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特点篇1

1、对音乐“微型课”的认识

微型课,顾名思义,就是比正常课时间长度短、教学容量小的课。微型课上课时间短,一般只有20分钟,其中15分钟用于上课,5分钟用于答辩评委的现场提问;教学内容集中,教学形式简单,一般没有学生,只是面对评委授课,在教学性质上具有甄别评估功能。微型课现场抽取课题,在规定时间内(1小时)现场备课,现场授课。微型课属于“经济实用”型课,它对教学场地、教学对象、教学设施等要求不多,能够在有限的简短时间内,对众多人员的教学能力分别作出甄别与评估,为教学比赛、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能力评估等工作提供较为快捷实用的可靠依据。

2、分析各地方教育局提出“微型课”考试的要求

2.1各地方提出“微型课”考试的具体要求

近年来,很多省市在教学比赛、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涉及人员众多的许多大型活动中,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快而有效地对每一个人的教学能力作出较为公正的评估,通常采用上微型课的方式来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有时面对几百人,甚至一两千人的众多场面,要采用普通上课的形式,场地、学生、时间等条件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要求的,而微型课恰恰不受上述限制,能够较好地达到预定目标。“微型课”就成了衡量教师水平的最好标尺。

2.2对其要求的分析与思考

教育局给师范生出微型课考题,因为它耗时较短,相当于普通课堂的1/3,形式“短而精”,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给予我们师范生很大的考验。因此,我认为微型课的了解和把握在我们师范生中的是非常重要地,是不可忽视地。

2.3根据其要求分析如何上好微型课

以下分析是关于微型课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而在上课过程中又要必须遵循的几则要点:

(1)整个的教学过程要精炼。由于微型课要求时间的短少,必须要求切入课题要迅速,所以对切入课题的方法大有必要作些文章。可以设置一个题目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可以唱一首歌、播放一段视频进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或设置一个疑问,悬念等等进入课题。

尽管说所有的课都要求讲授线索的清晰醒目,但在微型课的讲授中,更要求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出来的是内容的主干,剪掉的是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这些侧枝旁叶。为了讲授重点内容,往往需要罗列论据,那么在罗列论据时就要求精而简,为此在选择论据时要做充分的考虑,在准备的较多的论据中进行精选,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2)讲授人表现要干练。音乐微型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点在于,音乐占了大比重,要让学生体验音乐,了解音乐,教师的范唱不可避免,没有“唱”,也就不谓“音乐课”了。所以,在微型课堂中,该唱的唱,该动的动,一切以让学生感受、体验为先,准确的范唱是教师最直接的呈现,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加上神情、动作、手势让学生体验作品的音高、情绪、力度等等音乐要素。所以,无论如何,一个准确无误、生动的范唱在微型课当中是必须的,尤为重要的。

板书不宜太多,太多表现为累赘,会冲淡板书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也不宜太少,太少往往会使板书表达不清。在微型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无论如何,板书都要做到精简,且使得要点突出,线索清晰为原则。

3、“微型课”考试中需注意的问题及训练方法

3.1在“微型课”考试中需注意的问题

(1)导入环节。微型课时间短,不允许在导入环节“绕圈子”。导入的方式方法途径技巧很多,但无论用何种方式方法途径技巧,都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并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以上主要是讲“切入课题要快速”。

(2)上课环节。因为微型课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限,要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处,犹为重要。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存不丰厚。无论常规教学,还是微型课,板书都是必需的。只不过在微型课上“多”与“少”的矛盾尤为突出而已。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了时,但也许会造成表意不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3)结尾环节。一节课的结语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内容要点来个归纳,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快捷而不拖泥带水的结语在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同时,也会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美好的享受。

3.2关于微型课的训练方法

(1)平日里要积累丰富的课堂经验,有了实践的经验才有能力把握微型课讲台下无学生的状态,才有可能做到“台下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2)要熟悉教材教参,了解教学目标,认真备好课,在微型课考试中做到胸有成足。

(3)自我训练,在考试前可以对着镜子进行微型课训练,在镜子前将教学过程完整呈现一遍,以便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足。

