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特点篇1

[关键词]传统建筑方式;建筑工业化;实施

1.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新技术在建筑方面的应用,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我国的一些传统建筑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新技术前进的步伐,我国建筑正一步一步的走向工业化。

2.我国传统建筑的方式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木架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它之所以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是因为它与其它种类相比,具有不少优势,如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好、施工快捷、便于修缮等。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采用榫卯结合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的,墙本身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斗式和抬梁式两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2.1抬梁式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迭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时,则梁头搁置于斗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2.2斗

斗是我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古代的殿堂出檐常达三四米,如无斗支撑,屋檐将难以保持稳定。当建筑物非常高大而屋檐伸出相应加大时,斗挑出距离也必须增加,其方法是增加和昂的数量(即跳数),每增加一层或昂,斗即多出一跳,最多可加至出五跳。

3.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实施

建筑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即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经验应用于建筑业,像生产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我国最早提出走建筑工业化道路的文件是在1956年,1966以前,主要采用标准设计,即采用标准的构件设计和配件设计,这在促进我国建筑工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80年代以后,建筑工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部门,单纯采用标准设计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因为设计与施工基本上脱节。要真正实现建筑工业化,必须走工业化建筑体系的道路。

3.1建筑工业化的实施体现

3.1.1建筑设计的标准化与体系化

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将建筑构件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尺寸等规定统一标准。将其中建造量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构配件及零部件、设备装置或建筑单元,经过综合研究编织成配套的标准设计图,进而汇编成建筑设计标准图集。标准化设计的基础是采用统一的建筑模数,减少建筑构配件的类型和规格,提高通用性。

体系化是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特点、材料供应和设计标准的不同要求,设计出多样化和系列化的定型构件与节点设计。建筑师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不同的定型产品,组合出多样化的建筑体系。

3.1.2建筑构配件生产的工业化

将建筑中量多、面广,易于标准化设计的建筑构配件,由工厂进行集中批量生产,采用机械化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批量生产出来的建筑构配件进入流通领域成为社会化的商品,促进建筑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最终推动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3.1.3建筑施工的装配和机械化

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和产品的商品化,使建筑机械设备和专用设备得以充分开发应用。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的工程(如桩基、钢结构、张拉膜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等项目)可由具有装用设备和技术的施工队伍承担,使建筑生产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和社会化。

3.1.4组织管理科学化

组织管理科学化,体现在生产要素的合理组织,即按照建筑产品的技术经济规律组织建筑产品的生产。提高建筑施工和构配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也是建筑生产组织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方面。针对建筑业的特点,一是设计与产品生产、产品生产与施工方面的综合协调,使产业结构布局和生产资源合理化。二是生产与经营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3.2.建筑工业化实施的技术路线

3.2.1现浇工艺与预制装配相结合技术

预制装配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构件在工程制作,然后运送到现场,用机械或人工进行安装。这种方法,比传统方法可节省25%~30%、降低造价10%~15%、缩短工期50%左右。由于构件是在有较好设备、一定工艺流水线上加工生产,因而有利于广泛的采用预应力等技术,既节约生产原料质量又稳定,还可以大量的利用工业废料,如采用粉煤灰矿渣混凝土,选用轻骨料混凝土。将现浇工艺与预制装配相结合,这种技术是梁、柱及框架构件均为现场浇筑,楼板、墙体及小狗见采用预制。其优点是建筑物整体性强,平面布置灵活,简化大型构件的运输工作。例如,高层建筑中墙体、电梯井筒等采用滑膜现浇工艺或大模板现浇工艺,楼板采用预制装配或装配整体式、迭合式楼板等。

3.2.2大板建筑

大板建筑是装配式大型板材建筑的简称。除基础以外,地上的全部构件均为预制构件,通过装配整体式节点连接而建成的建筑。大板建筑具有装配化程度高,建设速度快,可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施工现场湿作业少,施工较少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大部分工作可在工厂进行,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板材的承载能力比砖混结构高,可减少墙厚和结构自重,对抗震有利,并扩大了使用面积。

3.2.3滑升模板建筑

滑升模板建筑是指用滑升式模板来现浇墙体的建筑。滑模施工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专设与墙内的竖向钢筋作支承杆,将模板系统支承其上,用液压千斤顶系统带动模板系统沿支承杆慢慢向上滑移,同时浇筑混凝土墙体,直至顶层才将模板系统卸下。其中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内外墙全部滑模现浇;第二种是内墙滑模现浇,外墙预制装配;第三种是滑模浇筑,其余部分用框架或大板结构。

4.结束语

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要借鉴多方面的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我国建筑人才的努力下,会很快走上一条“又好又快”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建筑工业化特点篇2

工业化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产物,当前国内建筑业仍为粗放型生产方式,其主要的建造方式是现场湿作业,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高,质量控制难,不符合绿色节能要求。现阶段建筑节能成为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需要从设计源头开始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技术集成能力,实现设计、施工和制造三位一体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工业化建筑。建筑的工业化主要通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件、配件生产的工厂化,现场施工的机械化和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来实现。

