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的概念篇1

成人教育概念是成人教育学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关系到整个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基础。本文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概念,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成人教育概念界定进行归纳整理。

(一)“对象说”

所谓“对象说”,就是强调成人教育对象的特定性,是走上工作岗位而不再进入传统学校进行系统学习的人。相关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几种。其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指出,成人教育为不再参与学校系统学习的,通常年龄在15岁或15岁以上的人们提供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其二,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成人教育是针对已经超过义务教育年龄,不再接受学校教育的人们,为满足其学习需要而提供的学习活动。其三,英格兰和威尔士成人教育学会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是:“为年龄大到足以工作、投票、战斗、结婚以及已经完成了连续学习的人们所提供的一切种类的教育。”其四,《成人教育辞典》指出,“成人教育是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在家庭、社会中承担责任的人进行的教育,在中国现今包括干部教育、军人教育、农民教育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指出成人教育是为“年龄在15岁或15岁以上的人们”提供的教育,它强调的成人的划分标准是生理上的成熟,同样强调生理上成熟的还有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英格兰和威尔士成人教育学会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而关于生理成熟的具体年龄,各个国家的标准不尽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人的生理成熟年龄规定为15周岁,美国规定为16周岁,而我国则规定为15-16周岁。另外,《成人教育辞典》明确指出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责任的人,它强调成人的划分标准是心理上的成熟,符合这个标准的成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力必须基本成熟,能够为家庭和社会承担创造财富或提供劳务的职责。以上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强调成人教育的对象特定,对成人的划分标准不同决定了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不同。

(二)“内容说”

所谓“内容说”,就是强调成人教育是一种内容特定的教育活动。在发展中国家,成人教育常被认为是一种扫盲教育,是教导民众基本识字技能的活动;而在发达国家,成人教育是正规教育的补充,是利用闲暇时间扩充和增强能力的活动。相关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两种。其一,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如下:成人教育所提供的学习活动满足了公民一生中任何阶段的学习需要,其范围包括非职业的、职业的、普通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以及带有集体社会目的的教育。其二,张亿钧和秦元芳著的《21世纪走进每一个人的教育———当代成人教育论》一书中认为:“成人教育就是根据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的发展要求,针对在职人员所实施的、贯穿个体生命历程的、层次各异的、形式多样的、速成速效式的社会教育。”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强调成人教育为人们提供各式各样的教育内容,为公民一生中的任何阶段提供学习活动和项目。《21世纪走进每一个人的教育———当代成人教育论》一书也突出强调有关职业、岗位和未来发展需要等方面的成人教育内容。以上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都是从成人教育内容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成人教育内容的重要性。

(三)“目的说”

所谓“目的说”,就是强调成人教育的目的性。在对成人教育的理解中,将其作为一种制度纳入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中,以特定的内容对成人产生一种预期结果。相关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几种。其一,1976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大会上通过的《成人教育发展总条例》指出,成人教育整个教育过程的目的是促进成年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或专业资格,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促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其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成人教育的界定为:通过任何方式,提高成年人的技术、职业素质水平,丰富知识、发展才能以此达到正规的教育水平,或在一个新的领域探求知识与技能。其三,《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认为,成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生活水平,同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其四,林德曼在《成人教育的意义》中指出,成人教育是一个生命展开,不断关照的循环过程……目的是使人们的生命具有价值,获得充满意义的生活,获得表现个人特性的机会,获得为了新的目的而学习的机会。《成人教育发展总条例》明确指出成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成人提高能力、丰富知识以及促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等的改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充实或更新知识,提高职业或技术素质水平两方面强调成人教育的目的。《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认为成人教育不仅促进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成人教育的意义》同样突出强调成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以上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体现了成人教育遵循正规教育的思想体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成人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行为说”

所谓“行为说”,就是强调成人教育是一种行为或手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相关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两种。其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成人教育通过业余、脱产、半脱产的方式对成年人进行教育,是普通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延伸,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二,刘雍潜认为:“成人教育是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员以经济建设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率为中心,以技术培训为内容,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与学的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成人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继续,为离开传统学校的成人提供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的行为。刘雍潜认为成人教育是在岗人员参与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与学的行为,强调了成人教育的行为性。这两个概念界定都强调成人教育是一种教育行为,这一行为的涵义和青少年教育行为的涵义有本质区别,青少年教育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由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学习的教育行为,而成人教育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由教育者促进受教育者学习的行为。

