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研究篇1

关键词:所得税税务风险国有企业企业性质相关因素

随着我国企业管理的日趋成熟和风险管理理论的日益完善,税务风险管理成为了各大企业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标志着我国税务机关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促使企业深化对税务风险的认识和加强对税务风险的管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的相关因素做出的初步探讨,分别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相关因素做出了实证研究,为企业进行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一、文献综述

(一)税务风险的界定对于税务风险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权威的定义。但各种定义的税务风险,总结起来普遍有以下两个特点:有意图的应缴税费的减少;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及付出法律代价的可能性。2004年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发表了关于税务风险管理(TRM)的专题论文,在COSO内部框架的理论基础上对税务风险的定义及其管理要素做出了阐述,并指出了税务风险来源的7个方面:事务风险(如收购,合并);操作风险(如新的商业投资,新的经营模式,新的业务结构);合规风险(如记录和控制的不力,数据完整性的问题,法规的变化);财务会计风险(如制度和政策的变化);联合风险(如任意风险的结合);管理风险(如人事的变动,新的或者缺少经验的资源);信誉风险(如税收机关的调查,媒体评论,法律诉讼)。该文将事物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财务会计风险划分为特定风险领域,将联合风险、管理风险、信誉风险划分为普遍风险领域。这篇文章是有关税务风险较为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大部分研究相同,都注重强调企业内部对税务风险的控制管理。而HaroldeneF.Wunder(2009年)使用问卷调查方式研究了CFO对自身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现状,研究表示,即使政府已经出台大量税务风险管理条例,但许多美国企业的CFO对企业内税务风险情况及管理并未作出深入了解和有效管理。

(二)税务风险成因和管理控制研究现在关于税务风险的研究,我国大部分学者都是延承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理论研究或者问卷研究的方式,探讨税务风险的成因、税务风险的管理控制等问题。韩灵丽(2008年)从企业的各种经济行为出发,研究了各种经济行为可能导致的潜在纳税行为风险,并对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具体研究,从不同的经济行为出发,研究了各税务风险的防范及管理方法。尹淑平、杨默如(2009年)较为全面的对税务风险的定义、成因及管理做出研究,认为税务风险具有内因和外因,外部税收立法和执法的不得力,内部企业管理人风险意识薄弱、专业水平浅薄、内部控制欠缺等因素也都会加大企业的税务风险。文章针对税务风险产生的因素构建了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认为有效的内部税务控制能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保障企业的利益。郑可人(2009)探讨了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计量中的企业操纵问题,认为大部分企业会操纵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操纵的动机还未能下定论。陈美华(2009)用问卷研究方式对可能导致会税差异形成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认为,企业会税差异的形成大多出于利益动机,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目的是为企业带来利益,而不是出于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或可靠性的动机。在实证研究方面,由于其定量的困难,国内外的研究者都很少涉及,国内研究者也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陈锦华、曹晓丽等(2008)使用纳税现金流的异常波动作为度量,用实证方法证明了2007年起用新会计准则给企业带来了外部税务环境风险,外部环境的改变通过企业的涉税处理使企业内部税务管理风险增加。曹晓丽、罗剑群等(2009年)构建了零售企业增值税税务风险评估模型,使用增值税税负差异率作为税务风险度量,证明零售业企业的增值税税务风险与其销售毛利率显著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使用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中国A股市场2006年至2008年所有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根据企业实际控制人的类型,划分为国有企业(包含国家单位经营企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三种)和非国有企业(包含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自然人控股企业和其他性质企业)。在样本选取上,为了尽量使各数据间相关关系合乎逻辑,可以进行数据回归分析,本文遵循以下选择标准:剔除数据缺损的上市企业;剔除所有当年被ST或PT企业;剔除所有当年法定所得税率为零及所得税率数据缺少的企业;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本文还剔除了关键数据1%的极端值样本。最后,共选取858个A股企业样本,2558个年度样本,其中,国有企业有571个企业样本,共1713个年度样本,非国有企业有287个企业样本,共861个年度样本。所有样本及数据均来自聚源数据库,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并使用OLS进行回归分析。

(二)税务风险的度量研究所得税时,一般常用的方法有2种:一是实际税率指标,二是所得税现金流指标。实际税率指标的计算方法有四种,即ETR1=(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息税前利润(Porcano,1986),ETR2=所得税费用/息税前利润(Porcano,1986),ETR3=所得税费用/(税前利润-递延所得税费用/法定税率)(StickneyandMcGee,1982),ETR4=(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税前利润-递延所得税费用/法定税率)(Shevlin,1987)。所得税现金流指标的计算方法为营业现金流入的税负(CFTR,Cashflowtaxrate)=支付的各项税负/营业收到的现金。由于实际税率受到企业自身财务政策的影响较大,而现金流指标更能体现企业的实际税负,反映企业各期间承受的实际税务压力,则现金流指标的差异度和波动度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结果,也更能体现企业的税务筹划带来的税务风险,因此本文选用所得税现金流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陈锦华等(2008)使用纳税现金流的异常波动作为税务风险的一个度量标准,曹晓丽等(2009)也将增值税税负差异率作为税务风险度量,本文借鉴这种将税率异常波动作为税务风险的研究方式,在综合了行业因素,年度因素后,本文使用所得税现金流指标的变化值作为所得税税务风险的代表,也就是CFTR与行业平均偏离的程度越大,其税务风险越高。在考虑了行业和年度税率变化的影响后,本文确定被解释变量为Taxrisk=CFTR=(CFTR-本行业本年平均CFTR)/本行业本年平均CFTR。

