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密度范文

方法:随机筛选年龄在65岁至85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76岁的老年男性264例,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于受测对象全身以及腰椎侧位、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等部位的骨密度值进行测量,并对于受测对象血清中骨代谢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然后再使用化学发光法对于受测对象的的甲状旁腺素进行测试,并分析受测对象骨密度值与甲状旁腺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在264例受测试对象的骨密度与甲状旁腺素检分析中显示,骨量减少并且患有骨质疏松症状的受测对象要比正常受测对象的甲状旁腺素检测水平指数高,并且呈现明显上升的变化。

结论:老年男性的骨密度与甲状旁腺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负相关性,能够为临床病症诊断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老年男性骨密度甲状旁腺素相关性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59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14-02

近年来,随着临床中对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病症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骨质疏松疾病的发病机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通常情况下,临床治疗与研究中发现,低骨密度是骨质疏松病症以及相关性骨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骨密度作为骨质疏松中一个可以进行检测的指标,它主要受到遗传以及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其中,遗传对于骨密度的作用影响占到80%以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年龄在65岁以上,并且相互之间没有亲缘关系的某地区老年男性志愿者350例,以进行老年男性骨密度与甲状旁腺素相关性测试研究应用。首先,在对于所有受测试志愿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常规检查之后,对于患有或者是曾经患有与骨代谢有关疾病以及正在服用可能影响骨代谢药物的志愿者进行排除。其中,与骨代谢有关疾病,像严重的肝、肾脏疾病等,不包含骨质疏松和骨折病症;而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比如有将降钙素、二磷酸盐、维生素D、氟化物与雌激素等。根据上述选择条件与排除因素,最终确定264例老年男性骨密度与甲状旁腺素相关性测试研究对象,测试对象年龄在65岁至85岁之间,并且为该地区的长居居民。

1.2方法。对于上述选取的264例老年男性骨密度与甲状旁腺素的相关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于选取对象进行骨密度值以及外周血白细胞组甲状旁腺素进行测定分析。首先,进行选取对象的骨密度检测采用的是法国DMS公司制造的的WBIS000型超声骨密度测量仪进行骨密度参数值测量,主要对于受测试者全身以及股骨颈、腰椎侧位、粗隆间、大转子、Ward’s三角等部位的骨密度值进行测定,并且该方法在进行骨密度测量中,能够对于受测者的年龄以及体重指数等影响骨密度测量因素进行修正。其次,进行甲状旁腺素指标的检测分析,主要是运用化学发光法实现的,要求受测者在早晨空腹状态下抽取4毫升的外周静脉血进行EDTA抗凝和全血组DNA提取。其中,甲状旁腺素引物序列为上游5’-CATTCTGTGTACTATAGTTTTG-3’,而下游为5’-GAGCTTTGAATTAGCA-3’。检测分析中,使用了50μL的PCR反应体系,包含KCI以及Tris-HCI、透明胶、MgCl2、dNTP、Tap酶2U等,此外,还包括DNA以及上下游引物。将上述PCR反应体系在不同温度环境下进行不同时间的循环反应后,提取一定量的扩增产物,在特定的琼脂糖凝胶电泳中,通过SYBGOLD进行染色,并在紫外线灯下对于扩增成功情况进行观察。扩增成功后,取一定量的PCR扩增物,然后加入BstBI内切酶,在37度恒水温中放置4小时,然后在取一定量的酶切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用SYBGOLD染色,在紫外线灯下观察,以实现甲状旁腺素指标水平的检测分析。

2结果

在对于264例老年男性受测者的骨密度以及甲状旁腺素水平检测分析后,结果显示,老年男性骨密度与甲状旁腺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负相关性,骨量减少并且患有骨质疏松病症的受测对象,与骨密度值正常对象相比,甲状旁腺素水平呈现明显上升的变化和现象。其中,受测对象骨密度检测中,髋部骨密度检测结果与甲状旁腺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比较密切,而腰椎部位骨密度检测中结果与甲状旁腺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小。如下表1所示,为264例受测对象的骨密度检测结果统计表。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老年慢性病的发病概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尤其是随着人类年龄的增加,人体估量也会逐渐丢失,同时骨折的发生概率也会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比如,在近几年的相关研究统计数据中就显示,老年男性由于髋部骨折导致身体残疾或者死亡的发生率一直比较高,甚至达到过30%以上的比率。而进行老年男性骨代谢和甲状旁腺素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是老年骨质疏松病症患者临床治疗与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意义。上文中,通过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和化学发光法对于老年男性志愿者进行骨密度与甲状旁腺素水平指标检测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男性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测试对象的甲状旁腺素水平与正常测试对象相比,呈现明显上升变化,因此,就说明老年男性骨密度与甲状旁腺素指数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负相关性。

参考文献

[1]余玲玲,彭小松,陈治卿,曾寿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与同型半胱氨酸、甲状旁腺素、睾酮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11(3):113-114

