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纺织品市场趋势范文篇1
全市纺织鞋服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2022年,全市23户规模以上纺织鞋服产业企业实现产值40.4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11.8%;实现利税2.2亿元,同比持平。
2022年1-5,全市28户规模以上纺织鞋服产业企业实现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利润0.8亿元,同比增长33.3%,实现利税1亿元,同比增长25%,拉动全市规模工业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2%。
二、纺织鞋服产业企业发展的优劣势
(一)发展优势
1.政策叠加优势凸显。近年来,行政审批、医药卫生、城乡一体、金融、开发区、临空经济区等改革和建设工作深入推进,从简政放权、行政体制、产业发展机制、投融资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等多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市委、市政府扎实解决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问题,干部作风得到根本转变。提出建设“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必将加速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投资环境更加美好,这些政策利好必将促进纺织鞋服产业加快发展。
2.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是唯一同时连接“双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距天府国际机场仅18公里。西靠,东接,北邻、南连,属1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明显。铁路、高铁和、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高速公路加快建设,轨道交通18号线段即将开工建设,蓉昆、蓉京高铁将经过,正加快构建“7高9轨16快”交通体系,努力建设中部现代物流港,为我市发展纺织鞋服产业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3.人力资源优势突出
有户籍人口366.01万,常年外出劳动力将近100万人,人力资源丰富,能有效解决纺织鞋服产业用工不足或人力成本过高的问题,为纺织鞋服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特别是在外地经营制鞋的企业家超过1500人,各类人才超过17.5万人,这些优势都是发展制鞋产业的资本和基础,也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4.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市签约鞋企495家,其中465家企业完成注册,90家企业建成投产,聚集了鸿星尔克、卡美多、大东鞋业、派中派、美丽点5个中国驰名商标,代工了安踏、SKECHERS(斯凯奇)、CK(CaivinKlein卡尔文克莱恩)、POLO(保罗)、ALDO(奥尔多)、EASTLAND(伊斯特兰)、TOMS(汤姆布鞋)等多个国际国内知名品牌,2022年产值达40亿元,解决就业10000余人。目前这个规模在、甚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新兴鞋业承接地都是首屈一指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发展短板
1.园区配套不齐。园区配套功能极不完善,垃圾处理、公交、路灯照明、供水、供气、员工子女就学、就医,包括三产方面的餐饮、住宿等问题都未很好解决。特别是对于承接鞋业等劳动密集性产业,涉及生活配套、人才引进、招工用工、子女入学、就医等整体配套不足。导致企业招工困难,留不住人才。
2.人工成本高。纺织鞋服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成本的上升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压力。被调查企业反映,为留住生产技术工人,在为职工购买工伤、生育、养老等保险和改善生产环境的基础上,不得不提高职工收入,从而导致人工成本上升。如联友公司反映,职工每年月工资近年来连续比上年增加100元,仅工资一项一年将增加企业成本近80万元。
3.龙头引领不强。承接的鞋企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整体实力不强,缺乏整体规模与集群优势。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太少,且已入驻的像鸿星尔克公司目前的产能尚未形成真正的“龙头”,还未发挥出龙头引领作用。
4.产业链条不全。全市纺织企业基本上是纺纱、织布为主,缺少配套企业,辅料、饰品等几乎全部外采,床单、棉袜等高档家纺棉织品较弱,成衣等行业较少。鞋企亦是如此,大量配件还需供应,尽管有补贴,但物流成本仍然偏高,鞋材市场须尽快建成。
5.金融支持不足。在扶持力度层面,尚没有把纺织鞋服产业作为全市最有竞争力的战略产业来发展。不少企业虽有订单、有销路、有钱赚,但苦于资金短缺,加上遭遇银行抽贷压贷严重,生存发展艰难。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支持力度,但由于纺织鞋服行业是高度市场化竞争的行业,加之受贸易摩擦的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有限,要从金融机构融到所需设备技改升级资金和生产经营流动资金更是困难。如,顺琪纺织有限公司反映,目前企业融资特别难,银行收贷,流动资金十分紧张;乾源棉纺织有限公司反映,目前融资难、限制企业发展;朗特鞋业有限公司反映,目前流动资金紧张。