(三)模型建立根据Wunder等人的研究,税务风险既有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管理者风险偏好等内因,又有税务法规变化、税务优惠政策等外因,来源多种多样。本文选择几个比较重要也可量化的因素,建立简单回归方程为:

Taxriski=α+β1LEV+β2EBIT+β3INTANG+β4SIZE+β5PB+β6BTD

模型中各解释变量含义如下:NATIONAL表示企业性质,设国有企业=1,非国有企业=0;LEV为企业当年的资产负债率;EBITDA为企业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用于控制企业经营状尤其是经营现金流况的影响;INTANG为企业期末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针对研究企业资产状况对税务风险的影响;SIZE为期初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用于控制企业规模的影响;PB为市净率,针对研究市场反应对税务风险的影响;BTD(Book-taxdifference会计-税收差异),计算公式为BTD=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当期适用所得税率,针对BTD与税务风险的关系。因为国有企业自身比非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取税收相关的政策支持,而同时,国有企业对税收筹划的动机弱于非国有企业,本文认为,税收的政策支持对企业税率的减小作用会大于税收筹划对企业税率的减小作用,因此预计NATIONGAL应与被解释变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国有企业有较低的CFTR。由于负债与无形资产摊销的抵税效应可以较容易的控制当期负税,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无形资产总额增大时,企业的CFTR将会降低,因此LEV和INTANG回归系数预计为负。EBITDA的减少,意味企业可用现金流减少,促使企业进行税务筹划,降低当期应交所得税,而在现金流较充裕时转回递延所得税,因此EBITDA回归系数预计为正。当企业规模增长,更有能力争取税收优惠并进行有效全面的税收筹划,因此SIZE回归系数预计为负。当企业的市净率增高时,意味着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得到更多认同,将有更多资金流入企业,与EBITDA的现金流机制相同,因此PB的回归系数也预计为正。当期会计-税收差异(Book-taxDifference)增加,原因可能有:当期的所得税费用降低,或者当期适用所得税率提高。本文认为原因一的可能性和影响力较大,因此BTD的回归系数预计为负。本文为了研究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税务风险上的不同表现,另用以下回归方程做对比研究,各解释变量含义不变。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1)报告了2006年至2008年各行业的CFTR表现,其中,采掘业、电力能源、房地产、交通运输、社会服务业、食品饮料业的CFTR较高,电子、建筑业、农林牧渔、批发零售、信息技术业的CFTR较低,本文认为这与不同行业的国家税收优惠的政策扶持有关。如电子、信息技术业大部分为高新科技企业,农林牧渔为国家扶持行业容易得到所得税优惠,采掘业、电力能源属于能源行业,国家征收税率较高。从(表1)中也容易发现,在大部分行业中,非国有企业的平均CFTR高于国有企业。

(表2)报告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税务风险代表值――CFTR的统计数据,可见,国有企业的CFTR普遍比行业平均水平略低(国有企业CFTR平均值为负,小于行业平均水平),相对比,非国有企业的CFTR普遍比行业平均水平略高(非国有企业CFTR平均值为正,大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非国有企业的CFTR波动性大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CFTR的标准差为0.7233,大于国有企业CFTR的标准差0.5804),显示了非国有企业的所得税现金流比行业当年平均水平有更大的差异波动,因此从统计学的观点出发,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税务风险。作者认为由于国有企业在风险管理上比非国有企业更加稳健,其税务筹划行为相对保守,且国有企业大部分更容易得到政府的税务优惠,因此国有企业的CFTR较低,而且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波动性较小。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难取得政府税务优惠,因此企业有更多的动机进行税务筹划。非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也较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更大,因此会更积极的使用税务筹划以降低税负,由此带来更多的税务风险。

(二)回归分析(表3)的回归结果显示出了对于所有企业而言,企业性质与税务风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进一步证明了在描述性统计中的结论: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税务风险。同时,资产负债率LEV与无形资产也与税务风险有较强的相关性,且系数为负,与本文的预计一期,证明了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使用了负债和无形资产这两种常用方式来调控企业当期的纳税现金流。但对比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回归结果,国有企业除了资产负债率LEV外,其余因素与税务风险均不显著相关。对于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总额、总资产、会计-税收差异均与CFTR呈现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EBITDA、市净率与CFTR呈现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预计一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使用负债进行税务筹划的表现相对一致,两者的LEV回归系数和显著性都没有明显差别(国有企业LEV回归系数为-0.006,非国有企业LEV回归系数为-0.007)。但非国有企业较国有企业似乎更多使用了当期无形资产的摊销数额进行税务筹划,非国有企业的INTANG回归系数和显著性都较国有企业更大(国有企业INTANG回归系数为-0.008,非国有企业回归系数为-0.023)。相对于国有企业在EBITDA和PB回归的不显著,非国有企业在这两者尤其是当期EBITDA回归中表现了明显的显著性,说明了非国有企业更加注重企业的现金流管理,会从当期现金流的情况出发,对税负进行筹划。当期现金流紧缩时,筹划税务以减少现金税负流出,降低当期CFTR,减轻现金流压力;当期现金流宽裕时,筹划税务转回前期递延所得税,增加当期现金税负流出,故CFTR升高。从SIZE的回归系数也可以发现,非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的非国有企业,更多地进行了税务筹划,这些企业更有实力付出筹划成本进行税务筹划,符合本文对一般企业规模与实际税率关系的假设。而国有企业的规模与现金税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却不显著。同时,非国有企业的BTD回归系数与本文假设一致,证明非国有企业的会计-税收差异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减少当期税费,而非当期适用税率的变化。而国有企业的会计-税收差异则与自身减少的当期税费相关性不显著。对该回归结果本出了以下解释:我国的非国有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积极性与企业的性质有较大关系,如企业规模、资产状态等,较大规模的企业更加注重也更有能力进行税务筹划,企业规模与企业现金税负负相关;我国企业均显示了所得税税务调控现象,当企业现金流较大时倾向多缴税,而当现金流短缺时,则避免税金过多流出,这一现象在非国有企业表现的更加明显;我国的国有企业其所得税税率影响因素更多的依靠企业性质带来的政策优惠等,企业内外在的其他因素对所得税税负的影响较小,其税务筹划的动机较小,由此产生的税务风险也较少。

