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的影响范文篇1
加强培训,注重质量
随着二胎幼儿逐渐长大,几乎每所幼儿园都在扩班,以迎接新生幼儿到来。幼儿数量增多,教师的数量随之要增加。而按照目前的情况看,幼儿教师的数量是不够的。但是,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的作用影响很大,所以不可能只招人看数量而不看质量。因此,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质量的幼儿教师和高数量的幼儿教师,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教育的高质量,所以对不管是在职幼儿教师还是即将成为幼儿教师的人的来说,都有了新的挑战。
那么,如何去迎接新的挑战呢?有调查研究表明,孩子处于幼儿时期的这代父母几乎都是有一定知识教育水平的,所以他们懂得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不在意孩子教育需要多大的成本,更关心孩子是否能接受好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有的幼儿园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做得很好,加大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从教育理论到教学水平,从组织活动到写作能力,都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也有许多年轻的幼儿教师产生危机意识,自己从网上买书,比如《新教师如何带班》《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教师20项修炼》,年轻的教师们努力求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知识素养,以应对不断涌来的二胎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幼儿的行为反应是对教育工作最客观、直率、真实的评价,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反应,把它看作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要注重幼儿的反应,以此来改进自己的工作。
幼儿教师在二胎政策出台以后,老教师要深入了解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给自己充电,或者在工作的同时继续进修,跟上幼儿教育的潮流。
正确引导,关注幼儿成长
因为二胎政策的实行,许多父母选择了生育第二胎,但是同时也有很多人没有考虑到第一胎孩子的想法。而有很多现在园内的孩子都是作为家里第一胎,并且家里又有了二胎。事实上,这种现象也给幼儿教育带了一些问题。
第一胎孩子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幼儿一旦有了弟弟或者妹妹,就会觉得原本自己单独的爱被突然出现的另一个人分走了,占有欲的不满足,可能会让孩子产生父母不要他们了,抛弃他们的想法,从而陷入心理障碍的桎梏。在平常的生活中,容易出现情绪激动,过激的行为。甚至过于严重的会被诊断为一类儿童心理疾病,十分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
作为幼儿教师,有责任去关心这些孩子,主动了解孩子的想法。可以告诉他们再生一个孩子不会分掉父母的爱,以及如果有了弟弟或妹妹,自己还多了一个亲人,这样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一些症状,老师应该和家长积极地商讨,建议家长关注已有孩子的情绪,给头胎儿更多的爱和关心。举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妈妈已经怀了二胎,一胎的孩子在上幼儿园,这个孩子就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心理影响。他认为在妈妈肚子里的这个弟弟会分掉爸爸妈妈的爱,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他了,从而经常有过激的行为,或者发脾气。教师趁着妈妈放学来接孩子的机会,提出建议,希望她经常找孩子沟通,对孩子直言“不会因有了弟弟,就不喜欢你了”,以解除孩子的心理顾虑。此类事情,只要发现,就要赶紧纠正,不能让它萌芽长大。就二胎问题,父母要尊重并且征询孩子的意见,让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很多时候父母的关心和承诺比老师的道理更有用。
加强幼儿园教育软实力
二胎政策带来的幼儿教育问题不仅体现在幼儿教师和幼儿身上,也体现在作为一个整体的幼儿园上。随着幼儿数量的激增,幼儿园也会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出来。但是过了现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幼儿园便将面临更激烈竞争,到时候也许连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教学传统都没有办法支撑。因此,幼儿园从现在起,培养自身的师资力量,加强自己的教育软实力,有危机意识避免在黄金时期之后被淘汰十分重要。
二胎政策的影响范文篇2
关键词:二胎政策;人口红利;人口抚养比
1.问题重述与分析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所以我国的生育政策急需调整,选择合适的角度探讨有没有必要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人口结构包括生育率、出生性别比、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和青壮年、少年及老年系数等。预测并分析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判断计划生育新政策对我国人口结构的影响程度,然后确定二胎政策放开的时间。
2.影响因素的分析
由于社会稳定,卫生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长期缺乏对人口增长的适当控制,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78年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很好的控制了人口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令人堪忧的问题: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人口红利消失。现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生育率水平
自推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迅速从高生育率转变到低生育率。特别是近几年生育率更是低于超低生育率水平1.5。加快了我国老龄化的进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出生性别比例
性别选择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例被“人为性”破坏失调。查阅资料得知正常性别比例在103:100左右。1985年以来,除了个别年份以外,出生人口性别比均超过了112,明显的偏离了正常的性别比值,且从总的趋势上看男女性别比值仍呈增长趋势。
(3)人口红利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源于多种因素,“人口红利”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1]。根据人口红利的定义,我们用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表示人口红利的变化,确定人口红利的变化趋势:人口红利在2010-2015年呈增长趋势,在2015年左右达到顶峰,在2015年之后,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我国人口红利将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4)老龄化问题
老龄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数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联合国的标准是65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7%[2]。我国2000年65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7%,2011年比例已经高达9.1%,超出标准2.1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已经在2000年达到了老龄社会。并预测出到2030年老龄化已经超过20%,并将一直增长下去,所以20年后我国将成为高度老龄化国家。
造成上述原因可分为两方面:1、人口生育率急剧下降2、死亡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第一方面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第二个方面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疾病的控制、卫生条件和生活质量的快速提升。这种变化趋势最终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的生育政策急需调整,也就是说目前很有必要开放二胎政策。
3.差分方程模型预测
根据讨论过的动态差分方程模型,可预测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值。所以可以预测人口抚养比、老年人抚养比和青壮年、少年、老年人系数的变化趋势,如图1:
图1:计划生育政策下中国未来人口结构预测
由图1可知: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有平稳的下降,这可能由于人口政策并没有完全放开的原因;青壮年人口系数持续下滑,2038年达到60%左右,之后直到2060年都维持在该水平;老年人口系数在2041年达到峰值后一直维持在同一水平;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内持续走高,2060年达到72.23%;人口性别比变化幅度较大,从2040-204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最低,在1的附近,在2050年之后逐渐回升,2060年达到1.02。
当2013年实行二胎政策后,人口抚养比、老年人抚养比和青壮年、少年、老年人系数的变化趋势如图2:图2:2013年实行二胎政策后中国未来人口结构预测