1工业化建筑特点

工业化建筑的构件生产模式是通过工厂规模量化生产,构件需要尽量标准、规整,并有一定的重复率。因此,工业化建筑具有模数化和集成化设计的特点。

建筑设计采用符合建筑模数的基本构件是建筑工业化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把各个预制的部件规格化、通用化,使其具有较好的互换性,以满足各种需求。协调部品与部品之间以及预制构件与部品之间的尺寸关系,减少和优化部品或组合件的尺寸,使设计、生产、安装等环节的配合变得简单、精确。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2013的规定,采用系统性的建筑设计方法,满足构件、部品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要求。

集成化设计是指工业化建筑应按照建筑、结构、设备和内装一体化的设计原则,并以集成化的建筑体系和构件部品为基础进行的综合设计。建筑设计与建筑结构、机电设备系统形成有机配合是实现高性能品质建筑的关键,而在装配式建筑中还应充分考虑装配式结构体系的特点,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各专业间的协同配合设计可实现土建、机电及装修的“集成”和部品部件的工厂化制造。例如SI体系中“S”(skeleton)骨架体(支撑体)和“I”(infill)填充体(内装体)完全分离,其中支撑体由建筑的结构主体、公用管井和公共部分组成,填充体为内装部品和套内设备,该体系具有缩短主体施工周期,便于住宅动态改造与更新维护,减少建筑垃圾及能源消耗等优点。

综上,工业化建筑具有设计模数化、集成化,构件生产标准化等特点,而这些对工业化建筑外表皮的立面表现存在一定影响。

2工业化建筑外表皮的表现手法

建筑的外表皮是体现建筑特征和表达建筑设计理念的媒介。传统建造方式下的表皮设计自由度相对较高,可以在不同维度完成对建筑的表现,但会带来工期长、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不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趋势。

正如前文所说,工业化建筑的外表皮构件具有标准化、集成化和通用性的特点,对于减少材料浪费、提升建筑品质、缩减施工工期、降低综合成本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其标准、规整、重复的特征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工业化建筑的外表皮设计可在标准化、模块化的基础上协调工业化外表皮的设计,丰富立面效果,实现立面设计的多样化。工业化外表皮的表现手法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考虑易实现的、灵活可变的元素,创造丰富的立面形式,还可以从建筑的色彩、韵律、构成和细部等方面丰富工业化建筑外表皮的立面表达。

2.1色彩

建筑的色彩可以烘托形象、传递情感。建筑表皮的色彩可表达整体的建筑形象,合理地运用色彩还可以使人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制造有色的建筑外表皮构件较易实现,而且相对于传统建筑的上色方式,预制构件具有更好的完成度。

芝加哥玫瑰庄园中所有公寓均采用了预制混凝土墙体,缤纷的色彩使公寓看起来十分温馨且一片生机,外观色彩纷呈,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梦境中。拉筹伯大学的分子科学研究所色彩绚丽且形如蜂窝,既隐喻了建筑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分子研究,也表达了自由和创新的研究精神,建筑外立面类分子式的六边形预制混凝土墙板构成的窗框错落有致、色彩艳丽,彰显出建筑的特点,同时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2.2韵律

重复性和韵律感是建筑中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通过重复或连续运用一种或一组元素使建筑呈现出韵律感。工业化建筑的预制构件具有标准化量产的特点,这点对于营造有韵律的立面效果有着先天的优势。

美国IBM公司火奴鲁鲁大厦原建于1962年,共六层。大楼外立面由预制混凝土格栅覆盖,确切来说是由若干个预制混凝土节段拼接而成。这些格栅排列紧凑,蜿蜒而下,韵律感十足,同时又衔接得天衣无缝,可见预制件制作的精细和准确。利物浦百货大楼位于地处热带地区的墨西哥塔巴斯科,日晒强烈,湿度低。为使该建筑呈现与众不同的形象,在加快立面生产、装配、安装的同时,外立面采用的预制构件形如螺旋桨,每个螺旋桨绕轴旋转180°,高度在16~20m之间进行变化,立面表达充满律动感。

2.3构成

建筑的构成和表现形式是事物抽象出来后规律性的表达,将自然界中优美的元素提取、夸张、规律性重复,构成建筑外表皮的不同组合方式,从而实现丰富多样的表皮效果,其构成形式有点、线、面及体块和动态变化构成等。例如斯科特街公寓位于澳洲布里斯班袋鼠角,从建筑底部仰望整个建筑,视线会顺着看似纷乱的折线向上延伸,使整个建筑显得更为挺拔。

2.4细部

细部能够令建筑更为细腻,并呈现出其表面材料的质感、触感、视感等不同感官下的物质感知属性的差异,这些感知通过表皮的各种细部构造、平面组合、排序方式和进退关系来表达。在工业化预制的基础上,这些既有表现力又具备实用功能的做法可以更好地实现。

南泰尔公寓楼位于法国南泰尔,设计师根据大楼不同的朝向设计了颜色不同的建筑外立面,南立面设计有6~10m的彩色露台,随机布置,为建筑带来活力,也代表了公寓中个体生活的多样性。东、西和北立面由预制混凝土墙板搭建,形成清亮的珠光效果,承重剪力墙由银色混凝土制成,巧妙地与南立面形成对比。

