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环境创设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班级管理;归属感;幼儿;案例;策略

一、归属感的概念界定与辨析

归属感是一种情感,是一个人对某样事物、组织的从属感觉,是一种主观的个人感受。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认为,“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

归属感是一种心理需要,是个体或集体对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与之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同时,归属感也是一种内在的主观体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没有归属体验的儿童,长大以后,往往会出现许多社会心理问题。比如:不会与别人交往,没有朋友,不被别人爱,也不会爱别人。因此,考虑幼儿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为帮其形成良好健全的心理情绪与人格,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

二、幼儿缺乏归属感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不愿上学的媛媛

“我不去幼儿园,妈妈别走……”每日早晨,幼儿园门口总会上演这一出。已经入园两个月了,媛媛对这个“新家”仍不喜欢。

分析原因:媛媛缺乏归属感,不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面对陌生的环境,她感到恐惧和不安,选择逃避以缓解自己的恐惧。

案例二:喜欢惹事的轩轩

轩轩常常把班上的女孩弄哭,然后表现出得意的样子。慢慢地,小朋友们一个个疏远了他,老师的批评也没起多大作用。

分析原因:轩轩不懂得如何与小朋友相处,不被接纳和认可,缺乏价值感。为了引起小朋友的关注,他便想出这个办法。

案例三:不喜欢集体活动的俊俊

组织户外活动时,别人滑滑梯,俊俊只是站在一旁看。做操时也不愿意站到队伍中间,一个人来回走动,不停地说“回家”。

分析原因:俊俊由奶奶带大,从小娇生惯养、我行我素,缺乏集体意识,来到新环境,自然难以融入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

案例四:不守规则的浩浩

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耐心地给小朋友讲解、示范游戏规则,可浩×注意力不集中,完全不遵守游戏规则,让老师头疼。

分析原因:浩浩没有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在家里就是想干嘛就干嘛,比较自我,完全不考虑别人的影响和感受。

三、班级管理中教师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的策略和方法

一个人如果没有可归属的群体,就会觉得没有依靠、孤独,缺乏心理安全感。如果幼儿的主张、能力、价值、贡献能够得到同伴、教师的认同,与同伴、教师能够互相接纳并互相关心和帮助,那么幼儿对幼儿园、特别是对班集体就会有一种归属感。

(一)教师创设一个充满爱的班级环境

1.教师要创设一个温馨的可支持的环境,美丽、舒适、童趣,让孩子们接纳并爱上这个“家”。教师在创设班级环境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要保持相对稳定性,满足幼儿的亲肤感;中、大班级则更多考虑环境的教育性,让环境教育感染每个孩子。

2.教师创设一个充满爱及人文关怀的环境。小班的教师对每个孩子做到经常拥抱、微笑、表扬,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关爱的情感。中、大班的教师要注意鼓励幼儿,了解和接纳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引导幼儿发现同伴的优点,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

(二)教师帮助幼儿建立集体意识

积极开展集体活动,教师鼓励幼儿参加,帮助幼儿萌发集体意识。对于小班的孩子,尝试以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来命名活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萌发集体意识。对于中班的孩子,教师可以强调班集体概念,鼓励幼儿参与班级各项活动,在平行班或全园活动过程中能为自己的班级加油。对于大班的孩子,教师要强调集体荣誉,鼓励孩子们为班级增光。

(三)教师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教师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对培养幼儿的班级归属感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注重幼儿情绪表现,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并逐步适应规则。教师为了便于幼儿理解规则,可设置一些体验的活动。如引导幼儿帮助同伴、整理物品时,可要求每个值日生分享一天的活动感受,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怎样减轻值日生的负担,最后定下新规则。

(四)教师帮助幼儿建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教师应该鼓励每个幼儿参与班级的建设,如:环境创设、游戏规则、幼儿行为规范等。让幼儿参与幼儿园或班级里的重大事情的策划和讨论,给幼儿提供为他人服务的机会,以展示其独特的才能,并从中感受集体的温暖,体验到集体与自我的存在价值。

(五)教师密切家园联系,共建幼儿班级归属感

幼儿班级归属感的建立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家长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家,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家的一分子,要爱这个家,并愿意为家付出。这份感情会逐渐延伸到爱班级、爱国家,愿意为班级、为幼儿园、为社会、为国家尽责付出。

培养幼儿的归属感,不仅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建立幼儿归属感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让幼儿在班级大家庭中找到归属感,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

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归属感培养的教育建议[J].幼儿教育,2015(9).

[2]周立莉.幼儿归属感的培养研究[J].学前教育,2014(10).