由图2可知:2013年实行二胎政策后青壮年人口系数下降较平缓;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有较小幅度的升高,2030-2040年是一个平稳期,变化较平缓,2040年之后则逐渐升高;老年人口系数不再一直上升,而是在2036年达到高峰后下降;老年人口抚养比和老年人口系数变化趋势相似,在2037年达到顶峰后呈下降趋势;人口性别比变化较平缓,这与实行二胎政策有直接的关系。
当2014年实行二胎政策后,人口抚养比、老年人抚养比和青壮年、少年、老年人系数的变化趋势如图3:
图3:2014年实行二胎政策下中国未来人口结构预测
由图2、图3可知,在2014年实行二胎政策与2013年比较,我国未来人口结构影响几乎相同,人口抚养比、老年人抚养比和青壮年、少年、老年人系数的变化趋势相似,差异极小。只是老年人系数与老年人抚养比的高峰分别前移,人口抚养比上移,说明实行二胎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平稳。接下来预测在2015年实行二胎政策时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4:
图4:2015年实行二胎政策下中国未来人口结构预测
将图4与图2、3对比知,2015年实行二胎政策后人口变化更平缓,更利于中国人口结构的稳定。所以将2010-2015年作为一个时间段,在2015年实行二胎政策对我国人口结构稳定较有利。
4.模型的评价
人口的变化可以用阻滞增长模型来描述,人口主要由总量的固有增长率决定。但是不同年龄人群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为了更精确地预测人群的增长趋势,我们用按年龄分组的人群增长预测模型。该模型可预测出各年龄阶段的人口数量,即可以预测出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老龄化程度、青壮年、少年、老年系数的趋势,最终预测出人口结构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二胎政策的影响范文篇3
而且因为“二胎制”依旧是一种生育数量管制的政策。这个政策尽管相比于独生子女政策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依旧难以避免两种“扭曲”效应。这两种扭曲效应一个朝向减少“女孩”的方向,另一个则朝向增加伪造“双胞胎”的方向。具体而言,由于中国社会的男孩偏好传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调整,所以即便现在全面放开二胎生育,在头一胎为女孩的情况下,第二胎如果还是女孩,很大的可能会被流产掉。
尽管在中国不允许医生透露胎儿的性别,以防止这种有意识的流产,但依旧不能阻止大量“消失的女孩”。而二胎制的情况下,尽管可能头胎女孩得以保留的情况会多一点,但这种二胎管制的思路难以避免会导致第二胎的女孩被流产。因为父母可能更偏好“儿女双全”,而不是两个都是女孩。
从另一个方向的扭曲来看,生育数量管制则会持续“制造更多双胞胎”。伪造双胞胎在放开二胎之后或许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现在父母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了。但对于希望生育两个以上孩子的父母,依旧有强烈的动机缓报第二胎的生育时间,将其与第三胎合并起来申报,伪造成“双胞胎”。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国策,牵一发动全身,其影响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出来,而到了长期效应显现的时候,又恐怕没有补救的办法。例如之前的独生子女政策不仅使中国的老少抚养比失调恶化,也使性别比例失衡恶化。现在回头来补,或已晚矣。
二胎政策的影响范文篇4
近日,媒体报道“单独二胎”(夫妻双方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第二个孩子)有望近期重启,对此,国家卫计委回应称,“单独二胎”政策是否放开正在研究当中。
中国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成效是非常显著的。由于出生人口减少,劳动者抚养人数下降等因素形成的人口红利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的贡献,更是极为巨大。但现在情况出现了变化,突出的是人口结构老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养老等诸多问题。
中国三十多年严格的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与人口预期寿命增加叠加,彻底改变了人口年龄结构,老年化社会格局已经形成。而过低的生育率对老龄化的影响要比预期寿命提高更为巨大。所以,如果继续实行严格的一胎化政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口老化的趋势只能强化,难以缓解。
目前我国生育率已经处于相当低的水平。2012年4月,国务院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称,“十一五”时期,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以下。所谓总和生育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研究表明,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如果总和生育率小于2.1,新生人口将不足以弥补生育妇女和其伴侣的数量,长远来说人口将出现负增长。从理论上说,我国1.8的总和生育率已经有些偏低。而数年前,一份由人口计生部门公开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即显示,我国城市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已低达1.04,上海、北京的总和生育率只有0.7左右。在这种生育率水平下,人口不但不能保持稳定,而且只能维持负增长。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持续的人口负增长带来的问题与高增长带来的问题同样严重,欧洲等发达国家已经备尝人口负增长之苦。
与三十年前相比,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人们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绝大多数城市妇女走上就业岗位。多生育孩子带来的住房、教育、抚育和医疗等等的沉重负担,以及养育孩子对女性就业的影响,种种原因,都改变了城市妇女的生育观和意愿,使生育率下降。
一方面是生育意愿下降,生育率下降,人口结构老化,另一方面,则是仍然严格的一胎化政策。现实状况与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对于已经实行三十多年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应对变化了的人口现实。目前,“双独夫妻”已经允许生育二胎,以后应该逐步将放开“单独二胎”的限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应该考虑放开二胎。
二胎政策的影响范文
针对问题一,我们使用北京市2004-2012年数来预测2015-2025年人口总数以及出生率,建立了按年龄分布的女性模型(Leslie模型),根据人口更替率和修正后的总和生育率,构造Leslie矩阵,建立相应的Leslie模型。结果显示在2022年以后小学入学规模会有一定量增加,但并不会带来人口暴涨。
针对问题二,通过分析数据可得近年北京市小学招生数中外来人口数的时间变化以及该数据与外来人口总数的关系,然后通过分析近年北京市外来人口年龄构成,各部分比例趋于稳定值,因此我们直接建立年份与北京市小学招生数中的外来人口数、外来人口总数以及外来人口年龄结构的模型。认为外来人口增加有利于减缓老龄化。
针对问题三,为预测北京市未来小学招生数,将其分为京籍和非京籍两部分分别考虑。由问题二模型预测北京市小学招生数中的外来人口数,同时利用问题一中的模型预测京籍小学招生数。非京籍数由于缺乏数据,采用了线性模型,在短期内预测结果可信,但对于中长期预测需要改进模型。由此,得到了北京生育政策调整后人口增长的预测模型,由小学入学人数对外来人口结构进行了推测,并对人口老龄化、人口抚养比等一系列评价指标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人口预测;招生规模;外来人口;人口结构;Leslie模型
1问题重述分析
(1)利用北京市人口普查数据估计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小学招生规模的影响,预测2015-2025年北京市小学生招生规模。通过Leslie法进行模拟预测。
(2)利用北京市近几年小学入学人数数据,建立小学入学与外来人口间的关系模型,分析外来人口对北京市人口结构的影响。(3)由(2)模型结果,并考虑政策的执行力度,重新估计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小学招生规模的影响,通过将京籍人口与非京籍人口分别使用Leslie法和线性法来预测北京市小学生招生规模。2基本假设1)在预测时间内,不发生大的疫情、灾难或战争等引起人口重大变化的事件;2)根据医学和生理学知识,女性育龄期为15-49岁;3)育龄女性生育模式均为第一年怀孕,第二年分娩,不存在两年生育两次的情况;4)孩子的入学年龄为6岁,且到达入学年龄全部入学,接受义务教育;5)假设不考虑移民的情况;
3问题一
3.1问题分析生育政策调整对小学招生规模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查阅资料知“单独二胎”的政策于2014年3月开始实行,即最早受此政策影响的孩子出生在2015年,即政策调整对小学招生规模的影响到2022年才会出现,并不会影响到2015-2022年的招生规模。通过查阅北京市人口普查数据和北京市统计局的北京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生育率模型,通过改变总和生育率来对2015-2025年小学招生数进行预测。
3.3按年龄分布的Leslie模型
3.3.1模型准备以2010年的有关数据,构造Leslie矩阵,建立相应Leslie模型。将人口按年龄大小等间隔地划分成m个年龄组,模型要讨论在不同时间人口的年龄分布,对时间也加以离散化,其单位与年龄组的间隔相同。时间离散化为t=0,1,2….设在时间段t第i年龄组的人口总数为ni(t),i=1,2,…m,定义向量n(t)=[n1(t),n2(t),…nm(t)]T,模型要研究的是女性的人口分布n(t)随t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研究总人口数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设第i年龄组的生育率为bi,即bi是单位时间第i年龄组的每个女性平均生育女儿的人数;第i年龄组的死亡率为di,即di是单位时间第i年龄组女性死亡人数与总人数之比,si=1-di称为存活率。设bi、si不随时间t变化,根据bi、si和ni(t)的定义写出ni(t)与ni(t+1)应满足关系:ni(t+1)=∑mi=1bini(t)ni+1(t+1)=sini(t),i=1,2,…,m-1
