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实验室管理规定范文篇1

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管理体制

一、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现状

1、实验室管理体制落后,制度不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配套不完善,责、权、利不明晰,使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成本管理、设备使用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无章可循,造成实验室管理混乱,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2、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资源重复配置。长期以来实验教学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依附,只为验证理论课教学,因此就以专业为基础来建设实验室,这种体制使得各二级学院、系、部教研室各自为政,实验室建设虽小但全,实验仪器设备、仪表、重复购置工具,分散管理。部分专业学生数量比较少,使得大量设备仪器长期闲置,利用率非常低。隶属于各二级学院的各专业的实验室都购置了大批的必要设备,而相近专业的设备又大都相同,如此重复投资造成了资金利用率低下,无法引进先进设备。

3、多样化的实验室管理方式,存在弊端。我国目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方式有3种,即多重管理、双重管理和垂直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力度以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渗透性,但存在容易产生相互推脱责任,效率低的弊端。垂直管理是由院校主管领导负责,实验室主任具体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运行以及所有相关的具体工作。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责任明确,便于统一意见协调实施,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4、实验管理人员不够专业,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理论、轻实验”思想,很多高等医学院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和作用了解不足,认识不够,关于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等投入甚少,实验员队伍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偏低。由于学校在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和职称评定时,不是评定其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维护、实验室管理工作方面的成效,而是从文章、课题量的多少来衡量,使得实验人员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责任心不强。

二、高等医学院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实验室管理制度科学化。实验管理是一门学问,实验是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管理好实验才能提高其效益。而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是管理好实验室的依据,规章制度是管理实验的重要保证,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建全是实验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并且认真贯彻执行,才能使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为此根据我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先后制定和修改了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有: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管理和使用守则,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守则,实验室安全和卫生管理条例,有毒废物处理办法,危险化学物品管理制度等;同时完善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日志。同时用学生实验手册对学生参加实验进行指导和管理,是学生明确奖惩制度,自觉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实验的基本要求,管好和用好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因此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加强,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

2、实验教学管理合理性。实验物资设备是高校办学的重要条件,在实验室资金投入过程中,合理利用好学校的资源,使其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实验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整体规划,各校应根据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和专业特点,根据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实验室建设,安排好实验,做到物尽其用。注重设备物理采购的可行性论证,避免重复性购置,加强对实验费用的审核和设备费用的审批,避免实验室设备闲置和浪费。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提高设备使用效益。打破原来实验室各自独立、小而全的格局,实现设备资源共享,人员资源共享。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实验室物资的利用效率。

3、规范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实验管理体制,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实验室办出特色和水平。强化实验室管理必须依法办事,让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明确具体的职责和应该遵守的条例。通过建立独立的实验中心,根据医学院校的发展特点将实验室从原来的教研室剥离出来,成立相对独立的实验中心。在体制上,实验中心和教研室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直属学院、系、部领导;在人员配备上,根据工作量及学科特点优化组合;在资金投入使用上,实行立项拨款、专款专用的经费管理使用办法。这种管理体制的建立,从经费的使用、设备的组合、内容的优化、实验人员的管理等方面能有效地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的教学效益、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4、实验技术人员专业化。如何管理好实验室,如何开展好实验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一支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整体素质强,技术过硬的高水平实验人才队伍。由于医学实验技术是几乎涉及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综合技术和方法。所以,掌握医学实验技术就需要一批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实验技术队伍。

同时应制定引进和培养实验人才相结合的制度,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待遇,巩固实验教学队伍,建立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制定相应的奖惩和激励机制,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职称的评定,应更注重其在仪器维护、实验室管理等工作中的业绩,并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实验员的积极性。

总之,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门学科,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应该加强整体协调,体现特色,突出重点,效益优先,提升层次和注重质量,真正使实验室在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为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越.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高校实验工作研究,2009,100(2):6.

[2]李俊刚,邓春青.医学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2):208-210.

大学实验室管理规定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规范管理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在福建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进而也就成了福建省5所示范院校之一。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9月经过评审又再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这给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将成为我院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对学院今后的发展、实现创国家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责任。那么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阵地——实验室的管理,自然也就成了示范校建设管理的重头戏之一;如何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推动我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就成了我们每一位实验室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与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结合我院在示范校建设中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些做法,从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建设、仪器设备的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与管理、信息档案建立等方面阐述了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方案和措施,与同仁们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加强高职院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1.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术性人才。高职学生既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各种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实验的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加强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2.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实验室评估的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实验室的建设、学生的动手机会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实行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二、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1.规范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实验室要有严谨的学风、严格的要求、严密的工作机制和严明的纪律,首先要有明确、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使实验室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使实验人员、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各种技术档案及基本信息的建立和管理有序、规范,实现现代化管理[1]。为此,我院于2009年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一次修订,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明确了实验室有关人员的职责。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一方面约束了实验室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同时也为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规章制度既细又全,有利于实行量化管理和激励竞争,将实验室管理工作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引导,消除了随意的管理行为。

