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电工基础知识篇1

(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吉林长春130052)

摘要:在吉林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壮大创新型工程科技队伍。本文以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作为范例,以此探讨加快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物联网;CDIO;工程科技人才;课程体系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8.05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109-02

一、吉林省新兴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了适应这个大背景,我省确定了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确定了生物医药等20个重点发展领域,计划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技支撑,更加迫切地需要素质优秀、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队伍。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模式、修订培养方案,为新兴产业培养出“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的工程科技人才,为吉林省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

本文以“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中的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培养为例,运用CDIO的国际工程教育理念浅谈吉林省人才培养的支撑问题。

二、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

CDIO是目前国际丁程教育改革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这一理念是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它以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教育背景,把工程实践当作载体,培养工程思维、团队合作、交流学习等多层面能力,培养基础工程技术知识、引导创新理念,敢于承担工程科技人才对于职业与社会所应负的责任。

三、CDIO指导下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综合课程体系的设置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在“技能”方面具有扎实的技术知识以及敏锐的推理能力,具有职业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善于与团队合作和沟通,遵守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因此,物联网专业综合课程体系由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提高课程、创新培养课程四大模块构建而成。公共课程模块是创新与实践的必备知识。其主要包括健康安全、数学文史、政治理论、军事理论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了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课程,包括物理、模拟与数字电路、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导论等相关课程。专业课提高课程保证学生系统、综合地学习掌握物联网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软件算法、传感技术、电子制作等设计能力,其详细设置与构思如下:创新教育课程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及个人专长的培养为终极目标。

(二)以项目设计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物联网作为新兴领域,与相关领域差异较大,其专业知识体系仍在归纳与研讨中,当前主要划分为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三个主要分支。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依据其专业的目标定位,结合前沿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并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尽可能增大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的辐射面。

CDIO理念是“做中学”与“思中学”的综合概括,是“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抽象表达。引入CDIO理念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将从任务驱动展开,以“项目设计为核心”来展开专业课程的设置,将整个课程体系围绕项目设计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该专业的项目分解为课程设计、课程群能力设计与综合设计,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三级项目分别作为课程的主线、支撑、基础,将系统协调认知与核心课程统一起来,将大系统的掌握、运行和调控能力相融合,并结合学生的自我更新能力、人际和团体交流能力综合培养。

物联网专业的课程涵盖范围较广,按方向大体可划分为六部分,即嵌入式硬件系统、嵌入式软件系统、物联网技术、电子制作、软件算法、传感技术,每个课程群课程的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嵌入式硬件系统包括:微型机技术及应用、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嵌入式软件系统包括:嵌入式系统工程学、J2EE高级程序设计、无线网络算法设计、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物联网技术包括:物联网工程概论、物联网控制原理技术、物联网传输层技术、物联网网关设计技术。电子制作综合设计包括:模拟/数字电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实验、通信电子线路。软件算法综合设计包括:算法设计与分析、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传感技术综合设计包括:传感器设计基础、射频识别与红外感应、RFID基础技术、传感器原理与技术。

电子制作综合设计首先开设模拟/数字电路,学会电路基础知识及设计模拟/数字电路的简单方法;然后开设数字电子技术这门基础课程,加强数字电子设计知识,拓展设计思路;然后在基础电路实验中强化电路设计系统方法,并加入创新型实验;最后通信电子电路则涉及许多通信理论知识、通信电路中常用的基本功能部件以及实际电路,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在电子制作方面的综合设计能力。

1.为每门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设置三级项目,学生可在课程学习中完成。三级项目的实际体验能够加强专业必修的单项技能。在三级项目设计的同时,另外根据课程目标设置单元和单元组项目的有效实践任务。

2.紧密围绕着课程群的知识与技能,为每个课程群设置二级项目。二级项目将理论与技能有机结合,注重理论的同时突出技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

3.一级项目的设置应该是以专业支柱性核心主干课的总体目标为依据,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级项目至少在学生四年学习中设置四个。

高级电工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无线电调试;考证;项目教学法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该领域的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于电子专业的学生而言,无线电调试是他们需要完成的基本的职业资格证书之一。无线电调试工的职业等级共设四级,分别为: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作为五年制学生,我们一般要求学生通过的是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即高级。