(9)在(9)式中我们假设bi中已经扣除婴儿死亡率,即扣除了在时段t以后出生而活不到t+1的那些婴儿,若记矩阵L=b1b2…bm-1bms1000s200sm-10
(10)则(9)式可写作n(t+1)=Ln(t)(11)当L、n(0)已知时,对任意的t=1,2,…有n(t)=Ltn(0)(12)若(10)中的元素满足:()si>0,i=1,2,…,m-1;()bi≥0,i=1,2…,m,且至少一个bi>0。则矩阵L称为Leslie矩阵。只要我们求出Leslie矩阵L并根据人口分布的初始向量n(0),我们就可以求出t时段的人口分布向量n(t)。3.3.2模型建立我们以2010年为初始年份对以后各年的女性总数及总人口数进行预测,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所给数据,以一岁为间距对女性分组。计算2010年处在各个年龄上的妇女人数的分布向量ni(0),(i=0,1,2,…,90+)。计算处在第i(i=0,1,2,…,90+)年龄段的每个女性平均生育女儿的人数bi(i=0,1,2,…,90+)。(15岁-49岁)的生育率i(i=0,1,…,90+)(i49时都为0),则可以分别算出2010年处在第i(i=0,1,…,90+)年龄段育龄妇女总共生育的小孩数。由于总和生育率:S=∑49i=15bi=1.389,经计算得到总和生育率小于1.8,误差很大,我们对生育率进行修正:bi=((1.8×v1-S)/S+1)*bi。计算第i年龄段的女性总存活率率di(i=0,1,2,…,90+),记第i(i=0,1,2,…,90+)年龄段的女性的死亡率为di,第i(i=0,1,2,…,90+)年龄段的女性死亡率di(i=0,1,2,…,90+),于是总存活率为:si=1-di。用EXCEL对计算出来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计算出Leslie矩阵,于是可以用上面(12)式进行预测。
3.3.3模型结果与分析通过相关统计数据,已知:在北京市二胎实行之后,在未来5年中,将会带来约20万人口的增长,即每年约增长4万人,通过数据分析得到选取0.9为生育率的结果比较可靠。预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Leslie模型预测结果
年份20152016201720182019202220222022202320242025
入学人数/万人11.914.214.71515.115.219.318.918.417.716.6
4问题二
4.1模型建立
通过收集整理北京市小学生入学人数中京籍、非京籍以及外来人口的历年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果:①京籍小学生数量几乎不随时间变化,因此在人学规模预测中将京籍小学生可视为定值;②非京籍小学生数量会受到2007年北京市的小学生入学不受户籍影响规定的影响,但考虑到规定影响的滞后效应,故只用2010-2012年的非京籍小学生入学人数来建立模型。利用2010-2012年的非京籍小学生入学人数可以建立非京籍小学生入学人数与年份的函数关系。通过数据拟合,y=0.0401x+0.4139,其中x代表事件t(以2010年作为第0年),y代表非京籍小学入学人数。通过上述关系,即可成功预测非京籍小学生入学人数。算得非京籍小学生入学人数后,可以将其和非京籍总人口建立函数关系,通过数据拟合,可得y=0.0028x+584.17,其中y为非京籍总人口,x为非京籍入学人数。外地人口各年龄组所占百分比如表2所示:
表2非京籍人口各年龄组占百分比
年份非京籍少年/%非京籍中年/%非京籍老人/%
20106.991.31.8
20118.391.50.2
20128.791.20.1
此可以假定非京籍人口中非京籍少年占8.5%,非京籍中年占91.3%,则非京籍老人为1-0.085-0.913=0.2%。故依此比例可分别计算非京籍人口中各个年龄组的人数。综上,可由北京市小学入学人数来计算北京非京籍人口中各个年龄组的人数。
4.2结果分析
图12015-2025常住抚养比预测
由问题二的模型对北京市常住人口进行预测,从而得到北京市2015-2025年常住人口的各个抚养比。由图1可以得到,少儿抚养比一直稳定在0.10左右,说明“单独两孩”政策对北京京籍的少儿组人数影响较小,即政策的执行力度很小;而老年抚养比则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增长趋势,一方面说明北京户籍人口的老龄化在加剧,另一方面也说明非京籍的老人在逐年增加。这是因为北京市规定小学生入学不受户籍影响,所以有更多的非京籍小学生来京上学,而为了照顾这些非京籍小学生,他们的一位或一对祖父母会一同来京照顾他们,此外由于北京市规定外地老人可将社保转入北京,故会有更多的老年人选择来京享受更好的医疗社保服务。综上,北京常住人口中的老年人会以较大的幅度增加,从而产生较高老年和总抚养比。
5问题三
5.1重新预测与分析结合问题一的建模思想和问题二的模拟结果,为使模拟得到的结果更加准确,分别对京籍和非京籍小学招生数进行模拟:对于京籍招生数,使用京籍生育妇女数年龄分布和不同大小的总和生育率进行模拟,通过常住人口中生育妇女年龄分布与外来人口生育妇女年龄分布做差得到。实行单独二胎后,根据每年小学招生数增长约4万人,由于外来人口带来的小学招生人数增加稳定在每年1.1万人左右,因此,京籍人口由于单独二胎造成了每年约3万人的人口增长,因此总和生育率为0.9,使用该生育率作为单独二胎实行后的生育率也保证了可与第一问中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比较得到外来人口的影响。数据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不同生育率下小学招生人数
年份生育率
京籍
0.70.80.911.1
非京籍
201567026.8467026.8467026.8467026.8467026.8410.4933
201676413.4898245.9198245.91109162.1120078.311.7144
201778580.32101031.8101031.8112257.6123483.412.9355
201879554.73102284.7102284.7113649.6125014.614.1566
201979772.52102564.7102564.7113960.7125356.815.3777
202279550.45102279.2102279.2113643.5125007.916.5988
202278447.28100860.8100860.8112067.5123274.317.81993
202276787.8798727.2698727.26109697120666.619.04103
202374524.1195816.7295816.72106463117109.320.26213
202471563.9792010.8292010.82102234.2112457.721.48323
202567663.6286996.0886996.0896662.32106328.522.70433
6模型评价与改进
6.1模型评价
6.1.1优点1)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作出各种平面图,简便,直观、快捷;2)运用多种数学软件进行计算,取长补短,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3)在建模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育能力和死亡率,采用Leslie模型,建立年龄结构的离散模型,并通过合理假设,在时间跨度不大的前提下,对人口数量进行了预测。
6.1.2模型的缺点在模型假设中我们及不随时段的变迁而改变这一理想状态下,但出生率及死亡率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有所该变,本模型没有建立与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模型,因而存在一定的误差;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2003年8月第三版;
[2]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
[3]李鸿琪.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预测与分析[C].上海统计.2003(02);
[4]周晓津.人口估算的意义、方法与应用[OL].圣才学习网.2009(12);
二胎政策的影响范文篇6
中央决定放开“单独二胎”,即一方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发文称,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同时也顺应了群众期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调整可缓解人口老龄化
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同时,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加速,今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突破2个亿。老龄化危机、用工荒,已让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危机。
调整生育政策,被视为缓解“人口老龄化”,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
国家卫计委近日坦言,如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几十年后劳动年龄人口锐减,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而“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就是要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国家卫计委认为,放开“单独二胎”的决策,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放开后人口不会暴涨
专家表示,放开“单独二胎”不会带来人口暴涨。国家卫生计生委介绍,进入21世纪,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稳中有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民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制度趋于健全,特别是城镇化水平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还可能进一步下降。因此,放开“单独二胎”,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符合人口发展规律,有利于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减缓人口总量在达到峰值后过快下降的势头,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现实环境的制约,育儿成本的提高,让很多年轻人不会盲目跟风生育。”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尹志刚接受采访时也指出,由于生活、教育成本的提高,低生育思维定式已在处于生育期的新生代家庭中悄然形成。
