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

关键词:胎盘早剥;子宫张力;子宫压痛

【中图分类号】R714.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84-01

胎盘早剥指的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1]。它是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诊断、处理,对母亲、胎儿的生命会造成威胁,甚至发生母婴死亡的情况。下面结合具体的病例,对胎盘早剥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1.1到2011年1.1的所有胎盘早剥病例为66例,占据5年来我院孕产妇分娩总人数的0.49%;其中急诊入院31例,彩超检查出24例,Ⅰ度35例,Ⅱ度26例,Ⅲ度5例;剖宫产59例,阴道分娩7例。年龄范围在21-46岁,初产妇45例,经产妇21例,发病时孕周范围在29周-41周。

1.2方法:将66例确诊为胎盘早剥孕妇的临床资料调出,对所有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进行综合、比对分析,并分析护理措施对孕产妇起到的临床效果。

2结果

有腹痛、腹胀、阴道流血、子宫压痛、胎心率改变等临床表现的共有60例;无任何症状,仅仅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查检出6例。66例患者住院期间,实行严密、系统的护理,均没有出现重大并发症;66例孕妇无死亡病例,新生婴儿死亡1例;平均住院日5.2左右。出院后按时来我院复诊64例,各项检查复诊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3结论

临床工作中,对胎盘早剥及时发现、做出准确的诊断并积极治疗,可以降低DIC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新生儿成活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胎盘早剥的主要并发症是DIC、产后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羊水栓塞,这些并发症严重威胁到产妇生命和新生儿的健康;临床工作中,胎盘早剥分为度Ⅰ、Ⅱ度、Ⅲ度,Ⅰ度剥离面积小,Ⅱ度剥离面积为胎盘面积的1/3,Ⅲ度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面积1/2。胎盘早剥对母婴预后影响极大,贫血、刮宫产率、产后出血率、DIC发生率均升高,如若处理不及时,会危及母儿生命。

密切观察孕产妇的临床表现,可以辅助、提醒医护人员对胎盘早剥的及时发现和诊断[2]。Ⅰ度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往往需要结合超声检查等辅助检查才可发现剥离病灶;Ⅱ、Ⅲ度孕产妇的临床表现很典型,主要为腹痛腹胀、腰酸或腰背痛、阴道出血、贫血等;主要体征有:子宫压痛、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对于Ⅱ、Ⅲ度孕产妇根据临床表现不难及时做出诊断,但对于Ⅰ度患者,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容易被忽略造成漏诊,以至于孕妇胎盘剥离面逐渐加重,使DIC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增加,进而直接影响到母婴健康;因此医务人员一定要认真对待前来检查的每一位孕产妇,仔细询问病史、密切观察孕产妇的各种表现,对其进行超声常规等辅助检查,尽量避免由于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胎盘早剥病例误诊、漏诊。

对胎盘早剥孕产妇进行科学系统的护理,对于维护母婴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3]。对66例胎盘早剥孕产妇的护理措施行之有效,现总结如下:

3.1保持血容量在正常范围:严密观察血压、脉搏、有无阴道出血及出血量、腹痛程度,密切观察有无失血性休克。建立静脉滴注通路,确保药物、液体输入。严禁进行肛查,尽量避免阴道检查,以防引发再次大出血。

3.2预防感染、心理护理:静脉滴注抗生素防止感染;孕产妇的心理高度紧张,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安慰,态度亲和,舒缓孕产妇心理压力。

3.3避免、缓解胎儿宫内缺氧:观察宫缩及胎儿是否宫内缺氧;孕产妇一定要卧床休息,进行间断或连续性吸氧,增加胎儿供氧,减少出血机会。定时定点的检测子宫底高度和孕产妇腹围的大小变化,子宫体压痛的范围面积及轻重程度,密切注意胎心音及胎心率、胎动次数;如孕产妇出现子宫板状且有不同程度的压痛,胎心音听不清及胎儿位置触摸不清,病情可能较严重应立即处理。

3.4治疗配合护理:协助终止妊娠预防产后出血:

(1)经阴道分娩者应先行人工破膜,缓慢流出羊水,减小子宫的容积,用腹带包裹腰腹部,起到压迫局部作用,使胎盘剥离面积不再继续扩大,也能刺激子宫收缩,加快产程;产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血压范围、脉搏频率、宫底的高度、压痛范围及程度、阴道出血和胎心音的变化。

(2)估计在短时间内不能结束分娩者或产程延长,同时伴发胎儿宫内窘迫者,应当迅速选择行剖宫产手术,并做好抢救措施。

(3)警惕分娩后产妇DIC、产后大出血的并发症产生密切注意产妇全身出血倾向、血液不凝的现象,定时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实验检查。

(4)大量出血经治疗无效者,要做好行子宫全切术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七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1):113-115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2

