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分析方法篇1

1.1化学仪器分析法

随着软电离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一些具有复杂结构的大分子生物聚合物,质谱法可将其进行电离分解后在电场和磁场作用下进行离子质量分析,从而获得有机物分子式和结构信息,方法高效、快速准确。将色谱法与质谱联用可形成更强有力的联用分析技术,实现对极低浓度的生物样品的含量测定和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研究。核磁共振是一种吸收光谱(1H-NMR和13C-NMR应用广泛)。1H-NMR可以提供分子中氢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相对数目以及分子构型等有关信息,13C-NMR直接提供有关分子骨架的结构信息。光谱携带大分子生物聚合物结构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理,可确定氨基酸序列、核酸的分析和定量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含量分析等。将核磁共振技术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毛细管电泳法联用,分析能力强大并能拓展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但质谱,核磁共振仪器精密昂贵,工作环境操作技术要求高,普及性受限。

1.2生物技术分析法

生物技术分析法主要包括:免疫学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生物鉴定法和量热法等。免疫学法是利用蛋白质多肽抗原与相应抗体(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结合的特点(结合比色法),借助显微镜观察定位,对蛋白质多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用免疫学方法有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免疫荧光法:是将目标抗体标上荧光素,借助荧光显微镜进行抗原示踪定位的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又称酶联免疫法,或ELISA法,是在酶免疫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免疫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将可以催化底物发生显色反应的酶进行标记,然后通过显色进行分析检测的一种前沿特殊试剂检测方法。例如,动物血清蛋白药物或动物性食品中农药残留的ELISA法建立等。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则是将目标性分子或产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与内源物质区别),以研究目标分子或产物的体内分布、代谢行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和免疫学方法虽然能够描述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行为,但不能够直接反映出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生物鉴定法和量热法则分别依据生物药物的特异性反应原理和放热吸热原理对药物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例如,生物鉴定法利用组织或细胞对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某种特异反应,界定药物是否具有生物活性,根据制剂-效应曲线对目标蛋白质多肽类药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量热法则是通过测定样品在受热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行为来研究样品中各组分相互作用及状态变化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多用于多肽的热稳定和结构分析。

2结语

免疫学分析方法篇2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性能评估

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做为免疫检测等领域的一项重要检测手段,最大特点是操作方便[1,2]。作者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HBsAg的分析性能进行评价,比较该方法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检测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市临床检验中心日常检测标本及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门诊和住院患者标本总计490例。通过ELISA对收集到的临床标本进行HBsAg检测后,放-2℃保存待测。

1.2检测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临床标本处理。

1.3指标评估将已知浓度的10IU/mlHBsAg定值血清,稀释成9、8、7、6、5、4、3IU/ml等不同浓度,通过20份试纸条检测出的最高稀释比例浓度确定检测灵敏度。通过灵敏度(真阳性率)和特异度(真阴性率),将实际患病的患者和实际无病的人正确的判为患者和非患者的能力;通过假阴性率(漏诊率)和假阳性率(误诊率),确定患者中检查为阴性或正常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和非患者中检查为阳性或异常的人数所占的比例。

1.5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Excel软件对所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

2.1临床标本检测评价490例临床标本一般特征描述分析后,进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结果和两种ELISA试剂检测的结果一致性比较,一致性较高。结果不一致的样本有14例,见表1。

2.2中和确认试验对14例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继续做中和确认试验。从14个标本中和确认实验结果中发现,B试剂(S/N)值均>1.5,NEUT(%)值>50%,故确认试验结果均为阳性。

3讨论

HBsAg是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常出现在在血液中[3,4]。结合我国乙肝病毒感染在人们生活中发病率与感染率都非常高的现状,在对患者进行检测时,使用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但又成本低的检测方法,可以减小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本研究对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考核系统作进一步评价,考核试剂的实际灵敏度为5IU/ml,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的最大长处是快速、方便,但由于胶体金显色需要较高浓度的标记物,故其灵敏度会受到一定限制[5]。

综上所述,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高,试剂稳定,随到随测,仪器设备简便等优点,通过实验发现阴性结果的基数较大,两种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会随标本的检测量增大而增大,高浓度胶体金试纸的检测会因为特异性和单一性的出现使检测结果出现差异。ELISA检测的一致性高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测试纸的特异性较强,但其HBV-M试剂灵敏度明显低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在快速检测的情况下,对敏感度的要求也较高。临床应用证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测试能够为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疾病的临床早期检测、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但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不适用于大批量检测HBsAg,因此在进行HBsAg筛选时,检测医疗机构应选择敏感性较强的试剂。

参考文献

[1]张茂海,吴建业,陆玲娜,等.胶体金与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结果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1,9(32):14.