建筑工业化特点篇3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安全生产法》、《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以落实建设工程各方主体责任、治理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和"三违"行为为重点,以遏制建筑施工重、特大安全事故和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目标,突出重点,源头治本,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稳定好转。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化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建筑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强化建设工程各方主体责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加强企业安全基础管理,改善建设项目安全投入保障条件,探索建立建筑行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防护自救能力;建筑施工坍塌、坠落等重、特大事故上升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建筑业事故死亡人数在*年的基础上下降2%的目标。

三、深化专项整治的重点范围、工作方式和职责分工

(一)深化专项整治工作的重点范围

深化专项整治的重点范围是:以预防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设、铁路工程建设、公路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和电力工程建设的坍塌、高处坠落事故为重点。坍塌事故包括深基坑坍塌、边坡坍塌、脚手架坍塌、高宽棚架坍塌、塔吊使用和装卸坍塌、隧道冒顶坍塌等;高处坠落包括临边、洞口坠落、脚手架坠落、工作台坠落、吊篮、升降机坠落、悬索高空坠落等。其中:

1.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设:以房屋建筑为主,重点是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村镇建设工程,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

2.铁路工程建设:以新建、改建铁路为主,重点是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的铁路工程建设,特别是长大隧道和高架桥梁工程项目,以及既有线路的重点扩建、改建工程项目。

3.公路工程建设:以新建、改建高速公路为主,重点是山区地质条件复杂的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特别是长大隧道和高架桥梁工程项目。以及农村公路建设中的桥梁、隧道、高边坡等工程项目。

4.水利工程建设:以新建、在建水利工程为主,重点是小水电工程建设项目。

5.电力工程建设:包括列入国家、地方计划内的火电、水电和核电建设项目。重点是大、中型水电建设工程,尤其是地质条件复杂的水电建设工程。

上述未涵盖的内容,由有关部门及单位根据其施工特点进行细化。

(二)深化专项整治的工作方式和职责分工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统一部署,国务院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实施,省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省级安全监管局,下同)支持、配合、指导和督促地方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包括中央建筑企业具体落实。条块结合,各方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1.建设部:负责组织实施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设中,以预防施工坍塌、高处坠落等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

2.交通部:负责组织实施公路建设工程中,以高速公路长大隧道、高架桥梁为主,预防隧道坍塌、突水突泥、瓦斯爆炸事故,以及模板支架坍塌、高处坠落等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

3.铁道部:负责组织实施铁路建设工程中,以长大隧道、高架桥梁和铁路铺架为主,预防坍塌、高处坠落、隧道突水突泥以及瓦斯爆炸等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

4.水利部:负责组织实施水利工程中,以小水电工程为主,预防坍塌、高处坠落等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

5.电监会:负责组织实施电力工程建设中,以预防坍塌(特别是高宽棚架坍塌)、高处坠落等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

6.中央建筑企业:结合所承担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专业特点,负责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

7.各省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支持、配合、指导和督促本行政区域内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建筑企业实施的专项整治工作,落实专项整治的总体部署方案和有关具体实施意见,督促、检查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和促进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工作进度安排

深化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总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

部署阶段: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至4月中旬,国务院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中央建筑企业应根据本行业(或部门)和企业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特点,研究制定*年深化专项整治的实施方案,部署有关工作。实施方案应抄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以及地方省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省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也应制定相应的监督、指导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4月中旬~9月份,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建筑企业要将具体实施方案层层落实到本行业(或部门)、企业所有的建设工程,直至最基层单元--项目部(作业队),并按要求开展隐患和"三违"行为自查及整改工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各省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要积极支持、配合地方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掌握工作动态,加强检查和指导。

检查阶段:10月~11月上旬,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及中央建筑企业总部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工程组织开展督查和抽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适时组织联合督查,发现存在突出问题和重大隐患的,要责令认真整改,并严肃处理。

总结阶段:11月上旬~12月份,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建筑企业对已开展的整治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全面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

五、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依法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的监督管理,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健全体系,落实责任。各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全面履行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通过专项整治消除监管盲区和死角。特别是要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探索建立村镇建设工程安全监管机制,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安全监管,加强政府对村镇建设安全和农村公路建设安全的监督、指导和服务;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强化目标责任考核,严肃安全责任追究,提高政府安全监管绩效。

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公司是建筑施工安全的责任主体,必须建立健全和落实以法定代表人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切实履行法定安全责任,逐步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

(二)强化企业安全基础管理,推进源头政策治本工作。通过专项整治要全面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基础规范化管理,建立机构,配足人员,落实责任,特别是要加强村镇建设安全监管机构和能力建设,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及工地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制定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费用计取、使用、管理等经济政策的各项具体措施,并落实到建设、施工等责任主体上,确保安全生产投入到位。要完善应急机制,加强重大风险的防范,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安全技术管理,落实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制度。

(三)严格执法监管,加大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监管力度。通过深化专项整治,要进一步加大对建筑市场的安全管理和监控;要完善各项制度,强化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动态监管,没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施工企业,一律不得进入建筑市场参与任何建筑施工活动;对不符合或者降低安全生产条件的施工企业,要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不予颁发或暂扣、吊销其安全生产许可证;要严格执法,对违法违规施工、习惯性违章和"三违"行为,依法严厉处罚。