(4)树立信心,克服紧张、惶恐的情绪。超越自我、信心百倍。在微型课考试中发挥出色的表现。

微型课特点篇2

关键词:微型党课;互联网+;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64-02

微党课作为一种党教新模式,是“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党课的超越和补充,贴合现代信息化社会中人的认识、学习特点,微党课已成为党教阵地的重要力量。本文主要就微党课的源流、优势特征、问题表征等进行阐述,以期对微党课的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

一、微型党课的源流

微型党课的源头可追溯到1998年宁波江东区白鹤街道组织的基层党员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活动以演讲比赛形式开展,比赛以“心中的榜样”为主题,要求参赛者围绕主题展开短时演讲,演讲内容需要从身边生活取材、讲身边事、话身边人,将身边真实、微小、有说服力的事例真情演绎出来,这次演讲比赛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基层党员反映“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虽简短但真实、感人,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党课教育”[1]。此次比赛也成了宁波市微型党课的开端。

白鹤街道党工委从这次演讲比赛中受到启发,认为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党课形式的新载体,率先试行探索微型党课,白鹤街道党工委首先在街道机关党支部试点,党员轮流“上阵”,围绕某一个主题,每人限讲十分钟,人人都可以成为党课“讲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半年试行过后,党员积极性显著提高,并且这种新型党课便于组织,易传播且能引起听者共鸣,实际效果显著,操作方式可行。经过街道机关党支部的试点,又在全街道所有党组织中推广,仅到2006年年初,已累计有近2000人次站上微党课讲台,受教育党员、群众达数万人之多。

此后宁波市委宣传部对这种新型基层党课新模式给予高度关注,对微型党课的教育内涵、形式、手段、组织、特点等不断探索,从2005年开始,宁波市委宣传部以江东区白鹤街道为实验区,在该区所属党组织开展长达一年的区域试验,重点在社区、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中试行微党课,这次实运行为微党课在全市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直到2006年,宁波市委宣传部结合之前对微型党课的实践和探索,在江东区召开全市基层党课教育现场观摩交流会,开始在全市全面推开微型党课这一新模式。

宁波微型党课新模式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新型党教载体,得到全国党教领域同行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积极关注,逐步被大家接受、欣赏,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宁波微型党课新模式先后获得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大奖”、浙江省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创新奖等,并在2010年,“宁波微型党课”收录至《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这一宁波模式成为广为人知的宣讲创新案例。从2011年以来,“宁波微党课”曾多次受邀荣登讲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多家知名媒体对宁波微党课创新模式进行宣传报道,全国各地出现微型党课比赛热潮,微型党课的理论研讨也在不断进行,经过多方的积极实践、探索,微型党课在整个党教活动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传统党课共同占据着当前党教工作的主阵地。

二、微型党课的优势特征

微党课作为一种新型党教形式,从教育要素的视角分析其优势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内容:从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的转变

传统党课呈现的往往是宏大叙事的教育内容,施教者基于特定的立场观点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传教,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是“一对多”的模式,教育内容也往往是以同一种理论教育不同的人,这种宏大叙事的教育呈现方式,容易将受教者视为同质的受众,忽视了受教者的主体性、个体差异性,没能考虑到受教者的特殊性,很难引起受教者个体深层次的体验、共鸣。微党课将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导向日常叙事,将身边生活中的事例、故事、新闻等融入党的理论政策中去,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更能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的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利于抽象、普遍的理论观念转化为具体的“个人观念”,这种日常叙事方式强调每个参与者的个人体验、差异,主体性得到彰显。

(二)教育主体:话语权、话语方式、话语体系的转变

微党课中教育主体包含施传者和受教者,在传统党课与微型党课中,教育主体的话语权、话语方式及话语体系存在诸多差异。传统党课的施传者具有绝对的话语权,采用的话语方式是“一对多”的“灌输”,相应的话语体系是“官场话”。微党课实现了话语权的变更,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党课的主角,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界限模糊了,角色时刻发生着转变,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话语霸权,微党课场域中的主体关系变为“交互主体性”,话语方式转变为民主的“对话”,话语体系倾向于“日常语”。以上转变使得党课不仅具有“政治性”,同时具有“生活性”、“民主性”、“教育性”、“可悦纳性”。

