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篇1
我国劳动力众多,具有庞大的农民基数,但总体素质相对较低。而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从事农业生产者必须要具备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科技素质、思想素质、法律意识、市场经营管理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及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新型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意在解决未来农业发展中的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性;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在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业生产方面也正朝着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大量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新型的生产机械不断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农业生产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总体来看,农业生产日趋产品多样化、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未来的农业发展倾向于绿色、有机、环保的发展趋势,生产手段也朝着科技化、智能化的精准农业方向发展。这对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意义的农民便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农民将成为一种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这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就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的发展来看,培育新型农民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农民的素质、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对于新农村发展及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培训教育工作中,必须要下大气力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职业农民的全方位素质,使其在文化素质、生产技能、道德水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市场意识等方面都能全方位的提高,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农业发展需要。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培训组织情况不够理想
在具体的培训工作落实上,由于宣传不到位、信息传递不畅、农民的积极性不高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实际的培训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培训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组织工作不到位,农民培训工作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并非某个部门单独就能完成,需要社会的各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完成。当前组织培训工作,基本上还是以政府为主体,存在行政命令和计划分配的问题,这也导致培训的组织缺乏灵活性和合理性。
1.2培训内容及形式比较单调
新型职业农民已经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相对来讲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对于现代事物及信息的掌握也相对较多,所以在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力求丰富多样,增加互动性及实际操作内容,这样才能使新生代农民能够学有所得,学而能用。但是在实际的培训教学中,在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上,存在单一枯燥的问题,往往理论知识过多,而实践内容过少,操作性差,大容量信息使学员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培训的质量。另外有的课程在讲解时术语过多,超出学员的接受能力,理解上存在困难。
1.3培训效果考核不科学
培训效果最后是要通过考核做出评定的,在操作层面上,考核的设定不能真实反映出培训的效果,缺乏科学性,往往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多数地方的培训结束后只是对学员进行一些机械的测试,所采用的办法仍然是学历教育的方式,由于学员的文化水平存在差别,测试的结果受文化基础影响,难以真实反映所学的情况,导致效果评定缺乏客观性。
2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的措施
2.1科学制定培训方案
培训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培训时一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要认真分析目前农业的发展层次和市场的需求,要深入基层,对农民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充分的调查,真实了解农民的切实需要之后,再根据这些需求点进行培训方案的制定,对于培训的方案、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形式等方面,哪些地方应当侧重、哪些地方应当作为了解,在方案的制定中都应有所规划。尽可能多听取农民的真实想法,了解其切身的需求,同时也要了解受训农民的文化程度,采取易学易懂的教学模式,使其真正能够学会听懂,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进行应用,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及高效性,这样才能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够真正起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法律意识及市场经营能力的作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2培训工作的开展要注重提高效率
培训工作的开展要特别注意效率的提高,只有提高培训效率,才能使农民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使更多农民受益。在培训形式上要灵活多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生活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的教学形式。例如,利用农闲时间进行集中培训,或者采用送教下乡,把培训工作送到田间地头,在生产现场进行指导。除了讲课培训外,可以通过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采用农民乐于接受的形式,要比单纯的理论讲授的效果要好,对于农民受益也更大,培训的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2.3建立科学的培训考核机制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篇2
关键词:赣西农民企业家培育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企业家。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大力培养农民企业家,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一、赣西地区农民企业家现状分析
(一)目前赣西地区农村劳动力现状