(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对建筑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教育力度。要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建设工程项目经理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管理能力的培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依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严格管理和施工作业、防范事故灾难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国务院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建筑企业应成立深化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领导小组要定期汇总情况,分析研究有关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推进工作有序开展。各省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要支持、配合、协调地方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做好有关专项整治工作。

(二)突出重点,全力攻坚。国务院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建筑企业要依据本行业(企业)的特点,抓住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和细则,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同时,应将专项整治工作与本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做好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又要集中精力抓好专项整治工作,不能以日常工作代替专项整治。要在落实工作责任、难点攻坚上下功夫,真正把深化专项整治工作抓深、做实、做细,务求取得实效。

(三)强化监督,严格督查。为深化专项整治工作,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国务院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建筑企业要适时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检查、抽查督导,及时发现问题,限期整改,消除事故隐患。在深化专项整治期间,及时对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通报。

省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强与地方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建筑企业(属地)的联系,了解和掌握深化专项整治工作的动态情况,配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对列入专项整治重点对象仍发生重、特大伤亡事故的,要依法从重从严查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

建筑工业化特点篇4

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thevaluechainoftheconstructionindustry,thepaperstudied,fromtheReformandOpening-up,thevaluemigrationissueoftheconstructionindustryinChina,whichaimstosortoutandunderstandtheevolutionanddevelopmentoftheconstructionindustry.Onthebasisofdefiningthebackgroundoftheshortageeconomyandtheexcesstime,thepaperconstructstheconstructionindustryvaluechainanalysismodel.Theresultshowsthatthehighvalueofconstructionindustryisthemanufacturingofconstructionproduct,whichistheconstructionlink.However,intheexcesstime,thestrategicvaluerangeofconstructionenterprisesistheupstreamlinkanddownstreamlink.Finally,we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onhowtoacceleratetheconstructionenterprisestoenhancethecorecompetenceandrealizethevaluemigrationunderthenewnormalcondition.

关键词:中国建筑业;价值转移;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Keywords:constructionindustry;valuemigration;constructionenterprises;corecompetence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254-03

0引言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直承担着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城乡就业、改善城乡面貌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为了巩固和发展建筑业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是行业转型与发展的主旋律。建筑业的改革首先是从计划体制管理模式逐步转向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效率的发展模式,其次是创建合理的制度环境,规制企业的发展和项目的实施,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由于承载着经济建设的载体角色,每一次的建筑业结构调整和价值转移都与宏观经济发展走势密切相关,伴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动。

建设项目交易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自然不确定性。作为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治理结构,建筑企业利用市场机制和效率边界理念整合各专业要素,实现特定经济环境下价值高地的占领。作为市场交往主体,建筑企业能敏锐发现战略价值的漂移,是推进建筑业价值链优化调整、实现建设全过程价值最大化的关键载体。采用基于建筑企业的分析视角在理解建筑业价值转移和发展趋势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1短缺经济、产能过剩与新常态

1.1短缺经济时代

短缺经济理论是由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短缺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中资源、产品、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一种经济现象。“短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常见的现象,与市场经济经常“供过于求”相对,计划体制主导的经济基本上是资源约束型的,资源物资短缺限制着生产制造的增长,深刻影响着各方主体行为。因此,短缺经济时代易形成卖者支配买者的交易关系,“求大于供”导致卖者居于市场主导地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面临着生产资源的短缺,相对于旺盛的经济建设需求,建筑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显得严重不足[1]。为了解决短缺问题,社会在进行资源配置时,不论是行政指令还是市场调配都往往偏向建造环节。在整个建筑业价值链中,建造居于中心位置,支配着勘设、运营、咨询等其他环节。与之相对应,大量利润集中于建造环节,而其他环节由于所处经济时代特征的影响仅获得有限的利润。同时,超额利润的存在和工程科技水平的低下导致绝大多数建筑企业缺乏转型升级的意识和积极性。因此,从建筑企业角度看,短缺经济时代将企业的价值创造点汇聚于建造环节,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疯狂粗放式扩张。

1.2产能过剩时代

1984年9月,国务院的《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明确建筑业改革重点是放开所有制,允许集体和个人兴办建筑企业,改革建筑用工制度,实现管理层和劳务层分离,推行住宅商品化等关键环节。弊端起于粗放。1984年到1988年建筑业发展出现过快过热现象。为避免通货膨胀,1988年国家开始压缩基建投资规模,导致建筑企业过多,施工任务不足,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由于定制化特征,建筑业不存在面向广大消费者的交易市场,而是处于“一对一”的生产关系中,产能过剩问题不是指建筑产品生产过多而是生产能力难以充分利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80年代中期住房制度的改革,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开始大幅度增加,民用建筑尤其是住宅需求增大。特别是入世以来,由于房屋建筑的技术复杂度和资金进入壁垒都较低,地方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建筑企业的大规模扩张。2014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6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81141个,从业人数达到4960.58万人。