一、无线电调试的考证方法

无线电调试工的鉴定过程分为理论知识的考试和操作技能的考试,一个是笔试,一个是实践操作。我们以中级工为例,理论知识中要求掌握的内容有:电工基础知识、电子基础知识、电子测量知识、无线电整机装配工艺基础和无线电测量知识;操作技能方面有:识图技能、测量仪器的使用、装配、调试维修能力。可以看出,一个中级无线调试工鉴定就涵盖了本专业的几乎所有知识。在训练的时候,我们会进行多个项目的训练,在考核时,随即抽取一个项目作为考核内容。从理论和技能两方面要求掌握的知识可以看出,中级无线电调试工要掌握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二、无线电考证在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职业类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的现象,要让他们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训课中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理论与实践无法融合因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是两门课,所以最终目标也不一样。学习理论课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所以在学习电子专业课的时候,教师先对学生进行一番理论灌输,学生被动地接收着庞大的知识信息量,就会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而进行实训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无线电调试工的考证,这是以技能考证的项目内容为主要教学目标。当然对于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注重这一张证书的。所以学生一味地注重练习操作,虽然这样可以培养出熟练的操作工,但这是存在缺陷的,该种熟练程度局限在指定的工作上,一旦遇到新的情况学生就无从下手了。同时,他们一直在重复着同样的操作,机械式的熟练操作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整个过程都没有使实训课建立在理论基础课上进行,不仅给学习增加了难度,而且并没有真正地学好专业知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很被动。2.过分强调通过率教学范围刻意针对考证,以通过率作为衡量指标,过分地强调应试,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忽略了无线电调试考核的真正目的在于体现技能应用。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即便学生通过了技能鉴定,实际操作水平也是有限的,在工作中很难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3.实训内容单一,随意性强我们上实训课的目标很明确:通过考证,拿到无线电调试工证书,所以我们上课的内容也很明确,就是针对考证设定实训项目。实训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先讲,从实训目的、实训内容到实训步骤,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实施,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训的整个流程都由教师事先安排并统一要求学生,学生在实训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加上职业学校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课堂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且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将考证融入课程教学中的方法

1.做好示范工作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我们就以无线电调试中最基本的一个技能———焊接为例。焊接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理论知识,只求掌握基本的操作技术。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将整个焊接技术详细地介绍给学生,然后就让他们练。但在学生一次又一次的焊接过程中一直有同样的问题发生,如焊点质量差、铜箔掉落、不该相连的焊点连在一起等。由此可见,这基本的操作技术也要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首先,教师应该做好一定的示范,以适当的动作速度将整个操作过程按顺序示范操作,同时学生认真观察,记住一定的操作要领。其次,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错误姿势及时纠正,要多发现普遍问题及一些典型问题,促进学生的共同提高。最后,让学生先根据老师的讲解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再互相检查各自的焊点,找出对方的焊点缺陷,以便更好地掌握焊接技术。除此之外,学生也要熟悉整个电路板,知道哪些点是相连的,哪些点是独立的,以免对以后的调试造成影响。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师生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无线电调试的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以“OTL功率放大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为例,这一电路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的测试,电路图的识读,电路板的安装、调试和故障的排除,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等这些仪器的正确使用。对于我们的学生,因为其专业知识掌握有限,所以由教师提供电路原理图和装配图。接下来就由学生进行元器件的筛选、测试与电路的安装及调试。当确定学生的电路板装配全都正确无误后,教师采取引导的方法为学生讲解调试过程,让学生充分利用资源,根据给定的试卷,按照上面要求进行调试。调试过程中必须知道每一步调试过程。大部分学生在调试中都是靠瞬时记忆,机械式地进行接线,不问原因,导致第二次接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每一步应该如何接线。所以在进行调试的时候首先就要弄清楚每一个测试点是什么量,正确地使用每一个仪器仪表,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讲解安全等注意事项,同时特别要注重各个环节上的把关,小到每个焊点、引线颜色配置,大到整机装配、调试,做到规范。在整个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的还是学生,教师只是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将无线电考证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融入课程教学中,前提是教师要对整个项目进行合理的设计,只有将整个项目设计好了,在教学过程中才更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锦燕.无线电调试工实用技术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陈振源.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豆玉杰,付媛媛.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8).

