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别人的名言范文篇1
一、发现幼儿的优点、及时的鼓励,是改变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自我控制力较差,各种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及时的鼓励,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我带中班时,有一个孩子,既调皮又好动,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常常被他搅乱。每次活动时,他不是到处乱跑,就是将别人推倒,批评教育对他一点效果也没有。就在我对他失去信心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他的优点。有一次户外活动,他站在一根木桩上挥动手臂,很神气地学交警指挥车辆。我走过去对他说:“你做的真好,真象一个小警察。现在,老师和几个小朋友扮司机和乘客,你当警察,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他听了我的话,用兴奋的眼神望着我,然后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鼓励他说:“你看小朋友都在等着你做游戏呢,我相信,你一定是一个能干的交通警察。”他在我的鼓励下,很快地投入了游戏。在游戏中,我以角色身份不断给他以鼓励,直到游戏结束时,他都始终坚守岗位。对他的表现,我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孩子们也纷纷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从此以后,这个孩子渐渐地变了,他不仅改掉了以前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而且还经常帮助老师拿送各种游戏器材,主动帮助老师收拾玩具,摆放桌椅等。由此可见,教师细致的观察,不失时机的鼓励,是使幼儿积极接受教育,改变不良行为的关键因素。
二、激发幼儿的情感,真挚的鼓励,是促进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催化剂
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要真切,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如果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眼睛望着别处,表情冷漠,可想而知,无论教师怎样运用语言进行鼓励,其教育效果也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除了运用语言的鼓励外,更应恰倒好处地运用表情的鼓励(如热情的微笑、点头、主动打招呼)和手势性鼓励(如伸出大拇指,鼓掌)以及身体接触性的鼓励(如摸摸小脸蛋、擦擦泪、抱一抱)等,另外帮孩子梳头、整理衣服、擦去鼻涕等,使幼儿真正感受和强烈体验到自己被教师所喜爱。从而才能深深地感染孩子,使其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我班有一个刚入园不久的孩子,哭闹不停。有一次,全班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只有他还在不停地哭。我走过去轻轻地擦掉他脸上的泪水,微笑着对他说:“哭多难看呀,你看你不哭多漂亮。老师这里有一块小手怕,它想和不哭的孩子交朋友。老师相信你是一个乖孩子,你看小手帕正对着你笑呢。”这个孩子听完我的话,睁大眼睛望着我,竟咧开小嘴笑了。我亲切地抚摸着他的脸对全班小朋友说:“你们看,这个小朋友真乖,笑的真好看。我们一起为他鼓鼓掌,鼓励鼓励他。”然后我亲切的抱起他亲了亲他的小脸蛋。事后,这个孩子的家长对我说:“老师,今天我的孩子主动要上幼儿园,他说老师喜欢他,说他乖,他再也不哭了。”在那时,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对于孩子,无论是一个善意的微笑,还是一个亲切的点头,或是一声惊喜和赞叹,一句同情的话语,都能使孩子得到快乐和满足,都能唤起孩子良好的情绪情感,使其行为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鼓励的言行,是使幼儿愿意接纳你,真心喜欢你,乐于接受你的教育的催化剂,它促进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树立幼儿的榜样,积极的鼓励,是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源泉
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时刻注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闪光思想,及时发现,及时提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教师在幼儿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常常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对幼儿关心、鼓励的教育态度,不仅使幼儿充满了自信、上进、愉快的情绪情感,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其无形地为幼儿树立了榜样。
例如我班有一名幼儿,有一次摔到在地上大哭起来,旁边的幼儿有的旁观,有的愣着,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大声说:“好哭、不害羞、活该。”还有的正准备压在这个孩子身上。我走过去轻声问他:“摔疼了吗?勇敢的孩子摔到了自己爬起来,来老师替你揉揉。”这个孩子在我的鼓励下站了起来。安慰好这个孩子,我又对其他孩子说:“小朋友在一起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要取笑别人,我相信,你们都是些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孩子们听了我的话,有的给这个孩子搬来椅子,有的牵着他的手让他坐下。不几天后,有一次上楼梯,一名幼儿不小心摔倒了,走在旁边的幼儿马上去扶他,并对他说:“老师说过勇敢的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孩子之间的相互鼓励成了良好表现的纽带。