1.3新常态

自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时期,结构失衡、产能过剩、资源约束、创新不足等矛盾不断凸显。受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特别是房地产调控的影响,2014年建筑业总产值仅实现10%的增长。建筑业在前期投资政策的大幅拉动后,正处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新常态下,一般性建设项目需求发展变缓,个性需求市场的发展将更为迅猛,复杂性高端项目成为建筑企业的市场重点。而在产业价值链上则开始摆脱单纯制造向附加值高的策划、咨询服务、设计等上游环节和运营维护等下游环节延伸,技术性知识创新和集约式发展将成为未来建筑企业的战略价值抉择。横向整合方面,企业联盟、航母级企业、银企合作等增强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合作模式将在超大型建设项目中被广泛应用。

2建筑产业价值链分析

2.1建筑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1985年)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企业都是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配送及横向辅助工作等各种活动的集合体,其内部活动可用价值链来展现。相比企业视角,产业价值链从整个行业角度分析各个部门(环节)之间的技术经济关联和依据特定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系形态。

由于建设项目是建筑企业利润的载体,建筑产业价值链的构建要围绕工程项目建设,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展开,纵向上对应工程建设程序,即从策划开发、勘察设计、生产制造、竣工验收、运营维护到拆除回收的“从摇篮到坟墓”全过程,横向上主要是咨询服务、材料供应、政府法定安排(例如: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等细分环节。产业价值链如图1所示。

自2008年以来,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一直维持在3.5%左右,建筑企业利润率低已成为影响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本原因还是受到时代特征和经济大势的约束。中国的建筑企业沿袭“短缺经济”时代的印记,依旧坚持于生产制造环节,而时代的变迁、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市场需求的转变却无情地将企业从价值高地拉下,催生出过度竞争的无奈,印刻着中国经济发展演变的轨迹。由于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角色和“晴雨表”作用,宏观经济特征和业主需求因素成为理解建筑产业价值转移,发现利润漂移规律的关键。

2.2价值转移分析

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所赚取的利润有所不同,某些细分市场的利润区比另一些要深,而且产业价值链上的利润区分布随着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业主及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2],美国学者斯莱沃茨基把这种现象称为“价值转移”。纵观各行各业的战略价值环节,基本都是在研发和运营阶段,竞争重点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制造环节转向以知识、研发、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软件”方面。因此,建筑产业价值链越往上游利润率越高,同时下游环节利润越具稳定性和长期性。

供给短缺是计划体制下买方和卖方长期关系的加总反应。短缺经济时代,业主需求的构成主要以基本建设需求为主,一般性、类似性工程成为建筑市场的交易重点,由于技术复制性较强和资金要求较低,建筑市场形成同质化竞争格局,规模扩张成为该时期建筑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赚取超额利润的最重要手段。因此,在价值创造阶段,物质资料的生产制造成为行业配置资源、提高劳动效率的改革区间。《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中对建筑用工制度的改革开启了第一次结构调整的序幕,管理层与劳务层的分离促使建筑企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管理体制机制的改进上,同时也推动了众多以提供劳务为主的企业成长[3]。在提高专业化效率和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建筑企业实现了价值聚焦。

到了产能过剩时代,业主对建设项目的基本功能需求退而次之,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逐渐成为主导。建筑市场开始分化为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不同企业开始在对应战略细分市场加快资源整合,建立进入壁垒,开始以改变同质化竞争格局、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结构调整[4]。这一阶段,在高端市场,由于管理难度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以国有性质为主的建筑企业开始加速整合技术研发、设计、施工等环节,在满足业主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战略价值区间的转移,获得更高的利润。现在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已控制了大部分3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中国中铁具备对铁路建设的垄断性优势。而在低端市场,例如普通商品住宅市场,以民营性质为主的建筑企业仍旧单纯进行着施工,难以参与到设计环节。由于管理难度和技术含量不高,从成本效益原则角度看业主不具备采用一体化建造模式的动力,弱势的建筑企业在纵向上更不可能扩展其价值区间。同时,由于建设资金巨大,建筑企业常被要求垫资施工,而绝大多数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经常面临如工程款拖欠等的“敲竹杠”问题。

总体而言,进入新世纪,建筑业已然从“产能短缺”进入到“产能过剩”阶段,建筑市场呈现快速分化趋势,建筑企业占领各自的细分市场,并建立市场壁垒。未来建筑市场的发展重点在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高端和低端两类市场的技术和管理特点决定了建筑企业的价值聚焦点的转移。

3价值转移发展趋势

未来建筑业价值转移的发展趋势是进行价值整合与深化,也是建筑企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由于工程实体建造自始至终是建筑行业最重要的角色,“价值整合与深化”要围绕施工建造环节展开,其关注点主要在行业、市场、企业三个层面[5]。行业层面关注建筑企业金字塔式结构的完善;市场层面关注高、低端市场的战略定位与加之抉择;企业层面关注纵向一体化、虚拟组织、差异化建设等。

3.1行业结构调整

金字塔型结构是国际建筑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一国建筑业发展水平的标志,要在第二阶段市场重组基础上更加高耸,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6]。未来金字塔型结构应建立四类企业模式:航母级企业、具备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小微专业承包企业。航母级企业处于金字塔顶端,是现有的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和甲级设计集团的转型方向,其价值区间在构思策划、技术研发、勘察设计、企业整合以及金融运作等高附加值环节,提高产业集聚效应以应对超大工程项目建设。具备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处于金字塔第二层级,是现有的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和大型甲级设计企业的转型方向,设计施工一体化只是该类型企业的技术支撑,而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专业承包企业处于金字塔第三层级,是现有中小型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转型方向,引导其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支持现有专业承包企业向专(专业化)、精(精细管理)、特(独特技术)、新(创新)方向发展,不再完全覆盖建筑施工,而是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加大价值挖掘力度。小微专业承包企业处于金字塔的基层,由现有劳务工人转型而来,在两层分离基础上采用企业形式以便于技能培训和行业管理。