四、结论

本文在所得税的基础上研究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税务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了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税务风险,大部分企业使用负债和无形资产调整当期所得税,因此负债与无形资产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企业的税务风险增大。国有企业除了资产负债率外,其他的考虑因素回归结果均不显著。相较之,非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总额、总资产、会计-税收差异、EBITDA、市净率等各个考虑因素在回归中均有程度不同的显著相关性。说明了国有企业的税率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国家政策政府扶助等,而企业自身进行税务筹划较少,企业的税务风险较小,各税务风险影响因素的作用也较小。而非国有企业受到的政府影响较少,而自身风险管理比国有企业表现得更加激进,税务筹划动机较强,实际的现金税率受到自身因素影响较多。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进行了更多的税务筹划,其实际的现金税率波动较多,因而其税务风险也较大。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应注意加大企业的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在正当争取税率优惠政策扶持的同时,合法合理进行税务筹划,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创新使用实证方法,在所得税基础上对税务风险相关因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由于可借鉴的前人研究成果较少,相关理论还不够成熟,故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各参数的选择和设定还存在不够严谨的问题,可能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误差影响,但希望借此作为起点,展开更深入合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董盈厚:《税收的价值效应、价格效应及现金流量效应――基于资本结构与实证会计的理论综述及扩展性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6期。

[2]尹淑平、杨默如:《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及管理系统构建》,《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10期。

[3]ShupingChen,XiaChen,QiangChengandTerryShevlin.Arefamilyfirmsmoretaxaggressivethannon-familyfirm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10.

[4]HaroldeneF.Wunder.Taxriskmanagementand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JournalofInternationalAccounting,AuditingandTaxation,2009.

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研究篇2

关键词: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反腐倡廉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同志在2010年全国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2010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突出重点,完善内控机制”。要“把完善内控机制作为惩防体系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如何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是摆在我们各级税务机关面前的一项全新的重要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应当对其理论渊源、制度结构内容和构建方式等问题在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税务系统的工作实际,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一、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渊源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是国家税务总局在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体系的过程中,认真总结多年来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税务系统的工作特点,“将内部控制理论引入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建设”而创造的一个全新的专有名词,是税务系统各级工作人员对税务行政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运行中的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自我发现、自我防范、自我控制的一系列制度、方法、措施的总称,是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理论创新的一个标志:也是税务系统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方向和思路。

1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对党中央关于预防行政****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具体应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我们党对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的调整和一系列重大决策的部署和实施,表明党中央对预防****的理论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反****的实际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思路越来越清晰,对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越来越明确。当前,国家税务总局在认真总结系统内多年来反腐倡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部门的工作特点,将在企业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理论,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引入到税务系统的反****倡廉工作之中,形成系统的具有部门特色的反腐倡廉工作思路和方法。应当说,这是我们党关于反腐倡廉理论与税务部门的实际工作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反腐倡廉理论的继承应用和发展创新。

2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对税务系统多年来反腐倡廉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多年来,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注意与税收业务相结合,积极探索,创造了一系列与税收工作相匹配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加强对税务干部行使行政权力时的监督制约,有效预防****行为的发生,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就改“一人进厂,各税统管”,为“征、管”两分离或“征、管、查”三分离的税收征管新模式,随着形势的发展又经历了以“纳税申报、税务、税务稽查”三位一体的征管模式和“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为标志的税收征管模式。在注重对税务行政执法权监督制约的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在90年代中期又提出要加强对于部人事管理、大宗物品采购等税务行政管理权进行监督制约,形成了有税务部门特色的“两权监督”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按照国务院“建立法制国家、推进依法行政”的总体战略,结合税务工作的特点,建立并实施了以细化税收执法岗责体系,统一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明确执法责任为特点的税务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体系,强化了对税务干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对违法、违纪、执法过错行为责任追究的力度。在此过程中,一些税务机关还积极学习、借鉴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将流程再造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税收管理之中,通过对税收征管流程的再造,强化各环节的监督制约,使目标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岗位和环节,进而达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目的。税务机关的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建立行为规范、权责明确、运转流畅的内部控制积累了实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税收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和进一步拓展。内部控制理论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制止营私舞弊和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保证管理权力的顺

畅运行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理论的目标、理论方法、技术措施等方面与税务机关加强内部管理的工作机理是一致的,与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和反廉倡廉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因此,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当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内控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将内控理论中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应用到税务行政管理工作中,并结合税务部门的工作特点,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二、构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框架结构的具体思路

国家税务总局肖捷局长指出:“要把内控机制建设作为税收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税制、征管、内部行政管理等改革,积极完善内部岗责体系,优化流程,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形成权力层层分解、工作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制约的科学严密的管理链条,从源头和机制上防范****风险。”这无疑为各级税务机关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指明了方向。

