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无抽治疗方法篇1
关键词:个性化;心理干预;无抽搐电休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指利用短暂适量电刺激大脑,造成患者暂时意识丧失,主要为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1]。具有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适应范围广等优点。临床中许多患者对治疗不理解,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依从性较差,不利于有效治疗,为探究个性化心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影响效果,笔者进行本次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分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21~57岁,平均(34.2±3.4)岁,精神分裂症22例,情感分裂症18例,抑郁症5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22~58岁,平均(34.6±3.2)岁,精神分裂症21例,情感分裂症20例,抑郁症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入组标准
(1)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抑郁诊断标准中相关诊断标准[2];(2)所有患者均有MECT治疗适应症,无绝对禁忌症;(3)所有患者在进行MECT治疗同时,抗精神疾病药物同前;(4)排除器质性疾病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给予常规护理,遵照医嘱给予药物干预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个性化心理干预,主要包括治疗前心理干预、治疗时心理干预及治疗后心理干预。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
1.4观察指标
(1)焦虑情绪:采用HAMA量表进行评定,HAMD量表:0~8分表示无焦虑,9~19分为轻度焦虑,20~34分为中度焦虑,34分以上为重度焦虑[3]。(2)抑郁状态:抑郁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SDS量表包括20个评价项目,将20个评价项目得分相加为粗分,将所得粗分×1.25为标准分值,正常70分[4]。(3)依从性:采用自制依从性调查表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评定,评定内容包括治疗积极性、治疗配合度等5项内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依从性越高。(4)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治疗结束后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理治疗、护理态度、护理操作技术等10项内容,总分100分,根据得分规定:非常满意:>85分;满意:60~85分;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依从性评分比较
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各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依从性评分比较(分,X+S)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满意度,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3讨论
MECT治疗精神疾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但由于其采用电刺激治疗具有特殊性,患者和家属难以接受,认为对大脑和身体为一种伤害性治疗。研究指出,MECT治疗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约50%患者被动接受治疗,约20%患者对治疗有抵触情绪[5]。临床中有效治疗中采用个性化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转变治疗观念,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6]。
个性化心理干预围绕患者治疗前、治疗时及治疗后心理变化进行个性化实施,具体实施内容如下:(1)治疗前:首先向患者及家属讲解MECT治疗机制,详细介绍治疗目的、过程、方法、疗效等,告知患者通过规律有效治疗可改善疾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以乐观心态面对疾病,增强患者对治疗渴望。讲解过程中应详细了解患者文化、爱好等个体情况,根据个人不同情况进行不同讲解和交流方式,以提高亲切感。(2)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全程陪伴患者,通过与患者交谈分散患者注意力,多给予患者鼓励,让患者感受到被关爱。交谈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3)治疗后及时和患者及家属进行交谈,让患者分享治疗感受,针对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情况进行记录,在下次治疗过程中进行改进。对病情有好转患者进行表扬、鼓励。
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通过上述个性化护理干预相比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明显减轻了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了患者依从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采用个性化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依从性和满意度,具有显著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彭江发,刘奋,梁杰等.氯丙咪嗪静滴、无抽搐电休克及米氮平口服对抑郁症自杀观念急性干预的对照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6):424-426.
[2]张淑艳,高海英,杨桂君等.心理护理干预在无抽搐电休克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医学与哲学,2012,33(2):52-53.
[3]夏春芝,马国惠.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障碍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9(2):139-141.
[4]乔霞,钱志梅,李谦等.心理护理干预联合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疗效及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06(19):21-22,23.
