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微课集成化教学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5.019

IntegratedTeachingModeBasedonMicro-lesson

LUOYan[1],LUOWei[2]

([1]Hu'nanWomen's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04;

[2]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Hu'nan411105)

AbstractThereformofeducation-informatizationwavesoffagain,andTheintegratedteachingmodetoadapttotherequirementsofthetimeshasbecametheinevitableresult,whichincludesteachingmethods,curriculumdesignandclassroomlayout.Themicroclasstomeetthe"fragmentation"learningneedscanconstructacompletesystemofsophisticatedteachingsceneaccordingtointegratetheteachingresourceandinformationtechnology.

KeywordsMicroclass;integratedteaching;informationtechnologyofeducation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自上世纪90年代开启以来,经历了一个“多媒体―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过程,信息技术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变革的中坚力量。如今,进入了移动互联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信息化势将再次掀起变革浪潮。

1集成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应用价值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已有一定的“集成”理念的应用,代表性的有以综合集成方法论实施网络辅助教学,①有以系统集成教学法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予以有机统一的课堂实践,②还有从模块化原理出发的集成式模块课程的设计运用。③通过这些成果我们可以总结出集成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不同层次和侧面的应用情况,为我们从整体上构思一个完整系统的集成化教学模式提供支持。

完整系统的集成化教学模式应当是一个包含集成理念在内的囊括宏观教学方法、中观课程设计和微观课堂布局的有机整体。在教学方法上,它以综合集成方法论为纽带,构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综合系统,经验、数据和信息资料是其主要的物理基础。同时,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集成方法论予以调和,目的在于打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引入教学处方理论以生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处理模式,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在课程设计上,主要考虑知识本身的特点与演变方式,将知识习得所要求的总能力分解成具体的能力目标,能力目标与封装好的课程模块相一致,从而形成一个满足能力获得序列的自上而下的能力目标体系。这种集成化的模块课程满足了教学改革的动态需求,有较强的灵活性,诸如教学案例、理论要点等资源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调整,能够很好地兼顾实践实训与理论学习两方面的要求。在微观课堂上,主要是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素材的集成,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帮助下,这种集成更便于实现且收效颇佳。不管是传统课堂、慕课还是微课,课堂中的手段与素材集成都是必要的,区别是依据授课内容和课堂形式的区别采取更合适的策略。

集成化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学创新改革所提出的必然选择,因为随着教学资源调度范围的极大拓展和学习者来源的更加多样化,必然要求执教者将资源、方法和手段等更加细致地组合,以满足日益苛刻的学习者的要求。④集成化教学模式克服了常规教学模式的被动性,在构建主义理论的推动下,学习会变得更有趣味,学习者会产生与学习情境相符合的角色意识,对知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把握将更精准,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知识资源的组织者和学习引导者。集成化教学模式也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对于一个知识点,学习者要完成记忆、理解、熟悉和运用的过程,必然要求有一个反复的过程,但传统教学多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面对学习中频繁出现的空白区学习者往往不能及时填补,导致学习过程的一再犯难乃至不堪其负,而集成化教学模式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集成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应用集成化教学模式会对教师执教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熟练运用更多的教学方法,要求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并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终身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职业要求,在集成化教学理念推动下,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必然会得到提高。集成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集成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充分考虑给学生提供表现获得成绩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出现像传统学习那样因课堂形式而被边缘化的情况,参与式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学习信心不断增强。

2基于微课的集成化教学模式构建

2.1微课的内涵及应用

微课的兴起源于互联网时代人们“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即人们希望通过传统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在一小段时间里学习一个短小精悍的内容。2010年,微课作为一种最初应用于中小学教育的新兴教学方式在广东佛山悄然兴起,随后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各个层次教育教学领域争先关注与实践的对象。人们对微课进行观察与总结,认为“微课”是围绕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设计出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再辅之以学习指导、进阶测试、在线问答、教学评价等其他要素共同组成的“微集成”教学资源。⑤微课的最大特点是教学主题突出明确,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特征明显,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手段的高度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新型学习空间。

近几年,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蓬勃发展。2012年教育部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⑥这次比赛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总计有1600多所高校和超过12000名选手参赛,大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展开互动,获奖作品平均网络点击12730次,平均网络评论达288次。⑦微课教学比赛对于推动高等教育领域微课教学的发展有意义重大,有力贯彻落实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2年),对于建设高水平高校师资队伍,提高高校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融合,推动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2.2集成化的微课模式设计

创建微课必须依靠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信息化时代这些教学资源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就是“开放性”,这是由教育和学习的本质所决定的,信息化为其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微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开放式教育资源的集成。开放式教育资源的主要特征是免费、可复制重组、无任何获取和交互障碍。诸如世界开放课程联盟、“开放大学”这类的开源课程,能够为微课提供共享的涵盖几乎所有学科的课程资源;美国“社区学院开放教育资源联盟”和“平坦世界的知识”这些能够提供丰富的开放教科书资源;iTunes大学、网易公开课能够提供丰富的开放式音视频资源;MERLOT和“可重复使用的学习原件”能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FLICKR和视觉搜索网站能够提供海量的教学图片,CCMixter和TheFreesoundProject能够提供各类满足教学需求的声音和音乐,至于学术期刊资源,其数量也是极为丰富的。