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医院,吉林梅河口135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胎心监护在临床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进行分娩的980例产妇进行研究分析,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听诊胎心法,观察组在整个过程中采用胎心监护,对比两种方法对新生儿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经诊断,观察组胎儿窘迫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胎儿的轻度窒息率以及重度窒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4种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产妇进行必要的产前胎心监护,可对胎儿的宫内情况进行明确评估,可有效减少新生儿窒息率发生,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生命率,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关键词]胎心监护;临床方面;无刺激试验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4(b)-0068-02

胎心监护为胎儿胎动宫缩图简称,是采用胎心率电子监护仪记录胎心率曲线以及宫缩压力波形,可对胎儿宫内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该技术采用的是微波技术,不会对胎儿造成损伤。对孕产前对胎儿进行必要的胎心监护,可有效减少胎儿窘迫以及新生儿窒息的出现,提高胎儿生存率。为研究有效诊断胎儿功能情况的有效方法,现选取该院于2012年9月—2013年6月收治进行分娩的980例产妇进行研究分析,其中胎心监护诊断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进行分娩的980例产妇进行研究分析,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听诊胎心法,观察组在整个过程中采用胎心监护。所选取的980例产妇均为头位妊娠、单胎、足月,无其他并发症,产妇的平均年龄为(26±1.1)岁,平均孕周为38周。

1.2方法

全产程期采用的胎心监护仪,德国万曼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品标准为(2001)B210437/B《TJY-系列胎儿监护仪》Q/AEXK2-2000,生产单位为上海星宇电子仪器厂。

观察组全产程期间均采用胎心监护仪,在孕妇无饥饿感状态下,取左侧位或半卧体位,常规外监护20min,若出现异常,重复延长30~60min,或及时对患者进行复查,排除孕妇精神方面因素、孕妇体位以及胎儿睡眠等影响。监测胎儿胎心率以及产妇宫缩率,胎儿出生后停止监测。对照组在宫缩间歇使用传统方法进行听诊监护,每次听诊时间最少为30s,中间间隔15~30min,胎儿出生后停止监测。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胎儿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以及胎儿窘迫率。

1.4胎儿窒息率以及窘迫率判定标准

根据相关

参考文献对新生儿的窒息进行评价:轻度窒息:新生儿出现1min后,Apgar评分为4~7分;重度窒息:胎儿出生1min后,Apgar评分为0~3分[1]。

对照组胎儿窘迫判定:①羊水污染Ⅱ度或Ⅲ度;②听诊时胎心率超过60次/min,时间为10min,尤其胎心率低于120次/min或超过180次/min[2]。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经诊断,观察组胎儿窘迫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胎儿的轻度窒息率以及重度窒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胎儿窘迫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胎儿窒息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胎心监护仪对胎儿的宫内情况可进行明确的诊断观察。新生儿的窒严重程度受胎心窘迫的直接影响。因此,在产程期应进行全程持续监护,并做好充分的应急措施准确,减少宫内缺氧情况的出现,助产相关人员应充分评估胎儿出生后情况,可有效防止胎儿出现窒息,减少新生儿出现中毒窒息情况。但采用传统的听诊方法,并不能对胎儿的宫内窘迫以及胎儿窒息情况进行明确诊断,同时不能对胎儿的异常情况进行纠正处理,而导致胎儿出现严重的窒息以及其他并发症[3]。

胎心监护胎儿心率是在受到交感神经以及副交感神经神经的调节作用下,通过信号标记出现变化的胎心情况,并形成监护图形,可通过图形对对宫缩时、胎动时胎心的反应有明确的了解,明确宫内胎儿是否出现缺氧情况。一般在怀孕28~30周之后可进行胎心监测,一般正常的胎心音为120~160次/min,若胎心音超过160次/min或持续100次/min为胎儿宫内缺氧,应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对患者实施治疗[4]。

胎心监护可对宫缩动态和胎心率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观察,观察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情况,方便医师通过观察不同监护图形以及胎心率基线,准确评价胎儿的宫内情况,有针对性处理产程,筛选胎儿是否出现严重的缺氧情况,并针对胎儿出现的异常情况,采取有效的宫内复苏,适当进行妊娠终止,减少胎儿出现并发症,提高胎儿的生存率,显著提高患儿生命质量[5]。若在胎心监护中,诊断胎儿出现宫内窘迫,同时可见胎儿出现缺氧缺血性疾病。因此,采取积极持续的胎心监护,及时发现胎儿出现的窘迫,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可显著提高胎儿生命质量。由此可见,实施必要的胎心监护,是相当重要的,应产程期全程使用胎心监护。若只在产妇产前或产程某一时段进行胎心监护,并不能准确的评估胎儿窘迫情况,同时会诱发新生儿出现窒息,同时引发胎儿多种并发症的出现[6]。

由此可见,在产科中采用胎心监护,便利、有效、图形清晰,且不会伤害胎儿,产妇较易接受。应该注意,胎心监护应持续全程进程,明确诊断胎儿宫内情况,若出现异常严重的缺氧、宫内窒息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案,减少胎儿死亡率的发生,并注意在产程期进行持续监护,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1]姚秋侠.产时胎心监护50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5):917-918.

