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学校的建议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导向;毕业生;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董仁忠(1969-),男,湖南怀化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雷世平(1962-),男,湖南长沙人,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农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8)20-0055-05

由于高职毕业生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对高职院校到底是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有着比其他任何人(包括教师和研究人员)都更深刻的感受,也由于人们通常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大多是从教师或研究者的视角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思辨,从而导致基于这些认识和研究结论而采取的举措也是缺乏针对性的,更由于借鉴关于市场营销的核心理论―顾客满意理论的观点,{1}满足高职生的需求应当成为高职院校经营的根本目的,他们的满意程度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笔者一直以来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试图从那些已经接受过高职教育并经历过劳动力市场洗礼的高职毕业生视角来探讨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本研究就是从促进就业着眼,在对高职毕业生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深入剖析高职院校贯彻就业导向思想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对高职院校如何切实贯彻就业导向理念开展初步探讨,提出一些迫切需要采取的改革举措。在相关高职院校的大力协助下,笔者曾于2007年6月专门对江苏、浙江和湖南三省的七所高职院校2007年应届毕业生开展了一项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大型问卷调查。{2}调查对象都是已经毕业并经历过艰难求职过程的高职毕业生,其中绝大多数都已经找到工作。本文中的数据和素材就是依托这次调查得到的。

在问卷中,笔者设计了“请结合您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的不足,从促进就业的角度对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这一半开放式问题并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本研究中,笔者仅对江苏的两所高职院校和湖南的一所高职院校共计964名毕业生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回答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笔者对相关问题进一步说明如下:1.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调查对象基本上是围绕问题本身进行回答的,但也有极少数回答存在明显答非所问、意义模糊不清或完全偏离问题本身的初衷(笔者称其为“无效回答”),为此,笔者基于和问题本身的关联性程度剔除了那些无效回答,仅仅选择那些与问题本身关联性较大的有效回答。2.本研究中,笔者把江苏的两所高职院校和湖南的一所高职院校分别称为A校、B校和C校。前者地处江苏省常州市大学城,后者地处湖南省会长沙市;它们都属于国有公办,是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A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合并组建并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B校和C校是由职工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合并而成;A校、B校和C校有效参与调查的学生数量分别为350人、460人和154人。3.在调查过程中,为了打消被调查者的顾虑,我们一再强调调查结果仅供研究和改进教学用,而且由于所有被调查者已经毕业,这些因素基本确保了调查结论的真实、可靠。4.分类非常重要。在对所有建议进行如何分类的问题上,笔者是根据建议是否具有同样的意义和明确的指向这一标准而进行归类的。

经过大量的录入、分类、统计和分析工作,从三所高职院校总体来看,笔者发现高职毕业生的所有建议呈现一定的规律,按照建议数量多少依次集中在就业服务、培养目标、实习实训、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学校管理、专业设置、理论教学要和实践相结合、企业参与以及创业等10个方面;在表1和图1中,笔者依次分别把它们用1、2、3、4、5、6、7、8、9和10表示。三所高职院校的分类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对三所高职院校建议的频数统计

图1各类建议所占比例示意图

从表1和图1可以发现,总体来看,高职毕业生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培养目标、实习实训尤为关注(或说意见最大),各自的建议总数量分别为506条、489条和480条;其次,课程改革、师资队伍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也是高职毕业生关注的重点,认为亟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各自的建议总数量分别为272条、235条和183条;再次,还有117条、93条建议分别坚持要调整专业设置以及理论教学要和实践相结合。此外,极少数建议还提出了高职院校要和企业合作(关于和企业合作,在“实习实训”和“就业服务”这两类建议中还有诸多建议,以下会进行分析)以及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建议。从表1来看,还可以发现,尽管从总体上来看,三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出的建议以及对问题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但比较而言,各高职院校之间,各学校的毕业生们各自的建议和关注点又有差异。比如在对学校管理的问题上,C校毕业生感到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提出相应建议的比例更大(C校这类建议占其建议总数比为12.11%,A校仅为7.57%,B校只有5.87%);从具体的建议内容来看,这所学校的学生普遍感到学校管理太死,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太少。从笔者对这所学校老师和领导的访谈来看,也的确印证了这一点。还比如在对培养目标的认识上,相比较而言,从具体的建议内容来看,A校毕业生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更为迫切(A校这类建议占其建议总数比为34.59%,B校为14.85%,C校为11.23%)。其他方面的差异还有一些。不仅如此,从统计分析中还发现,各高职院校之间,即使是同一大类建议,它们也有一些具体构成上的差异,只是后者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比较小而已。比如,同是关于“培养目标”的建议,尽管三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是强调要培养动手能力,也有少数建议强调了其他方面的培养,而这“其他方面”的内容在各个高职院校就“各有千秋”。

由于问题的设计是要求毕业生结合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的不足之处提出改革建议,因此,这些建议就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诸多问题。各种建议对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还可以从“各类建议所占比例统计图1”看出。结合对各类建议的分析(如下还有更详细的分析)并从表1和图1中可以发现,总体来看,首先,就业服务不完善和就业指导不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以及实习实训特别是在岗实训不足是阻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其次,课程不实用、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不高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也极大地制约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再次,专业设置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理论教学未能和实践教学实现很好地结合也是重要的因素。此外,创业教育开展不力等也引起了一些学生的关注。

如上是关于总体情况的实证分析。那么又如何更深入地认识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呢?这就需要对这些建议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读。总体来看,笔者又具体分别阐明如下:

(一)在就业服务上

总计有506条建议,回答“多提供一些就业信息”{3}、“加强就业教育(或‘学校应该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多举办一些关于就业的讲座”和“增加推荐力度”的数量依次分别为214条、116条、84条和51条,分别如图2中2、3、4和1所示。