微课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予以实现,核心在于对各种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集成。微课在形式上就是一段视频,所以视频制作工具可以说是其主要的技术工具。当前很多微课视频就是用录屏技术工具制作的,只是单纯使用这个工具制作的微课应用效果会不大好,为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要用到素材处理的工具,如处理静态图像的,制作动画效果的,进行音频处理的等等。在做原始视频素材时,可用专门的屏幕录制工具,或者用PowerPoint自带的录制功能,后者能将幻灯片展示的动画效果体现出来,还能用到荧光笔的功能,互动性很好。总之,微课制作,需要尽量多考虑到技术手段、技术素材的融入。以内容为核心,以情景为纽带,以技术为支持,方能为制作优质的微课提供条件。

好的微课必然是在内容、资源和技术上均有较高集成度的成果。这种集成化的思路是针对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各个维度的需求,将至整合到一个框架下,形成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本身就是模块化的,针对各个需求点形成单独的实体或概念上的构建,构建之间当然是具有适度耦合的,同时可以依据外部需求的变化予以动态调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集成化的微课模型依托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实现网络视频课堂、自定义学习、交流互动、教案课件下载、在线教程阅读、师生互动及教学评价等多项工作,传统教学这些工作是分散于不同时空的,但集成化环境下这些工作过程实现了“一站式”化,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得到了有效实现。

3结语

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系统性更强,越来越需要考虑到学习者需求导向这一现实。微课教学是未来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集成化的微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成为一个资源整合者,同时通过创建强化师生互动的场景来提高课程的教学应用效果。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XJK011QGD018)、湖南省教育厅项目《基于公众需求导向的政府电子服务集成体系构建研究》(11C1239)的研究成果、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改项目《公共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G2012A010)、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于“输入、互动和输出”理论的英语视听说课程探索和实践》(湘教通[2012]401号)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信息生态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模式研究》(XJK011QXJ004)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欧阳明,陶艳萍.基于综合集成方法论的网络辅助教学设计系统初探――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3:108-110.

②陈树文,唐子茜.研究型课堂“系统集成教学法”探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68-170.

③任娟,袁顶国.现代教师培训新型课程――集成式模块课程的功能、结构、特征与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4:41-44.

④蒙华贞,李翠芳,彭翠英,吴小燕,伍东亮,蒋跃贵,兰照军.集成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植物保护课程教学的探究及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223-224.

⑤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微课民族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例”,是指以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微视频,是在网络教学大环境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在国外,微课(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简称OML)。在国外,微课教学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学校、各类学科,发展较成熟。而在我国微课才刚刚起步,2010年广东省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全国开展中小学微课竞赛活动,此后,随着教学新模式的不断探讨,微课成为各类学校开发的教学新课题。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得到了全国31个省热烈响应,近500所高校参赛,参赛作品达3000多件,涉及几乎所有学科门类。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委属民族高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下,让少数民族学生从大一开始做好职业规划很有必要。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中南民族大学提交作品26件,课程涉及心理学、化学、数学、外语等多个学科,而无一件涉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在全国仅有6件作品涉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可见,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应用微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文件要求,中南民族大学自2008年10月开始,分别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与发展规划》课程,在大三大四年级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每个课程18个学时。学校采用自编教材,引进锦程职业发展教育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测试、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但由于社会、经济及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该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并亟需完善。

1、教学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及实践性,需要教师不仅重视理论讲解,更要在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但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的讲授都在教室进行,教师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操作指导不足,无法真正达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

2、教师队伍有待完善。中南民族大学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教师队伍为各学院党委副书记以及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知识背景的优秀辅导员组成的教师队伍。但由于辅导员专业背景较复杂、实践经验少、职业规划专业知识不系统,加之事务性工作较多,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教学效果无法很好保证。

3、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不足。许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都实行大班教学,一个课堂动辄百人,课堂管理难度大,课程需要做的体验式活动、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等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民族院校,全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背景、学习状况差距较大,加之学生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大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微课与传统网络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1、开放性、自主性较强。网络可存储海量知识,任何人都可以浏览访问,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根据实际需求,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自主性较强。这是微课与传统网络课程的共通所在。

2、短小精悍、方便学习。微课时长在10分钟左右,其资源容量也较小,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vniiv、fly等),加上与教学主题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教学课件(微课件)、教学反思及专家点评等资源也只有几十兆,方便学生下载播放及保存。传统的网络课程大多以45分钟为单位,时间较长,教学目标较多,学生不一定有耐心看完。而微课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自由灵活安排时间,效果较传统网络课程好。

3、教学目标集中、针对性强。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围绕某一知识点或者难点展开的,一事一课,目标单一、集中,主题突出,针对性较强。传统网络课程是以一堂课为一个单位,将传统课堂搬到网络,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较多。而微课可以将传统网络课程的目标及重点分解,主题更加突出,针对性更强。

三、微课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1、搭建平台。微课的应用必须依托网络平台,中南民族大学教务处网站下设中南民族大学精品课程网,对学校申报的部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展示,内设课程简介、师资队伍、课程课件、课程录像、导学练习等板块,学生可直接登录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技术较成熟。利用已有平台,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纳入教务处精品课程网,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丰富校园网络课程形式。