(五)“综合说”

所谓“综合说”,就是强调成人教育的多个方面而不是单纯的强调某一方面。相关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几种。其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成人教育概念界定为,不管内容、水平、方法如何,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是连续的还是取代初等教育以及培训的,成人教育都是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帮助成人增长能力、学习新的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或帮助他们找到新的方向,或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其二,韩宗礼主编的《成人教育学》将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为,对已经超过义务教育年龄,不再参加普通教育的公民(在我国为年满16周岁的公民),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其主要教育对象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或者需要转换工作岗位的人员。其三,叶忠海将成人教育界定为,为满足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提供非传统的、具有特色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是在终身教育思想下为成人提供的一切教育,是与未成年人全日制教育相对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强调了成人教育的对象、目的和行为性。韩宗礼主编的《成人教育学》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突出了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已达到劳动年龄的公民,同时指出成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强调了其行为性。叶忠海从三个方面对成人教育概念进行界定,即成人教育促进人和社会发展,是一种非传统、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独立的教育体系而不是普通教育的补充。以上成人教育概念都是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从而避免了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片面性。

二、对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展望

虽然有关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研究方法和视角等方面不乏商榷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基于以上对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回顾,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成人教育的概念界定进行展望,以期推动成人教育学科建设。

(一)用复杂的观点看待成人教育概念

复杂的观点是指在界定成人教育概念时要充分考虑成人教育的多种内涵,多角度、多方面地对成人教育概念进行界定。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还是其他定义,都未能使成人的不同含义在成人教育概念中得以充分体现。成人教育概念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运用复杂的观点有利于成人教育概念的准确界定。成人教育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本质属性,对其本质的认识要逐步深化,使成人教育概念不断丰富、深化和更新。其一,丰富成人教育概念的内涵。从成人教育的实践入手,充分了解成人教育的实际形态,使成人教育概念的内涵在人们的不断探索中逐渐丰富。其二,不同的视角理解成人教育的概念。充分理解成人教育概念的历史阶段特征,融合终身教育的时念,从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界定成人教育概念。其三,辩证地看待成人教育概念的内涵。革除成人教育概念中不恰当的或错误的因素,以新的认识来补充其内涵。

(二)用动态的视角看待成人教育概念

动态的视角是指对成人教育概念进行修正和更新,使之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成人教育概念是一个正在不断生成、构建和完善的概念,对它的界定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必须立足于当前成人教育发展的实践,把握成人教育概念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融合时代的教育理念,认识和把握成人教育概念的本质。成人教育发展到21世纪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要充分理解教育理念的终身化、教育目标的个性化、教育对象的开放化、教育过程的自主化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从当前成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出发,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融合成人教育新的时代特征,科学地界定成人教育的概念。

(三)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的成人教育概念可以看出,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采用文献研究法。单一的研究方法会限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不利于全面科学地把握成人教育概念的本质。要准确界定成人教育的概念就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既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又要采用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其一,文献研究法。广泛地收集整理成人教育概念研究的期刊、专著等文献资料,对其进行认真梳理、分析,总结出成人教育概念界定中的优点与不足。其二,历史研究法。借助于相关成人教育概念发展的历史资料,对成人教育概念进行整理和分析,认识其过去,研究其现在和未来。其三,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的成人教育概念界定进行比较、归纳,提炼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探索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规律。其四,调查研究法。在成人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方法,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现状做出科学分析,并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反馈于理论研究。

(四)用分析思维看待成人教育概念

体育科学的概念篇2

一、重大方向、思路和内容框架保持稳定

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宗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框架及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保持稳定,不作颠覆性的改变。即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课程基本理念;以“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并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为课程目标;以“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构建包括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及健康地生活等10个一级主题的课程内容基本框架。2011年版课标保持了实验稿课标的理念鲜明、目标明确、框架新颖、内容简明、结构合理等特色。