[2]沈戈,巩云霞,盛虹,沈霞芳,庞小芬.老年男性骨密度的增龄改变与骨代谢有关激素的相关性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2,16(3):934-935

相对密度范文

1研究区概况

该研究在山西省平顺县及太原东山进行,山西省平顺县为太行山石灰岩中山区,地理坐标113°15''''~113°38''''E,35°57''''~36°27''''N,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温9.3℃,平均风速2.1m/s,平均降水量530mm;主要土壤类型为石灰岩质山地褐土,地下水埋深300m以上。太原东山为土石山区,地理坐标112°41''''~112°48''''E,37°51''''~38°00''''N,海拔1200m~1700m;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均温10.1℃,年日照2775h,年降水量为462mm,无霜期约173d.

2材料与方法

2.1样地设置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选择阴坡中部同一等高线上,立地条件一致且具有代表性地段设置25个20m×20m的样方。其中,平顺县20个,太原东山5个。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样地设在无明显人为破坏和病虫害的油松林中。

2.2调查内容在样地内进行每木检尺,记录每棵油松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等,计算各样方平均值。2.3数据处理用MicrosoftExcel2007进行数据处理,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不同林分密度在各特征指标上的差异,同时分析不同林分密度与林分因子间的相关性。

3结果分析

3.1林分密度与林分因子的相关性3.1.1林分密度与冠幅的相关性对林分密度与冠幅进行相关性分析,如图1所示。其回归方程为:y=-0.0003x+3.1146(R2=0.6428,P<0.05).从图1可看出,林分密度与冠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着林分密度增大,冠幅相应减小。主要是由于营养生长空间的差异造成,林分密度大,林木间相互挤压抑制了冠幅生长,造成冠幅窄小。反之,林分密度小冠幅大,林木的营养面积大,因而,林木冠幅随之增大。

3.1.2林分密度与枝下高的相关性对林分密度与枝下高进行相关性分析,如图2所示。从图2可看出,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枝下高递增,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工林林分的生长过程大致可分为自由生长期、竞争期和自然稀疏期等3个时期。研究区油松人工林平均林龄为25a,林分密度为950株/hm2~5600株/hm2,该林分已经进入竞争期,甚至进入自然稀疏期。所以,枝下高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递增是符合正常规律的,反映了林木营养空间的动态变化。3.1.3林分密度与树高的相关性对林分密度与树高进行相关性分析,如第10页图3所示。其回归方程为:y=0.0002x+7.4674(R2=0.0960,P>0.05).林分密度对树高的影响比较复杂,结论也不一致。有些研究表明,林分密度对树高生长有影响,但影响较弱,在相当宽的一个中等密度范围内无显著影响;有些研究结果显示呈负相关关系。由图3可以看出,本研究中林分密度对平均树高并无显著影响。

3.1.4林分密度与胸径的相关性对林分密度和胸径进行相关性分析,如图4所示。其回归方程为。多数研究表明,胸径生长与林分密度密切相关,且多呈负相关关系。从图4可以看出,样地内25年生的油松人工林,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径逐渐减小。这是因为随着林分密度增大,个体生长会受到严重制约,从而影响树木生长,尤其体现在胸径上。

3.2不同密度下各林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在25个样方中,其中4个样方为块状混交其它树种,21个样方为有效样方。在有效样方中选择林分最小密度、最大密度和最接均密度3个样方的数据,对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密度为950株/hm2时,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间相关性均不显著;密度为3050株/hm2时,胸径与冠幅呈极显著正相关,冠幅与枝下高呈极显著负相关,胸径与树高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各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密度为5600株/hm2时,胸径与树高、胸径与冠幅、树高与冠幅呈极显著正相关,冠幅与枝下高呈极显著负相关,树高与枝下高呈显著正相关,胸径与枝下高呈显著负相关。

4结论

相对密度范文篇3

[关键词]造林林分密度措施

中图分类号:TP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397-01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在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林分密度是林业工作者所能控制的主要因子,也是形成一定林分水平结构的基础。密度是否合适宜接影响到人工林生产力的提高和功能的最大发挥。林分密度在森林的一生中不断变化,为便于区别,我们将森林起源时形成的密度称为初始密度,它是森林生长发育各个时期密度变化的基础,而将其余各个时期的密度称为经营密度。由于确定合理的森林密度非常困难,所以迄今为止常将结构简单、影响因子较少的同龄人工纯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来分析密度的作用机理,这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时得出的结论也可在其他类型的森林培育过程中借鉴。

密度是林分群体结构的数量基础,合理的密度对于林分良好生长发育、提高生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颇大。研究造林密度的意义就在于充分了解各种密度条件下林木的群体结构变化,认识林本个体间相互影响、制约和联系的作用规律,掌握林分不同发育阶段密度变化的特点,从而可以借助于人为措施合理安排造林密度,优化林分群体结构,保证较好的密度条件,使林分内部各个体间由于对生活因子的争夺而产生的相