6.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较大。受中美贸易摩擦对出口美国的纺织服装商品加征10%关税提高到加征25%关税的影响,出口美国的纺织服装企业的商品订单量、出口量均下降,使生产棉布、坯布的上游企业也受到波及。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企业今年1-6月的订单量均比2018年同期减少,产品价格均出现下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受影响,亏损有所加大。其中,联友公司今年1-6月生产棉布1943万米,实现销售收入9485万元,与贸易摩擦前的2017年1-6月同比减亏158%。顺琪公司今年1-6月生产坯布513万米,实现销售收入2983万元,与贸易摩擦前的2017年1-6月同比减亏99.5%。
(三)发展机遇
1.从消费趋势看,市场空间十分广阔。未来受益于体育运动参与及人均消费提升,消费者对服装鞋业的需求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制造成为发展主流,服装鞋业发展空间巨大,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2.从发展趋势看,功能疏解势在必行。由于东部沿海、大城市服装鞋业劳动力成本、环境承载能力等优势逐渐丧失,纺织鞋服产业转移,正由沿海发达地区转向西部内陆地区,由等大城市转向周边半径80—150公里的中小城市。
3.从生产方式看,智能制造也是一种趋势。随着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差异化和定制化的制造需求是未来纺织鞋服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利用智能制造技术开展柔性化生产将成为未来纺织鞋服产业变革的主要模式。
4.从县域经济看,统筹城乡富民增收。纺织鞋服产业是人“吃穿用度”的刚需产业、时尚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发挥县域比较优势,促进城乡一体、富民增收意义重大。
(四)面临挑战
1.区域性制鞋产业竞争。除了外等地区的县(市)均推出了相关的服装制鞋产业政策,对地区而言形成了区域性竞争。
2.产业转型迅速。当前纺织鞋服产业的发展不再是局限于规模化、低价值产品的生产,而逐步转向以用户体验型,个性化型,小批量、多品类型,线上线下型的发展模式,因此对纺织鞋服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并需要提前布局相关前沿产业,从而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3.高端人才引进难。园区配套不完善、整体消费层级较低是招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短板,政策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小,与周边地区相比缺乏竞争力,加大了人才引进的难度,甚至出现了现有人才流失的情况。
4.政商环境有待提高。产业发展中还存在部分干部职工主动担当意识不够,深入企业次数少,与企业的沟通联系不紧密,服务意识不强。政策宣传解读力度不细,招商引资政策落实不好。园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园区未设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或政务服务中心功能不完善仅为接件处,仍需到园区外办理日常行政事务。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不到位,个别干部与企业打交道不多,与企业家的关系不亲。
5.城市功能要素配套问题急需解决。工业园区普遍存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不够、工业产业发展超前于城镇功能发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园区周边学校、医院、研发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普遍滞后。
6.企业品牌建设缺乏战略思维。一部份中小微企业(家庭作坊主)品牌意识低下,个别规模稍大的企业也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认为企业现有基础差,创品夺牌是很遥远的事,缺乏推进品牌战略的动力、基本思路和发展规划,促使企业没有得到创新和发展。
7.行业进入新常态。纺织鞋服产业企业产量呈现下降趋缓,服装制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和转移受到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环境保护以及销售市场等多方面影响和制约。由于全球主要消费市场和服装制鞋业制造商、批发商及零售商对利润最大化的最求,必定要考虑上述方面的重要因素,使得全球服装制鞋业的重心在不断转移。
三、对策建议
(一)多措并举,打造企业发展生态。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全方位优化纺织鞋服生态环境。一是切实抓好平台建设。加快园区水、电、气、路等硬件设施建设速度,提前布局园区周边学校、医院、研发中心、电商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做到规划建设一片、配套完善一片,力争项目入驻和园区建设同步推进。二是尽快完善产业链条。加快鞋材交易市场建设速度,全力引进鞋材交易商、鞋机生产维修商、成品鞋包装商等,解决鞋企的后顾之忧,推动鞋产业全链发展。三是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纺织、服装、制鞋均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虽部分企业在工业4.0的推动下,积极推行智能制造、机器换人,使用工量显著下降,但总体来说,纺织鞋服产业企业用工量较大,因此,在科学布局纺织鞋服生产性企业的同时,同步谋划好产业工人的衣、食、住、行、医、娱等相关问题,推动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四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对接服务,“一对一”跟踪推进新签约项目落地,及时召开项目专题会,明确项目建设关键节点,加快推进渝成制鞋产业园二期、渝成国际社区、安踏体育生产基地、秀才街A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实现年内开工建设。强力推进俄罗斯Kari(中国区)鞋业生产基地、武城·锦绣府、沐阳制衣、鑫琪塑料、万万包装等项目建设,确保Kari一期建成投产,武城·锦绣府一期开盘销售。五是妥善解决招工难问题。认真贯彻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办法》,着力引进纺织鞋服产品研发、市场开拓、企业管理等高层次人才;借力“春风行动”等平台,大力宣传纺织鞋服岗位优势,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就业。