■解读
半数“单独”夫妇愿意生“二胎”
新政主要影响城镇育龄夫妻,大城市夫妇生育意愿低于中小城市。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介绍,“单独二胎”政策全面落实后,在全国范围内,将影响1500万至2000万人,他们是一方独生子女,且已育有一个孩子的育龄夫妻。
他说,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前期开展的生育意愿调研,上述1500万至2000万符合生育新政的夫妇,大约50%-60%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
由于我国此前实施城乡有别的计划生育政策,农村的独生子女远少于城市。因此,翟振武说,此番“单独二胎”新政,影响的主要是城镇育龄夫妻。
不过,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单独”夫妇的生育意愿也并不相同。翟振武介绍,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二胎”生育意愿较低,但在中小城市,符合条件的夫妇,很多都希望新政尽快实施,以合法生育第二个孩子。
国际上通常使用总和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一生所生育的婴儿数),来描述一个国家的生育水平。当总和生育率小于2.1,代表其新生人口不足以弥补上一代人的数量。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的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5-1.6。
近年来,学界普遍认为,由于我国数十年来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过低的生育水平,导致社会日益濒临人口老龄化危机。
那么,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后,我国的生育情况、总和生育率会有哪些改变?
翟振武说,经过多轮测算,我国城乡一致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后,总和生育率会有所提高。特别是新政启动后4-5年,会出现生育堆积的释放,并在今后两三年,引发一个小的生育高峰,但总和生育率最高不会超过2,之后开始回落。因此,新政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会维持低生育水平。
■数说
我国人口状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总人口为135404万人,全年出生1635万人,死亡966万人。
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中国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4%,下降到2012年的12.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0年的25.8%,下降到2012年的4.95%。
生育率: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下降到2012年的1.5-1.6,比2000年下降0.1-0.2。
二胎政策的影响范文篇7
【关键词】计划生育;人口问题;人口素质
一、现行的人口政策
我国实行多年的人口政策是“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执行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个别省市,原则上农村也是一对夫妻只允许生育一个孩子;二是,在一些省市,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可以照顾间隔几年后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三是,普遍允许有计划地生育两个孩子,包括海南、云南、青海、宁夏、新疆5省、区。
十强调,计划生育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相对于十七大,中央的政策有了“一增一减”的变化,增加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减少了“稳定低生育率”这一提法。这其实也是对我国人口政策的一个修正。
关于现行的人口政策,每位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李建新教授就主张二胎政策,他认为实行二胎政策是对把干预降到了最低的水平,尊重了人权,也尊重人口的自身发展规律,他认为一胎化政策是有悖人性的逆发展过程,会导致国力衰竭、民族衰亡;翟振武则教授认为现在不是放开二胎的最好时机,因为现在的劳动力仍有大量剩余,现在放开二胎无疑会使就业问题雪上加霜,而且依靠放开生育政策缓解老龄化问题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还是建立起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人口形势的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总人口约为13.4亿人,人口略有上升,然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而不是生育率的上升。最近几年有关人口的调查显示人口出生率已经低于更替水平,这使很多学者都心存疑虑,认为存在着瞒报漏报的行为,然而他们忽视了人们的生育意愿。
首先,经济方面,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不断攀升,而且未来的养老保障必将会越来越完善,就代际财富流来说,由子代流向父代的少了,而由父代流向子代的多了,考虑到孩子的价值以及经济因素等方面,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选择放弃生育来换取富裕、自由的生活。其次,文化方面,由于现在人们学历的普遍上升,推迟生育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高学历的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质量而不是孩子的数量,他们宁愿在一个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使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再次,思想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实施了30多年,使得各家各户有这种潜意识的存在,人们逐渐倾向于生育一个孩子,并且享受生育一个孩子给家庭带来的各种优惠以及较少的负担。
这样看来,生育率呈下降趋势不可避免,我们不排除有瞒报漏报的存在,但是也不得不正视现在所面临的低生育率。
三、“一胎政策”的弊端
计划生育在我国实行30多年来,的确有效的控制了人口的增长,然而在当今社会,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在经济方面,长期实行“一胎化”政策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它会使我国的劳动力逐渐呈现减少的趋势,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大大减少,阻碍经济的发展。其次,在社会方面,会使我国的老龄化更加的严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老龄化问题的出现与加剧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还会使抚养比上升,之前积累起来的“人口红利”会逐渐的消退。再次,在家庭方面,现在出现的好多“失独”家庭,就是实行独身子女政策之痛,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在由于各种原因失去自己的孩子时,是父母的伤痛无以言表,尤其是对于已经过了育龄期的家庭更是如此。最后,是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差,性格中会出现自私的特性,为其他人考虑的较少,个人利益占上风。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正视不能逃避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又是十分棘手,难以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措施,其结果也是治标不治本。
四、放开二胎是大势所趋
放开二胎政策对于促进社会公平以及家庭的稳定都有积极的影响。
细细想来,“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只不过是给穷人上的一个枷锁,对富人毫不起作用,拿钱买孩子是大多数富人们的一种手段。考虑到经济成本,现在在普通人家庭一般“养不起”孩子。与以往“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说法不同,现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家庭才会多生孩子,较少的考虑经济成本,这样还会使阶级分化进一步的加剧,如果能够放开二胎,更有利于社会的公平。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那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在婆家还是在娘家过,现在每每大节之后都会有不少“闪离”的故事,虽然有可能与夫妻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关联,但是独生子女政策也脱不了干系。如果继续实行“一孩政策”的话,不仅人口老龄化问题会更加严重,使我国未富先老的困境面临更大的难题,还会影响由以往传统的大家庭所带来的稳定家庭结构。
由此可见,放开二胎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也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要走稳健的人口路线,不能从一个极端(最大控制)走向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流)。通过对我国人口政策的分析,笔者认为放开二胎是我国人口未来政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中新网.十报告:中国将坚持计划生育国策[Z].2012-11-13.
[2]中顾网.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Z].2010-1-17.
