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篇1

我觉的厌学这种东西,是因为在这上面感受不到成就感吧。

你更喜欢玩游戏,是因为你在这上面得到的成就感比学吧。

然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我觉的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是考试要逼你的,社会要逼你的,今后的工作要逼你的。可是当你自己逼自己一阵后你会有信心,觉的它很好玩,可能就是这样的吧。

我画画,画的马马虎虎,可是当有人说我画的好的时候,可能这时候你的生存几率变大了吧,所以你就会更加努力学习画画,展示于他人。等你更厉害时候,你不用展示但你已经有能力了,你想展示展示,不想展示一遍呆着去。动物不也是那样么,为了配偶而去斗争展示出自己的生存能力技巧更强烈一些,所以才增强能力。

可是这种念头让我有时感到可怕,难倒人就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活着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只建立于一种“跟谁生存几率更大”的判定上结果上么。

孩子厌学篇2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8)08(B)―0014―01

一、初中生厌学心理的主要表现

1.学习兴趣不浓,缺乏长远动机。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乏味,学习好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到学校“混日子”,缺乏刻苦学习的长远动机。

2.信心不足,自暴自弃。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加上外界压力,如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们的嘲笑等,使之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一谈起学习就心烦意乱,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对学习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3.意志薄弱,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依赖老师辅导,一旦失去辅导,成绩就一落千丈,一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迭,整天没精打采、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二、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

1.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导致厌学心理产生的内在原因。厌学学生中一部分人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表现在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方面,他们反应迟钝、记忆速度慢,对问题不能举一反三,特别是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科门类增多,学习内容加深,使之有不适应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原因。

2.不良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外在原因。首先,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他们只重视孩子的分数,只看成绩名次而不顾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心理特点,不考虑孩子的能力和爱好,按照体育训练中大运动量的做法,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使孩子整天处于疲劳状态,并对学习产生厌烦甚至恐惧心理。其次,缺乏必要的辅导和关心是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没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对孩子娇生惯养,而学习上又无人辅导,思想上无人关心,天长日久,孩子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再次,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大是产生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当前学校中频繁的考试,使学生超负荷地学习,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出现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受到冷落、批评和指责,他们很少受到表扬、鼓励和关心。这种压力一旦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厌学心理。最后,课堂效益差是产生厌学心理不可忽视的原因。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课堂效率低下,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使学生无暇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出现厌学心理。

三、纠正厌学心理的几点对策

1.创造成功机会,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信心是前进的源泉,进取是成功的根本。教育的技巧就在于如何创设成功机会,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厌学者的显著特点是丧失了信心,若教师适当地降低学习要求,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尊重的需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增强,从而克服自卑心理,消除厌学情绪。

2.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学习动机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对某种事物给予加倍的注意,并伴随着紧张的情绪和意志努力,从而积极地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

孩子厌学篇3

与其给孩子敲警钟,不如有的放矢地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抱着积极向上的心态跨入新学期吧。

案例1

别把孩子的学习兴趣罚没了

李芳的儿子小学两年级,放假在外婆家里,孩子贪玩,暑假作业草草写就,就开始玩游戏。李芳回家后,看到儿子的字写得乱七八糟,而且屡教不改,李芳就开始罚儿子抄20遍,岂料抄了20遍,竟然把字都抄错了。这不是把错误重复了20遍吗?为了纠正儿子的错误,李芳再让孩子抄50遍。随后,儿子被罚抄生词成了家常便饭。有一天,李芳回家,李芳的妈妈告诉她:“你这样罚儿子,一点儿用处都没有,你知道他怎么写的,他把两支笔绑在一起,一写就是两行。您明明让他写‘狐假虎威、虎虎生风’等成语,他就先写一串‘狐’,再写一连串‘虎’,再写‘假’字,这样抄词语,有什么用处呢?”李芳的妈妈当过小学老师,她提议道:“你儿子已经‘皮’掉了,罚抄生词对他没有用,还不如让他按质保量完成作业。”