高级电工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大学物理;分类教学;分级教学

近几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迅速兴起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其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首要问题。而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改革又关系到整个地方本科院校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究。

一、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源问题。由于高校扩招,只要达到分数线,学生一般都可进入高校学习,因此不排除一些物理基础薄弱的同学进入物理专业的可能。其次,来自教育强省和重点高中的学生物理基础较好,而来自教育落后地区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物理基础较薄弱。由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上学习,老师采取折中方法授课,于是出现了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够”,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完”的现象,教学水平难以提高,也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学组织问题。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相对匮乏,大学物理教学基本由两个行政班级组成一个教学大班,教学效果欠佳,两级分化问题严重,要解决这一矛盾,有必要按学生入学实际水平组成不同层次的班级,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物理水平。

第三,教材问题。以湖南工学院为例,我校共37个本科专业,需开设大学物理课的专业有22个,都采用同一套“十二五规划”大学物理教材。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例题与习题并没有与所教专业建立密切的对应关系,不利于学生后期专业课的学习。此外,目前大学物理教材只注重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对现代科技与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很少涉及,教材中缺乏高质量的照片与插图,显得枯燥。

二、大学物理分类分级模式的实现

当前已产生许多关于大学物理内容分块与学生分级的教学研究[1-3],但很少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研究及考虑新建地方院校。我校属于新建地方工科类院校,大部分专业是工科专业,都需开设大学物理,但各专业对物理知识的需求又各不相同,学分安排也不同。因此,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再对学生进行分级,最后通过教务处重新组班教学。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依据不同专业对大学物理知识的不同需求,选用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大学物理A》运用于材料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分两学期教学,共112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学;《大学物理B》运用于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讯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一学期教学,共8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学;《大学物理C》运用于安全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一学期教学,共8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力学、热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学;《大学物理D》运用于土木工程等专业,一学期教学,共8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力学、电磁学和光学。分类后,教师要结合不同专业后续课程进行教学,重点讲授与学生专业课程内容相关的物理知识,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分类。

(二)对学生分级

依据学生入学后的物理摸底成绩与第一学期期末高等数学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级,把《大学物理X》(X=A,B,C,D)分别分成I、II两个级别。对不同的级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I级要求学生具有相当扎实的中学物理基础与高等数学知识,不仅能从表面上接受物理定律及定理,还能独立完成其证明,知道每一个物理公式的来由及理论依据,主要是培养他们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II级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物理基础与高等数学知识,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原理、规律,能应用学过的原理、定理、公式解决与专业相关的问题。

三、分类分级教学模式取得的进展

在2013级与2014级中,我们采用了大学物理分类分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对教学结果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上主动配合老师,打破了之前沉闷的课堂,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及格率显著提高,并呈现出明显的正则分布图像;与物理相关的不同专业课老师反映,学生能把学过的物理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知识中;同时,在大学生物理竞赛、大学生力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加。这些充分说明了大学物理分类分级教学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杨新建.工科院校大学物理分级教学模式探讨[J].物理通报,2015(3):29.

[2]魏相飞,吴兴举,袁好.应用示范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分级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1):68.

高级电工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1.概述

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已经具有计算机的初步使用能力,高职院校应当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确定计算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形式,解决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计算机教育“两张皮”现象,使中学的计算机教育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公共教育构成一个系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层次:一是计算机的使用能力;二是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能力;三是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即利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四是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即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和实现网上通讯能力。

2.中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中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模块有: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中文操作系统WindowsXP、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2、Excel2002、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2和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及上述软件的综合应用[1]。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掌握必备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认识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配置,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学会并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的应用软件;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具备分析和处理知识及与人交流的能力,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3.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职计算机课程与中职的计算机课程内容相同程度较高

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与《全国高等学校(重庆考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进行对比。《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有85个知识点(基础模块),其中有9个知识点与全国高等学校(重庆考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中的知识点不同[1]。《全国高等学校(重庆考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中有86个知识点,有22个知识点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不同,其中不同点较多的有:多媒体技术4个,网络基础知识6个,信息安全5个,数据库5个[2]。