[2]李伶俐,孙俊聪.400例乙肝表面抗原胶体金试纸条与ELISA法检测结果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1,9(28):35-36.

[3]康凤芝.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临床比较分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6):106-107.

[4]殷飞.ELISA法与GICA法检测HBSAg方法学评价.医药前沿,2013(35):44-46.

免疫学分析方法篇3

关键词:甲状腺疾病;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应用;效果

甲状腺疾病为常见临床疾病,常通过检测患者甲状腺球蛋白进行诊断。传统检测方法为放射免疫技术、血凝法等,但检测效果不甚理想。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具有稳定性高、灵敏度高和操作方便等优点,标本用量较少,且标记物易得[1]。现搜集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接诊的甲状腺疾病45例、甲状腺肿瘤45例、甲亢45例患者,对其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接诊的甲状腺疾病45例患者作为甲组,平均年龄是(29.32±10.25)岁,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23例、22例;将甲状腺肿瘤45例患者作为乙组,平均年龄是(29.39±10.25)岁,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24例、21例;将甲亢45例患者作为丙组,平均年龄是(29.48±10.22)岁,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是25例、20例;将同期正常体检人群45例作为丁组,平均年龄是(30.07±1.12)岁,男性和女性分别是22例、23例。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在受检者空腹情况下采3ml血,抗凝剂选择肝素钠,通过放射免疫技术对血浆甲状腺球蛋白进行检测;后选择化学发光免疫全自动分析仪检测。比较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假阴性、假阳性和检测浓度。对比不同检测方法的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假阴性及假阳性结果与放射免疫技术相比,四组经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假阴性及假阳性率较低,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检测结果比较情况见表一。

表一四组假阴性及假阳性结果对比

2.2甲状腺球蛋白检测浓度与放射免疫技术相比,经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的甲状腺球蛋白浓度较高,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不同检测方法甲状腺球蛋白浓度比较情况见表二。

表二四组不同检测方法甲状腺球蛋白浓度对比

2.3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与放射免疫技术相比,四组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较高,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不同检测方法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比较情况见表三。

表三四组不同检测方法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对比

3讨论

放射免疫技术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较大,试剂有效期较短,且具有一定放射性,限制临床应用。该技术又分为发光反应和免疫反应,在抗原或抗体上标记化学发光剂,将其与待测标本抗体或抗原经特异性反应相互结合,产生复合物,通过磁场对结合态、游离态进行分离,加入发光底物或氧化剂,促使物质氧化,产生激发态中间体,跃迁至基态,发射光子,经发光强度检测进行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2]。该技术主要适用于肿瘤标志物分析、心脏疾病标记物测定、激素分析等。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主要依靠检测甲状腺球蛋白判断,因此,必须加强对患者甲状腺球蛋白的定量检测[3]。在本文研究中,对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分别进行放射免疫技术及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结果显示,甲组经放射免疫假阴性率为8.89%,经化学发光免疫假阴性率为2.22%;乙组分别为11.11%、2.22%;丙组分别为6.67%、0%;丁组假阳性率分别是4.44%、2.22%,表明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可有效检测甲状腺疾病,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较低。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经不同方法检测甲状腺球蛋白,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浓度均高于放射免疫技术,表明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有效检测甲状腺球蛋白具有重要作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符合率、特异性及灵敏度均高于放射免疫检测,表明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具有较高的检测特异性及灵敏度,符合率较高。

综上认为,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大,能为临床诊断甲状腺疾病提供有力依据,应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晓霞.化学发光免疫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16(17):50-51.