图2对就业服务建议的分类统计

结合从建议具体内容来看,这些建议普遍认为就业岗位需求的信息量不足,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岗位需求信息;在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问题上,基于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还不予以高度重视和就业指导不力的问题,他们更期待高职院校能够提供就业形势、就业观念、生涯规划和面试技巧等诸多方面指导;在举办就业讲座的问题上,基于对高职院校就业讲座太少这一认识,他们希望“多开设些关于就业中遇到的问题的讲座”、“开设一些关于找工作讲座”以及“多请一些成功人士来开一些讲座”等;在就业推荐的问题上,一些建议希望“学校出面为我们推荐、落实一些单位”、“增加推荐力度”、“与用人单位等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便于输送人才”,也有一些建议希望在推荐过程中必须确保公平。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学校推荐工作的期待和依赖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推荐过程中存在不公平、“暗箱操作”等问题。

(二)在培养目标上

总计有489条建议,回答“加强动手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加强锻炼学生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应该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对专业知识更加抓紧”、“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提高我们的计算机水平”的建议数量分别是262条、66条、33条、33条、29条、23条、21条、14条和8条。各自在489条建议中的比例分别如图3中1、2、3、4、5、6、7、8和9所示。

图3对培养目标建议的分类比例图示

由此可见,动手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毕业生就业最为突出的因素,强调高职院校要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的建议比例高达53.58%;其次,也有相当比例的高职毕业生深感自身的素质不足以适应社会或岗位的要求,他们要求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质或综合素质。此外,还有227条建议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养成、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掌握、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的坚实程度以及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给予了关注。实际上,从这些建议来看,它们中许多建议是相互交叉甚或彼此包含的,一定要人为地严格区分开来也似乎不妥,比如专业知识的掌握、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和学生的基本素质或综合素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分析这些数据时,笔者尽可能从整体意义上去把握。

(三)在实习实训上

总计有480条建议,回答“多提供一些实训机会”、“多到专业对口企业去实习”和“更新和增添实习实训设施”的数量分别为247条、120条和113条,分别如图4中2、1和3所示。

图4对实习实训建议的分类统计

结合毕业生对动手能力培养的渴求来看,关于实习实训方面的建议之所以比例高,这是不难理解的。毕业生们很明显地意识到了,正是因为实习实训环节薄弱,特别是实习实训机会太少,到专业对口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和时间有限,高职院校内部的实习实训设施陈旧,所以才最终导致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实践的经验不足,从而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实习实训机会

太少,因此希望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是他们尤为关注的,比例达51.46%;其次,不能局限于学校内部的实习实训,他们还表达了能够到真实的、对口的企业岗位去实习的愿望。此外,希望“更新和增添实习实训设施”的建议,也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设施的陈旧,亟需加以改进和完善。

(四)在课程改革上

总计有272条建议,回答希望“改革那些不实用的课程(或‘开设的课程要实用’)”、“增加专业知识强的课程”、“多开设选修课”的建议数量分别是197条、46条和29条,分别如图5中2、1和3所示。

图5对课程改革建议的分类统计

由此可见,在课程问题上,结合建议的具体内容来看,基于对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实用性差,与职业岗位需要相脱节,因此,高职毕业生对这一问题的反响最强烈,关于课程问题建议的72.43%指向要求增强课程的实用性,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开发和设计课程,46条关于增加专业知识强的课程的建议实际上也是对课程不实用的反映。此外,结合建议的具体内容来看,还有29条建议主张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多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课空间和自由。

(五)在师资队伍上

总计有235条建议,回答希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或‘改进落后的教学方法’)”、“注意学生兴趣培养(或‘因材施教’)”、“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或‘提高教师素质’)”的建议数量分别是129条、56条和50条,分别如图6中2、3和1所示。

图6对教师建议的分类统计

从所有对教师的建议来看,基于对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低、教学方法落后的反映,对这一问题的反响尤为强烈;其次,基于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不注重兴趣培养、因材施教不力以及教师素质低的现状,有近一半的建议认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师生互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际上,如上三方面的建议,都是针对教师素质较低并围绕提升教师的素质而展开的。

(六)在学校管理上

总计有183条建议,回答希望“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学校管理(或‘优化学校学习环境’)”的建议数量分别是127条和56条。就“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而言,高职毕业生普遍感到当前高职院校留给他们自主支配的时间太少,集体活动(特别是校外集体活动)太少,兼职机会不多,对社会不了解,因此,69.4%的建议认为应该利用放假和业余时间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校外集体活动),或提供一些社会兼职的机会,边工作、边学习,让学生多接触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就“加强学校管理”而言,56条建议大多围绕严格学习管理,整顿学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增强学习管理弹性,开展学分制改革;也有少数建议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以及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等。

此外,在专业设置上,107条建议认为应该“加快专业调整的速度”;7条建议认为应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3条其他建议。由此也可以看出,尽管专业设置还存在一些不问题,但它基本上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是相吻合的。在教学问题上,总计有93条建议认为“理论教学要结合实际,多加些实践动手”。这些建议认为应该改革那种仅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学科导向型教学模式。实际上,这与关于加强实习实训和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建议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只是视角不同而已。在与企业的关系问题上,32条建议认为应该加强和企业合作,实行“定单式”培养。当然,从前面的分析还看出,还有120条建议认为应“多到专业对口企业去实习”。在创业问题上,也许是因为题目是要求被调查者从促进就业的角度回答,再加上很可能是由于高职毕业生未能把创业理解为就业的范畴,所以导致关于开展创业教育只有13条建议。

2420条建议不仅反映了高职毕业生对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高度期待,更折射出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贯彻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某种程度上,这些建议就应该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些建议的实证分析,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及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反思,更能够为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认真研究和吸取这2420条建议,为了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满足高职生对接受高质量教育需求的渴望,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采取如下改革举措。

(一)真正确立起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并切实贯彻于学院各项工作中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几乎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可从建议来看,毕业生们恰恰感到这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人们对这一办学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到底理解了多少,又是否真正地确立起了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从领导到教职工,从决策到实践,人们又多大程度上切实贯彻了这一办学指导思想。高职毕业生们却给了一个否定的回答!因此,转变观念,真正确立起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并切实贯彻于学院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