通过对比发现,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与中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相同率高达74.4%。准确地说,这74.4%的知识就是重复,没有变化也没有拓展。

(2)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差,动手能力差

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会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当他们进入高职学校以后,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与中职阶段基本上是一样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感觉到没有意义,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4]。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要参加全校统一组织的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因为此合格证与毕业证是挂钩的,没有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即使其他科目成绩合格也不能获得毕业证。而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又分别设置了笔试和上机考试,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看,笔试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许多学生纷纷把学习重心放在考取证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

(3)计算机在非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应用少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有限、严重影响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在现有的非计算机专业中,专业课程中开设计算机课程的特别少,以我院示范建设部级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学生就业岗位有:企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质量控制等;企业的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维修等;企业的电气系统、控制系统的运行调试及开发;机械制造企业工艺部门的零件工艺、专门工艺装备及专用设备的设计;运用自动控制技术对现有的机械设备进行改造提高其性能、效率及寿命;开发、研制和应用带有智能性的机电一体化新产品等。

毕业生在业的电气系统与控制系统的运行调试及开发、专门工艺装备及专用设备的设计、开发与研制带有智能性的机电一体化新产品等岗位上,是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

其核心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微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企业供电。

在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计算机程序设计方面的课程,同时也没有将计算机与专业课程衔接起来,这是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受到限制的一个主要原因。

(4)课程教学内容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同步,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教学内容和实验环境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脱节,如:《全国高等学校(重庆考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中规定,考试使用是平台是Windows2000+Office2003,在现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经历了WindowsXPsp1和sp2,已经是Windows7了,办公软件已经是大部分使用Office2007,Office2010已经在应用了,但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进行更新。在教学上,虽然由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改革为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只不过是将原来的粉笔改成了现在的计算机而已,没有将多媒体教学真正的效能发挥出来。

(5)教学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目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计算机等组长考试工,并取得合格证后,才能拿到毕业证。因此,许多学生纷纷把学习重心放在考取证书上,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参加统一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以期拿到毕业证,在对于计算机教育来说,一纸合格证根本证明不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应试教育严重阻碍其教学质量,很多教师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不得不围绕等级考试的指挥棒转,更重要的是重庆市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仍然在采用笔试加机试相结束的方式。

4.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措施

(1)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十几年来始终以计算机文化教育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需要;另外,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是以微软系统为主体的教学平台。

应考虑增加Linux系统的教学内容,Linux系统及其基于该系统的应用程序并不排斥微软系统的应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技术传授给学生,现在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内容是由教学计划规定的,应改革为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2)改革计算机等级考试方法

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上,而且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笔试题目相对死板,在计算机操作中要实现同一目的的操作方法很多,因此,应该取消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笔试部分,全部采用上机考试。

取消由教委统一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改为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本来高职院校里的学生就参差不齐,有二专生,有一专生,有的甚至有应用本科生,都参加一级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不科学的。

(3)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专业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相结合的方法

当今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应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界定,各个专业的要求有所不同,各有侧重。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会应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为本专业服务,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我院示范建设部级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将计算机课程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不必要专门开设计算机语言课程(专业选择:C、VisualBasic、Java、ASP、JSP等),特别是在实习实训课程中,加入计算机语言课程,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可以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内容融入到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微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制图测绘实习、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数控加工编程仿真实习、单片机课程设计等课程中。

(4)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

要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倡“精讲多练”,由单纯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改革为导学式教学[3]。突出基本知识的掌握,实施项目教学,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意识,将原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的学时分配改革为1:3,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佚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ED/OL].,2011-03-18.

[2]佚名.全国高等学校(重庆考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ED/OL].,2011-01-12.

[3]贾珺.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体系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7,05.