免疫学分析方法篇4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法;胶体金免疫层析

[中图分类号]R446.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10)05-94-02

输血是乙肝病毒经血液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防止乙肝病毒经输血传播,提高血液质量,对献血者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是有效的防范措施之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外膜蛋白,可在感染HBV后早期出现,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1]。本研究比较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现将相关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来源于2009年2~4月我站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EDTA-2Na抗凝,经正确处理血液标本得到待检血浆,共计10493份。

1.2试剂

①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08085111);②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09010102);③质控血清(卫生部临检中心,批号:090040);所有试剂均严格按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

1.3仪器

加样器:STAR;全自动酶标仪:FAME或加样器:TECANRSP150;洗板机:TECAN;酶标仪:SUNRISE

1.4方法

对10493份自愿无偿献血者标本,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初次检测反应性标本用原试剂双孔复查。酶联免疫法:用加样器分别加入阴性和阳性对照血清、质控品及待检标本于相应孔中,然后在每孔中加入酶标抗体。混匀后37℃孵育60min,经洗板,加底物,37℃避光反应15min后加终止液完成反应。所有试验均按试剂盒说明书在Auslab实验室管理软件中编写程序,自动判读结果。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将60μL待检标本加入试纸条箭头区内,静置10min后判定结果。试纸条只在对照线位置出现1条紫红线为阴性,在检测线和对照线位置出现两条紫红线为阳性。

1.5公式

特异度、灵敏度计算公式[2]:灵敏度=A/(A+C)×100%;特异度=D/(B+D)×100%。A-真阳性数,B-假阳性数,C-假阴性数,D-真阴性数;灵敏度即实际为阳性而被该法正确判为阳性的百分比,特异度即实际为阴性而被该法正确判为阴性的百分比。

1.6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种方法的检测阳性率

本研究中,酶联免疫法检测出HBsAg阳性50份,阳性率为0.48%;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出HBsAg阳性42份,阳性率为0.40%;两种方法的检测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6987,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

由表1可见,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标本的符合率为99.81%[(36+10437)/10493×100%],以酶联免疫法为常规法验证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灵敏度为72.00%,特异度为99.94%。

3讨论

HBsAg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泪水、鼻咽分泌物、及阴道分泌物中。在感染乙肝病毒后2~6个月,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酶联免疫法基本原理是[3]:①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②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频率很高,故可极大地放大反应效果,从而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标记技术。胶体金是由氯金酸在还原剂作用下,聚合成为特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即胶体金。胶体金在弱碱环境下带负电荷,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由于这种结合是静电结合,所以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物特性。胶体金除了与蛋白质结合以外,还可以与许多其它生物大分子结合,如SPA、PHA、ConA等。

参照已有报道进行分析,潘丽等[5]以酶联免疫吸附法作为金标准,检测患者血清388份,其中检测出阴性262份,阳性126份,同时再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结果: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HBsAg的灵敏度为73.8%、特异性为96.6%,阳性预期值0.912,阴性预期值0.885,假阴性率26.2%,假阳性率3.44%;结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HBsAg灵敏度低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存在一定的漏检率,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高丽等[6]采用两种方法检测0~65岁人群血清标本3578份,结果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出HBsAg阳性标本189份,阳性率5.28%;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出阳性标本200份,阳性率5.59%;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标本符合率为97.74%。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灵敏度为77.00%,特异为98.96%,显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操作简便、快速,检测的特异度较好,但其灵敏度稍差。本组研究结果与以上报道一致。

综合以上论述可见,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均为测定乙肝表面抗原的可靠方法,通过对无偿献血者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乙肝病毒现场初筛,可减少无偿献血血液的报废,但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灵敏度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盛振东,相艳,陈凡金,等.邹城市技校生乙肝表面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9,4(7):144.

[2]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9-292.

[3]张启友.ELISA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假阳性的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6,4(20):47.

免疫学分析方法篇5

关键词:新兴层析快速检测技术食品安全食品检测技术

当前,对于胶体金标免疫层分析检测技术在我国多数产业中都有着一定的使用规模,但是这些传统的检测方法自身存在的弊端,也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展而逐渐的显露出来,比如有的物质容易受到光学的干扰,这时便只能够完成对其定性或者是半定量的分析,无法及时的获得检测的数据。同时,有的检测结果只能够在标记物大量聚集,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呈现出肉眼可见的信号,才能获得检测结果。因此,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传统的层析方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新型层析快速检测技术便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一、标记物免疫层析法技术的应用