3.2市场结构调整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仍将大规模推进,融资规模更将庞大。因此,基建、融资建设虽不是建筑企业唯一的价值转移方向,却成为最重要的机遇和突破口。而且此类高端市场具备技术含量高、管理难度大、资金需求巨大等特点,具备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将成为新阶段下建筑产业的价值高地,实力强的综合性或专业性企业应将业务重点往此方向转变。同样是经济新常态下,低端市场的建设项目由于其固有的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使建筑企业不具备获取高利润率的前提。低端市场成为企业竞争的红海,成本优势战略则是企业价值实现的最重要手段。技术、管理和资金实力有限的企业可在此类市场发展,成为满足基本建造需求的企业。

3.3企业结构调整

高端市场的建设项目由于其工程技术特点和业主信息劣势的存在,建筑企业存在整合各建设程序,加强纵向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横向上在金融、咨询等辅助价值链环节,加强虚拟组织建设,实行联合竞争模式以加强纵横环节整合优化真正做到满足业主需求。

低端市场上,业主的强势和较低的自然不确定致使建筑企业缺乏纵向一体化建设的动力,仅专注于生产制造环节获取较低的“加工费”。有实力的企业应逐步调整业务内容,如加强与设计单位合作往高端市场拓展,或进行专业化改造,往做精做深转变,或往横向链条延伸,成为专业咨询服务企业,为非开发企业类型的业主服务。

4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经历了两次价值转移和结构调整,当前,正在进行以价值整合与深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价值转移。建筑产业价值链具有独特的行业属性,受经济发展趋势和业主需求演变影响大。产能短缺与过剩、高低端市场分化等关键词是深刻理解中国建筑业价值转移的关键前提。新常态下,建筑市场要建成金字塔型结构,固化四类建筑企业,而高端市场的项目策划、技术研发、勘设等上游环节和运营维护等下游环节以及融资等辅助价值链环节成为建筑企业的战略价值区间。因此,中国建筑企业要深刻把握当前经济走势,顺应时代潮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战略价值转移。

参考文献:

[1]李海舰,原磊.基于价值链层面的利润转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6):81-89.

[2]徐波,王果英,高笑霜.论我国建筑业在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定位[J].建筑经济,2003(12):8-13.

[3]刘哲生.建筑劳务企业资质及从业资格的思考与修订建议[J].建筑经济,2013(3):5-8.

[4]马颖丽.建筑业企业总承包资质与专业承包资质关系探讨[J].建筑经济,2012(1):8-11.

建筑工业化特点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高层施工;技术要点

前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大中型城市的人口已经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态势,土地资源也日益紧缺,因此,适当合理地增加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是解决居住用地紧张的有效手段。

1.建筑工程向高层发展进程

1.1高层建筑的发展以及特点

随着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已经经历了五十年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起始的单一框架结构转变为复杂结构形式,从单一钢混结构转变为包括钢结构、钢混组合结构在内的多元化建筑形式,已经逐步向建筑的规模化与安全化,功能化与智能化的方向飞速发展。而鉴于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与普通建筑施工应用技术有所差异,其施工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层建筑装饰工程富于变化,具有工程量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同时,装饰工程的安全功能尤其重要,要求较高的抗风性和密闭性。其次,高层建筑一般基础较深,这主要是由于建筑高,体量大,因此支撑高层建筑的地基必须达到足够的强度,所以多采用深基础,持力层嵌入微风化岩层。)高层建筑地下室深,面积大。这主要是由于需要满足建筑功能方面的要求,也要解决在施工过程中的结构抗浮问题。最后,高层建筑功能复杂,子系统多,安装工程工程量大,要求精度高。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多为混合型。具有施工简便、工期短、结构性能好的特点。

1.2建筑工程转向高层需要进行的技术优化

随着高层建筑的工程规模日益扩大、建筑结构日趋复杂,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也随施工难度与环节的变化不断革新,应根据实际施工中的技术路线进行优化,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应结合超高层建筑逐层施工的作业面特点,强化总承包管理,重点提升施工作业空间和时间的利用效率,实现建筑施工空间的立体流水作业,使工程工序紧密衔接,削弱作业面狭窄对建设工期产生的负面影响。其次,高层建筑物具有垂直发展的特性,针对其高空作业环境差、作业面狭窄、施工进度紧等特征,以高效的垂直运输体系为支撑,应广泛的采用建筑科技的新技术,以提高机械化设备尤其是垂直运输体系的施工效率;最后结合高层建筑作业环境和特征,以建筑安全和稳定性为核心,着力于优化基础和结构施工工艺,为缩短工程总工期创造条件。