在妈妈的建议下,李芳开始鼓励孩子高质量完成作业。孩子写得好的字,她用红笔圈出来,攒到100个红圈圈就能多玩10分钟游戏。孩子如果写得不好,想让孩子重写,也不用“罚”这一说法,而是对孩子说:“我觉得你能写得更好,你再写5个给我看看行吗?”孩子也很乐意接受。对于孩子容易写错的字,外婆就给他讲解,比如孩子分不清“拔”、“拨”两个字,外婆就说:“你记住,小朋友‘拔’萝卜,拔得出汗了,所以是‘友’字右边有一点。而‘拨’字右边是一个‘发’字,因为是‘拨头发’。”李芳不禁称赞老妈真有办法。

专家评析

有一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爱上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有一个成绩优秀的小学生在交流学习经验时说:“我每天回家先抄写生词,因为这比较简单。吃完晚饭,休息一会儿,就开始做数学作业,这时候脑子最清楚,能够做出难题,可开心啦。”诚然,这个孩子已经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家长的作用:

帮助孩子解决学习难点,诱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1.帮助孩子疏通学习的疑难点。有一位资深教师将学习比喻成疏通下水道,哪里遇到困难了,一定要及时打通,否则淤积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初中、高中的知识学习越来越难,家长可以找教育机构帮助孩子补缺,但前提是孩子自己愿意学,如果孩子不愿意学,父母花再多的钱也没用。

2.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体会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包括克服困难的快乐,取得进步的快乐,做出难题的快乐。哪怕背诵古文,对于有些孩子来说相当枯燥,但也可以从赏析美文的角度,让孩子对古文产生兴趣。

案例2

不喜欢任课老师,所以也不喜欢这门课

开学小超就初三了,马上要面临中考,可是,这孩子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妈妈很着急,问他怎么回事。小超说:“我就讨厌上数学课,数学老师神经病,一天到晚盯着我,比我成绩不好的学生多了,她干吗总是批评我啊。上数学课,我故意和她捣乱,气死她。”

然而,根据以往两年的家校联系情况,小超的妈妈感到数学老师还是很喜欢小超的,因为以往两年,小超的数学成绩在班级里总能排到前五名。小超的妈妈赶紧到学校了解情况,数学老师说:“最近,我确实盯小超比较紧,面临中考了,我希望他能更上一层楼。可能这孩子有点逆反,以后,我也注意一点方式方法。”

小超的妈妈也和儿子谈心,说:“我看你们数学老师就是一个心慈嘴碎的老太太,她也就唠叨你,其实,心里绝对是为你好。”“她就是烦,我看她更年期了,一天到晚没完没了盯着我,讨厌死了。我喜欢我们物理老师,三十多岁,可带劲了,他下课还和我交流他玩的电脑游戏,什么穿越火线、部落冲突,嗨,这就叫共同语言,和你说你也不懂。”果然,因为喜欢物理老师,所以小超的物理成绩特别好。而为了提高他的数学成绩,小超妈妈一直在动脑筋。小超家隔壁住着一位高级退休教师王老师,小超的妈妈向她说起了小超的厌学情绪。王老师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有些学生就是因为不喜欢任课老师,故意上课不好好听、捣乱,结果师生关系僵化,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你让小超到我家里来,我给他做思想工作。”

小超来到王老师家里,王老师先和小超聊些别的话题,随后看似无意地说起:“我以前班级里有一个女孩子,本来数学成绩还好,突然成绩就差了,我找她谈心,她告诉我不喜欢数学老师。因为数学老师竟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是‘绣花枕头一包草’,她平时确实喜欢穿花衣服,结果同学们哄堂大笑,还给她起绰号‘花枕头’。我就开解这位女同学:‘读书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读得好、读得不好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和老师的关系不大。所以,不能因为小小的不开心,而影响自己的前途。如果你不服气,就要读好这门课,让数学老师看看,你是有能力的,这才是最好的证明和‘反击’,才是真的有志气。”小超也是聪明孩子,当然明白王老师的意思,说:“行,我也不和数学老师唱对台戏了,考出好成绩,扔给她看看。”小超的思想工作做通了,他的数学成绩也止跌回升了。

专家评析:孩子产生厌学情绪,除了碰到学习难点、无法解决外,还有其他人为因素:

1、某个老师责骂过这个孩子,孩子因为讨厌某个老师,进而讨厌这门课程。

2、同学嘲笑过他,孩子往往会通过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如果同学嘲笑自己笨,孩子会认为自己是笨孩子而不喜欢上学。