[2]江晓玲.153例胎心监护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220-221.

[3]ReinhardJoschaReinhard,BarrieR.Hayes-Gill,SvenSchiermeier.Intrapartumsignalqualitywithexternalfetalheartratemonitoring:atwowaytrialofexternalDopplerCTGultrasoundandtheabdominalfetalelectrocardiogram[J].ArchivesofGynecologyandObstetrics,2012,346(72):845-846.

[4]周蕾.胎心监护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102-103.

[5]黄桂卿.胎心监护在产程观察中的价值[J].山东医药,2010,312(20):665-666.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3

【中图分类号】R7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7-0084-02

基层妇幼保健院经常遇到院外意外分娩的急救护理,较为棘手,不仅给母婴带来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我院2005~2009年,接诊院外意外分娩18例,经及时有效的救护,母婴均安全转运到院内相关科室接受治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产妇共18例,其中初产妇2例,妊娠36周1例,妊娠38周1例;经产妇16例,妊娠38周4例,妊娠39周9例,妊娠40周3例。急救车至现场时胎儿娩出,胎盘尚未娩出12例;胎儿未完全娩出4例,在现场由护士、医师协助娩出胎儿、断脐、娩出胎盘,给与产妇输液、止血,新生儿窒息复苏、保暖,在转运途中持续监护母婴安全。

2出车前的充分准备

2.1器械物品准备除常用的输液器、氧气袋、氧气瓶、人工呼吸器、气管插管等用物外,另备一次性产包、胎心监护仪、会阴切开包、缝合包、新生儿窒息复苏包、新生儿包被、各种型号的静脉留置针以及妇婴专用物品等,且保证在消毒有效期内,以备随时使用。

2.2药品准备急救车上除常备的呼吸三联、循环三联、地塞米松、吗啡、6-氨基乙酸等药物外,另备VitK、缩宫素、1%~2%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药品。

2.3出诊人员准备我院平时除安排一线值班医师和护士以外,还安排了工龄5年以上富有工作经验的妇产科、儿科医师护士24h二线待命,保证在接诊5min内人员到位出车。

3现场急救与护理

急救车到达目的地后,医务人员一定要携带可能用到的所有物品、药品、器械下车,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为产妇与新生儿实施急救与护理。

3.1产妇的救护视环境情况将产妇和新生儿安置于环境整洁、光线好的床上,如条件不具备,可将产妇安置于担架上,护士立即打开一次性产包,协助妇产科医师迅速做好接生准备。妇产科医师立即为产妇实施接生、断脐、娩出胎盘等一系列处理措施,此时护士在旁监测产妇的呼吸、脉搏、体温、血压等情况,随时向医师汇报病情,注意倾听医师医嘱,复述两遍确认无误后快速准确执行医嘱。如产妇出血较多,脉搏细弱,血压低于100/60mmHg时,遵医嘱肌肉注射或宫底注射缩宫素20U,并给予氧气吸入,流量3L/min,建立双静脉通路,最好应用20号Y型静脉留置针,因其既能建立双静脉通路,又能满足扩容、止血、升压等药物的及时应用;静脉点滴6-氨基乙酸、止血敏、多巴胺等药物,并持续监测出血、血压情况;护士根据病情传递会阴切开包、断脐包、缝合包等物品给医师、协助断脐、娩出胎盘,并将娩出的胎盘初步检查后置于干净的塑料袋中带回医院作详细检查。

3.2新生儿的救护到达现场后,对胎儿已娩出者,由儿科医师立即检查新生儿状况,询问胎龄,如系足月儿,哭声响亮,皮肤红润,肌肉有一定张力,四肢屈曲,男婴下降,女婴大覆盖小,目测身高50mm左右,Apgar评分在7~10分[1],可以判断新生儿基本正常,由妇产科医师断脐,结扎脐带后,初步用无菌纱布处理皮肤皱褶处的血迹,擦干皮肤后在现场用热水袋保温、火炉烘烤等方式将婴儿包被预热,将婴儿包裹。通知家属新生儿状况正常,将新生儿抱于产妇面前,让母亲看到自己健康的孩子,以给母亲带来欢欣与鼓舞,促进产妇康复。但护士也要保持警惕,持续监护新生儿情况。如果检查新生儿哭声微弱,四肢发青,身体红,口腔内有分泌物,存在轻度窒息时,立即用口含新生儿吸痰管尽量吸出其呼吸道黏液,使呼吸道通畅。待新生儿哭声响亮,四肢活动恢复,心率100次/min后,再将新生儿包裹好做持续观察,必要时用新生儿面罩持续吸氧。如系胎龄37周,体重2000g的早产儿,Apgar评分7分者,包裹婴儿的包被除提前预热外,还应在包被外放置1~2个带包皮的热水袋,温度70℃,予以保温,一切操作应尽量缩短时间,以降低新生儿耗氧量和散热量,必要时给予吸氧,而且要持续观察,防止出现缺氧和呼吸暂停.如早产儿Apgar评分7分,并出现了呼吸不规则甚至暂停,面部及全身发青,应立即按照新生儿ABCDE复苏步骤进行复苏抢救直至复苏成功[2]。