(三)教育媒介:超越时空的界限

传统媒介条件下,党课的教育媒介受到特定时空的局限,表现为单一、实体、封闭状态,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党课组织形式,特别是“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使得微党课打破传统党课的时空局限,使得教育媒介(微信、微博、论坛、网络直播等)更加多元,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开放[2]。微党课凭借多元的教育媒介,可以随时随地宣传和学习党和国家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使得参与者以主体心态参与互动,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实效性。教育媒介的多元、开放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微党课的生命力,这也是时展必然的结果。

三、当前微型党课发展中的问题表征

微型党课作为一种党教新模式,在党教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互联网+”时代党课的新生力量,微型党课在实践、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以下问题进一步澄清:

(一)微型党课的“能指”与“所指”

“能指”与“所指”是语言学中的概念,据语言学家索绪尔的阐述,“能指部分是具有物质性质和物质形式的用以承载符号内容的中介物,是承载符号内容的表达层面,是符号中我们能看到或听到的那部分,也即符号的形象或声音,是所指的中介物”,“所指是符号在其使用者心里的表象完全是符号使用者的心理活动”[3]。就微党课的“能指”意义而言,主要是能看到、听到的表达手段,是微党课的表层;微党课“所指”涵义是微党课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主讲人所要传达给受众的核心思想,即微党课的内核层。

实践中,微党课往往重其“能指”、轻其“所指”,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形式大于内容。在微党课的舞台上,往往能看到很多新颖的形式,主要有“朗诵版”、“演讲版”、“表演版”。微党课的“朗诵版”形式,全程配备背景音乐,“朗诵者”的声音、姿态很容易使人进入听朗诵的状态,虽有意境但内容匮乏;“演讲版”的微党课,“演讲者”在台上激情昂扬、振奋人心,但激情过后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演版”的微党课可能有道具、朗诵、动作等,是上述两种版本的综合体。笔者认为,微党课的形式固然必不可少,但需明晰其定位――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辅助”不是“核心”,如果过于花哨,难免有“本末倒置”之嫌。其次,“微言”不能“大义”,众所周知,微党课的基本特点是:微言大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微言”不能“大义”的困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事例太小、太普通,难免落入俗套,以致不能担负起申明“大义”的重任;二是所选事例与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相关度不高,或者与受众的生活经验相关度不高,难以达到“共鸣”的效果。

(二)微型党课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学界已有众多讨论,较为流行的说法是“理论联系实践”,言外之意,“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理论”需要主动迎合“实践”,实际上,“理论”与“实践”是双向滋养、双线互动的,不仅需要“理论联系实践”,而且也要“实践联系理论”,“实践”也要主动寻求“理论”的滋养。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也投射到了微党课领域。自宁波微型党课推广后,全国各地纷纷出现微党课比赛热潮,从各自单位比赛到市赛、省赛,以致全国比赛,通过不同层级的比赛,确实激发了广大党员的参与热情、增强了授课能力、微型党课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但就目前而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笔者以“微型党课”、“微党课”为主题,通过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卓越网以及超星电子图书等检索平台,围绕“微型党课”集中阐述的理论研究较少,多是微型党课具体实践的经验总结,此外,还有分散于其他领域的涉及“微型党课”的相关研究,如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论、网络党课的教学设计等。微党课理论研究不足也导致了实践层面的偏差,如实践中微型党课“形式大于内容”、“微言不能大义”、微党课的纯粹技术导向等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实践者对微型党课的整体认识有关。

四、结语

微型党课是党教领域对“互联网+”时代的积极回应,相对于传统党课而言有其时代优势,传统党课与微型党课之间是互补、互进的相辅关系,二者不存在取代关系,有研究者表明,“在高校党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集中授课式党课固然存在着问题,但仍然是党员教育的‘主渠道’,微型党课这一教育形式就是对传统党课的有益补充”[4],并进而提出传统党课与微型党课相结合的新思路,微型党课的发展,一方面要以二者的结合为导向,为实现更好的有机融合而不断提升微型党课的品质,另一方面,微型党课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规避目前实践中的一些模糊概念,澄清微型党课的“能指”与“所指”,回归微党课作为课程的本质特征,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理论研究,实现微型党课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党教育人的全员性、经常性。

参考文献:

〔1〕江南.宁波有个微型党课[N].人民日报,2011-8-30.

