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关键地层古生物问题,建立和完善新的技术方法体系,开展生命早期演化过程、生物更替与地质环境变迁、重要地层断代对比等基础研究。

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针对我国重点含油气盆地,开展沉积学和油气地质学研究,为国家的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系统研究重要成矿带和矿种的主要控矿因素,进行矿产预测和指导矿产地质勘查。系统开展地质历史时期中地层沉积相研究,为油气地质调查和沉积层控矿产工作部署提供地质背景和科学依据。

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沈阳师范大学。开展东北亚地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鸟类起源与恐龙演化、侏罗纪“燕辽生物群”、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以及东北亚地区化石能源的古生物与古环境背景、古气候与古环境变迁等研究。

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开展航空地球物理仪器研制、航空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软件开发,发展,矿产资源遥感技术、地质灾害与环境遥感技术、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综合探测与解释技术,为地质找矿和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支撑。

复杂条件钻采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吉林大学。开展大陆深部科学钻探技术与装备研制,发展多工艺冲击回转钻探技术、新能源钻采技术、极地钻探技术。

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开展生态地球化学理论研究、生态地球化学应用研究、生态地球化学测试技术方法研发、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深部地质钻探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展深部地质钻探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深部地质钻探设备与机具关键技术研及深部地质钻探钻进工艺技术研究。

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面向国际地球化学前沿和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研究、深穿透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研究、地球化学调查与填图技术研究。普及地球化学科学知识,为科学团体、政府决策者和公众之间搭建桥梁,为相关科学机构与政府组织提供专家咨询,为了解全球资源和环境变化提供有力保障。

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以数字地质调查评价与地质空间技术与应用为发展方向,创新地质调查数字化技术,建立和发展国家空间地质数据基础设施平台技术方法体系,在地质专业各领域拓展信息关键技术的攻关应用研究和实验,为实现地质工作全流程信息化、推进我国地质工作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吉林大学。

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成都理工大学。开展“3s”技术地学应用、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云服务体系研究、遥感/GIS在成矿预测中应用、地学数据处理与三维建模研究。

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深地震探测为手段开展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合深部地球化学与岩石学探测、深部构造与浅表变形填图,精细揭示中国大陆三维结构、物质组成、内部各层圈相互作用与变形样式。

矿产资源与综合利用领域(15个):

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开展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金矿深部勘查技术与方法研究及金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开展镁铁一超镁铁质侵入岩、中酸入岩成矿理论与找矿技术方法研究,发展岩浆作用成矿动力学和隐伏岩体深部找矿方法。

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陕西省煤田地质局、西安科技大学。

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吉林大学。开展东北亚大地构造体制的叠加与转换、东北亚金属矿产聚集过程与预测、东北亚化石能源形成与资源评价研究。

三江成矿作用及资源勘查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昆明矿产资源监督监测中心、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开展西南三江成矿作用与机理、矿集区资源潜力评价与找矿集成技术、复杂多金属矿综合利用、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研究。

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展深水能源矿产探测技术、海底金属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以及海洋地质环境观测技术等地质调查技术和地质理论研究,为海底矿产的勘探开发提供基础地质和探测技术支撑。

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技术及应用研究,发展含水合物沉积层物性参数评价实验技术、水合物地球化学异常的模拟实验技术,天然气水合物热力学与动力学实验、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实验技术,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开发和利用做好理论和先进技术储备。

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通过页岩沉积与储集物性、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岩石力学特点与页岩裂缝发育规律、页岩含气性及其综合评价、页岩气富集机理与分布规律研究,分析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资源特点、页岩气有利方向,为页岩气的调查评价和勘探开发提供基础地质理论。

页岩气资源勘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开展页岩气成矿及勘查选区理论、页岩气储层地质与探测技术、页岩气钻探理论与储层改造技术,发展复杂井型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复杂井型低成本定向钻井技术、页岩气压裂方案优化设计理论与技术方法。

稀土稀有稀散矿产勘查及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开展稀土稀有稀散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勘查技术研究,研发地球化学样品中稀土和稀有稀散元素分析方法,稀土稀有稀散金属低品位矿、复杂矿、尾矿的选矿工艺技术方法。

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开展放射性、稀有稀散元素物质组成与工艺矿物学研究,放射性矿产及共伴生有用元素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稀有稀散元素提取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钒铁磁铁矿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发展低品位复杂难选钒钛磁铁矿高效分选、钒钛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装备,建立钒钛磁铁矿工艺矿物学数据库,开展攀西钒钛磁铁矿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潜力调查研究。

多金属矿评价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发展难选多金属矿产工艺矿物学等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研发、多金属矿产中伴生金银利用技术标准研究,对新发现多金属矿产资源进行可利用评价,促进我国多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整体水平的提高。

黏土矿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开展黏土矿应用矿物学研究、黏土矿物的开发利用研究、黏土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以及黏土及非金属矿标准化技术研究。

贵金属分析与勘查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河南省岩石矿物测试中心、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开展贵金属元素全量、形态、价态、活动态、物相、物性现代分析测试配套技术,贵金属岩矿鉴定现代配套技术,贵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现代配套技术研究。研发贵金属深部资源勘查技术。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领域(7个):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开展地面沉降调查监测新技术、地面沉降机理试验、地面沉降防治试验研究,发展生命线工程地面沉降监测预警关键技术。

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开展岩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形成演化理论研究;脆弱岩溶生态系统(石漠化、退化岩溶湿地、水土流失、洼地内涝或矿区或重大工程建设引发的生态退化等)修复试验研究与示范;岩溶石山地区土地整理及特色农业种植技术试验示范;岩溶地区生态水文及水土保持应用研究及工程示范;岩溶地区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监测、评价、规划与区域经济对策研究。

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开展黄土地质灾害早起识别、形成机理、空间预测与临灾预警、防治关键技术、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

地质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开展地质灾害位移、应力应变系列监测仪器、综合监测系统研发,研发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水质监测、水动力学参数测试、地质体水热参数监测、地下水探测新方法仪器,发展灾害及地下水监测造井技术、快速钻进技术、水工环地质调查与勘查采样技术、成井新工艺和新材料等钻探与采样技术及地球物理工程监测与检测技术。

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贵州大学。开展喀斯特地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开展岩溶环境地质学、岩溶工程地质学基础研究。

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