4转运准备

如胎儿已娩出,生命体征稳定,新生儿Apgar评分7分,可不必等待胎盘娩出,即可决定转运至医院。如有下列情况者:一是产妇分娩时出血较多,虽经止血、扩容、升压等措施血压仍持续较低者;二是新生儿Apgar评分7分,经抢救窒息已解除,但随时可出现生命危险者,应将母婴的病情向家属阐明,以便家属了解并理解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并让家属在随车携带的病危通知书和同意转运通知书上签字后再实施转送医院。同时视产妇与新生儿的情况,在现场电话通知院内儿科和产科病房医务人员,简要介绍母婴情况,准备好高危产儿所应用的婴儿培养箱,远红外保温床及其他抢救器械和设备。

5安全快速转运与护理

当救护车在现场等待时,应打开车内空调,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应保持车内26℃左右的恒温,在担架上铺一层较厚的褥子,最上面铺担架用无菌防渗漏一次性床单。产妇的肢体用夹板或硬纸板给予固定,防止针头脱出,药液渗漏。现场众人合力将产妇平稳托放于担架上,平卧位(低血压休克者,采用中凹位),覆盖被子做好保暖。因车内高度低,且行车时颠簸,行车途中液体滴速,满足病情需要。在途中视产妇情况给予吸氧,监测脉搏、血压、面色、皮肤温度及阴道流血情况,根据医嘱应用药物。将包好的婴儿抱于怀中,持续观察其哭声、呼吸、面色、体温情况。对轻度缺氧者,给予面罩吸氧,如有面色青紫等重度缺氧者,用新生儿人工呼吸器辅助人工呼吸。到达医院后,直接护送产妇去产科病房,护送新生儿到儿科病房,由提前已接到通知的病房工作人员接诊并将院外母婴病情及急救处理、用药、护理措施予以详细交待。

出诊任务完成后,护士应立即将急救车内所用物品、药品补充备用,护士填写出诊护理记录,医师填写产妇与新生儿出诊病历,并与现场带回的病危通知书等文书一起保留存档。

6讨论

孕妇缺乏经验、未按时产前检查、急产等常导致院前意外分娩,一旦发生,必须争分夺秒抢救母子生命,在出诊医务人员抢救技术娴熟的前提下,更应加强工作责任心。接电话值班人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问清出诊地点、接车地点、病情。救护车驾驶员驾驶技术熟练,救护车保养到位,保障出车途中不出故障,并做到线路熟悉,以尽快到达目的地。急救现场的护士应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及三查七对制度,而且要对病情解释到位,确保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既要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又要避免发生医疗纠纷。

7小结

人员、车辆、物品、药品的充分准备是急救成功的前提,参与急救的医护人员必须选派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娴熟的急救技术人员担当,这些都是急救成功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4

【关键词】儿科急诊;护理安全;护患纠纷

儿科急诊通常是每所医院人流量相对集中的场所,一是因为就诊患者均是儿童,陪同的家长数量较多;二是因为儿童患者就诊的时间比较集中,人流拥挤,导致就诊秩序一片混乱;再加上由于儿科急诊科室的工作人员人手不够,大大增加了引发护患纠纷的机率,从而给儿科急诊埋下了安全隐患。