二、修订要点及说明

1.补充和完善“课程性质”,彰显科学课程本质

实验稿课标是以“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等阐述“课程性质”的。它仅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学以及课程的宗旨,未阐明生物学课程的本质、价值、属性和教学特征。

2011年版课标在说明“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这些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这不仅说明了生物学的自然科学属性,还强调“科学工作过程”与“科学工作结果”是生物学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鲜明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生物学课程的科学课程属性,以及在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的课程任务,强调了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最后,2011年版课标概括地指出生物学课程宗旨是:“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2.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体现科学课程要求

实验稿课标以“行为动词+术语”的方式表述了教学内容和范围要求,但无法体现不同年级的教学深度。因此,2011版课标在保留实验稿课标“行为动词+术语”表述方式的同时,根据实验稿课标“内容标准”的教学要求,在“课程内容”的10个主题中筛选并呈现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概念内涵或命题的形式表述。例如:

在“科学探究”这一主题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2011版课标将“隐藏”于实验稿课标相应主题的教学要求中的重要概念以陈述句的形式直接地、清晰地呈现,使之与课程知识框架高度吻合。在课程文件中出现“重要概念”,是2011版课标的重要变化,是生物学课程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体现了国际科学教育倡导的“少而精”(lessismore)的教学原则。

2011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了“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指出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定义、作用及教学中应采取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总之,在课程标准中呈现重要概念,对教学的指导和要求就更加明确了,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点、教学深度和广度;并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和应用概念;便于进行学生学业成绩的测评,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实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3.增加有关动物类群,契合生物多样性主题

实验稿课标在“内容标准”的第八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无脊椎动物部分仅提及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部分仅提及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缺少许多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见动物类群,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两栖类和爬行类。为了让学生对生物界的全貌有较全面的认识,避免对动物类群重要性认识不足,增进对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认识,为学习生物进化内容打基础,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该主题中增加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类群以及两栖类和爬行类等脊椎动物类群。删去“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主题中“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的表述,在“具体内容”中将“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改为“绿色植物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删除了“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大的生物”,代之以“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日益凸显”。

此外,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的“具体内容”中将“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调整为“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调整为“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改为“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加了“为班级或家庭中的植物浇水、施肥”、“调查当地有关食品安全的实例”、“收集有关肾透析、肾移植方面的资料”等活动建议;删去了“组织学生参观养鸡场”活动建议;将“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活动建议改为“观察人或动物的某些反射活动,说明其意义”,将每一主题中的案例统一置于文末的“附录1教学与评价实例”中,删去“案例: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在“附录2学习目标的说明”的知识性目标动词中,补充“写出、估计”;删去“撰写”等行为动词,技能性目标动词中补充“进行、制作”等行为动词。适当调整或降低学习要求,适合7~9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教学具有可操作性。

2011年版课标还进行了一些细节性的修改,如删去实验稿课标题目中的“全日制”,将“生物”改为“生物学”等,使得2011年版课标更具“学术性”。将“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具体内容标准”改为“具体内容”等,以及个别字、词、句的删、补等调整,使得文字表达更规范、科学,易于理解或更具可操作性。

4.完善“评价建议”,重视检测知识目标的达成

2011年版课标“评价建议”在保留实验稿课标的“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等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在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的同时,要利用好纸笔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在编制纸笔测验试题时,应体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同时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提出:在具体操作时,除了采用笔试外,还要重视采用实验操作、制作设计等任务表现性方式进行评价。

三、强化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贯彻2011年版课标精神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点。

2011年版课标首度在课程文件中出现“重要概念”一词,何谓重要概念?它明确指出: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重要概念的外延较一般的概念更广,它不仅是概念,还可以是原理、规律和理论等。重要概念一般抽象程度较高,属于上位概念,是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它能够有效地组织起大量的生物学事实和其他生物学概念。若用雨伞来比喻的话,伞把代表的是事实,伞柄是主题,而张开的伞面则代表重要概念,它涵盖了所有信息的。故重要概念又称核心概念(keyconcept)、基本概念(fundamentalconcept),主要概念(majorconcept)等。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根据2011版课标中所列的某一主题的重要概念,结合该主题“具体内容”的要求及活动建议,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并将生物学重要概念(生物学概念)确定为每一节课教学的重点与教学目标之一。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通过阅读文本资料、图片、图表;观察演示实验、观看视频资料;开展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生物学实验;设置问题情境启发思考等等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生物学事实的基础上,“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建立正确的生物学概念;理顺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概念有深层理解;进而能够在新情境下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生物多样性”主题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生物形态、结构特征等生物学事实性知识;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生物学术语、生物学概念定义,这样的教学会扼杀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导致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丧失。同时,纸笔测验时,应注意考查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而不是考查枝节的、零散的知识,或单纯的生物学事实。