精神病无抽治疗方法篇2
【关键词】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清解止抽汤;临床观察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常见于2~15岁儿童。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的头、肩、肢体、躯干等运动肌快速抽动,交替出现,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和猥劣言语及强迫症状。西医学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品质性因素、感染免疫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1]。目前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及药物。西医治疗副作用较大,往往使家长或患儿不易接受,并且易产生耐药性,使病情反复,远期疗效不理想。近10年来中医中药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且在获得疗效的同时,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笔者于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用自拟清解止抽汤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儿科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26例,女4例;年龄3~6岁8例,7~10岁15例,11~16岁7例;病程<1年13例,1~3年8例,4~6年5例,>6年4例;有1种抽动者2例,有2种抽动者9例,有3种抽动者12例,有4种抽动者3例,有5种抽动者2例,有6种以上抽动者2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5例;年龄3~6岁9例,7~10岁13例,11~16岁8例;病程<1年12例,1~3年9例,4~6年6例,>6年3例;有1种抽动者3例,有2种抽动者8例,有3种抽动者12例,有4种抽动者5例,有5种抽动者1例,有6种以上抽动者1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根据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神经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制定。(1)起病大多数在2~15岁之间。(2)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抽动,影响多组肌肉。(3)多种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同时出现于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必须同时存在。(4)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至数小时。(5)症状的强度在数周或数月内有变化。(6)抽动1日发作多次,几乎日日如此。病程超过1年以上,且在同一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月。(7)排除小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癫痫肌阵挛发作、药源性不自主运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病变。
1.3病例纳入标准
(1)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无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病变者。(3)近1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升高。(5)患者年龄在2~15岁之间。(6)患儿家长知情同意。
1.4病例排除标准
(1)不符合小儿抽动症的诊断标准者、未按规定用药、因病例脱落或其他原因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2)排除小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癫痫肌阵挛发作、药源性不自主运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病变。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治宜清热解毒祛风。方药组成:金银花9g、连翘9g、僵蚕6g、蝉蜕6g、钩藤9g、生石决明12g、射干6g、山豆根6g、木贼草9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甘草3g。随症加减:伴有过敏性鼻炎者加辛夷6g、苍耳子6g;抽动明显者加全蝎3g、蜈蚣1条。服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100~200mL,分2次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受凉感冒。不得使用泰必利、氟哌啶醇等药物。
2.2对照组
采用西药氟哌啶醇片合阿莫西林口服,氟哌啶醇开始剂量每日0.5mg,每日2次,效果不佳时,每隔5d增加0.5mg,剂量控制在2~4mg。阿莫西林用量50~100mg/(kg·d),3次/d,连用5d后停服。
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2.3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
3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YALE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临床总体疗效评定量表(CGI)评价药物疗效,分别在治疗1周、2周时各评定1次。根据治疗前后的YGTSS总分减分率分析治疗前后及两组间的疗效变化。临床总疗效按完全缓解、显效、有效、无效四级评定。完全缓解:症状消失,减分率≥75%。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减分率≥50%。有效:症状减轻,减分率≥30%。无效:症状无改变,减分率
减分率=(基线总分-治疗后总分)/基线总分×100%
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100%。
3.2治疗结果
3.2.1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治疗组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总疗效与西药对照组相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1。
3.2.2两组服药后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见表2。表1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例表2两组服药后不良反应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4讨论
关于小儿抽动障碍,中医文献中尚无统一病名。历代中医医学家根据此疾病的临床表现认为与中医的痰证、风证有相关之处,所以将其分属于中医“慢惊风”“抽搐”“瘛疭”“筋惕肉瞤”“肝风证”等范畴。《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指出:“风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胜任故目连答也。”
笔者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通过疏风清热祛风,以尽早截断病邪入侵的途径,控制疾病传变,防止外邪引动内风。因此,临证中我们以清热解毒祛风为治则,自拟清解止抽汤。本方以金银花、连翘疏风散热为君;臣以钩藤、石决明清热平肝、熄风止痉;僵蚕、蝉蜕祛风止痉;射干、山豆根利咽解毒;佐以龙骨、牡蛎镇静安神;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解毒。全方共奏疏风散热、熄风止痉、解毒利咽、扶正祛邪、邪去正安之妙用。结果显示该方不仅能明显改善症状、控制抽动,且无西药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精神病无抽治疗方法篇3
国内外对TD的诊断只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描述性诊断,缺乏特异性病理生理学实验指标或基因标志物进行诊断。抽动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复杂、共患疾病多样,对于抽动障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控制目标症状的手段,并不能进行根治。