1儿科急诊护理中引发护患纠纷的四大原因

1.1护理技巧相对较弱儿科急诊通常留观输液的儿童患者非常多,因此输液成为儿科急诊护理中非常重要工作[1-2]。但由于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工作量相对较大,治疗护理时间也相对集中,而且每个孩子的家长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最快就诊、输液治疗,医护人员如果繁忙无法顾忌,便会造成一定时间内患儿家长乱、吵、忙,从而导致护士手忙脚乱,观察不到位,从而引发护理安全隐患。另外在儿童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是家长们关注的一大重点,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一针穿刺成功,但由于患儿年纪太小,静脉血管太细,再加上患儿哭吵、恐惧、扭动,不但不易固定[3],而且还对医护人员的操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往往无法一针见血,甚至需要几次穿刺才能成功,因而引起家长们极大的不满,患儿年龄越小,家长的不满情绪越高,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2沟通交流经验不足矛盾多、要求高、建立时间短是急诊护患关系的最大特点[4],而当前,我国城市家庭已全面进入“4:2:1”时期,一个孩子通常有4位老人及父母陪同,孩子一旦生病牵动着6位家长的心,只有病情较为严重的才会到儿科急诊就诊,孩子生病后家长们紧张、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迫切要求知晓孩子的治疗方法、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等。但目前护理团队普遍年轻化,且工作经验相对欠缺,沟通交流经验不足,再加上儿科急诊是个相对特殊的科室,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建立关系的时间相当紧迫,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5]。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妥善的处理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问题,加上情况危急,医护人员的语气和态度难免会有些过激,更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3患儿家长采取极端维权方式由于当前社会道德水平整体下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缘故,有些患儿的家长在遭遇医患或是护患纠纷时,抛弃了合法合理的渠道、程序等维权方法,而是采用极端的维权方式,譬如直接去医院闹事或是雇佣职业医闹等方式进行非法维权,而所谓的职业医闹通常会采用刷标语、贴大字报、拉横幅等方式去医院进行闹事。家长们的这种行为不但扰乱了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会对其它就诊患者造成较为消极的影响,把一个单纯的医患或互换纠纷演变成以非法途径获取巨额利益的非法聚众闹事的行为,从而使医患关系更为紧张。

1.4儿科急诊开放式抢救环境对于儿科急诊来说,抓紧时间是对患儿进行有效抢救,保护患儿生命的关键,很多医院的儿科急诊的抢救行为是在开放式的环境下,患儿的家长能在现场看到医生对患儿采取紧急抢救的整个过程[6],因而家长们经常会出现悲伤、嚎啕大哭、喊叫等行为,这便会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紧急抢救行动。另外,儿科急诊的抢救过程并不是患儿家长所想象的那样,它的每个程序与环节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如果家长无法正确理解医护人员的抢救行动,从而存在疑惑或是提出异议的话,容易造成纠纷。

2缓解护患纠纷及确保儿科急诊护理安全的具体措施

2.1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坚决落实实施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防范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只有全体护理人员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才能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7-8]。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完善护理部的层级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严格地进行把关,培养护理部门领导对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对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进行狠抓、严抓,譬如对于节假日、突发事件、护士新上岗、交接班时等情况下,要成立由护士骨干或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监督小组,对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护理缺陷要及时组织讨论,并且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坚决做到每个班次的工作随机检查,每天的检查有重点,每周的检查工作有计划,每月的检查工作有总结,且定期对出现的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9],动态地监控护理质量,尽量消除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一切以预防为主,避免给护理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2.2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杜绝出现忙乱状况所谓急救意识是急诊科护理人员最主要的意识。当患儿来到急诊部门时,医护人员要明确知道先要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应该通知哪个科室医生,上报哪一位的领导,或是应该配备哪些药品,另外还需对抢救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区分儿科急诊中“家长急”的患儿,因为年轻的父母育儿知识、医学常识欠缺,或是老人带孩子过分的焦急,一旦孩子出现一点不适现象,都认为是紧急情况必须处理。因此儿科急诊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急诊意识,既要及时区分患儿是“家长急”还是病情急,还要快速的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坚决杜绝医护人员工作忙乱的状态和司空见惯的心理。

2.3强化训练护理技能,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医院的护理部门应该对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其一,找出护理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特别是要强化训练护理人员的小儿静脉穿刺以及病情观察等方面的护理技能,譬如强化训练护理人员进行不同部位的穿刺以及掌握其要点。另外,要开展新老员工结对帮扶的活动,提高整体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以达到让患儿家长满意的目的。其二,要进一步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医护人员应当对患儿热情周到,主动服务,在提升护理方面的硬水平的同时,也需提升护理的软实力,用良好的护理服务打造良好的护理人员形象,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此外,在对患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跟患儿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以获得家长较好的支持与配合。

2.4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增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的意识护理人员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但想要担当一名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在所有的护理行为符合规章制度的要求之外,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详细、及时地记录自己所有的护理行为,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汇报给医师,保证万一发生医患纠纷自己不至于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的每项检查和护理,都存在一定的伤害,如果这些操作行为都符合规范要求,而且操作方法正确,会对患儿起到治疗的效果,最终得到康复;如果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对患儿的伤害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因此,医院的主管部门或护理部门或急诊部门等应当加强护理人员学习政策法规,利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开展医护法律法规的宣讲,约束医护人员的行为,同时让医护人员慢慢学会自己正确地处理和对待护患关系,扭转以前的医患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局面[10]。