〔2〕黄晖.新媒体时代高校“微党课”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5,(2).

微型课特点篇3

一、微型课程弥补教师课程权力的结构性缺失

教师在课堂中运作的课程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教师的课程权力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和实施以来,教师的课程权力一直是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随着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确立,教师拥有了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机会。教师课程权力是指在当代教育法律法规与国家课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教师在对课程进行研究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可支配的能动力量[3]。微型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开发权限和价值追求方面具有共性:教师作为权力主体,拥有一定的课程权力;尊重学生的课程利益。一直以来,校本课程所追寻的价值之一就是课程对教学主体的适应性,即教师在学校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兴趣与需求自主开发课程。教师权力是一个权力系统,包括课程设计权、课程实施权、课程开发权、课程评价权、课程研究权等[4]。在教师课程权力实现层面,微型课程赋予教师更完整的课程权力。

在注重教师参与的课程变革中,教师课程权力的结构性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在整个校本课程编制包括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整个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仅在实施层面上拥有发言权,难以全程参与课程编制,无法完整地实现自己的课程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能力、特色的发挥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教师在课程评价中用既定标准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教师缺乏自主评价权。

微型课程是如何弥补教师权力的结构性缺失呢?微型课程短、小、精、活的特点,消除了教师因对课程开发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能力而放弃课程权力的心理,化解了教师因日常教学任务繁重而消极参与课程开发的局面,教师能够主动承担和创造其在校本课程微型化中的角色。微型课程唤起教师的开发热情,赋予了教师深入探究、以独特的视角展现自己专业能力的机会,对微型课程进行设计、开发、实施。而在微型课程评价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中,教师被赋予了自主评价权。总之,教师如果缺乏内在的动机和专业责任而仅仅被动地参与学校的课程决策与实施,充其量也只是走过场”而已。而微型课程是教师自主自发地参与课程决策,积极主动地履行课程义务,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素养,建立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提高课程能力。

二、微型课程: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路径

(一)教师微型课程设计权

教师在实施微型课程之前需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完善的设计,具体涉及教学目标的确立、学生需要分析、专题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整理、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学习评价设计等等。微型课程设计赋予了教师极大的自主权,同时也对教师的课程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对微型化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的操作关系到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无论何种课程,其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是学生的利益。微型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价值追寻应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一般来说,微型课程的选择是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根据学生需求产生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型课程是随意的、变化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微型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比如一位英语教师发现班里学生厌恶阅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自行设计了关于有效性阅读的课程,引导学生在阅读练习中把握中心思想和寻找有效信息。但是微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偏重于内容和方法选择,缺少对于微型课程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教师在进行微型课程实践过程中,往往认为只要有一个合乎主题的内容和方法,就可以实现主题教学的目标和效果,却忽略了微型课程开发中更为重要的方面,即其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课程内容所关涉到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结构等。因此,教师在设计微型化课程时往往会显得比较盲目、琐碎,缺乏整体性、逻辑性、系统性。在这种情况下,微型课程所赋予的开发权使教师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意识,形成一个明晰的开发活动结构,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

课程学习目标是教学计划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目标阐述的主体是学习者,应表明学生经过学习活动后将要得到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应做什么。清晰明确、少而集中的微型课程学习目标让学习者有目的的,带着任务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所以,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测量和评价,同时要表达出学习目标的层次性,以及实现目标的条件和程度。微型课程的内容量小,实施的时间短,因此应尽量只设一至两个目标,目标要明确而清晰。微型化的课程目标侧重点应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以及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其落实到教师及学生的具体操作难度不大,让学生清楚学习之后自己到底要获得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