班级环境创设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课程设计;区域游戏;创造性思维

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与幼儿的个性化学习和能力发展有至关紧密的联系,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要以幼儿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以培育全面健康发展的幼儿为目标,注重幼儿园课程设计,体现出多维度、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特点,并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和需求背景的不同,实现对幼儿的班级区域课程游戏的动态发展,推动幼儿在课程游戏中的主动体验和个性成长,使幼儿的生活变得更为快乐,在经验累积的条件下,获得幼儿个性化成长。

一、幼儿课程游戏化系统工程的界定及内涵

课程游戏化实质上是一个系统质量工程,它的核心是使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贴近,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幼儿课程,它必须关注课程游戏实践化的质量,它不是用游戏替代其他的课程,而是要将幼儿游戏的理念和精神渗入课程实践内容之中,确保幼儿的自选活动机会和自主游戏时间。例如:在幼儿的不健全的逻辑体系之中,对于抽象性较强的数学课程,要进行数学课程与情趣盎然的游戏相融合的教学,教师可以开展“数学游戏角”游戏活动,让幼儿在体验数学游戏的情境中掌握数学基本概念,有数字速配、数字接龙、大数“吃”小数等游戏,这样,可以在游戏化的情境中树立幼儿基本的数学意识。在树立幼儿科学意识的教学中,可以设想各种游戏,如,在滚蛋比赛游戏化情境中,可以培养幼儿的自然科学意识,在游戏的过程中思索自然科学的内在关联;在“真假蛋宝宝”的游戏情境中,可以让幼儿调动所有的感官进行学习。

幼儿课程文化的基本特征即是游戏化,任何缺失游戏化的课程都是小学化和成人化的,要以幼儿为本,开展快乐有趣、丰富多样、弹性灵活、动态全面的课程游戏,从而生成课程文化的游戏化形式,鼓励课程游戏,使环境服务于游戏,并在观察游戏的过程中指导游戏,从而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得到游戏经验的积累和重组,使幼儿课程体现出自由创新的游戏精神,不断地使幼儿获取新的游戏经验,并在交流的游戏活动中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

二、幼儿课程游戏的思路及实现路径分析

在幼儿课程游戏的班级区域游戏之中,要以游戏的内涵和精神为重点,要让幼儿在班级的区域游戏中体验到主动性、自由性和创造性,在以幼儿为主体的班级课程区域游戏中,汇聚幼儿的所有感官,实现多维的、多层次的游戏活动。

1.丰富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资源,挖掘游戏素材

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要以幼儿喜爱的游戏为重点,总体而言,幼儿班级区域课程游戏之中,建筑区域游戏、音乐区域游戏和“食斋”区域游戏是较为受幼儿欢迎的区域课程游戏,其中:建筑区域游戏的积木体积较大,可以安置在班级教室的走廊区域之内;“食斋”区域游戏内有各种餐具和食物制作的模具,幼儿可以将自主制作的食物进行买卖模拟。在这些区域游戏之中,幼儿可以不受任何拘束,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进行自主的、随意地搭建和捏制,自由发挥空间较为充裕,因此,是幼儿较为喜爱的班级课程区域性游戏。音乐区域游戏也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它可以让幼儿沉浸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之中,享受音乐带来了愉悦心情和轻松体验,尤其是有音乐特长的幼儿,他们对自己的某些音乐特长表现出十足的自信和骄傲,因此,可以根据幼儿的音乐特长选取适宜的音乐区域游戏活动,幼儿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之内获得成功感和自豪感。

2.更新课程游戏教育理念

在课程游戏创建的过程中,更新课程游戏教育理念是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幼儿课程建设管理团队,由上至下形成职责明确的网络,开展幼儿课程游戏教育业务骨干培训,在园内讲坛、同行对话的辐射性效应之下,生成幼儿课程游戏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同时,可以从班级入手,形成班级课程审议、交流小组,以班本课程为核心,进行幼儿一日活动的交流与碰撞,还可以在外援专业对口专家团队的助力下,开展不同幼儿园际之间的互通和信息共享。

3.进行课程游戏结构的调整,避免小学化倾向

在幼儿课程班级区域游戏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作息时间,进行合理而灵活的安排,使课程游戏贴近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要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进行弹性而灵活的变通,保证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有足够的游戏设计时间和体验时间,能够在班级课程区域游戏之中顺畅地进入游戏的探究和创造之中,成为自主游戏的主导者。同时,在班级课程游戏活动之中,要结合不同形式的活动转换,使幼儿在班级课程游戏中进行各种探索性的活动,并在游戏时间之内学习变换游戏思路和游戏角色,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4.构建班级的课程区域游戏环境,优化游戏氛围