氟哌啶醇是第一个被用于治疗抽动障碍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南于其有镇静、锥体外系症状、迟发型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将近84%的病人在服用氟哌啶醇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只有20%~30%的病人能够持续氟哌啶醇治疗。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证明,帕利哌酮作为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对于抽动障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该研究旨在比较帕利哌酮和氟哌啶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分析2012年1月-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60例儿童抽动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门诊就诊的儿童抽动障碍患者,共60例,年龄8~16岁。将患者随机分到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各30例,其中帕利哌酮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10.2+3.O)岁;氟哌啶醇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9.9±3.2)岁,性别、年龄、病程两组间兀显着差异。两组患者均是首次治疗,入院前检测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系列及心电图等均正常。
病例人组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talDisorders-Ⅵ-TextRevision,DSM-IV)关于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经南两名儿科专家诊断;②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aleglohalticseverityscale,YGrss)得分≥25分;③性别不限,年龄≤18岁;④排除标准:患有严重急慢性躯体疾病者,自身免疫疾病及家族史、对研究药物过敏、有心律失常及肝肾功能异常者;⑤此研究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治疗与检查。
1.2方法
1.2.1给药方法帕利哌酮组帕利哌酮的起始剂量3mg/d,逐渐增加剂量,2周后加至3~6mg/d。氟哌啶醇组氟哌啶醇的起始剂量1mg/d,逐渐增加剂量,1周后加至2~8mg/d。
1.2.2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方法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末,分别采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aleglohalticseverityscale,YGTSS)和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emergentsymptornscale,TESS)进行评定。
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CTSS)分为3个部分:①关于运动和发声抽动的问诊条目;②动作抽动和发声抽动的评分f包括数量、频度、强度、复杂性、对正常行为的影响程度五个方面,每项再分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分别评分),0~5级评分,最高50分;③综合损伤评分,用于反映患儿因抽动症状造成的各种整体障碍程度,包括患儿在自尊心、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的与抽动伴随的困难程度加以评分,O~5级评分,最高50分。YCTSS总分为后两项分数相加,减分率为f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根据减分率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减分率≥80%为临床痊愈,减分率50%~80%为显效,减分率30%~50%为有效,减分率<30%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检验。
二、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帕利哌酮组痊愈15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3例;氟哌啶醇组痊愈12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6例。帕利哌酮组总有效率为90.0%;氟哌啶醇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4.81,P<0.05)。见表l。2.2YGTSS总分比较
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两组患儿治疗开始前YGTSS总分分别为53.14±14.25和55.23±1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3,P>0.05)。在治疗开始后第2、4、8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CTSS评分明显下降,第2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6,P<0.05),第4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8,P<0.05),第8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3,P2.3安全性比较
帕利哌酮组共有6例不良反应,恶心2例,震颤1例,焦虑1例,头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氟哌啶醇组共有23例,恶心4例,肌张力增高1例,震颤5例,心动过速3例,口干7例,便秘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9.31,P<0.Ol)。见表3。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在治疗在治疗第2周末(t=24.76,P<0.05),第4周末(t=19.31,P<0.05),第8周末(t=10.21,P<0.05),两组之间TE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三、讨论
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的、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抽动障碍可能会伴随患儿终生,对患儿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抽动障碍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脑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及其他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其中多巴胺活性过度或突触后受体功能代谢异常是比较认同的病理生理过程。有研究表明,抽动障碍患儿可能一直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直接或间接投射通路减少,导致对丘脑皮层兴奋性神经元一直不足,谷氨酸使皮层的兴奋性增高,产生异常行为。目前对于抽动障碍的治疗常常采取控制症状的方法,无法进行根治。
氟哌啶醇作为目前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主要临床药物,它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而产生效应。氟哌啶醇对于抽动障碍的早期治疗效果尚可,但是长期疗效欠佳,且加大剂量时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大和依从性变差。有研究表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总有效率为60%~90%,该研究结果与之接近;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将近84%的,该研究结果与之相接近。
帕利哌酮是一种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利培酮的活性代谢产物,药理作用于利培酮相似。它通过阻断5-羟色胺2A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发挥作用。帕利哌酮与其它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药相比,在获得明显疗效的同时,具有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等优势。目前有关于利培酮口服液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对照研究,尚缺乏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的直接临床疗效比较。