(二)教师微型课程开发权

教师对于微型课程的开发权力主要体现在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微型课程的精髓在于其短、小、精、活”。教师在组织微型课程学习内容时,可以横向或纵向选择和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有时也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微型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和课题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微型课程学习内容的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关联性。教师围绕确定的问题或任务,选择对学习者有价值并且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各种相关的学习资源,鼓励学习者对相关信息进行积极的知识理解、更新、重构。二是丰富性。微型课程一般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课程内容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而定,具有开放性、可拓展性,也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学习资源应有丰富的信息量和表现形态,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内容,提供足够的探索发现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学习资源应有助于学习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问题的解决者和知识的意义建构者。学习资源可涵盖多种形式,以满足学习多样性的需求。三是恰当的加工处理。学习资源不仅能作为传递知识信息的素材,同时还扮演了指导者的角色,部分地代替了教师的功能,所以教师在组织或筛选学习资源时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整理,以降低学习者学习的难度[5]。

(三)教师微型课程实施权

微型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一种独特的形式,赋予教师更高的课程开发的参与权力,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传统的校本课程教材脱离了学习者的学习情境;而微型课程在教师群体切身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和编制的前提下,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寻找和发现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生长点”,创造出富有特色、适应学生需求的课程。这种在课堂动态的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教学需求能够及时地得到满足。

微型课程的授课方式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和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多种学习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安排灵活、多样,可以适应诸多变化。微型课程教学活动的建构立足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讨;教学活动建立在民主、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师生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习情境的共同探讨者;要为学生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微型课程教学时,可以组织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考虑到个别化学习需求,给学得快的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机会。课程学习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习者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四)教师微型课程评价权

微型课程的内容是丰富深广的,活动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成果呈现方式也是多姿多彩的,也就决定了其评价的多元性。赋予教师微型课程自主评价的权力为多元评价提供了可能。多元的评价,必须打破传统的纸笔测验、分数挂帅的评价模式,实现评价标准、手段与方式的多元性,让教师与学生在多元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1]6。微型校本课程的评价应有别于传统的由外部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的测验本位的评价模式,微型课程是一种基于班级学生具体学习要求而开发的课程,班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其第一要义。因此,微型课程评价是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合作,在真实的情境中根据直观及时地学生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不仅是最终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教师也关注课程从设计到实施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自我反思和他人参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觉察在开发课程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教训疑问,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质量。

三、教师微型课程开发展望:校内合作与共享

一直以来,教师劳动的独立性和个体性特点是制约教师合作、资源和成果共享的因素。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强调深度的单学科内的微型课程知识要求教师个体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把相关知识联系成一条教学线索,教师可以独立完成;而强调广度的综合学科知识就要求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全局性的整合,从而使学生完整而统一地理解学习内容,这种课程教师个体难以独立完成,需要教师群体间的合作。无论是课程认识和知识的广度开发还是深度开发,微型课程当中一部分时代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只适合某个时间阶段使用,重复利用的价值不明显,但是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绝大多数富有教师个性特色的微型课程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可以作为循环再生的校本资源,具有重复使用的价值,同时优秀的微型课程可以校内共享。所以学校可以建立微型课程的管理体系,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分类保存和管理。

总而言之,微型课程开发作为校本课程深化之路,他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他所倡导的教学主体广泛而深入的课程参与权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和智能水平的提升。当然,微型课程在国内的研究中依然停留在初步的尝试和探索阶段,这需要教育学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和自我革新,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微型校本课程与学校和教师自主开发的有机融合,使得微型课程不再是缺乏系统性指导的无意识行动,而真正成为体现出探究性、建构性、创造性的微型课程开发。同时,微型化校本课程只是赋予教师课程权力的可能性,即给予了教师相应的权利,但对于如何落实这种权利,使之转化为现实性的教师课程权力的制度保障并不充分。因此,创设良好的制度氛围,将专业自主权还给教师,教师才能在一个比较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参与微型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

参考文献:

[1]田秋华.微型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5).