结合当前税务系统的工作实际和对内控理论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当前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坚持依法治税和反腐倡廉的基本原则,以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体系为目标;在各级税务机关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督察内审、巡视、法制等监督部门的组织作用,各有关业务部门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整体合力;根据现有的机构设置和税收征管模式,以建立健全税务机关岗责体系为基础,明确各个工作岗位权力和责任;以优化税务工作流程、科学配置权力为主线,以完善税收工作程序和规范税务工作行为为重点,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强化信息传递、沟通;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培育、塑造以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为核心的内控环境;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对税务系统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运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制约。进而构建起工作岗位标准化、权力责任明晰化、办事程序化、监督实时化、追究及时化的体制机制,体现出分权制衡、流程制约、事前预警、事中提醒、事后追究的风险管理功能,实现对税务系统“两权”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督和制约的内控机制,保证各级税务机关“两权”运行的规范、透明、高效。

1明确内控目标,把握内控机制的建设方向。依法治税,用法律的手段指导和规范我们的各项工作,是多年来税收工作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是党和国家对税收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各级税务机关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保证干部正确履行职责,执法为民的政治保障。因此,将依法治税和反腐倡廉设定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总体目标,将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预防****体系为内控机制的具体目标,为内控机制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内控机制框架的构建和功能设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2完善内控机制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方式。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是税务机关的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党组书记负总责,纪检组长(或者责成一名分管执法监督工作的副局长)具体抓,纪检监察部门(或者是责成督察内审、巡视、法制等负责执法监督的部门中的一个部门)作为具体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共同实施内控。才能有效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发挥内控机制的作用。牵头部门负责制定内控实施方案,协助党组具体分解和落实内控任务,并对内控机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梳理工作规范,落实具体内控工作任务。

3全面梳理权力事项,明确岗责体系。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机构改革,对本级机关各部门的权力事项,特别是税收业务管理权、人财物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等进行全面梳理,列出“权力清单”。按照机构设置和征管模式,严格划分不同岗位的权力的使用范围,针对不同类别权力的特征和作用,建立职权清楚、责任明确的岗责体系,同时,将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融入到每一个岗位,实现权力、岗位、责任、义务的有机结合,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优化工作流程,科学配置权力。在坚持依法治税和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部门的权力事项和用权方式,简化权力运行程序,下放行政权力,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做到下一道程序对上一道程序进行控制,每道程序之间互相制衡。在“简、放、提、优”的基础上,科学配置权力,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对权力事项的运行程序、行使依据、承办岗位、职责要求、监督制约环节、相对人的权利、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等内容,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流程图将权力行使过程进行固化,使每项权力的行使过程都做到可视可控。

三、构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路径选择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税

务机关内部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应当理清思路,明确工作方向,重点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完善制度,规范税务人员行政行为。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规范性文件,对税务人员每一项行政行为都要进行梳理、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统一的标准规范,使所有的工作行为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紧紧围绕“两权”运行轨迹,全面清理整合工作规程和内部管理制度,总结实践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进行规范和固化,并上升为制度。建立起一系列既有实体性内容,又有程序性要求的工作制度,既明确规定应当怎么办,又要规定违反规定后如何处理,形成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制度链条,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保证行政权力的和谐有序运行。”

2实施科学的风险管理,实现对风险事前预警、事中提醒、事后追究的防范和控制。从分析权力运行风险人手,对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各种信息进行识别,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成因,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行政执法权力风险查找的重点是一般纳税人认定、优惠政策审批、税款核定、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务行政处罚等环节;行政管理权力风险查找的重点是干部任用、资金分配、项目决定、资产处置,以及许可权、审批权、征收权、处罚权、强制执行权等权力比较集中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风险点的查找,应当按照“对照岗位职责——梳理岗位职权——找准权力风险点——公示接受建议”的统一流程,由部门和个人结合工作实际主动查找,并将查找出来的结果集中公示。对查找出的风险,要按照权力运行频率高低、人为因素大小、自由裁量幅度的高低、制度机制漏洞的多少、危害损失的严重程度等对风险点进行分级评估,明确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健全防控措施。要把风险排查、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工作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和具体工作环节,使风险管理真正科学、实用。

3充分利用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强化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将权力行使过程变为信息处理过程,强化程序的严密性,弱化人为因素,遏制随意性,形成机器控权的制约机制。要依托综合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纪检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将以审批事项为重点的各类权力运行纳入信息化管理,使各类信息互融互通,便于沟通和监控,实现实时监督、控制和综合分析,做到全程留痕,可查可控。要进一步运用好现有的监控决策、执法考核、执法监察等信息系统,切实掌握各类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信息,做到实时监控,全程制约。

4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培育、塑造以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为核心的内控环境。税收内部控制机制的顺畅运行,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包括管理理念、组织机构、岗责体系业务流程等要素构成的内控环境。在内控环境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所有的制度都需要有与制度要求相适应的人来执行,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人的思想理念和能力素质。因此,必须加强税收文化建设,将依法治税、廉洁行政的观念和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内化为税务干部的思想观念,成为全体税务工作人员的共识,并将这种治税思想和管理理念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始终,引导全体税务人员加强对依法治税思想和科学内控管理理念的认知,牢固树立依法行政、防范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的观念,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顺利运行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5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执法。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好的监督。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关于政务公开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严格执行公开办税制度,对各部门的权力进行汇总统计,审核认定,编制目录,明确公开的要求、时限、范围,实现权力、责任、流程、制度、风险“五个公开”,使权力在阳光下透明、规范地运行,不断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拓展监督渠道,促进内部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

6加强与外部控制的联系和有效衔接,促进内控机制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分别运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税务机关“两权”运行进行监督,这两种不同的监督控制机制又可以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在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与外部控制的沟通、联系和衔接,更好地发挥两种控制机制的合力作用。税收内控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税务机关主要负责人作为内控机制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在内控机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注意与公、检、法、纪检监察机关等外部控制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发现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部门把明确权责、规范流程、风险排查、完善制度等要求落实到位,发挥内控的作用。积极学习、借鉴外部控制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