2.5提高护理人员护患沟通技巧,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随着护理行业的发展,患者家属及其社会对护理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其中护患沟通技巧对于整个护理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儿科急诊的护理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巧,不仅能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的良好进行,而且能缓解儿科急诊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的现象。由于就诊的患儿年纪较小,无法自己表达清楚,因而家长便成了孩子理所当然的代言人,再加上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宠爱有加,因而家长会格外的担心和焦虑,于是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会更高,尤其是当患儿出现异常痛苦的表情时,家长经常会抱怨护士的护理水平不高或是诊断不明等。就算如此,作为医护人员也要理解患儿家属的行为,作下换位思考,态度仍要和蔼可亲、热情诚恳,并且及时将患儿的病情信息提供给家长,同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讲解,时刻留意家长们的需求,不可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态度对待。另外,当患儿家属出现过激的行为或是言词时,护理人员应该尽量理解、宽容对待,稳定家长的情绪,尽量让家长的情绪得到有效的发泄或是沟通交流应用沉默、倾听的方式对其表示理解,从而赢取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充分信任。总而言之,护患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是维持护患关系的前提,医护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同时坚持一切以患儿的需求为中心,才能更好的避免护理过程中由于互不信任、互不理解而出现的争执与误会现象,从而更好的避免引发医患纠纷。

2.6儿科急诊实行分层管理,满足患儿急诊护理需求由于季节、月份或是时段的不同,儿科急诊的就诊人数也是不同的,因此出现的就诊高峰期也会不同。因此,医院应该要求儿科急诊部或护理部分析其以往的就诊情况,找出其中的特点,对班次与护理人员进行统筹的安排,采取弹性排班制度,另外在人员的搭配上尽量采取能力强弱组合,以便进行优势互补,这样不但能确保工作量的均衡,而且能满足儿科急诊高峰期患者的护理需求。同时还应该根据患儿的就诊情况实施分层管理,区别对待,建立就诊分级优先制度,为患儿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如果患儿病情非常危急,应立即开启绿色通道,抢先实施急救行动,而且在护理过程中确保争分夺秒。如果患儿病情较为严重,不需排队候诊,直接进入开展就诊治疗。其次如果患者病情较轻或处于稳定状态,应当正常就诊治疗。

由此可见,目前在儿科急诊的护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各种不安全的因子,医院以及护理部门的全体护理人员都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不断提升自己的护理能力,同时医院还需进行护理资源科学的统筹,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彻底消除护患关系隐患。

参考文献

[1]魏成兰.儿科急门诊护患纠纷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青海医药杂志,2008,38(7):64-65.

[2]席淑华,周立,王雅芳,等.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5-757.

[3]胡素君,王玲,蔡春玲.与儿科护理有关的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724.

[4]万小超,冯宇威,唐朝焕,等.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急诊护患纠纷[J].华北国防医药,2004,16(5):372-373.

[5]肖云珍,钱小芳,黄燕桦,等.儿科门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6):4004-4005.

[6]李星慧.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5,11(3):226-227.

[7]杨爱军.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好医疗事故和护患纠纷的防范[G].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4.

[8]刘海燕,陈永红.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剖析及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7):786-787.

[9]马雪梅.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6):107-108.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5

关键词:观察;小儿肺炎;心力衰竭;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44-02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国内小儿肺炎占住院人数的24.5%~56.2%,住院病死率1.7%~6.4%[1]。肺炎时有效气体交换面积减少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可致心肌损害,易合并心力衰竭,它是儿科特别是婴幼儿危重症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果能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则可以有效的抢救患儿生命。如抢救不及时,常导致患儿死亡。因此,在对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儿救治中,时间就是生命。本院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儿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治护理模式进行了改进,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0年1月~2012年3月期间前来我院儿科就诊的64例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均具有典型肺炎及合并心力衰竭表现,诊断均符合卫生部制订的小儿肺炎防治方案重症诊断标准(1987)[2]。年龄最小30d,最大5岁,平均10~25个月,其中6个月以内者35例,占55%,6~12个月者19例,占28%。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3个月~3岁,平均年龄1.1岁,采用优化流程,个性化护理模式;对照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5个月~3岁,平均年龄1.2岁,采用传统护理模式。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二组患儿均符合儿童肺炎及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其它并发症的肺炎患儿,如脓胸、败血症、脓气胸等。并排除扩张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1.3观察要点:(1)心率:心率的增快是心力衰竭较早出现的体征,是小儿心力衰竭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若婴儿心率>180次/min,幼儿>160次/min,儿童>120次/min,要考虑是否有心衰的可能[3]。对重症肺炎要及时连接心电监护仪以便于监护。(2)呼吸: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防治规划特别强调呼吸加快是肺炎的主要表现。当婴儿呼吸>60次/min,幼儿>50次/min,儿童>40次/min[4];并伴有唇周发绀、三凹征、点头呼吸或抬肩样呼吸、鼻翼煽动时,应视具有肺炎及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要多注意观察患儿的一般状态(尤其是在住院的24小时内),神志、面色、呼吸及脉搏等变化情况。