2005年统计资料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长高峰期,出生人口逐步进入劳动力年龄段,赣西地区农村劳动力数量逐年增长。“十五”前4年。赣西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别比上年增长3.8‰、5.6‰、6.4‰和7.9‰,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04年底,赣西地区总人口达到78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3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9.95%,农村劳动力人口3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数的47.62%。
从年龄结构上看,赣西地区农村劳动力以中青年为主。2004年,16―25岁、26―35岁、36―45岁、46―50岁及51岁以上农村劳动力,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9,6%、17.4%、21.3%、14.5%、27.2%,而16岁―50岁的中青年农村劳动力比重就达到了72.8%。在这支劳动力大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所占比重较高。2004年,文盲或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比重分别为1.6%、22.5%、58.4%,三者之和高达82.5%,而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三者之和仅为17.5%。由此可以看出,赣西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总体偏低。
(二)农民企业家现状分析
目前赣西地区农民企业家数量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民企业家没受过系统全面的教育,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总体素质不高,发展后劲不足。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才总量严重偏少。据统计。赣西地区农民企业家1.2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0.4%,农村乡土人才4.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4%。二是农村人才结构不平衡。农民企业家中,农业技术人员920人,畜牧业技术人员370人,林业技术人员560人;农村乡土人才中能工巧匠5350人,经营能人1420人,生产能手3380人。三是产业结构人才配置不合理。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三次产业比例渐趋合理,但产业结构人才配置不够合理,第一产业人才配置相对薄弱,文化程度高的比例偏低。由于农村人口多,耕地少,农业效益比较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偏高,女性偏多,文化素质偏低。而文化素质较高、年龄轻或有一技之长的人多转向从事二、三产业。四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近年来,通过农函大、农广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形式培训了大量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但真正掌握和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培育和塑造农民企业家的要求,在培育原则、内容、途径和机制上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虽然赣西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具体的培育措施,但由于人员、经费、条件等制约,真正面向农村的人才培训班几乎没有,与农民企业家的求知欲望和致富要求相差甚远,离中央文件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
就赣西地区而言,绝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传统的农业耕作或只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据调查,赣西地区农民受教育的年限仅为6.8年,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比率仅为13%。
(三)农村人才总量偏低,整体素质不高
据相关调查资料分析显示,赣西地区农村人才总量明显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具有较高素质的实用人才稀缺,能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人才更少。赣西地区630万农村人口中,实用型人才仅为43.155万余人。占农业人口的6.85%,在这些人当中,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不到7%,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开阔,很难跟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步伐,很容易在经济和科技的激烈竞争中落伍。
三、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
缺少资金是制约农民企业家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财政应将每年农民企业家开发培养经费纳入部门预算,保证支付给承担农民企业家培养任务的机构。政府应建立农民企业家发展专项资金,继续加大农民企业家教育培训的投入。对实施的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争取逐年增加投资。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企业家的培训力度,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网络,拓展信息传递渠道。按照投资、收益和承担风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支持和带动农民企业家在创业中发挥作用。畅通渠道,及时把各类项目和先进技术优先传递给农民企业家,扶持农民企业家优先参与由政府资金支持的农业项目。支持农民企业家领办或创办经济实体,开发农业示范项目。要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外来投资参与农民企业家的开发培养。
(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要造就和培育农民企业家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必须抓好农村基础教育。首先,要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全体学生。不能将农村基础教育变成升学教育,应当通过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意识,克服农民在教育投入中的“短视”行为。只有使全体农村儿童和青少年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才能达到普遍提高未来赣西地区农民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其次,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使农村基础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再次,农村基础教育要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紧密结合。要通过分析农村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村青少年学会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应增设一些能够适应本地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课程,使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农村中青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技能素质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的文化教育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将扫除文盲与扫除科盲同步进行,采取措施从人、财、物各方面来提高农业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比重。二是稳定和完善农林牧水等技术人员队伍和网络。农林牧水技术员是推广农村新技术的带头人,要充实和稳定这支队伍。每个乡镇要建立和完善农技站、畜牧站、水利站和林业站,确定编制,拨付事业经费,实行有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每个村要有3-5名农民技术员,带动农村科技进步,形成农村科技培训网络。三是以产业为依托培训致富能手。要从本乡本村实际出发,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畜则畜,大力发展农村支柱产业。把发展支柱产业和培育农民企业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训课堂放在田间地头。把科技知识送到有支柱产业的农户中,使农民在干中学,学中干,通过支柱产业的建立,带动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学,实现人人懂技术。户户有产业。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篇3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对策
