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范文篇1

关键词:企业学院;中职会计;会计电算化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职业教育学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输出阵地,肩负着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面对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拓展与延伸,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要求从单一的会计核算工作不断发散,传统的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模式渐露疲态,出现匹配不良的问题。企业学院是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一种创新尝试,是校企为了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联合培养学生,推进产教融合打造的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基于“企业学院”的专业定位,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可以从技能操作、项目教学、目标评价、师资建设等多方面展开实践探讨,从而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电算化人才培养的质量[1]。因此,文章基于企业学院视角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模式的构建展开探究。

1企业学院视角下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模式的现状

1.1课程模式简单,教材缺乏针对性

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虽然在会计专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受到课程安排、课时、实训场地、考证要求、软件资源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模式的设置表现出单一、固化甚至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良状态,无法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另外,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以市售教材为主,缺乏符合本校甚至本地需求的校本教材,无法从社会需求层面准确定位专业重点,影响了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进展。

1.2教学内容固定,质量评价不科学

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仍以理论知识讲授结合电脑上机操为重点,教学内容一般以学业水平测试作为教学重点,设置目的单一,涵盖范围过小,且与企业所需的电算化人才知识技能储备相差甚远,最终导致学生在毕业应聘时无法满足电算化岗位的任职需求。固定的教学内容影响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以无纸化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掌握情况。该考核评价方式以结果为重,很难形成有效的过程性评价,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与提升。

1.3教学资源平台滞后,知识延展不足

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影响会计电算化软件升级换代的同时也影响了电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升级更新,当前不及时进行教学资源内容、教学资源平台的更新与新模块的使用,导致学生课程所学无法与资源更新换代后的企业职业要求、岗位需求相适应。换言之,即使学生的技能掌握得再熟练,滞后的教学资源也无法生成很好的技能反馈,掌握的操作技能也无法满足企业电算化岗位的需求。

1.4师资力量有限,技能掌握不全

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中,很少有任课教师具备会计工作经验,教授课程时从理论知识出发,对知识的深入挖掘不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一般都是会计教师来教授会计电算化课程,缺少专业的电算化教师主导课程教学;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很少能聘请到有企业经验的专业人才来指导会计电算化教学。另外,会计电算化的相关资源更新得非常快,任课教师也需要时间来学习、理解、掌握、消化、输出,这些情况都对学生获得电算化实际技能造成影响。

2企业学院视角下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模式的构建

2.1职业导向,定位专业

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计以职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和切入点,突出中职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将“专业-职业”不脱节的优秀会计电算化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将会计行业、电算化岗位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与该行业职业标准的需求相结合,构建更符合“职业-教育”融合的课程模式,以企业工作为引导,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与指导性;对学生而言,课程内容贴合今后岗位需求将有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有力地促进职业技能的提升。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如表所示。

2.2流程导向,习得技能

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开展时,以会计的工作流程作为知识展开路径,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工作顺序。职工借备用金流程如图1所示,增值税申报与缴纳流程如图2所示。以职工借用备用金、增值税申报与缴纳为例,以工作流程导向开展课堂任务,学生能直观了解不同会计岗位之间的顺序性、关联性;意识到每个工作岗位都是重要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主人翁意识,更有行动力,提高学习的时效性、准确性,最终有效学习课堂知识、体会工作流程、掌握实践技能。

2.3目标导向,开展评价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会计与计算机操作交叉互融的课程,近年来该课程缺少一个统一认可的标准,不同中职学校教材、网络平台的选择都存在差异。学业水平测试的开展能帮助中职学校制定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电算化技能;而基于企业视角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以培养“专业—职业”不脱节的优秀会计电算化人才作为核心目标,引入职业需求及职业素养作为考量目标,突出了课程实践性、技能操作性、岗位适应性的特征,丰富了目标的层次性、递延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做到时时反馈、时时反思,及时进行知识技能的巩固与提升,为学生达成目标打牢基础[2-3]。