(二)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从建议来看,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就业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引起高职院校足够的重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为此,除了观念上加以重视外,要以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目标,高职院校亟需采取如下具体措施:首先,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培训、安排足够的和合格的专职人员,统筹学校的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其次,深入调研并把握当前就业形势,搜集、整理足够的就业信息,积极开展关于就业形势、择业观念、生涯规划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充分发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作用,这些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再次,定期邀请一些成功人士、相关企业领导和学校校友组织开展关于就业方面的讲座,并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

(三)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突破口,加大实践教学和企业参与力度

如果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及“实习实训”都归结为“实践教学”这一范畴,那么“实践教学”的建议应该是所占比例最大的。这不能不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为此,结合毕业生的建议及其反映的问题来看,要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高职院校亟需采取如下具体措施:首先,确立以动手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主要标准;其次,以服务为宗旨,充分调动和利用好企业的资源,想方设法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在企业真实职业岗位实习实训的机会,教师要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这些应当成为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主要内容;再次,加大经费投入,适时更新和增添实习实训设施,这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最重要物质保障。

(四)以增强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教育教学实效性为目的,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

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成功开展教育活动的关键,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无一不依靠教师去执行。为此,结合毕业生的建议及其反映的问题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亟需围绕如下内容进行:首先,体现高职教育规律,以增强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教育教学实效性为目的;其次,以着力提高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养为重要内容;再次,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拓展以企业为本位的专业师资培训渠道。

(五)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增进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为重点,推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为此,结合毕业生的建议及其反映的问题来看,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亟需进行如下改革:首先,力争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积极开展调研,使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紧跟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从而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并增进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其次,尽可能减少那些对就业帮助不大的课程,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的开设和实施应该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尽可能地提供足够的高质量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让他们有更多的选课自由和空间。

(六)以推行半工半读制度和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建立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弹性管理制度

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推行半工半读制度是对职业教育规律深入认识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制度选择;而学分制是推行半工半读制度的教学管理制度支撑。实行半工半读制度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它对高职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就业有重要的益处。教育部还专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等文件。为此,结合毕业生的建议及其反映的问题来看,高职院校亟需进行如下改革:首先,高度重视半工半读制度对毕业生就业以及高职发展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各自学校的特点,逐步推行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其次,做好与半工半读制度相适应的、包括学分制制度改革等在内的配套改革,并建立起和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紧密联系的协调机制;再次,建立富有弹性的管理制度,为学生们创造更多兼职或者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注释:

{1}“顾客满意理论”是把顾客满意作为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的一种管理理论。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一个组织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包括服务、活动、情况、过程等的可感知效果与其期望值比较后所形成的感受状态”。高职院校经营活动提供的就是一种教育服务,也理应让学生这一首要顾客满意(当然企业以及学生家长等也是重要的顾客),把满足学生需求作为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参见孙丽辉:顾客满意理论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这次调查得到了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雷世平主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陈寿根主任和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宋建军所长等领导以及接受调查的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大力协助。在此,深表谢忱!

对中职学校的建议篇2

校务委员会体现了学校管理“制度化、人本化、科学化”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和理念,补充和完善了现代学校制度中的校长负责制,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切实落实到位。我校校务委员会由校长班子、行政干部、教师代表、家L代表、其他社会代表组成。校务委员代表在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代表的学科结构和年龄层次,行政干部由各处室推荐一位行政干部,教师代表由各年级推荐一至两名教师,家长代表由家长委员会推荐若干名家长,社会代表由相关的社会人员组成,每届任期为三年。

校务委员会的三维职能

校务委员会应承担三个方面的职能。一是咨询和建议。教职工、家长如对学校相关制度和决策有疑惑,校务委员会成员应及时作出解释回应。校务委员会也应针对学校存在问题,反映教职工、家长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完善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宣传和协调。校务委员会成员要积极宣传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重大决策,协调学校、教职工以及家长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力量,共同建设学校。三是审议和决定。校务委员会要对有关学校发展和管理的相关事项进行协商审议,并做出决定。我校的校务委员会职能更为集中,主要是在校长主持下对校长提出的重大决策进行审议,对各类重要事项、学校工作提出建议、进行协调,在对议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订实施方案,以吸收来自基层教职员工和家长的心声,集思广益。

校务委员会的实践探索

2014年8月25日,校务委员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学生住宿制度整改方案》《教师评优评先自我申报制度》《卫生考核制度》《高中备课组长工作量调整方案》,确保了各项制度制订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了民主决策制度。

2014年12月31日,校务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新增的《汕头市聿怀中学招生委员会章程》《汕头市聿怀中学教职员工产假休假规定》《聿怀中学临时聘用人员年度考核奖励条例》《关于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方案》《关于张华达奖教奖学条例修改的说明》。这几项制度补充了我校在招生、请假、奖教奖学方面制度的部分空缺,让学校日常工作更加规范。

2015年1月31日,校务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对本学期工作进行总结并规划下学期工作,讨论并审议通过《汕头市聿怀中学教师工作量申报职称折算办法》《青年教师“一帮一”方案修订版》《聿怀中学高考奖金分配方案》《聿怀中学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奖励及课时补贴方案》。通过制度的规范化与程序化,切实保障了教师利益,激发了教师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席冯瑞龙认为,校务委员会是学校行政咨询机构,它围绕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开展咨询工作,推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校校务委员会的实践证明,校务委员会应作为一种咨询审议机构,审议有关学校全局大事的决策。

校务委员会的深层认识

汇聚多方力量,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我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对外交流活动也日益增多,学校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越来越多。为此,借助校务委员会的形式,汇聚学校领导、行政干部、教师队伍、家长以及社会人员的多方智慧,形成校内校外的合力,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更新的意见建议。这符合现代学校发展的历史潮流和趋势,也是学校行政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必然选择。