总之,生物学概念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做科学”——“学科学”——“理解科学”,即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设计实验方案、绘制图表、制作模型、做实验等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通过讨论、解释、表达、评价;积极开动脑筋,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形式建构科学理论或知识;学习并应用有关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因时间推移造成遗忘的是大量的生物学事实,而生物学重要概念会保留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并内化成为生物科学素养,指导其在生产、生活中做出科学的决策。

本文是笔者对2011年版课标的学习体会,借此与同行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刘恩山,汪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4.汪忠、刘恩山:《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刘恩山:《在教学中实现主动探究学习与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修订思路和要点》,《生物学通报》2012年第3期,第33-36页。

6.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教育学报》,2010年第1期,第57-61页。

7.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生物学通报》2010年第7期,第40-42页。

8.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中学生物学》,2011年第1期,第3-5页。

9.刘恩山、刘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与探究性学习》,《生物学通报》,2004年第1期,第27-29页。

体育科学的概念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核心概念;学科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02-058

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各种新理念纷至沓来。就数学学科来说,就有一开始的“十大核心概念”,到现在的“核心素养”,以及近来山东省教育厅的课题中提到的“学科德育”。看到这些,很多教师迷茫了,几乎找不到方向。也难怪,教师的教学理念毕竟有限,这么多新鲜名词纷纷压过来,确实有些招架不住了。

为此,有必要进行思路的梳理与概念的辨析,正本清源,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一、梳理概念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十大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这“十大核心概念”在数学教材中大都是独立存在的。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个部分。

从“核心概念”与“核心素养”界定的范围来看,二者之间有很多重叠之处(如图)。

“学科德育”是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的“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它针对每一学科都制定了不同的德育目标。就数学学科来说,实施德育主要通过习题演算、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侧重于逻辑推理、实践反思、数学审美与道德品质的统一,主要包括“思维严谨”“理性精神”“数学审美”“爱国主义”。

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核心素养、学科德育对照表

二、辨析概念

不难看出,这些新概念之间是有交集的。为了更好地区分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现将其与教学目标联系起来。

1.“教学目标”与“核心概念”

每一节课都离不开“教学目标”的支撑,没有“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就相当于两个计划去旅游的人,一直在商议是开汽方便还是乘火车方便,而不商议到哪里去旅游。“教W目标”与“核心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说,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一个个“核心概念”的最具体的体现,它们的区别在于,“教学目标”针对的是一个“点”,而“核心概念”针对的是一个“面”。

2.“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2001年启动的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这其中既有量变也有质变,量变就是从“一维(双基)”到“三维”,质变就是强调学生的发展是三维整合的结果,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

核心素养之于三维目标同样也是既有传承的一面,更有超越的一面。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我们课堂上完成的是一个点的教学目标,这无数个点就会组成一条有方向的线,这条线就是某一方面的核心素养,若干条线累加就构成一个面,进而成为一个立体,这就构成一个完美的人,达到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如果“核心概念”针对的是一个“面”的话,那么“核心素养”针对的就是一个“体”,这个“体”就塑造了一个完美的人,一个具有真、善、美的人。

如下图:

3.“教学目标”与“学科德育”

相对于“核心素养”的渗透,“学科德育”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让教师理解与接受。因为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正好与“思维严谨”“理性精神”相吻合,“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好与“数学审美”“爱国主义”相吻合。

三、量性评价

评价工具应该是每一种规则制定的量化测评手段,只有相应的评价工具才能使某种规则的实施有所考量,并通过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分析。

