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演变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电气工程概论;互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韩杨(1982-),男,四川成都人,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学院,讲师。(四川成都611731)

基金项目:本文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672011ZYGX2011J09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57-02

“电气工程概论”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围绕电气工程领域的几个主要分支——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电气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有全景式的了解,对进一步深入电气工程学科类专业学习起到导航作用,并逐步培养对电气科学与工程的崇尚与追求的专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1,2]

实践表明,学生总是习惯于知识的“定量”化灌输模式,而对于这样一门以“定性”介绍为主、没有公式讲解和详细专业理论分析的课程,最初还有些不适应。如何激发学生对电气专业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和图书馆资料查询等手段,去主动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知识背景,是课堂教学中需要着重思考和实践的课题。[3-5]笔者经过两三年的电气工程概论教学后,在重点讲述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的基础上,把互动式教学方法成功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表明,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探索改革教学模式

“电气工程概论”课程涵盖内容多,采用传统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效果不佳。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教学安排按照如下顺序:教师理论讲解—多媒体PPT展示—视频演示—给学生布置课后调研题目—学生自主学习、分组研讨、制作PPT—学生课堂专题演讲—同学问答互动、教师总结—教师提出整改意见—学生课后再次收集资料、完成研究报告。这种互动式方法培养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他们在PPT演讲、书面表达、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二、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课程绪论

(1)主要内容:电气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电气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简史、前景、理论基础和常用计算机程序,譬如EMTP、MATLAB、BPA、EMTDC、PSPICE等。应达要求:了解电气科学与工程的产生过程;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二级学科分布;了解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前景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应用和作用。

(2)教学设计:围绕使学生对本课程的专业背景、主要应用前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激发其对本专业的热爱这一目标来展开。在讲授过程中,补充智能电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等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2.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技术

(1)主要内容:电机的作用及其发展简史;电机的分类与结构、应用领域、选用与运行控制;电机学的研究内容概要;电器的发展历史和分类。应达要求:了解电机的基本作用、发展简史、电器的发展历史;理解电机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领域;掌握电机的可逆原理;理解电机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高压电器与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与作用;掌握电机分类方法和不同类别的电机特点。

(2)教学设计:介绍电机与电器学科的概况、发展简史,使学生对电机学等后续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电机的微机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FLASH制作的同步电机励磁过程和旋转磁场模拟动画来加强学生对电机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电器部分,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电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高压电器部分,由于装置体积庞大,采用视频录相讲解的方法,拉近学生对高压电器的感性距离。

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

(1)主要内容:电力系统发展简史;电力系统简介;发电厂、电网概述;电力市场简介;电力新技术与发展趋势。应达要求:了解电力系统的发展简史和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概况、交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过程、各种类型的能源发电原理及其特点;了解电力市场的概念、电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理解电力系统的功能与作用、现代电力系统的主要特点和运行过程。

(2)教学设计:主要讲授电力系统的概况、基本概念,内容涉及发、输、供、配、用几大部分,按发电部分、电网运行与调度、电力应用三个环节顺序介绍。教学过程中首先从系统的角度对电力系统进行介绍,使学生建立对电力系统整体功能及结构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各个组成部分分别阐述。在讲述电力系统发展前沿技术的时候,本着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主线,将智能电网的概念引入课堂。

4.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传动

(1)主要内容:电力电子技术的作用与发展简史;电力电子技术的特点和研究内容、应用领域;电力电子技术的地位、发展方向和电力传动概况。应达要求: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作用、发展历史;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电力传动的主要应用领域;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和直流电机、交流电机传动的基本原理。

(2)教学设计:介绍电力电子技术的作用、历史、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电力电子技术是我院电气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对半导体变流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讲授,让学生明确电力电子技术的本质和重要意义;将实验室电力电子器件作为道具,在课堂上实物演示,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在讲述电力传动部分时,结合工程实践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明确电力传动在工业中的应用概况;结合科研课题,将典型案例通过PPT向学生展示。

5.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1)主要内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发展简史及主要内容;高电压新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应达要求:了解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作用;了解高电压的产生原理和试验设备;了解高电压新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理解基本的高电压及绝缘试验操作。

(2)教学设计:介绍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其试验技术。本章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因此在教学时,采用了PPT讲授和视频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突出高电压技术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试验条件和环境等,达到让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的目的。

6.电工新技术

(1)主要内容:电工新技术发展趋势、超导电工技术、聚变电工技术、磁流体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磁悬浮列车技术、燃料电池技术、飞轮储能技术和微机电系统。应达要求:了解电工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超导电工技术、磁聚变电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磁流体发电和推进技术、磁悬浮列车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及应用,飞轮储能技术及应用和微机电系统的基本概念。