1.4观察指标:对64例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分组观察分析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d)、心衰纠正时间(h)、平均住院费用(元)。

1.5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护理措施

2.1对照组护理方法:患儿入院后首先遵医嘱严格按时、按量给药,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记录呼吸频率、深浅度、节律。凡有呼吸困难、面色青灰、紫绀等情况,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根据患儿情况,每2~4小时测试一次体温、脉搏,病情需要时随时测量。对于持续高热不退的患者采用药物或物理降温,同时做好口腔与皮肤,保持口腔与皮肤的清洁。同时观察记录患儿精神状态、心律,心率;其次,保持病室安静、清洁、空气新鲜,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

2.2观察组护理方法:本组患儿护理方法是在上述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门急诊收治疑似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后立即电话通知病房,病房护士接到电话后,在准备床单元及各种抢救器材和药品的同时通知医师及时到达,患儿进入病室后立即吸氧,医师及时进行诊断评估病情,并进行采样、检验。护士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抢救用药;办理入院手续,常规处理医嘱,制订个案性护理计划。进过以往的护理体会和经验得出,给予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详细的护理措施:(1)定时更换,卧位时头部套高30~60℃,以减轻腹部对肺部的压迫,有利于呼吸功能改善和分泌物排泄。(2)休息可以降低新陈代谢,减小组织对氧的消耗,从减轻心脉负担。保持室内安静,减少一切刺激,治疗护理尽量集中进行,减少探视,必要时应用镇静剂,以确保患儿休息。(3)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进食要少量多餐,切勿过快过饱,并适当限制钠盐的摄入。(4)病房空气要疏通,按时疏通凤换气(每天保证通风3次),但要防止对流风,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环境并注意保暖。温度保持在18-22℃左右,湿度保持在55-65%左右。(5)保持呼吸道畅通,改善缺氧状态,患儿口鼻部优分泌物应及时擦干净,头部尽量后仰,防止舌后坠。必要时给予翻身,轻轻拍击胸背部和雾化吸入、吸痰等处理,并根据缺氧程度调节氧流量给氧气吸入治疗,以改善缺氧状态。(6)保持患儿呼吸通畅,及时为患儿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通畅不仅还有利于下呼吸道分泌物的排除,还有得于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从而减轻症状,改善机体缺氧状况。(7)应用心电监护及时监测心率,纠正心力衰竭,采用留置针穿刺静脉,遵照医嘱便于随时用药,及时应用治疗心力衰竭药物是抢救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成功的关键。

3结果

4讨论

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我国的住院儿童中肺炎患儿占25%~56%,小儿肺炎是临床常见病,四季均易发生,以冬春季为多。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影响孩子发育。小儿肺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也有不发热而咳喘重者。其病因主要是小儿素喜吃过甜、过咸、油炸等食物,致宿食积滞而生内热,痰热壅盛,偶遇风寒使肺气不宣,二者互为因果而发生肺炎。由于儿童呼吸、循环功能尚不健全,肺部发炎时,导致患儿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氧气补充不足而致低氧血症、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症等,并导致心肌损害合并心力衰竭[4],儿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是儿童肺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加之儿童反应能力差,及时治疗不仅可为患儿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而且对提高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为此,我院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小儿肺炎合并心衰诊治护理方案,患儿从急诊或门诊诊断后,第一时间通知病房做好接诊准备,并及时诊断和接受相关治疗,缩短了检查及诊断时间。从该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显示,观察组32例患儿平均心衰纠正时间为32.8h,比对照组平均心衰纠正时间缩短了13.7h,从平均住院时间显示,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8d,较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4d,且平均医疗费用较对照组少500元。结果提示护理流程的改进对患儿的预后恢复有积极的作用,优化护理流程应用于儿童肺炎合并心衰,能形成高效、快捷的急救路径,改进后的护理流程对患儿的预后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减少了患儿的医疗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诸多因素可是肺炎加重,进而导致心衰。如病区环境不安静,病室内温度和湿度不适宜、空气污浊、药物应用不当、输液熟读慢等。因此,护理人员应用及时采取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去除上述各种诱发心衰因素,使心衰并发症降低到最低限度。儿童由于各种器官发育尚不健全,屏障功能不足[5],因而导致部分肺炎发展为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身体健康与生长发育,重则还会危急生命,优化的护理流程可保证患儿在第一时间接受如吸氧、及时用药等治疗,因此,观察组患儿预后等各方面均好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李尚娣,陈海英,李作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肺炎并发心衰的观察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2):200-201