精神病无抽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托吡酯;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9.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4(b)-0066-03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clinicaleffectoftopiramateintreatmentoftourettesyndrome(TS).Methods80childrenwithTStreatedinourhospitalfromFebruary2014toFebruary2015wereselectedand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eachwith40cases.Children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treatedbytopiramate,whilechildreninthecontrolgroupweretreatedbytiapride.Therapeuticeffectwasevaluatedaccordingtosyptomsofchildren.Thedoseofadministrationwasadjustedbasedontherapeuticeffectandadversereaction.ResultsAftertreatment,theoverallresponserateintheobservationgroupwas85.0%,andwas82.5%inthecontrolgroup,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overallresponseratebetweentwogroups(P>0.05).Theratesofadversereactionintheobservationgroupwas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Topiramate;Tourettesyndrome;Clinicaleffect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慢性、多发性的神经性精神疾病,临床特征为运动性抽动、发声抽动、强迫行为和情绪障碍等,在10岁以下的儿童多发,成人患病率低于儿童,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1]。对于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有专家认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遗传疾病,也可能与病理、心理、环境、神经递质等有关。大多数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经过治疗后均可缓解症状,1/4以上的患儿抽动症状可明显减轻,临床上可通过西药治疗、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多方法对患儿病症进行干预[2]。近些年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率不断提高,给患病的儿童和家长带来烦恼,由于治疗该种疾病较为困难,在发病后如不能及时治疗,对患儿的学习、生活、家庭及社会均会造成严重影响。本次研究采用托吡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多发性抽动症儿童患者80例均行脑电图、头颅CT、血常规、尿常规、肝功及肾功等常规检查[3-4]。入组标准:符合美国精神保障诊断手册中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表(YGTSS)得分在25分以上;在入组前1个月未使用其他治疗该疾病的药物(包括中药);患儿在入组前,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患儿神志清醒,无其他重要器官严重疾病,可配合服药和复诊。排除癫痫、肝豆状核病变、药源性抽动等疾病。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40例。对照组患儿年龄5~14岁,平均年龄9.2岁,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儿病程10~29个月,平均病程19.5个月,YGTSS评分78.3~88.9分,平均86.9分;观察组患儿年龄4~14岁,平均年龄9.9岁,男性25例,女性15例,患儿病程9~30个月,平均病程18.5个月,YGTSS评分75.6~86.5分,平均84.1分。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比例、病程、基线YGTS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儿给予托吡酯片(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555,生产批号:1460217)治疗,规格:25mg/片,治疗初始计量2片/d,每周根据患儿情况增加0.5mg/kg,最终治疗量2~3mg/(kg・d)。对照组患儿给予硫必利,开始计量每次50mg,2次/d,根据患儿抽动频率和发作情况增加计量到150mg/次,待患儿症状有所缓解后可维持剂量50~150mg/d,2次/d。两组患儿治疗时间为3个月,治疗期间每月到门诊复诊,观察患儿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调整用药剂量。
1.3疗效评价
根据患儿抽动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5-6],控制: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抽动症状完全得到控制;好转:抽动次数减少50%~100%;无效:抽动次数减少
不良反应评定标准:嗜睡、纳差、注意力不集中、体重增加为轻度不良反应;反应迟钝、动作减慢为中度不良反应;严重的椎体外系反应为重度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抽动、言语抽动。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异常疾病,其患病率在0.5%左右,且男性多发于女性[6-9]。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患儿有一半以上伴有一种或多种心理行为障碍,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品等,患病后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也影响到患儿的性格、心理、品质等多方面的健康发展。对于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有专家认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遗传疾病,也可能与病理、心理、环境、神经递质等有关[10-11]。
儿童的成长和发育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重大,大多数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经过治疗后均可缓解症状,多数患儿抽动症状可明显减轻,少数患儿的抽动症状会持续到成年后,治疗后的效果相对明显[12-13]。临床上可通过西药治疗、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多方法对患儿病症进行干预。
行为治疗根据多发性抽动症的儿童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减轻学习压力、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改善患儿的外在行为,从而减轻抽动的发生频率。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行为治疗有消极训练法、正性强化法、集结练习法、松弛训练法、自我监督法等,患儿和家长要正确认识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消除患儿自卑情绪,促进患儿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治疗对治疗多发性抽动症也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家长、老师、医生三方面的积极配合,帮助患儿消除心理恐惧,减少患儿不良情绪,使患儿正确了解此种疾病并积极配合治疗。老师要在班级与同学做好沟通,不歧视嘲笑患病同学,增强患儿自信心,学校和社会都应加强对患儿的关心和理解,消除患儿的心理压力,心理治疗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
本次研究利用西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传统西药治疗多采用氟哌啶醇,其临床有效率可达80%以上。相关研究报道,服药患者血浆中氟哌啶醇的药物浓度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存在相关性[14-15],药物剂量与不良反应有直接关系,服药后的患者大多都会出现椎体外系反应,需服用抗胆碱药物才能改善不良反应症状,患儿因不良反应不能坚持服用,对疾病的治疗造成一定的限制。托吡酯作为新型抗癫痫药物,其化学结构为吡喃果糖氨基磺酸酯,药理机制为通过阻断钠通道起到阻断电压的作用,减少异常放电情况的发生,增强γ-氨基丁酸受体作用,抑制谷氨酸对其兴奋作用。托吡酯不但可以抑制γ-氨基丁酸氨基转移酶,还可起到营养神经的作用,减轻患儿因多发性抽动症导致的心理应激反应[6]。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5.0%,与对照组的8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采用托吡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效果明显,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患儿的依从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姚拥华,陈玲,许锦平,等.托吡酯与硫必利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11):16-17.