(2)教学设计:主要以PPT讲授为主。对超导电工、聚变电工、可再生能源发电、燃料电池技术和微机电系统等前沿技术进行专题概述。

三、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互动式教学模式

1.注重课堂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电气行业的应用情况和相关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譬如给学生介绍联合证卷行业深度分析“电力电子,我们可以看得更远”,重点介绍电力电子变频器、整流设备、无功补偿设备SVG、开关电源、直流输电装备等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介绍相关企业和上市公司产品和市场概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课堂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为了加强课堂互动,采用了PPT讲解和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个专题介绍。譬如:核裂变之历史回顾、中广核集团介绍、日本核事故回顾、欧洲核聚变装置、中国托克马克聚变装置、日本新干线与中国高速铁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公司宣传片;汽轮发电机、水轮发电机安装视频和三峡发电厂简介。学生观看完视频后,进行提问:裂变和聚变的区别是什么?日本核泄漏事故的原因是什么?避免核事故的方法有哪些?日本新干线和中国高铁的技术要点有哪些?汽轮机和水轮机的原理是什么等等。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凡是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上加2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随后,教师进行总结评论。

3.推行专题报告,活跃课堂气氛

采用学生专题演讲方法,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3人一组,分工协作完成资料收集、PPT制作和课后研究报告撰写。学生报告题目有:智能电网概述、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介绍、电能存储技术的发展概况、地热发电的现状与技术要点、PLC的原理与应用、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趋势、柔性太阳能电池、国内外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介、电力系统柔性输配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和电动汽车电源系统等等。学生报告后,其他学生提3~5个问题,报告者首先作答,教师随后总结,并对相关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对提问的同学,在平时成绩上加2分。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

四、结束语

通过和学生的沟通发现,学生非常喜爱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感觉课堂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活力,在知识获取和创新、演讲能力和书面表达方面都得到全面的锻炼,收获颇丰。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中找到了快乐,对电气工程专业提升了兴趣。教学实践表明,互动式教学方法在电气工程概论课程的应用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刘晋,牛印锁,文俊.国内外“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6):64-65.

[2]杨鸿波,高晶敏,侯霞,等.“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9-100.

[3]蒋陆萍,蒋宇琦.自主教学法在“电力生产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5):67-68.

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演变篇2

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它是指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有人也形象地称它为“可携带的能力(Porbrski也)”。个体需要这样的能力以使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中可以更灵活、更有效地找到或更换工作,并导向工作的成功。在西方工业社会从福特主义(Fordism)向后福特主义(Post一Fordism)转变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经历了从产品驱动(produet一面ven)到市场驱动(market一driven)再到过程驱动(process一driven)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使劳动力市场变化莫测[l]。关键能力的出现正是为了适应职业流动性和职业适应性的要求。它在当今整个职业教育领域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英国,根据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关键能力还被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目前分为主要关键能力(mainkeyskills)和广泛关键能力(诚derkeyskill),或称硬关键能力(hardkeyskills)和软关键能力(softkeyskills)。其中,主要关键能力被认为是相对更重要、更核心的,它在英国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课程中是要求必修的;广泛关键能力则相对要求没那么严格,它被包括在英国现代学徒制(ModemApprentieeshiPs)和国家受划11制(Nation习Traineeships)中。与关键能力相关的概念还有高级能力(。dvaneedskills)和基础能力(basieskills)。高级能力是在关键能力之上的,也更难实现,如管理能力等。基础能力则是低于关键能力的一个概念,但它是建立关键能力的基础,如普通的文字和数字能力。在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中,随着政府改革实践及研究的发展变化,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高级能力这三层次概念是浮动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对外语的看法,有时它被认为是关键能力,有时它又被当作是高级能力。对能力重要性的不同界定,决定了最后对关键能力的规定。

二、英国关键能力演变的背景

英国是传统的资本主义工业国,也是职业技术教育自成体系的国家,因此包含了许多特殊的历史背景因素,这是我们研究任何教育演变都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一)社会政治背景

欧洲大陆对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对能比较平等地对待。其所持的技术教育范式有两个信念支柱:l)技术是科学的工业应用,因此应该尊重技术;2)有技术知识的人只要有少量一些普通的非职业教育,就可以很好的表达及与人交流[2]姐23)。但在英国,没有这样的信念。英国教育一直沿用双轨制,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分轨进行,且地位是很不平等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较低。英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是学徒制。它是以实践和工作为本位的,且与主流教育分野。但是,雇主们对学徒制的支持往往有名无实,普通教育中对技术培训的参与是自愿的,因此也不要求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广泛的技能或者适应能力。社会对技术教育并不重视,技术教育大部分是由机械协会(MeehaniesInstitute)、伦敦城市与行会协会(City&Guilds)及夜校负责。英国技术教育的地位之所以低,正是由于这种以工作为本位的学徒制,而另一方面,在英国,教育也从来就没有被当作是“为成为博学的公民所做的准备”侧(n.23)。由于英国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从来就没有相互联系的传统,后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不得不对可转换的这种关键能力给予更多的重视了。另外,在英国,受通才教育的统治阶级需要发展的是政治高层人士所应有的品质,而劳动阶级则是政府的被动接收者,而非主动参与者。其结果就是“被统治者”的教育被减少为狭隘的职业培训了,而这种教育的效用则仅仅是以它所能产生的在工作场所的能力来衡量的。然而,随着英国工业社会的衰弱,教育系统不得不对越来越糟糕的经济环境做出反应。20世纪70年代后期,伦敦城市与行会协会课程就规定必须学习并考核交流技能,但那时学徒制已经衰弱,那些学术能力较弱的学生正面临失业,而且许多失业的年轻人也缺少社会和生活技能,这就使英国职业技术教育不得不反思对关键能力的开发,以解决缺少学术知识的那些年轻人的失业问题。