2、课程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微课的开发,必须做好充分的课程规划。科学合理且具有切实指导性的规划,是微课开发的关键。大学生职业规划微课课程的规划,需由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集合相关专家、教师对微课课程的选题、课程设计、授课过程进行精心布置、合理规划。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职业规划课采用自编教材,课程分为八个单元四个模块,包括自我认知(职业兴趣探索、职业性格探索、职业技能探索、职业价值观探索)、职业认知(职业世界探索)、职业生涯决策及职业生涯管理,每个模块都有重难点,我们可以选取每个章节的重难点部分进行微课拍摄、加工、报送、。

另外,在课程规划中,还应注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民族的学生特点进行微课设计。“高校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级个体的不同学习任务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同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分配学时”。我们可以将微课内容扩充,不仅对教材进行微课设计,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为正在修读这门课的学生和对职业规划有困惑的学生服务,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

3、组织微课制作培训。制作高质量、精品大学生职业规划微课,需要对教师进行微课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微课制作水平和专业素养。此外,学校教务部门还应对教师进行微课平台的操作培训,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微课平台的开发和建设,让微课更好地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帮手。因本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本门课程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学校可以聘请校外公司、企业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曾多次聘请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相关专家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教师进行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还应加强培训力度,最好能对教师进行实践性培训,增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4、微课录制与上传。微课的录制方式可以根据技术及讲课方式划分为“软件式”、“录课式”及“混合式”。几种方式中,比较常见的微课录制方式是“录课式”,即用摄像机录制教师讲课的全过程。中南民族大学有专门的录播教室,录制微课视频较方便。在录制过程中,应遵循引入快速、线索明晰、语言简洁、总结干脆的原则,将课程在短时间内圆满、高质量完成。此外,教师在着装、教态方面也要注意把握。微课录制完成后,可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剪辑并上传到精品课程网。

5、交流提升。微课开发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后期的专家点评、讨论交流、学生反馈中不断进行修改、提高。微课的开发离不开学生的实际需求,微课的应用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一方面可督促学生由传统被动听讲的课堂模式转向自主学习的模式,另一方面又极大地补充了课堂教学,让大学生职业规划课能形式多样,内容创新,让教师在课堂上把更多精力放在答疑解惑及个性化探讨中。

四、微课应用在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意义

1、网络教学背景下,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网络课程是教育资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开设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为我国发展网络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随着网络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网络课程开发是各类学校、各类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微课是在网络教学背景下产生的区别于传统网络课程的新的教学模式,对各类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2、传播及时,受众面广,不受时空限制。“因为网络的开放性,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知识得以通过网络得到更大范围、更远距离和更快速度的传播”。中南民族大学在大一新生中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能让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有职业规划意识。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会根据学习、实践等各方面的影响而不断发生调整,这就需要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必须具有阶段性、长远性。简便灵活的微课可以随时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对职业规划教育的需求。

3、丰富教学形式,弥补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微课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时间碎片化、需求个性化的需求,学生利用线上教学,更好地弥补课上学习的不足,并可以利用课上时间进行学习反馈,深化学习,且微课的内容设计具有科学性、典型性,可以让学生得到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对教师而言,微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利用更多课堂时间进行讨论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个性化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课外实践教学经验,微课的短小、针对性强的特点,对教师的课程专业化提出更高要求,督促教师的专业化学习。

网络课程开发是网络化背景下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微课的灵活性、简便性特点也决定了其必定会成为网络课程发展的又一新方向。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个实践性、灵活性、个性化较强的学科,特别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占大多数的民族高校而言,利用网络的力量拓宽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的教学方式,推进课程建设,形成民族高校独具特色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我们发展的目标及努力的方向。

(注: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辅导员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民族院校人文素质类微课开发与实践”(编号SCUN1314

A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叙事方法;探究

DOI:10.15938/ki.iper.2017.02.01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2-0046-04

“叙事”源于拉丁文“narre”,意指“让人知道”,“叙事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既是一种话语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就其作为话语方式来说,叙事即讲故事,它与抒情、说理相区别。”[1]微叙事,简言之就是讲述微型故事,即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故事叙述或意义表达。其虽“短小、微型,却也形神兼备,既涵盖了叙事的所有要素,也包括叙事的特性,并呈现出教育叙事特有的微型特性。”[2]当前,学术界立足于微博、微信、微课等对微叙事的研究较多,但总体看其研究尚缺乏系统性,鉴于微叙事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本文作以下探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微叙事方法的背景分析

1.符合当代新媒体的微传播趋势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移动性等特征。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与之相应的是微传播时代的到来。按照文化传播学的观点,新传播手段的使用为人们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社会文化和社会事件的组织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从而呈现出微传播的趋势。所谓微传播,是指传播内容往往是一句话、一张图片甚至一个表情符号,这契合现代人的阅读方式,使“微”的魅力和“小”的特点得到人们的认同。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微传播的优点在于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