[3]翟振武,李建新.中国人口:太多还是太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湛中乐,谢珂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解读[J].人口与发展,2011(03).
二胎政策的影响范文1篇8
关键词:生育文化;生育率;新型
生育率的变动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生育文化的直接影响。相较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影响生育率高低的最终因素,生育文化对生育行为有更直接的影响,生育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育文化的作用。
一、生育文化的内涵
学术界对生育文化的定义和内涵阐述较多,共同赞同的定义是生育文化是人类生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文化特征,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所形成的对待生育活动的一套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价值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等。
这个定义包含了三层很重要的思想,首先,把文化界定为一种观念形态,把文化看做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生育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其次,生育文化是在生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规范制度,这就将生育文化和其他文化区别开来。最后,指出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都属于生育文化的范畴,确定了生育文化的范围。
二、生育文化对生育率的影响
在影响生育率的诸多因素中,生育文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考察生育文化对生育率的作用可以采取多种指标,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靠性,我们采用贫困带各县生育率和超生罚款情况的指标,并与张家口的10个贫困县县域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凸显不同县域不同的生育文化对本地区生育率的影响。根据六普数据可知,河北省县域生育水平为38.81‰,张家口这10个贫困县的妇女生育率为28.122‰,明显低于河北省县域的平均水平。张家口贫困县的生育率普遍较低,其中蔚县相交于其他县来说生育水平最高为37.376‰。张家口10贫困县均属于农村二胎政策覆盖范围,生育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这些地区政策内和政策外生育的差异,生育文化的不同也是影响这个地区生育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根据张家口市各县调查数据统计我们发现,此地区农村出现超生情况的家庭很少,不仅如此,许多符合国家生育政策,满足生育间隔条件可以生育二胎的家庭也不再生育,甚至第一胎是女孩的家庭,也放弃生育二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来自经济的压力,坝上贫困县的家庭收入水平低,养育子女的花费大;另一方面是坝上县的生育文化,在坝上一些地方人们普遍认为生孩子会影响到他们原本较清闲的生活,人们早已形成了这种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生育文化。
生育率高的县,计划外生育情况也多。我们对贫困县超生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生罚款比例较高的县和生育率较高的县具有一致性,生育率高的县罚款比例也高。张家口10个贫困县中,蔚县的生育率最高为37.376‰,罚款比例也是最高的为17.33%。根据调研,蔚县地区生育二孩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多数家庭的生育意愿为儿女双全。这种生育文化的影响深刻,甚至是不在生育二胎政策范围内的公职人员,同样受本地区儿女双全等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生育二胎。还有部分人们对儿女双全的生育文化产生从众心理和示范效应,也是本地区生育率和超生罚款率高的原因。在生育问题上,人们受本地区生育文化的影响,内部的生育文化氛围就决定了人们的生育行为。同一地区中的人们,在生育意愿、对孩子的性别偏好等方面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有什么样的生育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生育行为,生育文化对生育率的影响比经济水平更直接。
三、加速实现新型生育文化
针对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张家口10贫困县受生育文化的影响生育率较其他地区来说较低,这和本地区人们“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生育观念密不可分。然而10贫困县中蔚县的生育率和超生罚款率和其他9县相比都比较高,本地区的生育观念仍受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从而可以看出不同的生育文化影响不同地域的生育率水平,生育文化比经济发展水平对生育率的影响更直接。虽然说传统生育文化已基本转变为新型生育文化,但是我们仍不可低估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传统生育文化观念仍然顽强的存在人们的意识中。
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生育意愿和生育政策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应全方位的营造适宜生育文化变迁的环境,采取一些当地人容易接受的方法,努力挖掘传统习俗中积极的因素,使之与生育政策相结合,建立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生育观念的新习俗。
二胎政策的影响范文篇9
在成稿后不久,笔者粗略梳理了过去一年海外媒体对中国计划生育话题的报道,并从中选取《华尔街日报》去年4月发表的《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稿为代表,尝试就计划生育问题的海内外关切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为新一年的相关报道拓展思路、提供借鉴。
从国际视角解读“中国特色”
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突破70亿,中国国家人口计生委指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少生4亿人,使“世界70亿人口日”推迟5年到来。这一官方论断虽然受到一些境外媒体的质疑,但是它在全球背景下解读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和贡献。《华尔街日报》稿件还拿中国和其他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进行对比,阐述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人口出生率所起到的作用,用数据说话,很有说服力。文章也通过官员的观点肯定了中国计生政策对资源、环保等方面的积极贡献。
新华社播发的《当“人口时钟”指向70亿》亦借世界人口突破70亿的由头,援引巴西全国统计科学院的人口统计学教授迪尼斯的话称,“中国有世界最多的人口,多亏中国的改革,选择了人口低增长和经济、消费高增长的道路。”由此可见,站在国际视角解读“中国特色”有助于我们摆脱宣传的传统思维模式,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摆事实讲道理,从而变强制性灌输为平和地制造同意。
关注人口超越人口
计划生育政策的落脚点是人,并由此拓展到性别比平衡、医疗养老等更为广泛的话题。这两篇案例从不同的切入点,比较鲜明地反应了对外传播过程中中外媒体对计划生育问题的关切。
新华社的报道凭借对新闻现场的贴近,对普通人的深入扎实采访,以白描手法描绘了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现实:他们比父辈们承受更大的生存压力,养儿育女意味着更高昂的经济负担,以及来自“多子多孙是福”传统的压力。事实上,也正是这些真实的代际冲突、憧憬与现实、享乐与牺牲的矛盾将政策微调引发的经济社会影响变得更为生动和丰满,更能打动人心。类似的,新华社对外部2011年12月播发了中英文特稿《“小太阳的忧伤”――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肩负养老重任》,用讲故事的方式揭示了独生子女们面对的养老压力。虽然这个群体曾在孩提时代被称为“小太阳”,泡在蜜罐里,但是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分担赡养责任,并且因求学或工作而不得不离开父母居住地,他们的父母正在变为空巢老人,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受到了巨大挑战,稿件采用非常好,反响强烈。
对比而言,《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报道角度则更为宏观,它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角度切入,剖析了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家庭结构的改变,并落脚到人口红利潜力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这种思路在外媒报道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中国经济跃升全球第二的今天,中国经济的柔韧度和底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今非昔比,对海外就业和物价水平也具有间接性的影响。
除此之外,性别比平衡问题也是外媒评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焦点议题。受中国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使得部分父母、尤其是农村等地的父母进行选择性堕胎,造成中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总体人口的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是105.2,在19岁以下年龄段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少2377万。这意味着10年后,处于婚龄的男性将比同龄女性多出2000多万。9月13日,埃菲社播发了《中国男人花钱到东南亚找新娘》,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的性别不平衡造成1800万男性遇到结婚难的问题,他们中很多人开始到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寻找另一半。”对于这一现象,新华社并没有保持沉默,我们在9月编发的《“越南新娘”折射中国农村越来越多男子面临“娶妻难”》通过在中越边境的扎实调研,指出了这一现象背后更深刻的经济推手,介绍了中越联合打击边境人口贩卖和偷渡的措施。