2.建筑施工中的高层技术要点

2.1一般采用逆向施工

逆向施工的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在建筑物内部浇筑中间支承桩柱,并沿地下室轴线修筑地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同时向上逐层建设地上结构。与传统的顺作施工相比,高层建筑应用逆向施工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逆向施工时浇筑的地下连续墙在满足构筑物、管线布置的前提下,可紧靠或规划红线构筑地下连续墙并将其作为地下室永久性外墙,进而达到扩展建筑面积的目的。其次,相较于临时支撑,以逐层浇筑的地下室结构、中间支承柱作为支护结构的内部支撑刚度较大,可有效减少基坑变形,能明显减弱对于相邻地下管线、道路及构筑物的沉降影响。最后,逆向施工可缩短带多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的总工期,不存在结构的地下地上的施工工期差别,可保障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同时施工。

2.2预制模板

由于针对高层建筑的标准层建设中的结构施工的重复性高,同时,高层建筑采用的竖向结构是控制构筑物工期进度与结构质量的重点内容。综上,在施工采用的滑模法能有效保障主体结构的整体性,减少高空交叉作业,有助于控制施工工期,保障作业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爬模法主要适用于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和钢筋筒壁结构,通过在沿构筑物底部构件的周边组装滑升模板,分层浇筑,并以液压提升设备使其滑升至需要浇筑的高度。通过滑模法与其他施工技术的有机组合,可有效地简化施工过程,创造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滑模法与爬模法具有以下几方面较为相似:首先,机械化程度高,节约模板和劳动力,结构整体性好;其次,组织管理要求高,结构物立面造型存在限制;最后,随着建筑施工劳动成本的上涨,工期要求的提高,高层建筑施工在工程施工进度与工程成本控制上都面临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只需将预制的模板进行组装,可有效缩短工期;因此,在不影响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应用预制模板法可有效地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

2.3钢结构施工技术

建筑物的钢结构生产具有具有工业化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极为广泛。高层建筑钢结构的主要可分为高层重型钢结构、轻型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等不同施工类型。由于钢结构的热传导性十分突出,导致高层建筑的钢结构部件在经历火灾时,极易因火灾等产生的高温以及相关灾害而招致毁灭性破坏。因此,钢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必须考察建筑物的防火设施,防火装备及紧急避难所等在内的配套设施设计与施工。此外,高层建筑钢的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主要依赖于大型塔吊,其起重能力直接影响到钢结构的安装效率,因此,在钢结构施工中,吊装机械的安装与拆除,钢结构的测控、吊装、焊接等技术标准也应更为严格。

2.4高层建筑的泵送技术

一般来讲,高层建筑施工大都采用泵送混凝土技术。由于高层建筑工程所需的混凝土的总量大,强度高。因此,为确保浇筑施工的工期,不仅需要配备相当数量的土泵机和布料机,同时对混凝土的配比也有相当高的要求。目前,国内的高泵程混凝土采用的掺粉煤灰和化学外加剂的双渗技术,保证了高层建筑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以及泵送设备等相关设备的要求,混凝土的泵送高度也随之升高,现在所采用的泵送到顶技术可将混凝土直接泵送到预设浇筑高度,使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结束语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建筑尤其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充分展现了我国建筑技术水平的提升,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应在施工中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对原有的技术继续加以改进,对现阶段的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及时的总结,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增添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建筑工业化特点篇6

[关键词]建筑业;物流过程;特点;优化逻辑模型

[中图分类号]F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038-02

1建筑业物流过程的特点

在了解建筑业物流过程的特点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究竟什么叫做物流。所谓物流其实就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的系统,通过装卸、运输、保管与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或者相关的信息从产品的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计划、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物流产业最开始兴起,是在制造业方面,由于其在管理上的系统性、流畅性以及准确性而受到其他行业的研究与学习。其实建筑业与制造业在某种层面上来说是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的,但这其中又有一定的差异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建筑业物流管理的过程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第一,物流当中的“物”主要是指同时具备物质实体以及能够进行物理移动特性的物质材料,制造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就非常符合这个概念,而建筑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建筑业的独特性,往往是不能够随意移动的,因此并不符合这个概念。然而制造业的生产场所是固定不变的,建筑业的生产场所却是可以改变的,这两方面的不同,也就产生了建筑业物流过程的重要特点――建筑业的物流过程只是传统物流过程的一半,也就是说建筑业需要物流产业将所需要的材料物品运送到建筑工地上,然后会将这些材料物品一一固定下来,完成最终不可移动的建筑产品,而不是像制造业一样继续流转(当然,建筑业在生产过程中所用到的一些相关的工具还是需要进行转移的),这就是建筑业物流过程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建筑业在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是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进来的,这就使得在建筑业当中的物流过程会出现多条相互关联的物流通道。总承包商会对工程的地点、所需建筑材料与建筑工具设备进行规定,各方面的分包商根据总承包商的要求而进行相关的物流活动,将不同的材料物品与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提供给相应的管理者,再由管理者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最终将所有的材料物品通过物流过程汇聚在规定的地点之上,而后才会进行建筑施工。也就是说,在每一个相关的部门或组织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前,都需要等待相关通知,而且与其他的部门之间会形成一定的内部供需关系,这是建筑业物流过程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由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建筑业当中涌现出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设备,因此在建筑业的物流过程中,需要不断对这些新出现的材料、技术以及设备进行传达、运送以及装卸,这就需要物流部门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去了解新材料与设备的特点,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装卸与运输方法,这是建筑业物流过程的第三个特点,也是建筑业与物流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2目前建筑业物流管理的现状与出现的问题