对中职学校的建议篇3

关键词:教代会;创新;一流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04—02

根据《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为实现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这一根本任务,完善管理制度,高等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1]。教职工代表大会是高校进行民主管理和行政监督的组织,也是高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同时教代会更是协调校内各群体之间利益,维护教职员工权益,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机制。在我校的教代会实践中,教代会对我校民主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建立和健全教代会制度是深入贯彻我校民主管理制度的有力保障,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我校的学术创新和一流农业大学的建设工作。

一、激励创新,建设一流农业大学

2008年河南省委1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河南农业大学向全国一流迈进。2008年的“三新”大讨论活动中,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广泛共鸣。2009年,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校党委确立了以科学发展推动全国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主题。张琼校长提出“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实现跨越式发展,争取使学校早日挺进全国一流农业大学行列。”[2]从那时起,河南农业大学拉开了轰轰烈烈创建一流农业大学的帷幕。

一流的农业大学必然是一所创新型的大学。程传兴书记指出,建设一流农业大学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废改立工作,为创建一流农业大学提供制度保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和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3]创新型大学是在传统大学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时展和社会变迁的客观要求,在系统继承已有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前提下,给现存的理论系统注入新的要素,以改变它们的运作方式和提高它们的运作绩效,并进一步进行科学加工和创新,而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和新成果的大学[4]。创新型大学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办学理念上,以创新为大学的精神核心和价值追求,充分体现现代大学的创造性、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和独立性。

(二)在发展模式上,以创新资源的吸纳、整合、利用、输出的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实现超常规、跨越式、高质量的发展。

(三)在支撑体系上,以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创新团队的三位一体,辅以创新的体制、制度、机制和文化,形成持续创新的“发生器”。

建设创新型大学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建设的要求,对于我校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代会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

在我国高校管理体系中,按照《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根据在高校组织和活动中所承担职能任务,学校党委、校长、学术委员会和教代会各有分工,分别被赋予了各自的相应职责,从而以法律的形式对由党委政治领导权、校长行政执行权、学术委员会专业治学权和教代会民主制约权这四大权力体系构成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予以了肯定[5]。因而在高校运转的过程中,教职工代表大会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信息为优势,通过参与关系学校发展、教职工根本利益等方面重大决策,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在大学管理结构的监督层面中起着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

河南农业大学实行的是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由校工会承担工作机构,在党委的领导下工作,定期举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多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工会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工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以教师为主体的广大教职工,依照宪法、法律和工会章程,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等中心任务,结合教育工会工作的特殊要求、目的,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关心教职工生活,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在组织教职工依法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对教职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丰富教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但是,在长期运行中,现有的教代会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弊端。

(一)教代会制度的老化使教代会的功能未得到全面发挥。目前我高校教代会已历经近30年的建设。早在1985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了《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同年党中央做出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但截止目前,仍然是只有教代会制度的法律规定,但缺乏教代会实施细则、操作法规相关法律规定,对如何界定教代会的职权研究不够,另外教代会现行的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批评监督权四项职权有的职权内容上有新变化,要求上有新发展,不能完全适应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的需要,这些情况制约了教代会工作范围的拓展,工作深度的加强和监督、管理功能的实际发挥,因此教代会制度的法律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对教代会的认识流于形式,部分教职工的参与意识不强,使教代会的潜力未得到充分展现。高校教代会制度是学校民主办学的基本形式和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扬民主、教职工意见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教职工通过教代会对学校发展和管理献计献策,向校领导大胆置疑或提出解决方案,我校每次教代会都能收到不少有责任感的教职工的议案和建言,但也有些教职工民主法制意识不强,对教代会的职权和作用不明确,对教代会的作用不信任、否认,甚至对一些议案和建言进行嘲笑和挖苦,从而使有些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行政监督的热情受到打击,影响了教代会的潜力充分发挥;此外,在教代会闭会期间,广大教职工普高不太关注教代会的职能与作用,对如何发挥教代会专门委员会的作用普遍不够重视,研究不足,致使教代会工作机构在很长的时间里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教代会运行体制不完善,教代会职权的落实情况不明确,使教代会有些职权未能得到实施。我校教代会组织实施办法还不完善,存在开会时赶一赶,平常管理分散的问题,教代会召开时议程紧张,易造成面对实际问题避重就轻,使教职工最关心的重大问题难以在议程中充分讨论,致使教代会质量受到影响。对教代会各专门委员会组织管理制度尚不完善,难以达到具体开展工作的基本要求,致使部分代表们的提案长期得不到落实,建立的机构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教代会缺乏强有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致使教代会的职权在实际工作中受到限制,降低了教代会的工作力度。另外教代会激励机制力度不够,难以激发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监督的积极性。教代会制度的重点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的落实,但在实际工作中听取审议校长工作报告已经成为召开教代会的主要议程,而涉及学校发展、建设、改革的重大问题提交教代会讨论审议的不够,使得教职工在教代会中主要是被动地听,而难以展开热烈的讨论和建言,影响了教代会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三、教代会制度创新,为建设一流农业大学提供有力支持

继承和发扬教代会在长期的建设和运行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革除现行教代会制度在运行中的问题与弊端,才能使我校教代会真正成为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工作的强大后援和有力保障,因此必须从新的角度探索教代会制度的完善与强化,即进行教代会制度创新规范与创新。现代高校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特征是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和开放性,现代高校必须要在国家相关教育法规框架下运行,同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发动和引导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与建设,必须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以开阔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管理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深入推进教代会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进程,实现教代会开放性和与时俱进。高度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尽管教代会制度偏于老化和不够完善,但对教代会的四项职权即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的适用范围、具体内涵、权利主体可以予以明晰,从而切实增强教代会工作的适用性。教代会建设应建立科学、规范、富有可操作性的教代会的运行机制,即扔有一套包括计划组织、会议召开、提案处理、决议落实等方面在内的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实现科学化管理。同时,要严格执法与监督,明确教代会民主管理的责任,坚决杜绝教代会流于形式的现象。学校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制订出与实际情况契合的新教代会制度,以适应建设一流农业大学创优模式的需要。