1、标记物免疫层析法技术

标记物免疫层析法主要是以量子点标记免疫分析层为主,并且受到量子尺寸效应的影响,其会产生一定的发光效应,这便能够为检测结果的获得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一方面,量子点使用的材料与发光特性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且在一定的范围内,粒径越大其产生的波长也就越长;另一方面,量子点有着比生物分子更长的荧光寿命,当大部分的生物分子荧光猝灭后,量子点仍然能够依靠自身的特性排除自然本底的干扰,来获得检测结果。另外,量子点通过稳定的核壳包裹能够使其自身的化学性能更加稳定,而且使细胞毒性大大的降低,因此,其在近年来的食品检测领域中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标记物免疫层析法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当前,一种新的检测有机磷农药一毒死蜱(三氯吡啶醇,trichloropyridin01)残留的传感器,成为了量子点标记免疫分析法的主要运用媒介,该传感器基于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方法并结合一便携式量子点层析试纸条的读取仪。据读取仪扫描T线(检测线)量子点光强度,可以将检测结果定量化,在最佳条件下,该传感器有较宽的线性范围,标准品最低检出浓度为1.0ng/mL。实现了以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为基础的待测物的“超灵敏”定量分析。

二、非免疫学层析技术的应用

1、非免疫学层析技术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互补的核酸链技术的发展,不同的核酸链之间产生的特异性结合,被广泛的运用到层析技术中,而且能够实现对新物质的检测,由于具有较强的结合力,所以非免疫学层析技术的发展更加有效的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2、非免疫学层析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商品化的MileniaGenLineHybriDetect试剂盒,在产品扩增产物的快速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扩增设计时,需要设计具有FITC的标记的探针,将生物要素和引物分别进行不同的标记。非免疫学层析技术的检测原理在于生物素标记的PCR产物与FITC标记的特异探针杂交、FITC标记的特异探针与抗FITC抗体的金标物结合后,然后在试纸条上将这种复合物进行滴加,当该免疫复合物通过层析膜进行扩散,并且持续深入到检测线时,这时生物素标记所产生的扩增物就会对生物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最终形成具有不同颜色的T线。而如果没有被免疫复合物扩展所接触到的指控线则会形成另一种颜色的C线。当前,对于该项技术方法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转基因作物的快速检测,而且该检测技术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并且准确性较高,在我国转基因食品检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替代抗原层析技术的应用

1、替代抗原层析技术

根据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来看,针对食品中有毒害的小分子抗原层析检测方法主要是对小分子或者是蛋白小分子的偶联物作为竞争抗原体,并且通过对其喷涂的方法来对其毒害性能进行检测。但是,由于使用的检测标准一般都要受到进口的限制,而且价格昂贵,因此在毒性抗原检测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限制,而且对检测的产品以及操作人员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在这会总会给情况下,产生了替代抗原层析技术。在上世纪80年展起来的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使得传统的免疫学分析方法产生了新的发展方向,在该技术中,将抗检测物的抗体作为靶分子,从噬菌体展示肽库中淘选出抗原的模拟表位,利用抗原模拟表位和目标分子能竞争结合抗体的特性,在层析检测系统中可以采用模拟表位替代传统的偶联抗原,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

2、替代抗原层析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当前已经建立起来的模拟表位肽为竞争物的胶体金标免疫层析法已经能够在检测样本中获得,并且检出,通过T线对其进行筛选,以此来代替真菌霉素的使用,为真菌霉素的免疫层析检测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在模拟肽的筛选以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代学术研究领域的重点,而且其将更加广泛的运用于层析检测技术中。

结论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关注的重点问题,而食品安全领域内高敏感度、高选择的检测方法已经成为了学术研究的主流方向,如何使这些检测方法与技术更好的运用于食品检测中,并且获得科学的检验结果,也是当前学术研究领域内关注的热点课题。为此,我们应当不断的增强对各项检测技术的研究,满足国家对于不同样品检测的要求,以此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海霞.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2008.