数学核心概念、数学核心素养、数学学科德育的实施也同样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国际上,考量核心素养的评价工具最广泛应用的是PISA测试。由于PISA的广泛影响力,2012年的PISA测试修订了数学素养的定义及其测评的主要框架,数学再一次成为主测试领域,这一框架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度。

体育科学的概念篇4

正如17年前,《科学素养的基准》和《科学教育标准》的相继问世一样,先有《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再出台NGSS,这是美国修订其科学教育标准的两个核心步骤。《框架》中以概念描述的方式明确规定了K―12年级学生应该学习的具体内容,而NGSS则以贯穿学科和年级的组织方式,给出更为具体和详实的内容和实践指导,两个文献相辅相成。

本文中“新观点”的更准确提法应为“转变的观点”。仔细阅读附表1,不难发现其中的一系列文件显示出美国科学教育研究的连贯与继承、变化与发展。因此在《框架》和NGSS中,都清晰地表述出当今美国在科学教育思想和方法上观点的转变,并在NGSS的附录A中总结为以下7点:

(1)K―12年级的科学教育应反映出科学内在关联的本质。

(2)NGSS的内容是学生的预期表现,而非课程。

(3)NGSS中的科学概念需要从幼儿园到12年级连贯地建构。

(4)NGSS中不仅关注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也关注对内容运用的深入理解。

(5)从幼儿园到12年级,科学和工程应集成在NGSS中。

(6)NGSS为将要升人大学、就业和成为公民的学生而设计。

(7)NGSS要与通用核心内容标准(CommonCoreStateStandards(EnglishLanguageArtsandMathematics)英语、艺术与数学)相对应。

本文将逐一对其进行分析,以窥美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观点之一:K―12年级的科学教育应反映出科学内在关联的本质

正如在真实世界中人们所实践和经历的科学一样,K―12年级的科学教育应当反映出科学内在关联的本质,这是NGSS中首要提及的需要转变的观点。

科学内在关联的本质体现在《框架》和NGSS中反复强调的3个维度,即科学与工程实践(scienceandengineeringpractice)、跨学科概念(crosscuttingconcepts),以及学科核心概念(disciplinarycoreideas)。《框架》中曾指出:《框架》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实现一种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构想,即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多年的学习,积极参与科学与工程实践、运用跨领域概念,以加深他们对这些领域核心概念的理解。并指出3个维度就像1根绳索中缠结在一起的3股,应将其看作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

鉴于21世纪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当学生面对科学知识时,需要能意识到要结合情境理解,如科学知识如何获得和运用、科学如何和一系列概念联系起来,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周围的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成果应包括学生将内容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实践成为学生联系科学知识和实际的桥梁,也成为建构和使用核心概念的过程。《框架》和NGSS中在设计K―12年级的学习要求时都充分考虑了科学教育中如何将知识与实践相互融合,以体现科学内在关联的本质。反复强调3个维度的关联,并在内容标准中着重体现出来,这点与以往的标准相比,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和教育价值取向。

观点之二:NGSS的内容是学生的预期表现,而非课程

不同于1995年美国课程标准中的表述,用预期表现(performanceexpectations,关于预期表现的详细内容参见本期专题文章《NGSS中的新模式――预期成果》――编者注)作为NGSS的主要内容,并以贯穿学科和年级的相关主题的组织方式呈现,这是NGSS特有的表达模式,也体现了美国科学教育观点的一种转变。

预期表现是可评估的陈述,说明了学生应知道的和能做的。在附表1中的相关文献中,最早提及预期表现的是由国家评估理事会(NationalAssessmentGoverningBoard)和美国教育部(U.S.DepartmentofEducation)于2008年的《2009年国家教育进展评估框架――“科学”》。在这篇文献中定义了4个科学实践,即识别科学原理(IdentifyingSciencePrinciples)、运用科学原理(UsingSciencePrinciples)、运用科学探究(UsingScientificInquiry)、运用技术设计(UsingTechnologicalDesign)。并指出这些科学实践可以与科学内容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预期成果,而这些预期成果正式发展评测条目的基础。因为评测更关注的是学生的理解,而非记忆,同时科学实践也不是脱离内容的技能,因此无论是对知识、还是技能的评测都需要关注学生如何使用科学知识参与和组织科学实践,即学生如何在科学实践中反映他们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NGSS不仅发展了科学实践,而且沿用了这种方式将其强调的科学与工程实践、学科核心概念、跨领域概念和评测结合在一起,通过“预期成果”对期望学生能知道的和能做到的进行了描述,且这些描述是可观察、可评测的,以提高标准执行的可操作性,同时与国家评测的要求相一致。