(二)不断加深教代会建设的民主化程度,搞好教代会自身建设,理顺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机制。通过教代会调查研究、提案征集、代表选举、代表培训、议案讨论、民主评议、修订表决、履行落实、询问质询、立卷归档等制度的逐步建立健全,形成完整配套的议事、咨询、管理和监督程序,不断理顺我校管理过程中的教代会工作机制,杜绝教代会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确保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进行民主监督的权利。在推进教代会建设的民主化进程中,一方面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建设带动校园民主建设,校领导要站在建设现代高校制度促进我校科学发展的层面上抓好教代会制度建设,把教代会工作纳入学校工作重要日程进行规划、检查和督导;另一方面要提高教代会代表的民主素养,严格把好代表选举关,吸纳那些政治素质好、民主意识强、工作热情高的同志进入代表队伍,同时要加强对代表的民主政治理论培训,使代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在参政议政中正确行使民利,不断提高民主参与水平;还要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切实落实学校工会干部的政治地位,提升工会干部的业务素养,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以便形成党组织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教职工参与的全方位工作格局。

(三)精心组织教代会的会议工作,提高校教代会的质量与水平,创新教代会闭会期间的工作机制,实现民主管理和监督的长效作用。严格执行教代会定期召开制度,坚决杜绝教代会召开的随意性,长期准备,精选教代会的中心议题,勇于将制约学校改革发展、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疑难敏感问题提交给会议讨论与审议;教代会召开时要严格遵守教代会会议程序,严格执行会议代表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认真履行教代会四项职权;发挥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及各专门委员会在闭会期间的工作职能,坚持通过教代会代表常年的调研、督导,加强对学校办学过程中各项工作的了解与监督,并由专人监督教代会提案的落实情况,形成教代会闭会期间的长效工作机制。

健全的民主管理与监督体制是实现高校良性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只有建立起一整套能够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性的、符合我校发展需求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提高人、财、物等资源的利用率,在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方面实现资源优化和有效配置,我校才能真正实现建成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宏伟蓝图。因此,在我校一流农业大学的建设工作中,教代会民主监督管理体制建设是关键,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借助于可靠的制度保证,落实到实际的、卓有成效的运行中,才能真正地发挥效用。总之,要坚持不懈地规范与创新我校教代会制度,坚持不懈地提高现代高校制度建设水平,保证和促进我校与时俱进,在民主化、规范化的轨道上科学、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1985.

[2]张朝阳,周红飞.河南农大:加快推进全国一流农业大学建设[N].河南日报,2009,(10):22.

[3]河南农业大学宣传部.我校隆重召开加快推进全国一流农大建设研讨会.

对中职学校的建议篇4

关键词:高校工会;和谐校园;民主建设

中图分类号:D4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088-01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一个重要的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工会是在校党委领导下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是党政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教职员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办好学校的重要依靠力量。工会在创建和谐校园中可以全方位地发挥其特殊的作用,通过强化工会建设、维权、参与、监督职能,维护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来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高校工会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以及高校本身工作特点,试图对充分发挥高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作用作相关探讨。

一、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1.工会要成为信息畅通的“网线”。一所学校,有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信息不畅通引起的。如与教师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年终考评和职称的评定等问题,往往由于校方所采用的方法及操作手段缺乏与教师的沟通,而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影响了教师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作为工会,在这些问题上始终站在教师的立场主动敦促学校党政领导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要求行政部门将信息及早告知教师,将工作操作程序公开,让每个教师都知道操作全过程。真正做到了教师放心,领导省心。

2.工会要成为互相信任的“铆钉”。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基础。工会有其广泛联系职工群众的巨大优势。因此,用好这种优势资源是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工会应努力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工会站在教职工的立场上对即将出台的学校制度参与讨论,及时提出中肯的意见,让行政领导在出台前考虑周全;二是将出台方案及时告知教职工,让他们发挥主人翁精神,使学校出台的规章更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工作,是学校各项条例规章顺利实施的保障。工会工作就是学校与职工之间信任桥梁中的“焊点”和“铆钉”。

3.工会要成为感情融合的“粘合剂”。在繁琐而又紧张的校园生活中,教师每天都要完成辛苦的教学任务,有时还要加班加点。如何让领导多体谅教师,如何让教师理解领导的难处,工会应主动参与沟通,多听教职工的想法,在与教职工的接触中,用聊天的方法把领导的意图传递给老师,多关心教职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想方设法组织教职工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只有这样,工会干部才能成为构建互爱关系的“粘合剂”,互爱的美德才能使校园的和谐处处呈现。

(1)推动学校与教职工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证,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需要工会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在于:

第一,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教职工群众劳动新特点,对教职工群众劳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要经常深人基层,到教职工群众中去,少说多听,多看多问,广泛、经常地听取教职工意见;

第三,要做好教职工群众信息意见的整理、研究和反馈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第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大力推动学校行政和教职工沟通,共谋发展,达到“两个维护”的统一。

(2)维护教职工正当的合法权益。公平和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高校建设和谐校园也应当以这两个方面为指导思想。但是我国目前高校有很多教师的正当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高校工会在这方面可以起到一个监督促进高校管理层履行保障高校教师合法权益的作用。具体地讲,工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首先,保障教职工的物质报酬方面按时足量发放。近年来很多高校为了扩大建设规模,在教师工资待遇方面打主意,遇到这种情况,高校工会应该通过相关决策机制,妥善协调好高校发展与教职工个人基本权益保证的关系;其次,维护教职员工的参与学校管理权利。部分高校在相关部门机构管理上存在漏洞,这种情况下高校工会可以充分发挥组织能力,组织教职工对学校管理决策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这既是教职工履行权利的体现。也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了气氛。

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提升高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地位