3、最致命的伤害往往来自最亲近的人,家长往往会在无意中数落孩子,给孩子贴上“笨”、“懒惰”、“不认真”、“没上进心”的标签,久而久之,孩子自己认可了这些评价,认为自己就是笨的、懒的,索性躺倒不干了。针对这些原因,可有的放矢加以解决。上述案例中小超妈妈通过其他老师规劝小超的做法很有智慧。

家长的作用: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帮孩子排忧解难

1.家长不是家里的老师,不要一味指责批评孩子的错误,当孩子不愿意学习时,不妨帮助孩子一起找原因。如果碰到学习难点,可帮助及时疏通;如果因为不喜欢老师,则可以和孩子、老师沟通,让孩子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2.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影响学习情绪以及成绩的有以下几个因素:

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学习动机水平;

孩子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高效;

孩子的学习习惯是否良好。

家长可从以上四点下功夫。3.厌学情绪会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年长一些的孩子,诸如高中生如果仍然有严重的厌学情绪,这些孩子往往缺乏责任心,怕吃苦、怕困难。这是从小日积月累起来的坏习性,所谓积重难返,家长尤其要注意引导。

对于面临择校、高考等紧要关口的孩子,给孩子设定的目标不要太高,要孩子踮踮脚能够达成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诸如,有一个高二的孩子酷爱漫画,但是学习成绩不是最好,家长就让孩子进修绘画,将来考艺术院校,做插画师、搞背景设计,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碰到青春期、自主意识强的孩子,有时候只能顺着孩子的主意让他干,当他发现此路不通时,才会心甘情愿地回头。

有这样一个事例,行医出身的蔡笑晚因为培养出五个博士、一个硕士儿女而出名,其实,在教育过程中,蔡笑晚也曾碰到过棘手的问题。老四蔡天润读中学时正流行武侠电影和小说,原本成绩优秀的蔡天润对读书突然没了兴趣,一心想去练武术。一天,蔡天润郑重其事地向父母道别,独自前往河南嵩山少林寺学武。蔡笑晚说,他让个性倔强的老四当场写下保证书:今生绝不后悔。没想到老四去了后就想马上回来,蔡笑晚没同意。他对儿子说:“想去就去,想回就回,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将来还会遇到问题,既然去了就必须坚持。”他让儿子撑了一年,才又回到高三课堂,后来孩子也考取了重点大学。

孩子厌学篇4

1、厌学行为不是特别外显的,表现为焦虑、社交恐惧、退缩、抑郁、恐惧,或者身体不适的症状,尤其是孩子出现肚子痛、头痛、恶心、震颤等,患者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2、比较外显的行为,包括出现暴怒、哭泣、尖叫、拍打身体等等。有言语和身体的攻击,反复寻求保证,纠缠,拒绝移动,不服从或者是从家或者学校逃离。

(来源:文章屋网)

孩子厌学篇5

厌学,顾名思义就是不喜欢学习,讨厌学习,甚至厌恶学习,逃避学习。表现为读书无用、消极对待学习、逃避学习活动等。如果孩子成绩出现落差,自己就会越来越没有信心,害怕交际交往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大多数孩子的厌学与他们是否聪明没多大关系。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造成厌学症的原因很多。从外因看,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如家长期望过高,不当的教育方法,教师态度生硬,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内因看,是学生生理因素造成的,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烦躁、激动、不安情绪使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进而讨厌学习。

具体表现:

1、学习成绩跟不上,受到来至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

2、与人际关系差有关。由于性格原因,有些学生人际关系差,经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

3、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学习,还以为是为父母而学。当看到社会上一些没读书而赚了大钱的人时,他们更是迷茫,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这样自然而然就对学习没什么兴趣,甚至厌学。

4、学业负担过重,产生逆反心理。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老师家长拼命给学生施加压力和学习任务,以致学生完全不能承受,他们很反感老师和家长这样“无理”地对待自己,于是越来越对学习感到厌倦。

作为一名教师,其实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存在厌学的孩子,作为班主任一定要重视起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克服和减少学生不良心理引起的厌学,让孩子健康成长。教师和家长做好沟通,采取措施,来克服厌学。

1、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可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众多事实表明,有特长的学生,他的学习一般也不错,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从而相得益彰。调查表明,很多厌学的学生,他们一无特长,二来成绩也差,有的只是一些不良习惯,如常上游戏厅玩游戏。