2.切合当前教育客体的微认知特点

与之相应,微传播的出现促进了信息受众的微认知特点。因为新媒体下出现的大量信息容易使受众注意力不断分散,为了更好的接受信息,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有限时空范围内接受某些刺激,这也符合认知心理学关于人的注意力有选择的规律。因此,为了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必须倡导微教学,将教育活动过程分解成若干微模块,且具有较强的教学目标和针对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教学内容,在其注意力下降之前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疲劳。显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的微叙事教学方法切合这一特点。

3.体现当今教育主体的微讲述要求

微讲述是在特定情境、特定时间下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做出的明确意义表达,与宏大叙事不同,其强调的是生动性、具体性的描述而非定义性说理。当前教学对微讲述的需求更为明显,因为这一方式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启发性的特征。微媒体的逐渐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受到教师的青睐。而且微叙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简且主题突出,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趋势。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微叙事的运用方法

1.微叙事的主要形式

(1)口述叙事“口述”是与书面或文字形式相对应的叙事方式,指“通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口头叙述,来说明其生命、生活经验或生活故事”[3],如《百年小平》纪录片通过105位历史亲历者口述,不仅展示了邓小平伟大传奇的一生,且通过细节刻画,描绘了一个情感丰富、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老人,展现了其平凡的一面。将这样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突破了文字记录的局限,增强了教学的客观真实性和感染力。如讲解“择业创业、恋爱婚姻”时,教师还可以用口述方式分享自己的经历。

(2)图像叙事图像叙事是指运用图像将复杂的故事和深奥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作为直观生动的交流手段,其鲜明的视觉特点具有文字符号无法达到的优越性。微叙事图像在传达价值观、思想情感时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传递信息具有简单易懂的通俗性,可超越文化、语言的障碍。值得说明的是,任何图像并不一定都是叙事的,只有包含故事的图像才是图像叙事。如一幅传统风景画,没有故事性,其主要功能就在于抒情和审美,而不是叙事;一幅五星红旗的图像,象征着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具有明显的叙事性。以上两种图像就具有本质的区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运用微叙事图片,直观、形象地传达信息。

(3)微视频叙事作为微视频的主要组成部分,微电影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时间短且以叙事形式推进情节发展的特点,再现了生活中的小人物、小场景,舍弃了传统电影的宏大叙事。“除了实验性的短片之外,电影是作为一种叙事艺术而存在的,尽管它并不一定都用于叙述虚构的故事。”[4]微电影采取的叙事技巧有设置悬念、情感感化、突出细节等。开头使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可引起观众期待和关注。如微电影《时间门》以男主角独白的方式展开:“你最想保有生命里的哪一天记忆,是升上总经理那一天……还是你与家人共度平凡的一天?”在观众的疑问中,展开故事叙述。

2.微叙事的运用技巧

与传统的理论教育方法相比,微叙事方法具有新f性、生动性、艺术性。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微叙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下表简要地分析了传统方法和微叙事方法的区别。

表1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微叙事方法的区别

传统方法叙事方法两者对比

素材选取改革开放的成就某一乡村的变迁前者宏观描述,后者微观叙述

语言运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前者理论话语,后者注重修辞

人称使用我认为……你觉得……前者主动灌输,后者因势利导

叙事视角党和政府的角度第三者分析的角度前者开宗明义,后者启发思考

讲述过程讲解某一道德观念进行道德案例角色扮演前者直接讲授,后者情景再现

下面对上述区别作一详细探讨:

(1)素材选取“叙事素材是指运用叙事话语来呈现典型的社会现象、生活事件、人物事迹、个体经验等,主要表现为各种不同体裁的故事(v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童话、寓言、典故、传记等)。”[5]教学需要积累多样的素材,如此才能深入浅出、生动传神。首先,素材要贴近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作为微叙事文本的重要来源,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选择素材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从中挖掘素材,从而实现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其次,注重从微观处选取素材。“小叙事抛弃了宏大叙事的全面、统一和定性,采取了以碎片化、拼贴、反讽的方式来反映当下。”[6]这种方式于微小之处蕴含着深刻,细节之中包含着瑰丽。如在讲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教师可选取某个村落的历史变迁来展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最后,素材要具趣味性。“传统的民间故事所以能世代口耳相传,优秀的新故事所以能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引起了读者的兴趣。”[7]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8]而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往往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刺激源。

(2)语言运用“语言是表现意识、思想、观念的方式。”[9]微叙事方法发挥作用也需要借助语言,语言的恰当使用是微叙事方法发挥作用的关键,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运用的不同,其效果可能相差甚多。“语言是一种最精细、最锐利的工具……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理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10]不注重语言的表达和修辞技巧,将会导致教学缺乏生气活力。叙事不是简单的陈述,而是通过修辞有声有色地展现情节。如讲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可用“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3)人称使用叙事人称有你、我、他,人称作为微叙事教学的基本问题,其使用涉及不同的人物角度、感受与经验情感的美学传达,从而也会影响到受众者所获信息量大小与情感浓度。

第一人称叙事的优点在于营造真实的叙事效果,其抒情性能使受教育者产生亲切感,便于直接表达其思想感情。第二人称叙述的活动范围较大,可根据需要随时变换角色。如讲解“更新学习理念”的内容时,用第二人称巧妙设置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更新学习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教学更具针对性。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点在于不受时空限制,可避免过多主观性,便于客观审视和理解人物,达到叙述的客观有序。