广水市地处桐柏山脉南麓、大别山西端,属低山丘陵地带。全市国土面积2647平方千米,辖17个乡镇,366个村,总人口9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3万人,耕地面积43400公顷,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近一半。由于历史发展、地理区位等原因,我市农民素质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加强农业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已是农业工作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1广水市农民素质及教育培训现状
2012年,全市拥有农村劳动力47.7万人,外出务工为22.86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约18.54万人。全市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63万人,仅占整个农村劳动力的11.80%;初中文化程度21.76万人,占45.62%;小学文化程度14.15万人,占29.66%;文盲及半文盲文化程度6.16万人,占12.91%。由此可见我市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绝大多数人未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教育培训。
近年来,国家一些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在我市逐步实施,如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推广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对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农业生产总量和质量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仅以广水市农广校为阵地,先后培养了大中专学历生3548人,绿色证书培训11061人,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200人次,短期实用培训23000余人次,阳光工程培训农民9481人,退耕还林培训农民4985人。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4476人,成为乡村干部236人,相当一批已成为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2.1需培训的农民数量多,培训难度大
据统计,全市47.7万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每年接受农技培训的农民不足3%,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有2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5%,留在家里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从事农业生产大多数都是4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有很大的差异,使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训难度大。
2.2农民的学习意识不强,组织培训难
从调查情况看,许多农民对“要我培训与我要培训”观念模糊,参培意识不强,“我要培训”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尤其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有些农民认为自身文化程度低,学不进去;有些农民抱着“种田不为巧,别人怎搞我怎搞”的思想,宁愿打麻将,也不愿参加培训;还有些农民虽然参加了学习,完全是为了得到一些实习物资而被动地来学。由于农民参训意识不强,组织他们培训难。
2.3参与培训的部门多,培训效果差
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部门(农业、林业、水利、劳动、民政等)多,又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致使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有些部门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浮在上面打电话、造培训资料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还有些培训机构重在搞关系,培训敷衍了事,既耽误学员又欺骗政府。这样会造成培训内容难以统一、重复培训多、培训缺乏连续性等结果,使本来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浪费严重,培训效果不理想。
2.4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自身知识需更新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他们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还包括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企业策划等多方面技能的需求。而培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2000个农户仅1名教师,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另外,部分教师知识更新不到位,授课不生动,培训效果不能达到最佳。
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措施与对策
3.1统筹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迫切需要政府在资源配置、政策配套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农民教育培训应以政府为主导,整合农民培训资源,统筹安排各类培训,发挥培训基地优势。依托农业系统技术资源,以市农广校为主体,把各个部门的涉农培训资源、资金整合起来,形成人力、财力的综合优势,合理规划,统一协调,有计划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3.2分类办班集中培训,创新培训工作机制
分类培训在原则上握三点:一是按照乡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和村民代表的分类逐级进行培训;二是根据参训农民年龄、学历不同有针对性开展培训;三是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努力方向,开展群众乐于接受的培训。可以采取集中授课与创建基地相结合、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开设“网络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等,按农事季节,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利用定期培训、网络教学等方式开展培训。
3.3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完善培训体系建设
我市农民教育培训数量大、任务重,需大量的资金支持。市财政应该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经常性预算科目,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建设一个上下协调、适应需要、功能完备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首先,要完善县乡村的三级互联互通的知识、信息传播渠道。以中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以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基地,建设新型农民教育网络。其次,要完善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农民教育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4搞好培训监督管理,保证工作做出实效