完善并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畅通维权渠道,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这是完善和谐社会进程中高校工会维护职能的基础。具体而言,教代会一方面要广大教职工通过这一形式和制度直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并对学校工作实行监督;另一方面在参与、监督的过程中表达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高校工会应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代会。学校教代会工作努力实现“三个提高,一个落实。”切实推进学校教代会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每次教代会前,工会召开工会委员会议,提出中心议题,向学校党委汇报,与学校行政共同商讨要解决的问题,严格按照教代会的程序进行操作。让广大教职工参政议政。特别是教代会中心议题的拟定,学校工会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在审议提案时,审议小组几次召集会议,认真、仔细地对每一个提案进行审议,并做到条条有答复,使广大教职工心服口服。

积极协助党政领导大力推进校务公开。校务公开是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发展,也是教代会制度的完善、充实和发展。高校工会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要始终坚持以教代会为校务公开的基本载体和主要渠道。有的内容在教师大会上公开,有的内容在校务公开栏公开,如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设立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建立规章制度,公布办事程序;

2.公布职称评审小组名单,教师晋级情况;

3.公布教职工评先进的情况;

4.公布采购大宗物品的情况;

5.公布学校规划基建工程建设的情况;

6.公布教师考核情况;

在此公开的基础上,学校工会密切关注学校的热点问题,不断充实校务公开的内容,不断拓展学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途径,从而促进学校廉政建设。

对中职学校的建议篇5

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教代会的职权进行了清晰界定,使教代会在高校的地位更为巩固,法律效力更加明确,工作制度更为完善,职责权力更加突出。为深入贯彻落实《规定》,2014年12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和中国教育工会北京市委员会联合公布《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高校进一步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各项民主权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

目前,高校教代会工作还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如教代会工作制度需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各项职权需得到全面落实,教职工民主管理意识需增强,教代会代表素质和履职能力需提升,教代会提案质量需提高等。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依法有序地开展教代会工作,拓宽民主管理渠道,创新教职工民主参与和监督学校改革发展重大事项的有效途径,是本文着重研究的内容。

加强高校教代会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1.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是贯彻落实依靠教职工办学方针的迫切需要

加强高校教代会制度建设,尊重广大教职工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充分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既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也是凸显高校依靠教职工办学的主体地位,发挥教职工主人翁精神的重要手段。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要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进学校的改革发展贡献力量。教代会制度建设有助于教职工广泛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建设实践,切实增强其民主意识与主人翁意识,集中智慧、群策群力,促进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2.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是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性因素。高校教代会制度建设是教职工民主参与的基本途径,已成为教职工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就是要营造参与型政治文化氛围,引导教职工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提高教职工的民主参与意识,促进学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

3.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

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其微观层面的建设目标是建立起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运行体制。高校教代会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主管理层面与现代大学的管理精神一致。高校要不断拓展和挖掘教代会制度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建立起科学的民主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4.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是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是教职工维权工作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并取得持久实效的重要保证。高校进一步深化教代会制度将有效保障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落实。通过召开教代会可以使教职工更加了解学校相关政策的制定背景,学校也能近距离倾听教职工的呼声,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较大限度地调动其能动性,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可持续科学发展。

5.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渠道

通过教代会提案、校务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让教职工更全面地了解学校重大事项,广泛听取教职工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无形中加强了领导与教职工、教职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党群、干群及教职工之间平等互助、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收获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理解与支持,使学校上下形成合力、共谋发展。

推进高校教代会工作的九大有效途径

1.教代会制度建设要有要求、有指标,保障教代会工作有章可循

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全面落实教代会工作机制,是保证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规范教代会工作程序的必要前提。高校要组织教职工学习并领会《规定》及《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完善教代会制度文件,包括学校教代会工作细则、二级教代会工作细则、教代会提案工作制度、教代会执行委员会工作职责、教代会专门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等,使教代会工作制度更加规范科学,教代会职权履行、程序运行、全方位监督更具可操作性,为提升学校民主管理水平,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提供政策依据。

2.建立教代会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权利范围

一是高校要建立教代会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教代会干部。具体包括:一要开展教代会代表民主选举工作,推选出思想政治素质优秀、业务能力水平过硬、教职工信赖、能反映教职工意愿的教师作为教代会代表;二要组织教代会代表经过反复酝酿、民主推荐、民主投票等程序选举出教代会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教代会执委会)委员;三要由教代会执委会委员民主选举出教代会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长;四要根据学校具体工作实际,设立教代会专门工作委员会,作为处理教代会专门业务的工作机构。

二是要明确教代会执委会及专门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职责。教代会执委会作为教代会的领导机构和闭会期间的职权行使机构,应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包括组织召开教代会年会、审议年会通过的有关事项、听取教代会代表团对议题的意见建议、闭会期间研究学校重大事项等;教代会专门工作委员会要在会议期间收集、整理教代会代表对相关议案的意见建议,向教代会执委会报告工作,在闭会期间对与委员会工作相关的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职能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等。

3.落实教代会各项职权,建立健全有效沟通机制

1985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中规定教代会职权包括讨论建议权、讨论通过权、讨论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四项职权。新颁布的《规定》和《意见》中对教代会职权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划分,将学校章程草案的制定和修订情况、校园建设、学校财务工作、工会工作报告、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以及学校与学校工会商定的其他事项等内容列入了讨论建议权范围,并将学校上一届(次)教代会提案的办理情况、学校章程、规章制度和决策的落实等内容列入了评议监督权范围。高校要根据《规定》和《意见》内容,严格规范教代会各项工作流程和民主程序,尊重其民主决策权利,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依法保障教代会各项职权的切实落实。同时,高校要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全面听取教代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各教代会代表团要积极组织代表对议题进行讨论,学校领导及教代会执委会委员要认真听取各代表团的意见反馈,进行重点研究;另一方面,学校要完善日常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召开教代会专题说明会、提案答复见面会、征求意见座谈会等形式,畅通校领导、职能部门与教职工之间的沟通渠道,保障教职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权利的有效实施。