(4)叙述视角“叙事视角是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11]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全知视角具有开阔的视野,首先便于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如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时,先用概括性的全知视角讲解,可使学生从整体把握。内视角是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其视觉、听觉及感受角度去传达一切,其优点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如讲解“增进人际交往”时,从内视角出发说明交往者本人的看法和体验。外视角中叙述者仅仅在人物的后面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即像摄像机一样旁观人物言行。如讲解“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12]时,从外视角出发播放阅兵时天安门城楼上九旬老兵敬礼的视频。

(5)讲述过程重视过程,对于拓展学生思维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微叙事的讲述过程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过程和结论应同等重视。教学的本质不是获得结论,而在于发现知识的过程。讲述过程要求教师不是把知识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问题或提供线索,让学生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微叙事教学可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其中。如讲解某一道德观念时,通过让学生进行道德案例角色扮演,再现教学情境,活化了教材内容。再如讲解“法治思维”时,可让学生表演法治小品。

3.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1)时间因素分配课堂时间是组织教学的必要步骤,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合理分配时间,也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准。为使教学效果最大化,运用微叙事教学时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避免为了叙事而叙事。此外,切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讲故事的课。根据笔者经验,叙事时间一般以十分钟左右为宜,如果微叙事太多反而不利于教学。

(2)空间因素空间因素主要指课堂人数的多少,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课堂人数作了明确规定,“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推行中班教学,倡导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人数过多,不利于微叙事方法教学的展开,根据笔者的经验,以30到40人为最佳,既有利于讨论交流,为课堂教学的互动与探究提供机会。

(3)方法整合因素教学不仅要避免频繁叙事,也应防止抛弃理论讲解,忽视系统学习。使用微叙事方法并不一定意味着否定理论讲解,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处理好具体的叙事和系统的理论掌握之间的关系,即在讲述故事、播放图片或者视频时,将相关的理论和典型的微故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叙事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培养其运用微叙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际沟通因素教师和学生的非语言沟通对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手势、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在叙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卡连柯指出“做教师的一定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1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目光一般反映着其心理活动,所以教师要巧妙运用目光这种无声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的眼神表达,对教师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对学生来说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微叙事方法的效果分析

1.实现了教学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离开了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倾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焦虑”[14],因此将日常体验即所思所想所感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上分析可见,微叙事以全方位实现个体日常体验为优势,其教学方法以切近实际语言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进行重新编码,使抽象理论得以生活化呈现。

2.打开了意义空间

意义是隐藏在教材躯体内活生生的精魂,现代阐释学认为:“文本固然存在着意义,但只是一种潜在的意义,只有读者积极参与到意义的建构当中,意义方能揭示出来。”[15]因此,教材文本意义的实现要靠教师和学生的深入挖掘。虽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多角度的概括与凝练,但其只是教学的一个根据地,且广阔的覆盖性使学生无法深入地了解教材,“‘读者’是三者中最为重要。因为在作者只负责完成作品,读者具有开发作品意义的作用。”[16]因此,教师应承担起挖掘教材深层次意义的责任。从前面微叙事方法的使用可以发现,不同的素材选取、语言运用、人称使用、叙述视角的选择,都有深层的意义揭示。

3.促进了效果持久

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产生持久的影响,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之美,增强人文意识。布鲁纳认为,有两种因素决定事物的可接受性:个体的期待与需要。由于微叙事方法以重新描述理论的方式传递教学内容,因此大大激活了文本的审美性,更为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与需要,所以更容易得到学生认同。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持久反过来强化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实践证明,“情感是一个人对他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对他所认识或所作的事情的内部态度的不同形式的体验。”[17]如前所述,微叙事方法的成功运用与受众的心理反应密切相关,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了持久化。

4.实现了双向互动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互动双方通过不断协商、理解、反馈及角色扮演能共同进步,布鲁默等符号互动理论家更强调符号在信息沟通和人际互动间的重要作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上属于文化符号的传递过程,所以实现互动式教学极为重要。一定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相互依存、价值重塑、教学相长的活动过程。能否实现主客体间的互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在教学中,学生并非原封不动接受教学内容,而是对之进行再选择再加工。实现双向互动的关键是存在可供对话的文化符号,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口头叙事、图像叙事、微视频叙事,都不是提供封闭性的教学结论,而是不断阐释的教学素材,因此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参考文献

[1]陈然兴.叙事与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

[2]林德全.教育叙事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6.

[3]吴甜.口述历史记录片的叙事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1.

[4][美]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5-6.

[5]郑航.德育教材开发中的叙事素材[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44.

[6]李小丽.新传媒时代的电影:从宏大叙事到小叙事[J].当代电影,2007(2):154.

[7]何承伟.故事基本理论及其写作技巧[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3:307.

[8]朱玉泉.教育至尊:中华教育经典(下)[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2435.

[9]苗耀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语言转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52.

[10][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5.

[11]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

[1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4.

[13]赵国忠.班主任最关键的管理细节[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1.