医用纺织品市场趋势范文
一、基本特点
(一)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1—8月,消费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比1—7月降低0.2个百分点,高于全部工业增速1.4个百分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8.4%。其中,轻工、纺织、医药、烟草等行业分别增长11.7%、10.9%、14.6%、9.4%;与1—7月相比,轻工、纺织和烟草增速分别放缓0.1、0.2和0.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增速略快0.1个百分点。
(二)内销市场运行平稳
1—8月,消费品工业内销产值13.8万亿元,同比增长17.5%,比1—7月略增0.1个百分点,高于全部工业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纺织、医药、烟草等行业同比分别增长18.9%、12.5%、21.0%、14.3%,与1—7月相比,轻工和医药行业分别上升0.1和0.3个百分点,纺织和烟草行业分别下降0.1和0.6个百分点。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1%,比1—7月略降0.1个百分点。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总额达5864亿元,同比增长17.5%,比1—7月略高0.5个百分点;家用电器、音响器材3680亿元,同比增长5.1%,比1—7月略高1个百分点;粮油食品、饮料烟酒零售总额达7681亿元,同比增长17.1%,与1—7月持平;中西药品零售总额达3032亿元,同比增长23.8%,比1—7月略低0.5个百分点。
(三)出口小幅增长
1—8月,消费品工业累计完成出货值2.1万亿元,同比增长6.0%,比1—7月略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工业出货值0.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纺织、医药和烟草等行业同比分别增长8.0%、1.2%、5.4%、15.8%,轻工与1—7月持平,纺织和医药分别放慢0.1和0.4个百分点,烟草加快3.1个百分点。
(四)利润增幅行业不同
1—7月,消费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8248.5亿元,同比增长14.3%,比1—6月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轻工、纺织、医药、烟草等行业的利润增长分别为16.6%、-1.0%、18.4%、26.3%;轻工行业与1—6月持平;纺织行业利润仍是负增长,但增速与1—6月相比回升0.1个百分点;医药行业比1—6月略高0.6个百分点;烟草行业比1—6月略低0.7个百分点。
二、突出问题
(一)出口环境更为严峻
我国消费品工业产品出口受到需求萎缩、竞争加剧和贸易保护等三重制约,外贸形势更加严峻。根据海关快报数据,1—8月我国累计出口纺织品服装1620亿美元,同比下降0.7%,增速远低于同期全国商品累计出口增速(7.1%)7.8个百分点,较1—7月(海关快报数据)下滑0.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均下降0.7%。与此同时,受我国综合要素成本上升、周边国家纺织竞争力提升等影响,国际市场部分采购订单流向东南亚国家。
(二)国内市场需求不足
国内市场受到物价高位震荡、市场信心不足等因素影响,也呈现出增速放缓趋势。除农副食品价格、食品制造、酿酒、软饮料等需求刚性的行业增长速度较快外,家电、造纸、五金等轻工行业产值增幅相对较小,1—8月累计总产值同比增长8.4%(比1—6月下降1.3个百分点)、11.5%(比1—6月下降1.6个百分点)和13.8%(与1—6月持平)。纺织行业1—8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内销产值29157.8亿元,同比累计增长12.5%,同比下降10.4个百分点。
医用纺织品市场趋势范文
技术不断突破
记者从主办方处了解到,本届展会的规模将比上届增加50%,参展商的数量和参观的人数都将有所增加,同时将比上届增加更多的技术交流,还将在展场、上海周边地区结合集群、分会开设多场专业论坛、专业年会等相关活动,将与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协会进行商务会谈,并举办企业间对接会议。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陵申介绍,2005年以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直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主线,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医疗卫生用纺织品、过滤用纺织品、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领域的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基本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用纺织品的专用原料的开发有了较大的突破;新型的非织造布的加工技术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的复合加工和后整理技术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产业用纺织品在医疗卫生用纺织品、过滤用纺织品、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任务进展顺利。