2.规范仪器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采购、入账、使用、维护等。为此,我院规定每个实验室在采购设备时必须按照政府统一采购的程序做好报批、采购工作,各实验室管理人员每学期必须对本实验室内的设备进行一次清查、核对,做到“账、物、卡”相符率为100%,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管理处要定期对账,特别是对新购入的仪器设备要做到及时入账,及时编制设备卡片,及时贴好设备标签。设备运行要有详细的记录,出现故障后要及时请人维修,以保证设备的完好率,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正常开展。对大型、精密仪器及特种设备要根据相关条例建立仪器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做好相应的跟踪管理。仪器设备要分科、分类存放,标签齐全清楚,陈列有序,按保管要求,做好仪器防潮、防尘、防震、防压、避磁等工作。

3.规范实验教学管理

(1)规范实验教学大纲的制订[2]

规范实验教学大纲的制订,也就是规范实验项目及考核办法的制订。我院长期以来都很重视各专业各门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务处要求,各学科教研组的教师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职业资格为导向,根据各专业从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进行细化,确定实验实训项目,避免重复性实验或同样的内容在同一门课程或不同课程中的重复设置现象,尽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引入新知识、新方法、新工艺,在实践中不断去完善、修改、扩充,使得各实验项目达到最优化。实验大纲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该门实验课程的考试考核办法,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我国实施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实际需要出发,规范优化考核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考什么、怎么考”直接关系到考核结果,即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师生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有什么样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

(2)规范实验教材的建设

原来我院各实验课所使用的实验教材,除部分是高职院校专用的教材外,大部分是校外本科院校编著的,或购买仪器设备所附带的实验实训指导书,与我们高职教学的目标任务及需求方面不相符,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内容方面不是太具体,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标准不够明确,缺少实用、使用价值。为此,我院规范加强了实验教材的建设,凡是无高职高专专用实验教材的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根据这门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编实验教材,并由教务处进行审核。相关教师在编写实验教材时,必须根据当前行业、企业的技术及管理的发展水平情况,以应用为基础,具有针对性、实用性、适用性和一定的超前性,编写出能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实验指导书。

(3)规范实验报告

实验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是学生参加工作所需要的、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实验报告是考核学生掌握实验技术技能的主要内容,学生实验报告的编写是否规范,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的批改是否认真、规范,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3]。为此,我院教务处统一印制了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活页纸及牛皮封面纸,封面的内容包括实验课程、实验指导教师、实验者的班级、姓名、学号、日期等,活页纸的内容包括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实验日期、成绩,活页纸的正文部分包括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目的、原理、主要仪器和材料、实验方法和步骤、结果分析及思考题的解答等。学生在做实验前必须做好实验预习报告,否则不准进入实验室,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内容、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做到了心中有数、心存疑问。这样,在教师讲解时才能更注意地听讲,预习有收获,在实验过程中有的放矢、注意观察、有所收获。实验报告中的部分内容可从指导书上摘录后进行编辑,但对有原始数据的实验,必须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写出结论,分析成败的原因。教师在批改报告时,对写得不完善的地方,要写上评语,不能简单地写上等级或分数;另外,批改后必须签名,并注上批改日期,否则将考核为教师批改作业不规范。

(4)规范“三废”处理

随着我院办学规模的加大,实验室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增,仪器设备数量不断增多,实验室系统更加复杂,实验室环境的污染也随之日益明显。目前我院共有4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不同的实验室由于性质不同,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各不相同,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我院实验中心要求有污染源的实验室必须制订一套污染物的处理、排放方案,学生实验结束后必须严格按照排放标准,把污染物处理后进行排放或统一收集、统一处理,并且责任到人,若对环境造成污染,将对其进行惩罚。

4.规范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建立一支事业心强、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精干的实验室队伍,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实验室任务的根本保障[4]。因此,规范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实验队伍包含教师、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各相关人员职责明确。为此,我院根据不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在体制上实行了系管实验室和校管实验室这两种管理模式并存的管理体制,明确了系主任、实验中心主任的职责,实行系主任、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所管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另外,学院还会从多方面创造条件,给实验技术人员提供发展的机会,有计划地做好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5.规范各实验室信息档案

实验室信息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督促实验员管理好实验室的财产,对实验室的实验器材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验教学。同时,信息档案的建立还有利于督促教师认真准备实验,上好每一堂实验课,便于对实验教学实行量化管理[1]。为此,我院实验中心规范了各实验室的档案收集管理工作,将需要收集的档案材料归类为:

(1)仪器设备档案。

(2)实验教学档案。

(3)科研及实验教学成果档案。

(4)人员管理档案。

另外,对所收集的材料,要求各实验室管理人员利用电脑适时地对各种信息要素进行贮存、加工、检索和传递,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促进实验室工作水平,提高实验室效率。

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巩固示范校的评估结果,使我院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培养出一流的高职学生,将是我们的责任与目标。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数字化建设发展迅速,校园网络给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基础平台。为此,我院实验中心正筹划着在尽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实验项目信息系统、实验设备信息系统及实验管理人员信息系统3个子系统[5]。利用该系统,可以了解实验教学情况、实验设备利用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等大量的综合信息,可以确定实验室在最大限度完成实验任务时设备的缺口数据。由此可以制订实验室的建设计划,并有利于实验室综合利用和实验室资源共享,为全院师生提供一个网络信息平台,从而促进实验室管理走向科学化、信息化,把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赵秀勤高校生物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尝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9):127-128。

[2]熊焰邱义臻以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规范优化高职实验实训项目[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13(2):13-15。

[3]李德俊高职院校实验报告的规范化探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5-7。

大学实验室管理规定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安全意识

高校实验室是学校实施人才建设的重要核心区域,实验室安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着学校的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师生的生命安全[1]。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高校实验室的规模不断增大、数量不断增多,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新一步的挑战。近年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2018年11月南京某医科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燃,导致多名师生受伤;2018年12月北京某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发生的实验室爆炸起火,导致3名学生死亡;2019年2月南京某工科大学实验室发生火灾,火势蔓延导致整栋大楼的损坏。这些惨痛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给学校和师生安全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1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对近年来国内外高校95起实验室事故的分析报告指出,其中实验室爆炸与火灾事故、生物安全事故和气液体泄漏事故占比较大[3],其触发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责任不明确、师生安全意识薄弱、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和软硬件设施不完善等[4-5]。

1.1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模糊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统筹管理,但实验室设备是由各学院及研究单位使用,各学院及研究单位具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使用责任,学校保卫处对全校安全具有监督管理的责任,科技处、研究生院对学院及研究单位的科研实验室又具有安全管理的责任[6]。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实验室安全工作是由多个部门共同交叉管理,其具体的责任划分不明,管理分工模糊[7]。例如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管理的方向主要在于全校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使其不发生较大安全事故,而保卫处管理工作重点在于保障各教室或实验室的消防和电力工作,各学院主要工作在于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下保障教学或科研的顺利进行,各个部门的主要安全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相互叠加的成分,分工不明确,使每个部门都寄期望于其他部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了每个部门都疏于管理的局面,容易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无法保障实验室的安全。随着“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大量的资金资源投入到学校各级科研及基本教学实验室建设中[8],实验室的设备数量不断增多,实验场地不断扩大,实验室人员的不断变更,某个实验室可能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或者出现管理人员不足,无法形成实验室专人专管的责任要求。

1.2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和评价不健全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执行依据,高校实验室各级部门通过制定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约束和规范师生使用实验室的行为和操作,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因此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安全问题[9]。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虽然高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制度中包括的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不够详细,且制度的落实依靠逐级下达,在层层传达中制度的严格执行大打折扣,导致部分学院的教师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针对不同的实验室,实验室安全要求规则不同,但由于实验室管理制度中无明确要求具体有哪个部门或哪些管理人员执行,导致无人执行此制度。由于安全工作比较弹性,既可以完成基本的安全要求,也可以详细的拓展安全管理要求,安全工作是否做好,虽可通过明面上的检查来评价,但安全的效果很难用量化标准衡量,导致负责安全责任的教职工无法进行考核评价,打击安全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因此安全管理制度的细化落实和科学考核评价制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1.3教师及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管理人员的事,也是所有实验执行者即教师及学生共同的事。教师和学生是指导参与实验的主要人员,其实验安全意识直接影响实验室安全,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违规购买存储危险化学品、做实验时无安全防护措施、实验完成后无检查实验设备等未符合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事件[10]。根据最近几年内实验室发生的安全事故分析,不少安全事故主要是因为参加实验室的学生不按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或者液体顺序混淆、操作失误等导致的[11-12]。例如某高校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是因为把易燃物质镁粉与磷酸搅拌从而产生易爆气体,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违规操作,导致爆炸;另一所高校学生在做完实验离开实验室时忘记关闭氮气钢瓶的总阀和减压阀,导致仪器内压力过高从而发生爆照。此一系列事故都是因为学生在做实验时,安全意识薄弱,对所做实验的危险性认识不足,从而展开违规操作实验、冒险作业。因此亟须加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才能减少本可避免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1.4实验室软硬件安全设施不足