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研究篇3

关键词:税务风险;管理;企业集团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76-02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站在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进行控制管理。在事前要进行防范与筹划,在事中进行辨识防控、在事后进行纠正反馈,才能将税务风险控制在既定范围内,实现企业预期目标,保证企业利润实现最大化。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指一切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损失,税务风险是指企业涉税行为未能遵守税收法律,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存在不确定性的种种情况,隐藏在企业营业活动当中。例如企业未依法纳税而受到税务机关稽查,导致相应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对企业的声誉和生产经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的风险;或因不能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税收法律和政策,导致企业承担不应承担的税收负担,在经济利益上蒙受损失的风险;在不违反税收法律政策的前提下,不能合理进行税收筹划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影响企业潜在收益的风险。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税收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确定企业战略管理不同阶段的目标,预估潜在的税务风险,采取合理的规避措施以最小的税务风险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的目标管理。

二、目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税务风险观念滞后,防范意识薄弱

企业各管理层对税务风险管理流于形式,税务风险管理的作用只是满足企业在税务问题上“遵纪守法”,没有将税务风险管理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企业价值,降低企业成本挂钩,没有将控制税务风险贯穿于整个生产企业的经营全过程中。形而上学认为,企业所有税务问题只是财务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

2.缺少专设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与专业的税务管理人才

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财务部门设立了税务会计岗位,但更多的是要承担纳税申报、缴纳税款、与税务部门沟通协调税务工作中的争议等职责,不能与其他税务相关人员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共享、反馈。从税收角度,对信息分析和整合,对税务风险产生的生产管理和业务流程进行识别、评估、控制。缺乏系统的制度化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税务工作普遍由会计、财务专业人员担任。税法知识薄弱,专业技能水平、业务素质较低,不能准确把握税收相关政策,导致企业税务工作主观性较强。

3.税收风险管理缺乏相应约束机制

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缺乏成文的标准控制制度,企业日常税务工作的各阶段和环节缺乏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手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对重大税务风险控制缺乏覆盖管理职能和业务流程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在税务风险控制上存在盲目、主观臆断、随意等问题。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原则

1.依法纳税原则

依法照章纳税是严格遵从“税收法定”的要求,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控制机制,必须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服从税务机关管理。

2.全面及时原则

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产生相应的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的起因、种类及特性是多种多样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应体现在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进行全过程管理。

3.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应从“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分析来看待“投入”的有效性,确保其所得大于所耗,体现税务风险管理的经济效益。

4.税务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原则

企业的涉税行为应更多地考虑企业内部、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税务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商业信誉,维护企业社会形象。

四、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1.优化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建立多层次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管理衔接并行,建立税收高度集成的专业管理部门。该部门由一名集团副总裁领导负责整体工作,税务部门的领导需要到参与集团公司各项业务决策中来。集团层面的决策,也可以进行群众参与,使员工意识到税务部门在集团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突出税务部的作用,由集团总裁级领导直接领导税务部门,领导层要大力支持并推动税务部和其他涉税部门的沟通、协调、合作。所有的子公司,必须配备专职税务经理,聘请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纳税较多、规模较大的二级或三级利润中心,也应配备专职税务管理人员。纳税较少、规模较小的二级或三级利润中心,从成本效益上考虑可由对税务业务较熟练的财务人员兼职进行管理。健全税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在集团的各事业部,充分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岗位来对本单位本部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可规避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和税务风险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障碍,控制税务风险源,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贯穿到整个企业集团的营运活动当中去。

2.税务风险管理机制设计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支持。设立规范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内设税务风险管理部门,执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责任,督促税务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执行。税务风险管理部门的具体岗位职责包括:在领导层、决策层的指挥下,负责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的运行实施,税务风险识别评价,应对策略的分析与评价,领导层制定的税务风险管理策略的推行,与企业内部各相关涉税业务部门在税务风险问题上进行有效沟通、协调,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运行监督评估,填写税务风险管理报告书,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的协调、沟通、反馈。建设税务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普及税务风险管理的理念,构建税务风险管理的氛围,为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系统的有效运作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与文化保证。建立合理的税务风险防控意识。设置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相应的责、权、利机制。有效地识别、评估、控制税务风险。识别税务风险是指对未知的税务风险进行分类整理有效分析,揭示税务风险的本质与规律。识别税务风险是否存在,税务风险的类别以及税务风险的大小程度。识别企业具体经营运作活动所涉及的税务风险,分析税务风险程度并明确管理责任。对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的大小、税务风险类型、来源、产生的诱因全面分析,找出税务风险产生的根源,从源头规避。税务风险控制环节以税务风险评估环节的评估结果为依据,对不同的税务风险选择执行适当的弥补并消除风险、降低风险,以实现对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根据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寻求最佳的税务风险摒除措施。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还应将税务风险管理涉及税务风险管理现行制度的缺陷及税务风险管理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其他涉税部门。

参考文献:

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研究篇4

近年来国家对增值税作出重大政策调整,企业所得税也相继出台重要法规,企业应研究这些政策法规对企业涉税业务的影响,从税收筹划的角度适时在企业所辖范围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进行调整和合理的安排。笔者就企业开展涉税风险评估业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旨在通过建立适合的税务管理体系,规避涉税风险。

一、构建以流程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税务管理体系

税务管理体系,是指企业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涉税事务管理组织与标准,即建立“计划、执行、控制、分析、评价”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以完善各环节涉税链条,加强税务工作的事前筹划和过程控制,实现企业税务价值的最大化。