[2]徐鑫,林忠东,胡颖,等.儿童抽动障碍82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8):56-57.
[3]李雄,欧维琳.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9):1352-1354.
[4]甘汝虹.托吡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2,36(6):458-459.
[5]戚拥军,赵晓忠,国春玲.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30):197-198.
[6]陈秀梅,郭敬玲,杨丽新.多发性抽动症发病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6(5):385-387.
[7]何,曹世林,郑春梅.脉图检测阿立哌唑和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1):30-32.
[8]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25.
[9]甘汝红.托吡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2,36(6):458-460.
[10]甘忠芳,朱聆香.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11):1024-1026.
[11]姚拥华,陈玲,许锦平,等.托吡酯与硫必利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16-17.
[12]李雄,欧维琳.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9):1352-1354.
[13]ThomasR,CavannaAE.ThepharmacologyofTourettesyndrome[J].JNeuralTransm,2013,120(4):689-694.
[14]蔡淑英,任榕娜,王萍,等.托吡酯对慢性癫痫幼鼠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8,7(3):246-249.
精神病无抽治疗方法篇5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江苏无锡214151
[摘要]目的比较利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ticdisorders,TD)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该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门诊收治的60例儿童抽动障碍患者(年龄8~16岁)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利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其中帕利哌酮组30例,氟哌啶醇组30例,疗程8周。分别采用耶鲁抽动症状严重程度量表(YaleGlobalTicSeverityScale,YGTSS)和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emergentsymptomscale,TESS)对治疗前、治疗后第2、4、8周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治疗2周后YGTSS总分均明显下降,帕利哌酮组治疗2周的YGTSS减分率高于氟哌啶醇组,帕利哌酮组与氟哌啶醇组治疗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6.7%(P<0.05),帕利哌酮组与氟哌啶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和76.7%(P<0.01)。结论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都有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但帕利哌酮的疗效优于氟哌啶醇,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可推荐用于儿童治疗。
[
关键词]帕利哌酮;氟哌啶醇;儿童抽动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a)-0007-03
[作者简介]陆志新(1978-),男,江苏无锡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儿童精神病相关研究。
抽动障碍(tic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以运动抽动(motortics)和(或)发声抽动(vocaltics)为特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对儿童的心理发育和学习有较大的影响[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同时可伴有注意缺项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和情绪障碍等诸多行为问题。
国内外对TD的诊断只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描述性诊断,缺乏特异性病理生理学实验指标或基因标志物进行诊断。抽动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复杂、共患疾病多样,对于抽动障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控制目标症状的手段,并不能进行根治[2]。
氟哌啶醇是第一个被用于治疗抽动障碍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由于其有镇静、锥体外系症状、迟发型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将近84%的病人在服用氟哌啶醇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只有20%~30%的病人能够持续氟哌啶醇治疗[3-5]。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证明,帕利哌酮作为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对于抽动障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6]。该研究旨在比较帕利哌酮和氟哌啶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分析2012年1月—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60例儿童抽动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门诊就诊的儿童抽动障碍患者,共60例,年龄8~16岁。将患者随机分到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各30例,其中帕利哌酮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10.2±3.0)岁;氟哌啶醇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9.9±3.2)岁,性别、年龄、病程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均是首次治疗,入院前检测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系列及心电图等均正常。
病例入组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talDisorders-Ⅵ-TextRevision,DSM-IV)关于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经由两名儿科专家诊断;②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aleglobalticseverityscale,YGTSS)得分≥25分;③性别不限,年龄≤18岁;④排除标准:患有严重急慢性躯体疾病者,自身免疫疾病及家族史、对研究药物过敏、有心律失常及肝肾功能异常者;⑤此研究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治疗与检查[7-9]。
1.2方法
1.2.1给药方法帕利哌酮组帕利哌酮的起始剂量3mg/d,逐渐增加剂量,2周后加至3~6mg/d。氟哌啶醇组氟哌啶醇的起始剂量1mg/d,逐渐增加剂量,1周后加至2~8mg/d。