观点之三:NGSS中的科学概念需要从幼儿园到12年级连贯地建构

科学教育标准关注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整个阶段的学习(详细内容参见本期专题文章《学习进程与NGSS》――编者注),这似乎是1995年美国科学教育标准中已经呈现的观念和趋势。其实,这一观点转变的核心并不在于年级跨度,而在于“科学概念”和“连贯建构”两个关键词上。这两个关键词的含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科学概念的选择是有重点、有“优先权”的,且是少数的

从《框架》到NGSS中在学科领域上都选择了物质科学(physicalsciences)、生命科学(lifesciences)、地球与空间科学(earthandspacesciences),以及工程、技术和科学应用(engineering,technology,andapplicationsOfscience)4个主要领域组织学科概念,并在其中选择少数最为核心的概念展开教学。国际科学院组织(国际科学院组织(InterAcademyPanel,IAP),成立于1993年,共有全世界106个国家的科学院参加,旨在通过各成员科学院间的合作与交流,研究一些重要的国际科技问题,并为决策者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作者注)科学教育项目组的专著《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中清晰地解释了为何要在K―12年级的科学教育中关注核心科学概念,亦或称为大概念(bigideas)。任何科学领域中都包括很多概念,教学应以哪些能帮助学生理解该领域的重要特征以及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益的概念为主,而不是对所有科学概念面面俱到。《框架》中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并指出这些学科核心概念应能部分或全部满足以下条件:

・在跨越多个科学或工程学科问明显重要的概念或是单一学科中的关键性原理;

・能为理解或研究更复杂的概念和解决问题提供关键工具的概念;

・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相关的概念,或是与需要科学或技术知识解决的社会或个人关心的事件相联系的概念;

・在深度和复杂度水平逐渐增长的各个年级都必须具备可教性和可学性概念。也就是说,这个概念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可以学习的,并且该概念具有能维持多年持续调查探索的广度。

因此,NGSS中呈现的学科核心概念在数量上少于之前的《科学素养的基准》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所包括的,以体现出“1英寸宽,1英里深”的教育思想。

2K―12年级的连贯建构体现出对科学教育中对学习进程的关注、研究和运用学习进程(1earningprogression)是21世纪以来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它是基于教学经验和研究而形成的对学生学习前进方向的可测试预设。这些预设说明了学生在掌握主要核心概念的进程中的普遍规律和路径。

基于此,《框架》的指导性原则之一就是“理解随着时间发展”,并指出:

要对世界的科学解释形成透彻的理解,学生需要有数年而不是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时间的持续的机会学习、建构基本概念以及体会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意义上的发展在学习进程的思路中已经被概念化。如果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掌握科学学科的核心概念,那么精心设计的学习进程为达到该目标提供了一个可以采取的路线图。这样的学习进程不仅描述了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是如何日趋成熟的,也描述了学生取得进步所需的教学支撑和经验。

因此,NGSS中体现出的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已不再是空洞的理念和思想,而是落实到具体学习内容、技能培养的过程和细节中。这不仅是观念上的转变,也是科学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进一步变革。

观点之四:NGSS中不仅关注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也关注对内容运用的深入理解

早在20世纪80年代,认知科学教就已发现,当学生学习深层知识(deepknowledge)并且清楚在真实世界和实际情况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时,知识会在学生头脑中保持得更持久,他们也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更广泛的情境中。同时,对众多领域中专家与新手比较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专家了解其领域的核心原则和理论结构,并且利用他们理解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相反,新手倾向于将不连贯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知识片段视为孤立的实施,并努力寻找一种方式组织和整合它们。因此,当人们认识到知识的建构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的时候,也认识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了解其运用的密切相关,无法迁移的知识并不是真正掌握和理解的知识。