[2]李学书.教师课程权力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20.

[3]张文桂.课程改革中教师课程权力的虚置与改进[J].教育探究,2011,(6):33.

[4]张艳娣.试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权力[J].基础教育,2006,(11):51.

微型课特点篇4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摄像机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并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为目标的课程。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提倡和教育均衡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小学,特别是广大乡镇小学,配备了专门的计算机室以及信息技术师资,使得该课程得到了相应的普及和重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趣味性和灵活性较高,非常强调学生观察、模仿、创新的教学。但是,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持续时间短、活泼好动、自制力不强、意志力差等特点,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常难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微课教学是以短时长的视频为主要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题鲜明、内容精练、针对性强,且微课视频时长较短(一般在5~8分钟之内,最长不超过10分钟),契合了当今学习片段化、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信息化设备的辅助下,自主、高效地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展开学习。因此,本研究拟将微课的教学方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当中,较为具体阐述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给出设计实例,并开展教学实践。

一、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设计原则

1.时间要短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通常低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大约为5分钟,中高年级的时间稍长,但也一般不超过10分钟。因此,在设计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时需要选定适宜的时长。对于小学低年级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如,认识计算机设备、键盘鼠标的操作等内容宜安排在5分钟之内,中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如:简单的文字处理、表格数据处理等内容,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安排在5~8分钟之内。

2.切入要迅速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时长较短,通常只有传统教师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微课切入知识点必须迅速,直入主题,开门见山,不可拖沓,要尽最大努力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通过设问、疑问、悬念,或者直接给出操作结果、展示教学内容中最具吸引力的动态效果等方式来切入主题,力求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别出心裁。

3.内容需短小精悍

由于时间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内容一定要避免过于冗繁。需要精心设计,坚持做到主题鲜明、突出,一次只需要讲透一个知识内容即可,若5~8分钟之内不能讲透,则必须进行剪裁或者再细分为若干小知识点进行组织。如,小学四年级的“Word文档的格式设置”一节,分为“字体设置”“段落设置”“篇章设置”等多个内容,在微课教学方式下,必须将知识点逐个细分,分别制作微课视频。当然,微课教学也可以安排综合性的内容,例如:可设计一个学生在5分钟之内即可掌握的小型综合性例子。此外,微课教学内容短小的另一种优势是微课视频所需的辅助与配套资源总容量不大、要求不高。如,一个微课视频只有几十兆的容量,可在多媒体计算机室内利用局域网较为迅速地传输,也方便有条件的学生携带回家,在家中继续学习。

4.形式类型要多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讲授型、实验型、探究型、问答型、启发型、小组活动型等。微课获得成功的前提是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微课教学的类型不宜过于单调。以小学四年级的《表格数据处理》为例,微课教学可通过设问启发学生对统计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的兴趣,通过小组活动组织课堂,利用问答来纠正部分学生表格处理中出现的错误,使整个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参与,生动活泼。

二、微课制作方法

1.所需的软硬件工具

(1)硬件:计算机、耳麦、绘图板或手写板(可选)、摄录机(可选,也可用普通数码相机替代)。

(2)软件:动态视频录制工具,如CamtasiaStudio;屏幕截图工具,如Snagit;幻灯片型课件演示工具,如PowerPiont;动态课件演示工具,如Flash;教学专用软件,如Scratch;音频处理与编辑软件,如Cooledit;视频编辑软件,如CorelVideoStudio绘声绘影等。

2.录制方法

(1)录屏软件录制法。

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案并制作幻灯片PPT或动态课件flv;在计算机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课件,展示课件并录制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耳麦录制解说声音,对录制好的视频运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压缩处理。

(2)“录屏软件+手写板+画图工具”法。

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案;一边使用手写板和绘图板工具进行教学演示,一边通过动态视频录制软件进行录屏,录屏过程中可通过耳麦同时录制解说声音;对录制好的视频运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压缩处理。该方法特别适合录制有公式推导或需要绘图进行解释的内容。