2、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经常逃学,在外“鬼混”。因此,老师和家长,尤其是家长及时想办法,辅导学生的学习,工作忙和有条件的可请家教,只有学生学习提高了,才会使他们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3、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老师和家长往往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施压,还嫌不够,家长在家也要孩子开夜车,甚至恐吓学生,考不上大学,你就会完蛋,就别来见我。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就会厌学,有的干脆离家出走。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尽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施教,做到富教于乐,劳逸结合。

4、辅导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人际关系差,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涵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5、老师和家长要注意批评的尺度,成功时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但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和家长,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为妙。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能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6、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孩子厌学篇6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表现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9.079

PsychologicalCausesandCountermeasuresofPupils'WearinessProblems

WANGXia

(SchoolofEducationSciences,TongrenUniversity,Tongren,Guizhou554300)

AbstractWearinessinthelearningprocessiscommon,usuallystudentsweariness:classanddonotlistencarefully;ofteninviolationofclassroomdiscipline;jobsoftendrag;failuretocomplywithschoolrulesatschool;lackofinterestinlearning,withanegativeattitudetreatlearning.Pupilssolvewearyfromthestudentsthemselvesneedtofirststartcultivatestudentspositivevaluesandstudyhabits,butalsoneedtoworkcloselywithfamilies,schoolsandsociety.

Keywordspupils;weariness;performance;cause;countermeasures

据国家少工委统计,全国3亿学生就有5000万因“厌学”而成为“网瘾、学困生”,实证调查也表明厌学在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存在。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有30%的小学生和70%的中学生有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厌学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

1小学生厌学现状及表现

本人通过对贵州省铜仁市多所学校小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结合日常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实际了解了铜仁市小学生的厌学情况。基于实证调查,本次研究以铜仁市碧江区3所小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6份。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学生中有40%的学生表示到学校学习的愿望较勉强;40%的学生对看书学习兴趣一般或没兴趣看书学习;67%的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36%的学生有抄袭作业的经历。通过观察及问卷调查发现,贵州省铜仁市小学生的厌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上课时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在课堂上,厌学的小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调查中发现,他们上课时很少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比如,他们会看课外书、玩玩具、与同桌说话等。在一堂课中,他们的这些违纪行为往往会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多次提醒或警告无效后,常常需要暂停教学、整顿课堂纪律。(2)经常抄袭家庭作业。调查中发现很多厌学的小学生都有抄袭家庭作业的经历。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很少主动向老师请教或与同学进行交流。放学后,他们会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玩耍上,等到要交作业时,就拿同学的作业来抄一份应付老师。(3)在校不遵守校规校纪。由于学习成绩差,部分厌学的小学生很少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重视,他们中有的同学显得自卑,不愿到学校学习,出现迟到、旷课的现象;有的逆反心理较强,不爱遵守纪律,课堂上爱做小动作;有的学生甚至会与老师对着干,上课故意找茬,对老师、家长的劝说有明显的抵触情绪。(4)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差。很多厌学的小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上的表现非常被动,常常是被迫坐在教室里上课。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他们就不会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对他们来说,上学是一件很累人很有压力的事,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基本都处于下游水平。

2小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分析

2.1学生自身因素

(1)到学校学习愿望不强。当个体对某个事物具有美好的向往与期待时,这个事物就会在他的行为上产生积极的指向作用。很多厌学的小学生每天早上都需要家长多次催促他们起床上学,有的小学生甚至需要家长强行把他送至学校。还有很多孩子早上很早就出门了,但经常要玩到上课前几分钟才进学校甚至迟到,还为此找各种借口。(2)自制能力差。虽然很多厌学的小学生很清楚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被老师打骂也不管用。调查中发现,有些小学生在上课时经常玩课桌里的玩具,即便被老师打骂过以后仍然很难改掉这个毛病,最后老师只能对他放任不管。这样的学生在班上不在少数,他们不能控制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以致最后丧失学习信心。