互抑制作用达到最小,使林分整体在发育过程中始终在人为措施控制之下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

一、林分密度的作用

密度对胸径生长的作用。密度对胸径生长的作用是通过对冠幅的影响而产生的。冠幅生长与胸径生长的关系十分紧密,相关系数一般可达0.8―0.9。

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密度与树高生长的关系比较复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特别是由于研究地区的立地条件,研究树种的密度范围以及林木年龄条件彼此各不相同,还没有统一的结论,需进一步研究探索。更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幼林阶段相对较密的林分平均高较稀疏林分平均高有增加的趋势。因为密度较大的林分,侧枝生长受到抑制,并且多数枝条因在光补偿点以下而枯萎,促进主干高生长。同时,密植林分的个体间产生对光照条件的剧烈竞争,出现向上生长的趋势,即所谓“越密越高趋势”。但在成林阶段以后,较密林分中的植株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光照、水分、养分等生活因子的竞争力加强,彼此间的限制性作用不断增大,高生长受到阻碍而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与较稀林分相比较,由于其个体生长发育有较大的营养空间,能够得到充足均一的光照条件,水分、养分条件也较优越,林木高生长表现增加的趋势。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树高有一种随密度加大而减小的趋势。

密度对根系生长的影响。不同林分密度对根系的生长也产生较大影响。林木根系的正常生长依赖于地上部分的良好生长发育,而地上部分由于密度变化引起的生长变化,势必影响地下根系的生长。许多试验研究表明,密度较大的林分。

林木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减小,根系分布深度变浅,并且各级根系交叉密集,相互间盘根错节,伸展方向混杂,根量显著减小。密度对根系的影响具有随密度的增加而生长递减的趋势。这种趋势的进―步发展,就会影响根系对水分、养分的吸收,造成地上部分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抑制。

造林密度对林木材质的影响较大,在密度较小的林分中,光照充足、侧枝发达、冠幅大,其材质较差,节疤较多,林木尖削度大;如果林分密度过大,虽然林木尖削度不大,但胸径生长受抑制。影响材积生长量。要想获得通直、圆满、产量高的木材必须有适宜的林分密度。由于密度变化可使林木高径生长发生相应的改变,故应通过不断地调节密度来控制高径比,以获得不同规格的木材。

二、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

1.初植密度的确定

初植密度的确定,要考虑苗木在林地上的配置形式、苗木间生长与今后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以及林分所需的经营密度。客观上,要保证苗木能够正常成活和生长发育,适时地进入郁闭状态。

按不同配置形式确定造林密度,造林初植密度往往与种植点的配置形式有密切关系,不同的配置形式有不同的株行距,因此,在单位面积上就有不同的株数。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配置形式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及植生组(群丛状)等。各种形式的种植点数,可依公式进行计算。

按经营目的确定造林密度,这种方法适用于立地条件较优越地区,所培育树种多为速生型,林分生长郁闭较快,轮伐期短。如杨树速生用材林的培育,造林株行距可采用1mx2m、2mx2m、2mx3m、3mx3m等规格。由于株行距较大,造林初期林地显得空旷,故应问种施肥,有条件的地区应进行灌溉、施肥,加速林木成材。用此法确定造林密度还适宜于经济林、城镇绿化、农田防护林等林种。

2.成林密度的确认

林分郁闭后,需对密度进行调节,以适应经营密度的要求,促进林木良好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因此,必须合理地确定林分密度。

按林木营养面积推算林分密度,林木营养面积大小一般与林木冠幅大小相联系,适宜的冠幅面积(垂直投影面积)代表林木生长发育所占的养分空间。

按照人工林密度控制图确定林分密度。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研究和制定,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它是根据密度对林分生长各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应用数学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各类密度效应的数学模型并使其反映在直观的图像上,用来确定造林密度、生长预测、定量间伐以及划分经营类型的依据。

三、具体措施

人工林中种植点的配置,是指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其排列方式,它是与造林密度相联系的。相同的造林密度可以由不同的配置方式来体现,因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及经济学意义。一般将种植点配置方式分为行状配置和群状(簇式)配置两大类。在天然林中树木分布也按树种及起源的不同而呈一定的规律性,可以在培育过程中采用干扰措施因势利导达到培育目的。

行状配置是单株(穴)分散有序地排列为行状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配置方式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树冠和根系发育较为均匀,有利于速生丰产,便于机械化造林及抚育管理施工操作。行状配置又可分为正方形、长方形、品字形、正三角形等配置方式。

群状配置也称簇式配置、植生组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勾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而群间距离很大。群状配置的特点,是群内能很早达到郁闭,有利于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因子的危害(如极端温度、日灼、干旱、风害等),随着年龄增长,群内植株明显分化,可间伐利用,一直维持到群间也郁闭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