2.4项目导向,提升师资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会计实践性课程,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拥有丰富的电算化理论知识,又要有娴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能力,还要有系统完整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聘请电算化技术人才,以企业项目合作为向导,搭建专门的电算化项目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教师多参与会计顶岗实践活动,实地了解企业电算化工作,提高任课教师电算化岗位实践能力,以增强化师资力量,提升师资团队电算化实践水平。通过项目合作,模拟项目运行,帮助教师了解企业电算化工作流程,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学院视角下的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模式如图3所示。

3结束语

文章基于企业学院视角,立足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以企业的职业要求、岗位需求作为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模式构建的切入点,目的在于优化当前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达到学生的电算化实践操作能力与实际岗位工作能力相匹配的职业要求,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从岗位需求、职业需要的角度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保海.中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焦作大学学报,2019,33(4):94-97.

[2]刘丽丽.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22.

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创新;“四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43-03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这门课程既有特定严密的理论体系,又有规范的技术操作要求和很强的实践应用性。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严谨厚实的电算化基础理论知识、规范的技术要求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是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会计等相关专业及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将这一目标贯彻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的适时选择与创新至关重要。本文拟从研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教学要求入手,结合教学经验和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讨。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实践操作性强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ERP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这门课程的教学涉及到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中起着前后承接的重要作用,是理论结合实践程度较高的重要课程。其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强,适用层面广,教学内容涉及面宽。《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会计电算化》必须以会计学、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作为前导课程,同时又要紧密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经济学、ERP等课程的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前后承接作用。它被确定为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会计等多个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体系中的专业必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适用层面广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需要涉及的知识面也要求宽广。

2.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教学要求较高。会计电算化的实施,除了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条款外,还要求遵循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会计准则、信息技术管理等相关规范,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这些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办法构筑成会计电算化最严密的理论体系,使得《会计电算化》课程在理论讲解上要求体系严密、在技术操作上要求严谨规范。相应地,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专业理论娴熟,业务操作精准、综合素养优秀等较高的要求。

3.实践操作性强,教学资源要求相对完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旨在实现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这种复合型后备人才应是具有较强实践操作经验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必须较好地结合实验、实训环节。通过实验、实训加深对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理论、规范、准则的掌握与变通。这种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在教学资源上也比单纯理论教学要求更加完善。除了要求配备相应的实验、实训场所、设施、软硬件等,还要求具有与工作环境对接的模拟场景、顶岗实训的校企合作基地等。

4.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新信息,新业务不断涌现。以“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为目标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要求与时俱进、速度更新,以全面适应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首当其冲的缺陷是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培养能力定位层面过高或者过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因而缺乏针对性,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度差,进而影响到该课程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具备何种能力失去了导向和依据。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尽理想。现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方式,理论和操作技能的传授变成纯粹的“灌与输”。由于过分注重教师本位,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主观能动作用。教与学逐步演变成《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两个对立端。教师日渐失去教学热情,学生缺少独立思考,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3.轻理论讲授,片面追求实践操作,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差。随着中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呼声四起,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也出现“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趋向。《会计电算化》应有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是指导正确实践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准绳,片面重视该门课程的实践操作,轻视对指导操作的理论学习,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积累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在不断变化的实务环境中,不知变通,实务独立操作能力差,不能较早地独当一面。

4.教学资源不充分,技能培养渐成空。教学资源不充分,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实践条件欠缺上,不具备实训所需的软、硬件;另一方面是教学实践的教材不尽合理,课时安排不充分。这两方面的不足,直接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取向偏离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影响到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素养的形成,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应用能力不规范,实践操作水平低。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日渐成空。

5.课程考核主体单一,方式机械,评价指标单一,与培养目标不匹配。目前,对该门课程考核的实施主体仅锁定在院方,主体单一;且多采用笔试考试,不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学生掌握能力的指标就是试卷的一纸分数,与《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社会适应性不匹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要求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应通常被理解为:“培养适应信息化管理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既具有良好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计算机操作和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技能、职业道德高尚的复合型人才”。因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就要承担起培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终身自我学习的技能,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讲解,又要重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同时,有关国家关于会计、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执业中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职业道德等的教育也是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要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则要求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克服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鉴于上述《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针对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本文拟结合《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求,以教学模式五要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手段、评价)为主要内容,构建“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会计电算化》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的要求。该模式主体内容如下:

1.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基于《会计电算化》课程较强的实践操作性,本文借鉴“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中的“刺激―反应”要素,运用到该门课程的教与学中,即针对课程特征,为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人才提供特定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特定学习反应,从而系统地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根据这一教学理论,本文提出了适用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四基教学模式。

基于理论,即《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首先要立足于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等。它是指导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实践,规范实践的基本和具体政策面。

基于项目,即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要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把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分解成功能独立且完善的功能模块,同时,把教学内容相应设计成一个个特定的课题项目。将功能模块与对应课题项目相结合,从项目入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逐步渗透到整个课程的系统学习。

基于平台,明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掌握某种财务软件。它是整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在系统学习功能模块的基础上,要以会计信息系统平台为面,比如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面,延伸到掌握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管理。

基于实践,理论是实践的导向,实践则是理论的载体,两者相倚而生。《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无论基于项目还是基于平台,实践操作均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既是检验理论知识掌握与否的手段,也是运用会计电算化知识解决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中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信息系统管理能力,从而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中对这四个基于的实施,既要有计划、分阶段,也要恰当融合、适时跟进。

2.精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化。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能过高,也不能定位不足,否则导致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究竟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何种能力?教学目标究竟定位在那一个层面?以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需求意愿为导向,根据上述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本文提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结合课程特征和教学要求,把《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进一步分解为可操作性强、具体化的能力目标。这些具体化的能力目标包括: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掌握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能力、掌握两到三种财务软件七八个功能模块的运用、掌握ERP的运用与管理、通过相关认证资格考试、参加一至两项信息管理类职业技能大赛等。

3.教学程序要合理安排,理论先行,实践跟进,升华理论,理实一体。教学中,针对四个基于,以模块和平台为载体,要做到理论先行,实践跟进。即以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的教学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起点,实践跟进,共同作用于模块与平台的教学。以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为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体系,合理安排学时充分讲解,并借助于对项目与平台的教学,设计一些案例项目,引入符合这一理论体系的相关实训、实践。理论为指导实践的规则、不断完善实践,实践的开展又进一步强化对理论的掌握与应用。两者相倚而生,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程序。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手段讲科学、有策略,变教师本位为项目趋动。为发挥“四基”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科学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变教师本位为项目趋动。项目趋动,即以项目为教学中心,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项目协作、讨论、实践、解决存在于既定课题项目的实际问题。其实施的关键是:首先要做好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整体教学规划,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条件,遵循一定原则,制定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能力目标的实施项目;其次根据选定的实施项目科学设计教学步骤、创设仿真于工作场景的教学情境;再次就是要有策略、有技巧地组织实施项目教学,转变教师本位为项目中心;最后是以项目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落实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该手段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达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5.课程考核体系多元有效。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出多元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一是考核主体多元化,由学生、教师、实践专家共同参与。二是考核方法多元化,实施阶段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如认证考试)相结合。三是考核标准多元化,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等。多管齐下,共同保障《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论与建议

我校与其他部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是能够满足于教学要求,彰显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应该看到,在该模式的实施中,还需要重点做好教学总体规划、具体能力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实训场景及资源设计、实践基地筛选建设、教学效果实时反馈总结等具体工作,以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电算化;相互促进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134-02

地质勘查工作在国家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市场的需要及技术知识的不断更新,促进了该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地勘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内部会计基础工作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会计电算化管理方式的出现及运用,也促进了各地勘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持续有效地向前开展。

1我局会计电算化进程

新疆地矿局在1999年开始进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达标验收工作,并要求逐步建立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从规范基础工作及建章立制两方面入手为全面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到2010年全局三十多个单位全部实现了机制账代替手工账的甩账验收工作。2012年与用友公司合作全面开始使用会计核算集中管理信息化平台系统(以下简称NC)替代原有的用友U8系统,在全疆范围内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管理。