1.建立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背景和模式下,企业机构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趋势下,传统的、被动的税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涉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方式管理企业税务问题。

(1)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使企业税务管理与企业整体管理直接对接,共同运行;

(2)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有效地推动公司税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3)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角度,规范税收管理和财务管理。

2.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体系的基本设计

(1)企业宏观层面的税收管理

①构架。合理的组织架构是企业税务高效运行的关键。企业基于组织架构和自身经营特点,在财务部门内部设置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对企业涉税业务处理全面管理。

②职能。将税务安排融入企业的总体战略;在全公司范围内,广泛传达税务信息;制定年度税务整体计划并实施监控。

③流程。流程中应包括部门之间的涉税业务管理的协调,总公司和分公司及子公司的涉税业务管理的协调。企业涉税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必须对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立以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决策中纳税风险控制进行整体考虑,把纳税风险控制总公司和分公司及子公司经营的全过程,使纳税风险控制制度表现出整体性、协调性。

(2)企业微观层面的税收管理

①政策。建立适用本企业经营业务税收分析的构架和税法政策的归集系统;对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企业应及时更新最新可适用税收政策系统;企业对内部发生业务的新变化做出适用税收政策判断;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案设计;企业应设置专门人员对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进行追踪分析,研究其对本企业涉税业务的影响,并在公司相关部分传达,对企业涉税业务及时进行调整和控制。

②风险控制。企业应制定完善的涉税事项内部管理规范,财务部门应与各个业务部门的协调,尤其是重要交易的过程以及合同的谈判必须有企业财务部门的参与。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涉税事项必须保证进行事先、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和管理。

③核算管理。核算管理是基于纳税风险防范对企业会计信息形成的过程进行控制;同时企业财务部门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在对企业的经济事项进行全方位税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涉税业务处理的责任并进行考核。

部门之间的涉税业务管理的协调。企业涉税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必须对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立以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决策中纳税风险控制进行整体考虑,把纳税风险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使纳税风险控制制度表现出整体性、协调性。

企业财务部门应建立岗位责任制。企业应在主要经营业务进行全方位税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涉税业务处理的责任,并实施考核。

二、研究和分析税收环境变化对企业涉税业务处理的影响

1.研究税收政策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并准确实施

企业通过对业务风险评估风险的问题,在研究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对下设企业进行涉税业务处理的指导。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陆续出台重要规范性文件的背景下,这项工作尤为重要。

企业应在财务管理部门应设专人对税收政策法规及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分析,将与企业涉税业务处理有关的税收法规在分析的基础上在全公司进行传达。

企业应定期组织对税法学习和培训,尤其是对企业所得税业务处理的培训。鉴于当前普遍存在企业所得税的业务处理及纳税调整明细表的填列质量较差,所得税和会计差异调整不准确,其结果必然导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填报错误,纳税风险产生。

2.应对税收管理环境变化的对企业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深入,税务部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重点也在不断调整。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成立了大企业管理司,对大企业实施税收管理,作为当地重点税源企业一直被税务部门所关注,是税务部门管理的重点,企业面临税务部门的管理和检查比较频繁。

企业在加强内部税收管理的同时,和税务部门的沟通十分重要。税务部门对企业涉税业务的指导及检查时,企业应建立核定税务部门适用税收法规是否正确的制度,并对税务部门执法存在异议的事项和问题进行沟通。

三、从涉税风险防范的角度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是企业控制纳税风险的基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其制定是否合理,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纳税风险的程度。部分涉税风险的形成,反映出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因此,从涉税风险防范的角度,笔者对加强财务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1.规范企业财务和预算管理制度;

2.根据税法的变化调整会计核算;

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研究篇5

【关键词】管理熵风险管理动态评价

一、引言

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董事会和管理层决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能够更加有弹性地应对可能带来遵从风险的经济环境的变化。财政部从2013年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相关税收政策,至此“营改增”改革政策将全面推行。据统计,关于增值税的法规文件2010年有650项,2011年有569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完成申报任务要填300多个表格。这对企业的会计、财务系统和电子化要求都很高。企业为了符合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情形和范畴,如果不从改变经营安排入手,而是简单采取一些账务处理技巧靠近政策规定,忽略享受税收优惠必要的程序和备案手续,将存在很大的政策风险。

二、熵在税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税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诸多学者借鉴美国2002年COSO公布《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来构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芦笛,2013)。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构建一个能融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盖地,2009,胡国强,2012)。王玉兰(2013)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审计结果公告,构建了国内大型企业税务风险分级体系。

由此可见,目前大多研究主要集中于论述税务风险体系的构建,同时缺少以内控为研究视角、以项目为对象的风险评价模型,通过这种模型,既能衡量企业疏忽导致的企业税务损失的增加,又能激励企业正确筹划带来的企业税务利润的创造,各部门能够依照模型设计的指标细化分工、明确权责利。

为此,我们引入物理学上“熵”的概念来计量税务内控的有效程度,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充分发挥作用时,企业的经营活动将呈现出有序的状态,一切行为都按照预先规定的经营轨迹开展,企业中的人、财、物井井有条,熵值越小。而当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出现疏漏或失效时,如企业税务内部控制系统的某项控制要素与理想状态产生了偏差,将会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某个局部、甚至全部经营活动游离于管理层的控制之外,从而在企业内部产生混乱,使企业活动处于无序的状态,熵值就越大。

根据管理熵理论,我们把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系统各要素的管理熵值的计算公式确定为:

…………………………公式1

其中,为企业税务内控活动系统的第i个要素的管理熵值;为该要素的平均偏差率。i代表税务内控系统的第i个要素,j代表某要素所包含的第j个指标,为第i个要素出现偏差时,其风险是由该要素的第j个指标的偏差所引致的概率(即要素内各指标的偏差率占要素总偏差率的百分比)。

三、价值驱动的税务风险评价模型指标设计

本文将税务内控与会计内控相结合,以经济内容作为项目分类,设计了各种细化指标,将一个企业全年的税务行为(按对税务利润的影响有正有负)确认为样本量,统计出偏差数值、偏差率和该偏差率占要素总偏差率的比重作为熵公式的影响因子,最终计算出衡量企业税务风险的熵值,以此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与税务协调指标

1.具体评价标准有:①收入款项入账不及时―偷税;②货币资金损失―非经审批所得税前不能列支③向特定人的借出款项不及时收回,需借款人承担个人所得税④已发生的应付费用不结算、不支付,导致相关费用税前不得列支;⑤长期货币资金出现红字;⑥货币资金结余额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严重不符;⑦不设置“银行存款”账户,收入全现金循环;⑧“物流”与“资金流”不配比。

2.主要涉及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及附税、企业所得税。

(二)销售收款内控制度与税务处理的协调指标

1.具体评价标准有:①收入计量不准;②隐匿实现的收入;③实现收入入账不及时;④斯视同销售行为未作纳税调整――(注意:视同销售收入可以作为扣除业务招待费及广告宣传费的基数);⑤销售货物的税务处理不正确;⑥收入和成本、费用不配比,成本分配不正确;⑦虚计销售数量,多转销售成本;⑧销货退回只冲减销售收入,不冲减销售成本。

2.主要涉及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及附税、企业所得税。

(三)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与税务协调指标

1.具体评价标准有:①固定资产的取得方式及初始计价不符合税法规定;②固定资产折旧及摊销不及时或不符合税法规定;③固定资产后续费用的处理不符合税法规定;④固定资产清理的处理不及时或不符合税法规定。

2.主要涉及税种:房产税;企业所得税。

(四)投资内部控制与税务协调指标

1.具体评价标准有:①固定资产投资;②无形资产投资――不能合理区分研发支出与开发支出;(3)股权投资;(4)债权投资。

(五)筹资内部控制与税务协调

1.具体评价标准有:①不同筹资下的税收成本最小化②资本结构合理性问题③在保证资本结构安全合理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负债的抵税效应;④协调处理金融负债与内部负债的税收负担;⑤股东向企业的借款比例应适当控制(5:1,2:1)⑥充分发挥租赁的节税与资金转移效应;⑦筹资利息(资本化、费用化)纳税筹划。

(六)薪酬内部控制与税务处理协调指标

1.具体评价标准有:①薪酬兑现、考核制度必须做到与税法的协调;②薪酬的税前列支不合理;③职工薪酬的个人所得税税负过重。④薪酬兑现方式充分发挥税收临界点效应;⑤补贴包干方式下如何与个人所得税政策协调;⑥投资人的薪酬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

(七)经济合同内部控制与税务处理的协调指标

1.具体评价标准有:①合同中货物销售价格的确定。如含税价格与不含税价格;离岸价与到岸价;出厂价与目的地价。②合同中经营方式的确定;③选择有利于降低税负的货款结算方式;④合同中正确表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经营行为;⑤违约责任与税前列支,违约金赔偿金,罚款与罚金、罚息。⑥合同签定应当考虑税收成本。

(八)并购活动控制与税务处理的协调指标

四、建立“以项目为中心、以价值驱动为主线、权责明确”的税务风险评价模型

基于熵原理的税务风险评价模型,以项目为中心,明确了评价主体、范围和业绩考核的对象。以价值驱动为主线,从经营、筹资、投资等环节寻找税务的风险识别点和价值创造点,将风险和绩效匹配,做到权责明确。

文章以广西某房地产企业作为实例,对该企业的税务风险活动按照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了全面调查,得出了其2012年度税务内部控制调查测试结果,计算出企业税务风险活动的熵值,如表3所示。

该房地产公司税务内部控制调查测试结果表明:该项控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出现疏漏,将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管理熵增加。就该项控制活动本身而言,增加了0.053个单位的管理熵。

五、结语

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税收管理严格的日益规范给企业规范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十年将会迎来除增值税以外的个人所得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等诸多税种的改革。正确识别、评估税务风险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的细化,也是制定税务风险应对措施、及时控制风险的依据。基于熵的税务风险评价模型设计,通过度量风险偏差和波动性,将事项的重要性和波动性自动评级分类,层层解构各项风险指标,实现系统、动态地监控每一项价值活动。

参考文献:

[1]盖地,张晓.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风险识别与防控[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9(8).

[2]胡国强,吴春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研究综述与框架构建[J].会计之友,2012(31).

[3]赵序海.税务系统会计集中核算问题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11(44).

[4]王玉兰.构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探讨[J].税务研究.2013(4).