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督查。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管理制度及培训内容、进度等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对内不断提高自身人员素质和能力,对外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参与教育培训,使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成为自觉行为,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
参考文献;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篇4
一、主要做法
坚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模式,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育。
1、政府“掌舵”。一是整合资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较高、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农民队伍为目标,整合农村乡土人才培训、“阳光工程”、“春风行动”、“雨露工程”等培训资源,采取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培训网络、优化培训环境等措施,围绕优质米、食用菌、柑橘、桑蚕等主导产业,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劳动力转移等培训。从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学制一年,学习内容以柑橘、食用菌等实用技术为主,每年培训主题班学员(农村种植大户)80人以上。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数控机械加工实训基地和电工、电焊工免费培训基地,并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批“双师型”教师投入到教学工作;二是创新途径。为切实减轻农民参加培训的经济负担,通过以会代训和设立“流动学校”,把技能培训、普法教育送到农民家门口。年先后在各乡镇开办了茶叶栽培与加工技术、食用菌加工与营销、矿山安全管理、农机驾驶与维修等10余个培训班。三是政策激励。为充分调动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制定了一系列资金优惠政策进行激励引导,包括:免费为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免费为农民进行就业引导性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培训人员所需的特种行业操作证和职业等级证,收费标准按国家规定的标准下降50%收取;对返乡创业培训和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参加技能培训每人每天给予10元生活补贴等。
2、多方“助力”。一是民营培训机构拉动。积极整合三江航天集团主体调迁留下的存量资产,引进和培育青华职校、长城电脑、科苑电脑等一批民营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实行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自主介绍就业和自主跟踪服务,拓宽了农民培训渠道。二是专业合作组织互助。充分发挥柑橘、食用菌、茶叶、桑蚕、畜禽养殖等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开展培重点、树典型等系列工程,实施结对帮扶计划,为农民提供知识宣传、技能培训、信息推介、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目前,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9家,吸纳会员近3万人,带动农民10万余人。三是现代培训载体促进。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在各乡镇设立远程教育网点,对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同时,坚持媒体宣传、媒体教育和媒体督办相结合,通过在新闻媒体举办专题节目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引导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3、农民“扬帆”。一是能人示范。通过能人领办项目、创建基地、示范引导等措施,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学技术。鸣凤镇北门村叶春分,利用三峡移民安置划给他的4亩田种植柑橘,开展新品种、新药剂、新技术的应用,并亲身实践去指导果农,在他的带动下附近的农户自发新建果园800亩。果农对技术有疑问时,可以随时亲临他的示范田观摩。几年来,他的示范田里接待参观学习培训的果农达1500人次。二是典型推动。各类种养典型成功人士,通过典型引导,推动周围群众规模种养、科技致富。洋坪镇万家咀村村民奂忠荣,参加县组织的柑橘技术培训班后,现承包柑桔20多亩,平均每年收入8万元,他的成功经验带动全村发展柑橘700亩。他不辞辛苦,不计得失,走岗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嫁接剪枝、施肥除虫,让农民在田边地头免费学习技术。三是网络自助。部分有条件的农民自家买电脑、上宽带,利用网络资源满足农业产业发展中各个季节、各种时段的需求,基本实现了足不出户学技能。洋坪镇马渡河村柑橘种植大户杨洪照,去年自家南丰蜜桔喜获丰收,但受金融危机和四川柑橘大实蝇疫情影响,缺少信息和销售渠道,导致柑橘全部滞销在家。他通过在互联网上销售信息,很快邻近县市的客商纷纷打电话订购,家里的柑橘一销而空,6亩柑橘获利近3万元。当遇到柑橘病虫害时,他时常上网搜索对策,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把握了防治的最佳时期。
二、初步成效
1、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通过培育新型农民,增强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的勇气和信心,促使农民由过去单纯的粮食生产逐步向优质水果、食用菌、桑蚕等多种经营发展;从过去以单纯种植业为主向以种植、养殖、加工多形式转变;由过去只注重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效的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如鸣凤镇北门村晏世勇,参加食用菌种植培训后,大力发展食用菌,现在雇工7—8人,每年收入8万元以上。近几年,全县每年农民人平纯收入增幅达10%以上,其中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5220元,同比增长23.4%。
2、抗风险能力有效提升。经过各种项目的培训,帮助农民转变了观念,广大农民提高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农业生产技能,成为应用现代新科技、培育农业产业化的骨干。农民因地制宜开展柑橘、食用菌、桑蚕等多种经营;种养大户统一销售,实现产销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有效转业,有效提升了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年,全县粮食总产增长11%,油料总产增长11.3%,水果总产增长6.6%,鲜菇总产增长19%,生猪出栏增长10.8%。
3、农业质效明显增强。农业主导产业突破性发展,全县新发展食用菌7112万袋,产量达43250吨;新定植柑橘7080亩,发展柑橘集中假植基地400亩,柑橘产量达1万吨;新建、改造桑园5500亩,产茧达1800吨;新发展茶叶850亩,茶叶产量达480吨;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个,生猪年出栏达27.2万头;全县各类养殖大户达200户。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4个,培育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9家。
三、几点启示