4.提高教职工民主意识,凸显教代会重要地位

一是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教代会制度建设和工作开展需要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和鼎力支持。学校党政领导应提高自身的民主管理意识,积极指导教代会建设有序开展,保障教代会职权有效行使。学校领导应多深入基层,倾听来自一线教职工的呼声,了解教职工的实际需求和困难,着重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加大职能部门的支持力度。机关职能部门要支持教代会行使自身权利,全面听取教职工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积极研究教代会议题和提案内容,认真办理教代会作出的决议。同时,要为教代会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创造良好的民主管理环境。

三是提高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高校要强化对教职工的民主教育工作,通过组织学习教代会制度文件、举办教代会文件解读报告会、召开教职工征求意见座谈会、开展教职工建言献策等活动,搭建宣传教育平台,拓宽民主参与实践渠道,提高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5.提升教代会代表素质,加强教代会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选举机制。教代会代表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和牢固的教职工群众基础。高校要根据《意见》附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细则》中对代表选举的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人员状况,切实完善代表选举制度。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高校要定期对教代会代表进行培训,通过组织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教代会业务知识,使教代会代表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增强其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使代表在职责范围内敢于建言、善于建言、勤于建言,既反映民情民意,又重视学校整体发展,切实履行好代表职责。

三是组织履职实践。高校要建立教代会代表巡视制度,组织代表对教代会决议执行情况、提案落实情况、校务公开情况以及教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巡视。同时,要组织代表参加履职实践活动,如列席校长办公会、参与教职工职称聘任及考核、高招录取等监督工作以及参与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事项的民主决策过程等,使教代会代表真正做到源头参与、履职尽责。

6.健全教代会提案工作制度,做好提案征集和落实工作

教代会提案工作是教代会代表履行义务、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渠道,也是教职工参政议政,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

一是建立提案工作机构,完善提案工作制度。首先,要成立教代会提案工作委员会,负责提案的征集、审查立案,协调督促提案处理,检查提案落实情况等工作,并在每年的教代会年会上作提案工作报告,接受代表们审议。工作中要把“原始提案是否科学合理、承办部门是否落实到位、教代会代表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提案工作的标准,增强提案办理的实效性。其次,要完善教代会提案工作制度,对提案征集内容、审查立案程序及办理流程等提出明确规定,促进提案工作规范化建设。最后,要建立“教代会执委会统一领导、校工会及提案工作委员会有效实施、教代会代表团组织开展、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职能部门具体落实”的“五位一体”提案工作体系,使学校、二级单位、职能部门、教职工各方联动、促进沟通,保证提案工作的实施效果。

二是组织教职工积极参与,做好提案征集工作。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是推进教代会提案工作的前提。教代会代表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围绕多数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可随时提交提案;此外,在每年教代会年会召开前至少一个月为集中征集提案时间,由校工会、提案工作委员会联合下发提案征集通知,通过校报、网站等媒体,开展提案宣传工作,有效激发教职工关心学校建设的热情,并发动教代会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三是严格审查,准确把握立案尺度。为提高提案质量,教代会提案工作委员会要严格按照教代会提案工作相关规定对原始提案进行审查,以全局观念从提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对提案内容进行反复论证。经过严格审查后立案的提案,对于学校的改革发展和教职工利益诉求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提高提案质量,为提案的处理落实奠定基础。

四是注重督促落实,提高提案满意度。在提案处理落实阶段,要形成校工会、提案工作委员会督促检查,承办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搭建提案人与承办部门的沟通平台。一要通过举办提案沟通见面会,使提案人与承办部门面对面讨论交流提案提出背景及办理措施,提高提案落实效率;二要建立提案跟踪制度,校工会、提案工作委员会会同提案人对提案的处理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承办部门共同研究提案的解决措施,提高提案满意度;三要建立教代会执行委员会调研制度,针对提案中涉及较集中的问题深入实际进行专题调研,为学校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五是建立提案评价体系,搭建电子提案网络平台。高校应建立教代会提案工作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评选优秀提案、提案人及提案承办单位,充分调动提案人主动参与提案、承办部门努力落实提案的积极性。同时,要建立教代会电子提案网络平台,加强提案工作信息化建设。

7.加强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拓宽民主管理渠道

二级教代会是校级教代会的延伸,是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渠道的拓展,在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学校要制定二级教代会工作细则,用以指导二级教代会工作,规范其运行程序、组织形式及职权范围。校工会和各分工会应根据学校及二级单位改革发展动向,及时修订和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和相关工作流程,以适应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二是二级单位党政领导要切实提高对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二级单位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办学事业的科学发展,通过体现教职工公平利益的调整,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促进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三是要完善二级教代会运行机制。一要建立二级教代会工作机构,切实保证二级教代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要健全培训机制,组织教职工、教代会代表就二级教代会制度和工作规范等内容进行培训;三要建立评估机制,将二级教代会发挥作用情况与二级单位工作考核、中层干部考核、分工会工作考核有机结合。

四是二级单位应根据校级教代会提案工作制度,制定二级教代会提案工作规范,扩大提案工作范围,使教职工在直接参与二级单位民主管理中充分发表意见,献计献策。

8.发挥教代会执委会和专门工作委员会在教代会闭会期间的作用

为了促进学校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确保民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教代会闭会期间由教代会执委会行使审议或通过职能。教代会执委会可根据教代会授权,承担学校工会与教代会相关工作职责,审议提交年会讨论通过的有关事项,遇有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除应由教代会审议通过的事项外),可联系专门工作委员会与学校有关机构协商处理,将处理结果向下一次教代会报告。

高校要充分发挥各专门工作委员会在教代会闭会期间的作用,加强工作指导,给予工作支持,建立运行机制。例如:民主管理委员会要对学校整体工作进行民主监督,参与教职工职称聘任、职务晋升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民主管理事项;提案工作委员会要进行提案的征集、处理和督促落实工作,提高提案处理率和教职工满意度;教学科研工作委员会要开展教学科研专题调研,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青年工作委员会要开展青年教职工现状和需求调研,协助学校工会举办职业能力提升活动,解决其实际困难。