高级电工基础知识篇5

生产实习是我们电焊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对强化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检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很好的帮助。为期3个月的生产实习,我去了北京冀东有限公司。在实习当中,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真的是受益匪浅。

实习目标

1.懂得电焊工艺方面的知识,为了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2.造就操作各类焊机和应用工量具的能力。

3.进行一次工程技巧人员必备的思想作风训练。

实习内容

1.通过下厂生产实习,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观察和调查研究,获取必须的感性知识和使我较全面地了解大型载卸车制造厂的生产组织及生产过程,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基础的生产实际知识,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并为后续专业课的教学,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2.在实习期间,通过对典型焊接工艺的分析,以及零件装配过程中所用的,夹具量具等工艺装备,把理论知识和盛传实践相结合起来,培养我们的考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3.通过实习,广泛接触工人和听工人技术人员的专题报告,学习他们的生产经验,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学习他们在四化建设中的贡献精神。

4.通过参观有关工厂,掌握一台汽车从零件到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组织管理,设备选择和车间布置等方面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5.通过记实习日记,写实习报告,锻炼与培养我们的观察,分析问题以及搜集和整理技术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这三个月的实习,重要是学习手弧焊,二保焊的应用,各类板材,型材的焊接工艺。

实习总结

实践是真理的检验标准,通过三个月电焊实习,我懂得到很多工作常识,懂得电弧焊机和二保焊机的用处,型号,规格。重要成分及其作用;也得到意志上锤炼,有辛酸也有快活,这是我生活中的又一笔可贵的财富,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将有很大的影响。我知道,“实习”是一门实践性的技巧基础课,是中职学生学习电焊基础工艺方法和技巧,完成工程基础训练的重要必修课。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得了机械制作的基础知识,懂得了机械制作的一般操作,前进了自己的操作技巧和动手能力,而且加强了理论接洽实际的锤炼,前进了工程实践能力,造就了工程素质。对我们来说,电焊实习是一次很好的学习、锤炼的机会,甚至是我们生活态度的教导的一次机会!

焊工

职业道德

焊工的职业道德是:从事焊工职业的人员,在完成焊接工作及相关的各项工作过程中,从思想到工作行为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防护措施

焊工在现场施焊,为了安全。必须按国家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品。焊工的防护用品较多,主要有防护面罩,头盔,防护眼镜,防噪音耳塞,安全帽,工作服,耳罩,手套,绝缘鞋,防尘口罩,安全带,防毒面具及披肩等。

高级电工基础知识篇6

学校简介

位于春城昆明的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其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6年来,学校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已形成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构建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教育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来源:高考GxeduW.com

艺术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10005网址:ysxy.ynnu.edu.cn/

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美术学、书法学、舞蹈学、舞蹈表演、艺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11个本科专业,以及舞蹈表演(空乘与礼仪)专业方向。有四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在校本科与硕士研究生2873人。

艺术学院专任教师109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6人,外聘专家1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历教师占总数45%,硕士生导师29人。“艺术教育”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专业为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与“音乐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艺术学院教师在出版著作、作品,在编写教材、,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成果突出,大量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在“全国美展”、“荷花杯”、“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艺术设计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艺术学院的师生都有不俗的表现。

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强调全面发展和一专多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观念和创业精神;在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反映最新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注重学生美学修养、艺术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以宽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艺术人才。

音乐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文艺研究单位及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及演艺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植根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重视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注重培养从事云南民族民间声乐、器乐表演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云南师范大学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提供条件,毕业生能够在专业艺术学校、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工作。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作曲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相应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戏曲音乐作曲、电脑音乐制作等方向。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必备的美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把握学校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能胜任学校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能参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人才。本专业学生根据所择定的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潜力,使之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从事本专业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书法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书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书法教师和社会书法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承发扬书法传统及创新精神,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具备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等基本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设计学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设计学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设计学类为非师范类,该类学生一年级统一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主要舞蹈种类表演的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文化馆站、社会舞蹈团体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及编导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知识,接受一定舞蹈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掌握舞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本专业学生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不同专业方向,主要学习与规定专业方向舞蹈表演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舞蹈表演专业方向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规定的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空乘与礼仪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该专业是我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方式举办的艺术类本科专业,是云南省高校中率先招收艺术类考生的空乘与礼仪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为民用航空事业及相关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外语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需求与发展的空中、机场、高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能够适应民用航空运输服务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的教师及培训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传媒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12967网址:soc.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教学研究型实体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设新闻传播学系、动画系、语言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及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学院现有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云南省特色专业1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3名。近年来,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云南省精品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3项,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校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攻关项目1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学院拥有多功能演播厅(室)及影视技术、动漫制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线性/非线性编辑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达800余万元;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18人,助教16人,其士或在读博士15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师资总数的88%,部分教师参与了国内热播电视剧和动画作品的制作。学院与云南广播电视台、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以及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音、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形体训练、表演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文体播音、播音主持话语表达、朗诵学、电视综艺节目主持、公共主持艺术、电视访谈节目主持、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动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动画专业培养具有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创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动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更好地从事动画相关工作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