[14]韩凤鸣.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面向的反思[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

[15]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65.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慕课;社区教育

一、慕课的概念

MOOC是一个年轻的概念,2008年由戴夫・科米和布赖恩・亚历山大联合提出,自产生以来风靡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并在商业经营下迅速成长。2012年,还被国外学者称之为“MOOC之年”(YearofMOOC)[1]。学术界对MOOC尚未有精准一致的定义,从MOOC的实践性质上看,它是一种免费注册、大规模课程资源共享的开放型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社交网络和其他可利用的网络资源、相关学科领域的优秀成果等都融合于其中,并通过MOOC参与者的学习探索而不断提升学习资源质量、完善资源种类[2]。

通过对现阶段慕课概念的分析归纳以及对慕课的体验,笔者认为目前慕课有以下特点符合社区教育的社区成员学习。

(一)开放性:社区成员可以免费学习慕课上的自己感兴趣的网络课程,没有门槛和地域的要求。

(二)规模性:慕课上的网络课程在学员人数上没有要求,可以是小规模的,也可以是大规模的在线学习。

(三)灵活性:慕课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时间和场所完全由自己来掌控,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安排。

(四)自主性:慕课的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选择喜欢感兴趣的课程,时间可以自己选择,学习进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

(五)课程体系完善:慕课上的网络课程按照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每门课程都有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课堂作业和练习、总结评价和效果证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社区

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的局面。

(六)交互性:慕课注重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之间的同伴互助和同伴评价。

二、重庆市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中,提出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建立转户进城居民终身学习机制和农民工学习平台,全面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社区教育示范(试验)区3个,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试验)区5个、中央电大社区教育实验中心3个;全市先后有渝中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巴南区、渝北区、江北区、垫江县、武隆县等成立了社区教育学院,成立街镇社区学校100多所,初步构建了社区教育办学网络。2010年,由重庆市教委牵头建设的“重庆市终身学习网”正式开通。渝中区、九龙坡区等建立了社区教育门户网站,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逐步深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社区教育发展有了一定的政策保障。[3]但是重庆市社区教育发展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社区教育机构提供给社区学员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严重不足,整合利用不够,很多不能共享;二是师资配备不到位;三是社区成员对象复杂,学习基础不一,学员参与度不高;四是教学方式单一,没有相应的评价和保障体系。五是社区学院存在法人地位缺失、性质不明、办学资质不健全等问题。

三、基于慕课视角的重庆市社区教育发展研究

(一)学习者分析

在社区教育里的学习者们希望社区教育开设的课程能够淡化理论,突出实用性,易学、易会、易上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可以根据各社区人员结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慕课微课学习培训。比如,对在职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对转岗、下岗和失业人员开展就业培训;对外来人群开展适应城区社会生活的培训;对老年人群开展文化、体育、健身培训活动;对弱势人群开展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校外素质教育活动。

(二)学习内容分析

根据本社区成员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满足社会发展产生的需求,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属性,选择适合的慕课微课教学内容,比如技能操作型、休闲娱乐型、养生知识型等。在慕课微课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可以在社区学校、也可以在家、下载手机客户端随时都可以,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喜好自主选择。

(三)学习模式分析

基本慕课视角的社区学习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根据社区居民的学习喜好和兴趣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利用网上的慕课微课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从而达到社区学员的意义建构,社区教育机构根据自身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监测、以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多种方式展开,然后进行学员反馈,根据社区学员的反馈适当地进行调控,适应满足学员的学习要求。

(四)加强慕课微课平台课程建设

以人为本发展社区教育,是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建设重庆市社区教育的网络平台,当务之急是要建设好重庆市终身学习网,整合开发建设慕课微课课程建设,促进全市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LauraPappano.TheYearoftheMOOC.2012.Form:/2012/11/04/education/massiveopenonlinecoursesaremultiplyingatarapidpace.

[2]AlexanderMcAuley,BonnieStewart,GeorgeSiemensandDaveCormier.TheMOOCModelforDigitalPractice.pp,10.2010.Creat-edthroughfundingreceivedbytheUniversityofPrinceEdwardIslandthroughtheSocialSciencesandHumanitiesResearchCouncil's"KnowledgeSynthesisGrantsontheDigitalEconomy".From:https:OpenUniversity.

[3]余善云.重庆社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15,(14):11-15.

[4]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7-18.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互联网+跨媒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58-02

新科技革命催生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也给包括高等教育的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风起云涌的态势,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亟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整合新的多维立体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在跨媒体传播环境下实践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变革。

一、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跨媒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意义

当前基于互联网+把各种新媒体教学手段和资源有机整合是我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基于互联网+的跨媒体教学新模式的出现为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保障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了创新路径,也为大学英语教学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机遇。推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跨媒体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实践,探索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方式方法,构建大学英语跨媒体个性化学习新模型,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科学现代化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价值。新时期学生们由于年龄的原因喜欢各类新媒体的交流方式,如果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跨媒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体系,对充分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与学习兴趣,点燃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基于互联网+的跨媒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1.大学英语跨媒介实践教学系统框架构建