[2]刘道峰,邓省亮,赖卫华.新型层析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11(06)

[3]范放,吕敬章,等.呋喃唑酮代谢物荧光纳米颗粒免疫层析法的建立[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

免疫学分析方法篇6

关键词: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我国属于乙肝的高发病区,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全国人口的11%[1]。慢性病乙肝病毒携带者往往预后不良,并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状况[2]。迄今,临床上无特效治疗乙肝的方法,接种乙肝疫苗是目前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一种重要手段[3]。1992年以来,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大力推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尤其是小年龄组人群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为了解8月龄~5岁儿童乙肝疫苗免疫现况,评价近年来元谋县8月龄~5岁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探讨预防乙肝的对策和措施,对元谋县384例儿童进行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现状进行现况调查,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现况研究方法,运用多级、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第一级对元谋县10个乡镇随机抽取6个乡镇;第二级对抽取的乡镇随机抽取18个调查点。每个被抽取的调查点分别抽取8月龄~17月龄、18月龄~23月龄、2岁~3岁、4岁~5岁组健康儿童各5~6名;18个调查点共抽取18月龄~5岁儿童384名为研究对象。

1.2调查内容询问抽取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查看每名儿童预防接种证和接种卡,调查每名儿童的乙肝疫苗免疫史、年龄、性别、地区等内容,同时抽取1~3ml静脉血待检。

1.3实验室检测及时对抽取的血样进行血清分离,取血清置-20℃冰箱保存待检。乙肝表面抗原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试剂盒厂家为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3115126,生产日期:20131128,效期:20141127;乙肝表面抗体采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盒厂家为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4016201,生产日期:2140104,效期:20150103。以上检测在试剂盒有效期内由元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检验人员统一进行检测。

1.4统计分析方法所有数据双录入EpiDate3.1后进行一致性经验处理,建立数据库。运用率(P)来描述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后各相关指标。用χ2检验做率的统计推断,运用SPSS19.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2结果

2.1元谋县8月龄~5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共调查384名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374人,全程接种率97.4%。各年龄组间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38,P>0.05),见表1。

2.2元谋县8月龄~5岁儿童不同年龄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的分布元谋县8月龄~5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为0%,HBsAb阳性率为72.92%。不同年龄组间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882,P

2.3元谋县8月龄~5岁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部分影响因素分析为了解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因素,本次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影响因素调查分析结果显示,HBsAb阳性率与年龄、是否全程接种2个因素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性别、地区分布等因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新生儿免疫是我国控制乙肝流行的基本策略[4]。本次调查384名18月龄~5岁儿童中乙肝疫苗全程接种374人,全程接种率97.4%。表明元谋县乙肝疫苗免疫规划工作实施情况良好。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元谋县18月龄~5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为0%,HBsAb阳性率为72.92%,两项指标均低于苏州市0~4岁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的调查结果[5]。虽然自乙肝疫苗问世以来,其保护效果、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认同,但随着接种时间的推移,乙肝疫苗免疫人群的保护性抗体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6]。本研究经卡方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HBsAb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与任宏[7]等人报道结果相一致。此次调查发现4~5岁年龄组儿童HBsAb阳转率低于60%,与蒋玉杰[8]等人调查结果相近。元谋县2002年纳入计划免疫的为5ug乙肝疫苗(酵母),免疫程序为0、1、6月龄各免疫接种1剂次,全县没有统一规定加强免疫的年龄。任宏等研究发现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机体并不存在长期免疫记忆,应提倡加强免疫[7]。另外,王怡瑁[9]等研究发现对无应答者采取加强免疫和提高新生儿乙肝接种及时率非常必要。本次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影响因素调查分析结果显示,HBsAb阳性率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外,还与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因素有关。为有效预防乙肝,巩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建议加强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及时率,本地区应推行4岁及以上儿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策略。

参考文献:

[1]慕静宇,黄玲玲,毛剑英.青年学生接种重组乙肝疫苗效果分析[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4):23-24.

[2]黄熊熊.预防围生期乙型肝炎病毒家庭传播计划的效果评价[J].中国乡村医药,2012,19(3):67-68.

[3]徐艺,刘西珍,李永东,等.农村育龄妇女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15(3):259-262

[4]徐慧虹,潘岩享.乙肝疫苗初免儿童保护性抗体的定量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3):75-76.

[5]朱轶妲,栾琳,等.苏州市0~4岁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学,2014,41(12):2170-2172.

[6]MuShuchi,WangGenming,JowGM,eta1.ImpactofUniversalvaccinationonintrafamilialtransmissionofhepatitisBvirus[J].JMedvir0l,2011,83(5):783-790.

[7]任宏,李燕婷,吴寰字,等.乙肝表面抗体衰减人群细胞免疫状态和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0,22(3):12l-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