1、培育新型农民,必须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一是着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要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农村教师长期在农村工作,培训少,知识更新慢,要有计划地进行再培训和再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三率”,即: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积极探索“9+1”的义务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结束之后,增加一年的实用技术培训,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同时,让回乡青年掌握一技之长。二是着力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稳定农村公益服务中心农技人才队伍,建立服务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办好示范样板,形成“镇有技术人才、村有技术骨干、户有技术明白人”的农村科技培训网络,使新型农民之火燎原整个农村。围绕食用菌、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按照“一镇一业、多村一品”的思路,把发展支柱产业和培育新型农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农村科技知识送到有支柱产业的农户田间地头,使农民在干中学,学中干,通过支柱产业的建立,带动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学的积极性,实现人人懂技术,户户有产业。三是着力加强道德法规教育。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站的阵地作用,不断丰富“三下乡”活动内容,正确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采取送法进村入户、案例分析等措施,对广大农民进行《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规教育,增强农民的自我维权、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农业环境保护观念。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篇5
国外关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就业与及技能培训相关研究、职业技能培训相关措施研究等方面。尤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理论有以下以几种:无限剩余劳动力发展模型、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配第法则”、垂直流动理论。[3]从培训与就业关系视角出发,国外学者提出,培训对于就业有着深刻影响,高质量的工作往往与较高的技能是相关的。国外在职业技能培训相关措施方面取得成效的主要有:以法律法规形式出发,日本政府建立特有的农村职业训练制度;法国制定相关社会政策以保证农业职业教育;德国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4];加拿大坚持的“培训与市场接轨、培训与全社会相关、培训与就业衔接”三项原则[5]。目前,针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比较多,国内研究成果主要从职业培训的必要性[6]、参与决策、影响因素、效果评价等方面归纳阐述了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许多学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民工培训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7]。关于职业培训参与决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农民工职业培训意愿的探讨、关于职业培训模式、内容和形式的探讨、关于农民工职业培训内容结构的探讨、关于职业培训经费投入机制的探讨、从职业培训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探讨、关于职业培训供给主体的探讨、关于管理机制、政策等影响因素的探讨等七个方面[8][9][10]。关于农民工培训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农民工职业培训效果的研究、关于农民工职业培训保障机制的研究等方面。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单回顾,依据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理论框架体系,本文拟研究设计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单指标定量测度及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模型及方法,最终确定筛选出指标体系,在整合归纳的基础上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发展。
2构建评价体系
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既提高了农民工自身的职业素养,又促进了国家整体劳动力质量的优化,所以研究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实施后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指标体系,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检验和评价,二是改善。国内外学者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评价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没有达成共识,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规范的指标体系。因此,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探讨如何构建适合的评价体系,对提高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1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1.1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要建立在公认的科学理论和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应充分反映其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设计的每项指标概念必须明确,并且有一定的科学内涵。
2.1.2全面系统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应该注重全面性,必须能够全面反映综合水平以及各方面发展的因素指标,主要涵盖农民工自身的要求、对教学者的要求、就业单位的要求、职业教育培训效果的收益性。
2.1.3适应性原则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体系的选取,需要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的要求、城镇化的要求等基本国情与国家政策,把握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总体走势。
2.1.4可行性原则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体系必须适应于不同的地区,各项指标的内涵、统计口径和适应范围对不同区域必须一致,具有可比性,定量指标要能够有可靠的数据来源,定性指标要有统一的分析评判标准。
2.1.5公平性原则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指标选取要结合帕累托标准、卡尔多希克斯标准、约翰罗尔斯的再分配标准等对各项指标进行择优选取。
2.1.6发展性原则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必须依照动态发展性原则,为评价指标的调整、充实留下一定的空间,广泛吸收地区间乃至国际间的经验,通过不断地修正评价指标,以充实和完善现有的指标体系,做到与时俱进,保持时效性。
2.2评价体系的构建