1.2.2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方法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末,分别采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aleglobalticseverityscale,YGTSS)和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emergentsymptomscale,TESS)进行评定。
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分为3个部分:①关于运动和发声抽动的问诊条目;②动作抽动和发声抽动的评分(包括数量、频度、强度、复杂性、对正常行为的影响程度五个方面,每项再分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分别评分),0~5级评分,最高50分;③综合损伤评分,用于反映患儿因抽动症状造成的各种整体障碍程度,包括患儿在自尊心、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的与抽动伴随的困难程度加以评分,0~5级评分,最高50分[10-11]。YGTSS总分为后两项分数相加,减分率为(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根据减分率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减分率≥80%为临床痊愈,减分率50%~80%为显效,减分率30%~50%为有效,减分率<30%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12]。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c2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帕利哌酮组痊愈15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3例;氟哌啶醇组痊愈12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6例。帕利哌酮组总有效率为90.0%;氟哌啶醇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4.81,P<0.05)。见表1。
2.2YGTSS总分比较
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两组患儿治疗开始前YGTSS总分分别为53.14±14.25和55.23±1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3,P>0.05)。在治疗开始后第2、4、8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GTSS评分明显下降,第2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6,P<0.05),第4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8,P<0.05),第8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3,P<0.05)。见表2。
2.3安全性比较
帕利哌酮组共有6例不良反应,恶心2例,震颤1例,焦虑1例,头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氟哌啶醇组共有23例,恶心4例,肌张力增高1例,震颤5例,心动过速3例,口干7例,便秘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9.31,P<0.01)。见表3。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在治疗在治疗第2周末(t=24.76,P<0.05),第4周末(t=19.31,P<0.05),第8周末(t=10.21,P<0.05),两组之间TE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的、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抽动障碍可能会伴随患儿终生,对患儿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抽动障碍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脑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及其他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其中多巴胺活性过度或突触后受体功能代谢异常是比较认同的病理生理过程。有研究表明,抽动障碍患儿可能一直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直接或间接投射通路减少,导致对丘脑皮层兴奋性神经元一直不足,谷氨酸使皮层的兴奋性增高,产生异常行为。目前对于抽动障碍的治疗常常采取控制症状的方法,无法进行根治。
氟哌啶醇作为目前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主要临床药物,它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而产生效应。氟哌啶醇对于抽动障碍的早期治疗效果尚可,但是长期疗效欠佳,且加大剂量时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大和依从性变差。有研究表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总有效率为60%~90%,该研究结果与之接近;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将近84%的,该研究结果与之相接近[13]。
帕利哌酮是一种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利培酮的活性代谢产物,药理作用于利培酮相似。它通过阻断5-羟色胺2A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发挥作用[6]。帕利哌酮与其它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药相比,在获得明显疗效的同时,具有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等优势。目前有关于利培酮口服液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对照研究,尚缺乏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的直接临床疗效比较。
该研究显示,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和66.7%,帕利哌酮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氟哌啶醇组。二者开始治疗2周后,YGTSS总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帕利哌酮组的YGTSS明显低于同治疗周期的氟哌啶醇组。二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为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仅出现恶心、头痛、震颤等常见不良反应,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和76.7%,帕利哌酮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氟哌啶醇,提示患儿对帕利哌酮的耐受性更好。
综上所述,帕利哌酮的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优于氟哌啶醇,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可推荐用于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由于该研究观察时间较短,研究案例较少,可能会影响部分结果,需要在以后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中进一步进行验证。
[
参考文献]
[1]冷丽梅.莱阳市城乡4~16岁儿童抽动障碍现况调查[D].青岛:青岛大学,2011.
[2]张艳,苏静,胡忠杰,等.阿立哌唑与盐酸硫必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对比[J].山东医药,2014(20):44-46.