《框架》和NGSS中都以核心概念的方式给出了一整套各学科领域的概念,同时给出科学与工程的实践。在NGSS的预期成果中,则将各领域的概念、实践和跨领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这些概念和能力需要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应能掌握和达成。因此,对于教师、课程及评测开发者而言,关注的是核心概念,关注的是与核心概念建构相关的实践和运用、理解和迁移。也就是说,核心概念的提出,能够提供一个获取新知识的组织结构,理解这些核心概念并进行科学与工程实践有助于学生今后在高中、大学及大学以后的阶段培养学生更广泛的认知和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与工程调查研究。

观点之五:从幼儿园到12年级,科学和工程应集成在NGSS中

将技术和工程整合到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思想并不是新的思想,在1989年的《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1993年和2008年的《科学素养的基准》,以及1996年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都包含有科学与技术的内容。尽管有这个多年的努力,在科学课程、评测及科学教师职前教育中,工程、技术与科学内容相比,仍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关注。

NGSS中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是:通过在所有年级、所有领域的课堂教学中把工程设计与科学探究视为同等重要,并且在每类主题情境中,与其他学科一样给出工程和技术的核心概念两种方式将工程和技术有机地整合到科学教育体系和结构中。

《框架》中指出世界上主要的挑战需要科学与工程解决,例如清洁能源的效率,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持事物供给和水源清洁,以及解决由于全球环境变化使社会面临的问题。与此同时,工程和技术给学生提供了通过运用他们正在发展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深化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因此,与原有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相比,更加鲜明地强调了将功能与技术有机地结合到科学课程中,并指出其作用应与科学同等重要。

观点之六:NGSS为将要升入大学、就业和成为公民的学生而设计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化,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变革。

毋庸置疑,科学和科学教育已成为当今所有美国人生活的中心。因为以往的世界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复杂,这种复杂性使得科学知识对于理解整个世界至关重要。当人们需要理解当前事件、选择和使用技术、或在卫生保健问题上做出非正式决策的时候,理解科学是关键所在。同时,科学也是美国持续改革、领导和创造未来工作的国家能力的中心。对于所有学生,无论他们的未来教育和职业路径是怎样的,都必须为将要升入大学、就业和成为公民而在K12年级阶段经历牢固的科学教育。换言之,科学教育的设计必须为他们的将来做好准备。

观点之七:NGSS要与英语、数学通用核心内容标准相对应

NGSS之际正是《英语和数学通用核心内容标准》(CCSS)实施之际,这给科学成为儿童综合教育(comprehensiveeducation)的一部分成为可能,也是的NGSS在内容和要求上呈现出与CCSS相互对照的特点。这种对照不仅确保了所有内容领域学习的系统性,也使得它成为NGSS尤其与众不同之处。

NGSS的附录A中,以上述7条阐述其在科学教育观点上的变化,包括涉及科学课程本身、科学与工程技术,以及科学与数学和语言学科等方面。NGSS不仅关注核心概念,关注实践,关注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更关注理解、运用、和各维度的整合。其实这些变化并非突变,在2007年的《将科学带进学校》一书问世以来,美国的科学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反思过去、将科学研究带入科学教育、用实证科学研究指导教育政策和教学实施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官方网站)

[2]AFrameworkforK―12ScienceEducation:Practices,CrosscuttingConcepts,andCoreIdeas,NationalResearchCouncil,2012

体育科学的概念篇5

1.1高等教育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

与此同时,其他学科的渗入也不可避免地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高等教育的自身性质所决定,由于高等教育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结合体,这些学科能在高等教学学科中找到相关问题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这也就导致高等教育学很难能够和这些相关学科划分出概念。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本来就注重以研究问题为导向,这就使得在研究问题时所牵连的问题既丰富又复杂,牵扯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面对高等教育的相关问题,想要合理地解决就必不可少地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持和联系,高等教育想要发展就不能束缚在一个小领域内部,必须要逾越学科之间的界限,将问题和各个方面的研究联系在一起,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