2.2.1设计评价体系框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培训制度、培训投入、培训发展和培训成效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建立对这些方面进行衡量的多层次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可概述为:分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总目标构造层次结构建立预选指标集筛选指标最终确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能否全面、真实、准确地描述和反映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效能,关键在于所选取的指标是否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建设、经费投入、发展过程及成效评价等方方面面。将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这一系统分解成若干子系统,然后逐步细分,再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属性进行分析,分解成具体构成指标来描述,构造出梯形层次结构:A目标层B准则层X指标层。A目标层是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总目标的综合描述和整体反映,本研究以评价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作为目标层;B准则层也可称为子系统层,在构造这一层次结构时,我们从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内涵、特征的科学分析入手,避免只注重成效产出情况,而把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成效产出相关的制度建设、发展过程和培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引入到指标体系中来,构建了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综合评价体系的管理支撑系统,管理运行系统和管理目标系统三大子系统[11]。C指标层是而每一个准则层又由几部分组成,比如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建设由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监督机制构成,每一个指标层都由几个具体的统计指标来反映。
2.2.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筛选,最终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准则层、26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涵盖面广和内在逻辑性较强,数量繁简适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较客观和准确的描述职业教育培训的内涵与结构。因此,可以用此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和分析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
3小结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篇6
关键词:新农村;新型农民;培养;调查
中图分类号:13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033-04
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地区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人均耕地面积0.48亩,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1/3,耕地需求量和供给量严重失衡。珠三角地区贫乏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的地域空间及农民自身低下的科技水平,导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成为制约珠三角农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推动珠三角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是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新型农民的培养,不仅影响到珠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水平,而且对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也有示范作用。
一、调查方法
为全面、真实地掌握珠三角地区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现状,探寻农民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科学有效地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课题组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先后在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和肇庆市等9个市的20个县(区),32个镇(乡、街),65个村(居委会)的农民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走访座谈为辅的随机调查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1800份,有效问卷1764份,问卷有效率为98%,问卷分配及回收情况见表l。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科学技术使用、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经营及接受教育培训状况等,问卷的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简述题等多种类型。
二、调查结果
1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
(1)性别及年龄构成。在调查对象中,男性劳动力占73.1%,女性劳动力占26.9%,年龄结构呈正态分布,15—28岁、29—50岁、51-65岁分别占28.6%、60.1%和11.3%。说明年轻劳动力仍然是劳动力的主体,但随着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男性青年多外出打工,使得男、女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比例严重失衡,农业劳动力妇女化和老龄化的倾向日趋严重。
(2)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初中文化程度的、高中(含中专、职技校)文化程度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8.2%、37.5%、24.6%和9.7%。可见,珠三角地区农民文化程度不算太高,这既影响了其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又阻碍了其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即文化程度越高的,其教育培训积极性也越大。
(3)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主(占52.69%),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25.79%、21.53%。在农业生产中,种植业与养殖业占七成左右,传统的农业产业仍然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以传统种植业所占比例较大,而在养殖业中水产养殖占有要重要地位,特种养殖业在不断壮大发展。在非农业生产中,制造业、建筑业、物流及餐饮服务业占据较大比例(见表2)。
2农民的生产技能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民(80%以上)掌握或者基本掌握了与之农业生产相关的最为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对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则显得较为缺陷(见表3)。
(1)生产管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农民只重视农业生产环节,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家族式劳动为主,缺乏团体协作,重复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产品产出率低,不懂得如何控制管理(见表4),不能形成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经营能力情况。农民的市场经营状况如表5。调查结果显示,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初级成品,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低,经济附加值低。农民不善于整合各种资源,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忽视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和对市场的研判,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信息接收与反馈素质欠佳,市场意识薄弱,经营能力差。在农产品大丰收的同时,近60%的农民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3)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如何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农民接受技能教育培训的调查情况如表6。调查显示,农民最注重培训的是培训费用、培训的内容。在培训费用方面,最受欢迎的是“免费培训”,其次是“50元以内”,第三的是“50—100元”,三者共计占85.3%;在培训内容方面,“实用专业技能”培训占47.2%,“经营管理”培训占7.3%,“学历教育”的占7.0%,“综合知识”培训占11.3%,其他的占4.2%。