(3)录像机拍摄法。

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案;使用黑板进行板书并展开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事先架设好的摄像机将全程摄录下来;对录制好的视频运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压缩处理。该方法对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较为困难的教师尤为适用。

三、微课的优点和不足

1.微课的优点

(1)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学习。

(2)内容少,效果立杆见影。

2.微课的不足

(1)碎片化,不系统。

(2)不适合长期学校教学。可以作为教学辅助,链接。

微课在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基础上作出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更加便捷、实用的教学资源。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信息资源主题鲜明、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对知识点的讲解透彻等特点。科学合理地使用微课教学能使小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注意力集中,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以明显地提升。事实上,微课教学也同样适用于小学各学科,通过展开进一步的工作,深入探索其更广泛的应用。

微型课特点篇5

关键词:微课变式;KTTV模式;KISS模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45-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5

自从美国可汗学院将微型网络教学视频带入人们的视野,这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便开始在教育领域迅速蔓延。特别是2013年,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教师工作司的指导下,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微课教学比赛以来,各级学校和广大教师对这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1]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关注、研究、开发“微课”,使“微课”成为高中学生受益的载体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冲动。

一、微课内涵及局限

综合不同学者对“微课”的阐述,基本的观点认为:微课以知识点(包括概念、原理、规律、公式、命题等)教学内容为单元,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呈现形式,一般以5~10min为时间段,以课前学生自学、课中学本评估为推动的互学,即“翻转课堂”为实践模式的教学课程资源。无数个“微课”构成的网络课程资源组成“慕课”。微课的主要特征有:知识碎片化,短小精悍;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获取方便,移动教学。[2]当然也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随机性、针对性等优点。

在教学实践中,微课也具有局限性。首先,微课是置于网络资源中,获取微课必须通过网络系统,而教室里网络资源是有限的,不会随时随地地为学生提供便利,特别是农村高中学生基本上都是住校生,使用的都是公共网络资源,所以课堂翻转的课前就不能使学生享受充分的自学资源。其次,微课缺乏学习效果评价,微课往往是针对某知识点的精准讲解,受时间限制,学习后知识的变式应用比较欠缺。最后,微课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缺乏知识的整体构建,只能以碎片化、纵深化留存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容易遗忘。当然,课堂上学生互学时,也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可辩驳的显性论据。

二、微课变式的课堂化模式

针对微课局限,我们根据微课的基本特征,针对疑难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行设置,把微课转化为纸质形式,知识点展开的形式加以规范,辅之以核心知识导图,作为学生学习的纲要读本和追疑的依据,伴随学生身边,就可以大大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推广速度。

1.以“核心知识导图”为纲

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不能只注重知识点的纵深学习,碎片化的学习会加快知识遗忘速度和迟滞知识提取速度,核心知识导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做法是依据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确定出单元教学活动必须完成的核心知识内容,绘制出统领教师和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蓝图。核心知识导图可建构绿色、生态、简明、生本的课堂形态。一节课以2~3个核心知识设置较为理想。例如“化学反应速率”绘制出的核心知识导图如图1。

2.以“KTTV”为知识展开模型

“K”,Knowledge的首写字母,即知识本体的理解,任何概念、原理、命题都有关键特征,把握关键特征,剔除无关特征,并以适当的形式存于学生认知结构相应的位置。“T”,Technique的首写字母,即某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技巧和精准把握,或者是方法类的掌握。“T”,Typical的首写字母,即某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典型模型,或者说是建模过程,它是问题解决的原型,并潜藏于学生认知策略的原始端。“V”,Vary的首写字母,即知识的变式应用和劣构领域的衔接技巧。为便于学生和老师的操作和应用,我对此学习模型简写为“KTTV”知识展开模型。