鼓励别人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习作;起步;措施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学生的习作兴趣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激发,一旦其产生了表达的欲望,自然就会有了习作兴趣。那么在习作前,教师就需要教学生带着目的观察自己的生活,引导他们去感受具体的、细微的物和经历的事,然后教授写作方法,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写作并有能力写出好作文。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聆听、善于感受。
二、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1.先多读,再多写
写作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的,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是多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多读多练是必需的。除了一周一次的习作课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教师可以倡导学生每天写日记,通过这个方法把每天开心的、有趣的或者是沮丧的、伤心的事情记录下来,分享给小伙伴们,看谁写得最动人。日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篇幅字数也可长可短,重要的是学生记下自己的想法。
2.参考优秀范文进行仿写
尽管仿写在创造上对学生没有好处,但却有利于学生借鉴学习,从而学会如何在自己的作文中进行语言的表达、修辞方法的运用。其实,不必惧怕仿写,仿写也是对自身能力的提升。
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季节变换。可以提倡学生把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于是,学生今后再写描述地点和景色的文章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利用这些手法。
三、日积月累,丰富学生语言
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学生是没有办法写出好文章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督促,他们才会逐渐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增加语文素材的储备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摘抄一些优美的短文或句子,定期检查摘抄成果,并且利用一些课外的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名人名言,要求他们背诵下来,在习作的时候有选择地使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班会等活动,通过读书交流、语文知识竞赛等形式,增加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在什么样的环境适合用什么样的语言。除了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活动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学会积累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并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来查找自己需要的材料,询问那些知识渊博的人,在外出旅游的过程中及时记录和观察,等等。这样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又让学生留下了珍贵的素材。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学生的语言素材一定会更加丰富和完善。在写作时,学生可以随时调取自己语言资料库的材料,为文章增光添彩。
四、练说练写
1.课外多看、多记、多读
提高习作水平还要增加课外阅读量。多看一些课外书籍,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还能引导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我鼓励学生在班里开设图书角并按照学校开展的“读书节”活动要求,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名人著作,鼓励学生购买并拿到图书角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家里如果有比较优秀的书籍作品也可以带到班级来传阅。在班会时间,学生可以交流自己读书的感想。比如,我让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本子作为摘抄本,将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好段落和一些名人名言抄录进去。学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能为以后的写作积累好词佳句。
2.平台多展示、多交流、多鼓励
每一个孩子都想获得别人的认可,正因为如此,在每次习作之后我都会安排一节作文评奖课。将那些优秀文章中的段落挑选出来供大家阅读,并引导学生予以掌声鼓励。同时,我也会将学生文章中出现的优美的句子,或者是特别的构思摘录到黑板报上,这样其他的学生也可以随时摘录。参考学校开展的“博学杯比赛”活动,让获奖学生将文章以电子版的形式发送给我,我对每篇文章进行批注和排版,然后录入《班级作文集》中。之后,每位获奖的学生上交一份对“教师的鼓励”和“父母的评价”的感言,学生无形中就会产生作文成就感,就会更加积极地写作、积累素材。长此以往,我相信学生一定会在习作上有很大的进步。
鼓励别人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表扬差生;表扬榜样;鼓励优秀生