三、珠三角新型农民素质培养状况评价
通过对珠三角地区新型农民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科技能力、经营管理及教育培训水平的实证调查可知,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经过各级政府的积极推进和农民群众积极自主参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新型农民的培养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1劳动力资源丰富。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调查发现,88.7%的新型农民处于15—50岁的劳动力黄金时期,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新农村建设的人力源泉;但是农村年轻劳动力也在不断向城市转移。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充分发挥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大力吸引农民返乡创业,值得我们深思。
2文化程度逐渐提高。新型农民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较高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智力保障。调查发现,珠三角地区70%以上的新型农民具有初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4.6%,大专及以上9.7%。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新农村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只有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民的文化素质,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3农业生产技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是反映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新型农民靠传统经验已较好地掌握了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知识和技能,对农机耕作、科学灌溉等也有所涉足。总体看来,新型农民的生产技能在不断提高,但对于新品种、新工艺及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应用推广,还不尽如人意。
4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农业科学管理贯穿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收成,同时农产品的经营能力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74.6%的新型农民靠经验管理控制农业生产,6.6%的掌握了科学管理和精确控制技术;对于农产品的经营方式,新型农民已开始注重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信息,开始向多渠道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转变,特别是网络经营模式初现,农民逐渐尝到了增产又增收的甜头。可见,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将逐渐现代化。
5技能培训取得初步成效。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农民的科技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农科进万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农民培养工程的积极实施,珠三角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政府积极主动地推动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在逐步形成;作为被培训主体的新型农民培训诉求开始得到重视;多元化的培训机构逐渐形成;等等。但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存在严重的多重领导、条块分割、管理松散的问题。总体来说,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
四、关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建议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从本质来说取决于农民的进步和发展,而农民的进步和发展又取决于农民培养。针对珠三角地区新型农民素质培养现状,总结及借鉴国内外农民培养的相关经验,应坚持以政府主导,创造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指导思想,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创新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构建农民培养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新型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积极推进农村人口资源压力向人力资本优势的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保障,努力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1创新农民教育体制,提高新型农民文化素质。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民的培养。因此,必须创新现有的农民教育体制,全面提高其文化素质。第一,创建以基础教育为本,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为辅的新型农民教育体系。打造具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特色新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第二,创新知识载体,依托农家书屋,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培育新型农民的通识教育意识。第三,以文化促创业。通过文化熏陶,开阔新型农民的知识视野,启发其将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进而实现自己的创业追求。
2培育科技提升平台,促进新型农民科技进步。珠三角地区自然资源贫乏,土地资源过度消耗,严重挤压了农业发展的空间。新型农民只有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才能很好地运用新的农业技术,实现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转化。第一,积极培育一批适应农业生产需求,具有创新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和平台,让新型农民在实际的观摩体验交流中,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第二,整合农家书屋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科技知识库的作用,使书屋既成为农民的“知识加油站”,又成为农民的“信息交流站、产品推广站、技术应用站”。第三,开设“农家讲坛”,创建农业科技的传道、授业、解惑平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的专业技能优势,传授农业致富技能;积极引进农业专家和学者,及时提供前沿的农业信息、农业技术和农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