基于“互联网+”的数字信息技术,构建大学英语跨媒介实践教学系统框架,整合以慕课和微课和翻转课堂代表的各种新媒体资源,建立SPOC、MOOC、TRP等在线学习平台,构建“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的混合多元教学模式和基于“微信群+微博+虚拟社区+移动网络”的多元交互式学习环境,依托互联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模式,综合利用微信、微博、网络电视、对话链、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手机短信、手机报纸等多种跨媒体形式和资源,深入开展“线上自学+线下实践”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各类媒体的特色和优势,有效利用各种学习英语的微资源,完成大学英语移动式“课上教学+课后学习”的拓展应用模式,创新跨媒体“在线课堂+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实现“线上异步学习+线下同步应用”有效学习的过程,实现“知识有效获取+应用能力强化”的教学目标,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重点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2.依托MOOC的在线英语课程学习模式构建

“慕课”的崛起不失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一针强心剂,为传统教育模式增加了众多优势和机遇。慕课汇集多种教育教学资源类型,同时融合新媒体与网络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将开放式的网上资源综合管理,形成教育新系统,具有一些诸如教学内容凝聚、教学时间集中、资源组成多元化、情景教育突出化等突出特点和优点,适合当代大学构建现代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升“数字一代”“新媒体一带”“自媒体一带”特征的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慕课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以国家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为基础,搭建范围更广泛、更多高校参与的“本土化”慕课在线课程平台的创新学习模式与课堂实践方法;通过幕课开放共享系统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通过MOOC提高名师名课的受益面和应用实效。通过慕课资源与共享平台,实现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质量与课堂教学水平的大幅飞跃和提高。

3.大学英语微课和SPOC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实践

翻转课堂引发的“学习变革”,犹如一阵潮流迅速传遍了世界,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灵感。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拥有微观性、片段性、灵活性、多模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尤其适合现代外语教学组织形式与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研究微课“翻转课堂”新模式在我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本土模式与实践,搜集并整理适合我国国际化人才培B要求的微课教学资源,依托高校大学英语教研室和教师团队综合完成SPOC课程的设计、开发、建设全过程。基于高校的SPOC课程和微课资源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让学生完成课外观看课程讲座视频、参加在线主题讨论、在线阅读相关文献、在线完成规定作业等实践活动,同时建立跨媒体交互平台,实现“师生线上互动、学生线下应用、

教师跟踪监测”的全过程。此举可望加快我国英语教学的知识传播的速度,开拓外语教学的新思路,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促成大学生的个性化、研究式、混合式自主学习。

4.微博、微信、虚拟社区、播客、博客、手机报纸等其他媒体平台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应用

微博、微信、虚拟社区、播客、博客、手机报纸等其他媒体平台各具特色,对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教学手段和模式进行了拓展和完善,深化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信息化程度,满足了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深度结合,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新媒体环境和资源共享方式,为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互联网+跨媒体创新教学平台提供了条件。利用微博实现师生和生生在线交流、共享外语学习经验和技巧,同时也可以在微博上复习课堂上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播客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复习老师讲授的视频内容,提升大学英语学习的学习效率;微信和手机短信完成学生的移动学习和互动式学习;虚拟社区通过精华区和特定版面方便师生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学术讨论。通过对上述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应用,并开展跨媒体的英语学习资源集成和综合运用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教学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

力,为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铺平道路。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为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长久持续性发展的新机遇。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跨媒体传播环境实践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索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希望今后学者们仍加强对跨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在未来将大学英语教学推向更高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LilianaPiasecka.NewMediaandPerennialProblemsinForeign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Springer,2014.

[2]AndrewHart.TeachingMediaintheEnglishCurriculum[M].TrenthamBooks,2012.

[3]ChipDonohue.TechnologyandDigitalMedia:ToolsforTeachingandLearning[M].Routledge,2014.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篇6

随着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和省校分部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前进步伐,我校在新学期准备对学生进行移动学习的新技术实践,从教师到学生,逐步推广和应用新的学习方式体验,培育学生向微时代远程教育迈进,进而体现时时能学、处处能学、人人能学的理念,以适应国家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

一、当前学习形式的分析

当前,开放教育学生主要采取的是网上学习、面授辅导、小组讨论与自主学习等学习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就以上学习形式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如下:

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文字教材、音视频教材在校外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形式需要学员具备良好的自主性,并且有完整的空闲时间和合适的地点来进行学习,学员不可能在任何时间都将教材带在身边拿出来进行学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网上学习。课程责任教师将课程资源上挂教学平台,学生通过登陆中央电大、省校以及分校远程教学平台的三级平台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随时点播和下载网上教学资源,利用网上直播、双向视频系统和云教室等网络交互手段,与同学、教师进行学习交流。这种学习形式对于学生的自主性也要求非常高,同时也需要学员有一台电脑才可以进行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基于网络的试点课程,网上形考任务时间段的要求严格约束了学生必须按时有章节性的登陆平台完成形考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规范与约束。网上终结性考试取代了纸质答卷的繁琐,但是同样,网上终结性考试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双及格制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课程的考试通过率,从而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惰性和消极心理。网上学习的学习形式,并不能体现处处能学的学习理念。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教学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于课程中存在的难点,学生无法通过其他学习形式解决和理解,学校配备课程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地授课,讲解难点知识,辅导学生更好地吃透知识难点。面授课程的开设需要学校配备专业的课程辅导教师,因此对于开设的课程在班级人数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班额人数小的专业班级无法组织开设。开放教育学生都是社会人员,大多数都是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校组织开设了面授课,但学生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无法按时到校参加,一些面授课的组织实施收效甚微,且流于形式。