[2]袁壮,董宗祈,鲁继荣,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8):449

[3]寇东灿,张军辉,王宏权.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快速检测方法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45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篇6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503-01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诊疗技术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但是临床上每一百个新生儿中约有4~6个有先天缺陷。出生缺陷的发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1]。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预防儿童残疾的三级预防措施,是指在新生儿期对一些严重危害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施行专项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儿童保健技术,是我国目前立法要求需逐步开展的筛查项目。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和苯丙酮尿症(PKU)是引发儿童智力发育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CH和PKU患儿在出生时往往缺乏疾病的特异表现,一般要到6月龄才逐渐出现固有的临床症状,并日趋加重。然而,一旦出现了疾病的临床症状,表明疾病已进入了晚期,即使治疗,智力低下也难以恢复。

我省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于1997年6月在卫生部“中―芬技术合作项目”的促进下起步,期间一度停滞不前。2006年在我省卫生行政部门的干预下,对全省医疗机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大力推行新筛健康教育,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实施对象主要为全省的育龄妇女和孕妇以及家属。

1.2方法

1.2.1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讲座:在孕妇学校针对孕妇(以孕中晚期孕妇为最佳)及其家人的新筛健康教育讲座每年至少开展6次,医院应提前对外公布讲座时间和地点。每次以60分钟为宜,原则上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20分钟,听力筛查20分钟,健康教育师与孕妇互动为20分钟。讲座内容为国家关于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法律、法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的基本知识;新生儿疾病筛要性和筛查疾病危害性;如何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如何对筛查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进行防治。

1.2.2健康教育方式

1.2.2.1在医院产科产前门诊、产科休养区、孕妇学校、儿保门诊、由医护人员或健康教育师对孕妇及其家人进行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在门诊产科候诊区循环播放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音像资料。

1.2.2.2个体咨询指导:在咨询服务时由产科或健教、新筛中心、儿保医护人员等专家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咨询,对准妈妈及其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1.2.2.3在孕妇生产后住院期间,由主管护士采用口头宣传教育,再次强化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使新生儿的父母能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

1.2.3效果评价:新生儿疾病筛查率以及筛查阳性召回率对比,评价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的效果。

2结果

2.1筛查率2006年~2012年共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3060290人,由2006年的24.63%提高到2012年的82.52%,见表1。

2.2筛查阳性召回率由2006年的60.30%提高到2012年的89.05%,见表1。

2.3苯丙酮尿症(PKU)发病率为1/34385,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发病率1/2252,见表1。

表12006年-2012年湖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表

3讨论

对新生儿进行PKU与CH筛查已获国际公认,并成为预防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措施[2]。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集组织管理、实验技术、临床诊断和公众教育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3]。中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不同于多数西方国家,在欧美国家新生儿疾病筛查主要是全国遗传学会、儿科学会等学术团体在推动,而我国主要是国家卫生部和各省市卫生厅在主导和推动,以三级妇幼保健网为基础,与各医疗单位的产科、儿童保健科建立起系统的筛查网络,并承担病人的诊治、随访与评估等,同时也承担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工作。从2000年开始,卫生部邀请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专家,已先后制定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规划》、《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低诊治技术规范》等,有力地推动与规范了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4]。据统计,2009年全国新筛率达57%,但存在极大的地域差异,东部省市近100%,中西部有的省则不到10%。其原因是:还有相当数量的公众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缺乏基本认识,未主动选择和接受新筛,需要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高公众对新生儿疾病筛要性的认识,主动选择和接受筛查,实现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关口前移,推动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健康发展,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

我省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力干预下,于2006年开始在全省有助产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全面推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使筛查率由2006年的24.63%提高到2012年的82.52%,筛查阳性召回率由2006年的60.30%提高到2012年的89.05%,使89例PKU患儿和1359例CH患儿得到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防止其发生智力低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可疑阳性及阳性患儿的复查召回,直接影响到能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甚至疗效的好坏。

PKU在我国的发病率约1/11180,而且北方高于南方[5]。湖南省从2006年~2012年共筛查新生儿3060290人,诊断PKU患儿89例,发病率约为1/34385,符合南方地区发病率低的规律;确诊CH患儿1359例,发病率约为1/2252,与江剑辉等人报道的广州CH发病率1/2856[6]基本接近。

参考文献

[1]朱丽萍,施东华.出生缺陷与产前诊断.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10:12-15.

[2]顾学范,王家军等.筛查新生儿苯丙酮尿和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低症的成本效益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3):147-149

[3]叶文芸,黄莺.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的实施.天津护理,2007,15(1):44-45

[4]赵正言.新生儿疾病筛查在我国的发展.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2):97-98

[5]顾学范,叶军,等.新生儿疾病筛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38-155.