2.2家庭因素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很多厌学小学生的家庭中,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由此形成家长们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例如,有些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度关心孩子成绩,对孩子监管过严,盲目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资,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或辅导班;有的家长则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由于没有家长的监督,这些孩子在学习上往往不自觉,不思进取。(2)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很多厌学的小学生表示不和谐的家庭环境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嘴,时而冷战时而剧烈冲突,孩子在家里经常陷入两难的境地,有时还会成为父母的出气筒。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父母要么难以集中精力关心孩子的学习,要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分歧很大,所以孩子在家里情绪紧张,很难安心学习。严重者甚至仇恨父母、产生报复心,学习问题也由此产生。

2.3学校因素

(1)学生考试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与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分数仍然是很多教师衡量学生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很多老师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延长课时、布置过多作业、占用“副科”课时等。这些做法不仅加重了教师自己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很多学生担心考不好受到老师或家长的责备,长期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少并最终导致厌学。(2)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工作量大。在走访的几所小学中,六十多人的班级算小班,有的班级多达八九十人,远远超过了国家标准,庞大的班级人数给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以一个七十人的班级来计算,假设批改一份作业需要花一分钟,每个学生每天三份作业来计算,教师每天单单批改作业一项就需要三个小时的时间。长期大强度的工作量让教师难以真正潜心教学,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因为长期得不到教师的关怀,而最终厌恶学习,产生厌学心理。

2.4社会因素

(1)单一的人才评判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分数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能否受到人们的肯定与表扬,也决定教师和家长看待学生们的眼光。人们通常还是会用分数来判断一个孩子是否能够成才。这样的人才评判标准,无形中把学校教育引向以考试成绩为重的方向,虽然有些学生在某些方面能力很强,但因考试成绩差就得不到公平合理的评价,他们的的能力往往得不到肯定,最终出现厌学心理。(2)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学校周边环境对小学生厌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很多小学周围,通常会形成一个以学校为中心的经济相对繁荣的区域,在这些区域里,商业活动往往比较混乱。很多商家为了牟取利益,只顾迎合学生消费习惯,不考虑其行为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层出不穷的兜售,让很多小学生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学校门口,最终导致很多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受到很大影响,并逐步形成厌学心理。

3解决小学生厌学的对策

3.1家庭

(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呈现出阳光的性格;这是因为和睦的家庭能让孩子感到温暖,让孩子有安全感与归属感;良好家庭环境中的孩子被爱、被尊重,也容易学会爱他人,尊敬他人,从而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而灰心沮丧时,良好的家庭环境能给予力量让其克服困难。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2)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父母应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纠正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建立一个“民主型”的家庭,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民主和平等,孩子有一定的发言权,并不什么事都是父母说了算。②家长应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更应该是孩子志同道合的朋友,能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③能正确认识孩子学习上的成败,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能与孩子共同寻找解决办法。④对孩子的期望值适度,不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3)建设学习型家庭。很多孩子不爱学习与家长不爱学习有关。很多家长没有看书的习惯,这些家长应改变思想观念,认真学习一些知识,养成看书的习惯,给孩子树立一个爱学习的榜样。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家长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容易帮助和引导孩子解决困难,避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家长们还可以努力营造一个爱学习的家庭氛围,家长以身体力行影响孩子,孩子耳濡目染,养成爱学习的习惯。

3.2学校

(1)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学校要改变“分数的价值高于一切”的评价方法。人各有所长,学校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看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的长处得到最大化发展。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学生不会因为考试没考好而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不会因为成绩不好而被轻视甚至漠视,他们会更加热爱学校生活,热爱老师,热爱知识,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2)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家长和学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孩子最好的发展。学校要力争把学校打造成一所学生一进入校园,就有一种回家感和归属感的学校。学校与家长要相互理解和支持。对于在家庭教育上有问题的家庭,学校要对家长进行指导,向其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例如,开办家长学校,定期让家长到学校学习,了解新时代学生的个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改变家长对学生传统的看法。

3.3社会与政府

(1)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资源短缺造成很多地区学校学生人数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导致很多教师工作量增加。教师因此在工作中身心疲惫,产生职业倦怠,或者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因得不到老师关注而产生厌学。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协调教育资源的分布,改变教育资源短缺及分布不均的现状,努力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周边一些盈利性的公共场所要以德从业,相关权力部门要对其进行监督,不要使他们游离于监督之外。对待学校周边商店及摊点为吸引小学生消费、向小学生出售不适合该年龄段使用的商品的现象,相关权力部门要严厉打击,从而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大钧.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