把握政策新趋势
鉴于有关中国人口红利拐点何时出现的争论一直在进行,各地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新动向更常常被外界视为政策转向的“试验气球”,为此,稳妥把握政策新趋势也是做好计划生育报道的关键。2011年初,国家计生部门开始研究允许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简称“单独”)生二胎问题。7月初,广东省正式向国家提出“单独可生二胎”试点的申请。虽然目前政策上还没有放松,但因为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所暴露出来的劳动力缺失、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和立法人员开始对是否放开此政策进行争辩,并在有些地方“两会”上开始形成议题。相信2012年该话题会继续受到关注,成为计划生育对外报道的焦点之一。
此外,对生育的相关法律问题的关注也随着广东“代孕八胞胎”事件而引发。2011年12月,有媒体报道广州番禺一对富商找代孕诞下八胞胎,引起广泛争议。外电不约而同地将该事件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联系在一起,称中国奉行独生子女政策并且明令禁止代孕,催生了代孕黑市,甚至是非法买卖、卵子现象。但对该现象的罚则问题,法律却没有界定。新华社对外部从代孕行业法律缺失的角度对八胞胎事件及女大学生出售卵子现象进行了报道,呼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外媒的采用效果不错。
舆论交锋中坚持舆论导向
值得注意的是,计划生育话题在对外报道中属于敏感题材,外电很多报道也偏于负面,因此,在我们撰写相关稿件时,追求文章客观平衡的同时,坚持舆论导向也尤为重要。
例如,新华社播发的八胞胎稿件并没有回避中国代孕市场的各种乱象,甚至还揭示这种黑市交易已经形成行业,详细透露了其中的操作流程、利润等问题,但是文章同时也发出了官方声音,介绍了卫生部门已经积极展开调查、专家表示该问题或将促成相关法律的出台等等,做到了负面新闻的正面表达。
二胎政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二胎政策;生育政策;人口发展趋势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58
计划生育下的独生子女政策的确减少了我国的人口数量,降低了生育率,但是目前我们需要赡养的老年人数量仍然比较庞大,这就对养老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生子女政策的全面实施还造成了我国年轻劳动力的断层问题,在年老一代劳动力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年轻一代却没有能及时填补空白等等。二胎政策的实施也会面临观念、现实情况等诸多问题,二胎政策的顺利实施需要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同时要全面认识其利弊,才能促进我国人口未来发展。
一、二胎政策的提出
为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我国的生育政策顺应时代要求,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不断做出调整。1980年9月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控制中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倡导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当时信中提到独生子女政策将实行三十年左右的时间;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基础之上,如夫妻双方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第二个孩子,这是有独生子女政策到单独二孩政策的转变;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这意味着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二、二胎政策提出背景
(1)我国的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中国社科院的《经济蓝皮书:2015中国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提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要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这对我国的人口提出了很大的挑战;(2)我国育龄妇女数量和生育意愿发生持续下降,由于我国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在独生子女政策的要求下导致女孩数量的减少,直接使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而且群众的生育意愿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少生优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些也会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幅减小;(3)我国劳动力出现断层。老一代农民工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原因需要退出工作岗位,但是新的农民工数量不足以弥补空缺;(4)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人口老龄化不只是指老年人数量的增多,更多的是结构上的老龄化,这与我们生育率低和增长速度慢有着直接的关系;(5)家庭规模日益缩小,会加大家庭生存风险,也会加重子女生活和赡养老人负担。
三、二胎政策在人口发展中的作用
(1)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而采取的人口政策措施。二胎政策是推行和实施将提高出生率,改变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的现象,增加新出生人口会改变我国的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2)二胎政策的实施也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婴幼儿行业的发展,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质量;(3)从家庭生活方面来看,开放二胎政策会增加家庭人口数,加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也能分担父母年老后的养老工作;(4)开放二胎政策最直接的将带来更多的人口,我国当前的人口数量仍然比较庞大,根据201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共有人口137349万人,因此二胎政策后新增的人口数量也是需要我们加以重视的;(5)生育二胎势必会给家庭带来新的经济负担,现在生活成本大、生活节奏快,孩子数量增多会使得家庭恩格尔系数大幅上升,年轻夫妻所挣工资除了基本生活支出以外,没有多少可以用来改善生活;(6)二胎政策的开放使得独生子女的负担加重,夫妻二人至少要照顾四位老人、两个孩子,生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还要面对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等,这也是很多年轻夫妻不愿意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之一;(7)我们社会现有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仍需完善,二胎政策无疑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面二胎政策的推出是我国政府为应对当前人口问题所提出的新的政策,对未来人口总量、劳动力供给和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好二胎政策的宣传工作,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减轻人们的生活压力。全面认识二胎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其不利影响,促进我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二胎政策的影响范文1篇11
[关键词]天然橡胶;需求预测;回归分析;时间序列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3-0044-06
天然橡胶是四大工业原料之一,其他三种分别是钢铁、煤炭和石油。天然橡胶是其中唯一一种可再生原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其供需状况对于国家制定工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国内外天然橡胶市场的需求预测对于国家的政策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在此问题的研究中,许海平、傅国华从天然橡胶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角度分析了天然橡胶的需求,提出了生产函数,做了弹性分析、需求分析[1-2];李均立、张宇慧分析了天然橡胶消费量与GDP的增长关系,利用SAS统计软件建立了天然橡胶消费线性回归模型[3],对未来的需求量预测并进行了分析;张玉梅等人依据空间均衡理论,考虑各个区域市场的横向联系,建立了天然橡胶市场空间均衡模型,运用模型模拟分析了国际国内因素对天然橡胶市场的影响,进而预测未来天然橡胶市场的走势,用到了GAMS(GeneralAlgebraicModelingSystem)分析工具。
可知,天然橡胶需求预测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采用定量预测中的回归分析预测法进行预测。回归分析预测方法简单而言就是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针对其中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建立回归方程。
一、天然橡胶市场的需求分析
(一)影响中国天然橡胶需求的因素分析
行业结构上,天然橡胶消费量最大的就是汽车工业(约占天然橡胶消费总量的65%)[4],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轮胎制造业的进步。所以汽车工业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轮胎的产量,进而影响天然橡胶的需求。中国的汽车工业刚刚起步,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中国市场上国产天然橡胶流向为由南向北,以主要消费地上海、青岛和天津为中心向外辐射,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也占相当比例。进口天然橡胶主要通过厦门、上海、青岛和天津等口岸,除了被主要进口消费地使用外,其余部分流向为由东向西。
中国天然橡胶近年消费量见表1。
中国国内市场天然橡胶的需求量近年来居世界第一,自给率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天然橡胶需要依赖进口。影响其需求的因素主要是:本身价格、替代品价格、制作工艺技术进步、国际市场交易状况、主要用胶行业的发展状况、政治因素等。