(二)哲学背景

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两种对立的教育哲学模式一直相互对抗。其一是社会中心模式,它将教育与培训相联,其首要的目标是促进经济繁荣;二是自由的个人主义模式,它认为培训完全是功利主义的,因此培训几乎完全不重视概念的理解,而只关心表现的能力。同时英国教育界也在不断寻求这两个极端的相互折衷。托尼就认为,教育既是社会的资源,也是个人的实惠。在职业教育方面,他的哲学观点既是自由主义的,又是社会中心的。自由主义要求教育不是狭隘的职业教育论,而是思想的提升;而社会中心是说教育不只是对个人的好处,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好处川。托尼的职业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甚至被称为了“托尼范式”。哲学、政治和经济是可以趋同的,这样的信念操纵了英国关键能力的演变及义务后教育的改革。政治制定者也正是这样找到了哲学和经济辩护的汇合点,从而力图让职业技术教育既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个体。在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中,通才范式与技术范式相互折衷与结合,在普通课程中加人职业教育成份,而在技术课程中加人普通教育成份,以此来跨越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分野。

三、关键能力在英国的演变

回顾关键能力在英国的演变,其正式规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无论是操作部门还是所规定的关键能力内容都发生了多次变化(见表1)[,](pP3o一31)O1979年继续教育部(FurtherEdueationUnit)在它的一个重要文件《选择的基础》中,第一次对英国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做出了规定。那时的关键能力共规定了11项,涵盖内容很广且十分细致,其基本思想主要是将经济需要与社会要求相结合。但在其后的几年中,青年失业问题仍没得到解决,再加之技术变化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觉得有必要习得一些可受用终生的技能。1982年,继续教育部出版了《基础技能》,其中规定了描述关键能力的两条原则:普通性(genericness)和迁移性(transferability)。普通性是指这种技能在各种各样的工作和学习情境中都是需要的,而迁移性是指在一个环境中习得的技能可以被运用于另一环境中。

这两条原则一直指导着以后英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规定。1983年,在继续教育部为青年培训计划设计的关键能力中,仅包含5项。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关键能力已经进人了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Business&Technolo留EduCationCouncil)和伦敦城市与行会协会的课程中了。1989年英国工业联盟(ConfederationofBritishIndus铆)和教育与科学部(DePa咖entofEdueationandseienee)都对关键能力作出了规定,但内容却不尽相同。教育与科学部把关键能力和减小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野的问题分开处理,而英国工业联盟却认为这两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不过,贝克(时任教育与科学部部长)首创了“核心能力”一词,同时还建议要对核心能力建立正式的考核,并要求建立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的学分转换系统,以此支持关键能力的发展。但此时也有人对关键能力缺少哲学深度提出了批评。进人20世纪90年代,英国职教对关键能力的规定逐步走向层级式的结构。1992年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山eN掀on习CouneilforVoeation习Qu巍fications)对不同重要性的关键能力的规定开始了区分,分为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两类。在这之后,英国对关键能力的描述都有了主次之分。

1996年的迪林报告(De~9RePort)是英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文件,它建议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与学术水平两条路径进行整合,规定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三项为主要关键能力,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学习的自我管理三项为广泛关键能力。迪林报告对关键能力的演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将社会政治哲学、经济需求与课程改革联结在了一起,既强调社会经济义务,也强调个人要求。它强调了教育与培训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还强调了社会有必要拥有训练有素的劳动力以与其它经济强国竞争。迪林报告还改变了职业教育系统的任务—从原来为一项工作对青年进行职业培训,转变为为个人的就业能力而进行终身学习。这是英国传统自由主义与欧洲大陆技术主义的相互折衷。1999年,资格与课程当局(QuahfieationsandCumeulumAuthori钾)再一次对关键能力进行了调整,就形成了目前英国职业教育所规定的关键能力了,共两级六项:1)交流;2)数字应用;3)信息技术;4)与他人合作;5)学习与业绩的自我提高;6)问题解决。其中前三项是主要关键能力,在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课程中必修;后三项是广泛关键能力,对其要求相对较低。

四、结语

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演变篇3

1创建网络环境——重视实效,达到从感性到理

性的升华

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就能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保障。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理想条件。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通常的做法是:在揭示新的概念、规律、公式、定律之前,为学生提供具体实例,或做几个实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网络环境后教学的模式发生极大的变革,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单一变为多样。网络教学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像为一体,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而又具备方便、快捷交互功能的网络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强烈的视听感染力更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执教“物态变化”时,教师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对现象获得感性的认识,最终达到理性升华。

2改变教学模式——使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变得

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最直接最广阔的场所,同时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网络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同时可以在网络上阅读文字材料,观看二维、三维的静止和活动图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顺利地理解知识,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这使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能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及时地获取知识。运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实验,使各种现象可以自由控制,直观再现,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等,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无法讲清楚,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演示其具体过程,可以大大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今,网络多媒体技术已经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多媒体课件。在初中物理众多的知识点中,可以开发很多有价值的多媒体课件,这样既能够使教师准确地把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本质内在的联系,又能够正确地理解与掌握物理概念、规律,并能结合实际生活加以应用,使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3整合信息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变抽象为具