3.以“KISS”为反思模型

“K”,Keep的首写字母,即持续的做,为保证自己的学习效果,学生自己随机抽取1至3道题进行热身训练。“I”,Improve的首写字母,即改进的,复述该知识点的有关方面,找出自己的疑问在哪,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S”,Stop的首写字母,即叫停的,通过复述知识和绘制思维导图,清晰地知道哪些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就可以暂时告一段落。“S”,Start的首写字母,即开始的,学习完某知识点后,就开始准备下一个知识点的预习,通过前面三个阶段的反思,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积累经验,并轻松学习下一个知识点。为便于学生和老师的操作和应用,我对此反思模型简写为“KISS”知识反思模型。

三、知识点的选取依据及“KTTV”模型案例

微课知识点的选取要针对“价值不菲”的“冲突性”问题,即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知识,即学生容易产生疑问的知识点,设计成纸质的微课形式,以问题为驱动,联系学生身边和生活中的资源,对知识进行纵深探究,促进学生的深度思维。例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这一节,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情况等方面的分析,我确定“熵”为学生较难深入理解的疑难点,因此可以针对“熵”进行“KTTV―KISS”微课纸质模型设计。

例题的选取,要尽可能把熵变的各种情况考虑在内,让学生反复研判,熟背于心,做到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能迅速化归,匹配出原型例题,进而转化为新问题的解决策略。

V(Vary):变式训练或者易错题型训练

针对熵的有关知识和例题,进行语言的转化、情景的置换、题型的变化等多方面变更,增强学生对该知识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教师可以针对典型例题有关项目进行改变和补充,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典型例题相关项目的置换,并经过协商创设新题型,当然也可以针对例题中易错点进行变式训练。

此变式训练是针对例题中学生易混的D选项进行易错点专项变式训练,促进对该点的深度思考。

四、“KISS”反思模型案例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进行“KISS”四步操练,知道每一步的意义。特别是“K”步要让学生随机从不同资料中选题,把看着不顺眼的、题型有变化的要优先选中。其次,要教会学生在复述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如右图为一位学生的思维导图(注:圈住的部分是有疑问的,没有圈住的部分是可自行复述的)。

总之,把微视频资源转化为纸质的,学生可随身携带的资源,就可使翻转课堂真正转变为常态课堂,有利于大规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笔者在实践基础上摸索出的这些经验,希望能给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微型课特点篇6

【关键词】微课;工具;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工具已经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目的都是为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达到最好的掌握知识效果,“微课”可以在某些方面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对知识点进行各个击破,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微课”的概念和组成

1.1概念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1.2组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微课”的主要特点

2.1教学时间较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2教学内容较少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2.3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2.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

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3、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的利弊

“微课”的实质在于在缩小的班级和缩短的时间内,对教学技能进行集中的训练。它减缩班级人数及练习课时长度,简化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每次课堂实践通常集中于一项特定的教学技能(目标行为,如演示技能、提问技能),针对3~6位听众在5~10分钟之内演习目标技能。

3.1微课引入课堂教学的优点

3.11让各种教学技能综合性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初学者很难分辨和掌握,微型教学旨在解决这一难题,它对各种基本的教学技能逐项进行研究和训练,使复杂的教学技能得以简化,由易到难,由浅人深,渐次进行。

3.12设置易于控制的简化的训练环境,通常不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而是面对3~6位学生教5~10分钟,运用某一技能的微型课。

3.13使用现代视听技术,记录课堂互动细节,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系统,使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强化和巩固已学会的内容,努力调整尚未掌握的部分,掌握有关技能要领。微型教学往往需要在有固定安装摄像设备及计算机的专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室旁设有专门的控制室、观察室。所以,微型教学是从角色扮演转化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有控制的,可以及时反馈的角色扮演,类似于实习前的试讲。它又比试讲更具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完整的计划与设计,真正把实践技能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使之落到实处。

3.2微课引入课堂教学的缺点

3.21教学技能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情境性、整体性和个人特点,教师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综合运用各种技巧,这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智慧,仅依靠微型教学是无法掌握的。

3.22以录像设备作为反馈手段的初衷是为了减少人际评价的压力和主观偏见,但缺乏应有的灵活性、辅导性。机器只能作为一种辅的反馈手段,它取代不了辅导老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