[3]柯钟灵.抽动障碍发病危险因素、治疗的循证学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2.
[4]李静.抽动障碍儿童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3.
[5]唐渊,江莲英,陈若珊,等.218例儿童抽动障碍临床分析及误诊原因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0(17):2371-2373.
[6]李继涛,司天梅.新型抗精神病药帕利哌酮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9(12):1095-1098,1104.
[7]刘艳艳,陈燕惠,陈辉,等.阿立哌唑与泰必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6):421-424.
[8]郭敬华,郭素芹.利培酮口服液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5):459-460.
[9]刘京媛,范鸫虹,王国忠.儿童抽动障碍176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6(6):479-480.
[10]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IV-TR(TextRevision)[M].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00:1-943.
[11]LeckmanJF,RiddleMA,HardinMT,etal.TheYaleGlobalTicSeverityscale;initialtestingofaclinician-ratedscaleofticseverity[J].JAm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y,1989,28(4):566-573.
[12]张明园.精神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50-454.
精神病无抽治疗方法篇6
关键词抽动秽语综合征滋阴制动汤中西医结合疗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202
抽动污秽综合征(TS)在少年群体中比较常见,是一类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1982年2月~2011年3月采用滋阴制动汤合氟哌嘧啶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47例,并与单用氟哌嘧啶进行对比观察,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87例,均符合DSM-Ⅲ-RTourette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美国(1980)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87例以单盲法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2~14岁,病程1~5年。单用西药组(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14岁,病程1~4年。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临床表现:87例患儿中,眨眼30例,皱眉11例,皱鼻28例,点头9例,努嘴25例,摇头16例,抬臂12例,耸肩11例,扭转躯干7例,踢腿5例,喊叫10例,干咳24例,秽语6例。87例患儿中均有两种症状(动作及发音抽动),其中51例患儿有3种以上症状。
治疗方法:治疗组内服氟哌啶醇0.25mg/Kg,2~3次/日。并内服中药滋阴制动汤,处方:党参、黄芪、龙骨、牡蛎各15g,白芍、枸杞、柴胡各9g,五咪子12g,僵蚕、钩藤、半夏各6g,炙甘草3g。日1剂,水煎分3次服,症状消失后2天1剂。对照组单用氟哌嘧啶,服用方法同治疗组。两组均以2个月1疗程。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疗效分级:根据孙氏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症状、体征的评分方法,参照1985年12月《国外医学•儿科分册》有关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疗效标准。评定标准根据患儿的抽动部位(头面、肢体和躯干)的发作频度和发音(秽语、重复语言、模仿声)给以评分:①0分:发作基本消失;②1分:1天发作6~20次;③2分:平均每30分钟内有抽动或发音;④3分:平均每15分钟有抽动及发音;⑤4分:平均每分钟有抽动发音。进步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②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但仍有复发或遇其他刺激而复发;③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结果
治疗组痊愈30例,有效16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17例,有效14例,无效9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87%、77.50%(X2=7.646,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良反应:治疗组不良反应仅有2例,而对照组40例中有30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较高,其中轻度15例,中度10例,重度5例,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X2=125.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生于男性儿童,年龄4~15岁,临床主要特点有:头面、颈部等上肢肌肉发生不自主抽搐,形体虚胖或面黄体弱。氟哌啶醇是抗精神病药,为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有报道泰必利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肯定,但不良反应大,主要表现为椎体外系统症状,难以长期接受治疗,影响疗效。采取中西药合用,可减少西药用量,与单用氟哌啶醇治疗进行比较,缩短疗程时间,疗效佳且可减少不良反应。
中医学认为小儿素体纯阳,“阳常有余而阴不足”,“肝常有余”。本病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因患儿多喜食油煎及肥甘厚味,使津液愈亏,而导致阴虚,从而出现内火上扰,肝阳上亢的一系列不自主的抽动。治法以滋补肺、肾,平肝滋阴为法,方中党参、黄芪、甘草补益脾、肺之气,气旺阴长,阴能制阳,故动作性抽动的阳性症状得以控制;蝉蜕、钩藤、僵蝉熄风通络;龙骨、牡蛎平肝潜阳;炙甘草补脾益气;柴胡清虚热;白芍柔肝;五味子益肾养肺;枸杞子滋阴养血,诸药共凑滋阴潜阳,熄风平肝之功。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无毒不良反应,且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