体、生动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但有些实验,受时空限制大。如分子间扩散实验,因为硫酸铜分子均匀扩散到整杯水中需要几天的时间,金与铅相互渗透需要几年的时间,这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完成。用Flas课件展示,演示出液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过程,致使硫酸铜溶液和水的界面由清晰变模糊、进而整杯水变成淡蓝色的过程;演示固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致使经过若干年后,金片里面有铅分子,铅片里面有金分子。这样就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理解。所以恰当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结合课堂直观演示,使实验过程更加明朗化,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以使静态内容动感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在演示实验中,能把静止的画面变活,又能使假的模型变真,各部分的活动情况看得清楚,弥补了传统直观教学手段的不足。例如,磁极间相互作用用语言叙述不能形象描述其作用,而用Flas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展示出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其过程形象逼真,使其静止的画面变活。这样做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加深学生的印象。可见用网络技术,可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生动,对教学的效果的增强有着积极的作用。

4培养创新能力——注重传统手段与网络之间交

互应用

网络教学说到底,只是电化教学的一种新型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它只能代替教师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取决于教师。因此,如何在物理教学中使用网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在网络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应与传统的电教手段交互使用,取长补短。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某种形式上可能落后于网络,但它们可能会更注意感官的刺激,突出教学重点。虽然网络比较先进,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部分学生通过网络抄袭,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答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把传统手段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对实验中出现的不易控制或某些干扰的因素,通过网络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其得以表现,取得可靠的实验数据,学生能自主地探究。综上所述,通过网络教学,有助于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分析、概括出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传统教学手段与网络技术之间得到交互,更好服务于课堂教学。

5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把计算机和网络引入课堂,它将成为学科教育改革的一股推动力量。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利用先进设备技术提高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知识的开发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思想认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将网络技术引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不仅能使教学手段变得丰富生动,而且会带动物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促进物理教学过程信息交流、认知方式的多元化,最终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王文涛.中学物理实验的网络学习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32.

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演变篇4

一、多媒体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在多媒体设备未进入课堂之前,我们很多教师都深刻的体会到: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确实很抽象,因此对我们的教学增大了难度,学生对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同时教师也感到比较吃力,虽然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教学效果却一般。如摩擦起电的教学,电流产生和导体导电教学,一些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或太慢问题的教学,一些微观或肉眼看不见的物理过程的教学,磁场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等等。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设备,这给我们带来了施展教学技能的自由空间。对于上述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吃透,要善于去分析教材和挖掘教材,分析概念的讲解应如何自然地引入与得出,如何把概念和规律讲得形象、直观、易懂,特别是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如果这步做得不够,即使有了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高超的多媒体技术,也不可能上出一堂优秀的、高质量的课来。

其次,尽可能想办法或创造条件把一些物理概念或规律用常规教学讲解好,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自己对如何教好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的更深、更透。最后,对于有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确实对学生来说太抽象难懂了,或在课堂上难于看见或根本看不见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的现象。此时恰到好处的借助多媒体,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

二、多媒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实验科学,由于中学实验仪器和其他方面限制,有不少实验很难演示和观察,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的物理现象,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这些过程,辅助物理课堂教学,必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增大教学容量,又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1)初中物理知识中有些物理现象、过程难以被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想象,仅仅用语言的描述很难让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往往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对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我们用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摆脱思维障碍。

(2)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做一些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然而有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其可见度不高,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观察仅是前排学生的专利,而后排学生只能看看热闹而己,利用多媒体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例如教师在上《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一课时,根据电路进行实物接线,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实验电路比较复杂,教师在上课前,往往都演示一遍电路的实物接法,但由于实物演示不够直观,学生往往都不能看的很清楚,所以,实验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电路故障,而且还容易烧毁电路设备等,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仅教师可以轻松接线,学生也可以看的更清楚,而且实验中出现故障也少许多。

实践证明,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不断普及的今天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电化教学设备,为物理的实验教学提供更大的帮助和支持。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辅助教学与实际实验教学的关系,找出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更多更好的应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的独特作用。

三、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那么,如何用多媒体来整合常规的课堂和实验教学呢?我觉得对物理实际教学,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在实验教学中哪些实验是需要用多媒体来展示或模拟

(1)抽象的物理问题,如通电线圈中磁场的模拟,飞机的升降力原理的动画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

(2)微观物理问题,如原子结构,摩擦起电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微观为宏观,既形象又直观。

(3)太快的动态物理过程(包括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物理过程),这些问题往往不方便定格研究,如研究分子热运动的模拟等等。

2.如何处理多媒体模拟课件与实物演示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演变篇5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电子白板化学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概念图

“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学习中的化学教学模式探究”就是要探究在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技术环境中进行的混合式化学学习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化学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电子白板”是指以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所构建的相关技术环境,电子白板是实现师生信息交互、将传统义意的板书与多媒体投影融合在一起的新兴教育技术。

混合式学习(Blending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本文所讨论的“教学模式”是指以混合式学习理论和交互白板技术为依据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1.从现代传播学理论认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一般的教学理论研究中,将教育者、学习者、学习材料这三者作为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在现代教育传播活动中,媒体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将媒体作为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之一,于是就有了教育传播系统的四元模型(如图1)。我们把学习材料看作为媒体化的教学信息,把学习材料这一要素分成“教学信息”(即内容)与作为内容载体的“媒体”两部分,这四个组元在适当的教学环境中相互作用而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