首先,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建筑业的物流管理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形成了一定的障碍。建筑业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一直存在着管理上比较松散的问题,由于大部分从事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都属于临时招工,因此管理上比较困难,这也就使得想要在建筑行业当中推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对于建筑业物流管理的完善与改进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了。建筑业的建筑材料采购过程就属于物流过程的一部分,然而目前建筑业对于材料采购方面的管理还比较落后,还处于一种缺什么买什么的管理模式之下,这是一种极为落后的物流管理模式,再加上建筑材料供应商往往是个体经营者,因而供应的条件也比较落后,这也就进一步加剧了建筑业物流管理工作的落后。然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给建筑业物流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务活动,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用数字化通信设备代替了传统的信息交流载体与传递过程,从而实现了商品或服务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这种流通方式给建筑业的物流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能够方便相关工作人员对材料购置方面进行管理,但同时也由于互联网的不可控制性,导致了相关信息的不确定性,给建筑业的物流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电子商务虽然带给了建筑业物流管理工作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在相关的运输、装卸与供应商选择等方面给建筑业的物流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问题。由于建筑商与供应商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建筑材料与机械设备的选择和购置的,因此这中间就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建筑材料与机械设备很有可能存在一些无法通过互联网进行观察的问题,或者供应商提供的商品与互联网上的商品并不一致,并不是建筑商需要的商品,这就会给建筑业的物流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不仅仅会耽误工程的工期,还会对建筑产品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同时,在相关的装卸与运送的物流过程中,很有可能由于意外导致建筑商购置的商品出现问题,物流管理工作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与保护作用,但作用始终不大。并且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建筑商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会面临非常多的选择,在与供应商进行竞争的过程当中,建筑商往往会对自己的信息做出保密措施,以防止供应商获取自身信息后提高报价,而供应商也往往会为了得到供货机会而虚报自己的供货能力与产品性能,这就加大了建筑业物流管理工作的成本,并且具有一定的交易风险,不利于物流管理工作的发展。

最后,物流的管理不仅仅是对购置材料、设备以及运送与装卸方面的管理,还需要对后续生成的产品进行相应的管理,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业主与总承包商之间的竞争激烈,却会为建筑业的物流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由于总承包商掌握着建筑产品不论是施工现场的状况、施工质量还是建筑产品具体成本的所有信息,而业主则并不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因此业主在信息掌握的方面先天就具有相当的劣势,即使是在施工说明以及相关图纸的详细描述下,也无法将所有的工程量、施工条件以及相关成本都悉数获知。而且很多建筑产品在之前并没有过先例,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这就会给建筑产品留下一些隐患,同样不利于业主。在这种情况下,总承包商为了赢得经济效益,就会先进行不切实际的低报价,而在工程开工之后又会利用各种各样额外的工作与一些变更条件来提出额外的价格要求,从而导致了建筑过程中对业主的不利。业主与总承包商之间的恶性竞争损害了业主的利益,从而也就不利于整个建筑业物流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3构建建筑业物流管理优化逻辑模型的策略

所谓的逻辑模型,其实就是利用逻辑的过程或者主要的业务来描述对象系统,描述系统能够做什么,或者具有哪些功能。而想要构建建筑业物流管理优化逻辑模型,主要需要遵循以下几点策略。

第一,建立起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体系。时代在发展,建筑业也必须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然而这种改变却是建立在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之上的。建筑业想要改善物流管理模式、建立优化逻辑模型,其基础就是要建立起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体系,利用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将相关的资料全部整理与总结,让建筑业的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与利用,从而提高物流管理工作的水平。一方面在建筑业的内部业务环节实现信息化的管理,使企业内部信息与物品的流动更加简单快捷;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企业的外部网络,与供应商相关联,从而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增强物流管理的能力。

第二,需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来形成长期的经济合作对象。企业之间都具有相应的供求关系,一旦供求关系脱节就会严重影响到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转。因而想要提高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建筑业就必须要建立起相关的战略伙伴关系,甚至是同盟关系,这样一是能够使得各种供应商发挥自身特长,形成一套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二是能够达到高效运作、降低物流管理成本、减少消耗的目的。

第三,进一步加强自身优势,提升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业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将有效的资源集中在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上面,弱化其余部分,为建筑业的核心业务释放资源、分散风险,从而使建筑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建筑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也需要做好抗风险的准备,要将建筑业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提高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

4结论

在如今科技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建筑业想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相关的物流管理工作,找出目前的物流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运用相关的策略建立起优化逻辑模型,帮助建筑业的物流管理工作更好地实现转变,使其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从而带动整个建筑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苗贤我国建筑业的物流管理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5):20

[2]胡柏成浅谈我国建筑业的物流经济[J].经营管理者,2010(7):20

[3]申慧敏基于信息技术的建筑业物流关键链的优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

[4]吕雪峰建筑业物流管理关键环节优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5]姚祖君建筑业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J].四川建筑,200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