随着高校的发展,师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原来实验场所已不能满足于教学科研的进行。为了解决实验用房的紧缺,部分单位把原来办公楼改建成实验室,而在改建中未考虑到实验室的标准设计规范要求,忽视了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的合理布置,有违章搭建临时建筑影响安全布局,存在通风设施不健全、电线乱拉乱接、无烟雾灭火装置、消防设施缺损及安全逃生路线不合理等问题[13]。同时在现有的实验室中,随着新实验课程的开展,新进仪器的购置,现有实验室的基础设施也已无法满足要求,实验室的电路负荷超标、旧实验室无漏电保护装置、无化学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无安全监控网络等问题增加了实验室安全隐患,增大了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概率。

2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的全面构建

2.1精细化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实时分级管理

《教育部关于高校安全》文件中指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做到“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根据我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情况,建立了分级管理责任体系,细分每个主管部门的详细安全工作,构建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主任、每个实验室管理人员四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学校与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二级单位负责人与专管实验室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主任与实验室管理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同时与使用实验室设备的教师和学生分别签订安全责任书,形成层层安全责任体系,从而逐级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精细化各级部门安全管理的具体项目和职责,推动科学高效的管理规范,实验室设备管理处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统筹规划部门,需把科技处、保卫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和各级学院联合起来,牵头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细化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例如实验室管理处主要职责为组织制定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责任体系和应急预案,编制及实施实验室安全管理经费预算,指导、督查和协调各耳机单位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不定期组织实验室安全检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并督促整改等工作;保卫处负责实验室消防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实验用房的用电安全性检查;各级学院的行政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设置每个实验室的直接责任人,做到专人专管的责任要求。通过精细化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实现各个部门的逐级管理,从而加强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工作。

2.2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安全管理评价体系

健全全校各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14]。根据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细化每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根据各自的职责,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根据我校制定的《长安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为基础,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针对不同的功能实验室,又制定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办法》、《实验室防辐射安全要求》等规章制度,各级管理人员根据适合所管理的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落实安全工作。针对使用实验室设备的教师和学生,制定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设备使用记录本等安全使用办法,做到不同身份的人员有安全制度可依,从而更好地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一项比较细碎弹性的工作,作为执行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人员其工作量无法量化,因此应建立实验室安全工作评价考核机制,设置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评价指标[15]。首先根据实验室制定的详细安全责任体系,对因管理不善、违规操作、违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此院系或科研单位的各级安全负责人的年度考核直接评定为不合格,并根据事故的程度被问责。其次实验室安全工作可作为教师评职称评级、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教师是否签订安全责任书作为考察安全制度落实的硬性指标,教师是否记录使用实验设备、是否按照操作规程等都予以量化,从而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因素。最后对于在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优秀人员在职称评定或年终绩效方面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励人员更好地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2.3开设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

作为开展实验的第一执行人,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经验可知,随着新进教师和新生的录取,执行实验的教师和学生每学年是变动的,因此应开设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的培训,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做到每位教师和学生人人懂安全,人人具有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师生预防及应急处理危险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为了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我校首先开设了“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平台”自学教程,要求每位师生自学安全课程时间不低于6小时,课程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使用手册、用电用气的安全操作及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基本要求,师生可在平时学习中可进行自测考试,实时了解安全知识的自测成绩,并在平台中完成安全教育的正式考试。学校要求只有通过安全考核的师生,才被授权进入实验室的资格。其次,培养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责任心,每位执行实验的教师和师生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做到有安全责任意识。最后在每个实验课程之前,要求任课指导教师针对专门的不同实验,对学生做有区别性的详细安全知识教育,指导学生观看实验安全教育守则,根据所使用的实验设备或实验材料的不同[16],讲解安全操作规范和要求,做到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要求,从而形成多方面的安全文化教育,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

2.4加强实验室安全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解决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加大安全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针对办公室改造成的实验室和原旧实验室,应重新按照实验室建设的行业标准,改造实验室内原电路装置、通风装置及消防设备等硬件设施。在电路方面,针对大功率设备,把原2.5mm的电缆改造为4mm或6mm电缆,每个实验室加装漏电保护装置,禁止乱接乱拉的现象,对高压电源处设置明显警示标识等。在消防设施方面,拆除违章临时建筑,清理阻塞消防车通道路口,安装火警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检查消防水源、消防栓和灭火器材,针对不同实验室的火源类型,配备不同的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在通风装置方面,尤其针对具有可挥发性有机物的实验室,建立良好的具有有毒气体的吸附或处理装置,产生高浓度有害气体的实验室需在通风橱内进行,防止可挥发性危险物扩散到安全区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