教学传播过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可分解成以下6个阶段(如图2所示):

在现代教学中,常把教学看成为信息的传播过程,形成了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传播活动中,必然要使用到多种传播的媒体,而各种媒体又有各自不同的多重功能特性,只有对它们了解熟悉、扬长避短、合理组合、科学使用、才能相得益彰。在教学信息传播活动中,共同的知识技能基础是师生间得以交流和沟通的前提。教学信息的选择、组合和传递必须首先顾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潜能。当教师传递的信息源“频率”与学生接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时,两者在信息交流和传递方面产生共鸣,教学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最大化。任何教学传播活动都需要对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媒体等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是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情景交融的信息传递氛围,并时时注意收集和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以及时调控教学传播活动的进程。通过剖析学生、内容、目标、方法、媒体、环境等因素,使各种因素按照各自的特性、有机和谐地对应起来,才能使教学传播系统处于良好的循环运转状态之中。

黑板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呈现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媒体工具,书写便捷、师生间的交互作用明显。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发展,黑板在教学中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呈现的过程慢、信息量小,不能即时呈现各种图表,不能呈现动态画面,不能长期保存教学中在黑板上所书写的有用信息,会产生大量粉尘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等。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以投影机、计算机、视频展示台组合的多媒体投影技术进入课堂,能高效地呈现数字化的文本、图形、照片和影像材料,演示多媒体课件等,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环境,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接受的信息量。然而多媒体投影系统的使用,虽然改善了呈现教学内容和信息的方式,但它也存在缺陷:①教师必须用主控台来控制投影信息的呈现过程,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被转移到屏幕上,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关注度下降;②由于教师要在控制台前操作,不便于教师在讲台前走动和在教室中巡视,当教师从教室中的任何位置回到主控台操作时,会使教学过程和语言表述被短暂打断,因而课堂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③在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是在课前设计好的,教师的教学往往会被课件的预设程序牵制,失去了即兴发挥,处理偶发事件的自由空间,使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的源头,教师那种挥洒自如,博古论今的情趣被打了折扣,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反馈情况调控教学进程的能力被削弱;④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也常因教师要进行计算机操作的原因被中断,使教师与学生在信息交流和传递方面的共鸣作用被弱化;⑤教师无法在所投影的材料上进行书写、更不能保存板书的内容,师生间的书写交流作用被阻断。

黑板教学和投影教学各有优势,但相互之间难以融合,因而在当前的多媒体投影课堂教学中,黑板与投影并存,使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不能很好地整合。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将投影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书写技术相结合的新一代教学媒体。它既能呈现即时书写的文字或手绘的图形,又能展示任何数字化的文本、图表、影像。使用者只需对着白板轻点鼠标笔(或用手直接点击白板),就可打开各种计算机文件(包括多媒体素材与课件)并投影到白板上;可以通过页面跳转按钮快捷地跳到已有板书内容的任意一页;师生不仅可如在黑板上写画一样,还可对当前一屏或过去任何时刻保存的板书内容及插入的图像进行编辑、修改、回放。因此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保持多媒体投影优势的基础上整合了传统黑板便捷自如的书写和擦除优势,同时还增加了保存使用者书写在白板上的文字和图形和书写过程的功能。

交互式电子板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以现代教育传播学为基础的新兴教育教学形式。从教育信息传播层面讲,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通过改善“媒体选择”“通道传输”“接受解释”以及“评价反馈”的过程来优化教育传播的结构。

交互白板进入课堂,使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传递形成多通道的网状的结构(图3),这种信息交流、传递的结构的改变,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度,使学生能接受更多的有效信息,因而有利于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

在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要教学媒体的课堂教学的环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随着教学媒体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媒体选择、媒体应用的方便性以及教学信息双向传递的便捷性和信息保存的及时性得以强化,媒体和信息要素的作用大大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因方便的电子白板沟通功能而比黑板授课形式或投影+黑板授课形式来得容易和频繁,而且不会因白板操作的原因被中断,使教学过程显得流畅自如。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因此,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活动,让教育者、学习者、媒体、学习信息4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灵活,从而对整个教育传播系统产生良好的影响,提高了学习者接受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的能力,增强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2.从混合式学习理论认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混合式学习形式上是在线学习(Online)与面对面学习(Offline)的混合。但其更深层次是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等。是让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有机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环境和效能。

混合式学习研究的本质是对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即研究那些信息传递通道更具有典型性,研究采用什么样的信息传递通道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接受知识,有利于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学习者学习通道的选择应同其学习风格相适应,这是有效学习的先决条件,混合学习包含了面对面和在线学习两大基本通道。在中学教学中,面对面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线学习是面对面学习的补充。

混合式学习的关键是对媒体的选择与组合。混合式学习的思想是通过选择“恰当媒体”,找出解决特定教学问题的独特而有效的方法,从而调节有效信息能在最合适的时机呈现,解决速度、规模和效果的协调问题。