在超细纤维非织造布领域,在超细纤维合成革生产工艺突破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后加工工艺,不但更加环保,而且充分模拟天然皮革的微观结构,不但具备了天然皮革的各种性能,而且弥补了天然皮革的缺点。
在过滤材料领域,我国目前已经形成PTFE滤料的工业化生产能力,克服了PTFE纤维易产生静电、摩擦系数低,梳理、成网困难的难题,已成功应用于高温腐蚀气体过滤,并对其制作工艺申请了专利。
在功能材料领域,企业使用自有技术,利用陶瓷纤维、超级棉纤维、高硅氧纤维及预氧化纤维等加工而成的节能保温和建筑防火系列产品,耐高温、导热系数小、隔热性能和节能效果好,可节能10%以上,这些产品正在向产业化规模扩大。在土工合成材料领域,宽幅高强工艺技术为主的土工格栅、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复合材料,高端土工布材料都在扩大产业化。而在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领域,SMMS一步法无纺布,抗菌及复合性非织造布等产业化项目正在建设中,包括键合型抗菌防霉SS非织造布、键合型抗菌防霉SMMS非织造布和高性能干法纸棉复合功能非织造布,可解决材料的三抗(抗微生物、抗血液、抗酒精)要求,用于制作医用口罩、手术衣、隔离服、纱布、湿巾纸、卫生巾等各类医疗卫生用品。用于高端妇女卫生巾、儿童纸尿布和成人失禁用品的特殊非织造产品、年产一亿米聚乙丙交酯可吸收缝合线、工业过滤和光学、电子精密器件擦拭布等项目都已经启动。
机遇大于挑战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是为相关行业提供应用材料,特别是新型功能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的行业,属于新材料领域。这种新材料产业在全球范围处于逐年上升趋势,金融危机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冲击较小,李陵申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产业用纺织品主要涉及生命安全、产业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属于刚性需求,市场较稳定。
其次,产业用纺织品主要以内销为主,相对来说出口市场受影响较小。同时,国家政策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是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定位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方向。经济刺激计划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土工合成材料的用量不断加大,2009年土工合成材料产量达23.5万吨,同比增加了43.3%。另外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势头,2009年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6%,由此带动了交通用纺织品的发展,2009年交通运输用纺织品产量达34.1万吨,同比增长了66.3%。另外,产业用纺织品在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甲型流感以及汶川和玉树大地震,离不开口罩、防护服以及救灾帐篷的大量使用。
综合来说,金融危机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带来的机遇胜过挑战,其促进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并促使国家更加重视这个新兴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金融危机后产业用纺织品产量仍以两位数增长,2008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总产量仍达到606.5万吨,同比增长11.4%,2009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总产量达723.2万吨,同比增长19.2%。
未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仍将充当纺织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角色,并将在土工合成材料、过滤用纺织品、医用纺织品、交通运输用纺织品等领域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差距依然存在
近几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虽然以两位数的增长速率增长,但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仍有较大的差距,例如,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目前国内企业对于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研发投入不足,对市场信息反馈迟缓,而国际大公司经济实力强,研发投入大,并重视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其次,在市场控制力上,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能够控制市场和渠道的比例非常低,在10%以下:而国际上具有先进水平的企业通过品牌运作,与经销商合作紧密,市场谈判力和控制力均较高:还有,在产业链配套及供应链管理能力方面,国内产业链呈现两端细、中间粗的情况,大部分企业从事中间环节的生产,同质化竞争严重,前道新型纤维的开发以及后道深加工企业未能匹配,供应链的管理还处于初步阶段;而相比国际先进水平,其产业链相对比较完整,并具有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服务和营销渠道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