4.小组讨论。这一学习形式是将学生分组,根据组员的时间统一安排,就学习内容进行互相讨论,共同探讨课程知识,分享学习方法、学习心得,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归属感,打消学生自己学习的孤独感,一起相互讨论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组员的组织、讨论主题的确定、合适的时间地点都是该种学习方式的

二、新学习形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新形式。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微时代的移动学习,特别适合学生在单位、在家、在公共场所、在路上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碎片化的个性化学习体验,这是移动学习的特点,是过去的远程网络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也是符合远程教育与新媒体时展进步的趋势。

微课堂,是上海蓝卓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推出的核心产品,是一个移动学习产品。该项应用是开放教育创新的教学方式。可快捷地把微课、作业、考试装进手机,实现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测、评;可建立掌上学习社区,支持在线问答,随时互动,让手机客户端具有参与感。

三、微课堂应用对策与研究

1.大胆尝试,微课堂的使用,与数字化学习理论研究。我校2012年开始与上海蓝卓公司合作,首次实现的是教学支持服务短信推送功能。导学教师通过登录蓝卓移动平台可以向自己所带班级所有学生手机上面发送教学信息,方便快捷。紧接着我校通过蓝卓移动平台,面向所有本科学员,实现《大学英语B》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统考课程的考前辅导资料推送,经过一年辅导,我校统考考试通过率由原来的提高了个百分点,通过率达到。接下来我校将继续和蓝卓公司合作,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微课堂移动学习。

2.凸现领导,积极开创数字化移动学习的新阶段。微课堂的应用,首先是基于现在智能手机无线网络的普及,另外,学习特点上是通过一片一片、一点一滴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以及学习思考积累,达到了解情况,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是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运用在我们开放大学学生中是灵活的,富于生命力的。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强大技术支撑,微课堂能够为师生创造随时随地的学习环境,基层学院领导和师生全体共同学习新技术动态,共同尝试移动学习的应用,在国开总部和省校分部的共同指引下,积极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微课堂顺利地应用于当前学生的学习之中。我校将以校领导所带班级为试点开展此项工作,率先进入移动学习新领域。

3、小专业应用微课堂后学生可提高学习兴趣和质量。公共课蓝卓公司在上海开放大学的应用情况中可以总结出移动学习应用的经验。蓝卓公司在上海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中,教师在制作完课件后,在平台上选取需要推送的学生,点击“上线”就能将课件一键式推送到学生的手机客户端,学生就可以随时打开手机,在学习社区中进行课件学习、开展话题讨论、查看学习进度排名等,尽情畅享各类学习资源。同时,微课堂还完善了学习社区的功能,学生在社区中不仅能针对课件进行讨论,还能对参与学习的课程开展讨论,在发起讨论时,还能添加图片、表情,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能感受掌上移动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

4.面向国家开放大学的微课资源应用与开放大学转型的对接建议。资源上,多年来许多课程的视频片段和PPT辅导文稿,现在可以由微课堂应用的基层学院教师上传到微课堂平台中,然后资料栏目可上传一些课程学习辅助支持材料,如案例、学习网址导航等,在讨论中由学生发起,起到互动评论的作用,教师可以及时反馈评论。那么,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和分部每学期都制作一定数量的微课资源,这些视频微课程若可以共享版权从网络下载后,上传到微课堂的平台中,可以扩展作为基层学院缺乏自制视频资源的应用度,从基本学习资源的质量上讲,无论是PPT还是视频动画,都必须秉承最新最适合学生看的资源,适合学生随时学习的资源,而非陈旧的视频片段,和一些电子版的提纲文稿,因为如果资源的质量不高,就是再好的移动学习条件,学生也不愿意重复地在手机上看和网站上相同的大量视频录像和PPT电子教材目录提纲。我觉得应该要借助国开的5分钟微课,借助省校分部的各学院教师的期末辅导视频片段,借助基层兄弟学院共同创作的共享型微视频资源,这样才能将微课堂,也就是大家喜欢新的一页,称之为移动云学堂的微课堂这个移动钢筋框架,装载上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资源,当然,学习上不是任何课程都要制作微视频,抽取几个学生数多,性质上适宜移动学习的部分专业课程,坚持教师教学的奉献精神,制作专业的资源,上传到微课堂,可以很好地体现开放大学学生的学习特点,其实发动各专业教师群,形成一个好的教学资源圈,然后精选出每门课程的资源,上传到微课堂上才能有希望使高质量资源的推到学生手机端。

再就是从资源的来源上讲,蓝卓公司可以外包资源的商业制作,但是如果没有专业资深教师的参与制作,内容质量上也是带一些局限的,制作符合国家开放大学要求的教学课程,一直必须先从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分总和各基层学院培训骨干教师为地基,坚持这个常规化的教育事业培育,最终这些骨干教师才真正是国家开放大学各基层学院的奠基人和学生的引领人。

微课堂资源基本建成适合于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相对规模后,应用为开放大学的社区教育、学生终身教育也可积极对接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