9.学校工会在推进教代会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

高校工会是教代会的日常办事机构,在推进教代会工作中,应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和维护者的角色。

一是要当好组织者。高校工会要根据《规定》和《意见》内容,修订学校教代会及二级教代会工作细则,在制度层面保障教代会各项职责的落实。同时,在党委领导下,要做好教代会的会议筹备及闭会期间工作,组织教代会代表行使职权,落实教代会各项要求。

二是要当好引导者。在深入开展教代会制度建设中发挥工会的引领作用,教育引导教职工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献计出力,正确理解和运用教职工和代表的民主权利。

三是要当好服务者。高校工会要以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作为工作宗旨,充分发挥党政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开展教代会工作中切实履行服务职能,及时正确反映教职工的呼声,做好学校党政与教职工的沟通工作。

对中职学校的建议篇6

【关键词】中职教师;专业化;困境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0-0054-03

【作者简介】韩保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32)研究实习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工作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终身教育。雷正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32)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论与教学论。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教师继续教育成为一种趋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逐渐被人们熟知,它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师资水平,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培训与教学工作存在矛盾

目前,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总量偏少,师生比例悬殊,许多教师都担任多个职务,不仅承受着繁重的教学压力,还要承担科研、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任务,在这样的现状下,教学工作与培训之间经常发生时间上的冲突。受时间和精力所限,教师一直忙于“应付”各种教学工作,难以抽出时间进行自我“充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学校也很难有计划地派出教师接受专门培训。比如,一些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无论是在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学生厌学、逃学、旷课、作弊等事情,关心学生日常生活,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发展。此外,由于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难以在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教师企业实践经验获得困难

目前,中职学校普遍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实践,到企业中指导学生实习和参加生产实践。但随着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教学任务变得非常繁重。为保证正常的教学,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企业实践不得不为学校教学工作让位。除此之外,还存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合作意识不强等消极现象。这不仅给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带来一定困难,也给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培训和学习增加了难度。同时,切合中职教师实际的校企合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考核机制不够健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学习的情况没有与一系列的教师考核指标相结合,比如职称评聘、年度评优、福利待遇、奖惩等,导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培训、终身学习的动力不足。

(三)教师知识结构更新缓慢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对技术专业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了解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研究其最新动向,以获取最新知识和技能并将其传授给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然而,中职教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途径并不顺畅,知识结构更新较为缓慢。目前,中等职业教师接受的在职教育与培训项目中,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成了主流,而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较少并缺乏针对性。教师技能的培训与提高需要同实践相结合,但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许多企业不愿意合作或者勉为其难。总之,由于受当前培训方式、企业合作等一定条件的限制,中职教师难以通过有效的在职培训和企业实践在第一时间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状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而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的落后将严重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教师教育科研参与较少

科研是中职学校提高水平、提升质量、营造品牌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师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等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科研及管理水平整体偏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吻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认识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科研存在错误认识,一些教师认为科研应该是高等院校或者是科研机构的任务,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科研工作对教学、学生以及自身都作用不大。其次在力量上,中等职业学校参与科研的教师较少,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多被繁重的教学任务限制,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再次在条件上,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和时间支持,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劳动难以得到相应的报酬。最后在管理上,科研管理不到位,制度建设尚不完善,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还未形成,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教师对教育科研参与较少,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落实国家有关政策,保障教师进修机会

为进一步推动和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1年制定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随后各个地方也相继制定了本省市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行动计划。然而,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课程的设置与教师专业化结合不紧密,不能真正满足教师专业提升的需求;教师因教学任务重,难以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培训形式以授课、参观为主,比较单一;各个学校不够重视,不能积极配合。这些负面因素都使得培训只是走走过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要想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教师应充分利用政策,积极完成培训任务;培训单位应合理设置课程,根据教师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中等职业学校应完善学校师资培训制度,激励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师有效学习形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指尖上的学习变得随手可得,学习资源的获得变得更加容易,这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丰富教师的有效学习形式,为教师培训进修提供便利,实现教师“泛在学习”,即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例如,打造教师在线学习平台,利用MOOC等形式,实现远程在线学习,为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供可能;建立自媒体学习平台,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创建教师学习的论坛、微信群等,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沟通交流;开发教师学习移动终端APP,利用微课等学习资源,实现教师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此外,还应完善教师培训考核制度,对教师的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予以认可,以不同的方式纳入教师培训考核。

(三)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增强教师企业实践经验

中职学校推行校企合作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提高。开展校企合作,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由政府制定或出台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学校则应主动寻求合作企业,结合企业需求,找到双方合作的利益共同点,以此为切入点、突破口,拓宽校企合作范围,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稳定合作。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双方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成果共享,充分调动各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建立工作室制度,邀请具有兼职教师资格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骨干来学校建立工作室,并聘请他们加入教学团队。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工作室还可以带教的形式,由企业人员带几个学校教师作为自己的徒弟,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和企业实践,以帮助教师了解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四)建立广泛合作平台,借助高等院校科研力量

为改善中职学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工作,增强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潜心研究,逐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应与高校,特别是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开设科研专业性讲座,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过程,深入了解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相关专业的最新研究;以课题为纽带,研究出一批成果,创建一种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带出一支科研队伍,使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与企业紧密结合,开展深层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以增强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同时,学校也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规范科研管理工作,比如制定科研参与制度和科研项目的考核及奖惩制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加强调人性化、个性化、终身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借助智能化网络数字资源,每个中职教师都能获得想要的学习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师专业化理念,使每位教师得到更高位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米靖.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及其要求[J].职教通讯,2010(9).

[2]李文静.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唐智彬.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与出路[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4]周志刚.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5]刘光然,郭桂英,张召霞.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有效途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