1.人均国民总收入
橡胶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民经济的发展显著提高了橡胶制品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汽车消费的增加,汽车行业的发展推动和影响到轮胎的需求,而天然橡胶是轮胎的主要制作原料,轮胎的需求直接影响到天然橡胶的需求状态。因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天然橡胶需求的重要因素,汽车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表现决定了其对天然橡胶的影响大小。
2.天然橡胶本身价格
天然橡胶是橡胶工业的上游原料,并且天然橡胶的主要消费国大部分自身供给不能满足消费,所以对天然橡胶的消费国而言天然橡胶价格变化直接影响了橡胶工业的生产成本。并且,天然橡胶价格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橡胶下游行业的发展,所以,天然橡胶的价格是影响其需求的重要因素。
由于天然橡胶的价格在数据获取上具有较大的困难,所以这里只考虑现期价格,且不考虑通胀因素,以历年进口金额除以进口量得到国内市场历年平均价格(见表2)。
3.替代品价格
天然橡胶的主要替代品是合成橡胶,合成橡胶的原料是石油,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天然橡胶生产增加通常意味着合成橡胶生产的减少。长远来看,由于合成橡胶的上游产品是石油,而石油又是不可再生资源,从而合成橡胶的价格呈现上升趋势,这样天然橡胶的需求必然会增加。
4.主要下游行业发展状况
天然橡胶的主要下游行业是轮胎行业,而轮胎是汽车的主要配件,由此,汽车市场、轮胎市场的发展都对天然橡胶的需求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天然橡胶市场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需求导向的市场,因而分析轮胎市场、汽车市场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天然橡胶的主要下游行业是轮胎,且主要制成品的流向是出口,历年轮胎总出口额见表3,其总出口额可以比较合理地反映天然橡胶下游行业的发展情况。
5.技术进步
橡胶工业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带来橡胶消费量的相关变化。例如,若合成橡胶的工艺实现大幅度提高,则必然会引起合成橡胶的需求增加,进而,天然橡胶的需求量减少,相应的,二者的价格都将下降;若天然橡胶的种植工艺进步,必然造成天然橡胶的产量增加,价格下降,则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增加,合成橡胶需求放缓,总体上二者价格均会降低。由于技术进步难以衡量,并且本文只研究近5年的预测,考虑到短期内很难实现工艺的大幅度进步,所以本文模型里对技术进步不予考虑。
6.相关政策影响
对中国需求有重要影响的轮胎出口业,其贸易额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很大。以美国为例,世界贸易组织(WTO)上诉机构在日内瓦关于中美轮胎贸易纠纷案的裁决结果,判定美国对中国输美乘用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符合世贸规则。WTO裁决美对华轮胎特保合规的公平性有待检验。加收关税的建议获批,中国轮胎出口量将下滑12%左右。更严重的是,自此中国轮胎出口到美国或将成为历史。美国对华实施特保措施的势头可能会高涨,更多的特保调查将接踵而来,同时也可能会引起其他WTO成员仿效,遏制和限制中国产品出口。
(二)需求模型的建立
二胎政策的影响范文篇12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生育意愿家庭经济能力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1]。该政策的颁布,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二孩政策的出现,对于人口处于新的历史阶段的中国来说,在生育政策调整和完善方面都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和思考中国的现状以及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可以答疑解惑,而且对于中国的生育政策的选择、人口发展战略的选择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认知,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一、全面“二孩”政策的研究现状
当今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一方面使得老龄化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另一方面,也给我国带来了诸多不容忽视的影响。张梦丹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分析中[1],通过对出台的二胎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进行客观的分析,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季国华在二胎生育同家庭收入之间的关联性探讨一文中[2],运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access工具建构数据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对二胎生育意愿有着一定的影响,对此作者提出了详尽的二胎生育措施实施条件。
谭雪萍在成本-效用视角下的单独二胎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中[3],以徐州市单独家庭为主进行调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通过设计成本量表和效用量表,研究结果得知,家庭经济因素是考虑生育二胎的重要因素,同时一些非经济因素也表现显著。
李晓楠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可行性与对策分析中[4],认为逐年下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制约了社会的发展,二胎政策必须全面放开。通过对抚养成本、女性生育观念、孩子教育质量等方面阐述了全面放开二胎后所面对的问题,并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对策分析。
除此之外,有的学者还对双独夫妇生育二胎意愿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对生育政策作出了调整战略,有的学者对二胎政策实施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全面剖析了二胎遇冷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有的学者探讨了独生子女的性别是否会影响父母的二胎生育等一系列问题……
以上学者对二胎生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十分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并针对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但没有对二胎生育的影响因素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本文从家庭经济能力这一方面对生育二胎影响着手研究。
二、生育二胎意愿的调查设计与说明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主要以20至50岁的居住在所调查区域的常住人口为主。人群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已婚未育人群,一类为已生育一胎孩子的人群。
(二)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年收入情况、二胎生育意愿以及二胎意愿的影响因素等。其中二胎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教育因素、经济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我们小组的研究利用江苏大学图书馆资源,以“二胎政策”、“二胎生育意愿”等为关键词或篇名进行了文献检索,搜集关于全面“二孩”政策及其利弊和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根据现有资料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从而总结此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为本研究的参考依据。同时,我们通过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对有关学识产生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使得研究的基本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社会学研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在调查研究中的运用尤为普遍。我们小组在研究普查阶段的前期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出探究江苏省在婚人群二胎生育意愿的调查问卷,而后对已确定的研究对象(江苏省在婚人群)发放问卷。我们小组一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整理后并从中筛选出有效问卷600份,有效回收率为86%。在对这600份有效问卷进行科学的整理、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家庭经济能力对二胎生育意愿的影响。
3.访谈法。为了进一步探究二胎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我们小组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采用了访谈法。我们采用的访谈形式从与被访谈者的交流方式来看,属于直接访谈;从被访谈者的人数来看属于个别访谈[5]。研究中访谈所涉及的对象主要从不愿意生育二胎的186个调查对象中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20个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作为被访问者。访的内容主要围绕不愿意生育二胎的原因展开,从而获取每个被访问者不愿意生育二胎的主要影响因素。
4.数理统计法。本次调查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用SAS9.2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调查人群二胎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p
三、生育二胎意愿的调查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符合全面“二孩”政策的居民中,愿意生育二胎的占45%①,不愿意生育的占31%,处于犹豫状态的占24%。不同身份背景的居民的二胎生育意愿有所不同,调查结果如下:
(一)不同性别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270个调查对象(146个男性,124个女性)有二胎生育意愿;男性中愿意生育二胎的占54%,女性中愿意生育二胎的占43%。结果显而易见,男性的二胎生育意愿比女性的高。我们认为女性的二胎生育意愿低于男性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两方面。一方面,女性作为母亲,她们会更自觉地站在孩子的利益角度来考虑生育的选择,在还没有生育之前就会比较全面地考虑在生育中应该为孩子提供什么和家庭是否具备这种供给能力,而所有生育需求的良好满足在当下看来是不容易的。另一方面,女性面临着生育二胎和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未生育过的女性来说,她们将遭遇更为严重的劳动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对于已经生育一胎的女性,本来已婚已育又有工作经验的职场女性在企业招聘中备受青睐,而现在因为存在再生育的可能性,她们也陷入劣势,生育后重返劳动市场同样遭遇性别歧视[7]。
(二)不同年龄
30岁以下的调查对象中愿意生育二胎的占48%,31至35岁的调查对象中占71%,36至45岁的调查对象中占57%,46岁以上的调查对象中仅占19%。由此可以看出,46岁以下的调查对象的生育意愿明显较高,其中31至35岁年龄段的调查对象的生育意愿最为强烈。如果仅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一般业内比较公认的最佳生育年龄是女性23至30岁,男性25至35岁。对于女性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卵巢功能逐渐趋向衰退,卵子中染色体畸变的机会增多,一些遗传疾病发生的机会随之增加。同样,随着男性的年龄增加,的活力逐渐减退,胎儿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亦会相对增加。我们的调查对象大多数可能考虑到了年龄对生育的影响,因而选择在比较适当的年龄生育,所以31至35岁的调查对象的生育意愿强烈。
(三)不同文化程度
观念影响行为,人们的生育行为总会受到生育观念的影响,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肯定会使生育观念发生改变[8]。在270个调查对象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有102个,本科及专科学历的居民有126人,硕士及博士学历的居民有42个。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发现,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的理想子女数为1.8个,具有本科及专科学历的理想子女数为1.6个,而具有硕士及博士学历的理想子女数为1.3个。可见,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理想子女数越来越少,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呈负相关的关系。
(四)不同收入水平
由调查结果可知,家庭收入水平对二胎生育意愿的影响很大。家庭年收入为5万及以下的调查对象中愿意生育二胎的占32%,家庭年收入为5万至10万的调查对象中占44%,家庭年收入为10万至20万的调查对象中占56%,家庭年收入为20万以上的调查对象中占53%。可见,二胎生育意愿随着家庭年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总体看来,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的二胎生育意愿差异较大。在此前的访谈中,我们访问了20个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根据对其的访问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家庭经济能力无法承受养育二胎的成本,是他们放弃生育二胎的主要因素。
四、养育二胎的经济成本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医疗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改革,使得养育孩子的成本不断上升。很多家庭有意愿生育二胎,但面对家庭经济能力难以承受高额的抚养成本,从而打消了这个想法。养育二胎的经济成本到底有多少呢?我们将根据调查结果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产前产后护理费
对于准妈妈来说,在孕期第11周或12周时需进行第一次产检,产检内容在孕期每个阶段都会有所调整。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每次检查结果都正常的情况下,平均每一位孕妇的产检花费为4000元至5000元。如果检查结果出现异常情况,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理,花费更多的费用。在婴儿出生时,如果孕妇是自然分娩,并且婴儿的各项指标都正常的情况下,平均每一位孕妇的花费为3000元至4000元;如果孕妇进行剖腹产手术,在同等情况下,平均每一位孕妇的花费为6000元至7000元。
(二)衣食住行等费用
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衣食住行方面的花费将是一笔较高的支出。在通常情况下,一岁前的小孩食用奶粉比较多,也有母乳和奶粉混合喂养的情况。在孩子出生后的前6个月,不能食用辅食,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一位小孩每月的奶粉开销为1200元左右;6个月以上的小孩,可以食用米糊等各类辅食,平均每一位小孩每月的奶粉开销为1500元左右;1岁至3岁期间,平均每一位小孩每月的奶粉开销为1000元左右。如此算下来,一小孩从0至3岁期间仅奶粉花费就需4万左右;在加上尿布、衣物、玩具、医疗等消费,则需要7万至8万元。
(三)教育费用
如今,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个人发展及教育培养,教育成本也随着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36%的调查对象把自己的小孩送去了早教机构,平均每一位小孩每年的早教费用为15000元左右。另外,有的家长还为小孩购买智力开发用品,总得算下来,在小孩0至3岁期间,平均每一位小孩的教育花费为5万左右。
五、全面“二孩”政策的对策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所反映的对二胎生育意愿有较大影响的是经济因素,上述的分析证明许多家庭由于家庭经济能力无法承受养育二胎的成本,导致他们放弃生育二胎。经济因素相对来说是不可控因素,与其自身原因有关,但是政府也可以采取一些对应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生育。如果想在有限的家庭经济能力下,最大程度的激励人们的二胎生育意愿,我们还应该进行有效地宣传,让居民从计划生育的禁锢思想中解放出来,从影响一部分人开始,共同影响广大社会群众。我们根据上述经济成本分析,从政府,社会,家庭三方面给出相应的对策,借此来提高家庭的二胎生育意愿,为政府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政府方面
在欧洲地区,许多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数量减少,推出相应的鼓励生育政策。其实我国可以参考欧洲国家鼓励生育政策,来完善我国的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由于欧洲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其福利机制已经十分完善,而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建立过高的福利机制,会使我国财政面临过大压力,所以在参考借鉴的同时,也需要符合我国国情。具体我提出以下对策供参考:
1.给予孕妇适当的优抚政策[4]。现在职工女性的产假一般不少于90天,而女性产后需要休养55天左右。也就是说,我国职工女性休假一般是产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月。所以规定可以适当延长产前休假,减小孕妇在生育时的心理压力,维持孕妇周边环境稳定。其次,给予孕妇(第二胎多孩)一定的财政补贴,规定可以带薪休假,可以每个月得到40%至60%的工资。另外,适当降低对二胎养育家庭的税收,制定仅对多胎家庭有效的新税收政策。
2.建立优惠完善全方位的医疗体系。对生育二胎的家庭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适当降低各方面医疗开销,这笔开销由国家进行补助。提供良好生育环境,由产前安抚,产中分娩,产后护理一体化,降低生育成本。
3.批准开设专业的良好的生育机构。这样,可以方便和确保上述第二条对策实施。简化生育过程,安抚孕妇心态,提高二胎存活率。
(二)社会方面
在这里,社会方面主要是对社区,公益活动,企业机构等提供一些对策进行参考:
1.加大宣传活动的力度。使更多家庭了解全面“二孩”政策,以及生育二胎的好处,积极响应政策的实施。
2.设立生育服务机构部门。这种机构可以为具有二胎生育意愿的家庭提供相关服务。例如,为这些家庭提供一些生育二胎时的费用规划,提供所在地区的医院、生育机构的信息,寻找性价比更高的医院或生育机构,降低生育成本,另外开展一些相关二胎讲座,为二胎家庭提供养育经验。这样的机构可以在各个社区,居委会开设。
3.企业对所产产品采取一些优惠的促销手段。由于二胎政策的实施,婴儿用品,产后护理用品,保健用品肯定会得到热销。企业应该借此机会提供优惠的促销活动,使得自己产品得到宣传提高销量。生育中心,产后护理中心等机构也可以提供相关优惠活动,提高业绩。
(三)家庭方面
家庭是是否生育二胎的决定者,他们是二胎政策的实施对象。而家庭经济能力是生育二胎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他们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会想方设法去降低生育成本,从而更加理想地生下二胎。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方法来供家庭夫妇参考:
1.时刻关注相关行情。可以使用相关母婴APP了解行情;与已有二胎的熟人交谈总结经验,等待一些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2.做好预算,“货比三家”。做好相关的财务预算,通过网络、走访等方式寻找性价比较高的生育中心生育二胎。
参考文献
[1]张梦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分析[J].管理观察.2016,(32).
[2]季国华.二胎生育同家庭收入之间的关联性探讨[J].中华少年.2016,(09).
[3]谭雪萍.成本-效用视角下的单独二胎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人口.2015,(02).
[4]李晓楠.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可行性与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02).
[5]倪姝囡.“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后的生育意愿研究――以长春市为例[D].2016.
[6]李琳,崔元起,刘小芹.上海市在婚户籍人口二胎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生殖与避孕.2014,(11).
[7]叶文振.“单独二胎”生育政策的女性学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