所谓课堂参与心向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自动地参与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愿望和意向。它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方式,不仅影响他们在课堂的思想和行为表现,而且制约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从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只有当教师使学生观察并发展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兴趣和注意力的时候,只有当教师设法尽可能地鼓励学生的理性认识的活动,才达到上课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并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心向,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进取,注意集中,观察细致,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易于接受的良好状态,促进他们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有一些“沉默学生”,他们不善言辞,对学习也没有兴趣,整天默默无闻,所以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这些学生常常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就其心理状态来说,这些学生甘居末尾,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认为课堂是优秀生的天地,教师不会注意自己,更不会提问自己,所以这些学生不爱听讲,经常溜号,至使学习下降,成绩不理想。在一个班级里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我认为应该重视这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心向,创造条件,促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正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说:“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把食物吞至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么胃就乐于接受,并好好地消化它??????”教师应该如何让这些“沉默学生”形成良好的参与心向呢?我认为除了激发兴趣之外,鼓励和表扬也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
经常有人对我说:你班的学生真不错,个个举手都争先恐后,课堂气氛特别好。听了这些话,我的心里别有一番滋味,那种“沉默学生”过半,而举手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的局面,至今还记忆犹新。如何让大多数学生活跃起来,如何让“沉默学生”不再沉默呢?几年的努力,使我悟出一句话:数子之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师的鼓励和赞美最能使孩子们得到愉快和满足,提高他们在班组或同伴中的地位,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促进其进步,使之早日“归队”。
在我的课堂上,曾经有这样一些“沉默学生”,他们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当教师提出问题时,他们从不举手,羞于回答,总是害怕说错了,老师和同学们取笑;还有一些“沉默学生”,他们上课溜号,总是不经意地想起其它的事情,而把教师的提问抛之脑后,认为回答不回答都一样;更有一些差生,他们心理自卑,本来会说也不敢举手,对自己缺乏自信。
对于这样一些学生,我的做法是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1用真诚的语言表扬差生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沉默学生”往往看不到自己优秀的一面。因此,老师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看到自我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并迁移到学习上,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的班级里有一名叫胡宇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不太好,性格内向,平时总也不说话,更别提课堂发言了。我经常与他聊天,觉得他的声音很好听,于是,课堂上,我故意设计了一道十分简单的问题主动提问他,他回答得很正确,而且声音宏亮,我用赞许的口气说:“你的声音老师最爱听,请同学们向胡宇同学学习!”。这时我看到他笑得那么甜,坐下的时候,他比平时更有精神,注意力更集中了。从那一刻起,他变得爱发言了,尽管有的时候,说得并不是很流利,但他的勇气让我看到了成功。当然,一两次的表扬是不够的,我还经常在课堂上鼓励他,表扬他,使他对自己产生了自信,同学们也不时地为他鼓劲加油。如今,这名学生顺利地“归队”了。当班级进行学结大会评红花时,同学们都说胡宇进步最快,应该评为红花少年并推选他给班级其他进步生印红花。当时我看到他高兴地合不拢嘴,见到妈妈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最愿意上学了!”
2用表扬榜样带动溜号生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成为“沉默学生”并不是她不会或不敢回答,而是她根本没听清教师提了什么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溜号”生。很多教师对于这样的学生经常严厉的批评,然而收效甚微。我觉得对于这样的学生,可采取表扬他人的方式来提醒溜号的学生使其认识到自己错了,应该向教师表扬的同学学习。我们班的马红同学就是一个爱溜号的典型。课堂上,老师提问题,她似乎从不思考,眼睛经常往下看,手上也时不时地拿些铅笔橡皮来玩。为了吸引她的注意力,我经常表扬她周围的同学,并以班级最有特色的“红花”作为奖励,她听到后,马上端坐起来认真听讲,发言也积极多了,看她的表情好像在说:“教师我也想得红花!”这时,我马上表扬她:“马莉听课真认真,老师也奖励你一朵红花!”听了这话,他做得更棒了。
3用鼓励的言辞肯定优秀生
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沉默学生”,他们学习不错,头脑灵活,但不爱表达。课堂上,他们总是默默无闻地坐在角落里听着大家的分辨和讨论,却不愿发表意见,好像是害怕不如别的同学说得精彩。对于这类学生,我经常用“你能行”,“你会比别人说得更好!”的语言来鼓励他们发表见解,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