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研究篇6

关键词: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根据税务机关的调查研究,我们认识到当前企业税务风险的严重性,对此企业必须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尽管大企业也在不同程度的、以不同方式地落实“指引”,但从执行税收政策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尚不成熟,企业管理人员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管理工作的存在问题,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建设的紧迫性已经凸显,对此,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对中石油、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华能集团、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华为、五矿集团和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8户企业集团,由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合作开展全流程税收风险管理工作。

一、概述大企业税务风险

(一)大企业税务风险的基本概念

税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济活动相关涉税活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税务机构以及企业单位对这一不确定的认识和判断。因为大企业自身的涉税行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自身行为不当,税务制度的改变等,导致相关部门无法及时、准确的根据国家税务制度要求最终自身财产遭受损失、企业名誉受损、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等的风险。大企业是我国税收重要来源,在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方便进行税务管理,我国税务部门通过列名的方式对大企业进行确定。现阶段,国内的定点联系大企业已经确定了45家,每年国家税收的两成来自这些企业。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国内对于大企业的划分标准为:同时满足销售额3亿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亿元及以上,从业人员2000人及以上。而国际上通常使用下面五项标准进行衡量:创业核心技术;规模经济;供应链管理能力;品牌价值;资源垄断。大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庞杂,经营内容复杂,多元化企业甚至会存在跨行业、跨区域的情况,涉税事务繁重,税务管理工作非常困难。同时也因为大企业业务重大,所以一旦被查出违法税务行,相应的税务金额处罚也是非常沉重的。更为严重的会挫伤企业的信誉,同时极易给企业引起各种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严重的影响,对于其宏观经济的运行造成重大的影响。

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为内控制度中一项关键性内容,是大企业进行税务防范工作而制定的一套税务风险管理规范制度。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施高效的税务管理工作,也是企业税务防范当中采取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具体体现在,大企业董事会等机构及其成员一同参与实施,主要是为了合理的保障企业在有效的防范自身税务风险的前提下,创造更高的税务价值,进而制定完善的流程和规范。

二、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

在国内,税务管理进步相对较晚,相关理论尚不健全,实践经验较为缺乏,直至今天,依然没有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税务法律对大企业税务内控工作进行合理的指导。现阶段,我国的征管法等相关税务法律制度在大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等方面设立相应的要求和规定,同时也缺乏较为详细的税务控制鼓励措施。我国税务总局颁发的税务风险管理规范性文件,主要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不具有相应的强制性。

(二)缺乏系统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大企业自身的部门机构设置相对混乱,岗位职责不明确。比如部分单位在税务风险内控方面设置了专门机构,部分企业设立了风险控制机构,一些企业则同时设立了两个部门。此外,有关税务风险防控责任,部分企业落实在自身的风险内控部门,而一些企业则分配到自身的财务部门中,有的企业税务风险是内审部门在负责,和其他单位的联系不足,全局统筹不到位,使得大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效能下降。

(三)大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工作不到位

企业没有建立较为高效的风险评估机制,税务风险评估工作较为形式化。同时税务单位通过风险评估信息反馈可以对企业的税务防范工作进行一定的指导。税务机关的工作能力受到税务人员、税务信息化程度、涉税信息等多项因素的影响,如果税务人员素质较差,税务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等情况下,税务机关难以对大企业自身的涉税风险进行系统、有效的识别,所制定的风险评估报告的指导性不高,此外风险评估反馈不及时,对于大企业的风险防范进行合理的指导。

(四)税务风险管理的执行力不足

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不到位,具体的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加之部分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工作执行力度严重欠缺。同时大企业组织结构复杂,相关的经营项目繁多,信息化程度较高,技术组织管理能力均较强,基层税务人员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整理资料、税额催缴、日常巡检等工作上,无法抽出充足的时间组织纳税评估、税务风险分析等风险排查工作,使得精细化管理无法得到落实。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及风险管控效果评价工作机制

很多大企业对于自身的税务风险没有正确的认识,税务风险管理不到位,更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风险管理工作较为混乱,风险管理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对于风险管理和控制效果没有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缺乏相应的评价工作机制,风险管控不到位企业难以认识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无法及时的优化和完善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三、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

大企业要想建立健全自身的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以及制度,需要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虽然在大企业税务风险机制方面,国家法律依然处于空白状态,国家税务总局目前已经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和《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各个方面应当努力学习相关指导合规程,可以结合相关指导和规程制定符合本企业具体的情况的税务管理基本制度。同时税务部门也必须加快大企业税务风险法律建设工作,需要尽快针对税务风险内控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将其划入我国法律法规中。由此大企业在组织自身的税务风险可以严格按照法律进行,税务部门在进行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也有明确的执法依据。

(二)构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确定管理职责权限

应当率先从人员方面着手做起,提升领导层的税务风险观念,同时将这一风险意识融入企业的运营当中,企业各个分支结构设置相应的部门,聘请素质过硬的人才负责税务工作,参与税务决策分析、外部信息税务影响分析、税务核算等工作,切实遵循岗位分离原则,防止出现税务人员兼任的情况。此外应当确定完善的税务风险管控机制,和企业其他内控制度有机融合,确保在税务政策落实、外部经济环境变动充分分析税务风险问题,确定完备的工作流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同时通过研究制定科学的建议,一旦发生税务风险可以快速进行应对,减少为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制定科学的风险预估办法

大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当中,采取科学的合理风险预估方法。对企业涉税活动中面临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同时将评估结果及时的反馈给企业的管理层、决策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企业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可以结合相关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制定科学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及制定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有效的控制风险,降低企业税负压力。

(四)强化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执行的监督与效果评价机制

对于企业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保障风险管理的全面落实。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安排专门的人员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对管理工作中,工作态度不佳,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及时予以提醒或警告,促使其及时修改和整顿。同时建立较为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对自身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改正和优化。

(五)构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激励机制

为了促进税务风险管理加强,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针对税务风险控制效果良好的部门,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混乱,态度不端正等进行相应的惩罚。由此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鼓励,由此实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在国民经济中,大企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大企业经营范围庞大,经营业务复杂,涉税事务繁重,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负担较大,企业必须重视对自身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深入的研究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探究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税务风险管理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天灯.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3

[2]牟信勇,寇伟斌,王谦英,王雪绒.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索[J].税务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