1.2高等教育学没有独立的概念体系

研究一门学科时,概念和命题是一个理论体系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研究中,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以颇为精确的方式在使用一些概念,但是相关的描述性还是有所欠缺,不能全面有效地概括和分析出一个概念的真实意义。在高等教育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在学科逻辑上做了大量的探索,但是至今还是没有一个科学的定论,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逻辑起点。诚然,构建高等教育学领域的概念体系是一件难事。一方面,是定义来之不易,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学角度的概念也层出不穷,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迁,而在社会变化的大背景下相应的学术概念也随之变化。例如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等概念也在不同的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概念含义。同时,定义的达成不仅是要在文意上科学角度合乎逻辑,还要考虑非实体概念下的价值观念和相关情感文化传统因素。这就更加大了高等教育相关定义的难度。另一方面,理论的构建存在难度,由于高等教育学涵盖内容广泛,不类似于自然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高等教育学领域,很难找到一个理论能够适用于与之相关的所有类似情况的现象。这就使得相关概念过于具体化,很难找到一个理论将其全部概括。所以,迄今为止,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独立的概念和体系,也没有确切的定义和合理科学的逻辑。

1.3高等教育学没有独立的研究方法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研究高等教育方法就是使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指的是借用其他学科的视角进行高等教育研究,实际上就是指用其他学科的话语系统来研究和分析高等教育学学科中的理论和相关现实问题。引入其他学科之间的研究思路和先进的研究方法。但是在使用其他学科理论进行研究时,会出现各种学科之间不能有效地沟通和相互融合的现象,这也使得多种学科研究不能上升到一般方法论的层次。

2、促进高等教育学发展可行性建议

学科的建设是任何一门科学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由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没有相关的学科定位,使得教育工作者不能找到准确的定位,这也是高等教育学在发展过程中屡遭碰壁的原因。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高等教育学独立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建设,引入更加精确的研究定义和更加具有逻辑性的理论体系,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

3、结语

体育科学的概念篇6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概念体系;理论元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5-0105-05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项目编号:BJA130096;主持人:周明星)。

作者简介:王良(1983-),男,山东乳山人,天津科技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梁卿,教育学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系统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因此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应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首要任务。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之中,概念体系处于基础性地位。基于这一考虑,本研究尝试建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概念体系。

一、概念体系建构的设计

本研究的现代职业教育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职业教育。所谓概念体系就是根据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而构建起来的概念集合。基于这一理解,概念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就是:获取概念――建构概念体系。

在概念获取上,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即从已有的职业教育研究文献中,提取职业教育的概念。职业教育的各类研究文献可谓浩如烟海,基于可操作性的考虑,本研究的文献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知网期刊网CSSCI库中“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献,它代表了职业教育研究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二是《教育大辞典》(第3卷)中收录的职业教育术语,它汇聚了数千名教育专家学者的智慧,是职业教育领域的权威工具书。这两类文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职业教育研究的主要成果,基本能够囊括职业教育的主要概念,从而能够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概念体系的建构上,本研究主要采用聚类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概念的聚类一般有指称聚类和定义聚类两种类型。指称聚类指的是根据概念的指称,即术语来进行聚类。汉语经常采用在核心词之前增加不同修饰词的方式构词,核心词就是最高层级的概念,指称聚类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这个核心词。定义聚类指的是根据概念的定义来进行聚类。从理论上来说,只有经过定义层次的聚类,才能真正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首先搭建概念体系的框架,然后通过指称聚类和定义聚类相结合的方式,建构概念体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采取德尔菲法对概念体系进行完善。具体而言,在通过文献法和聚类分析法建构了职业教育概念体系初稿以后,采取通讯的方式,将初稿发给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10位权威专家学者。经过三轮征询专家学者的意见,专家学者的意见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根据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得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概念体系。

二、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

(一)筛选概念

建构概念体系的前提是确定作为体系要素的概念。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概念呢?可行的路径是以术语识别为基础,获取概念。其依据在于概念与术语之间的关系。概念与术语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概念先于术语,但概念必然表现为特定术语。所谓概念先于术语是指,人们总是先形成相关概念,然后再使用相应语词指称概念。所谓概念必然表现为特定术语是指,任何一个概念一定通过术语表示出来。基于这一关系,可以通过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研究文献的考察与分析,从中提取相关术语,识别相关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