信息技术与其它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一样,既有其不可比的长处,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短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的特点,判断采用哪些教学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的,然后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而不是片面地用信息技术把所有其它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全面替代。多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得到应用,才能体现“混合式学习”的思想。

交互式电子白板融合了多媒体计算机、投影、黑板的优势,将挂图、板书、影视播放、网络学习、信息检索、信息整理、信息储存等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既没有抛弃黑板的板书的模式,又使它与信息通讯技术结合起来,使单调的黑板变成了多彩的计算机屏板,将不能书写、编辑和对计算机进行交互操作的投影屏幕变成了能书写和能与计算机实现交互操作的界面,创造了一个既是低结构化的却又能方便的引入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教学环境,因此,交互式电子白板必将在混合式学习中担当教育技术的主角,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有效且可行的主流技术”。

目前的中学教学特征是以师生面对面为主的班级授课制。在中学教学中,面对面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的机会尚少,还处于启步阶段,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学习中的化学教学模式”,是在面对面学习为主的课堂授课环境中建立的。

3.从教育心理学认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课堂教学后,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都会随之产生多种复杂的变化。教育心理学的范畴十分广泛,这里不能广泛讨论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学习心理的影响,仅从注意力的角度进行简单的探讨。

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要获取信息,而获取信息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集中注意学习内容。在学习的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感觉登记器的主要任务是将外界剌激引起的生理感觉转化为心理知觉,信息在此处几乎不被筛选。然而人的心理能源有限,不可能对受到感觉登记的信息作全面反应,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信息,由知觉对其整合、组织,并识别出它的意义。注意就象一台信息过滤器,它让一部分信息进入意识层,将许多信息挡在意识之外,以便于人们有足够的精力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教学语言、板书、肢体语言以及个人魅力等成为学习者的注意中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师与身后部分黑板间的相对狭窄空间,这一狭窄空间是信息传递、整合、组织的主要区域。

多媒体投影引入课堂后,引起教学结构发生变化,屏幕呈现的信息比传统教学的信息量成倍的增长,无效的信息也随之增多。屏幕成为另一种信息传递工具,而教师与屏幕间的联系是松散的,而且两者间有一段距离,这种松散的联系还会在教师操作鼠标和键盘时被人为分割开来。学生的注意力需要长时间地在屏幕与教师之间来回转移,学生眼睛的注意区间被扩大了数倍。在教学中往往是学生眼睛盯着屏幕,耳中听着教师讲解,见物不见“人”,听声不谋“面”。教师从教学艺术的表演者,教学信息的传播、整合、组织者变成了机器操作员和图片资料的解说员。过多的无效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有效注意力,降低了学生接受有效信息的水平,学生的注意力会因长时间的“电灌”而“疲劳”,学生不能有足够的精力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工。在此情况下,教师也很难展现个人的教学品质和魅力。

电子白板进入课堂,其触摸屏和鼠标笔(或用手触摸),使教师能直接在白板上方便地进行计算机操作、随心所欲地在白板上书写,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在白板与教师的狭窄空间内;教师从机器的操作者和图像的解说者角色中摆脱了出来;多媒体投影与板书的有机结合,扩大了教学空间,让教师重新找到教学艺术表演者的感觉,其语言、动作、神态等在教学中能得到充分展示。教师成为有效信息传递的主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和帮扶者,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注意时间和信息接受的效能。

二、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学习中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堂教学的授课形式主要有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实验探究课、网络学习课等。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都不相同,每一课时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所应用的教育技术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各种课型所呈现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结构也不相同。

笔者认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混合式学习优势和电子白板优势的课型主要有5类。它们是:①化学新授课;②化学单元复习课;③化学试卷讲评课;④基于问题解决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课;⑤学生在网络机房中进行的学科学习活动。

在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这里对前3种课型分别提出3种教学模式:①化学新授课“问题――探究”教学模式;②化学单元复习课“图解、互动、综合应用”教学模式;③化学试卷讲评课“评析、指导、练习”教学模式。

这3种教学模式,都突出了电子白板媒体工具在优化现代课堂教学结构、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功能;在模式中对各教学环节实施中的“白板的作用”进行了抽象的功能性描述。这是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化学教学模式与一般教学模式的重要区别,是“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化学教学模式”的特征性要素。

1.化学新授课“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知识是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建构、自我发现的,而不是从外部传递给学生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发现活动,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事积极的实验活动和思维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如何思维、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能够创新、能够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

新授课是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主类型。新授课“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如图4: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另一目的是让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方式是让学生观看图表、文字材料、以及视频录像、进行科学实验等,从而形成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创设情境阶段,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主要作用是呈现学习素材,引发学生问题意识并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思考与交流活动中,教师是记录者和问题讨论的参与者,教师可应用白板,将问题和讨论要点记录下来,以便在下一步的学习中解决,同时用简洁的语句记录下其他同学对问题的看法。探究学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白板的作用很多,如进行虚拟实验,放大实验的某一细节,投影实验数据,板书实验现象,投影学习材料、记录有关结论、进行例题推演等。探究学习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重构,学生在知识重构中会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明确是非。在探究学习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有关结论,对重要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得出定量的结论,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在反馈评价环节,可用白板投影学生的反馈练习,虚拟演示动态习题,还可利用白板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现场批改,指出不足和错误。

本课中“白板的应用”典型实录图如下:

本课中,电子白板的应用主要有:问题讨论记录,投影有关图表,板书计算过程,对学生的反馈练习进行即时批改纠错等。由于电子板书与手写板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问题讲解、板书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白板和教师的身上,提高了学生对问题分析、板演的关注程度,同时也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师生间在共同的思索、演算交互过程中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图5-1、图5-2)。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只板书问题的关键,其余的文字分析用电子板书投影,即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让学生明确了该问题的关键点(图5-3)。图5-2、图5-3所呈现的教学环节如果只用投影教学方式实施,则“演算过程的电子板书”只能分步投影到屏幕上,师生间交互不足,教学效果必然下降。图5-2、图5-3所呈现的教学环节如果用投影+黑板的方式实施,同样存在屏幕与教师分离问题,当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时,学生的眼睛须不断地在黑板与屏幕间扫描,从而弱化教学过程。图5-4是本课的亮点之一,将数字展台与电脑连接,可直接投影学生写在纸上的反馈练习,这样教师就能在白板上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纠错,并能对学生的练习页面进行数字化存储,从而提高了反馈纠正的及时性、有效性并对以后的教学有参考作用。

2.化学单元复习课“图解、互动、综合应用”教学模式

概念图是一种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有用工具。它通常是将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进行加工、概括,并以类似于人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进行排列;它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注重学习者理解科学概念的过程,强调从事物的关系中把握和拓展概念本身;它可以作为一种模板,帮助学习者组织、建构知识,并使之概括化、网络化。

概念图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学生可以用纸笔作答、口头作答或计算机作答)、不同的表达形态(如开放式或封闭式,纸笔画或机械地移动卡片)和不同的绘制者(如学生、教师或研究人员)。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能够促进概念间知识联系、加强概念间理解的教学工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发展一种理解化学概念和现象的综合整体性知识框架,建构丰富、完备的化学知识网络,从而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策略。

化学复习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单元知识网络,促进学生提高知识水平和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化学复习教学中,概念图是很好的复习工具。将概念图引入化学复习中,教师可以用简明扼要的概念图形式引导学生对新旧化学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交融、整合,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绘制概念图,他们可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过程,对各阶段知识进行表征、检查、修正、完善以达到知识灵活迁移的目的。

化学单元复习课“图解、互动、综合应用”教学模式如图6:

在知识归纳环节,通过设问讨论,学案填写等由学生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教师或学生在白板上板书重点知识点、关键词,达到知识再现的目的。这些概念、知识点之间有何关连,是概念图解环节要解决的问题。这里有两种参考做法,一种是让学生对各概念及知识点之间进行连线,找出它们的关联,形成知识网络,教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点拨、解析、多媒体演示,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过程;另一种是教师用备课时自己准备好的概念图进行演示,并在边演示边讲解过程中对某些难点、重点进行注释,在对概念图的演示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调用相关图表、多媒体素材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概念图解的过程也是师生间对知识的互动重构过程,由此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网络,辨析理解重点和难点内容,促进有用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存储和网络化。综合应用是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综合性例题的解析和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多数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板书讲解和运算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概念图在改善教学结构方面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用PowerPoint讲义授课会使信息材料的呈现为刚性的线性关系,教师授课受课件的制约较大,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被弱化,个人风格被淡化。概念图的使用,能将教学结构变为非线性的关联关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不授课件的制约而即兴发挥,也可以方便地调用计算机中存储的其他学习材料,自由地进行板书,组织讨论,使课堂教学有较大的弹性。概念图软件能与电子白板相辅相成,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由整合走向融合的理想软件之一。

本课中“白板的应用”典型实录图如下:

本课中,电子白板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如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记录(图5-5);概念图的演示操作;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板书(图5-6);教师对关键知识的标注(图5-8、图5-9);进行动画演示并在演示过程中对关键画面进行注释(图5-7、图5-10)等。电子白板技术、概念图软件与复习课的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有机的融为一体。混合式学习得以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的知识重构过程和能力的提高。

3.化学试卷讲评课“评析、指导、练习”教学模式

试卷讲评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毕业年级来说,试卷讲评课尤为重要。试卷讲评课是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契机,提高教学质量的转机,使学生树立信心、明确下一目标的时机。上好讲评课对巩固双基、规范解题、熟练技巧、开阔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有着特殊意义。

通过试卷讲评课,要使学生的单元知识或综合知识的结构达到同化和顺应,在纠错和方法的讲解中将缺位的知识补上,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在较高的层次上达到平衡,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化学试卷讲评课“评析、指导、练习”教学模式如图7:

“全卷综述”是试卷讲评的第一个环节,“综述”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对批改后的答卷进行自主分析、自我小结,二是教师利用统计数据在全班进行答卷综合分析。这里可利用交互白板,投影学生的自我小结,快速解决简单的共性问题和书写规范化问题。投影全班得分表,表杨成绩有明显提高的学生,将几次考试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激劢学生勤奋好学的斗志。对错因进行分析时,不能每题必讲,而是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从学生答题的错误中,找出全班在知识网络中的共同缺陷,以点带面,通过呈现相关素材、多媒体演示以及讲评,帮助学生补上遗漏的知识。对答卷中因方法不当造成的错误,要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可以在讨论中在电子白板上板演、画图,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或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变式练习是试卷评讲评课的重要环节,通过变式练习,促进学生掌握方法,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不犯同类错误。可利用电子白板即时批改学生的变式练习作业,进行示范讲评。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本课中“白板的应用”典型实录图如下:

试卷讲评的时效性很强,经常是昨天考试,今天就要评讲。时间非常紧,这种情况下,要及时做一个用于讲评的课件是很困难的。本课采用多种媒体、软件综合演示的方式,使教师不需在课前花大量时间制作讲评课的课件。在本课中,教师打开Excel记分册,现场统计学生的考试分数段、排名情况,以及各题的得分率(图8-1);将典型答卷用扫描仪扫描后,在教学时直接用Win图片查看器打开,让学生观察纠错(图8-2);打开Word试卷文稿,直接在文稿上进行推演,讲解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图8-3);对考试中暴露出的知识缺失,利用以前的课件进行旧知复习(图8-4);在反馈练习时,打开Word练习文稿后象在黑板上一样进行解题板书(图8-5)。本课中,教师充分利用多种软件和电子白板使用技术,将各种讲评材料和计算机存储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在各个教学环节自如地驾驭各种体媒体,开展混合式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化学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1.“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化学教学模式”是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它集中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传播学之长,充分发挥各种教育理论的优势,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其特征是提出了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能有效发挥“电子白板的作用”,使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要实现的目标是发挥教师引导、启发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混合式学习的思想是通过选择“恰当媒体”,找出解决特定教学问题的独特而有效的方法。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混合式学习的理想工具。能够把传统的黑板与现代的多媒体投影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长处,弥补它们各自的不足,让教师自由选择需要演示的各种媒体,进行媒体的优化组合,并能对所显示的信息材料、板书进行即时存储。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教学结构得到改善,课堂教学过程显得流畅,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强化,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从而优化了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

3.这里所提出的3种“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化学教学模式”,仅是能充分发挥电子白板作用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随着研究的深入,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能充分发挥混合式学习优势的化学教学模式。

4.本文在引用的课例中,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媒体组合方式和电子白板的操作方式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相信这样的探索能够指导广大化学教师提高应用电子白板的操作技术和教学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基于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研究》总课题组.课题实施方案,2006,6:8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丁兴富,李敬东.从黑板到交互白板的历史进程―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前景的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4]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沈理明,田军,朱妍.以皮亚杰认知发民理论指导化学新知识课的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4(10)

[7]马春生.化学动态习题的设计和应用[J].化学教学,2002,1

[8]王丽萍.概念图理论与化学复习[J].化学教育,2004,10

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演变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

一、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势营造最佳教学情境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步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情况有待于教育教学界同仁不断深入探索。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小学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以提高素质教育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目得。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有利于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数学概念,认识数学命题和公式的本质。小学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教育理念。尤其在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亟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具体实施情况并不乐观,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笔者认为要改善这种现状首先是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提高计算机运用水平,其次是展示与新课程配套的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案例,供一线教师参考与研究学习,从而提高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水平。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基本内容,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概念不仅仅在于能简单地将数学概念用语言表述出来,而是需要在本质上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表现为能对具体数学对象进行识别和概念推到归类.奥苏倍尔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新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获得意义的过程”。教师要把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以形象、生动的动态化演示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在对数学概念的反复感知过程中进行分析、类比、抽象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改变传统文化观念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情境

传统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循规蹈矩尊崇权威,对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不敢随意改变,更谈不上有自主创新意识,长期以来必将扼杀潜在的创新思维能力。传统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过于严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门重要学科,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构建教学的情境。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就是一种在“做中学”,“玩中学”的学习方式,学生愉快地学习,自主地学习,老师扮演的只是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应用数字化学习工具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由简单被动变为主动多样,学生学习更主动、更快乐,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和“交互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和运用信息、自学等方面的能力大有提高,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中,有算式,算理的运算与推理,有对事物的数量、形状、运动状态的分析;还有用数学概念进行的“数”“形”的转化。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状态要对很多事物进行归纳、探究、验证。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与教师交流,学生之间也需要交流,甚至有学生之间的解题比赛。这些操作、思考与交流中若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可较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而这种整合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整合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调控,使学生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形成内在联系。达到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应用。这就是整合的全过程。信息技术为创设这种情境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为“多元联系表示”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术为复杂、重复的运算、制图,提供了简洁、快速的工具,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只有把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教师借助已经准备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网络等多媒体对数学问题分析研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学生和现代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本来是好事,但数学教学要求学生上课要有高度的注意力,跟随老师上课的逻辑思维能力,数课件太花梢,反而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而不漏任何痕迹,更不用严加管理学生,课程导入时必须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内容主要是与数学有关的话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前后4-6位同学为一个小组,课前由小组成员收集和加工信息,课时由小组的代表上讲台交流发言,发言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应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的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对学生来说既陌生又充满好奇心,通过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他们不仅仅会从书本去获取知识,在课外书籍、报刊和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以及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等多种途径中都可以获取知识,尤其是课外书籍,学生的兴趣面比较广泛。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去思考,操作与相互探讨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素养。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通过有目的的,自觉的数学思维与操作学习数学,成为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