主干学科:电影学、美术学、动画、艺术理论、计算机应用软件。

主要专业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摄影基础、动画策划与剧作、动画软件基础、视听语言、分镜头剧本设计、动画后期合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插画、漫游动画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致力于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了解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和艺术创作规律,掌握广播电视创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制作技术,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创意、制作训练,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采访、电视策划与文案写作、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文艺理论、中外影视精品解析、影视创作学、广播节目制作、影视后期特效技术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体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936网址:tyw.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体育专业院系,其前身系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首席教授是马约翰先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西南地区高校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职工101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33人;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9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2人、硕士生导师40余名。其次,拥有二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家1人、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后备人才1人、中国杰出人文社会学家1人、裁判员3人、各类裁判员20余人。

云南师范大学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还设有2个学位授权方向(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方向和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学科教学论方向),目前,我院的体育学硕士点建设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地位。

学院设有4个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及1个艺术学舞蹈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

此外,还拥有1门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1个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1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专业);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2个省级重点专业(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实用型体育专业人才技能培养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教改研究项目;1个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体育学”;2014年获得了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现设有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设有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民族体质健康与高原训练生物适应重点实验室”;设有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社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两个省级专业委员会;设有云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休闲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云南—东盟国际体育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等4个校级研究机构;设有10个教研室;9个本科生教学实验室。拥有4万平方米现代化室内体育场馆和15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一个藏书近8万册的图书资料室。

近年来,完成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其中,获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3项;国家体育总局科研基金项目12项以及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此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7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0余部,其中规划教材1部,教育部统编教材10余部。其他科研奖励100余项。

运动竞赛方面,我院学生在各类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包括奥运会、残奥会等),共获得体育竞赛奖20项,70项,省级257项。2011年,我院研究生张娴同学在排球世界杯中获第三名及运动员称号,2012年,我院11级运动训练本科班王家超同学在伦敦残奥会游泳项目中获得1金2银共三块奖牌。2013年我院学生何悦悦在匈牙利举行的听障奥运会上获得5项冠军,我校女篮在2012年全国CBO篮球联赛中获冠军,2013年又获第三名。2014年在云南省运动会中共获得了50枚金牌、26枚银牌及18枚铜牌的骄人成绩,并且在团体总分和金牌数都名列全省高校组第一名。此外,加之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等竞赛共获得近311枚金牌的优异成绩。

此外,我院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在各种赛事中获得较好成绩,其中:2011年9月云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体育舞蹈比赛,乙组拉丁A组冠军,单项恰恰冠军,校园恰恰恰冠军;2011年“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玉溪站),A组新星拉丁半决赛;2012年5云南省第三届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大学院校A组拉丁冠军,单项伦巴冠军,单项恰恰冠军;2013年4月“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上海站)暨第十二届全国城市体育舞蹈锦标赛,B组拉丁季军;2013年8月西部省、区、市体育舞蹈公开赛暨云南省第六届体育舞蹈锦标赛,A组新星拉丁第五名,成人单项A组恰恰冠军、桑巴冠军、牛仔冠军,B组拉丁冠军,B组新星拉丁亚军;2013年“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昆明站),B组拉丁冠军。2014年云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体育舞蹈比赛项目中,获得两枚金牌,多枚银牌和铜牌。

截至2013年9月,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5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学生就业率都居西南地区高校先进行列。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体育舞蹈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体育舞蹈理论与技能、艺术概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编导理论与实践、形体训练、芭蕾舞、流行舞蹈、时尚体育运动项目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