在课程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环境需要进行优化和改造,充分发现各个不同区域的游戏功能,使不同的欣赏性区域演变为幼儿的课程游戏活动区域,实现物尽其用、内外兼顾。幼儿的课程游戏环境还要体现出本真自然的特色,使幼儿的课程游戏尽量真实自然,要充分利用环境的不同地貌、材质和排列结构,进行多样化的游戏环境架构,使游戏环境成为与幼儿心灵相通、情意相融的课程,从而摆脱幼儿课程游戏环境小学化、观赏化、“范式”化的不良倾向,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突破固有的游戏思维定势和习惯,尝试用新的视野、新的问题引发幼儿的学习创造性。

总而言之,幼儿课程游戏的优化与创建,需要以幼儿为本体,在班级区域游戏的不同内容之下,实现幼儿与课程游戏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主动进入课程游戏的活动中,丰富幼儿的自身体验,感受课程游戏的快乐情趣,并寻找新的问题情境,进行自由的创意表达和探索,在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反思下,进行课程游戏的可控性运作,有效地提高幼儿班级课程区域游戏的质量,创设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个性课程环境,利用不同课程游戏材质,全面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

参考文献:

班级环境创设的概念范文篇3

院校数量及在校生数量双增长给学校管理、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带来了挑战。班级文化是每个班级都应具有的班级管理的软要素,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班级活动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作用。高职院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在转型期对人才的培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更好发展有着进一步的指导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中的一种柔性手段,也被跟多的管理者所认可并应用于其中,但由于对班级文化的内在规律认知的不足,许多管理者中在具体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功利性强,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过于追求班级在学校中的形象和位置,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缺乏人文与科学的精神,重视从国外引进的理念,而轻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等。在高职教育转型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中应注重一下几方面的原则:

1)全面性与深入性相结合的原则

班级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物质文化层面,还要深入到班级精神文化层面,深入到学生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内隐概念和内隐规范,从而使班级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认识事物的态度、学习与生活观念发生转变。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往往把物质文化等同于物质,制度文化等同于制度,精神文化等同于一些精神文化的标识系统,缺乏人文和科学精神。这个认识的偏差使学校文化的建设逐渐流于形式化、走向形而上学化,追求班级环境优美,设计班级远景、班训等进行班级文化包装,班规制度“上墙”。班级愿景、班训是一个班级发展思想的凝聚和浓缩,但深入到有些班级却发现,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对班级并没有深入了解,更无从谈及思考。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中管理者和学生必须要深入到班级文化生活中,并从实践中提炼有关班级文化的理论知识,再把将其理论运用于实践。然而,现在存在着一些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中,管理人员经验不足,又缺乏与专家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导致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在班级文化的研究中,一些理论研究者也很少深入到班级教学实际生活中,这样作研究的方式导致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无法对实践起到基本的指导作用。因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是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的有利出路。

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继承是指对原有事物的合理因素的延续,创新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使其有更好的发展效果。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既要继承原有的、优秀的文化建设,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创新是班级文化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班级要在批判性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这样的班级文化才能更有力的促进学校的发展进步。创新不仅包括理念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机制和方法的创新,班级要注意培养班级师生的批判精神,并给予师生充分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空间,为班级文化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4)借鉴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合理借鉴其他院校的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己学院的特点,建立适合自己学院的班级文化建设体系结构。每个班级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尤其是教育对象具有独特性,这就要求班级文化的建设也要坚持一定的特性和个性。

理念演绎模式和实践归纳模式是班级中文化建设的两个基本的实施模式。理念演绎就是先提取班级的精神主旨,再把班级的优势和特色?泶丛煨缘氖导?;实践归纳是先对班级优势和特色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提取出班级精神主旨。

1)理念演绎模式

理念演绎模式是管理者在一定教育观和学生观的指导下,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和状况,确定从核心价值观、班级发展目标、提炼班级精神等几个方面来发展班级。对班级中的同学从引导到班级凝聚,使其达成共识,通过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践行而发展成熟。其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班级精神的确立、认同和践行阶段。确立阶段:管理者应对班级文化的现状或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检测、预测和评价,通过对师生行为的内隐概念去体会和感悟,研究分析班级的价值观,把对于班级的预计达到目标和班级精神建设展现,把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来确立。此时,班级精神还是比较抽象的,不具体清晰。认同阶段:管理者应在班级活动中大力宣传并让学生认同这种班级精神,并逐步明晰班级精神的具体内涵。践行阶段:要想把理念演绎模式坚定的实施下去,就必须把班级的价值观和班级精神的统一性建设实践性的进行。只有以班级精神建设为根基,管理者才能把理念演绎模式落实到班级文化上。把班级从环境陈设、制度建设建全、班级各项活动几个方面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参考本班同学自身的发展中特点,把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多彩。

2)实践归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