第三地质大队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早,但由于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直接影响了电算化进程缓慢。2010年在局全面指导下,第三地质大队电算化工作也顺利通过了验收。2012年NC系统的运用,使我队的财务管理工作更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地勘单位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会计电算化的相互促进

2.1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及使用

在会计工作当中,会计科目体系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整个会计核算系统都是以会计科目体系为基础建立的。会计科目的设置不规范及随意性,会直接影响到会计报表取数的准确性及合理性。手工账时期受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的影响,对会计科目使用比较随意,导致账务处理错误,影响到会计报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例如在地勘财务制度中“地勘生产”科目是为归集各类项目成本费用的,包括财政性资金和社会自筹资金。而我单位在手工账核算时期,人为地将社会自筹资金项目的成本费用通过“经营成本”科目归集,这实际上是对“经营成本”科目的错误运用,从而导致“地勘生产”归集项目成本费用数据不完整。而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会计科目准确使用的问题,因为在电算化系统中,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符合会计准则和有关管理部门的规定,例如我局所属单位性质为事业单位,行业为地质勘查业,在NC系统初始化时就参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及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制度设置了会计科目,这样就为能够准确的生成预算单位决算报表及地勘单位会计报表奠定了基础。这为会计人员在提高专业知识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增强了会计人员对会计科目核算内容的理解,会计核算也更加准确真实,从而提高了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促使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

2.2二者在处理账务程序上的互相促进

电算化的方式应用到会计工作当中以后,对单位的现有账务处理程序也进行了规范,避免了传统的会计实务的业务操作流程的随意性。手工账时期,由于月末工作量大,会计人员在月末将本月数据科目汇总试算平衡后,在没有时间登记明细账的情况下,就匆忙登记总账并编制财务报表,等到登记明细账时,经常会发现科目汇总错误,导致明细账与总账数据不一致,次月还要对错误数据进行调账,这样既影响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又无法做到会计核算“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的基本要求。有的单位还会出现凭证的制单及审核到编制会计报表全部由同一人完成,不符合内部牵制制度要求。而在电算化工作中会计人员只需根据准确无误的原始凭证在系统中编制会计分录后,数据就会直接在会计账簿及报表中反映出来,由于系统中设置了牵制功能,经过机制审核、记账、对账、结账等一系列自动核对功能后,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也得到了进一步考核和验证,这既提高了会计信息时效性和准确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又促进了单位账务处理程序操作流程按规范有序的进行。

2.3二者的相互作用有效的促进会计报表质量的提高

如果电算化工作只是通过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基础规范,减少核算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是将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及财务收支情况转化成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为决策者提供日常经营管理与决策依据,这样大量而系统化的财务管理数据在手工账时期无论如何在短期内都能实现。电算化工作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将会计核算与现代的科学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软件中自定义报表功能来定义报表的格式和数据来源,将单位所需的大量数据按管理要求自动、快速、准确生成各类报表,通过分析、对比数据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各类信息,以减少或避免决策失误,降低单位的经营风险。为逐步实现会计核算电算化向会计管理电算化的迈进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通过这一系列的规范化过程,简化了财务人员的核算职能,强化了监督职能,从而促进了单位整体内控管理水平的提高。

2.4从根本上促进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电算化之前,记账、算账、报账,都是通过手工完成,因此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低。电算化方式的出现,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能够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知识并熟悉会计软件;其次,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在电算化初始化及后期运行中,将按会计基础规范整理后的手工业务数据在电算化环境下准确地核算并有序地进行推进;最后,只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利用数据资源合理地进行会计预测、计划、控制、分析,以期达到节约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财务人员通过电算化工作促进了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及落实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3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单位会计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方法。很显然,在科学和社会经济普遍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现代经营管理的需要,不仅要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而且还要将电算化的方式不断地引入进来。通过二者在会计工作中的结合,可以互相完善,互相推进,使会计人员在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玉廷.企业会计制度.中国特色及国际惯例的协调[J].会计研究,2007(1).

[2]张丰君.谈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强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报,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